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回顾 | 第九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功举办

摘要: 第九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于11月23、24日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举办,得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资助。本次论坛共有9家京内高校与科研院所、9家京外高校共计18家单位参与,52名研究生发言。11月23日上午8:30,会议准时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曹芳芳作为主持人欢迎各位嘉宾与同学的到来,并向大家一一介


第九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于112324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举办,得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资助。本次论坛共有9家京内高校与科研院所、9家京外高校共计18单位参与52研究生发言

1123日上午8:30会议准时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曹芳芳作为主持人欢迎各位嘉宾与同学的到来,并向大家一一介绍了与会嘉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雷兴山教授在开场致辞表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考古学家强则中国考古事业就会兴盛。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凝练文化基因,阐发传统价值。考古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生活方式,它既是城市和农村生活的完美结合,又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它本身既是一项富有刺激的探险活动,又是一项严肃的科研活动。雷老师对青年考古学者寄予厚望,鼓励大家努力做好新中国的考古传承事业。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致辞,作为共同主办方和点评嘉宾代表,他向大家介绍了研究生考古学论坛的由来,讲述了论坛举办的宗旨,并展望了论坛的未来。魏坚老师鼓励青年考古学者继续努力,不断创造辉煌。

图1 雷兴山老师致辞

图2 魏坚老师致辞

图3 参与论坛的嘉宾与同学合影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与同学合影留念,论坛正式开始。

在两天的活动中,52名研究生以史前技术与社会、历史考古与文化、墓葬佛教与美术、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等五大主题依次发言,每场发言后点评嘉宾从文章结构、展示形式、思维逻辑、推断结论等方面进行点评,同时大家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热烈探讨。


23日上午,同学们围绕史前技术与社会这一主题展开叙述,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史前社会进行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支媛做《中国旧石器时代发现的骨器》的报告,从类型学和时空分布两个方面对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骨器进行了初步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别婧婧做《汉中盆地金水河流域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的报告,探讨了汉江支流金水河流域和秦岭地区的石器工业特点、遗址地层堆积及年代等问题。北京联合大学的谭琛以《湖北省枣阳市小孙庄遗址打制石器初步研究》为题,对小孙庄遗址出土石器进行了梳理,将该地区人类生存历史提前了 15000 年左右,填补了枣阳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中央民族大学的浣发祥做《彭头山文化来源试析》的报告,认为彭头山文化与以甑皮岩、仙人洞、玉蟾岩为代表的诸多华南地区前彭头山文化时期文化的承袭性较低。首都师范大学的闫铭以《山东定陶何楼遗址出土陶轮盘浅析》为题,尝试推测何楼遗址轮盘的具体使用方式,希望藉此对新石器时代制陶轮盘的使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中山大学的邓鑫做《史前渔猎人群的生计聚落系统——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的个案研究》的报告,对这一地区史前渔猎人群的生计聚落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山东大学的袁超发言题目为《花地嘴遗址新砦期陶器生产相关问题探讨》,通过主成分分析并结合器型,将陶器分成了三组,它们分别具有中原文化因素、海岱文化因素和西北地区文化因素。四川大学的张南金做《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陶器制作工艺的初步观察》的报告,归纳出海门口遗址陶器的三个工艺传统,该研究还可为今后思考滇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及变迁奠定了基础。

在同学们发表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杜水生老师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黄可佳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表内容进行了点评。杜水生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并对每一位同学的展示一一进行评述。同时他表示,展示与论文不同,展示不只是论文的再现,展示要考虑到具体的场景,考虑如何让大家更好地明白自己的研究。黄可佳老师也对每一位同学的展示内容进行了点评,指出了相关文章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表示,同学们在论述时要注意对一些细节的解释,如对彭头山文化的承袭性、花地嘴遗址出土陶器的分类等问题进行研究时,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应该更加具体。


