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会纪要

摘要: 2023年10月23日下午至10月24日上午,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召开期间,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举办了两场学术研讨。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文物 ...
2023年10月23日下午至10月24日上午,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召开期间,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分会场举办了两场学术研讨。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单位的20位学者围绕“水下考古理论、技术与方法”“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与收获”“水下文化遗产发现、阐释与利用”“陶瓷、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四个专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四个专题分别由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羊泽林研究馆员、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王新天副教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王结华研究馆员和上海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丁见祥教授主持。最后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姜波教授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孙键研究馆员进行总结。

研讨会现场

一、水下考古理论、技术与方法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冯雷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浅谈中国水下考古潜水技术”。二战后潜水技术和装备获得发展,水下考古学得以建立。水下考古学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等。其中潜水技术是完成水下考古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国的水下考古队先后承担了多项沉船及其他水下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潜水技术有很多种,各有优点和缺点。水下考古采用的潜水技术方法多为自携式潜水。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王光远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区域系统调查的水下考古实践与思考——以宁波渔山列岛海域为例”。以宁波渔山列岛海域调查为例,通过对小白礁一号清代沉船、大白礁铁轮、西湾嘴头铁轮和渔山坟碑礁水下文物点的区域系统调查的水下考古实践进行反思。提出在今后工作中应形成一套科学严谨、标准统一的基本方法、技术支撑、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进一步推进我国水下考古学调查方法和完善水下考古学科建设。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甘才超研究馆员汇报的题目是“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方法探析——以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区域调查为例”。2023年主要完成海坛海峡南端北横岛、南横岛及东甲岛南部海域及周边线索点海域调查。新发现确认沉船遗址3处,分别为赤礁屿一号、赤礁屿二号、小蛇岛沉船遗址,新发现文物点3处,分别为北日岩六号、北日岩七号、东洛岛南水下文物点。此外,还复查了九梁明代沉船、东箭屿南宋沉船和北土龟礁二号元代沉船遗址以及北土龟礁三号文物点,共采集瓷碗、瓷盘等各类文物标本200多件。此项调查有利于准确摸清海坛海峡水陆文化遗产家底及其时空分布,积极探索水下考古区域调查的技术方法。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蔡喜鹏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海洋考古学视野下的海岛调查实践及方法刍议”,以2023年海坛海峡调查的概况及发现为例,对岛屿开发史、古代航海与海防、海岛聚落进行思考。提出海岛调查应以全面认识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海洋文化为问题导向,以海洋考古学为本位,融合历史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方法,进而感知海洋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及魅力。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岳超龙馆员的发言题目是“计算机视觉在水下考古的尝试”,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为例,探讨了计算机视觉在水下考古的尝试。提出计算机视觉在水下考古中的应用前景及不足,计算机视觉虽对历史文化内涵阐释较弱,但结合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则可进一步解释考古问题。
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与收获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王泽冰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山东威海甲午沉舰考古发现”,汇报了山东威海甲午沉舰的考古发现。2017年至2023年,共开展6次水下考古工作,出水文物包括船上构件、武器、生活器具、个人物品等。基本摸清了威海湾内沉没甲午沉舰的情况,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出水文物,先后确认“定远”“靖远”和“来远”三舰的沉没位置及保存现状。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水下考古工作,为开展近现代沉船遗址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周春水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方法概述”,主要介绍了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方法。回顾了甲午沉舰十年的考古工作,确认沉舰遗址大概位置时仍采用传统的参照物定位方法,物探勘测参考磁力数据与浅地层图像,抽沙工作用GPS精准定位,设计行车控制抽沙管移动,实现可控、精细化的作业模式等等。考古工作中,尤其注重沉积环境的分析,以此推导造成沉舰遗址残存现状的主要原因。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方法为后续大型钢铁类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丰富的借鉴经验。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翟杨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通江达海,烁古通今——长江口二号沉船研究介绍”。长江口二号沉船系统性研究包括沉船遗址形成过程与北港航道研究、造船工艺研究、航线研究、船货贸易路线研究、船上社会及生活、沉船遗产研究和长江口二号沉船与上海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研究,从而对以船为中心的研究进行思考。认为以船为核心的研究有其特有的研究目标,如航线、贸易和船上社会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透物见人,认识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金涛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宁波地区木质古船考古发现概述”,系统梳理了宁波地区的木质古船的考古发现。宁波地区木质古船主要位于宁波市区和象山县域,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在分布上具有集中性,在时代上具有延续性,在性质上具有多样性,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这些古船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张凝灏馆员的发言题目是“2022年西沙海槽海域深海考古调查发现与初步认识”,主要介绍了2022年西沙海槽海域深海考古调查发现与初步认识。确认了1处水下遗物点的性质和年代,新发现3处沉船。此次深海考古调查初步摸索出一套深海考古的工作流程,并对深海水下文物尤其是沉船类文物的分布规律和保存状况的动态有了一定认识。
