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日记之青海篇

摘要: 考察路线:民和---西宁---湟源---共和---都兰---兴海---玉树青海省内的考察,大体沿传统的古道路线,踏查沿途唐蕃时期古城遗址和墓葬。从甘肃兰州到青海西宁,古今皆穿湟水峡谷。唐蕃古道路线亦如此。出甘肃积石关后,即到青海民和县境,沿湟水西行至西宁。从民和、西宁、湟源、共和到兴海县,是初盛唐时期唐蕃间的拉锯战场。共和县西南一带古文献称“大非川”,初唐“大非川之役”,唐军败北,吐蕃尽占原吐谷浑之地。玄宗时,哥舒 ...

 考察路线:民和---西宁---湟源---共和---都兰---兴海---玉树
    青海省内的考察,大体沿传统的古道路线,踏查沿途唐蕃时期古城遗址和墓葬。从甘肃兰州到青海西宁,古今皆穿湟水峡谷。唐蕃古道路线亦如此。出甘肃积石关后,即到青海民和县境,沿湟水西行至西宁。从民和、西宁、湟源、共和到兴海县,是初盛唐时期唐蕃间的拉锯战场。共和县西南一带古文献称“大非川”,初唐“大非川之役”,唐军败北,吐蕃尽占原吐谷浑之地。玄宗时,哥舒翰攻吐蕃,再夺吐蕃重要军事据点石堡城(湟源县西南),尽收九曲部落,将唐蕃分界线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安史之乱后,吐蕃又趁乱大举东进,一度攻入长安。这一区域现存的古城众多,龙支古城、柏林嘴古城、北古城(绥戎城)等皆属于唐蕃时期,或与军事城堡有关,或为古道驿站。
    按照传统唐蕃路线,出共和后,是西南向经兴海到玉树。但这次考察,增加了都兰热水吐蕃墓地的参观考察,即先西向到都兰,再折回共和,向兴海、玉树进发。热水墓葬群是迄今发现的信息量最丰富的吐蕃墓资料,出土了大批图案精美的锦、绢等文物而被世界瞩目,是做唐蕃古道、吐蕃历史考古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遗址资料。
    兹录考察日志如下。
6月1日
    唐蕃古道考古探险已进入第6天,今天主要在西宁市内参观青海省博物馆,调研青海省考古所早年发掘的都兰县热水吐蕃墓出土遗物。西宁以后,考察队将逐渐进入高原地区,故今天略事休整,补充治疗高原反应的药物等必需品。
    傍晚,青海考古所陆书记和贾副所长一起来看望大家。贾所长30年前曾走过一趟唐蕃古道,至今仍记忆如新,那次他们是骑马踏查,搭帐宿营,从西宁到拉萨风风雨雨走了40余日。想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也是车马长队,栉风沐雨吧。从古至今,唐蕃古道商旅使节络绎不绝,古道明月见证着沧桑变迁,彼时骏马车队,今日路虎越野,我们将用20余天走完文成公主一年的路程,这就是现代速度吧。但是,现代化的速度与便利,也失却了些人生滋味的仔细咀嚼,贾所长30年前的骑马踏查,路途艰辛自不待言,但或许更能体验文成公主入藏的情与景。
    唐蕃古道以西宁为界,分为东段(唐域道)和西段(蕃域道),明天起,调查队就进入蕃域道程了。未来的几日海拔渐高,路程更长,调查将会更辛苦。

6月2日
    湟源县是初盛唐之际唐蕃间主要交战场所。上午首先参观湟源县博物馆,对湟源县的历史、民俗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令人惊喜的是,在博物馆后院石刻堆中,看到了唐蕃界碑的碑首,据说发现于现日月山上。碑首螭龙盘绕,唐代风格无疑。湟源县博物馆位于明清丹葛尔古城内,丹葛尔为蒙古语,意为湟水之源,此地曾为明清到民国茶马互市的贸易中心,因贸易量相当于当时北京,号称小北京。现古城内尚遗留有明清古建。
    今天第二个探访点柏林嘴古城,位于湟源县寺寨乡铧尖村,山顶海拔约3200米,山体巍峨,扼于路口,或为唐蕃之战中的军事要塞。山顶尚存少量石墙基址。在柏林嘴古城附近一村民家中,见到了采集于城中的“开元通宝”“宋元通宝”等唐宋钱币,为古城的时代找到了依据。
    离开铧尖村,驱车赶往第三个考察点——湟源县日月乡哈城村的古营盘遗址。遗址呈方形,四周围墙尚存0.2-1米。城顶一览,四周山口坡谷尽收眼底,而城南一片高坦,门衢相通,北望隐约可见当年哥舒翰大败吐蕃的石堡城,西望是出土唐蕃界碑的日月山。其位置可攻可守。据甘肃考古所队员介绍,古城城墙外有两道围沟的形制,在甘肃同期古驿站遗址也可见到,或许古营盘城曾兼具军事城堡和驿站两种功能。
    最后一个地点是湟源县附近的北古城遗址,或曰绥戎城。梯形,北高南低,北城墙现存3个马面,从北墙向下望去,深谷令人目眩。队员们在城内采集了不少灰陶瓦片等,其中有唐代花纹方砖,据张建林团长介绍,整个青海省也没有几块这样的标本。
一直陪同我们的湟源县博物馆的藏族杨卓玛馆长,对县内文物古迹熟悉,“花儿”也唱得地道,卓玛馆长自称“假西蕃”,意虽身为藏族,生活习惯实已汉化。多年在藏区考古的张团长说,卓玛馆长的豪爽、真诚是纯正的藏民性格。

