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中亚三城记之碎叶城丨梁晓新

摘要:   中亞三城記| 碎葉城  梁曉新  清華大學巴基斯坦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2019.05.22  從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凱克驅車向東約一小時,一路上依然是延綿不斷的藍、白、綠三色怡人美景,從天山雪峰上吹下來乾爽清涼的風,真的令人陶醉。到達碎葉城遺址的時候,滿心熱切的期望還是被綠草掩埋的土坑群澆滅了一大半,三五個來自日本帝京大學的考古人員在 ...

  中亞三城記| 碎葉城

  梁曉新

  清華大學巴基斯坦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2019.05.22

  從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凱克驅車向東約一小時,一路上依然是延綿不斷的藍、白、綠三色怡人美景,從天山雪峰上吹下來乾爽清涼的風,真的令人陶醉。到達碎葉城遺址的時候,滿心熱切的期望還是被綠草掩埋的土坑群澆滅了一大半,三五個來自日本帝京大學的考古人員在挖開的坑道邊工作,吉方的一位女學者給我們簡單地介紹了一下這個著名的中亞文化遺址的研究挖掘情況。

圖一2019.05.07 前往阿克·贝希姆的公路上。

  碎葉城又稱素葉、素葉水、細葉川、碎葉水,是中亚中古史上最著名的都城之一,曾经有七个游牧帝国先后建都于此,她也與大唐帝國息息相關,是唐朝、吐蕃、突厥三大勢力爭奪之處。碎叶城遺址的發現,曾經是中亞考古界的大事。碎葉城(Suyab)遺址,即今阿克·贝希姆(Ordukent,modern day Ak-Beshim)遗址,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Bishkek)東約60公里,在楚河南岸的托克馬克市(Tokmok)西南八公里處,她在公元六至十一世紀期間繁盛一時,也因唐代詩人李白而成為絲綢之路上最著名的唐代西域名城之一。

  

圖二2019.05.07 阿克·贝希姆的遺址挖掘現場。

圖三2019.05.07 阿克·贝希姆的遺址挖掘現場與及吉爾吉斯斯坦女學者交談遺址挖掘情況。

  碎葉城地處中亞文明搖籃的七河流域中段,從公元五世紀開始成為粟特人的聚居地。隨著絲綢之路貿易的發展,也因為躲避阿拉伯人的向東的進逼,地處東西交通要衝的碎葉不斷吸引了更多的粟特人從澤拉夫善河流域大量遷徙至此,成為絲綢之路北道上的一個交通與貿易的大都會。至公元七世紀,這裡已經成為了西突厥汗國(583- 657 年) 的政治文化與商業貿易中心。在五百餘年的時間里,這個伊塞克湖邊的絲路重鎮,匯集了來自西邊的羅馬-拜占庭、波斯-斯特文明與來自東邊的漢唐文明及南邊的古印度文明,火祆教、景教、佛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都在這裡留下了歷史印記,充分說明了古代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兼容共存的面貌。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評估,此地對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的文化歷史具有至關重要的(Paramountimportance) 歷史性意義與價值。

圖四公元八世紀 - 十一世紀碎葉城平面圖

Report About Integrity State The Kyrgyz Republic Silk Road: Route Network of ChanYan-TienShan Corridor, Beshkek, 2015

  自十九世紀晚期以來,蘇俄考古學家在碎葉城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但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發現則數1939年由俄羅斯考古學家伯恩施塔姆(Bernstam,A.N.) 率領的《七河流域考古隊》(Semirecenskaya arheologiceskaya Ekspediciya)挖掘出來的一座佛教遺址(後來被確認為唐代王方毅築造碎葉城遺址)開始。1953年,以蘇俄考古學家克茲拉索夫(Kyzlasov,L.R.)為首的《楚河流域考古調查分隊》( Cuyskiy arheologiceskiy otryad)再次對阿克·贝希姆進行了大規模挖掘,又在此挖掘出一處摩尼教墓地、一座景教教堂、一座火祆教”寂靜之塔“及一座奇跡般保存完好的佛教寺廟遺址,並同時出土了一批銅鎏金佛像殘片、佛寺壁畫殘片、泥塑佛像殘片以及一組12件工藝精美的鏤空鎏金佛教圖像銅牌飾與6枚粟特神像的銅牌飾。

