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四川文物》2021年第1期目录

摘要: 《四川文物》2021年第1期目录中文摘要考古中国越南中北部青铜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摘要:2018年12月21日至3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在越南中北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围绕冯原文化时期遗存,共调查了10处遗址,采集了100余件陶器和石器标本。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土丘、贝丘和平原上,年代主要集中在 ...



《四川文物》2021年第1期目录


中文摘要

考古中国

越南中北部青铜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

摘要:2018年12月21日至3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在越南中北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围绕冯原文化时期遗存,共调查了10处遗址,采集了100余件陶器和石器标本。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土丘、贝丘和平原上,年代主要集中在距今4000~2800年,涵盖了冯原(Phung Nguyen)文化、前东山(Dong Son)文化和铜荳(Dong Dau)文化,虽属于三种不同的文化,但这三种文化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延续性,冯原文化的器型与纹饰深刻地影响了越南中部区域。这次调查进一步加深了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对于进一步认识古蜀文明的扩张、南方丝绸之路及其与冯原文化的交流等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越南;冯原文化;青铜时代;永福省


成都市郫都区星火村遗址先秦时期遗存2012-2013年度发掘简报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郫都区文物保护所

摘要: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为配合新民场镇安置房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郫都区文物保护所联合对星火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宝墩文化和十二桥文化遗存是该遗址主体堆积,清理宝墩文化时期灰坑1个,十二桥文化时期灰坑15个、房屋基址1 处、卵石坑1个,出土较多陶器和少量石器。该遗址的发现为厘清宝墩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的文化面貌以及聚落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郫都区;星火村遗址;宝墩文化;十二桥文化


探索与研究

齐家文化陶盉的初步研究

卢 超 郭永利(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齐家文化陶盉可分为二类四型。在分析共存或相关的陶器特征及所处的时间位置的基础上,发现早期的陶盉与中原及周边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的时间相当;而中晚期的则与中原地区龙山末期到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时间相当。根据陶器特征因素分析,齐家文化早期斝形盉和袋足鬲形盉来自新华文化与客省庄文化;晚期瘦足鬲形盉、壶形盉来自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而罐形盉是齐家文化改制中原地区陶盉的产物,改制行为或可早到齐家文化中期。另外,陶盉不同类型的分布与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有较大的相关性。齐家文化陶盉作为随葬品出现,在继承甘青地区传统丧葬观念的同时,可能也受到中原地区礼器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齐家文化;陶盉;二里头文化

 

岳麓秦简所见秦代官方建筑的管理

苑 苑(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岳麓书院藏秦简(陆)》新刊布的令文表明,秦代泰匠或宫司空下属的匠负责设计和修建宫室的墙垣,职能包括画图、计算和建造。若设计不合理导致有人能逾越围墙,匠和吏将者皆要被赀甲。若日后有人翻越,匠也要负罪。匠还要对所建宫墙的质量担保,若有损坏,匠、官啬夫、将吏和吏主者都有罪。宫室、官府、寺舍、长垣等大型土木建筑,包括仓库、居民区等,都需依地势建造储水设施,用以防范火灾。设施应在大路、岔路或巷路附近。安台居室和居室的啬夫、吏主者负责安排捕捉燕、鹞、鹈鹕和蝙蝠等落入宫中及室内地面的动物,还要去除殿下草中的蒺藜。

关键词:秦代;宫室;墙垣;匠;岳麓秦简


古蜀文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石器历时性变化与制作工艺初论

徐诗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石器可分为非实用器和实用器两大类。从三星堆遗址第二期开始,非实用器开始多于实用器,石璧最为常见,这一格局一直持续至遗址衰落。石器加工方面,三星堆遗址主要采用打、磨、钻三种工艺,石璧的制作大致经制坯、打磨、钻孔三个步骤;石斧多以砾石为素材,先加工扁圆砾石长径两侧,然后从两侧、顶端和底端向砾石两面进行加工并制出刃部,最后磨光;石锛多以石片为素材,打制出顶部后,利用石片边缘成刃部,然后磨光全器。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石器;石璧;制作工艺

 

