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文献中的炳灵寺石窟

摘要: 高僧传》卷十一 释玄高,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者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时乞伏炽磐跨有陇西,西接凉 ...
高僧传》卷十一
       释玄高,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者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时乞伏炽磐跨有陇西,西接凉土,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然三味正受,既深且妙,陇右之僧,禀承盖寡。高乃欲以己率众,即从毗受法。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时河南有二僧,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相。恣情乖律,颇忌学僧,昙无毗既西返舍夷,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暮末)谗构玄高,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曼信谗,便与加害,其父不许。乃摈高往河北林阳堂山。山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高徒众三百,往居山舍,神情自若,撵慧弥新,忠诚冥感,多有灵异。……应真仙士,往往来游。……高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余人。  
        有玄绍者,秦州陇西人。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净,倍异于常。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  
       昔长安昙弘法师,迁流岷蜀,道洽成都,河南王慕其高名,遣使迎接。弘即闻高被摈,誓欲申其清白,乃不顾栈道之艰,冒险从命。既达河南,宾主仪毕,便谓王曰:“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贫道所以不远千里,正欲献此一白。”王及太子,赫然愧悔,即遣使诣高,卑辞逊请,请高还邑。高既广济为怀,忘忿赴命。如欲出山,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高咒愿曰:“吾誓志弘道,岂得滞方!”乃风息路开,渐还到国。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时西海有樊僧印,亦从高受学。志狭量褊,得少为足。便谓己得罗汉,顿尽禅门,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时魏虏拓跋焘僭据平城,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杜(超)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禅化……。
       按:《高僧传》,梁代慧皎法师著,收录东汉至南梁,四百五十多年间,二百五十余位高僧的传记,是了解中国佛教初期的基本文献。以上《高僧传》内容,说明西秦国内禅学流行,并与麦积山联系紧密,也说明西秦统治者崇信高僧,到了准予他们参与政事的地步。文中“河北林阳堂山”、“堂术山” ,应为黄河北岸小积石山。
       《水经注·河水》卷二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竖,竞势争高,远望参参,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崖峭壁,举岸无阶,悬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栖托焉。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亮,南安人也。”崖下有水,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亭口。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鸟,飞游五峰,故山有斯目矣。《泰州记》曰:“枹罕原北名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河水又东与漓水合。……河水又迳左南城南……,大河又东,迳赤岸北,即河夹岸也。《泰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东,洮水注之。
