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青海道——佩戴在青藏高原上的绝美中国结

摘要: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天河锁钥”,青海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扼守青藏线,俯瞰大中原,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作为“西域之冲”、“海藏咽喉”,自古便是汉、藏、蒙等各族文化交汇之处,因其雄浑壮美之景观与别具一格之风情,成为了世人心向往的神圣之地。  说起丝绸之路,很多人都会想到丝绸之路的是经西安经兰州,翻越乌鞘岭走河西走廊至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天河锁钥”,青海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扼守青藏线,俯瞰大中原,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作为“西域之冲”、“海藏咽喉”,自古便是汉、藏、蒙等各族文化交汇之处,因其雄浑壮美之景观与别具一格之风情,成为了世人心向往的神圣之地。

  

说起丝绸之路,很多人都会想到丝绸之路的是经西安经兰州,翻越乌鞘岭走河西走廊至敦煌,出阳关、玉门关沿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穿越葱岭,通往中亚、印度和欧洲。其实,几乎是与河西走廊大通道同时期,青海道就已经作为彩陶之路,玉石之路,盐业之路,茶马之路连接中西文明,从洛阳或长安出发,经过兰州、西宁,走上青藏高原,过青海湖,穿越广袤的柴达木盆地,翻越阿尔金山进入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与传统的丝路南线会合。

总的来说道路分为三支:其一经青海湖南岸或北岸,过柴达木的德令哈、大柴旦、小柴旦,北出当金山口,到达甘肃敦煌,汇入丝绸之路主干河西走廊道,再往西域;其二过青海湖南岸,经今都兰县城、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乌图美仁,再向西北经过尕斯库勒湖,越阿尔金山到西域,这条线与现代的青新公路走向基本一致;其三从白兰(今鄂陵湖、扎陵湖一带)出发,经布尔汗布达山南麓或北麓,一直向西,溯今楚拉克河干河谷入新疆。三条路线都可以进入西域。

青海道连接河南道与唐蕃古道,向西南可以进入青藏高原核心地带拉萨,进入尼泊尔、锡金、印度,向南可以到达藏南一带,进入四川成都平原,云南,远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具体路线分为“河南道”和“唐蕃古道”。说的是青海道向南有两条通道。走河南道,可以通向益州(成都)一带,继而向东沿长江而下到达建康(南京),直达中国南海。走唐蕃古道,向南过玉树,进入西藏,再由拉萨向西南行,进入尼泊尔、印度。河南道与唐蕃古道连接青海道,是青海道的延伸,共同构建了通联四方的高原路网。而沿途数以百计的古城、烽燧以及众多的岩画、古渡口、古桥址,完整诠释了青海道的繁盛。

在历史上,青海最早为羌族游牧狩猎地区,后来与匈奴、华夏之间交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人们把通往羌人地区的道路谓之“羌中道”。河西走廊不是丝绸之路的唯一通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原正史中出现是在北魏太平真君年间,而其确切时间其实还要早许多年。而羌中道早在张骞在出使西域之前,民间已经有实践性开拓。魏晋以来,青海丝路因统治政权的更迭,异名众多,如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浑道、白兰道等。随着吐谷浑入青,西晋末年南北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青海丝路由南向北、自东向西都有了新的发展。沟通东西的青海丝路犹如完全舒张延展的叶脉,进入全方位的发展阶段,从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隋唐。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归时,改行南道,依傍南山,经于阗(今新疆和田)、且末、鄯善,向东南经阿尔金山,进入柴达木盆地,欲从羌中道返回长安,但在经若羌至鲜水海(青海湖)一带时,再次被匈奴所俘。后来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西汉王朝开出河西四郡后,丝绸之路河西走廊通道畅通无阻,青海道便成为河西通道的一条辅道;一旦河西通道受阻,羌中道就在沟通中西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可见当年的吐谷浑是唐帝国西北方向一个强劲的对手。吐谷浑原本是中国东北的鲜卑族,西晋末年迁至青海,公元541年,夸吕即位,定都伏俟城,通过联姻、通商等和平手段与当地的羌人交好,以其擅长贸易,勇猛彪悍著称,自公元四世纪时成为青海道上的主人,并且长达几个世纪,吐谷浑王朝修建伏俟城、伏罗川城,为行旅、商人提供休息驿站;设立清水川、浇河、赤水、吐屈真川四大戍地,重兵防守,确保中西交通安全;组织大规模的商团,派兵保护商业贸易;掌握汉语和西域各族的语言,担负起向导、翻译的重任等,这些举措对青海道的延续与发展大有裨益。

自公元313年建国至663年被吐蕃所灭,吐谷浑王国存世350多年,缔造了青海道鼎盛时期的繁华。创下了游牧民族执掌政权时间最长的记录。在青海德令哈郭里木遗址出土棺版画上有一副将军护送商队的漆画,牵骆驼是各种装束的胡人,驼鞍上是高高的货物。吐谷浑以良好的商业信誉享誉东西方,成就了自己,同时成就了高原丝绸之路。据史料记载,公元553年,夸吕可汗向北齐派出了由吐谷浑高级官吏“仆射”、“将军”带领的使团有胡商240人,驼骡600头,杂彩丝绸数以万计。

吐谷浑执政350年间形成的丝绸之路青海道以羌中道为基础所形成干线为支撑,连通河湟道、西蜀道、吐蕃道等路线,使青海丝路成为既是一个中外商贸的必经之地,更是一个民族关系形成、融合、发展的走廊,文化往来的舞台。吐谷浑赋予了青海道丝绸之路真正的内涵这一理念,也被更多的学者、专家所认可。

南北朝时期,应当是青海道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的主导地位。但仍有商旅行走在青海道上,且经久不衰。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党项人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新干线。茶马、丝绸、玉石、瓷器,加之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盐,善于经商的回鹘人始终贯穿的青海道,在西夏的眼皮底下与宋廷贸易。直到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彻底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大一统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之后贸易重心逐渐转移到海上,青海道目送陆上丝路走向尾声,东南沿海扬起风帆,戈壁草原的驼铃声逐渐微弱。“青海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但繁荣了经济,还凝聚着文化,促进了汉、蒙、藏等多民族交流与融合。而且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人类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从西宁出发,沿青海道一路向西北方向进发,有无数历史遗址和数不清的壮美风光。这条古丝绸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修建了宽阔的公路,铁路(青藏铁路)为考察古迹、游览风光提供了方便。森林、峡谷、溪流、草原和雪山多种地貌构成的美景。让人们看最美的风景,感悟曾经的繁华。

青海地处中西方文化、农耕和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青海道”沿途分布有大量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汉、唐至明、清的珍贵文物。青海都兰发现的东罗马金币、波斯萨珊朝银币、栗特银器,尤其以精美的丝织品著称,这些丝织品部分来自中原汉地,大多数来自遥远的中亚和西亚,是青海道历史的生动缩影。洋溢着浓郁的异域色彩,这些石器、骨器、铜器、陶器、金银器、丝织品、古藏文木简牍等珍贵文物,其意义自不必说,单说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图案之精美、织造技艺之精湛、时间跨度之大,就足以证明了青海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曾经为构建经亚欧大陆腹地一直延伸至地中海沿岸及欧洲的经济社会文化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这一古道必将焕发新的活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伏俟城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