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吐谷浑: 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缔造者

摘要: 公元4世纪到7世纪,由在青海地区活动的一个民族建立的吐谷浑国,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吐谷浑人善于养良马,能把马训练得随音乐起舞。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了解这个神奇的民族吧。

公元4世纪到7世纪,由在青海地区活动的一个民族建立的吐谷浑国,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吐谷浑人善于养良马,能把马训练得随音乐起舞。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了解这个神奇的民族吧。


吐谷浑从何而来


族名与族源。吐谷浑,最初指的是人名,见于《晋书·吐谷浑传》:“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吐谷浑是鲜卑人慕容廆的庶出兄长。后来,其子孙以此作为族名,有的史籍称之为吐浑、浑、退浑。由于吐谷浑处于黄河的南边,《南齐书》《梁书》《南史》也称其为“河南”“河南国”。吐谷浑还有一类称呼,“阿柴虏”“阿赀虏”,不过这是西北地区民族对他们的贱称。


《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的父亲涉归以居住的河流——乌候秦水(今老哈河)为其命名,乌候秦水在蒙古语中与吐谷浑音相似。涉归把部落的一千家分给吐谷浑统领,这一千家鲜卑慕容便成为后来吐谷浑族的最初组成部分,和其他的慕容部落一起活动在辽东地区。因此,吐谷浑也被称为“辽东鲜卑”。


迁徙与发展。涉归死后,由于吐谷浑是庶出,涉归的部族首领地位只能由嫡子慕容廆继承,两兄弟之间随之出现矛盾。晋太康四年到十年间(公元283-289年),吐谷浑率部向西迁移到了阴山(今内蒙古的阴山山脉)。迁移的原因是吐谷浑和慕容廆所领部落发生马斗,慕容廆责备吐谷浑不该让部落离得太近而导致马斗。吐谷浑反驳:“马是牲畜,互斗是它们的本性,何必迁怒于人?我会离开你万里之外。”吐谷浑西迁表面上是因为两部落马斗,实际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辽东地区的慕容鲜卑随着人口的增多,原有牧区已显狭小,不得不另寻其他游牧区。


阴山是匈奴故地,水草丰美,但吐谷浑在此地仅生活了二十多年。晋永嘉年间,吐谷浑再度南迁,此时正值西晋末永嘉之乱,从阴山迁出后,“始度陇西,至于枹罕(今甘肃临夏附近)”,进入河湟地区。据《宋书》《梁书》《十三州志》载:“昔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由于枹罕地区在此时处于各方势力争夺之下,先后为前凉、前赵、前秦和西秦所据,吐谷浑在枹罕停留的时间也不长,又向西南迁移。最终,吐谷浑来到现在的青海境内。


迁徙过程中,吐谷浑吸收了不少其他部落民众,在河湟地区更是征服了当地的羌族部落,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奠定了政权建立的基础。《宋书》记载了吐谷浑控制的势力范围——“自枹罕以东千余里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昂城、龙涸、自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大致在现在的青海东南部、甘肃兰州西南和四川西北部分地区。自此,吐谷浑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通过与当地羌族的融合,形成以吐谷浑为名的新民族,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吐谷浑的盛衰


“吐谷浑年七十二卒,有子六十人。”据《晋书》载,吐谷浑死于公元317年。此后,其长子吐延继位。但政权的真正建立是在吐谷浑孙子叶延时期,“其官置长史、司马、将军,颇识文字”。叶延开始以其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作为族号和国号,形成自己的政权机构。《通典·西戎》载:“至其孙叶延,遂为强国。”时值中国北方十六国时期,吐谷浑在与四周强邻的相互争战中逐渐发展壮大。公元五世纪初,树洛干开始称吐谷浑王,在内部“轻徭薄赋,赏信必罚”,周围的羌族部落归附,吐谷浑势力大盛。至其弟阿才“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称强国”,成为当时我国西北的一个重要政权。


