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发掘简报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荥阳市博物馆  荥阳京城花园位于河南省荥阳市东部檀山北麓的平地上,具体位置在索河路南侧,京城路东侧,扁担王村以北。(图1)2002 年开工建设之前, 荥阳市文物勘探队在此钻探出古墓42 座,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发掘, 其中的M5、M8、M35 出土器物较多①,兹介绍如下。图1 ...

•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吴海红(嘉兴博物馆 浙江嘉兴 314050)  内容提要:2006年12月,嘉兴博物馆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李家坟抢救性清理了一处明代墓葬,获得了一批精美的文物,尤以丝织品最具特色,为研究江南地区明代的墓葬形式、丝织、社会生活和家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王店 明代 李氏 墓葬  嘉兴 ...

• 崔永红丨丝绸之路青海道之“吐谷浑道”

一、“吐谷浑道”的得名及其构成“吐谷浑”原本是人名,他原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的庶长子,由于部落壮大与草原狭小的矛盾,与弟慕容廆发生口角,约于公元283~289年间负气率部西迁,取道阴山,途中滞留20多年,于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2~313年左右)西渡洮河,留居到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大夏河流域一带。约公元329年,吐谷浑之孙子叶延正式建立了 ...

• 石语梵行 |《阿富汗艺术:喀布尔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宝藏》2008年,希伯特

纸本,亚马逊有售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里的许多藏品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它们代表着这个中亚国家悠久的历史和它连接古代中国和古罗马之间的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位置。在这个博物馆中,曾收藏过珍贵无比的 “比克拉姆象牙雕像” 和著名的 “科伊诺尔” 钻石。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曾被誉为是世界上奇珍异宝收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位于喀 ...

• 石语梵行 |《从阿富汗到新疆的中亚绘画》1978年,布萨利·马里奥

  阿富汗的历史可上溯到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远征时并入波斯。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侵略后又并入其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三分,阿富汗地区又转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朝。约公元前250年,位于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间(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德据地脱离塞琉古王朝而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中国史籍称大夏、吐火 ...

• 邵晶:论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的远程交流 ——从牙璋、鹰笄、虎头等玉器说起

  摘要:近年来的考古实证表明,距今约4000年前后,处在黄土高原的石峁文化和江汉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因素交流互动迹象,在牙璋、鹰笄、虎头等典型玉器上表现尤为突出。两者交流互动的路线或为河套地区、关中地区、南阳盆地、江汉平原间的“走廊”地带,互动方式或可理解为远程交流背景下的“上层交流”。  根据现有研究,石峁文化与后石家 ...

• 张全超 韩涛 张群: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人骨的牙齿微磨耗痕迹研究

来源:《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人骨的牙齿微磨耗痕迹研究内容提要  本文选取了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10例人类牙齿标本,通过对牙齿颊侧面条痕状的磨耗痕迹进行微观形态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得出样本的水平方向条痕平均长度与垂直方向条痕平均长度的平均比值为75.2%,与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要生业方式的人群较为接近,推测洋海先民的食 ...

• 西北屯戍汉简中的“居令延印”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学者们大多认为西北屯戍汉简中印文的抄记文字“居令延印”属文书人员对“居延令印”的误抄。本文指出这种非正常读序的官印抄记,实际上是文书人员有意为之。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汉武帝时期进行的两次官印改革没有对印文的读序、印文字体及印文的阴阳作出强制性规范。推测原封泥印文为右上起横读形式,但是文书人员按照主流的右上起竖读的顺序来抄记 ...

• 李默然:西昌新庄墓地相关问题讨论

  摘要:西昌新庄墓地的发现为构建和细化安宁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根据其随葬品的差异,这批墓葬可分为A、B、C、D四类,分为四期。A类墓葬是该地区目前可见最早的墓葬,与横栏山文化遗存差异明显,可能来自盐源盆地;稍晚出现的B类墓葬与齐家文化有较明显的关系,但晚期受到了C类墓葬的强烈影响;与B类墓葬大致同时的C ...

• 《读书》新刊 | 葛承雍:科技与艺术相嵌的文物之彩

编者按近年,电视节目上经常有关于文物的大型专题节目,如《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颇受电视观众的瞩目。不得不说,在声光电的作用下,这些节目一方面引来画面炫目但内容贫乏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引发了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后的话题。葛承雍正是从后者的路径,延伸而出,表达了自己的理解。科技与艺术相嵌的文物之彩文 | 葛承雍 ...

• 理论前沿 | 基于“安全、健康、灾备”理念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它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或人为等因素的影响。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治理手段,减缓因环境等因素可能造成文物的劣变,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首先引领的必然是一种新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基于文物保存环境“洁净、稳定”的预防性保护理念,通过十多年来的实践,国内相关单位 ...

• 中国考古百年 | 史家抉隐,考古探真——明中都历史与考古研究历程

中国历史上名中都者有金中都、元中都、明中都。定名中都,一曰舆地之中,地利之便;一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政治意图,是依托地利形胜而实现对国家有效统治的方略。三都中,金中都以中原都城为蓝本,稽古创制,启一代新元,成为北京城都城规制之发端。金中都历60余载陷落,但城犹在,以“南城”之名终元之世与大都并存,及至洪武元年徐达攻克大都 ...

