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阿富汗古代宗教文化的对外交往

摘要: 宗教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在宗教传播的过程中闪烁着人类文化之光。传教士们像游牧部落、各帝国武士、外交官、商人一样,在历史上匆匆过客般地东来西往,经过阿富汗这块被称为“世界征服者的舞台”,播种着文化的种子。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亚欧大陆贸易线的枢纽地——阿富汗,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 ...

宗教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在宗教传播的过程中闪烁着人类文化之光。传教士们像游牧部落、各帝国武士、外交官、商人一样,在历史上匆匆过客般地东来西往,经过阿富汗这块被称为“世界征服者的舞台”,播种着文化的种子。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亚欧大陆贸易线的枢纽地——阿富汗,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期间,佛教已经传入阿富汗,并通过阿富汗传播到希腊、埃及、叙利亚、马其顿等地②,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在巴米扬的两尊大佛像、成千座佛窟以及遍及阿富汗的佛龛,生动地证明了佛教的影响。1958年,在坎大哈发现的石柱敕铭的具体遗址切赫·吉纳,无疑是位于古代东西方商旅必经之地。敕铭用希腊文和阿拉米文刻写,表明希腊文化和阿契美尼德文化仍在起作用。1969年在坎大哈的沙达拉克和夸加之间的拉格曼地区又发现4件阿育王碑刻。这些发现,都是阿富汗与东西方文化交往的见证物。



被称为“阿育王第二”的迦腻色迦,使阿富汗变成了真正的佛教胜地。在他统治时形成了著名的犍陀罗佛教雕刻艺术流派。这个流派是阿富汗与东西方文化交往中融合特征最重要的表现。它用希腊雕刻艺术的手法,来雕刻佛像和佛经的故事。佛像的头发呈波纹状,眉毛与鼻相连,笑容有所克制,希腊文化影响十分强烈。根据佛法,用艺术手法,再现了佛和菩萨沉思时的心理状态。在对其他人物的雕塑方面,工匠们则持现实主义态度。如用很大力度来雕塑有着刚毅面孔的供养人,他们有浓密的胡须,穿古罗马的短袖或无袖外衣。“苦行僧之首”的塑像,表现了一位已过中年的疲累不堪的人头像,嘴边有线条分明的皱纹,倔犟地卷起双眉,突出了其巨大的内在力量。


佛教文化通过阿富汗传入中国。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公元前2年(汉哀帝元寿元年),统治阿富汗地区大月氏贵霜王朝派使者来中国,向西汉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还有来自阿富汗的高僧支娄迦谶、支曜、支谦等人,在翻译佛经、注经、传经上,都作出了贡献。有些佛经原本就是来自阿富汗。至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都是经过阿富汗而到印度求佛法的。尤其是玄奘来往都经过阿富汗,不仅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该地佛教文化,也有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文化交往的记叙,成为宝贵的文化典籍。



在谈到阿富汗与东西方文化交往时,人们容易忽略一个历史事实:这就是阿富汗僧侣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作用。明朝天启三年(或五年,公元1623或1625年),在西安西郊大秦寺遗址发现了上面刻着十字架和百合花图案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的石碑①。这件珍贵文物是基督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可信史料。景教碑文下端中间,刻有一段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碑的立碑者的情况:“时在希腊纪元1092年,吐火罗大夏城长老米利斯之子、长安国都主教兼长老耶质蒲吉(Yesbusid,一译为叶俟布锡德)建此碑。②吐火罗即巴克特里亚,公元4世纪起称为吐火罗斯坦。大夏城,即巴克特拉城,就是碑文中称为“王舍之城”。所以,该碑建造者耶质蒲吉就是来自阿富汗巴克特拉城,是该城主教之子。


景教为基督教一派,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创立于公元5世纪,因而又称聂斯脱利派。它在公元7世纪以后广为传播,据说信徒达百万人,有25个大主教区,250个主教区。它在阿富汗的巴克特拉城设有景教主教区,上述米利斯即该区主教。一般著作中称,7世纪中期该教派由波斯传入中国和印度③,实则是由波斯经阿富汗传入中国和印度④。因此巴克特拉城是景教向东方传播的策源地。



《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的作者为波斯人景净。此人是中国北部景教教会的领袖。他是景教经典的翻译家和佛经助译。在碑文中他叙述了景教徒“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而来到长安,传播景教文化的情况。碑文中用相当多的篇幅叙述了“远自王舍之城(巴克特拉),聿来中夏”的众多景教僧人的代表伊斯的德行。伊斯等僧人来中国,不仅是为了传教,而且是从柘羯军入唐,帮助郭子仪军平定安史之乱,参加了收复两京之役①。由于有功于唐,伊斯被封为三品官职的金紫光禄大夫、试殿中监,并赐紫袈裟。他“就散禄赐,不积于家,献临恩之颇黎,布辞憩之金罸,或仍旧寺,或广法堂”,而且“当时哀矜之行,伊斯倡之,而大人君子,如郭汾阳者,皆乐效之。”伊斯不但热心于宗教事业,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阿中文化交流使者。


英人威尔斯在其《世界史纲》第30章中说:“在景教徒到达唐太宗朝廷之前5年,即公元628年,有一群值得注意的使者,由阿拉伯麦地那之扬布埠,乘商船越海至广州奉穆罕默德所遣,持书往见唐太宗……太宗……助之建一清真寺于广州”。这是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一说。本文则从陆上丝绸之路途经阿富汗来探讨伊斯兰教文化在阿富汗及中国的情况②。



阿拉伯人在阿富汗境内(加兹尼、赫拉特、锡斯坦、吐火罗斯坦)的征战,是在公元7世纪中期。占领赫拉特是公元652年,此后逐步占领其他地区。由于当地居民的顽强反抗,最后占领要晚得多,如帕尔万、戈尔巴德和潘杰什尔到公元8世纪90年代,而坎大哈则在公元9世纪初才被征服。公元742年,在巴尔赫建立了第一个清真寺。阿拉伯人征服阿富汗的过程虽然相当困难,但阿富汗的伊斯兰化过程却十分顺利。其原因正如已故的阿富汗史学家穆罕默德·阿里所说:“对于那个在当时存在着宗教、礼拜、信仰和迷信的大杂烩的阿富汗,伊斯兰教会给它带来一种新的活力,使阿富汗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伊斯兰教关于只有一个万能真主的观念,人类平等和兄弟情谊的教义,使阿富汗人的面貌完全革命化了。……不同的部落在他们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理想之下联合在一起了。


公元7世纪下半期开始,阿富汗迅速成为伊斯兰教文化圈的组成部分。从此开始,结束了阿富汗的前伊斯兰教时期。公元8一9世纪,开始了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对阿富汗旧有宗教和观念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改变了阿富汗社会发展的本来道路。公元9世纪至12世纪的艺术遗存中,虽然仍可看到古代传统部分,但无论在建筑艺术、装饰艺术、手工艺术各方面,都与前代艺术不同。圆形穹顶结构在公共建筑中越来越占优势。在装饰上,几何纹、植物纹、题铭性图案代替了形象化题材。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伊斯兰教从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传入中国。阿拉伯人占领赫拉为公元652年。显然,此后逐渐与中国边境相接,于是,波斯人经过阿富汗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伊斯兰教。

——《阿富汗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往》,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彭树智

    更多信息...

    巴里黑城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