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镶金兽首玛瑙杯:外邦进贡唐朝的海内孤品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中外交流的产物。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
玛瑙杯的玉石材料是罕见的以红色为主调,中间还有一层略呈红润乳白色夹心的缠丝玛瑙。工匠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态“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其小端雕琢成活灵活现的兽头,尤其是那双圆睁的炯炯有神的眼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纹理竖直的粗端被雕琢成杯口,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
镶金兽首玛瑙杯,此兽似牛非牛,两只角看上去有点象羊角。这个器皿是喝酒用的由整块的玛瑙雕刻而成,出自盛唐,具说这块玛瑙是由国外进口而来的,由中国工将雕琢而成,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出土,那顺着头部发散出的白色花纹是天然而生的,整个线条、造型因为色彩而流动了起来,兽嘴的部分是一块镶金帽,玛瑙配黄金在这里一点也不显的俗气,在颜色拾配上显的很高贵典雅,摘下金帽便是酒进口的门,杯中琼浆即可自流中泄出兽的双唇闭合,两鼻鼓起,就连其唇上的毛孔、胡髭也刻画得细微精确。兽头上下的肌肉,仅寥寥数刀,已是入木三分,生动传神。如此写实的玉雕,在中国古代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兽嘴镶金的工艺更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此处材质色泽暗淡的不足,既凸显了兽首造型的完美,又增添了整体身价。
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这件玛瑙杯,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兽首圆眼、大耳、双角,其形似牛非牛,目视远方,眼神炯炯有神。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兽头上下的肌肉,仅寥寥数刀,已是入木三分,生动传神。两只角粗壮有力,几度弯曲,富丽多色,凝结着力量和生命,显示着强烈的动态美,两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仿佛聆听世间的声音,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描述了全神贯注,飞驰疾奔的猛兽向前突冲的一瞬间,曲尽其妙,令人心动。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该杯的出土,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红色玛瑙玉雕,立即引起了中西亚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又《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728年)大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地区)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因而,他们认为应该是西域所赠之品,很有可能是作为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
此种弧形的弯曲酒杯酷似一只兽角,故亦称“角杯”。我国虽早自远古就出现造型与此相似的角杯,但其底端均未见流口。这类“角杯”起源于古希腊被人称之为“来通”(rhyton)的像漏斗、可注酒的酒具。当时的人相信“来通”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可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其后“来通”广泛流行于自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中,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艺美术中是十分常见的。用“来通”饮酒,饮者须仰承自上方下注之酒,这种方式与中国用杯饮酒的习惯迥异,所以在唐代以后逐渐向杯形器转化。我国境内时代最早的“来通”发现于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其时代约在三或四世纪。“来通”在内地出现的时间不晚于六世纪。
唐代国势强盛,发达,经济繁荣,与西域及外国的经济交流广泛而频繁,因此,这件带有异域文明因素的兽首玛瑙杯出土于唐代的长安城中便不足为怪了。唐人喜饮金、银、玉等奢华的酒具被视为尊贵的象征,出土的玛瑙杯,整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光鲜润泽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静中有动,曲尽其妙,极富艺术感染力。从玛瑙的材质、造型等方面,我们还能找到东西交流的痕迹,它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因具强烈的异域色彩,高贵典雅之外,又浪漫迷人,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如今,这件既象征财富、又象征权力的名杯已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国宝系海内孤品,我国政府已将其收录于首批禁止其出境珍贵文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