        按:郦道元的《水经注》,最早在魏孝文帝太和六七年(公元482年左右),早于释道世约186年。文中先说现在的上寺,后说下寺,完全符合实际。
        《法苑珠林》卷五十三(四部丛刊影印本第十七册)“枹罕临河唐述谷仙寺”条
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极地也。众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绮丽若此?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凿山构室,接梁通水,绕寺华果蔬菜充满,今有僧住。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太始年之所立也”,寺东谷中,有一天寺。穷探处所,略无定址,常闻钟声,又有异僧,故号谷名为“唐述”,羌云鬼也。所以古今诸人,入积石者,每逢仙圣,行住恍忽,现寺现僧。东西岭上,出于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按:《法苑珠林》,系唐上都西明寺释道世撰,书于大唐总章(高宗治)元年”(公元668年)。上距晋初太始四百余年,所记可信度应该很高。
      《元和郡县志》“积石山”条
      积石山名唐述山,今名小积石山,在枹罕县西北七十里。
     按:《元和郡县志》,李吉甫辑,采取隋唐以来的地理图经等书辑成。该书说积石山就是唐述山.在元和以后,才称小积石山,距枹罕七十里,与现在距临夏的道里符合。
        《游仙窟》古佚丛书
       若夫积石山者,在乎金城西南,河所经也。书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即此山是也。
       仆从汧陇,奉使河源,嗟连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邈。张骞古迹,十万里之波涛,伯禹遗纵,二千年之坂磴。深谷带地,凿穿崖岸之形,高岭横天,刀削岗峦之势。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绝。目所不见,耳所不闻。日晚途遥,马疲人乏,行至一所,险峻非常,向上则有青壁万寻;直下则有碧潭千仞。古老相传云:“此是神仙窟也。”人迹罕及,鸟路才通,每有香果、琼枝、天衣、锡钵,自然浮出,不知从何而至。
        余乃端仰一心,洁斋三日。缘细葛,溯轻舟。身体若飞,精灵似梦。须臾之间,忽至松柏岩、桃花涧,香风触地,光彩遍天……。
       按:张鷟,字文成,新旧《唐书》说他“书无不览”,其文辞如同青铜钱,万选万中,故有“青钱学士”的美誉。《游仙窟》以俪句诗歌酬唱形式,叙述“关内道小县尉”“奉使河源”时闯入神仙窟与仙人崔十娘幽会的浪漫爱情故事。文中的积石仙女崔十娘自谓出身中原豪门望族,因边境多事,夫主兄弟身死疆场,故而流落边地,住在“仙窟”里。据史籍资料分析,唐高宗仪凤三年至永隆元年(678—680年),吐蕃寇河源(青海),李敬玄(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与之战于青海湟川,黑齿常之为河源道经略大使,置烽戍屯田,此时张文成以河源道行军总管记室身份奉使河源,他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游仙窟》,书成后传入日本,在日本古代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鲁迅称此篇传奇为“治文学史者所不能废矣。”
      《太平御览》
       唐述窟在郡之龙支谷,彼人亦罕有至者。其窟内有物,状似金书卷,因谓之精岩;岩内时有神人往还,盖古仙所居耳。羌胡惧而莫敢近。又谓:鬼为唐述,故指此为唐述窟。         
        河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深四十余丈,高四十余丈,中有三佛寺,流泉浴池,凿石作丈六像三百余具。其西二里,则曰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亦有泉水,藏书五笥。唐述、时亮皆古之孝行士也。
        按:《太平御览》,宋李昉等奉敕太平二年开撰,太平八年书成后,太宗皇帝日览三卷,一年读完全部一千卷,赐名《太平御览》,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资料最多的一种类书。《太平御览》的这段记载,关于“唐述”“时亮”二窟得名的原因,和《水经注》记载稍有不同。据《水经注》所载,因窟内时有神鬼往还,羌人呼鬼曰:“唐述”,故称“唐述窟”。时亮窟则因南安(今陇西县旧名)人时亮得名。但《太平御览》却说“唐述、时亮皆古之孝行士也”,似两窟均因人而得名,也可能是窟的创始人。
     《青唐录》
