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108僧徒步重走玄奘取经路,用“佛光”穿越历史

摘要: 如果唐朝有网络,玄奘可能是第一个家喻户晓的网红。“公元七世纪,一位大唐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2011年央视纪录片《玄奘之路》)玄奘取经的故事无需更多笔墨,如同他那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名言

如果唐朝有网络,玄奘可能是第一个家喻户晓的网红。

“公元七世纪,一位大唐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的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由于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2011年央视纪录片《玄奘之路》)

玄奘取经的故事无需更多笔墨,如同他那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名言一样广为人知,他的故事早已经衍生出众多艺术作品。但可能也是衍生的艺术概念过于丰富,人们只记得“西游记”里“游”的浪漫,却渐渐忽视了更接近历史的真貌和艰难。



2018年9月6日,108名佛教僧人自西安出发,行经重庆、贵州、云南、缅甸,出境后与玄奘取经路线重叠,开始托钵重走玄奘路。

根据《大唐西域记》里面所记载总结的,玄奘西行经过的国家,有110个国家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国家,另外28个是从传闻中得知的(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2011年央视纪录片《玄奘之路》)

很多人都在问,这样的活动有何意义?作为文化使者陪同这108僧徒步西行的尘缘居士说,只有在跟随他们前行的路上,在现实里,才能明白这里面的意义。

佛教文化万里行108僧背经徒步,重走玄奘路

文/尘缘居士

唐僧,一个国人尽知的名字,在《四游记》塑造的小说人物“唐僧”的巨大影响下,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已经渐行渐远,除了佛教徒,很少有人愿意去了解真实的玄奘是什么样子的。

也许绝大部分观众都不知道,《西游记》里那个柔弱的“唐僧”,在现实中不仅是我们文化里的骄傲,也是印度人民的骄傲,如今他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背影,这让人难免遗憾。

今天,为践行“玄奘精神”,一群中国的108位唐僧,再次徒步走在前往天竺的路上。

无上机缘,我有幸作为文化使者陪同108位法师步行万里,整个行程从重庆出发至贵州、云南、缅甸、尼泊尔,最终到达佛国印度。

昔日玄奘取经回东土,今日108僧徒步背经到印度,预计用时108天,是为传承玄奘精神,弘扬佛法。

  玄奘西行,历史上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充满荣耀,甚至连出发都是偷偷进行的。

  

  贞观三年(629)春,时年28岁的玄奘自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路关隘的稽查很严,玄奘选择了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主要路线,偷出国门,到了西域,再根据记录往南抵达天竺。

  玄奘走之前是做足了准备的,除了跟佛学有关的准备,他还强身健体,学习了外国语,研究了路线,跟天竺来的高僧询问了路线。玄奘取经,有勇有谋,有决心毅力,有才智,也契合时机。

  根据史料记载,他一路也得到了沿路国家的一些照顾,最慷慨的要数高昌国王麴文泰,临行前为玄奘准备了三十套法衣,无数双保暖手套、鞋袜,还有防风沙的面罩,以及够花二十年的盘缠。这些都是玄奘得以顺利前行的必要保障。就这样,他经过哈密、高昌、龟兹,越天山,至素叶城,出铁门,渡缚刍河,越大雪山,进入北印度。

  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两国最重学术,而以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大的佛教大学,约两万多人,大师荟萃,玄奘在此居住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彼时他已是42岁的饱学之士了。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首都长安。

  这是一场跨国界影响亿万信众的佛教盛事,当我接到电话听到要做为文化使者陪同108僧背经徒步西行的消息时,还不是那么激动,因为对于唐僧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上,甚至起初只是把他当成一场充实的旅行而已,当我离开西安时心怀浪漫之心,为自己安排了无数的丝绸之路上的古侠情节,却忽视了最接地气的现实。

//2018年9月6日-16日 重庆二佛寺//

出发仪式在重庆二佛寺举行,当日倾盆大雨,虽毫不影响108位师父的气势和大愿,但由于法师和居士团队总140余人,集体出行过于不便,所以组委会初步决定先用大巴把大家送出城区。

这个旅行的开场就已经给了我一次狠狠的教训,拿来的裙子一件也穿不上,只有粗布衣服最实用。

第一晚,我们借宿在一个小寺院的地上,只有薄薄的垫子和一个睡袋,次日清晨起床准备各种各样的膏药,直到7日到达第二个停留点,浑身不适的感觉并没有消减。

这天,在蒙蒙细雨中吃过晚餐,我翻开箱子里所有的衣服,才知道再好看的衣服这个时候都不及一件厚一点的旧衫,短短两天时间没有吃饭的环境,没有菜和汤的区别,顾不上考虑味道如何,品相怎样,只要身体能量能够供给得到就是美食,这是一场真正的苦修。