• 刘源:研究殷周金文需注意的青铜器分类问题

作者:刘源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逨盘(图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金文是殷周古文字的一种类型,因其载体是青铜器而得名,正如甲骨文也是殷周古文字的一种类型,因其载体主要是牛胛骨、龟腹甲和龟背甲而得名。我们学习与研究金文,需要熟悉殷周青铜器的类型、纹饰等相关知识,唯有如此,方能较准确地判断金文的时代及其撰述之目的。而且,学者给金文(青铜器 ...

• 孟秋赠书!古代的天珠、玛瑙珠什么样?《解密古代天珠》给你答案!

  书名:解密古代天珠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定价:168元开本:大16开 页数:356 纸张:128g铜版纸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00613833

• 方向明:反山大玉琮及良渚琮的相关问题

作者:方向明来源:“浙江考古”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七十三辑,中国书店,2019年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迈入文明或早期国家形态的考古学文化。以具有复杂功能和结构的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良渚文明,经济上依靠发达的稻作农业支撑,观念和原始宗教信仰上有着玉文明彰显的统一信仰体系保障 ...

• 中国考古百年 | 西沙群岛早期考古调查收获:北礁出水明初铜钱与郑和船队沉船遗物

  1974年和1975年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两次西沙群岛文物调查中,在北礁礁盘采集出水了可识别文字的铜钱8万余枚;1996年西沙群岛文物普查中,又在北礁礁盘发现铜钱6万余枚。两者相加计有14万枚之多,其中明代永乐年间政府铸造的“永乐通宝”铜钱7万余枚,占总量的一半之多,且没有流通使用痕迹,均为新钱,成串整齐码放。这些“永乐通宝”应是郑和下西洋从府 ...

•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基本信息:主编:王春法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21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5月印次:1ISBN:9787569939774内容简介:  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名展览图录。本书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260余件(套)铜镜和与镜文化相关的文物为基础,通过七大章节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呈现铜镜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贸易流通 ...

• 高淳出土青铜器

基本信息:编著: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91514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各类青铜器物200余件,以高淳地方考古发掘为主,征集为辅,全面地体现了高淳出土青铜器的精华所在,以两周时期吴国青铜器为代表,展现出高淳周代青铜艺术的独特魅力。目录高淳出土周代青铜器概述 1 ...

• 殷墟出土晚商陶器所见晋陕冀地区诸考古学文化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殷墟出土晚商陶器所见晋陕冀地区诸考古学文化因素(作者:常怀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2021年第7期)

• 汉水中游地区先秦时期生业经济探索 ——郧县大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摘要:汉水中游地区位于中国南方与北方文化交汇地带,南北方文化因素来回拉锯,属于典型的考古学文化“漩涡地带”。相比黄河、长江流域,该区域的生业经济并不明晰。本文通过对该区域的郧县大寺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认识到该遗址的生业经济是家畜饲养与狩猎经济并重,具有南北地带过渡性的特点。同时,通过与周边数个遗址的对比发现,汉水中游地区的生业 ...

• 学科建设 | 文化景观遗产的多学科研究体系

  文化景观遗产概念1992年正式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正式走入文化遗产国际视野。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广博性、系统性和衍生性,扩展了世界文化遗产内涵,同时也增加了遗产价值研究的难度,要求不断深化文化遗产理论认识,洞悉相关行业管理要求、制度规范与技术标准,在平衡发展共性和需求差异的过程中,通过多 ...

• 罗马的“他者”:希普利笔下的伊特鲁里亚文明

西方文明视希腊-罗马为其源头,正如我们认同孔子的说法一样,视“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为华夏文明之基。当历史注视着这些幸运的文明遽然勃兴、成长为主流并最终将自己的“文化DNA”传至恒久时,那些与之并存于世的其他文明却因此沦为“他者”,要么融入主流,要么渐渐湮没。这些被掩盖或忘却了的“他者”,便是今人口中所谓“失落的文明”。对于西周而言,这 ...

• 碧海青天:东西文化中的蓝色诱惑

荷马看不到蓝色吗?人们常常认为,爱琴海的蓝色借着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重要源头,从而使蓝色在欧洲文化意涵中呈现出了非常不同的维度。然而,真实的状况却有可能令人瞠目结舌。早在19世纪,曾经四次担任过英国首相的威廉·格拉斯顿(William Gladstone,1809—1898)作为荷马史诗的疯狂拥趸,曾经详细研究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提及的所有颜色, ...

• 明沈应时家族墓地

基本信息:编著: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吴业恒 史家珍 马占山 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92283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及其家族墓地的全面报告与综合研究。目录引言 /001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003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00 ...

• 俄罗斯图瓦波尔巴任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

------------------------------------------------------------------------全文阅读俄罗斯图瓦波尔巴任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作者:史砚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建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3期)

• 贺云翱: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文化比较”? 人的统一性来自于起源的统一性,无论是古老的“直立人”还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智人”,她们都有统一的来源。尽管后来出现了四大人种,然而这丝毫改变不了人的统一性这根本属性。但人的复杂性在于,她既具有一般动物的诸多生理特征,同时更具有文化秉性,而后者才代表着人的本质和唯一性。有意义的是,人在动物性方 ...

