资讯

• 韩琦欧阳修书卷将展:读流传千年的北宋风流

《北宋韩琦楷书信札》卷(全图见文末)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也是北宋名臣韩琦现今传世的唯一法书。澎湃新闻获悉,1月21日起,这件文物将在贵州省博物馆“清平乐——《韩琦楷书信札》及宋代文人风韵展”亮相。展览以该卷为中心,通过百余文物展现韩琦、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有宋一代文人士大夫的书卷风流,其中就有收录进《古文观止》的欧阳修散文《相州昼 ...

• 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取得新收获

  从近日召开的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重要考古新发现汇报会上获悉,我国首次确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发现地——萨拉乌苏旧石器时代遗址于2021年重新启动考古工作,确认1923年法国学者发掘出旧石器的原始位置,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旧石器考古界的一些学术问题。  萨拉乌苏遗址是在我国最早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23年法国学者发现并进行发掘 ...

•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金村东周王陵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方案讨论会

  2022年1月12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了洛阳金村东周王陵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方案讨论会。本次会议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举行,由洛阳考古院院长赵晓军主持并作总结,洛阳考古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队、洛阳市汉魏故城管理处、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及新华社河南分社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洛阳考古院汉魏室主任严辉首先 ...

• 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会议纪要

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会议纪要2021年10月17-20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21·三门峡),大会以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一主题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线下代表合影01上海大学段勇教授《全球气候变暖对丝绸之路 ...

• 山西朔州发掘400余座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考古工作者在朔州市发掘了400余座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对探讨战国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出土的器物(资料照片)。  此次发掘地点位于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后寨村西,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关键地带。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朔州市文物局、朔州市 ...

• 殷墟商王陵区新发现2个围沟、400余座祭祀坑

  1 考古勘查缘由、区域和时间商王陵及周边遗迹分布图  为了进一步做好殷墟考古工作和研究,推进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21年上半年,在国家支持下,社科院考古所规划和实施包括殷墟在内的重要遗址的研究工作,期望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获得进一步突破。  梳理以往工作和研究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殷墟发现商代晚期的宽(超过10米)、中(7米 ...

• 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德芳同志荣休仪式暨首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您好,欢迎关注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2月,为国家公益一类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目前正在建设中,新馆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马滩文化岛,总建筑面积37987.75平方米,期待建成后第一时间与您见面!如您有其他咨询事项,请拨打0931-2138650,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解答。议程甘肃简牍博物馆张德芳同志荣休仪式暨首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时 ...

• 【看看世界】在世界遗产地建设长距离步道:哈德良长城国家步道经验分享

编者语  北京长城沿线各类城堡、景观地、纪念地、展示馆、村落、景区资源,多独立开放、运营,相互之间在空间可达性、故事线索等方面均需要建立关联,包括但不限于空间关联、文化关联、故事场景关联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建设即是一种空间关联方式。我们刚刚起步,可以看看国际上世界遗产地各类风景道、步道、自行车道的建 ...

• 第四届汉唐考古研究生学术沙龙纪要

2022年1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第四届汉唐考古研究生学术沙龙顺利举行。本次沙龙是一个内部学术交流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博士生李斌主持,人大考古汉唐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20余人参与。硕士生柏秀颖,博士生赵小莹、曾天华、杨宁波、李斌,博士后刘喆先后就自己的研究作了汇报,李梅田老师、陈晓露老师、王子奇老师及师资 ...

• 宁波“虎虎生福”生肖展:文物里的远古咆哮

2022年是壬寅虎年。作为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的大型猫科动物,老虎曾经活跃在地球各个角落,也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人赋予老虎威猛神武、百折不挠、驱邪纳福的内涵,并形成了独有的虎文化。澎湃新闻获悉,1月21日,宁波博物院将联合云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及宁波各县市区博物馆,推出“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看看那些 ...

• 四项考古新成果实证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1月13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通报了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4项重要考古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发展的复杂进程,实证了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切热遗址: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史前考古文化的空白 ...