由于上午徒步12公里,师父们在加油站旁边一片乱石中席地而坐,先补充够身体的能量,因为人多所以也不能长时间停留,吃完饭稍做休整继续赶路,刚刚出门老天便开始给大家第一次考验,连续一周的连阴雨,直到9月17日才终于见到了蓝色的天空。

//9月12日 贵州黔中地区//

经历了漫长的连雨天,终于见到了蓝色的天空,跟随108僧众已经到达贵州黔中地区。

贵州西南地区佛法并不怎么盛行,当地百姓不是很认可,已经徒步将近10天的师父们急需洗漱,只能住在路边空地暂住休整,不能长住。


两天之后我们继续出发,行进20多公里,到达一个被大火烧掉的寺院,大雄宝殿虽只有菩萨的痕迹,但依然庄严。不过要住在这一片废墟中,我心里的疑惑又开始蔓延。我问师父为何我们一路都要走最偏僻的路,师父回复:因为偏远才更需要108僧的威仪让老百姓对佛法树立正念和信心。

这个地区以土豆为主食,我们入乡随俗,饭食也是简单的烤土豆。在废旧的大殿中,师父们不忘诵经祈福。因为寺院已被大火烧过没有水电,大家用手机照明灯简单收拾好地铺休息,师父们法喜充满,说这里可比我们前几日住野外舒服多了。

不论是路边,麦田里,雨中,甚至是愿意布施的汽车修理厂中,随行的人无论居士还是僧众都威仪表法。我开始对玄奘大师的“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宏大誓愿有了至深的感触。唯愿此行同安和普利诸众生,所有见闻者,皆共成佛道。

//9月16日 云南//

众人抵达云南宜良县,僧团脱去了泥泞的行装,焕然一新向西南继续行进。道路逐渐加宽,多彩的云南越来越美丽,清洁,亲切。

一路走来,我们发现这里的人们对佛法有无上的信仰和信念。警车开道,信众虔诚,我走在108法师身后,他们的威仪表法引来了信众的跪送。走在通往解脱的菩提荫下,每迈一步,都载满了无限的感恩。

离开昆明宜良岩泉禅寺,我的身体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小状况,一个字累,已经到了随时随地一有时间就想睡觉的状态了,众法师们依然天未破晓就上路。

出发时本以为每天只是行脚,吃饭,休息,千篇一律,但实际每到一处都会有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感动,自己的境界跟着师傅们的足迹似乎也越来越清明和坚固,师父说,108僧团一路万里之行,即便是只能影响到一位百姓,他们也不枉此行,所以即便是在加油站临时休息喝水,他们也不失威仪。

三和寺,始建于1817年,由文庙、武庙和佛寺组成,位于云南省安宁市八街镇。

今日到达昆明安宁市三和寺,90多岁的老居士已在一公里处迎请。我跟随僧团进入寺院,为表法师父们决定在这里托钵乞食。

托钵,又叫乞食、分卫、团堕(食物落于钵中之意)、持钵、捧钵。即以手承钵之意,持钵游行街市,以化缘乞食。是印度僧人为资养色身所作之行仪。

托钵是一种禅修,一种持戒,更是一种展示。是为恪守佛制,效法古德,再现佛陀时期僧团的生活状态,广利众生,增长福德,同时也是为诠释当代佛教清净和合的僧团形象;以托钵行脚的佛教传统来化育大众,并将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延传不断。

僧团一路缓步,浩浩荡荡,惹来许多围观的人。虔诚的信众跪了一排,有的撒花,有的顶礼,更多的人争先恐后向僧人手中的钵盂投放各种供品。师父们的手中多了一颗糖、一块饼干、一枚硬币,一个发自内心的祈愿。

参观三和寺释迦摩尼佛舍利塔,因为舍利塔的庄严,几十法师五体投地久久不起,泪流满面,他们拿出全身所有供养,但我暂还不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和信仰。

苦修的万里行比起驴友的行走,要清苦很多,这给众人的体力带来很大的考验。我们离开三和寺时,路途中已经有几位法师因为受伤严重不能行走而遗憾退团,有些人担心自己被劝退,每日四十公里走下来时腿脚发肿,但自己悄悄用针放血消肿,不跟别人提起。

我无意中看到一位后勤居士满脚的针眼,心里不是滋味。晚间去女众师父房间,看她们的脚,也吓了我一跳,有的起了很大的泡,有的脚指甲盖都没有了,问她们为什么不出声,她们说担心被劝退,如果实在疼就偷偷哭。如果这些话不是我亲耳听到,我会觉得矫情和不解,她们是法师,同时也是女人,最小的师父也才20岁。但当时当刻,只觉得信仰的力量超出我的想象。

