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延伸阅读 | 侯仁之、俞伟超: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現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编者按:近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推出线上展览“重回历史现场——文研院学术考察回顾展”,展现文研院历次田野考察对学术讨论的激活与促进。1963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考古学家俞伟超二位先生深入乌兰布和沙漠,对该地区古代人类活动遗迹进行考古调查,创获颇丰,发现了数处汉代边城及烽燧遗址。2018年,文研院组织相关学者赴内蒙河套地区 ...

• 古希腊的小小钱币,也展现着宏大的历史

《古希腊钱币史》内页 初见《古希腊钱币史》(第一卷)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厚重,尺寸较大。待书从书套里拿出时,令我眼前一亮。这本书设计感十足,不仅前卫美观,又不失史学书籍的稳重。众所周知,大多数带有“史”字的书籍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古板老套的,可这本书却并非如此。 古希腊钱币自古便为西方学者重视,它是研究古希腊历史以及文明进程的 ...

• 初心 | “筑史与拼图”,去追迹一位考古学家的万年行旅

一次出差的机会,让我和蒋乐平先生“又”走到了一起。 为什么是“又”呢?这要从我的工作经历说起。2014年7月,我来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面两年我与他一起工作,其间我们发掘了桥头遗址,编写了上山遗址的报告。2016年11月,“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后,我的工作有所调整,慢慢开始独立带队发掘,虽然有更多 ...

• 夏王朝能否求证丨唐际根

本文摘自唐际根教授《历史传说能否求证——商王朝、夏王朝与上古五帝》一文。阅读原文请查阅《美成在久》2019年4期。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商王朝是在推翻夏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长期从事商代考古研究,人们常常问我:夏王朝真的存在吗?夏王朝的遗址找到了吗?倘若回到上世纪初,这样的问题恐怕根本不会被提出。因为大家都相信司马迁,都相信他写的《史 ...

• 南朝北朝与南北朝——兼论中国古代史学科术语的时空界定问题丨李凭

在中国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不少名词是经历逐步演变之后才凝固成为历史学科术语的,特别是用以界定时代的名词,南朝、北朝与南北朝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这三个术语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著述中经常出现,被用以界定相应时代的空间与时间。单独使用它们的时候,似乎并不感到有所不便;然而,将它们配合使用的时候,就会发现其间存在时空不相契合的现象。以下试 ...

• 每月一讲——浅述出土木器的保护

我国南方潮湿地区出土的文物如木器、竹器被发掘时通常饱含大量的水份,有些已相当腐朽,甚至如海绵状,这样的器物出土后若任其自然干燥,将发生强烈的自发脱水过程,导致文物严重收缩、变形或开裂,甚至整体崩溃;若仍浸泡于水中或埋于泥中不及时脱水,也会由于保存环境的改变,如压力和无氧环境,遭受各种微生物或细菌的侵蚀而加速腐朽。由于木器文物出土 ...

• 编者谈 | “始自田野 成于书斋”,我们是如何解读墓志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入藏墓志》的编写历时六载。墓志整理工作获得“陕西省文物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专项资金”资助,成书获陕西省文物局专项出版资金资助,蒙上海古籍出版社付梓出版。葛承雍教授自始至终关心本书的编撰并为之作序,罗丰教授援笔题写书名。单位的大力支持、前辈师长的指点提携、编辑朋友的辛勤付出,才有了该书在今年7月获评“2019年度全国 ...

• 中国财税博物馆藏元代“扬州元宝”考 ——兼论元代前期白银的使用和流通

“至元十四年扬州元宝”五十两银锭是中国财税博物馆于2004年从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征购并收藏的,现陈列于该馆中国古代财税历史展厅。该银锭的两端呈弧形,束腰,首端宽9.8厘米,腰宽5.5厘米,厚3厘米,通长13.8厘米,重1930克。该锭表面堑有多行铭文:“至元十四年 扬州 行中书省 重伍拾两 库官王仲方 销银官王珪 铸银侯君用 称验银库子侯成。”银锭背面阴刻 ...

• 【论文】黄凯|《大唐西域记》所反映的佛足迹石崇拜

摘要:《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印度佛足迹石尺寸、图纹、崇拜方式、神通灵验等方面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到印度佛足迹石崇拜有来自印度摸足礼、佛陀的示意、佛陀弘法的象征、遗迹崇拜等多个方面的渊源与特性。印度佛足迹石崇拜传播到中国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佛足迹石演变为佛足迹图石碑、纸本佛足迹图像等不同的载体和形式,同时随着佛教造像的发展 ...