• 探寻数千年前的文明联结

  新年伊始,巴基斯坦历史人类学家马兹哈尔·阿拉姆驱车来到位于伊斯兰堡以西约50公里处的巴哈塔尔遗址,为将要到来的中国考古队的住宿、交通、安保等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新一季的中巴联合考古即将开始。汤惠生(右一)在巴哈塔尔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对话活动深入开展,中巴两国在人文交流,尤其是考 ...

• 开展丝路联合考古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红海自古以来便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红海之滨,阿拉伯半岛的西南角,曾有一处港口——沙特阿拉伯塞林港。历史上,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繁华贸易港,也是红海“三大港”之一。联合考古队队员对现场发现的碑铭进行拓制。资料图片  为了揭开塞林港的历史面纱,2016年,中国和沙特签署《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合作协议书》 ...

• 为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开展考古工作,以期发现古丝绸之路上的月氏文化遗存,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努力。出土自撒扎干遗址的陶器。资料图片  联合考古队中方团队吸纳了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 ...

• 新发现 | 西藏当雄发现吐蕃时期大型封土墓 出土遗物见证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

  当雄墓地位于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居委会,县政府驻地西北约2公里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果瓦那布山东侧平缓坡地上。为配合基本建设项目,2020、202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了6座大型和30座小型封土墓,当雄县文化和旅游局全程配合参与。2020年度发掘全景2020年度发掘区2021 ...

• “考古中国”聚焦青藏高原史前文化,通报四项重要考古

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此次会议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噶尔县切热遗址是一处全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考古发现连续的文化层堆积,出土石制品为主 ...

• 重庆新展“玉出昆冈”,呈现两百余件古代玉器

中国自古有崇玉、爱玉的习尚。玉器具有礼用、装饰、陈设等多种功能,其使用贯穿整个古代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百年,伴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发掘所获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玉器层出不穷,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得益于此,对玉器及玉文化的认识也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澎湃新闻获悉,1月15日,“玉出昆冈——天津博物馆藏中 ...

• 天津博物馆呈现“繁花似锦”与“素香淡影”

从宋扬无咎《墨梅图页》、元钱选《花鸟卷》等国宝级藏品,到唐寅、郑板桥、齐白石等明清以来画家的精品名作……澎湃新闻获悉,“繁花似锦——馆藏花卉文物特展”近期在天津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依托天津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以植物花卉为主题,将15种植物花卉,用116件馆藏精品文物,串联起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与之一同推出的还有“素香淡影— ...

• 六个考古项目获评二〇二一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1月11日下午,第二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在太原举行,评选出太原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临汾霍州千佛崖遗址、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6个“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项目。  此次参评的12个考古新发现项目涵盖了2021年山西考古成果的特色和优势。 ...

• 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京召开

  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噶尔县切热遗址是一处全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考古发现连续的文化层堆积,出土石制品为主的遗物5000余件,发现火 ...

• 一场青铜器巡礼,湖南省博展“王者归来”

长达两千年的中国青铜时代,是中华文明之初的礼制大构建。它们是青铜,也是王者。似归来,却未曾远离……近期,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为青铜器大展,汇集10多家文博单位的280件青铜重器,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典藏青铜瑰宝。从展览中,观众可以窥见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雅以及汉至明清 ...

• V&A博物馆里的鼻烟壶、海螺杯……湘博展“欧洲盛宴”

从尊贵庄严的宗教礼器到奢华璀璨的金银器具,从精巧绝伦的袖珍艺术品到色彩斑斓的微观杰作……2022年1月18日,“欧洲盛宴——英国VA博物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将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将展出入藏英国VA博物馆的罗莎琳德和亚瑟·吉尔伯特夫妇收藏体系中的90件艺术精品,为观者呈献17—19世纪欧洲宫廷与贵族的文化艺术盛宴。罗莎琳德和亚瑟·吉尔伯特夫妇 ...