• 石语梵行 |《新疆古希腊化遗迹考察记》1926年,勒柯克

ドイツ隊が行った計4回の中央アジア探検のうち、第2回(1904年11月~1905年12月)と第3回(1905年12月~1907年6月)に関する紀行。第2回探険ではトゥルファン周辺(高昌故城、ベゼクリク千仏洞、トユク石窟など)、第3回探険ではクチャ周辺(クムトラ石窟、キジル石窟)、コルラ、カラシャールを訪れ、遺跡の発掘や壁画・塑像などの資料収集を行っ ...

• 王仁湘|大仰韶:一个世纪的考古探索

作者:王仁湘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8月14日 第5版)仰韶文化博物馆(图源:网络)仰韶文化是中国田野考古最早发现和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得名。经历了100年的时光,大仰韶体系得以建构。但考古对仰韶文化的了解依然是不知道的多于知道的,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 ...

• 在新疆考古,寻找中国文化的底层要素

  巫新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队长、研究员。  2017年8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举办了主题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端论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巫新华研究员应邀发言,列举近年的考古成果,指出中亚文化和中国内地文化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过想象,足以为中华民族概念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下为演讲实录及采访内容: ...

• 对话阮仪三:古镇保护的灵魂是人,重点在原真性

8岁的阮仪三也被称为“中国古城与古镇的卫士”,他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多部著作。他对中国古城镇的爱是深入骨髓的,早在1980年带领12名学生保下平遥古城开始,阮仪三先后成为了丽江古城、周庄,乃至福州三坊七巷的保 ...

• 门扉上的胡人:中古墓葬石门上的别样艺术

汉代石刻门扉上的门卒转化为隋唐石门上的胡人,不单单是人种生命转换的过程,也是其依附性和世俗性为特征,胡人入华后效劳朝廷,忠诚勇武,无形中从整体上提高了胡人的形象与声誉,从艺术上说,门扉胡人是门第等级“由真到艺”幻化后得以延续的记忆。本文探讨了中古时期墓葬石门上出现的各种胡人、蕃人、“神人”艺术形象,利用考古出土的文物汇集“胡貌” ...

• 中国早期数术、艺术与文化交流:李零先生七秩华诞庆寿论文集(上下册)

基本信息:作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 编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6月印次:1ISBN:9787308209212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特辑二),收录的大部分文章,最初提交给2017年6月12—13日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早期数术、艺术与文化交流:庆贺李零先生七秩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四十周年”国际 ...

• 周原遗址西周“手工业园区”初探

——————————————————————————————全文阅读周原遗址西周“手工业园区”初探(作者:郭士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雷兴山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种建荣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2期)

• 胡兴军: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韩朋赋》释析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2期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韩朋赋》释析内容提要  在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清理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唐代纸文书,《韩朋赋》即为其中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韩朋赋》故事的演变流传、唐代军镇制度和士兵边塞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数量众多的唐代纸文书和木 ...

• 踏查达州古道

编著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达州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7-07版次: 1ISBN: 9787569004410定价: 218.00装帧: 平装开本: 其他页数: 216页字数: 211千字内容简介:2016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达州市文广新局组织了一支来自靠前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人员的考察队伍,对达州境内荔枝道、米仓道等沿线文化遗存进行了 ...

• 好书推荐||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为何如此让人迷恋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为何如此让人迷恋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再次启动面向全国观众的考古发掘,由中央电视台直播,这是央视第二次直播三星堆考古。消息传来,引来全国瞩目。不负众望,三星堆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中,仅发掘了一半,就有500件重要器物相继出土,其中不乏金器、青铜器、玉器、海贝、象牙以及丝织品等贵重文物。虽然这些出土 ...

• 给考古学家的统计学:一种常识性方法

  基本信息:  作者:周南(Robert D.Drennan)著 李冬冬 喻明玥 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5月  印次:1ISBN:9787520385213  内容简介:  本书的撰写主要是基于作者多年来为考古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定量分析课程的经验,意在向考古学家们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涵盖了 ...

• 许卫红:从手工业遗存看秦都咸阳城北区布局

  摘要:秦都咸阳城北区手工业遗存分布于东北及西南两个区域。通过比较可知, 西南区为东北区提供制骨、冶铸、制陶等生产所需原料以及陶质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隶属内史机构。东北区手工业制作均与少府所辖机构有关。两区分别位于河滩地及台塬地,之间有与自然冲沟相关的分隔地带,显示出似成都的“两城并列”布局特点,总体承担的行政职能偏于经济管理 ...

• 朱丽双:Pe’mīnai thau:古代于阗的毛织布

《西域研究》2021年第2期Pe’mīnai thau:古代于阗的毛织布内容提要  Pe’mīnai thau这个词常见于和田出土8~9世纪的于阗语世俗文书。据于阗语专家对文书的最新解读,可判断此词当如早年贝利所解释的那样,意为毛织布。近年学者提出的絺紬之说或棉布之说仍需商榷。8世纪中叶后于阗毛织布的价格曾一度飞涨,但9世纪初进入吐蕃统治后,其价格复又回落。 ...