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

湟源县博物馆藏唐蕃界碑碑首

北古城遗址的夯土墙

踏查哈城营盘台遗址

在柏林嘴古城附近的牧民家中查看采集品


6月3日
    上午过日月山,踏查唐蕃界碑。界碑出土于日月山,或是当年哥舒翰与吐蕃划界时所立,现藏于日月山的月亭中。界碑砂石质龟趺座,字迹漫漶,但龟座唐风犹存。日亭内立青海省省政府立文成公主纪念碑,此外,还发现有一龟趺座,唐宋风格,是否为会盟碑的碑座尚无法确定。关于日月山的来历有一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过此地,以仙镜照长安和西蕃,繁华荒凉迥然,不由她思乡切切,失手碎镜,镜子化为日月山。今日月山口烈风呼号,是为公主长哭?想当年她是怎样的一步一泪呀。此时已是初夏,尚冷风刺骨,不知公主过此山是否风雪交加?
    青海湖边的铁卜加古城是广袤的草原上一座孤零零的方城,200米见方。曾有学者据地望考证为吐谷浑的王城——伏俟城。但近年在天峻县发现一古城,规模约2公里见方,有认为天峻古城才是伏俟城,哪种说法正确还有待确认。调查古城时已是正午,早上还冷风刺骨,此刻却骄阳似火,队员顾不得炎热,分头行动,踏查、丈量、记录、采集、拍照、采样。有趣的是,发现夯土中还人为夹杂砂石层,这种现象不见于中原。张团长告知,这一区域,有夯土加砂石层的,还有加木头层的,并不奇怪。如此的话,陕北古城基址中的砂石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是否与此相关,似应再确认下。踏查结束后,突然发现车队中多了为摩托女郎,原来古城内草场属于她家,她是来收入城费的。

日月山唐蕃界碑

查看铁卜恰城(伏俟城)采集物

铁卜恰城(伏俟城) 城墙

6月4日
    上午探方都兰热水大墓和水库建设考古工地。热水1号墓地80年代发掘,出土了土石和圆木混砌的地下建筑,发掘者认为此建筑靠近封土上层,并非墓室,属于墓室上层建筑。目前这一说法颇有争议。据出土物测年,热水1号墓属于吐蕃时期。关于热水墓群的墓主族属、内涵、演变序列等都不清楚,但由于其出土物之丰富和墓群庞大,仍是迄今最重要的吐蕃墓葬资料。水库基建考古已发掘数月,发现了成片建筑群和灶坑,尤其是灶坑,30余座排列整齐,非常少见,其测年和性质判断尚在进行中。一上午跑了5个考察点,感觉十分疲惫,毕竟高原更加消耗体力。但看看张团长,指挥、讲述、忙碌的照顾每个人还总是登顶在先,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参观工地发掘时,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除女士外,男士也戴遮阳帽和脸罩,只露眼睛,似也怕晒黑。不由让人窃笑,后来有人告知,蒙脸并非只怕晒黑,主要是风砂太大,看来青海考古工地的条件的确艰苦。
    考察完热水墓地,原计划晚上赶到兴海县住宿。为节省时间,我们冒险抄近道,走热水沟黑山线,据说可以节省近300公里路程。黑山线是条顺河谷延伸的土石简易公路,但我们行车4个小时后,土石路就消失了,眼前无垠的草地和溪流间留着些许车辙印,时断时续,我们只能循着车印颠簸前行。此时,手机信号全无,天色已近傍晚,虽然心中有些焦灼,可无人区的美景让队员们都很兴奋。但见天苍苍而云垂,野茫茫而滩碧,远山逶迤,河源溪清,偶有野驴黄羊奔突、野鸟惊飞,真正天地尽头的原生态之美。夜幕将合,出沟路线还未找见,且海拔已升至4300米,队员已有不适者,团长和大家商议,决定折返都兰县。从下午2点出发,此时已行驶7个小时,相当于夜里9点我们计划从榆林返回西安。到达热水考古工作站时已12点半,青海考古所同仁以及县长都在焦急的等待,和我们失联的几个小时,他们将各种可能性都已考虑,并准备了救护用品和向导、车辆,正要出发寻找。二次重逢,真是又喜又疲惫。 
    向导告知,热水沟黑山线消失后的路线是牧民放牧路,只有最熟悉那一带地形者才可走出,我们最后迷路的地点,距离公路也就10公里左右,但天黑无路,折返最是明智之举。
    从热水到兴海虽然一度迷路,但我们将整个热水沟走到了最东端,一路感受河谷水流之丰沛,高山草地之葱郁。了解到分布有吐蕃墓群的沟道长度和地貌。自然条件如此之好,又有吐蕃墓群分布,考察队专家认为,河谷和两岸应该还会有其他古代遗存。后都兰县长告知,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曾走过此道。回想迷途中无人区梦幻般的感觉,茫茫草地,天际一弯月牙,是否也曾照公主那走走停停的车马?草地月光是否又让她留下思乡之泪?哪一条清溪曾为公主涤尘,哪一片兰花曾让公主漾起笑意?引导我们前行的弯弯曲曲的车辙印,竟是公主冥冥之召唤?“唐蕃古道”考古探险真正有了探险的感觉。