圖五克茲拉索夫1953年挖掘碎葉古城第一佛寺遺址出土鏤空銅鎏金佛教與粟特神像牌飾

Kyzlasov, L.R., Arheologiceskie Issledovaniya Na Gorodise Ak-Beshim 1953-1954

  1959年,蘇俄考古學家茲亞布林(Zyablin, L.P)率領的阿克·贝希姆考古隊在此又挖掘出一座較小的佛寺,推斷為公元六至八世紀建築,并發現了大量的等身真人尺寸的泥塑佛教雕像底座、殘片與壁畫殘片。這些發現終於引起了各國學者對阿克·贝希姆的強烈興趣。

  結合中國與阿拉伯古文獻與考古挖掘結果,英國突厥語言學家傑拉爾德·克勞森(GerardClauson)在1961年首次發表了《阿克·贝希姆即碎葉》的學術文章,他否定了自1894年以来,由蘇俄歷史學家巴爾托德( Bartold, V.V.)發表的阿克·贝希姆就是西遼帝國首都八剌沙袞(Balasagun)的結論,推斷阿克·贝希姆其實就是中國古代史籍中記載的碎葉城。他的觀點終於因一塊被偶然發現的石碑所證實,碎葉城考古再次掀起了熱潮。

  碎叶城考古在1982年因一块被当地居民偶然发现的石碑迎来了高潮。這是一塊在碎葉城羅城伯恩施塔姆佛寺遺址發現的漢式殘碑,通過對碑文的辨識解讀,確認這是唐安西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的杜懷寶為其亡父母祈求冥福的造像碑基座,阿克·贝希姆因這塊珍貴的殘碑而被正式確認為碎葉城,漢字碑文的研究結果直至1996年才對外公佈,轟動了整個中亞考古界,并吸引了諸多國際學者加入碎葉研究。此碑現存比什凱克的斯拉夫大學。1987年,當地居民又發現了一尊石雕佛教一佛二菩薩造像碑,從石質與造像尺寸來看,應與杜懷寶殘碑為同一組作品。1997年春天,當地居民又在茲亞布林挖掘的第二座碎葉城佛寺附近發現了第二塊漢文殘碑,再度引起了眾多學者們的研究辯論。我們在遺址現場不遠的布拉納博物館裡看到另一件陳列中的紅砂岩造像碑額,也是近年在碎葉發現的出土物,館方標識為公元六至八世紀的葛利芬型石飾,其實就是典型的漢式雙狼形碑額,館裡另有陳列出土的高質量宋代定窯模印鳳紋盤殘片及青銅鏡數枚。這些出土文物充分說明的公元七至十一世紀的碎葉城與中國之間的密切關係。

圖六1987年碎葉出土紅色花崗岩雕一佛二菩薩造像碑及線描圖

Tabaldiev, K.S., Buddiyskaya Plita Iz Ak-Beshim, Bishkek, 2003

圖七 2019.05.07 布拉納博物館藏無字紅花崗岩雕雙狼型碑額

圖八 2019.05.07 布拉納博物館藏宋代定窯模印鳳紋此盤殘片

  唐貞觀三年(629 年),西行取經的玄奘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古城阿克蘇出發,翻越凌山来到伊塞克湖,在素葉水城會見了當時的統治者西突厥統葉護。《大唐西域記》記載:『自凌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清池西北行五百餘里至素葉水城,城週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土宜糜、麥、蒲萄,林樹稀邸?庑蝻L寒,人衣氈褐。素葉以西數十孤城。城皆立長,雖不相稟命。然皆役屬突厥。』《新唐書·地理志》引賈耽《皇華四達記》云:“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里至裴羅將軍城。又西二十里至碎葉城,城北有碎葉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於此。”這些文獻裡所說的大清池即伊塞克湖,素葉水即楚河,素葉水城就是碎葉城,也就是現在的阿克·貝希姆遺址。

  杜懷寶殘碑的發現,不但正式確定了阿克·貝希姆即古碎葉城,也將大唐與碎葉城的歷史清晰地還原在我們面前。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隸屬安西都護府的瑤池都督阿史那赫魯擁兵反叛,奪取了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佔據的碎葉城,自立為西突厥沙懔_可汗,高宗遣右屯衛將軍蘇定方滅之,追討赫魯直至碎葉水,盡奪其眾,西突厥亡,唐於此地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碎葉自此歸唐。

  

