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万里丝路行记:伊塞克湖畔探寻早期文明传播密码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作者: 编辑:韩睿
绘制于伊塞克湖沿岸巨石上的岩画,是破解人类早期文明迁移的密码。
西部网讯(特派记者 敬泽昊) 位于伊塞克湖畔的吉尔吉斯斯坦乔蓬阿塔市,有一座面积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在里面不计其数的巨石上,隐藏着距今4000多年前人类创作的岩画。粗犷的艺术风格,使得每一位参观者如果不仔查找,便极有可能错过它们。
10月10日,在赶往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路上,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随陕西卫视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车队,冒着雨夹雪探访了这处岩画博物馆,寻找吉尔吉斯斯坦早期文明留下的印记。
这些岩画,内容主要围绕狩猎和图腾崇拜,这和中国新疆、宁夏境内发现的岩画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因为对国外情况了解不多,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都是孤立的看待自己境内的岩画,无法解释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物理距离遥远的三个地方的岩画,竟然有着这样高度的相似性。
如果张骞拉开了东方文明西传的序幕,那么在4000多年前,文明的传递则是由西向东反方向进行的,博物馆里的这些岩画所处的位置,正好处于这条文明传递路线的重要节点上。
只是在几年前,很少有国人会相信在张骞之前,东西方之间已经有了频繁的文明往来,更不会相信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形成之初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如今这一观点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完全是因为中国对于自己,以及包括中亚地区在内境外相关国家历史文化有全新的审视所致。
这次传播和当时生活在欧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史书称这群人为塞人,而西方则叫他们为斯基泰人。或许是因为逐水草而居的特性,这一族群由欧亚大陆腹地向四周不断迁移,在和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将来自西边的文明果实,以及自己创造出的各种技术,一点一点传递到了东方。为了区分丝绸之路,这条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记者曾经和许多考古专家交流过早期文明迁移的话题,在他们看来,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通过对国内外考古成果的整理和发掘,已经可以描绘出草原丝绸之路的传输路线了。不仅是这些风格高度相似的壁画,还包括小麦种植、青铜铸造、筑城等一批当时的先进文明,边传播边融合,通过塞人从欧亚腹地到中亚阿尔泰地区。在进入中国新疆后分为两路,一条沿河西走廊向东传播,另一条向东到蒙古高原,然后南下经河套地区进入中原。
这些伊塞克湖畔的岩画,和新疆、宁夏境内的岩画,都处于草原丝绸之路之上,是两国先民们克服重重困难,交流互鉴的产物,是破解人类早期文明传播的密码。所以在文明交往面前,任何障碍都能够被突破,4000年前如此,如今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