• 美术考古 | 贺西林: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

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 文 | 贺西林汉代艺术中常见一种肩背出翼、两腿生羽、大耳出颠的人物形象。它广泛出现在汉代艺术的各个方面,基本贯穿于汉代艺术的始终,构成一项重要母题。这一形象就是文献中所说的羽人,亦名飞仙。《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 ...

• 常青|美国的中国佛教艺术收藏及其研究价值

美国的中国佛教艺术收藏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学者与策展人为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收购。策展人一般在中国博物馆里面叫研究员或研究馆员,与中国博物馆整个策展团队一起工作不同,美国办展览不论规模多大,就一个策展人策展;  第二种是古董商,他们便宜收购中国的文物,转卖到美国去赚大钱,买者主要是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家;  第三种人是收藏家,他们向 ...

• 王子今|前张骞的丝绸之路与西域史的匈奴时代

摘要:在张骞“凿空”之前,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东西通道已经发挥着促进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融汇的作用。匈奴强盛时期,曾经控制西域地方。对西域的经济掠夺,包括商业利润的获得。对于分夺商业利润的利益追求,可能会促使匈奴在西域的军事行政势力对商贸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政策。而长期以来西域“商胡”“贾胡”的活跃,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匈奴控 ...

• 从域外与周边重新理解中国:以丝绸之路研究的区域转向为中心

  作者简介:黄达远,男,浙江嵊州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北跨境民族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西学院“祁连学者”特聘教授。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前史研究”(2018-GMF-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 ...

• 【学术研究】西夏钱币的发现及研究

西夏钱币的发现及研究牛达生,牛志文 摘要: 西夏钱币,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有出土。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西夏钱币也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笔者将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制成《西夏钱币窖藏出土钱币简表》、《西夏遗址、墓葬出土西夏钱币简表》和《宋辽金钱币窖藏、墓葬出土西夏钱币简表》三表,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夏货 ...

• 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全文阅读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作者:杜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0年第4期)

• 王贞平 | 军事外交如何决定唐帝国的兴衰?

  唐王朝在将近两百九十年的统治期间,与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突厥、回鹘(原名回纥,788年改为回鹘)、吐蕃及南诏的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从和平共处到公开交战的种种变化。这些政权相继崛起,除了回鹘,其他转而成为唐朝的主要对手。     亚洲国际政治中的多极与相互依存     本书以“多极”作为研究唐朝复杂对外关系的分析工具。“多 ...

• 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 ​——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考古中国”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课题。2019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获准立项,寨山石城被列入重点遗址。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寨山石城系统考古成为“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片区的主要工作内容。  府谷寨山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行政村寨山自然村,面积约100万 ...

• 李大龙/如何诠释边疆 ———从僮仆都尉和西域都护说起

如何诠释边疆融入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学界关注已久的问题。文章在对匈奴和西汉于西域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僮仆都尉、西域都护的时间、职责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认为诠释西域纳入多民族国家中国版图历史的标志是僮仆都尉还是西域都护体现着不同的话语体系; 同时结合西藏纳入多民族国家中国版图的研究情况,提出传统“自古以来”的说法似乎更符合多民族国家中 ...

• 出塞归汉 | 胡越:私人收藏中的若干《文姬归汉图》和《明妃出塞图》

  8月22日,“出塞与归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国丝新猷资料馆举行。相关链接:“出塞与归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国丝举办本文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胡越副院长的会议发言,题为“私人收藏中的若干《文姬归汉图》和《明妃出塞图》”。其他参会学者的研讨会发言,将陆续在本公众号推出。■ 摘要“文姬归汉”因记述东 ...

• 刘尊志:江苏徐州东沿村出土东汉祠堂画像石浅析

本文发表于《中原文物》2018年第1期,为推送方便,格式排版等略有调整,参考请注明出处,引用请核对原文。 江苏徐州东沿村出土东汉祠堂画像石浅析刘尊志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350Abstract:The stone relieves discovered in two tombs at the Dongyan village should have orig

•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分期初步研究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墓数量较多,但是经过科学发掘并发表发掘简报的可统计墓数量有限,本文统计49座汉画像石墓,出自34篇发掘报告和相关文章,其中茅村(凤凰山西麓)画像石墓由于发掘年代较早,简报内容有限,无法进行详细分析。 墓葬年代信息来自发掘报告,判断墓葬时期的主要依据是出土铜镜、钱币信息和画像石图像及雕刻技法的分析,由此发现徐州地区 ...