• 天津发现大规模唐代遗存

  渤海之滨、退海之地的天津,为制盐业的发展提供天时地利。公元925年,后唐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为解军费困竭之难,在这片芦苇茂盛之地卤地设场,场名从地名,史称“芦台场”。近日公布的天津市军粮城遗址的挖掘成果,证明了天津制盐的历史要更早于此。  日前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从2021年4月开始,该中心考古工作人员对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示范 ...

• 广西北海发现六朝隋唐时期古墓群

  北海市博物馆近日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考古工作者在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古城村委大树根村发现7万平方米古墓葬群,初步调查勘探大树根古墓群约有200座古墓,专家推测该墓葬群的年代约在六朝至隋唐时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大树根古墓群周边采集的陶瓷器。新华社发(图片来自北海市博物馆)  据介绍,该墓葬群最突出的特征是墓室普遍采用一种俗称“砂 ...

• 新发现 | 南佐遗址发现仰韶大型环壕聚落 出土遗物丰富显示较高社会发展水平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行政村及附近区域。1958年调查发现,当时被称为南佐圪垯渠仰韶文化遗址。1981年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称南佐遗址。南佐遗址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董志塬古称“大(太)原”“豳地”,位于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塬面南北长约110公里,东 ...

• 山西壁画将展苏州,金代墓室整体迁移呈现

澎湃新闻获悉,1月19日起,“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图像”将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携手山西博物院、运城博物馆、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遴选百余件文物展品。展览跨越唐宋金元明,以墓葬壁画与砖雕、寺观壁画与水陆画为着眼点,其中特别将山西博物院藏郝匠金墓墓室,整体迁移至展厅,观众可以走入其中一览金代民众所构 ...

• 元代江南:书画中的自然与人文世界

宋元时期是中国书画史上急剧变革的时期,尤其是元代的江南,出现了一批书画俊彦,通过他们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技巧,笔与纸仿佛成了心灵的“照相机”,为我们定格元代江南特殊的山川景致和风土人情。近期,“元代的江南”正在苏州博物馆展出,展览试图与观众分享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元代江南大观,赴一场寻踪江南的雅集。苏州博物馆今天刊发了《元代江南丨书画 ...

• 辽博展古代山水,包括辽代出土《深山会棋图》

1974年,一座辽代契丹贵族妇女墓葬出土了山水和花鸟两幅卷轴,其中一幅山水即是备受学界关注的《深山会棋图》。《深山会棋图》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可靠的早期立轴山水画作品,其山水画面貌接近于五代北宋初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中原山水画风格。澎湃新闻获悉,2022年1月7日,《深山会棋图》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年大展“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 ...

• 历时8年,国图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成果发布

“天禄琳琅”是清代乾隆将皇宫各处藏书中宋、金、元、明版旧书进行择选,掇之菁华置于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书。虽为清宫珍视专藏,但从建立直至20世纪50年代,几经坎坷,磨难频生。期间火、盗、兵、蠹,致使藏书大量损佚,664部中已有近60部不见影踪,存世的600余部主要存藏于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2022年1月7日,国家图书馆召开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 ...

• 聚焦非洲文明起源,当古埃及与中西非“相遇”

当今学界多承认人类的共同祖先来自非洲,但1974年,塞内加尔学者谢克·安塔·迪奥普(Cheikh Anta Diop)在其开创性著作《非洲文明的起源:神话或现实》中断言古代非洲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时,几乎震惊和挑战了历史研究。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撒哈拉以南非洲艺术展厅”因“洛克菲勒翼楼”的翻新而关闭。近日,21组(42件)相隔千年的、来自古埃及和中西非的 ...

• 屡屡出现“脸花鼻黑”,全国专家“会诊”乐山大佛

1月8日,由四川省文物局组织、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参加的石窟保护座谈会在四川乐山市召开,为屡屡出现“脸花鼻黑”的乐山大佛石窟“会诊”,开出了“治水药方”。乐山大佛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石刻坐佛,通高70多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巨大的佛像开凿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的红色山岩体上,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誉。然而就是这样的红 ...

