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重要题记举要

摘要: 炳灵寺开窟以来,历代信士、政治人物和军事家,在寺内修建的同时,也在崖壁上树碑立传、摩崖刻文,现共存墨书题记34则,石刻题记17则,都是宝贵的史料,对于研究炳灵寺历史和中西交往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现根据有关专 ...
 炳灵寺开窟以来,历代信士、政治人物和军事家,在寺内修建的同时,也在崖壁上树碑立传、摩崖刻文,现共存墨书题记34则,石刻题记17则,都是宝贵的史料,对于研究炳灵寺历史和中西交往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现根据有关专家的考释,简要介绍如下。
       西秦  建弘题记  出于169窟北壁,是在崖壁上先敷草泥,再刷白灰粉面而后墨书的。题记共21行,每行24字,因末行纪年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字样,故名建弘题记。建弘元年,经考为公元420年,是乞伏炽盘迁都枹罕后新改的年号,炳灵寺文管所原所长王万青推测,西秦在改元时特意重修炳灵寺,以达到向外扩张和对内缓和人民群众反抗情绪的目的。
      在建弘题记发现之前,学者们以为炳灵寺和整个河西的石窟寺开窟时间不会早于北魏,有了建弘题记,就好比有了一个标尺,可用来衡量全国石窟创建的年代,意义自然非凡。
       在建弘题记中,能够清楚辨识的文字不多,第20行的“庶弘四弘,圆机化机,乃妙斑匠,神仪重晖,舍兹远悟,圣景孰追”几句,可以看作是题记的主旨所在,它说明,至少在建弘元年(420年),169窟佛像就已经重修了,那么炳灵寺开窟时间应比420年更早一些。根据窟内壁画还有下层,榜题中有类似晋简风格的文字,窟内西秦菩萨像头顶空洞内发现其中支撑木桩有火烧过的痕迹等情形推断,说炳灵寺建于晋泰始年(265年)是可能的。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炳灵寺建窟时间将比敦煌莫高窟要早100年!
        建弘龛中供养人题名第一行是“(外)国大禅师昙摩毗之像”,肯定了昙摩毗在西秦授法,建弘元年(420年)时仍在西秦的事实。
 
        北魏  曹子元造窟记  曹子元摩崖文刻于炳灵寺石窟中部126窟门外顶端,每行8字,共10行。文曰:
       大代延昌二年岁次/癸巳六月甲申朔十/五日戊戌大夏郡武/阳部郡本国中政曹/子元造窟一区仰为/皇帝陛下群辽百官/士众人民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六亲眷属/超生西方妙乐回生/含生之类普同福(祚)
       “大代延昌”是北魏武帝元恪年号,延昌二年是公元513年。大夏郡,在当今甘肃和政、广河一带及临夏以西一部分地方。(大夏郡当以大夏川水名而来,冯国瑞先生考其为广通河,今日名大夏河者,是漓水。大夏县,汉置,故城在广通河北刘家庄,郦道元说“大夏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冯先生也以为是汉代追远的说法,夏的发祥地,禹的出生地之说是不可靠的。)
      曹子元出资修造的126号窟,雕有115尊佛菩萨,均很精美,他的记文透露了他广泛的慈善心理,只不过他是何许人也却不见记载。
 
      唐  张楚金撰文  张楚金,并州祁人(山西祁县),唐书说他“少有志行,事亲以孝闻”,官至刑部、吏部侍郎,秋官尚书,爵南阳侯。后为酷吏周兴所害。
       张楚金撰文刻于64龛上部岩壁上,有40行,每行42字,可辩识者仅一半,很多地方难以贯通理解。根据首行“三日大军”字样,结合题款“仪凤三年十月□□刑部侍郎张楚金撰”字样,王万青先生认为是反映了仪凤三年(678年)吐蕃入寇龙支、鄯州、河源(西宁、民和、乐都及河州一带)的历史背景。唐时炳灵寺上下游的积石关与凤林关是河源龙支军的前哨,唐在积石关置积石军,黄河上建“河桥”备边。
       刻文第9行有“阁道入灵岩寺”,及“唯此石门,最为险狭”句,与唐《法苑珠林》记述炳灵寺“有石门滨于河上”相符。刻文又言:“石山之灵岩寺……有豀万转,绿障百重,树隐天空,……秀风荣茂,琼竹与碧莱云飞,……禅院……山庆洞裕宛开摩竭之国,……金鈩神烟自像罗汉玉钵……”,是对炳灵寺险峻幽雅环境和佛教兴盛情况的生动描述,可以认为是介绍炳灵寺的最早一篇散文。
      可惜的是,炳灵寺区域那种“绿障百重,树隐天空”的景致今天已荡然无存,尽管明时解缙尚有诗云“炳灵寺上山如削,柏树龙蟠点翠微”,但在清末和民国的动乱中,炳灵寺遭过火劫,树木当被烧死了不少;上世纪四十年代马步芳某部“寻粮草”进山砍树一个月;文革时期永靖、东乡、临夏三县群众大肆砍树作为生活之助,寺沟一带树木又遭一次大洗劫,当地人都还记得当时那疯狂的场景。今日炳灵寺下寺区,有零星绿色,是善男信女募捐而植,主持者乃积石三坪人宗国藩老人,住老君洞。有心者仍可布施绿色!
 