• 王贵祥 | 中国古代超长木构殿堂建筑浅议(上)

摘要:本文尝试从木构建筑面广间数与长度尺寸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出现的超长殿堂建筑加以发掘与梳理。中国古代建筑以古人“适形”思想为基础,除了围合性、辅助性的廊庑或背屏式的楼阁式建筑外,一般位于主要轴线上的殿堂建筑,其面广与尺寸都是受到一定程度约束的。除了在帝王宫殿或佛教寺院建筑中曾经出现过面广为13开间的主殿之外,只有在历代 ...

• 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

基本信息:作者:(日)冈村秀典著,陈馨译,秦小丽校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532595884内容简介:  本书是冈村秀典的代表作,许宏先生称之为“一部全景式解析中国文明形成的力作”。作者以考古材料为依托,以文明形成全景化的视角,对中国文明形成中最重要的两项因素:农业和礼制进行深入研 ...

• 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

让历史文物资源活起来,让文化网络空间亮起来,让民族精神内核传下去,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疫情下文博系统担当作为,统筹运用传统方法与数字技术,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数字互联创造了许多新探索,后疫情时期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为大势所趋。为此,应做好“十四五”文物事业改革创新和数字互联工作,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新气象。 ...

• 石硕:“亡秦者胡也”与秦筑万里长城

读李济先生《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颇震撼于张光直在该书序言中引述的李济先生的一个观点:“两千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上了秦始皇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件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 ...

• 董振华 毛曦 | “河西”何在:政治地理变迁与河西范围演变

河西一词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为明确的范围所指。至秦汉时,河西所指范围扩大转移至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魏晋南朝所指的河西范围与汉代相同,北朝所指的河西扩展至以黄河中游之西为主,包含汉代河西所指的三层含义。隋至唐代安史之乱前,河西重回汉代所指范围。此后直至民国,河西所指最终固化为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范围的演变,过程复杂 ...

• 王科杰 | 新疆回布贸易兴起原因再析

乾隆时期,新疆底定之后,在南疆,由于改铸新普尔钱,造成了货币流通危机,又由于征税结构不合理及驻防兵丁的北迁,使得各驻防城余粮积压;在北疆,则急需大量廉价布匹,以与哈萨克进行贸易,换取马匹。南北疆驻防城为解决各自问题,曾艰辛探索两年之久,最终会商决定,在南疆以钱粮兑换回布,并将回布运至伊犁与哈萨克进行贸易。此举不但解决了南疆钱币流 ...

• 考古学家的习惯

  人生一世,身边会发生无数的事情,从不测风云、世事兴衰、民间疾苦到家长里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不同的关注方式。当医生的关注疾病,做生意的关注利润,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长期的职业生活会形成特定的习惯,从习惯之中又能看出职业生活的影响,乃至职业生活的变化。解放军的著名将领粟裕好看地图,上街办事,也会考虑一下哪个地方适合摆 ...

• 往事越千年——麦积山石窟历史纪事

石窟普及类图书编写的突破——《往事越千年——麦积山石窟历史纪事》出版近日,由麦积山石窟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广强编写的《往事越千年——麦积山石窟历史纪事》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前各个石窟出版的普及类图书,都是以文物介绍为主,着重从文物的主要特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进行介绍,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这一类的图书大多忽略了一个非 ...

• 青铜识小

基本信息:作者:张翀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559632791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文集,其中部分文章原发表于学术刊物,为通俗易读起见,酌情删改,且特为本书量体裁衣,补充新文。该书以《青铜识小》为题,着眼于青铜器的若干小问题,力求言之有物,不作空泛大论 ...

• 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续)

全文阅读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续)(作者: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国农史》2020年第4期)

• 中华文明的宏大进程孕育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

  【专家论坛】  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中国考古学就肩负起重建被“古史辨”派打破的中国上古史的重任,百年来初心未改,以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提供实证。中华文明的形成历程在与《禹贡》九州相当的辽阔地理范围内展开,经历了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裂变、撞击和熔合”三个阶段,孕育出多元一体、协和万邦的文明基因,为其绵延 ...