慕璝在位时,吐谷浑进入鼎盛时期。《魏书·吐谷浑传》载,慕璝“招集秦、凉亡业之人及羌戎杂夷至五六百落,南通蜀、汉,北交凉州、赫连,部众转盛”。强盛起来的吐谷浑与北方各政权时战时和,北魏统一北方后一度遭到打击,势力削弱。但和南方的东晋南朝政权却一直保持朝贡关系,宋封慕璝的弟弟慕利延为河南王。隋建立后,吐谷浑与隋军队多次交战,均失利,部众纷纷归降隋朝,“其名王十七人、公侯十三人,各率其所部来降”。吐谷浑开始向隋遣使进贡,“奉表陈藩,并献方物,请以女备后庭”。与此同时,吐谷浑国内也频繁出现内讧,国势日衰。609年,隋炀帝派大军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伏允逃走,吐谷浑属地被隋军占领。随后,隋炀帝在其故地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并发“天下轻罪徙居”。随着隋末大乱,原先逃到党项的伏允趁机收复故土,重建政权,但已无法再现吐谷浑的兴盛。


唐建立后,吐谷浑遣使与唐交好,但同时也联合新兴的党项多次对唐边疆诸州发动攻战。唐贞观九年(635年),吐谷浑被唐军击溃,唐王昌龄《从军行》咏其事:“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同年12月,唐军进入吐谷浑,册封伏允孙子诺曷钵为可汗。第二年,吐谷浑开始使用唐历,奉唐年号,并遣子弟入唐,从此吐谷浑成为唐朝的属国。663年,吐谷浑被南面新兴起的吐蕃所灭,成为其属国。至此,历时300多年的吐谷浑政权正式覆亡。此后,唐朝虽曾想帮助吐谷浑复国,但最终失败。


吐谷浑最初以游牧为主,“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饮食居处与一般的游牧民族相似。


到后来,吐谷浑人的游牧生活有所变化。据《南史·西戎传》载:吐谷浑人“有屋宇,杂以百子帐,即穹庐也”。吐谷浑首领拾寅时“起城池,筑宫殿。其小王并立宅国中”。据考证,现在青海共和县内的铁卜卡古城便是吐谷浑国的首都之一——伏俟城。


吐谷浑虽以游牧为主,但也有少量的农作物。《北史·吐谷浑传》记载:“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然其北界气候多寒,唯得芜青、大麦。”除此之外,吐谷浑还出产铜、铁、朱砂等。


△ 吐谷浑王国只存在了短短的几百年,史料记载非常少,留下的遗迹也近乎绝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古墓群。迄今,在这片方圆2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发现千余座至少有1500 年历史的古墓。然而,自发现以来,都兰古墓群就被盗墓贼不断“光顾”,遭到严重破坏。2017 年火爆的以盗墓为主要题材的灾难探险电影《九层妖塔》,其原型就是都兰古墓群的大墓之一——“血渭一号大墓”。大墓的名字取自考古学家,当地牧民则叫它“九层妖楼”。如今,“血渭一号大墓”及其周边墓葬群中的文物,大都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该图为血渭一号大墓(拍摄地点:青海都兰古墓群)。李洪宇摄


青海骢与青海道


日行千里的“青海骢”。吐谷浑以产“善马”为名,所培育的最著名的马为“龙种”“青海骢”,产于青海湖一带,能日行千里。《北史·吐谷浑传》记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吐谷浑人还能把马训练成能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史籍中还记载吐谷浑多次向内地政权进贡善马、舞马。


吐谷浑人善养马,由此还形成了其特有的马上乐,被唐朝乐府收入。《旧唐书·音乐志》:“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这里吐谷浑指的是音乐曲名,是唐鼓吹乐北狄乐中的一部。


丝绸之路上的青海道。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通往漠北和西域的通道受北魏控制,南方的政权只能通过四川经吐谷浑的河南、青海等地与西域交通,由此而兴起了“青海路”。《南齐书·芮芮传》载,“芮芮常由河南道而抵益州”。青海路的兴盛,约始于5世纪40年代慕利延在位时期,此后吐谷浑成为中西陆路交通的中转和向导。《梁书·诸夷传》载:“其(嚈哒)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宋高僧传》亦载:“彼亦有僧,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也。”不过,当唐朝取得高昌,河西路畅通后,青海路便开始衰落。