圖九1982年碎葉碎羅城伯恩施塔姆佛寺遺址發現的杜懷寶殘碑。

香港歷史博物館《綿亙萬里 - 世界遺產絲綢之路》,2017年,展覽圖錄第51頁。

  然而西域的情況並不穩定。根據兩唐書記載,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突厥十部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煽動突厥十姓勾結吐蕃叛亂反唐,為安西都護、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裴行儉智取平定,將吏們遂在碎葉立碑以記其功,這就是1997年發現的第二塊漢文殘碑被懷疑為裴行儉功德碑的原因。裴行儉留下其部將安西副都護王方翼統兵鎮守此地,王方翼乃修築衙署以取代焉耆鎮,與龜茲、疏勒、于闐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據《冊府元龜》卷九六七記載:『調露元年,以碎葉、龜茲、於闐、疏勒為四鎮。』;《唐會要》卷七三《安西都護府》條也記載:「調露元年九月,安西都護王方毅築城碎葉,四面十二門,作屈曲隱伏出沒之狀,五旬而畢。」這是中國唐代軍兵進駐碎葉的開始,她成為中國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在維護絲路暢通、鞏固唐王朝對中亞的通知、屏衛西北邊疆、屯墾西域空間中起了重要作用,並為碎葉帶了一系列文化、藝術與宗教上的發展與變化。

圖十唐安西四鎮位置圖。

  史載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人,既是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位颇有政绩的西域地方治理者,他因愛民的德望被裴行儉招為平亂副將,後受命留在碎葉鎮守駐節,他在此時修築的碎葉衙署,其建築風格迥異中亞形式,令當時西域胡人驚嘆不已,競相前來參觀,並紛紛獻供寶物以表忠心。《文苑英華》卷九一三《夏州都督太原王宮神道碑》說道:『大城碎葉,街郭回互,夏夷縱觀,莫究端倪。三十六蕃承風謁賀。』那麼這個如此獨特又十分重要的唐代建築物究竟在碎葉遺址的什麼位置呢?其實早在1939年的伯恩施塔姆的考古挖掘中,王方翼衙署已被挖出,只是蘇俄考古學家們對這段錯綜複雜的唐代歷史並不瞭解,而將之錯定為契丹人所建的遺物。隨著伯恩施塔姆佛寺遺址上不斷出土的大量唐代蓮花紋方磚、瓦當,答案呼之欲出,終於隨1982年發現的杜懷寶殘碑而作實。

  

圖十一 碎葉古城挖掘現場

  1982年在伯恩施塔姆佛寺遺址上發現的杜懷寶殘碑為紅砂岩雕成的造像碑基座部分,上有殘留可辯讀的43個漢字,經蘇俄考古學家們研究後,於1996年對外公佈,將碎葉城考古推向了高潮。碑文中的「杜懷寶」被中外學者一致公認為就是史籍中提及的唐代「安西都護、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十姓史、金山都護、庭州刺史」杜懷寶。根據史料的排比研究,裴行儉平亂後,初留王方翼駐鎮碎葉,並修建衙署,稍後,王方翼對吐蕃與西突厥,分而破之,消除了西域安定的隱患,也有效地打擊了西突厥叛亂貴族、扼制吐蕃犯邊,因而升任庭州刺史,與金山都護杜懷寶對調。(《新唐書》卷一一《王方翼傳》載:杜懷寶自金山都護更鎮安西,遂失蕃戎之和。),杜懷寶在調任碎葉使期間,為其逝去父母祈求冥福而造此造像碑,時應在680 - 682年之間。這塊珍貴的殘碑,不但補充了史料中未有提及的「碎葉鎮壓十姓使」這個官銜,也使史籍中記載的這一關鍵時期重要歷史人物、事件、時間一一得到了連鎖式的證實,對絲路考古乃至中亞考古意義巨大。此碑雖然學術名聲巨響,但僅有一次在2017年11月28日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的《綿亙萬里- 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大展中公開展出,現存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斯拉夫大學。