       河州渡黄河至炳灵寺,即唐灵岩寺也。贞元十九年(803年)凉州观察使薄承祧所建。寺有大阁,附山七重,中有像,刻山石为之,百余尺。环寺皆山,山悉奇秀,有泉自石壁中出,多台榭故基及唐人碑碣。
       按:《青唐录》,宋代李远著,是记述11世纪河、湟地理情况的著作。北宋绍圣(1094-1098年)中,李远中武举“官镇洮,奉檄军前”,参加了宋对吐蕃的战争,根据亲身经历写成了《青唐录》,可信度较高。文中指出,炳灵大佛“为凉州观察使薄承祧所建”,而不是传说中的文成公主所建。学者张宝玺又考证文中“贞元十九年”应为“开元十九年”(731年)之误,言之凿凿,应该采信。
     《解学士文集》明嘉靖本
    冰灵寺一首
     冰灵寺上山如削,柏树龙蟠点翠微。况有冰桥最奇绝,作虹一道似天梯。
按:解缙在永乐初,被朱棣谪河州卫礼房吏。
       王荷泽《风雅堂稿》王氏手抄墨迹
       游灵岩寺记
      康熙十九年,庚申之五月,南安王荷泽与孙谦若来游,先一日从莲花砦过黄河,上驼项山,抵暮行三十里,磴道蜿蜒,坡砂滚砾,几不受足,从者挽扶而行。至上寺,过佛母殿,则峰迥路转,数十折,方至大佛阁。落晕欲瞑,峰朵相轧,各不欲让,且厌林木亏蔽,不荫榛棘。恐灵岩真面目,反失于茏葱,故宁童毋溽,殆烈烈数丈夫也。其突兀险仄,总不可名。而漓水之七星岩,大轮之罗汉峰,与湘楚之语溪,姑苏之虎丘,据余所见,咸皆不屈,而苍莽则番境也。因枹罕接西倾而下,卫霍殊勋,几不可问,而谓桥罗拜,犹避子仪为盟主,则唐家宝应建中之时,尚有收此土于掌握者,不令人念迅扫之功,与疏凿之力,共为积石雪山增气势耶?噫!奔吼如河,凌嶒如寺,足添壮怀,而老惫之足,独不能着济胜之具,不免贻山灵发笑耳。追念少年时,终日浪游,犹不失为青鞵之一幸云。此寺旧讹炳灵,及阅宝圭元年之碑,则称灵岩寺,其名之讹久矣,今始正之,并有诗:
       尝拟谢灵运,惜为气力殊。降心随小路,骇浪虑轻桴。过眼峰堪画,插天阁欲扶。淟然闻土谷,罗拜礼金瞿。
      按:王荷泽,明末陇西秀才,有奇气。潜志复明,浪迹江汉闽海,卒年逾八十,有《风雅堂文集》。冯国瑞先生考证,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十五岁的王荷泽,由莲花寨北渡黄河,取道驼项山,先到上寺,再到下寺,那时大佛尚有阁,可知阁毁在康熙以后。
      《安多政教史》第一编 圣教在多麦地区弘传史  甘肃民族团结出版社1989年译本。
     据说文成公主曾于一个时期居住于其沟脑,由她加持,出现瑞征,有自然显现的度母像云云。佛堂外面,芸香林郁郁葱葱。寺志中说,从前在益格浪谷,居住着一位大成就者……有人说,益格浪谷可能是约格浪谷,可能由大成就者约格迥之名而来。……
       炳灵寺弥勒大佛像,据传是贡子修建的。由于这种原因,贡子之名,又称匠师贡子或贡子神变王。有人则说,这尊佛像原是本教的神像,当初是敦巴辛饶的像,后来加上发髻变成了弥勒佛像云。……
        在一位名叫白喇嘛的成就者修建的称为“极乐世界壮严”的宗托佛殿(炳灵寺西方顶?——编者)里,有天然形成的观音菩萨像。这尊菩萨像每年由白塔寺用筏迎请去供奉。按嘉贝样说:“原来的菩萨像由龙王请去,现在的是其替身。”另外,还有许多佛殿及稀奇的岩洞。
      按:安多,指青海巴颜喀拉以东,包括甘肃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在内的广大地区。《安多政教史》,成书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叙述白龙江、大夏河、洮河、青海之黄河、湟水、隆务、大通诸河流域,以及河西走廊、四川松潘、阿坝大小寺院(主要对象为格鲁派)的建立、发展过程。文中修建炳灵寺弥勒佛像的“贡子”,大约和《弥勒炳灵圣地图志》(炳灵寺藏明代文物)中说的“滚尕”是同一个人吧。
《河州志》康熙王全臣本
丙灵寺
        寺在州北六十里,上倚云表,俯临黄河,琢岩为佛,立者高十余丈,卧者长数丈,上中下各八洞,石成五彩,地产檀香异药.泉水洒落,清人心脾。每逢孟夏季冬八日,近远番族,男女来游.唐之古迹也。明御史立碑云:天下第一奇观。
       按:这记载是仅指下寺,立佛,当指弥勒大佛,卧佛当指涅盘佛。上中下各八洞,亦是指最大的,数目粗略。明人立碑今已无考。今有人云“天下第一奇观”之碑乃唐李靖所立,据此可知为误说。
《导河县志稿》民国二十一年黄陶庵撰
丙灵寺
        寺在县北六十里,因山构造,上倚云汉,俯瞰黄河,凿石为佛像,雕琢精致,形状不一。坐者高七八丈,卧者长五六丈,上中下各八洞,洞各有佛,当日所涂色彩,尚未剥落,此亦足堪宝贵。山产异药,山麓有泉,泉水清冽,沁人心脾,每年季夏孟冬八日,远近番族,进香顶祝者,络绎于道。有唐一代,最擅名之灵山也。明御史某,姓名漫灭,不可辨识,竖有天下第一胜境碑碣,至今尚存。
按:此一记载当据前志传钞移录而来。以上两则材料都说明了炳灵寺法事活动以每年九、十月间最盛,大约是因为此时农事闲暇,而又气候宜人,山景最美吧。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炳灵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