        唐  灵岩寺记  《灵岩寺记》为摩崖阴刻文,在炳灵寺148窟外面北壁,共30行,每行约43字。碑文开头为“灵岩寺记  副使缮部郎中魏季随文”,点明作者,以下至第12行是正文,13行以下是“使御史大夫上柱国魏县开国侯崔琳”为首的72名大小官员的列名,其中有“河州刺史王谞”,“灵岩寺主无量”、“河州安乡县行尉王警献”之名。
       崔琳,贝州武城(山东武城)人,他通达政理,唐玄宗有“今事问崔琳尚何疑”的评论,因其族大,恐附者众,玄宗终未敢委以宰相之职。开元十九年二月,崔琳升任御史大夫,三月,率团出使吐蕃,当月,经过炳灵寺,留下了这篇《灵岩寺记》。
        唐与吐蕃的关系,时和时战,视国力形势而定,和时甥舅之亲,战时敌国相对。唐代初年,由长安到逻些(拉萨)的唐蕃故道开通,唐蕃交往频繁。开元十七年(729年)冬,金城公主遣使娄众失力来朝。开元十八年(730年)四月,吐蕃遣使朝贡。唐朝命皇甫惟明及内侍张元方使吐蕃。十月吐蕃大臣名悉猎随皇遣诺勃藏来献方物。开元十九年(731年)唐御史大夫崔琳使吐蕃报聘,从此开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和睦友好的一段光辉历史,《灵岩寺记》也成为最珍贵的史料。
       碑记开头大意是说西方边鄙作乱多年,开元皇帝可怜黎民,“念其姻旧之戚,许以自新之惠”,表明了大唐柔怀远人,息事宁人的外交态度。文中也有文字赞美炳灵寺优美环境,说炳灵寺“龙堂洞开了绝人境,断岩石以层构,抱河湾而削壁,月梵清宇,花莚散香”,可与张楚金撰文参看。
 
        唐   防秋健儿题记  在169窟11龛,有由上至下四组画面,其中第三组画面西侧,游人墨书:
       ……佛弟(子)□□/秦川陇城县防/秋健儿郎郭思士/于此修尊检校/□□一心供养/佛教记亡/仪凤四年□(月)五日……
        169窟内的题记,记年有开皇(隋)、仪凤(唐)、嘉靖(明),康熙(清)等不少年号,从一个侧面说明多数年代与世隔绝的169窟从隋唐至明清,始终都有能上去的时候。仪凤至天宝间(676—756年)的题记,没有与炳灵大佛(171龛)相关的内容,间接证明了大佛修建时间是在盛唐。
       上列仪凤四年(680年)题记,有防秋健儿题名,防秋,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就是诏关内等地勇至陇右防止吐蕃抢麦田。《通鉴》卷二百一十四记载: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一次就诏关河东健儿三五万人赴陇右防秋,至秋末无事还。每年麦子熟时,吐蕃往积石等抢麦,呼为“吐蕃麦庄”。唐高适《九曲词》道:“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娑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唐大历间进士王建《凉州行》诗也有“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当筑防秋城”的诗句,可见防秋一事,在唐代影响很大。近年有人考证,今天保留在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的傩舞表演,就是源自防秋活动,认为当时防秋健儿为了吓阻吐蕃人抢麦,往往在脸上涂乱彩或者蒙上奇形面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这也是一说。
 