• 刘欢 王建新 梁云 任萌 习通源: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萨扎干遗址先民动物资源利用研究

来源:《西域研究》2019年第3期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萨扎干遗址先民动物资源利用研究内容提要  本文以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萨扎干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鉴定为基础,鉴别出鸟类、龟鳖目、啮齿动物、狗、熊、驴、猪、黄牛、羚羊、绵羊、山羊11种动物。遗址周围古代环境较为干旱,有较为开阔的山地,有充沛的牧草资源,灌木丛生,山间分布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

• 王子烨:荣赫鹏在帕米尔的四次探查活动考述

《西域研究》2021年第3期荣赫鹏在帕米尔的四次探查活动考述内容提要  19世纪后期,随着英、俄在中亚地区“大博弈”的加剧,我国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两国觊觎的对象。在此期间,英、俄分别派遣小股“探险队”前往帕米尔,意在为划分政治势力范围进行地理勘测和情报收集。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代表人物荣赫鹏于1887~1891年的“探险活动”,直接影响英属印 ...

• 贺云翱:考古学具有强大的思想史意义

考古学具有强大的思想史意义贺云翱 对人类而言,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为此,研究人类的各种思想之诞生和创新成为重要的学术任务。一般人都以为,考古学是研究“形而下”的物质文化遗存的学科,不可能去研究人们的“形而上”的思想,其实,这是对考古学最大的误解之一。 通过考古学材料探讨人类的精神文化问题,最早是伦福儒、福兰纳利等提出“认 ...

• 霍巍:近年来青藏高原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霍 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摘 要】 青藏高原吐蕃时代考古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其中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六大考古发现”的青海省海西州泉沟一号墓和因都兰“3·15”盗掘古墓葬案而启动发掘的青海省都兰热水血渭2018年一号墓两处吐蕃时代 ...

• 湖北石首走马岭遗址史前植物遗存鉴定与研究

  摘要:石首走马岭遗址的发掘为史前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地区植物利用研究提供了契机。通过浮选,该遗址发现了水稻、粟以及其他野生植物的炭化遗骸,农作物AMS14C的测年数据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至末期的考古学文化年代提供了新的数据。史前植物遗存研究显示,两湖平原地区主要为稻作农业,但是在平原边缘地区发现粟类遗存的环状分布带。两湖平原地区的史前 ...

• 陈菊霞 李珊娜:敦煌莫高窟第4窟于阗供养人像研究

《西域研究》2021年第2期敦煌莫高窟第4窟于阗供养人像研究内容提要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有四人一组的于阗供养人像,核心人物是第一身的于阗国王,对其身份,学界有李圣天、李圣天之弟和李圣天之子(尉迟输罗)三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这位于阗国王为李圣天,身后的三身女供养人分别是曹皇后和两个女儿。从第4窟的供养人布局来看,该窟是由节度使曹氏和于 ...

• 马东瑶:图像视域下的帝都书写——以北宋张择端(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心

作者:马东瑶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都城是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因而成为各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对象。到了北宋,尽管汉唐盛世仍为人怀想,宋人却没有继续定都长安,而是在一马平川的黄河以南的平原上,接续后周建设了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汴京。关于汴京的 ...

• 牛敬飞:从郊社之祀到南北二郊——浅析周代至西汉郊祀之变迁

作者:牛敬飞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8月9日 第14版)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图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人类早期文明中大多都存在着对天、地的崇拜。中华文明也较早产生了人格化的天神,《尚书》言尧舜禅让时曾“肆类于上帝”。天神“上帝”还频频出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不仅如此,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辽西牛河梁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三重的圆形 ...

• 张小刚:敦煌壁画中两种于阗历史传说故事画新考

《西域研究》2021年第2期敦煌壁画中两种于阗历史传说故事画新考内容提要  于阗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曾是古代大乘佛教的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佛教,抬高本地佛教在世界佛教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于阗佛教徒们编造了大量与当地有关的神异传说和感通故事。公元9~10世纪时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阗的造像题 ...

• “偏衣”的考古学识读

摘要:“偏衣”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先秦服饰,以衣的背部中缝为对称轴,左右异色对称。本文认为偏衣应是战国时期对所有“裻在中,左右异”的服装的统称,这一共性特征是偏衣在当时被特别提出并得以命名的形象基础。战国齐墓出土偏衣俑当与西周春秋墓葬发现的木俑在功能上存在前后继承关系,很可能是类似方相氏的巫祝在丧仪中施诅祝祷时所穿着的一类特殊礼服; ...

•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发现与收获

一 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地理环境新疆尼勒克县位于西天山伊犁河谷的东端,所处的尼勒克盆地是伊犁河谷三大盆地中最小的,川流不息的喀什河东西横贯,从古至今滋养着这片土地。这里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对于早期人类的农耕、狩猎、游牧、渔捞等经济类型来说,这种山前环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利用的动植物及水资源,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又像是天然安全防 ...

• 深度 | 吕舟:中国与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历时16天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31日在福州闭幕。这是一届特殊且创新的大会,前所未有地采取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了适应参会地区的时差,会议时间被定为北京时间下午5点半到晚上9点半的四个小时。对比以往大会每天7个小时的会议时间,还可能加开夜会,这次会议又是一次非常高效的大会。作为从2020年延期到2021年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它需要 ...

• 陈正祥: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把国都从平城搬到洛阳,是北魏王朝的一件大事,也是孝文帝元宏最宏伟的功业。在他之前,像拓跋猗卢、拓跋珪和拓跋焘等草原雄主,都有过把国都南迁的设想。当时他们心目中的对象主要为邺城。《魏书·太祖纪》说天兴元年(398)正月“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明元帝拓跋嗣,曾在泰常八年(423)南巡,《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夏四月: ...

