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四川文物》2020年第6期目录

摘要: 《四川文物》2020年第6期目录中文摘要考古中国白龙江流域若尔盖段先秦遗址调查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阿坝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若尔盖县文物管理所摘要:2019 年10 ~ 11 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若尔盖县境白龙江流域开展了考古调查,调查区域主要位于白龙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达拉沟。总计新发现遗址点33 处,其中先秦时期遗址 ...


《四川文物》2020年第6期目录



中文摘要

考古中国

白龙江流域若尔盖段先秦遗址调查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阿坝州文物考古研究所

若尔盖县文物管理所

摘要:2019 年10 ~ 11 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若尔盖县境白龙江流域开展了考古调查,调查区域主要位于白龙江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达拉沟。总计新发现遗址点33 处,其中先秦时期遗址点25 处。采集到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贝饰、玛瑙、琉璃器及动物骨骼、碳样等遗物。这些新材料的发现为推进该区域先秦时期遗存的分布情况、景观特征、考古学文化面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白龙江流域;若尔盖县;先秦时期;考古调查


广东东莞市牛石马明墓发掘简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摘要:2018年7月,为配合华南工业城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莞市寮步镇牛石马山冈上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石人、石马等石像生四尊, 出土一组青花瓷器。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判断,该墓为明代晚期三品以上官墓。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明代晚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墓葬形制、丧葬文化和陶瓷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东莞;明墓;石像生;青花凤纹罐


探索与研究

试析战国秦汉时期的葭萌与石牛道

金国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战国早中期,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其封邑葭萌由此得名。葭萌城由于地处石牛古道之上,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苴侯葭萌邑时蜀王借葭萌以拒巴、秦, 后秦循石牛道伐蜀,蜀王兵败于此。秦灭蜀后设葭萌县,大量移民定居葭萌,导致葭萌文化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汉时葭萌县辖区缩小,石牛道上商业往来、平民迁徙更为繁忙,葭萌城周围人口增加,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居住性小城和战备后方基地。葭萌城的发展与石牛道息息相关,葭萌城的变化也是石牛道历史动态的一个侧面映射。

关键词:葭萌;石牛道;苴侯;蜀;秦汉


战国至汉代八棱柱器物的考古学观察

孙 凤 许惠攀 于 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摘要:八棱柱状器物是我国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战国至汉代墓葬中出土的一类特殊器物。其材质包括石质、玉质、玻璃质和硅酸铜钡,后者为研究中国古代人工合成颜料提供了关键材料。其形制根据八棱变化可分为标准、锥状、亚腰和带圆座八棱柱四型。据统计,其最主要的用途为葬器,少量用作装饰品。此类器物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河南地区,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的中国北方地区,东汉渐进尾声。

关键词:战国;汉代;八棱柱;硅酸铜钡;葬器


试析龙门洞窟的前部空间 

彭明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石窟前部空间有前庭和前廊两部分,从营造工程的角度看,前庭是在斩山阶段形成的露天空间,而前廊则是开窟时在主室前营造的半开放型空间。北朝洞窟前廊多做仿木构窟檐,但龙门石窟北朝仅见有顶无柱的形式,较为简单,至唐代则普遍可见内凹型前部空间。这一空间形态,由于没有任何木构元素,容易忽略其与北朝仿木构前廊的关联,但通过其营造过程的分析,结合天龙山石窟从窟檐前廊向前部内凹空间的演化,可知其为仿木构窟檐空间的意象化表达,是一种简化的空间形式。其在龙门北魏洞窟中即已见端倪,在同时期其它石窟中也偶见,至唐代广为流行,在功能上起过渡引入和遮护作用。龙门北魏至唐,均采用简化的前廊空间,较为特殊,反映了石窟空间营造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关键词:龙门石窟;前庭;前廊;仿木构窟檐;内凹型前部空间