• 讲座回顾丨白云翔:环黄海之路与中日韩的古代交流

  2020年8月15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19期)暨山东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系列学术讲座之“环黄海之路与中日韩古代的交流”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王青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白老师首先介绍了环黄海之路与中日韩古代交流的研究 ...

• 山西隰县瓦窑坡M30出土刻纹铜斗的制作工艺

图一 铜斗(M30∶20、21)侧面、图二 铜斗(M30∶20、21)器底山西隰县瓦窑坡墓地M29、M30是三晋地区目前所见等级最高的春秋中期墓葬,出土遗物丰富。其中,铜斗M30∶20、21器盖和器身内外壁均饰有大量的线刻几何纹或鱼纹,器形别致,工艺精细(图一;图二)。这也是目前所见刻纹铜器中年代最早的,为研究春秋时期刻纹铜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

• 李大龙 | 榫卯:走廊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在综合分析国内学界走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学科对走廊的界定不同,研究目的各异,费孝通先生倡导走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诠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民族学界提及的六大走廊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可以用“榫卯”来重新阐述这些走廊在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周晓薇 王其祎著《贞石可凭一新见隋代墓志铭疏证》出版

2019年12月科学出版社推出《贞石可凭一新见隋代墓志铭疏证》一书六十五万言,共收2008年以来新出隋墓志163种。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晓薇教授与西安碑林博物馆王其祎研究员所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新出隋代墓志铭整理与研究”(14SZD004)的阶段性成果。

• 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新书信息《黄河与中华文明》作者:葛剑雄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0年9月ISBN:978-7-101-14702-5作者简介葛剑雄,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学者,尤精于历史地理、人口史等领域。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 ...

• 听许宏溯源中国——从城邑到都邑的考古大扫描

  导读  9月18日上午,在全国科普日前夕,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科普学堂”首次亮相,在腾讯会议和Zoom平台上以中英双语形式向国内外学者实时播送。本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宏教授主讲的“溯源中国:从城邑到都邑的考古大扫描”的报告与嘉宾对谈,后期陆续上线更多精彩讲座,敬请关注!  报告全文  1概念界定——城•城市•都城面 ...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青铜器卷·西周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国家博物馆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7月印次:1ISBN:9787532596782内容简介:  本书精心挑选地164组器物全面地体现了国家博物馆西周青铜器的精华所在,包括顾龙纹鼎、顾龙纹鼎等十件首次公布的器物,还有亢鼎、寰簋等十件《集成》《铭图》《铭续》未曾著录的器物。本书采用图文混排、四色 ...

• 中国历史时期考古的时代使命:霍巍教授访谈录

——————————————————————————————全文阅读中国历史时期考古的时代使命:霍巍教授访谈录(作者:霍巍 接受采访;马伯垚 金弘翔 吕宁晨 采访; 王煜 金弘翔 校对;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

• 二里头都邑聚落形态新识

全文阅读二里头都邑聚落形态新识(作者:赵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8期)

• 《李晓东文物论著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9月15日,《李晓东文物论著全集》出版座谈会在文物出版社召开。99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为全集出版题词。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彭卿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李让等出席座谈会。  文物出版社社长张自成在致辞中表示,为了梳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动 ...

• 仰韶文化与黄河史前文明探索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和早期最重要代表,其在史前率先开启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并具有鲜明特点。魏兴涛 1966年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毕业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马骨遗骸古DNA研究*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马骨遗骸古DNA研究*蔡大伟1 朱司祺1 胡松梅2 田亚岐2 孙洋3 陈曦4 周慧1(1.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3.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4.吉林市博物馆)关键词: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马,线粒体DNA,世系摘要:本文对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出土的10个古代马进行了古DNA分析,成功获得了7个古线粒体DNA数 ...

• 山西忻州忻府佛教造像窖藏坑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忻府区文物管理所2013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秀容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委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出露石质佛教造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对现场进行了考察,初步认定其为佛教造像窖藏坑遗存,随后对窖藏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窖藏坑位于忻州古城址西北部,东北距明代忻州古城北城门楼约150米,北距北城墙基址 ...

• 张春海:挖掘黑水城西夏汉文文献丰富内涵

  110多年前,黑水城文献的发现,为西夏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今天,在数量庞大、价值珍贵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之外,黑水城西夏汉文文献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汉文文献价值珍贵  西夏于1038年建国,1227年为蒙古大军灭亡。在190年的时间里,西夏先后与北宋和辽(契丹)政权、南宋和金政权鼎足而立。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元朝人修史时并 ...