• 考证|明清三原温氏家藏信札考

陕西三原,因县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古称池阳,为关中壮邑、明清时期渭北地区商业和文化中心,素有“小长安”之美誉。三原温氏为太原堂温氏后裔,开基祖称兴斋公,南宋之季由洪洞避乱来三原,遂家于此。十传至温纯、温编,兄弟同膺显秩,成为明代以官、学闻名的关中巨族大姓。明清时期,三原县温氏家族先后有二十多人撰写著述八十多部。本文作 ...

• 东林避暑与秋林闲钓,纽约大都会呈现中国艺术的隐逸雅集

澎湃新闻获悉,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近期开启展览“孤独中的陪伴:中国艺术中的隐逸与雅集”,以中国艺术中的“隐逸”与“雅集”为主题,集结宋元明清之作超过120件,涵盖绘画、书法与装饰艺术品等类别。在第一期展览中,包括南宋李结《西塞渔社图》卷、明代沈周《秋林闲钓图》轴、明代文徵明《东林避暑图》卷、清代石涛的《寻仙山水图册》等书画精品。另 ...

• 道中庸 尚平和 人如玉——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及起源

  近日,由我所著的《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一书,交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部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及其起源的著作。西藏日土县岩石上的动物图  我首先想说的是,这不是一部严格论证中国文化基因起源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之为中心的一系列文章的集合。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考古学的视角;然后进入正题,讨论文化起源 ...

• 碎金风华:音乐文物的复制、复原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王子初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5月印次:1ISBN:9787030681652内容简介:  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造型演变可以为中国新石器考古的历时性研究提供重要素材;其纹饰颜色可以为新石器考古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研究提供资料,因而是重要的研究对象。自从新石器的彩陶发现以来,研究论著很 ...

• 丝路遗珍:古丝绸之路上的货币

  基本信息:  编著:孔子博物馆 阿克苏地区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4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5356  内容简介:  本图录共分为三大版块:一是中原王朝货币,二是古代西域地方货币,三是丝路古国货币。内容以丝绸之路中段西域为交汇点全面涵盖了历史时期古丝路沿途各王朝和 ...

• 感受千年石窟的文化印记——《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出版记

  须弥山石窟,地处宁夏固原市须弥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拥有一百多座洞窟,被誉为“宁夏敦煌”。位于须弥山入口处的弥勒大坐佛。选自《须弥山石窟考古报告·圆光寺区》  站在须弥山上,一眼望去,石窟、佛像、寺院、古树、丹霞和奇石融为一体,迥异别致、秀丽旖旎。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鲜为人知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成为著名的历 ...

• 早期游牧王国的礼仪中心—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三道海子遗址群的考古与研究

三道海子遗址群”位于新疆青河县东北部查干郭勒乡,阿尔泰山分水岭处,西与蒙古国接壤。由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三道海子遗址群”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道海子,意为“三个湖泊”,位于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地处阿尔泰山东南段山巔谷地,总面积约596.16平方千米。三道海子谷地海拔约2500米左右。全年温 ...

• 新疆温泉县呼斯塔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一、遗址地理环境概况温泉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河上游河谷地带,西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缘。博尔塔拉河是新疆西部的一条内流河,发源于空郭罗鄂博山的别洪林达坂,向东流经温泉县、博乐市后,在精河县境内接纳大河沿子河,后折向东北方向注入艾比湖,全长252千米,流域面积15928平方千 ...

• 王玉冬︱青绿大地的诞生——敦煌壁画色彩演变探赜

摘 要 印度赋彩方法对中古中国艺术家重新思考视觉艺术的本质,曾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这在敦煌莫高窟数百年的壁画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壁画基底从一个位于人物四周或背后的,服务画面中人物、建筑等具体形象的“环境”或者虚拟的“某处”,逐渐获取了一个

• 论西周早期蟠龙兽首铜罍及相关问题

  〔内容提要〕通过对西周早期蟠龙兽首铜罍造型和纹饰的分析,认为这些铜罍的原型来自于中原地区晚商殷墟文化,后传入大凌河流域形成了这种特殊的风格,之后再传入成都平原、长江中游地区及中原地区。蟠龙兽首铜罍的出现和传播反映出商周时期中原之外的文化边缘地带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边地文化圈。    罍是商周青铜器中重要器类之一,在目前 ...

• 帷帐居神——墓室空间内的帷帐及其礼仪功能

摘要:帷帐是汉代以后墓室内的普遍陈设,本文根据考古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墓内葬仪,讨论了墓葬中帷帐的礼仪功能,认为帷帐具有居神的意义,起到营造祭祀空间的作用,界定了祭祀空间的主体位置,与以棺床为中心的埋葬空间具有不同的礼仪功能,这对我们理解墓室空间的营造理念、空间与陈设和画像的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帷帐;居神;祭祀空间帷帐 ...

• 沈辰、徐婵菲:河南长葛出土汉代“文山”画像砖及其相关问题

河南长葛出土汉代“文山”画像砖及其相关问题沈辰 徐婵菲摘要: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一件汉代画像砖,画像与之类似的砖在国内外一些文博机构仅有十来件收藏。这类砖的共同特征是表面有一种骑马射鸟画像,其中发现7件骑马射鸟画像砖上有榜题。因榜题以“文山”开头,故将这种砖命名为“文山”画像砖。通过出土于河南许昌长葛的画像砖资料,确定“文 ...

