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甘肃博物馆印象回顾之五:“佛法东渐”中的石窟造像印象

摘要: 当我怀着溯源追远的情怀欣赏完《黄河远古文明——甘肃彩陶》展之后,还未来得及对甘肃彩陶文明进行反刍与回味,就立即进行华丽转身,凭着对文化艺术的敏感与兴趣,来到《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区进行参观。画师正站在脚手架上面壁绘画在展区标题边上,有一个画像与雕塑相结合的图景展现在我面前:墙面是一幅几乎完成的壁画,壁画前有一个作画的脚手 ...

当我怀着溯源追远的情怀欣赏完《黄河远古文明——甘肃彩陶》展之后,还未来得及对甘肃彩陶文明进行反刍与回味,就立即进行华丽转身,凭着对文化艺术的敏感与兴趣,来到《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区进行参观。

画师正站在脚手架上面壁绘画

在展区标题边上,有一个画像与雕塑相结合的图景展现在我面前:墙面是一幅几乎完成的壁画,壁画前有一个作画的脚手架,一位画师正站在脚手架上面壁绘画,另一位画师则在一个画板上调制绘画的颜料。脚手架的另一端站着披红色袈裟的高僧。他边上有一个门道,转入此门则是另一番世界。这番世界中间是三座白色的喇嘛塔,也是藏经塔;两侧一边是巨石垒边的甘肃石窟远山图景,另一边是模拟的洞窟,是以“佛法东渐”为主题的石窟展区,介绍的是汉、十六国时期佛教向东传入中国特别是传入甘肃的历史。

右手残断、左手作与愿印的佛像

在这个模拟的石窟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麦积山石窟造像复制品。是一尊右手残缺、左手作与愿印的佛像。

麦积山石窟位于“丝绸之路”陇西段南端,从这里向东便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名城长安和洛阳,向南则是山重水复的巴蜀之地,这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使麦积山石窟艺术特点呈现混合性的统一面貌。它将秦、汉以来的艺术精神和风采与随后传来的印度佛教艺术形式,在这块丰厚的沃土上相互融合。麦积山的佛教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世俗化和汉化神采。据有关文献及碑铭记载,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不断地开凿与修缮。现存造像7800多躯,壁画1000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中的各代造像以泥塑为主,不仅数量较多,而且造像委婉多姿、神形兼备,更富有民族特点与时代气息,代表了我国各个时代造像的最高水准,故被誉为“东方最大的泥塑博物馆”。

这尊右手残断、左手作与愿印的佛像面容饱满,眼眉上弯,面上飘着一丝似有似无的微笑,嘴角微翘,双唇轻启,似乎正在说法,身着U形领袍衫,端立于莲台之上。该佛左手所作之与愿印,又叫施愿印或满愿印,也是布施、赠予、恩惠、接受之印,象征佛菩萨顺应众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它是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仰掌舒五指而向下,为流注如意宝或甘露水之相;为宝生如来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等本誓之标帜。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西魏时期的胁侍菩萨

而在这尊结与愿印像的前面,也就是进入这个展区所看到的仿制石窟崖壁第一窟的造像则是西魏时期的胁侍菩萨。高138厘米,宽47厘米,她的原像位于麦积山石窟第44窟。菩萨面相丰润,弯眉秀目,略向下视,嘴角含笑。头戴宝冠,宝缯外扬,颈饰鸡形项圈,肩披帛巾,飘带自肩部垂至腹部后,交叉穿环而过,帔帛绕双臂外翻,下垂至脚面,左手持一环形壁,右手抬至胸前,下着长裙。身体微向右倾,神态自若。根据佛教的修行层次来划分的话,菩萨一般分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未成佛前,常常伴于佛陀身旁,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尊菩萨头像是男子之像,身段却是女性的身体,腰细臀高,特别是下身的羊肠裙排列的弧线,更能显示出女性身体的妖娆。这也不奇怪,因为观音无所谓男女,她有很多化身。早期的观音甚至有胡子,而为了适应汉地女性信众的需要,佛教在一步步中国化的历程中,观音也逐渐由男身的显现变成女身的定型。唐宋以后汉地观音完全是女性形像,女性信众完全可以向观音忏悔、诉说自己不便于给男佛所说的心事,并向观音发出独特的祈愿,于是后来出现了送子观音、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等三十三观音的形像。而甘肃博物馆所展现的这尊西魏观音,表现了观音形象发展过渡期男女身兼备的一种造型。