       宋  何灌摩崖刻文  刻文在135窟之南,浮雕塔群之上,共70字7行。文曰:
       上受宝圭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洮西守将何灌/率王安陈永刘德修程之仪高公亶胡礼彭寔詹至/李□仁孙倡符单觉民裴/硕何(天)任晨发郡城绝冰/(河)尽灵岩胜槩乃还。
        何灌(1064-1126年),字仲原,开封祥符(今开封)人,宋史说他善射,射西夏骑兵“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就是说能一箭射俩。何灌又是一员文官,曾知河州、岷州。任职时间大兴水利,“引邈川水溉田千顷,使田不病旱。湟人号广利渠”。靖康初,金兵南下,62岁的何灌死于开封阵中。
       刻文首句上受宝圭元年,指的是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这一年,徽宗得玉圭于民间,故有此说。从刻文可知,何灌等一行14人,是早晨从州城出发,“绝冰河”(过冰桥)游览炳灵寺后返回河州的,可证:1、黄河上此时已无“河桥”或“飞桥”;2、当时炳灵寺仍名灵岩寺。
 
       明  重修灵岩寺碑文  此碑原在卧佛岩下殿阶前,水库蓄水后,存146窟。碑正面记文32行,每行除抬头40字;碑阴31行,每行除抬头46字。王世□撰文,徐恒书,立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丙午月(五月)。
      按:1、此碑仍称炳灵寺为“灵岩寺”,但又说“古梵刹灵岩,谚呼冰灵寺”,似乎说明一般文墨之士爱用泛称“灵岩”(至清代仍是如此),而百姓则叫做冰灵寺;
        2、碑文记载当时炳灵寺环境优美,植被“蔚然长青”,百草“靡不生焉”,因此有“□佛顶水帘珍珠瀑布”,“观音岩圣水露滴流”;
       3、当时法事活动可能有求雨求子等事,碑文有“祈嗣祷雨……无不遂祝”等语;
      4、碑文记载:
       大明成化乙酉守镇都阃蒋公玉游,览像露宇倾,发愿修造,更名水帘为圆觉洞,落成,乡进士杨训志石。壬辰游□静澄,创构殿宇未竟,续获都纲三竹坚□弘治庚戌修建救度洞,接盖□□,蔽护大佛,告成。乡进士李绣志石。逮正德甲戌戒坛僧佛尽(以下略去41字,原文缺损甚多,大约是僧人名号)记序始未。……
        由上可推知:成化乙酉(1465年)和弘治庚戌(弘治三年,1491年)曾两次修建水帘洞(救度洞),这两次修建原有碑文,今皆亡佚不存。其中成化壬辰(成化八年,1472年)“创构殿宇未竟(未完工)”再在弘治庚戌(1491年)“接盖()(),蔽护大佛”,似是指大佛阁而言。这几次修建似乎到正德甲戌年(1513年)由多名僧人“记序始末”,正德丁丑(1517年)才由王某某作文勒碑的。今有人说正德十二年(1517年)才造大佛阁的说法,据此推测恐有误,(编者按:本节所引碑文,据张思文《积石录》,而不是《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两者相异较多。)
       5、碑文明确记载了灵岩寺四至“东至烟墩山,南至黄河,西至他剌坪,北至川城大路”。
       6、本篇碑文中提到的水帘洞、圆觉洞、救度洞,实为一体。今日,水帘洞连同老君洞,是炳灵寺上少数几个供养道教主尊的洞窟。碑文中提到的守镇都阃蒋玉,即河州守备蒋玉,天顺八年(1664年)任。此时曾任兵部尚书的河州人王竑致仕乡居,同蒋玉交游酬唱,写有《次蒋都司咏雪韵》、《和蒋都阃东庄韵》等诗,今存于《休庵集》中。民国临夏诗人张建也曾访问炳灵寺,有诗多首,今录有关水帘洞二首,供欣赏。
水帘洞
佛国第一关,名曰水帘洞。
觅到石龛旁,泓然开一孔。
灵泉响潺湲,如如自不动。
 
洞内石龛绿卓麻石像,咸同之乱
移藏他洞,事定遍觅不得,
杨法台要余题诗,口号短章
遨游入洞天,徘徊未忍去。
欲觅绿卓麻,洞多不知处。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炳灵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