• 新发现丨伊拉克巴比伦泥板上揭示应用几何学的起源

一名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数学家在一块拥有3700年历史的泥板上揭示了应用几何学的起源,这块泥板在伊斯坦布尔的一家博物馆里就这么藏了一个多世纪。这块被称为Si.427的石碑于19世纪晚期在现在的伊拉克中部地区被发现,但直到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家的探测工作今天被披露,它的意义才被人知道。最令人兴奋的是,Si.427被认为是已知最古老的应用几何学例子。另外, ...

• 陈星灿:让考古丰富我们的历史

让考古丰富我们的历史人类大概是唯一对自己的历史感兴趣的动物。远的不说,2009年岁末,美国《新闻周刊》盘点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从100多个碎片拼合起来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的人类最早祖先“阿尔迪”,竟成为十大科技发现之首,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稍后,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曹魏高陵的消息,又让中国乃至东亚的公众兴奋不已。除了街谈巷议,互 ...

• 宁夏考古70年综述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宁夏考古事业经历了奠基期和发展期两个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春秋战国北方青铜文化考古、北朝隋唐与丝绸之路考古、西夏考古等方面。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多次举办以水洞沟遗址、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论著。关键词:宁夏; 考 ...

• 汉中盆地商代早中期青铜器与盘龙城青铜器的对比研究

摘要:二里岗文化时期是向外扩张的时期。通过和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可以看出汉中盆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从器类的增加、器物形制、器物变化的幅度和方向、工艺以及器物的消失时间,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同步性。从而可知,汉中盆地的铜器来源当是盘龙城,汉中盆地的商代青铜器亦是二里岗时期商人向外扩张的结果。关键词:汉中盆地;盘龙城;商代 ...

• 新发现 | 河北定兴杨家庄发现战国燕文化遗址和汉代至清代墓地

2020年4月至8月,为配合荣乌高速新线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工程涉及的杨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共计完成发掘面积1997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40余处(座),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套)。杨家庄墓地主要包括战国时期聚落遗址、西汉时期墓地、唐代墓地和清代墓地四个时期的遗存。杨家庄遗址发掘现场(上为西)1.战国聚落 ...

• 贺云翱: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

考古学证明物质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想的创新贺云翱 在考古学视野下,人类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物质文化的不断创新。如丹麦学者汤姆逊所揭示的石器、铜器、铁器的三阶段生产工具进步律,便是对人类物质文化不断创新的规律性总结。事实上,人类的这种工具进步律在细节上表现得更为复杂,而且,伴随着工具而进步的还有艺术和陶器的发明,建筑、村落乃至都市的 ...

• 百工铸明镜 兢兢分秋毫 ——《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读后

西周中期齐献公杀胡公,迁薄姑至临淄,至公元前221 年齐灭,齐国都城一直在临淄未改变。在长达600 余年的时间内,临淄始终是关东诸国中的大都会。在战国中晚期以后,甚至堪称为全国最繁华的大都市。《战国策·齐策》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西汉至新莽时期,临 ...

• 张弛:龙山化、龙山时期与龙山时代——重读《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

  《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以下简称《龙山》)一文写作于40年前,是学界公认的严文明先生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的名篇。知网检索,该文的被引次数已上200,是先生被引排位第二的文章,排第一的是后来发表的《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中国考古学文献中,被引次数多的一般都是发掘报告和简报,研究文章被引上200的屈指可 ...

• 朱乃诚: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源流——兼论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

  摘要: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流变存在着两种演变途径。一种是作为一种器物形制的演变,即由绿松石龙形器演变为绿松石铜牌饰;另一种是龙图案形态的演变,演变至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骨器上的头部带角、身躯上有菱形纹的龙纹饰。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渊源是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雕龙,中介是新砦龙纹饰。陶寺彩绘龙与石峁石雕龙、新砦龙纹饰、二里头绿松石龙区别 ...

• 桑栎:从考古学本体看学科目标的实现

  摘要:本文从宏观角度梳理了中外考古学阶段性发展的历程,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两者在学术发展与学科体系上的差异。中国考古学需在实践和研究中总结优势,重新厘定学科发展方向。通过考古学的本体论研究,思考主观与客观间的转化、科学与人文因素的融合、过去与现在“鸿沟”的弥补等核心层次的问题,解决综合研究滞后、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进而,通 ...

• 河北龙山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对河北境内龙山时代的考古遗存进行了分期研究,讨论了各遗存的文化属性及其源流,最后对文化格局进行阐发。河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存可分为三期五段,包括五种不同文化性质的遗存,每种遗存的源流不尽相同,每种遗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但不同遗存对外来文化因素表现出接受或排斥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

• 王幼平|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进展与问题

  摘要: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不断增多。从最早人类与文化的出现 、莫维斯线的讨论,到现代人起源与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等课题研究都有重要进展 。但与中国北方及旧大陆西侧的研究相比,仍有待努力,须对上述课题进行更深入探讨,全面复原中国南方早期人类与社会发展史。一、引言 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大规 ...

• 艾婉乔:酒泉干骨崖墓地出土串珠浅识

  摘要:针对《酒泉干骨崖》遗留的有关串珠的疑问,笔者选取部分标本做了进一步观察和分析。研究证实所谓“白陶(滑石)珠”应为烧制滑石珠,并混有不少贝珠;统计了一批红玉髓/玛瑙珠的基本信息并介绍了表面细节;进而以材质、工艺为线索,考察了几类串珠的源流,并着重讨论了贝珠。此项研究为考量公元前二千纪上半叶西北地区的手工业与物质交流提供了 ...