麦积山石窟北魏菩萨像

而在第一个介绍的右手残断,位置最高的佛像窟右下侧,我看到了一尊仿制的麦积山石窟北魏菩萨像,他高35厘米,瓜瓣状发髻,耳侧发直垂至肩,面丰润,细目薄唇,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弯起而抚心。

微笑的“胁侍菩萨911”

从北魏菩萨像往右,又是一尊西魏胁侍菩萨,甘博将其命名为“胁侍菩萨911”,该菩萨更为女性化,她头戴花冠,眉如弯月,眼睛细长似含微笑之意,鼻子细而高,嘴唇细薄而美丽,微微上翘。

西魏的一佛二弟子像

神态远胜于白种人蒙娜丽莎的主佛

   从胁侍菩萨911向右看,又有一窟,窟中塑有一佛二弟子像。这是一组西魏时代的造像。主佛高130厘米、宽110厘米;阿难像高99厘米、宽34厘米;迦叶高98厘米、宽35厘米。该像仿自于麦积山石窟的123窟泥塑,主佛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清秀瘦削而有中原人士的特点,颈脖细长,双目微闭下视,嘴角微露笑意,恬静亲切,这是我见到的最美的佛像。其神态远胜于白种人蒙娜丽莎所谓的“永恒的微笑”,由此可见,我们没有必要曲从西方人的审美观!我们应该从西方人手中夺回我们的审美话语权。

女居士与年轻僧人商量开法会或赞助化缘事情的塑像

从一佛二弟子石窟再向前移步,可以看到又一个模拟的石窟,窟中有两个交头接耳的人,甘肃博物馆说明牌上标识为麦积山石窟的北魏泥塑立佛和菩萨立像。我个人觉得不像是菩萨像,而是一位女居士与年轻僧人商量事情的塑像。右边的那位是一位英俊的僧人,身着U形僧袍,双手合什正在聆听;左边的立像显然是一位女居士,头梳翻刀髻,身披外翘的坎肩,肩垂披帛,右手抬起捂胸,左手翻上,手指捻在一起,似乎在数数字。这个情景也许是女居士在向僧人窃窃私语,说她准备施舍多少钱物给寺院翻修殿堂,为佛像重塑金身,或者说她代表她的家族邀请寺中长老去她那里去开法会,升坛讲法,指点迷津。我认为这组雕塑最重要的是左边的女居士,她代表了佛教传播发展中的供养人身份,供养人相当于今天有信仰的赞助商,他们处于僧人与广大信众的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佛教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组雕像显然反映了年轻僧人满心欢喜而又泰然自若地聆听女居士要求赞助或要求高僧讲法之事,是非常有人情的,也是非常和谐的雕塑。

北魏时期的一佛二菩萨造像

从这组交头低语的塑像继续往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较大的石窟,该窟造像是从麦积山石窟第76窟复制而来,为北魏时期的一佛二菩萨造像。其中佛高208厘米,宽86厘米,厚40厘米;菩萨高163厘米,宽35厘米,厚25厘米。主尊佛为高肉髻,面型略长,眉细唇薄,嘴角微微上翘,略含笑意,神情庄重之中显得和悦亲切,但面色黝黑,穿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台座之上,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悬裳覆盖大半个须弥座。两侧胁侍菩萨束高髻,着僧祇支、天衣、披帛、长裙,神情端庄、优雅。石雕坐佛的背光、项光,是由与造像同一块完整石料雕塑而成,浮雕的美妙与圆雕佛像相映衬,显得和谐而完整。

(欲知后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关于作者: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公众号下不定期地发布文章。欢迎关注。

聂朋微信公众号:niepeng963;公众号名称:虚空夜点头。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聂朋

    更多信息...

    甘肃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