23日下午,同学们围绕历史考古与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北京大学的曹芳芳做《殷墟戚家庄东墓地墓主职业初探》的报告,梳理了殷墟戚家庄东墓地资料,认为该墓地为殷墟时期玉石器制作从业者的墓地。北京联合大学的何慧芳同样研究了戚家庄东墓地材料,她的发言题目为《安阳戚家庄东地商代墓葬及相关问题研究》,主要以传统墓地分析方法入手,厘清该墓地的葬俗。厦门大学的王文轩做《殷墟手工业者墓葬初论》的报告,对殷墟目前已公布的墓葬进行全面梳理,重点对手工业者墓葬进行了讨论。西北大学的杜超以《共存遗物视角下的东北亚系多钮几何纹铜镜研究》为题,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东北亚系青铜文化的构成部分及其人类集团的特征。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的万佳俊做《金文中几个与“罙”、“守”有关的字形考辨》报告,认为过去常释为“守”字的觚中的和救簋盖中的可能是“罙”字,常释为“罙”字的 甗中的和禹鼎中的可能不是“罙”字。厦门大学的冯锋做《浅析安宁河流域大石墓遗存类型和源流》的报告,主要对安宁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大石墓的源流及分期进行一些探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张万辉以《考古出土商周马车轮轴型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为题,从技术的视角出发,以轮轴型态变化为主要分析对象,对马车轮轴型态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技术分析和阐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李欣以《先秦两汉明器车地域分布研究》为题,从明器车的定义与特性入手,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考古发掘的先秦两汉明器车进行了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周默轩做《论秦始皇陵铜马车系驾构件中靷的结构和作用》的报告,重新梳理了秦始皇陵铜马车中靷及其附件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的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陈嘉轩以《秦汉时期异形箭镞的考古学观察》为题,对秦汉时期出土的1721件异形镞进行了初步整理,并结合文献材料对秦汉时期异形镞的用途进行了推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胡婷婷做《四川盐源青铜蛇案形器的发现和初步研究》的报告,从造型、装饰、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试讨论其性质、定名及其反映出的文化交流。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王李静发言题目为《甜瓜与刘贺——西汉海昏侯主墓(M1)中出土甜瓜籽初探》,为探究甜瓜在西汉时期的利用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考古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范东日发言题目为《扬州出土女性饰品所见区域文化交流——以隋唐时期为例》,对扬州出土的唐代饰品的形、质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中国人民大学的马晓艳做《辽代二次葬初探》的报告,在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将辽代二次葬分为火葬、迁葬和多次葬三种类型,并梳理各类型墓主身份、墓葬形制、葬具和随葬品的基本特征。郑州大学的霍倩以《元代长社县尹袁英碑志研究》为题,对袁英及撰额者冯梦弼的出仕经历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北京联合大学的黎高波以《元明时期佛教六拏具研究》为题,结合有纪年或有相对年代的遗存等,对元明时期六拏具的组合配置、样式进行了分析,分其发展为三个阶段,初步建立了元明时期六拏具的年代序列。台南艺术大学的王政皓做《清代祭孔释奠礼器研究——以台南孔庙为核心》的报告,研究了台南孔庙释奠礼器在承继与变异中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郑建明老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路国权老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朱津老师进行了点评。三位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也指出了每位同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路国权老师指出,同学们对殷墟做了很多研究,而在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时,处理出土材料与文献之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出土材料背后的历史信息是关键,现有的多种研究手段只是方法,挖掘其背后的因果关系才是我们要做好的工作。

24日上午,同学们围绕墓葬佛教与美术这一主题进行探讨。首都师范大学的邱敬媛以《从美术角度考证大地湾地画的巫术含义》为题,结合美术、民俗、宗教等多视角对大地湾地画的内容进行考证。西北大学的杨懿发言题目为《西汉高等级木(石)椁墓与崖洞型墓布局的相似性研究》,分析了西汉时期高等级木(石)椁墓与崖洞墓在结构布局上的相似性和差异,并试图寻找崖洞墓如此布局的原因。复旦大学的戴若伟做《浅论堆塑罐的象征意义——从吴县狮子山出土的堆塑罐说起》的报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苏狮子山西晋墓出土的堆塑罐为例,探究堆塑罐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的汪香宇做《试论南朝墓砖上的莲花化生纹饰》的报告,墓砖作为墓葬实体的建筑构件,其图像信息及其空间布局对于营建者生死观念的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奕鹏以《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中伎乐与狮子形象初探》为题,就造像中的伎乐与狮子形象展开讨论。郑州大学的梁彩蕊发言题目为《五代武将牛知业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墓志文所载牛知业西征收复宁州之事,与碑石《刺史牛公建修衙之记碑》相结合,是研究宁州之战以及重建宁州城等相关事宜的重要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姚玥以《六朝时期砖室墓直棂假窗初探》为题,首先利用类型学分析六朝时期直棂假窗的形制、演变规律、地方特色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分期。南京大学的邓悦君发言题目为《莫高窟第 390 窟所见之佛衣新样式》,尝试从 390 窟的佛像服饰着手,整理归纳窟内各种佛衣样式,以辨识新旧类型。吉林大学的罗智文做《夏殿村 M30 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的报告,在重点分析了夏殿村M30的基础上,对陕西地区蒙元时期遗迹中出土的南宋时期器物进行了搜集。北京联合大学的梁木以《元代瓷质佛教造像初步研究》为题,通过考古类型学分析,比较不同窑口、不同题材的共性与差异、延续与变化。北京大学的张吉做《中国北方地区公元 9 至 14 世纪木理纹彩画的初步研究》的报告,分析了木理纹彩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魏坚老师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对每位同学的展示进行了细致点评。魏坚老师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也指出展示内容不只是论文的整体再现,应该将论文的重要部分通过合理的安排使其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倪润安老师表示,考古学负有探索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同学们除了研究墓葬的表层信息,还应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层的、与人们精神生活直接相关的部分。