• 万志英:13~17世纪东亚的海上贸易世界

16世纪之交,当葡萄牙海员闯入亚洲海域冒险时,惊讶地发现繁荣的贸易网络横跨从印度到中国的海洋。当时,马六甲(Melaka)——马来半岛上一个小小的伊斯兰苏丹国,连接印度和中国航线的十字路口——是这个海上贸易世界的重要枢纽,因此成为葡萄牙帝国缔造者眼中最贵重的战利品。在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这座城市后不久,抵达该城的托梅·皮雷斯(Tomé Pires ...

• 走出国门 | “中国队”亮相埃及考古舞台

2018年10月27日,在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的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埃及文物部于开罗总理府签署双方合作和互助协议。同年11月29日,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组在卢克索孟图神庙遗址区内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赴埃及开展考古工作的正式启动。首季度工作于2019年4月结束, 同年11月第二季度田野工作启动,并于2020年4月结束。印有法老阿蒙 ...

• 黔江文物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彭一峰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6月  印次:1  ISBN:9787564374471  内容简介:  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传统文化传播的一般路径;第二部分为黔江文物管理所所藏文物与黔江清代墓葬,反映了清代黔江墓葬类型和外观形制的多样性和繁杂程度,折射出 ...

• 高星: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

摘要: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行为能力,对人类的生存演化至关重要。用火熟食改善了人类的营养,导致人类生物特性发生一系列改变,人口、行为、社会关系和生存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用火使人类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并帮助人类改变工具与用具的材料特性,如对石料做热处理,进而发明了陶器和金属工具,开启了文明的历程。人类与火的互动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经 ...

• 【民族考古】试论汉代中小型洞室墓的墓道 ——以河南荥阳薛村汉墓为例

【作者简介】周立刚,楚小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本文以河南荥阳薛村汉代墓葬为基础,结合其他地区相关材料,对汉代洞室墓中不同形式的墓道结构及功能提出了看法。斜坡墓道及组合墓道的使用与墓室内祭祀活动有关,同时由于其占地范围较大,因此主要在规模略大的洞室墓中使用;竖井墓道则在一般洞室墓中普遍使用。另外洞室墓中存在的一批特殊形 ...

• 【民族考古】商周墓道制度辩论

【作者简介】张应桥,洛阳理工学院东方文化研究院。【摘要】“晋侯请隧”的“隧”不做墓道讲,而是指乡遂制度中的“遂”。考古发现的商周墓道均是上无负土的斜坡形墓道,没有发现所谓“上有负土”的天子使用的隧道;商周墓道的使用情况十分复杂,不存在墓道等级制度。当时墓道的主要功能应是修建墓葬时方便出土和下葬时输送棺椁和随葬品。【关键词】商周;墓道 ...

• 李旻 | 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

  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作者简介:李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文章原刊:《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所谓文明,叶斐定义为“在文化的层面上,古代国家所共享的社会秩序和共同价值”①。社会记忆是社会秩序与共同价值的重要来源,它涉及不同社会群体如何形成文化认同。在口头叙事与文献典籍之外,山川形胜、传世古物、宗教仪式、生活 ...

• 【民族考古】试论先秦墓道的使用与墓葬的规格

【作者简介】朱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摘要】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先秦的多墓道墓葬中,墓道越多的墓葬规格也越高。而考古资料显示,在周、秦时期,墓道的数量并不是墓葬等级的标志。墓道是有着诸多实用性用途的,多墓道的出现可能和古代祭祀有关。【关键词】墓道;墓葬等级;先秦;墓道的功能 在我国,高等级墓葬使用多条墓道的葬俗主要流行在东汉以 ...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就三星堆新发掘接受红星新闻专访

  “时隔34年,再次启动三星堆遗址发掘,意义非常重大。”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也对三星堆遗址发掘充满期待。    他认为,三星堆文明中华文明大家庭中特色最鲜明的一支,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明,重启三星堆遗址发掘,可以复原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全面展示商王朝时期神秘蜀国的文化面貌。“三星堆或将 ...

• 郭静云 王鸿洋:从西亚到东亚: 翼兽形象之原义及本土化

点击标题下「民族艺术杂志社」可快速订阅从西亚到东亚:翼兽形象之原义及本土化  摘要  翼兽最早见于公元前第三千纪后半叶两河流域闪族人的文化中,主要的形象是翼狮和翼牛,都代表具体崇拜对象。但当传播到希腊或里海以东的草原地带后,逐渐失去原意,成为信仰内涵不明的“狮鹫”(格里芬) 怪物。战国时期,经过斯基泰人的文化桥梁,翼兽形象开始常 ...

