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十万佛”居住的地方

摘要: 炳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 ...
灵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山”“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image002.jpg
灵寺石窟,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正式建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上下四层。经历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良好,认为破坏又少,所以保存比较完整,现存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
十六国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行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十分活跃,这便是炳灵寺石窟开窟的第一个高潮,并一直延续到北朝的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是第169窟、172窟等,尽管这一时期造像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势、手印、衣着等固有样式外,大多摒弃了作为艺术原型的犍陀罗佛像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和审美。image006.jpg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这是炳灵寺第二个主要发展时期,其中46、51、51龛等都为这一时期的造像,此后元明两代对炳灵寺也有不同程度的修装,但是开窟造像已经趋于衰落,所以炳灵寺石窟开凿史上比较早起的作品。
image008.jpg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时代不同,风格各异。不论是西秦的骠悍雄健还是北魏的秀骨清像,不论是北周的珠圆玉润还是隋唐的丰满夸张,或是宋代的求变写实,都采用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写神的传统技艺,它们是佛教观念、信仰、情绪的物化艺术形式。
其造型和雕饰,既笼罩着神奇的宗教气氛,又极富有现实的生活情趣。造像的主题是佛陀,庄严肃穆,详和可亲,菩萨含情脉脉,婷婷玉立;弟子幼稚天真,深沉世故;天王勇猛暴烈,怒目而视,无不塑造的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image010.jpg
炳灵寺壁画,保存到现虽然数量不多,却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艺术。这是炳灵寺壁画重要价值之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形象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壁画用遒劲的线条表现了云鬟叉髻、帔巾飘带、盛装打扮的妇女形象。
image012.jpg
隋、唐的壁画,由于元、明以来密宗画的刷新重制,保存不多。隋代壁画主要是8窟南北壁供养菩萨画像,姿态生动,神情各异。元、明两代的壁画较有特色的有3窟西壁上层元代佛教故事画,南壁元代八臂观音和168窟南壁明代八臂观音,以及172窟木阁上的明代木版画涅槃。这些以密宗为内容的壁画,其绘画技法仍然继承了唐宋传统。



image004.jpg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作者:zl1024

更多信息...

炳灵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