我一步步地被真实打动,微信发的越来越少,不知道该怎样用语言形容这个僧团,在这个社会网络推行火热的年代,他们没有任何宣传,没有任何炒作,我每天看着这些真实,细微但震撼的一幕幕在眼前发生。他们真的做了什么吗?他们只是用佛教徒应该的样子和方式行走,我的震撼更多的来源于内心的信仰。

不仅僧团威仪,居士们也在用每天的行动提升自己。在我看来,他们是一群践行佛教忘我境界、自利利他情怀的菩萨行弟子。他们为了佛法、三宝,可以舍弃很多。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无我中求进取。

中秋夜,明月高悬,月光像佛前的一盏灯,给暗夜带来了无尽的光明。万国共沐一轮月,众生同奉一尊佛,月光下,僧团还在前行。这是我多年来度过的最不同往日的中秋夜。

这一路树下一宿,路边一餐,背起行囊,世界尽在心里,从凌晨至日暮,从晴天到雨天,任物换星移,岁月焦灼着容颜,大家的信念从不曾动摇。

//10月6日—23//

进入缅甸,35度的高温,所有人身体状况不断,条件有限,我们50人同住一间,只有两台小台扇。热浪滚滚的高温下,僧团着装整齐,向缅甸僧王学校传经,诵经祈福。

缅甸的佛教文化由印度传入。1961年,缅甸宪法正式将佛教定为国教。缅甸有90%以上民众信奉佛教,僧侣人数超过50万人,男人一生必须出家一次,时间不限。

南传佛教过午不食,中国佛教在这一点上,没硬性规定,佛教传到中国后,因为中国的出家人与印度不同,必须参加劳动,体力消耗大,不吃晚餐恐体力不足,无法正常修行,因此将晚餐作为开缘,称药石,意思是提醒人不可贪恋饮食,当吃药想,以治饥饿之病。

108僧团如法行走在缅甸的大街上,交流,传播,学习,受到信众礼拜,但是在光环之下仍旧保持清净之心,所到之处我们只需要一个休息的地方,做饭的地方,从不给人带来麻烦,缅甸条件很艰苦,环境也很恶略,师父们化缘柴火,居士们现场搭灶,看着一百多人做饭的地方便不由自主的笑了,想到了“终南山”的生活。

尘缘居士是终南山居者,是制香人,同时也是道医,日常修行,但不像终南山隐士那样苦修,她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的雅致山居生活。

10月9日,我们到达缅甸旧日首都仰光,温度很高,短短几天我已经满身痱子。

这里几乎全面信教,仰光大金寺高度为98米,塔身所铺的金是由真正的金块制成的,把塔的砖石结构覆盖,而金则是由缅甸上下各阶层的人捐赠出来的。

这项传统由15是自孟族女皇开始,流传至今。大金寺是缅甸最神圣的佛塔,因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遗物,包括是拘留孙佛的杖,正等觉金寂佛的净水器,迦叶佛的袍及佛祖释迦牟尼的八根头发。

金碧辉煌的缅甸仰光大金塔,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一起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是驰名世界的佛塔,也是缅甸国家的象征。缅甸人称大金塔为“瑞大光塔”,“瑞”在缅语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称,缅甸人把大金塔视为自己的骄傲。


10月12日是我们抵达缅甸的第八天,35度的高温下,所有人的身体状况都出现了各种小问题,但是条件有限,40个人每天挤在一间屋子里,屋里只有两台小台扇。僧团还在向缅甸僧王学校传经。仰光佛教大学建于1954年,世界第六次佛经集结在此举行,我也有幸在这里的收藏馆参加这殊胜的一刻。

两天后,我们进入了蒲甘,蒲甘是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著名旅游胜地。

市区保留着缅甸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众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佛寺建筑艺术是缅甸古老建筑艺术的缩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千年前阿如律陀王在这里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蒲甘王朝。阿奴律陀王笃信佛教,在蒲甘大造佛塔,约25平方公里面积的古城蒲甘,自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先后建造的佛塔达万余座,也被称为万塔之城。现存有2217座佛塔,这些造型各异的佛塔,记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

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须在早晨赤脚托钵出来化缘,进入升职成采购员的我,也会跟随他们出去添置食材物料。


缅甸的早市非常热闹,女人们十分厉害,头上可以顶几十斤的东西走很远的路。经过十几天的磨炼,我和当地人的交流,也从起初的一脸茫然过渡到用英语单词加形象的手语讨价还价了。

这里的孩子也可爱,不愧是佛教圣地,孩子们看见僧人就会恭敬合掌。

经过20天的行脚,托钵,参学即将结束。因为碰到缅甸大选,我们终止了在这里的行程,启程前往印度。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一路走来,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凄风苦雨,108僧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息,他们背着经文,就是背着无上信念,继续前往佛国天竺,我也会带着我的信仰和力量护持你们西行。

(本文刊发前,僧团背经重走玄奘路的活动仍然在进行中。)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碎叶城

蒲甘古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