• 文化遗产对地观测及数据科学国际研讨会在线召开

12月15-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数字丝路-遗产波坦察国际卓越中心(DBAR-HeritageICoE-Potenza)、希腊哈睿蔻蓓大学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对地观测及数据科学国际研讨会在线举办,会议共有来自8个国际研究机构、大学的10余位文化遗产遥感应用领域的专家做报告,HIST线下设3个分会场,总在线参会人数100余人。15日下 ...

• “四时风物岁华中”:首博开年新展呈现岁时文化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新年伊始,“四时风物岁华中”系列中的开篇之作:“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121组件馆藏文物以春季(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为节令背景,以春节、立春、花朝、清明等节日为展示对象,通过“燕京岁华”、“祥源肇岁”和“瑞启春台”三部分内容,向观众展示京城春日 ...

• 评展|见证平山郁夫的行走:从叙利亚、阿富汗,直到山西

在“佛国圣境”山西,一场丝路艺术展,正在冬季的山西博物院拉开帷幕。190余件东地中海、两河流域、波斯、阿富汗与印巴地区的珍宝,从日本山梨县的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来到山西。被誉为“当代玄奘”的平山郁夫,一生行走丝路70余次,收藏大量阿富汗、印巴地区犍陀罗佛像,来到堪称“中国佛教文化博物馆”的山西,将佛教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平山郁夫 ...

• 宋徽宗《怪石诗》领衔,台北故宫2022首展“无声诗”

澎湃新闻获悉,岁末年初,台北故宫博物院用蕴含诗情画意的“无声诗——南宋小品绘画”迎来开年第一展。该展于2021年的最后一天正式亮相,共展出宋代扇面、册页等小品绘画33件(组),由宋徽宗《怪石诗》领衔,囊括马远《山径春行》、冯大有 《太液荷风》、马麟《秉烛夜游》等国宝12件,李唐《坐石看云》、传宋许道宁《松下曳杖》等重要古物7件,这些小尺寸 ...

• 河南安阳发现商代“册”族居葬区,对殷墟宫殿区形成拱卫之势

“中”字形大墓之上,3座“日”字形院落规整排列;大墓周围,伴有4座车马坑和数个陪葬墓;多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上,刻有“册”字铭文……日前,商代“册”族居葬合一遗址在河南安阳邵家棚村被发现,对殷墟宫殿区形成拱卫之势。经过为期两年的考古发掘,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南边缘、距殷墟宫殿宗庙遗址2.4千米处的邵家棚遗址,被考古学者判定为商代“册”族居 ...

• “青铜器海内三宝”全形拓本展出,辽博呈现“墨影镌英”

继2021年“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大展”等一系列金石碑帖大展,近日,辽宁省博物馆也推出了金石碑帖跨年大展“墨影镌英——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拓本展”对外展出。此项展览展品包括 “青铜器海内三宝”西周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全形及铭文拓本,“石刻始祖”战国石鼓文清初善拓本,唐颜真卿书东方朔画像赞宋拓最善本,隋开皇兰亭序宋拓本、“东 ...

• 历时近16年,对千件宝鸡商周青铜器的整理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是一部博物馆藏品的资料总集,共收录该馆馆藏青铜器1017件,其中食器249件、酒器95件、水器21件、乐器19件、兵器217件、车马器191件、工具80件、用具48件、装饰品97件,是迄今为止对该馆藏品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次著录。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的整理工作始自2005年8月,到付梓出版,断断续续经历了近16年时间。本 ...

• 再现莫高窟220窟奇境:看长安城上元夜大型灯会

莫高窟第220窟创建于初唐,窟内主室北壁药师经变的乐舞场景占据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一,场面宏大。这是最早真正意义上的经变乐舞图,其题材、布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澎湃新闻获悉,2021年12月31日,“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多媒体展全国首展在上海城市更新地标上生·新所正式开幕。作为敦煌研究院授权指导的线下多媒体特窟特展,展览聚焦莫高窟“ ...