• 径取玄镠成妙质——青铜铭文“玄鏐”新考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经常会提到有关金属赏赐、贡献、馈赠、战利、运输与铸造的相关内容。其中,一些指称金属或者金属原料的术语开始出现,比如“吉金”、“白金”、“鎛铝”、“钅膚 铝”、“赤钅膚 ”、“玄鏐”等。清代以来,考据之风兴盛,这些专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不过其中许多名称从未在后世文献以及文学作品中有过记载,以至于它们的确 ...

• 一只顿悟的八哥:《叭叭鸟图》与禅僧

“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北宋画家郭熙《早春图》中的大松树可谓典范,他自己也如此形容松树。然而,松树到了南宋禅僧牧溪笔下,则是另一派天趣:几道树藤、些许松针、一只八哥,甚至一颗松果。牧溪为什么要这么画?在一幅《叭叭鸟图》中,牧溪又是如何“解放了松子,让画中的八哥得到了顿悟”?无疑,松树是中国绘画中被描绘得最多的题材,从古到今的每 ...

• 明代沈周两次惠山游及题画往事

本文记叙了明代书画家沈周两次无锡惠山行,第一次在友人秦夔、李应祯陪同下,沈周分别拜谒了周文襄公祠、华孝子祠,游历了读书台、宿于听松庵以及题画“碧山吟社”相关往事。时隔十九年后,七十三岁的沈周在众人的陪伴下再度来到惠山。曾经同游的李应祯、秦夔均已作古,唯有碧山依然相伴。惠山留下了沈周游历的足迹、记忆与情谊,也把自身的魅力深深植入了 ...

• 王士伦|汉晋时期江南与北方铜镜之异同

已故知名文物考古专家王士伦先生(1929~1998),是浙江省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士伦文物考古文集》日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44篇文章,分为“事业综述”“文物考古”“古建保护”“吴越史迹”“古代杭州”五类,基本反映了作者职业生涯的业务轨迹。澎湃新闻特节选文集中《中国汉晋时期江南与北方铜镜之异同——兼论日本免田町出 ...

• 王幼平:砾石工业传统与华南旧石器晚期文化

  摘要:华南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至少可分为三期: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持续到距今3万年左右为初期,仍是以砾石石器占主导地位阶段;从距今3万年前后起,以远距离输入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成为石器组合主体,砾石石器减少或不见,成为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距今2万年开始到晚更新世结束为第三阶段,陡刃砾石砍砸器等又重 ...

• 邓淑苹:牙璋探索——大汶口文化至二里头期

一、“牙璋”不是“璋”的一种 “璋”字最早见于西周史料,包括《诗经》与金文。《诗经·大雅·卷阿》用高贵的玉礼器“圭”“璋”歌颂君子品德纯洁,名声威望传四方:“颙颙昂昂,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在此,“璋”是排在“圭”的后面。逨盘、逨鼎与颂壶、颂鼎都是周宣王时的铜器,所铸铭文记载西周晚期册命礼的仪轨。作器者“逨” ...

• 郭晓涛:北周拓跋迪墓志所见消渴症发微

  摘要:本文从北周拓跋迪墓志记载的消渴症出发,追溯其渊源,认为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被关注,到两汉时期产生了大量针对消渴症的医方;从中古时期消渴症表现症状来看,其发生的实际原因或与这一时期服用寒食散的社会风气相关。拓跋迪墓志中透露的治疗理念说明对该疾病认知误区的存在及因应之策的错误,使得该病症在中古时期持续蔓延。通过拓跋迪墓志反映 ...

• 林梅村: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元大都中轴线古迹调查

元大都是蒙古大汗忽必烈在燕京东北郊所建的国际化大都市。由忽必烈的谋士刘秉忠、茶迭儿局达鲁花赤波斯人也黑迭儿丁规划设计,大都采石提举杨琼、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都水监少监郭守敬、行工部尚书段天佑、河北东西路都元帅张柔、张弘略父子协作施工。1267年,元大内皇宫落成,忽必烈召见赵孟睿??馕淮笫榉?椅??盘饷帕?K??率灞Α度胨迨萄缬??

• 殊途同归:夏鼐和苏秉琦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形成之比较

目 次一、夏鼐对“中原中心论”的判断二、苏秉琦的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初步形成三、五批碳十四数据对“中原中心论”的冲击四、夏鼐和苏秉琦的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最终形成五、从世界史前考古背景看夏鼐和苏秉琦的贡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中原中心论”转变为“多元说”。对于这一转变 ...

• 何努:关于“古国”定义的理论思考

摘要: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体。考古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中心聚落及聚落等级制、中心聚落内部的身份等级制、权力或权威的象征物、权力或权 ...

• 公元前一千纪新疆巴里坤地区的农业生产: 农田杂草视角

  内容提要: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伴生杂草种群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现象,而古代遗存中也经常在农作物之外发现杂草类植物遗存。许多学者尝试建立农田杂草和农作物数量的比例关系模型来复原古代农作物的种植和处理过程。新疆巴里坤草原分布着大量公元前一千纪的聚落遗址。西北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合作,在这些遗址上持续开 ...