圖十二

Kazuya Yamauchi來自東京帝京大學的山內教授正在碎葉遺址上工作。

  1997年春天再度於碎葉城的第二座佛寺附近出土另一塊漢文殘碑,殘存約54漢字,因杜懷寶碑的影響所及,有學者認為這就是唐史料中提及的裴行儉功德碑殘件,也有學者認為這僅是當時當地某個漢文墓誌的殘片,雖然目前仍無定論,無論如何,這對於繼續在碎葉遺址尋找真正的裴行儉功德碑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我們在碎葉遺址現場遇見的以山內先生為首的日本東京帝京大學考古隊,正執行著一座佛寺挖掘研究工作,雖然進展緩慢,但是碎葉城逐漸透露出來的真面目似乎預告著這大片的綠草之下仍然掩埋著更多的歷史秘密。2015年,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Instituteof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Kyrgyzstan)與日本東京國家科學研究院文化財(Japan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Values)簽署了一份長期的合作協議。迄今為止,碎葉古城一共發現了3座佛寺,分別是伯恩施塔姆於1939/1940年發現的第一座、克茲拉索夫於1953年發現的第二座,以及茲亞布林於1959年發現的第三座。這其中的第二座,其建造的形制佈局,與中原漢式風格完全不同,乃是依照當時中亞佛寺的格式建造而成,具有典型的粟特建築風格。根據佛殿中發現的彌勒佛倚坐像,英國學者傑拉爾德·克勞森(GerardClauson)及張廣達先生認為,這座形式特殊的佛寺,就是中國史料中記載的大雲寺。唐朝武則天登基為女皇,為了昭告天下其繼位的正統性,曾煞費苦心地利用佛教經典中女主受命內容的大雲經製造輿論,意在自比彌勒下世。曾於690年下令全國各地建大雲寺,藏大雲經。大雲寺不僅建於內地各處,而且也建於邊遠的敦煌、龜茲等地。彌勒佛倚坐像就是各地修造的大雲寺中供奉的標誌性佛像,成為這個特殊的歷史事件的象徵。根據杜環所撰《經行記》中碎葉國條稱:『天寶七年,北庭節度使王正見薄伐,城壁摧毀,邑里零落。昔交河公主所居止之處,見大雲寺猶存。』從玄奘的記錄上並沒有看到他路經此地有關佛寺的描寫,這說明630年的碎葉城並沒有佛教的蹤影。至七世紀晚期突然出現的這幾座佛寺,很可能就是來自唐王朝的推動。國際上眾多著名的學者均對這三座碎葉城佛寺進行了詳細的學術研究,并發佈了多個研究報告。2003年,吉爾吉斯斯坦考古學家庫巴特別克(Kubatbek, K.S.)與漢學家朱薩耶夫(Zhusaev, K.D.)分別發表了《阿克·贝希姆出土石雕佛像》和《佛教傳播七河流域過程中的中國影響》兩篇學術文章,對碎葉遺址出土的唐代文物及其影響進行了總結性的學術報告。

  

圖十三克茲拉索夫於1953年發現的第一佛寺復原圖,為典型中亞粟特建築風格,與中原漢式完全不同。

出自 Hmel’nickiy, S.G, 《吉爾吉斯考古學民族學考查隊報告集》,莫斯科,1959年,第264頁

圖十四克茲拉索夫於1953年發現的第一佛寺的正殿與彌勒坐像復原圖。

據此推斷這個佛寺很可能就是中國史料中記載的大雲寺。

出自 Hmel’nickiy, S.G, 《吉爾吉斯考古學民族學考查隊報告集》,莫斯科,1959年,第263頁

  地處絲路北道核心位置的古碎葉城,不但是多元宗教文化匯聚與歐亞商業貿易的中心,在七世紀中葉也成為了唐朝、吐蕃、突厥三大勢力較量爭奪之地,一系列具有中亞影響力的軍事與政治事件,都是在這個舞台上輪番出演,深刻地影響了歷史的進程與絲路的發展。從碎葉古城發現的王方翼衙署遺址、三座佛寺遺址、兩件漢文殘碑,唐代錢幣,以及大量出土的佛造像與壁畫殘片以及唐代建築構件來看,碎葉作為當時唐代的安西四鎮之一,可確定的穩定時間前後不過40年左右,但這些豐富的出土物說明了當時肯定有大批的唐軍及其家眷們來到碎葉戍邊屯墾,使此地的漢族人口大增,不但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同時為了滿足慰藉這批遠離中原的漢人們的文化習慣與精神信仰需求,碎葉城修建的三座佛寺,說明了碎葉的佛教其實是從東方大唐回傳至中亞碎葉,這是中原文化文明在中亞傳播的一個鐵證,在漫長的絲綢之路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了解過去,反思現在,規劃未來。

  

  雪山皚皚、芳草萋萋。在時空的交匯處,細讀歷史中的絲綢之路,再看今天的一帶一路,帶給我們更多關於國家民族、文明文化、宗教藝術、貿易傳播的思考。

  

  本文转载自“正观赏”公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伊塞克湖

    碎叶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