都兰水库基建考古工地

都兰热水1号大墓

都兰热水吐蕃墓葬


6月5日
    离开都兰,直奔玛多,为玉树的考察活动节省时间。出都兰经共和,沿青海湖岸前行,据文献记载,这一区域称大非川,但见茫茫草滩,绿意渐浓。至兴海附近,近观鄂拉山,山脊轮廓浑圆柔美,绵延与草场相接,牦牛羊群点缀绿草间,公路盘旋而上。张建林团长描述道:“出共和县城西南行,渐行渐高,路牌依次见“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台原。共和地处古湖盆,三个塔拉是古湖滨的一二三级湖滨台地。平坦辽阔,天然牧场。南望天际,鄂拉山脉蜿蜒起伏,214国道南北穿行而过,偶见羊群。”
    晚上8点抵达玛多县城。玛多海拔4300米,时间已是6月,晚上气温仍低至4度左右。瑟瑟中我们找到一家街边旅馆,设施虽然简陋,但屋中都有暖气,还算舒适。因高原反应我们都不敢洗漱,草草睡下,希望平安度过考察出发以来住宿地海拔最高的一夜。
 

6月6日
    玛多一夜平安度过,对我等首次入藏的队员来说,算是渡过一关。早上8点出发,向玉树方向行进。玛多号称千湖之县,最著名的是县西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沿途小湖也似蓝宝石般嵌于草场间。过巴颜喀拉山山口,海拔近4800米,地上还有积冰。过往车辆到此都撒下风马纸片祭山神,我们的头车也不例外。从玛多到玉树330公里,一路山峦草场匆匆闪过,愈近玉树山谷渐高渐深,高山峡谷与丘陵草地相结合。越来越多的经幡、金顶寺院和花屋檐平顶民居显示,我们已进入纯藏区了。

6月7日
    在玉树考察时间仅有半天,中午抵达结古镇,匆匆吃完面片,直奔结古镇附近贝纳沟的文成公主庙。所谓文成公主庙是俗称,它正式的名字是大日如来石窟寺。石窟寺摩崖造像为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浮雕,据题记得知为7—8世纪的吐蕃赤德松赞时期。如来和菩萨皆三角翻领长袍的吐蕃装束,或许因为吐蕃装,才会被误认为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摩崖造像前的山上满是经幡彩旗,当地藏民已将此山似为神山。他们以自己的信仰虔诚的保护着这处文化遗产。
    从贝纳沟到勒巴沟,我们有意识选择了沟内道路,途中牧场草地起伏,辽阔无垠,而到勒巴沟后,则是另外一幅景象:高山深谷,树木葱郁,溪流潺潺,男女游人于丛间戏耍,完全没有高原缺氧感觉,直如秦岭山中的某处峡谷。也许正因勒巴沟景色的独特,僧侣过客选择其勒石记佛。迄今发现的摩崖造像有三处,一处在沟中,为减底线刻,内容系大日如来和二菩萨;另两处在沟口和沟中,为线刻,内容为礼佛图、三转法轮和佛传故事。其中沟口的礼佛图的男女主人,一位吐蕃装,一位唐装,故当地人称之文成公主礼佛图。据藏文题记,其时间约在8世纪后半以后。也有以为女主人系南诏公主,或者他们竟是普通的吐蕃贵族供养人,而文成公主的传说深入人心,便有了“文成公主礼佛图”的说法了。

 

去玉树途中——过巴颜喀拉山山口

玉树贝纳沟文成公主庙

玉树勒巴沟摩崖线刻-礼佛图

  玉树勒巴沟摩崖造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王小蒙)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湟源县博物馆

伏俟城遗址

文成公主庙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