上世纪80年代,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都兰古墓,出土了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大量的丝绸物品。都兰也是吐谷浑国的都城之一。这些出土的东西方物品,显示了作为丝绸之路交通要线之一的青海道,当年曾繁华一时。我们也可由此想见,当年东西方商人在都兰古城交汇经营的盛况。


吐谷浑的消失


国破后的吐谷浑人。663年,吐谷浑被吐蕃灭后,大部分部众降服吐蕃,仍留居故地。部分部众在诺曷钵的率领下归附唐朝,迁至灵州和河陇地区,置安乐州(今宁夏中宁县),诺曷钵为刺史。安史之乱后,灵州失陷于吐蕃,居住在这里的吐谷浑再次东迁,移居河东,分布在太原、潞州及代北一带,与当地的党项、沙陀诸部杂居。唐末吐谷浑赫连铎、白义城部一度壮大。五代以后,吐谷浑归附契丹。据《辽史·百官志》所载,辽设有“吐谷浑王府”,有“退欲德部”“白可久部”等,说明辽时吐谷浑仍保留着一定的部落。1125年,辽被女真所灭,此后,这一部分东迁的吐谷浑不再出现于史籍。


降服吐蕃的吐谷浑,仍居于青海故地,在青海湖西至鄯善、且末一带。842年,吐蕃瓦解后,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归张议朝的归义军管辖,名义上属唐朝。五代时,吐谷浑分布范围与唐代时基本一致。北宋时,吐谷浑仍见于史籍,《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十一月丙……游龙钵自言:‘河西军东至故原州一千五百里,南至雪山、吐谷浑、兰州界三百五十里,西至甘州同城果六百里,北至部落三百里’。”但此后的史籍中再没有关于这部分吐谷浑的记载。


吐谷浑后裔是土族。最早提出土族是吐谷浑后裔的是1929年刊于《蒙藏周报》的《青海各民族记略》一文。此后,这一说法得到部分学者的支持。1980年,顾颉刚在《从古籍中探索我国西部的古代民族——羌族》一文,从土族的自称上论证了吐谷浑与土族相承的关系,认为土族自称有土谷家、土户家,土谷、土户即吐浑、退浑一音之转。芈一之的《土族族源考》和《土族族源再考》,从李土司家谱中分析考察土族与吐谷浑的关系。2002年,吕建福更是在其所著的《土族史》一书中提出“土族就是吐谷浑,吐谷浑就是土族”的观点,将吐谷浑在青海称汗作为土族形成的标志。


△ 都兰古墓壁画——吐谷浑的生活场景。 郭飞平  供图


史学界认为,土族是吐谷浑后裔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是土族居住的青海东部和甘肃中部一带,是吐谷浑后期活动的地区。元代,在吐谷浑人的故地,史书上出现了“西宁州土人”“土人”的记载。这些“土人”居住的地方即是今天土族居住的地方,而在历史上该地区则是吐谷浑人长期居住的地方。


二是“霍尔”是吐蕃对吐谷浑人的专称。《西藏王统记》记载:“唐王不许,使者返藏,伪言于王曰:唐王甚喜吾等,已许嫁公主矣。乃有霍尔塞吐谷浑离间唐王,以故不果。”元、明之间,藏族把吐谷浑人称霍尔。清代藏文文献《安多政教史》中霍尔专指土族。


三是“土”“吐”相谐。土族自称“土户”“土谷”“土昆”。土人名称出现于元、明之际,“土人”“土民”是由吐谷浑的土昆、土护、土谷、土观演变得来。吐谷浑在中唐以后也被称为退浑吐浑,到元、明之际正式称作“土人”,“土”为“吐”的转音,“土人”一称由“吐浑”转化而来。


然而,认为土族的族源是吐谷浑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认为,今天的土族是以留居原地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吸收融合蒙古族、藏族、羌族、汉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逐渐形成的。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8年第3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伏俟城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