三、水下文化遗产发现、阐释与利用
上海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丁见祥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国内外大学海洋考古学教育比较分析”,主要对国内外大学海洋考古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我国水下考古应将专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转变海洋考古是简单的考古与潜水结合的观念,提出我国海洋考古事业虽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张敏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再思考”,通过对厦港沙坡尾海洋聚落调查研究、南澳海洋文化遗产调查、海防调查三个案例的介绍,对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再思考。提出我们应着眼于整个海洋文化遗产体系,全面搜集,具体实践,依托现有聚落调查,将聚落、海防、传统社会的经济、文化、人群组织、民间信仰纳入到统一调查中,从而全面认知目标地区的海洋文化体系,最终形成饱满成果。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瑞馆员的发言题目是“新媒体时代中国水下考古该如何面对公众”,主要讨论了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水下考古的宣传工作。提出应主动培养并扶持考古行业的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多层次宣传生态,才能更加有效地将我们想要表达的文化信息在互联网世界里深度传播,才能让水下考古行业更好地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服务,不辜负时代赋予考古行业的使命。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肖达顺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南海Ⅰ号’沉船‘广东罐’整理收获”,主要介绍了“南海Ⅰ号”沉船中“广东罐”的整理收获情况。对“南海Ⅰ号”沉船上出土的“广东罐”类型等作了新的探讨,据此对船上所有“广东罐”系统整理和统计,试图进一步探讨这批大罐的产地、性质,进而更加清楚认识其在海上陶瓷之路和海洋贸易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博宇馆员的发言题目是“海洋基建考古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为中心”。综合考察了广东历年海洋基建考古的实践情况,比较分析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和实践案例,期望日后能在“国家主导”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分级管理和行政事权划分的相关规定,给予地方更多自主权,鼓励地方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尝试。
四、陶瓷、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梁国庆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圣杯屿沉船与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主要介绍了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的新收获。该遗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东侧的圣杯屿海域。2021年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对该遗址进行重点调查,采集近700件文物。通过对出水文物与文献资料比对,认为圣杯屿沉船遗址是元代晚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
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吕睿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从水下考古看明清中日海上贸易”,从水下考古发现对明清中日海上贸易进行了思考。通过文献资料、中国水下考古发现、日本遗址出土瓷器、图像信息和非遗传承相互对比,可知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中日海上贸易自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岛经琉球国又通过长崎口岸传播至日本,并给日本带来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俊会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广东潮州笔架山窑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介绍了广东潮州笔架山窑的考古发掘成果。笔架山窑是我国南方以青白瓷为主要产品,以长条形龙窑为典型窑炉形式的外销窑口。始烧年代晚于北宋,盛烧于北宋中晚期,停烧于南宋初期。其产品在东南亚、东亚、南亚甚至西亚和非洲等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均有发现,表明潮州笔架山窑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南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贾宾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反客为主——海南的回族与海上丝绸之路”,以海南地区的伊斯兰风格的珊瑚石碑和墓葬为切入点,观察其特点,提出海南穆斯林墓葬形制较为独特,与广州、泉州、扬州等地发现的穆斯林墓葬形制截然不同,应与海南回族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周强副研究馆员的发言题目是“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系统梳理了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包括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蓬莱古船、韩国新安沉船、海丰镇遗址、日照岚山新村遗址等。将南北方水下考古发现进行对比,提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具有规模小、贴岸航行、腹地商品的生产决定港口兴衰变化的特点,以及登州港自古以来便是北方地区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地。
五、学术总结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孙键研究馆员进行了总结。他谈到: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成就斐然,成果丰硕,一些重大项目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影响,南海深海考古是其中堪称世界级的重大发现,水下文化遗产宣传、阐释、保护和利用成为新形势下的重点课题,水下考古学科建设和理论探索取得长足发展。
水下考古工作者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实践为引领,按照《“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要求和全国考古工作会议精神,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为主线,以海岸线变迁与人地关系研究、近现代沉舰与明清海防研究为两翼,以“大考古”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海洋文明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阐释我国海洋文明特质,推动海洋文明比较研究,紧扣时代脉搏,在深化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传承发展悠久海洋文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努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不断开拓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新天地。

中国考古学会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合影

供稿:中国考古学会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

审核:辛光灿

责编:昭晣 韩翰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关键词: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