从古城址特征看宝墩文化来源

——兼谈“三星堆一期文化”与“宝墩文化”的关系

赵殿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宝墩文化”于4500~3700年前在成都平原西南部和中部先后建造了8座古城址,采用的两面堆土的筑城技术,城址的形状大小,一大数小的群体布局等,都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相同,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前古城址群的三大类型之一。宝墩古城址群时代略晚,筑城技术与设计更加规范,推测该文化可能主要来自于长江中游,其动因或许与中国古史中“迁三苗于三危”的事件有关。处于成都平原北部的“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4800~4000年前,主要来源于距今5000~4800年前从西北山区下来的“桂圆桥文化”;他们没有掌握建城技术,主要聚居于河流沿岸,与“宝墩文化”曾共存于成都平原南北两地,文化面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他们各自有一个数百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在年代、地域、聚落形态、文化因素、来源去向等方面有诸多差异。他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其主人或许分别是蜀史传说中的“蚕丛氏蜀王”与“柏灌氏蜀王”。

关键词:宝墩文化;古城址群;三星堆一期文化;蚕丛氏;柏灌氏

 

浅析三星堆遗址“新二期”文化遗存

——兼谈“鱼凫村文化”

雷 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三星堆一期与二期文化遗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缺环。1999年以来,在三星堆遗址的多个地点发现了一组新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介于三星堆一期和二期之间,并与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陶器群几乎完全相同,从而填补了三星堆一期与二期的缺环,也基本上解决了三星堆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青铜时代文化遗存陶器群的传承关系。新遗存中的A组陶器是“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晚段的常见器物,但新出现的B组陶器已明显属于三星堆文化的范畴,因此再将这组遗存归入“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显然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以这组器物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在成都平原有着广泛的分布,因此将其单列出来,命名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是适宜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宝墩文化;新二期;鱼凫村文化

 

古蜀的“神化”与三星堆祭祀坑

武家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文献记载古蜀国有先蜀、后蜀两个时期,先、后蜀之间是缺乏文献记载的无王时期。先蜀有“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后蜀有“杜宇—开明”两朝。就考古学文化而言,先蜀相当于夏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后蜀相当于东周时期的巴蜀文化。三星堆金杖上的鹳图可以理解为伯鹳—射鱼图,大型青铜立人像身穿伯鹳服等,是柏灌—鱼凫朝的见证。《蜀王本纪》记载三代“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末代鱼凫王“神化”时“化民”甚众,至杜宇自立为王,“化民往往复出”。我们把先、后蜀之间的无王期称为“神化”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十二桥文化。文献记载鱼凫王是田猎到湔山时成仙的,他的“神化”路线应该从三星堆古城出发,沿着湔江向西到天彭阙湔山前,再转向北进入湔江上游谷地。老蜀王神化前举行最后一次燎祭后掩埋宗庙祭器。一号祭祀坑在殷墟一期,对应于柏灌王;二号祭祀坑在殷墟二期(武丁时期),对应于鱼凫王。两者既是祭祀坑,又是器物坑。

关键词:三星堆文化;古蜀国;鱼凫;神化;祭祀坑

 

三星堆城址废弃年代再考

冉宏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三星堆祭祀坑和青关山H105均属三星堆遗址“新四期”1段遗存,表明三星堆城址在此时尚未废弃,依旧是古蜀国都城,修正了以往学者认为三星堆城址废 弃于遗址三期和四期之际的观点。金沙遗址在晚于“新四期”的第三阶段无论遗址规模还是遗存构成情况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作为古蜀国都城至迟当从“新四期”之后始。古蜀国都城从三星堆遗址迁至金沙遗址的具体时间很有可能在“新四期”1段偏晚时期,也就是殷墟二期偏晚阶段,但还需要开展更多的考古工作和研究进行论证。

关键词:三星堆;祭祀坑;青关山;金沙;新四期

 

铜器波曲纹的构成与来源

——三星堆、十二桥文化与周代波曲纹的关系

孙 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波曲纹是西周中期在周文化铜器上出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以后逐渐式微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铜器纹样。这种纹样的来源,主流意见是来自商代中期以来的共首双身龙纹,最新的意见是模仿连续山峦形态的“山纹”或“连山纹”。通过考察波曲纹构成元素可知,波曲纹的波带是两种鸟纹的简化和模式化,波曲内的填充纹样则来自异化的凤鸟纹和夔龙纹的变体。通过西周时期周文化波曲纹与商代三星堆波曲纹的比较分析,可知周文化波曲纹可能受到了四川盆地青铜文化波曲纹的启发。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间,四川盆地的十二桥文化通过嘉陵江河谷延展到关中平原西南边缘的谷口,周文化与十二桥文化发生了比较密切的交流,周文化波曲纹的形成就是这种交流互动的一种反映。

关键词:青铜器;波曲纹;三星堆;十二桥;周文化


英文摘要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