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甘肃博物馆印象之一

摘要: 己亥槐夏之末,我们古村落调研组在考察了兰州河口古镇之后,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的历史文化对甘肃古村落保护的影响,于是我们听从兰州政协同道的建议,怀着景仰之情,来到甘肃博物馆考察。也许曾经在文物博物馆系统工作二十年的经历所致,也许我天生对美好事物和意境有着不懈的追求,故此我对文物与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与喜爱,现将我考察甘肃博物馆后的感 ...

己亥槐夏之末,我们古村落调研组在考察了兰州河口古镇之后,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的历史文化对甘肃古村落保护的影响,于是我们听从兰州政协同道的建议,怀着景仰之情,来到甘肃博物馆考察。也许曾经在文物博物馆系统工作二十年的经历所致,也许我天生对美好事物和意境有着不懈的追求,故此我对文物与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与喜爱,现将我考察甘肃博物馆后的感触与印象以多集图文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笔者撰写《甘肃博物馆印象之一》的手稿

走进甘肃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览,该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前奏”、“开拓”、“繁荣”和“绵延”四个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前奏”展区。在“前奏”展区,我发现了两件造型奇特的陶器,

公元前2000年齐家文化的红陶刻划纹鸟形器

第一件陶器是约公元前2000年齐家文化的红陶刻划纹鸟形器,它采用了塑与印、刻相结合的手法。小头,凸眼,开嘴,圆腿,头部残存红彩。在鸟形器上半身印圆珠纹,一侧刻翅翼纹,另一侧刻幼鸟纹,背脊和尾部皆饰有凸齿,尾部为管形之口。由于此器仅长20厘米,高11.5厘米,宽5厘米,显得器形很小,估计不是实用之物,可能与原始祭祀有关,属精神层面的礼仪用品,地位应该高于实用之器。齐家文化陶器以素陶为名,着重造型,尤以鸟兽之形为多。这件陶器既朴拙又不失灵气,可谓齐家文化陶器中的珍品,反映了中华文明中的鸟图腾崇拜。

四坝文化类型的三狗纽盖彩陶方鼎

第二件造型别致的陶器是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公元前1800至1500年的文物,是属于四坝文化类型的三狗纽盖彩陶方鼎,该鼎通高27厘米,口长23厘米,口宽12厘米,方鼎上原绘有深灰色凸彩网带纹,现已大部分脱落。该鼎最有特色的是鼎盖上塑有三只竖耳站立的精干的小狗。要知道狗是与猪一样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不同的是猪只是为人类的肉食之需而存在,而狗不仅会看家护院,甚至还能守护人类的心灵,与人类有精神层面的交流,是人类几千年的朋友。

西周“阝爰 伯”铜簋

看完陶器后,我又欣赏了多件青铜器,我看到的第一种青铜器是甘肃灵台县白草坡出土的西周“ 伯”铜簋。所谓簋,为商周时期的重要食器和礼器,主要盛放者熟的黍、稷、稻、梁等食粮,相当于现在用的大碗,人们用工具从簋中取食。后演变为礼器,在商周礼制中,青铜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它高15.3厘米,口径20.6厘米,底径15.8厘米。大口,宽平沿,深弧壁,圈足。兽形双耳上有珥,腹上和圈足各饰兽面纹四组,内底有“ 伯作宝尊彝”六字铭文,因此而得名。

西周墓出土的“阝爰 伯”提梁卣

我看到的第二件青铜器是“ 伯”提梁卣。卣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椭圆形囗,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深,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圆筒形等。卣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商代的卣多椭圆形,西周则多圆形。这件卣出土于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通高32厘米,口径13厘米。器身呈筒形,带盖,盖顶有圆提手。方棱扁条式提梁,梁面饰风纹,与卣体结合的两端饰牛首,反映了西周农耕文化的发达。盖边及器身上、下分饰三组弦纹间对凤纹,双凤间又以变体兽面纹相隔。盖内及腹内底均有“ 伯作宝尊彝”六字。该卣浑身布满的绿锈,显示出它的沧桑之感,器身多次出现的凤纹既反映了鸟图腾崇拜的意向,又表明西周审美趣味的变化,周代不再重视商代的狞厉之美,转而趋向于优雅的飘逸之美!