四川平武龙州王氏土司墓葬研究

岳亚莉(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郑万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四川平武龙州王氏土司墓葬的M22 应为王鉴夫人薛氏之墓,M12 ~ M16 的墓主可能为正德七年(1512 年)之后的一位品官之墓,而非简报中推测的王玺之父及其夫人之墓。根据墓葬形制、墓内装饰、出土器物清晰的演进规律可分为早、中、晚三期4 组,三期分别对应宣德至天顺年间、弘治到正德年间、正德七年(1512 年) 以后。依据墓葬中随葬器物出土位置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区分为寄托了后人不一样情感的生器和祭器。同时,各墓出土券符类别和形制经历了三期的变化,从延续元代风格的第一期到发展高峰期的第二期再到逐渐简化的第三期,揭示了该地受道教灵宝派的影响较大。更重要的是土司家族普遍采用汉式的丧葬习俗是土司首领主动选择的结果,体现出了汉文化强大的向心力。

关键词:土司;祭器;道教;丧葬习俗;文化认同


古蜀文明

四川荥经同心村墓地出土巴蜀符号探析

严志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摘要:荥经同心村墓地出土366 种巴蜀符号,在种类上与四川盆地西部的蜀人区出土巴蜀符号明显具有绝对的共性;同心村部分墓葬共出相同符号的印章或部分相同的符号组合,这些印章符号可能兼具族群性与私人性的特征;同心村墓地内部存在亲缘关系。荥经同心村墓地、南罗坝村墓地、自强村墓地三处墓地之间关系紧密。通过印章符号组合可以发现由荥经、犍为、宜宾、重庆而涪陵的水路与峡江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荥经同心村遗址是四川盆地西南地区一处平原与山地、巴文化与蜀文化重要的文化交流的节点。

关键词:战国时期;同心村墓地;巴蜀符号


川渝石窟

重庆市大足区峰山寺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中心

摘要:大足中敖镇峰山寺摩崖造像共十余龛,有明确纪年的为第7 号龛,显示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 年)。其他窟龛从造像的样式、衣褶及龛内布局等特点来看,明显流露出川东一带南宋时期石窟的常见作风。除第9、10 龛内容比较独特,目前尚未发现相同作例外,大部分窟龛的造像题材较为明确,涉及释道两大题材。据题记当时活跃于川东的文氏工匠参与了此处攻镌。清代时期虽有程度不同的补修、重装和新造, 但仍较好地保持了原构面貌。

关键词:峰山寺;南宋;摩崖造像;释道合祀


四川广元千佛崖莲花洞考古新发现

张宁(广元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 

雷玉华(西南民族大学) 

王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李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以往调查和研究皆认为广元千佛崖莲花洞(535 号)开凿于初唐时期。近期开展的配合莲花洞保护工程的考古调查,对其始凿年代有了突破认识,千佛崖现可认定开凿于北魏时期的洞窟除了第226(三圣堂)和726 号(大佛窟)外,还增加了莲花洞(535 号)。此次考古调查在窟右壁新发现烟苔覆盖下的两则武周时期题记, 更加确认了大窟改造为三壁三龛的时代下限为唐武周时期。改造后的莲花洞造像题材除三壁大龛为三佛题材外,还包括了大量小龛中雕造的一佛二菩萨像、单尊菩萨像、单尊地藏像、指日月瑞像等,造像题材和风格都反映了与长安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广元;莲花洞;北魏;长安元素


试论安岳石窟刻经的发端 

陈晶鑫(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摘要:四川安岳地区自盛唐之后直至两宋时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石窟造像中心之一,至今保存有石窟造像地点220 余处。目前安岳境内现存已发现的最早两处纪年题记为“开元十年”“开元十一年”,另有十余处“开元”年间的题记,可知安岳石窟大致始凿于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刻经是最先出现的题材之一,通过石窟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认识安岳刻经出现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安岳石窟;刻经;发端


四川安岳石窟孔雀洞经目塔与法宝崇拜

赵献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安岳石窟孔雀洞经目塔上所刻经目的底本极有可能是当时所能见到的某部大藏经的目录。塔上经目的刊刻顺序在与大藏目录大体上保持一致的趋势下,通过对单部佛经名称进行微调、将两部佛经名进行组合的手段,使不同刻经面的刻经字数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这种打乱经籍内在逻辑的做法,主要是为了追求外观的严整效果。进一步说明经目塔在寺院中取代了经藏的位置,是将供养佛塔与供养佛经结合起来的一种手段,是供信众瞻仰礼拜的对象。

关键词:安岳石窟经目塔;大藏经;经目;法宝崇拜


英文摘要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