24日下午的讨论分为两场。第一场的主题为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宋石玮做《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的科技分析与夷商关系探讨》的报告,认为小双桥遗址出土并检测的29件不同风格的陶器使用了同一地区的黏土,并对陶器反映的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孙诺杨发言题目为《古代漆珠的无损鉴定》,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显微CT、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等分析技术对宁夏出土的一枚漆珠进行了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的肖庆做《古代漆器漆膜的定性定量研究》的报告,发现同一地区出土的古代漆器油/漆比例基本稳定,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漆器制作时所使用的油/漆比例明显不同。北京科技大学的刘娜妮以《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陶器的科学分析》为题,对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牢壕地点出土的 65 件陶器残片及皇城台生土样品进行了岩相和化学分析,探讨了石峁遗址陶器来源与制作工艺等问题。北京大学的何静做《杨氏宗祠壁画、彩画病害现状调查及保护修复研究》的报告,以期为南方祠堂壁画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一些借鉴。北京科技大学的邹桂森以《铜岭遗址商代冶炼技术研究新进展》为题,首次对铜岭遗址商代中期冶炼遗物进行分析,极大地丰富了商代冶炼技术研究的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王颖琛做《东周楚墓出土薄片金属制品的制作工艺研究》的报告,根据模拟实验结果,认为这些薄片可能采用磨石工具进行抛光。北京师范大学的孟珂珂做《五代黄堡窑青瓷装饰工艺研究》的报告,对其纹饰工艺和题材进行了分析。

随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老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文丽老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韩向娜老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恺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一一点评,指出了研究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同时也对科技分析与考古、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这一主题的内涵。周文丽老师表示,在当下科技分析是考古的重要手段,但它不是考古的目的,同学们在尝试各种科技方法的同时,还要合理把握其与考古之间的关系,让结论更加合理。

第二场发言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文化遗产

复旦大学的马欣做《明托金字塔原理在博物馆展览文本撰写中的应用》的报告,引进明托的金字塔原理于博物馆展览文本撰写理念中以帮助策展人在策展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考与表达。首都师范大学的李奕周发言题目为《博物馆内儿童分区的北欧模式探析》,依据位于北欧地区的九座博物馆,整理分析得出四种在北欧地区博物馆内存在的“儿童分区”模式。台南艺术大学的章筠以《几桌研究——以台南市为例》为题,以台湾首庙天坛所藏的几桌作为核心,辅以台南市区田野调查所获数据,运用风格分析,针对几桌形制、装饰题材、装饰风格以及几桌制作工艺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孙慧琴做《网络思维——形式化网络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的报告,对网络思维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中山大学的尤悦做《中学生与公众考古——调查、分析与建议》的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对目前中学生对考古的认知以及需求进行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的曲宇蒙以《统计推断与考古学解释:多元统计的历史反思》为题,认为统计本身与考古学假设检验无关,也无法单独提供考古学判断,但我们并不能以此否认它的作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老师王思渝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进行了点评,认为该场报告其实包含了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两位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了一些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尝试更多的方法来开拓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领域的研究。张剑葳老师表示,很高兴能在最后一场报告中看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反思,有的疑问未必马上就有结论,但提出反思本身就很重要


两天的论坛中,老师和同学们对考古学各领域的多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经全体参会老师评审,曹芳芳、戴若伟、杜超、李奕周、马晓艳、宋石玮、袁超、王政皓、邹桂森、支媛等10位同学获得“第九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优秀奖

图8 张剑葳老师闭幕总结发言

颁奖后,由魏坚老师作论坛总结。魏坚老师指出,本次论坛参与者范围之广是历届论坛之最,涉及的学术面广泛,学术水平较高,各位老师点评到位,对同学们的研究和发表展示均提出了切实的指导,是一次成功的论坛。他还表示,本次论坛节奏紧凑、内容丰富,经验值得总结,并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会务师生们表达了衷心感谢。经讨论,第十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将由北京联合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

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副院长作为本届论坛主办方代表,进行了简短的闭幕总结。在热烈掌声中,第九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圆满结束。

【完】

BY

撰稿 / 李卓朋

排版 / 袁子茗、曹芳芳

审核 / 张剑葳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文章已于修改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石峁遗址皇城台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