• 考古遇上综艺 历史更有温度

  深奥、冷门,是考古给人的印象。而综艺节目往往是热闹、欢快甚至喧嚣的。在过去,即便再脑洞大开,人们也很难把这二者扯上关系。近日,一档名为《中国考古大会》的电视节目将“考古”与“综艺”进行了成功嫁接,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该节目将模拟挖掘现场搬到演播厅,以虚实相生的手段,将遗址的宏大与舞台的细腻结合起来,构建起现实与历史的互动 ...

• 138件(套)文物讲述北京崇礼“双城”故事

  “冰雪·双城·盛会——从1202到2022”主题展览31日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遗址开幕。此次展览是北京冬奥会文化活动重点项目,也是崇礼赛区首个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展览现场的一件鸱吻是确定太子城遗址营造尺的重要依据之一 李贺 摄  展览分为约土为城、盛治文华、竞逐随风3个单元,汇集了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市,以及故 ...

•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错位时空”遇见唐戍边将士

  历时10年,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遗址中出土的750多件纸文书、120多件木简,是近年中国国内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成为还原唐代戍边将士生活的鲜活素材。  位于新疆尉犁县荒漠中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属于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军事防御和情报通讯设施。经过考古发掘,克 ...

• 贺云翱: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考古学是什么》讲座纪要

  2021年12月30日下午3:30-5:45,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在仙林校区学明楼502大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考古学是什么》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63讲、考古名家讲坛第32讲,也是我校历史学类大一新生的一堂特殊专业导论课。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校内外 ...

• 第二届“对话与合作:中俄黑龙江流域考古论坛”成功召开

  12月27日,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中俄黑龙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渤海研究院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俄罗斯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对话与合作·中俄黑龙江流域考古论坛”顺利召开,来自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博物馆、俄罗斯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阿穆尔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 ...

• 青铜时代不列颠与欧陆往来密切

  英国约克大学官网于12月22日发布的一则消息称,一项由约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者共同参与的新研究表明,在青铜时代中后期,有大批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迁移到不列颠南部,而且对当地人的血统造成了较大影响。  研究人员对近800名古代居民遗骸进行了DNA检测。结合DNA检测结果和考古证据,研究人员推断,在那几个世纪中,不列 ...

• 广州考古十大重要发现公布

  12月23日,“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发现”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增城金兰寺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钵,南沙鹿颈村遗址出土的商时期石璋,南越文王墓出土的西汉南越国“蕃禺”铭文铜鼎等文物入选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增城金兰寺遗址,天河飞鹅岭遗址群,黄埔陂头岭遗址,西汉南越国遗迹(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

• 谱写新时代中国史学新篇章

 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深刻揭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发展方向和实践目标,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3年来,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史学前行的方向,激励着广大历史研究工作 ...

• 山西大同首次发现北魏浮雕彩绘石椁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大同首次发现一座北魏时期带前廊的仿木构浮雕彩绘石椁墓,对研究北魏丧葬习俗、民族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  这座墓葬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村北。石椁在墓室中部偏北,为仿木构房型,前廊后室,面阔三间,南北长约1.8米、东西宽约3.3米、最高处1.9米。一根廊柱上刻有两列铭文,可知此墓的确切 ...

• 山西长治发现三座明代壁画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考古成果称,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发现3座明代砖室壁画墓,反映了当时人们“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长幼有序的伦理观、日月星辰的宇宙观等。  壁画墓位于长治市潞州区高新区西环路。为配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古墓葬进行了发掘。  3座壁画墓呈“品” ...

• 河南:8000年前的裴李岗人已用红曲霉酿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裴李岗遗址项目负责人李永强17日在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披露,新郑裴李岗遗址最新发现距今约8000年使用红曲霉发酵酿成的酒,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使用这一酿酒技术的实证。▲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漏器(资料照片)“研究确认了裴李岗人使用红曲霉制曲作为发酵剂,主要利用稻米,并加以芡实和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