• 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下的泉州南外宗正司、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

摘要:唐宋泉州城的空间格局、城池营建和重要建筑的坐向和形制布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易学、天文学及定向、定方位、测绘等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唐宋泉州城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三衡和七衡六间的缩影。唐宋泉州城及其外围山水可分为“寺”“城”“山水”三部分,泉州开元寺、清源山、六胜塔分别位于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中心为圆心的三个同心圆周上而 ...

• 田建文:辨识南吕梁白狄墓

摘要: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M29、M30是春秋时期前后相继的两座白狄子墓,时间上与公元前627年“箕之役”到公元前600年晋狄联合伐秦相契合,两座中的一座很有可能就是“箕之役”时擒获的白狄君主即“白狄子”的墓葬。乡宁嘉父山墓地M4、M6分别与瓦窑坡M30、M29时间相同,但墓主人较瓦窑坡M29、M30低一、两个等级,为白狄中等贵族。典型的晋文化在此之后才到达 ...

• 白云翔:关于城市手工业考古问题

当前,中国的考古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全面推进中国的考古事业,是历史机遇,更是时代责任。作为考古学者来说,如何更好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认真实践,需要我们努力建设并不断完善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我们在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上不 ...

• 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考古

  摘要:二里头遗址六十年的发掘积累了大量与手工业相关的考古遗存,为认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手工业经济提供了条件。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对二里头都邑遗址的手工业布局、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组织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析,并对研究不足、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发现以来,至今已历经62年的发掘,发现大量遗迹、遗 ...

• 何毓灵:论殷墟手工业作坊遗址考古的相关问题

  摘要:殷墟手工业作坊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虽已取得重要的收获,但也存在着遗址辨识标准不一,作坊种类有限,作坊产品、规模与发掘出土遗物不相称,作坊发掘理念与方法需要进一步明晰,作坊间关系尚待研究等诸多问题,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殷墟九十余年考古发掘,出土了类型多样、数量宠大的遗物。笼统来说,这些遗物均是手工业制品,陶器、青铜器 ...

• 徐良高:丰镐手工业作坊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摘要:本文全面梳理了丰镐遗址铸铜、制陶、制骨等西周手工业作坊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丰镐手工业生产组织、管理方式,提出了城市手工业考古今后的发展方向,即由作坊遗址的个别具体遗迹现象发掘和工艺技术研究到聚落考古和社会史视野下的整体性发掘和全方位研究,进而探讨手工业作坊遗址所反映的城市特征、政治形态和社会结构,实 ...

• 杨勇: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

  摘要:“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项目开展以来,通过田野调查和重点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大批东周秦汉时期的冶铁和铸铜遗存,以此为基础还开展了广泛的以科技考古为重点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和综合研究。由此不同程度地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齐都临淄冶铁、铸镜和铸钱等手工业的工艺技术发展水平,对当时齐都临淄金属冶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其历时性变迁等 ...

• 高江涛:黄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鳄鱼骨板探析

  内容提要: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芮城清凉寺墓地、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临朐西朱封遗址和邹平丁公遗址等在其龙山文化时期均发现有鳄鱼骨板。鳄鱼骨板数量较多者,应是鼍鼓;单片至十多片者,可能是一块有着特殊用途的鳄鱼皮或鳄鱼皮制品,而不能武断认为有鳄鱼骨板出土就是“鼍鼓”遗存。鳄鱼骨板一般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为 ...

• 施劲松:考古的中国与“神性”的中国

国家的形成是考古学界共同面对的世界性课题。相比之下,探寻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却是中国考古学特有的问题。言其“特有”,当然不是因为探寻的对象是中国,而在于中国本身的独特性。中国的文明史悠久且不曾中断,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融合演进,这使得最初形成的中国与现代中国一脉相承,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更为独特的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中原 ...

• 李鑫:唐代早期白瓷的生产与流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墓葬出土白瓷的分析,探讨了唐代早期白瓷产品的流通与分布,揭示出其对长安、洛阳两都市场的依赖和尚属奢侈品的商品属性。唐代早期出土白瓷主要为巩义窑产品,与邢窑窑业的收缩和巩义窑进一步繁荣的白瓷窑业格局相一致。 20世纪70年代,李知宴主要依据西安地区唐代墓葬出土瓷器并结合窑址资料来探讨唐代瓷器的发展,认为在唐代前期,白瓷 ...

• 李学勤:试释翼城大河鸟形盉铭文

  摘要:山西翼城大河口2002号墓出土的鸟形盉,盖内有长51字的铭文,内容为器主乞关于遵行君命的誓言,表明自己的谋画如系私自策划,不合君命,甘受刑罚。这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首见,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7年发现并开始发掘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己出土大量珍贵遗物,其间青铜器数量众多,且有不少重要铭文,见于报导。对这些铭文的考释解读,将 ...

• 李学勤:翼城大河口尚盂铭文试释

  2009 年 5 月起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进行发掘 ,收获甚丰 ,最近已屡见报道 。其间《2010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所收《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霸国墓地》一文 ,叙述简要 , 附带发表了不少图片 ,包括若干青铜器的器形和铭文 。这些铭文对研究该墓地的性质及历史背景 ,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现选取已见铭文最长的尚盂 , 尝试作一释读 ,与大家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