灵台白草坡出土的西周铜爵

我看到的第三种青铜器是灵台白草坡出土的西周铜爵。爵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分酒器或温酒器。流行于夏、商、周。爵通常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类锐之尾,中为杯,一侧有鉴,下立三足,流与杯口间有柱。爵既是生活用器,也是礼器,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礼俗下,大家在祭祀中都以爵盛酒向祖先神献酒,往往根据向神献酒的位次,来确定不同的封赐身份,这就是爵位。该爵出土于灵台白草坡。通高22.4厘米、通宽17.4厘米。口沿至尾部唇边加厚,高礼帽状双柱立于口沿近流两侧。圆腹圜底,足为三棱刀形,鉴上突饰牛首,牛首阔嘴巨目,两角上弯。鉴内腹壁铸“伯作”二字铭。形制典雅,纹饰繁简适度,铸工精美,品相完好,属国家一级文物。

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

我看到的第四种青铜器是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该器是虎羊联铸,虽然虎羊一体,但以虎为主体,虎呈蹲踞形,虎双耳竖立,两眼圆睁,张口吞噬羊的头部,两爪锋利,抓住羊身,尾巴下垂后又呈蛇状上卷,羊头下垂,屈肢做挣扎状。动物咬斗场面特别是猛兽捕咬家畜的情景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常用题材。虎的双肩和两胯都有团形开光图案,背脊及腹部亦饰有流畅的图案,整个器座既有真实的动感,又有卡通般的可爱之处,萌态可掬,使得大人看了心领神会,儿童看了不会感到害怕。

青铜大角鹿

我看到的第五种青铜器是青铜大角鹿,它是三个一列陈列在展壁之上。这类大角鹿皆是张掖市出土的战国到西汉时期的作品,皆高8.5厘米,长10.5厘米,河西走廊是游牧民族驰骋的地方,也是汉族人民的塞上江南,青铜动物雕刻特别是大角鹿既是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品,又因“鹿”与“禄”谐音,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大角鹿又称麋鹿,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而得名为“四不像”,铜麋鹿昂首张口,鹿眼圆睁,四肢粗壮有力,身体后倾,尾巴夹于后腿之间,显现出一种“河东狮吼”般的力量。

战国鱼形铜壶

我在这里看到的第六种青铜器就是鱼形铜壶。这是一件战国铜壶,高34.2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18.8×11.1厘米。直口、扁圆形腹,矮圈足。颈部浮雕出鱼头纹饰,肩部有兽首衔环双耳。据说扁壶的产生与北方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的水器有关,特别适合骑马时携带,是中原青铜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看完了青铜器的静穆厚重,我接着在“前奏”展区看到了一批绚烂耀眼的金器。其中,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墓出土的金饰片最有特色。20世纪90年代,大堡子山遗址遭到盗掘,一批珍贵文物被非法转卖后流失海外。2015年国家文物局将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西洲艺术博物馆的全部56件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划拨甘肃省博物馆。这56件金饰片可以分为三种,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秦公墓出土的鸱鸟形金饰片

第一种是春秋时期鸱鸟形金饰片。大家可能对“鸱”比较陌生,“鸱”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的“西山经”,原文是:“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鸱。”“鸱”字的本义是指一种凶猛的鸟,鹞子。又名鹞鹰、老鹰、鸢鹰。也指猫头鹰一类的鸟,又名鸮角鸱,怪鸱、鸱鸺。这种鸱鸟形金饰片形制乍看之下,颇似鹦鹉,但实际上不是鹦鹉,它为鸷鸟头部和胸部造型,勾喙,环目,凸胸,曲爪,通体饰不规则的凹凸勾云纹,以象征其翎毛,其边缘有九组十八个小孔,应为帮缚其它物品时穿线之用,推测是因缚棺椁而留下的钉孔。

口唇纹鳞形金饰片

第二种金饰片是口唇纹鳞形金饰片。长11.7厘米,宽8.6厘米,略呈长方形,它的一端宛如券门之形,从两端向中心弧起,中间有三角状凸起,它的另一端左右有钉孔各两个。金饰片内錾刻纹饰,外层饰两周不封闭口唇纹,内饰两组重环式口唇纹。金饰片为秦公大墓棺椁外饰,以小钉固定外表,似作羽鳞状排列。虽然该金饰片被甘肃博物馆认定是口唇纹,但在我看来,更像门户里中的两本翻开后叠在一起的线装书,也许这是秦公公族图腾徽标的简化图案,也许暗含后来高僧在石窟中读经的意向,外廓如券门,不就像石窟之门吗!里面犹如两本翻开叠在一起的经券。

目云纹窃曲形金饰片

第三种金饰片是目云纹窃曲形金饰片,它也是春秋时期的文物,约12厘米见方,对角两端圆弧,另两端延伸出长方形,其上各有一个钉孔,片上重叠对称有卷云纹两组。

包金铜元锭形车饰和曲尺形包金铜车饰

除了金饰片,我还在这个展区看到了包金铜元锭形车饰和曲尺形包金铜车饰。前者为战国时马车上金饰,长15.1厘米,宽6.1厘米,甘肃博物馆认为它是亚腰形,我却认为将它称为锭形更为准确,它的立体感颇强,正面鼓起,中部起一道棱脊,边缘饰一周锯齿形,后者也是战国时马车上的金饰件,长9.5厘米,宽8.1厘米,曲尺形,一端为圆管形,一端为委角方形,边缘亦饰有锯齿纹。

忍冬纹或卷草纹银饰片

车轮上银饰片使用示意图

除了金器外,我在这里还看到了一组银饰片,四周的小饰片皆为忍冬纹或卷草纹,中间两片大的三角形薄片为兽面纹银饰片,它属于战国时期银饰,捶蹀而成,三角形边框上有一道弦纹及钉孔;框内饰有对称的两只怪兽,兽首及右前足相抵;兽首上方饰一花叶纹,兽首下方有一片卷叶纹。怪兽花叶纹上均有弦纹装饰。根据博物馆展示的它们出土时的照片,我们知道我们的先人是很有审美感觉的人,这些银饰片皆是装饰在辐条两端的车轴和车轮边沿,显得庄重而美丽。

象征天玄地黄的马车

看完“前奏”展区外,我没有找到进入“开拓”展区的入口,无意间闯入好像是“繁荣”展区出口处的一个廊厅,这里陈列着一辆马车,马车的车箱红彤彤的令人兴奋,车轮和辐条被漆成黑色,车箱边上和车辖上饰有黑底绿红交错的花纹,整个车箱黑红相配,给人的感觉是天玄地黄,与中国古代关于天地色彩的理念十分吻合,也许就是这种意识投射到车箱制造上。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车轮是圆的,代表天;车箱是方形的,代表地。

古人又认为天玄地黄,玄是黑色的,所以车轮是黑色的,而车箱是红色,也是接近黄色,甚至可以算做黄色,因为上古中原文化发祥地是黄土高原,黄土偏一些色或被霞光映射就带红色。黄土高原每当大风刮起,黄尘扬起,在早晚带红色的霞光的映照下被染成一颗颗红色的尘埃,所以中原文化中就有了“红尘”的概念,在这里红色的车箱,也可视为“天玄地黄”的黄色!

(欲知后情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作者介绍:

聂朋,字智影, 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这是一个被认为对文化和艺术颇有感觉的心灵独立之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思索者。既是一个体制外的画者,又是一位业余摄影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博物馆工作二十年。在此期间,先是调入市委党校从事历史教学,返回博物馆工作后一度借用到江口风景区(仙女湖前身)开发办负责宣传工作,后又到政协文史委工作十余年,曾任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为江西新余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兼任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作协会员、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新余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史、古建筑、古代服饰、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的探讨或研究,兼及旅游调研、风景策划、景点命名、景区评估及文史资料工作,擅长影视评论及文化散文的撰写。曾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新余历代名人》、《新余古今人物》、《新余文物与考古》、《古今联赋话新余》等新余政协文史资料专辑的编撰工作,并自费出版《新余旅游文化研究》一书。近年又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宣讲工作。曾在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新余学院机械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单位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新余电视台旅游文化频道《仙女湖讲坛》录播了20余集关于新余历史文化的讲座。在新余明德书院讲授《中国历代服饰图样解析》和《禅宗文化漫谈》,受到广泛好评。对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对旅游开发有自己的主张。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公众号下不定期地发布文章。欢迎关注。

  聂朋微信公众号:niepeng963;公众号名称:虚空夜点头。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聂朋

    更多信息...

    甘肃博物馆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