• 陈胜前:作为文化建设的考古学

当前考古学的发展与现实社会的需要存在差距 如果我们秉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中国考古学的实际影响,而不是先预设一个目标,我想我们就中国考古学的定位更可能得出更切实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意义与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过去的十年左右,中国社会明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与考古学相关的领域,那就是每年有大量的 ...

• 【魁阁学社】藏式佛塔建筑的象征体系探析

【作者简介】龙珠多杰,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教授。【摘要】藏式佛塔建筑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最具宗教色彩的建筑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种象征意义。藏式佛塔建筑的象征手法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佛塔从整体到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以抽象的宗教理性情感和艺术美,唤起人们的宗教想象 ...

• 【魁阁学社】藏族寺院建筑选址文化探微

【作者简介】龙珠多杰,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教授。【摘要】建筑选址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高原自然环境的不断认识、适应和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知识门类,充分展示了藏族独特的自然和地理认知。文章主要以寺院相地文化为切入点,分析和解读藏族寺院建筑选址文化中的各种仪式,从而阐释了藏族人对高 ...

• 韩巍:横水、大河口西周墓地若干问题的探讨

「喪葬禮制」專輯2016年12月16日至18日廈門大學歷史系召開「中國古代喪葬禮制青年學者研討會」,共有21位青年學者與會,分別進行專業報告,熱烈討論。會後張聞捷與游逸飛商議撰寫會議報導,進而以「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二十二)」的名義,邀集部分與會學者惠賜相關稿件,組成「喪葬禮制」專輯,在「先秦秦漢史」公眾號上推送,拋磚引玉,以饗學界 ...

• 山西翼城武池金墓发掘简报

2014年10~11月,为配合“引黄入翼”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工程范围内考古勘探发现的5座墓葬(编号2014SYYM1~2014SYYM5,以下简称M1~M5)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北约300米处,北邻晋侯高速公路(图一)。5座墓中,M1、M2、M5为砖室墓,M3、M4为土洞墓,其中M2保存完整且墓顶形制较为特殊。现将其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

• 康乐县关丰村苟家井金代砖雕墓清理简报

  2016年12月15日,康乐县虎关乡关丰村苟家井自然村一座墓葬被盗挖,临夏州博物馆4名考古人员按照甘肃省文物局和临夏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的安排,于12月16日至18日在康乐县文广局、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该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位置及形制  发现墓葬位于康乐县虎关乡关丰村苟家井自然村西300米处,地处三岔河西北岸第二 ...

• 【重磅】最全面、最权威的大足石窟考古研究资料出版

历经十四载,一套在我国石窟考古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重量级书籍《大足石刻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终于隆重问世。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979070451504873473

• “浑无斧凿痕”:当齐白石“来到”八大山人故里

齐白石曾云:“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对八大山人艺术造诣的敬仰之情跃于纸上。从齐白石所临摹的八大山人手稿,到创作中留存的八大山人笔意,再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一起呈现时会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9月28日,由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和北京画院主办的“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将在八大 ...

• 当甲骨遇上考古——读《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

全文阅读当甲骨遇上考古——读《殷墟考古与甲骨学研究》(作者:岳洪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 张光直、陈星灿丨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张光直先生是我素所尊敬的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他的许多著作,构思巧妙,见解独特,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3—1994年度,笔者在哈佛大学进修期间,有幸聆听张先生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中国考古学》课程,参加由他主持的每周五举行的“东亚考古讲座”,更有机会经常到他在碧波地博物馆五楼的办公室请教问题,在博物馆对面的自助 ...

• 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专家论坛】  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其数量众多,大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约有4000多个。甲骨文的内容极其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气象、交通、建筑、教育、贡纳、生育、疾患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 ...

• 秦始皇的兵与城

基本信息:作者: 许卫红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20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0月印次:1ISBN:9787521721171内容简介: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发掘领队许卫红根据30年来亲历的发掘现场,结合秦帝都咸阳60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从考古发现的物质凭证,讲述史书上没有记载的秦人生活场景、秦国崛起的秘密,以及秦人创造的绚烂文化 ...

• 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石窟调查报告

基本信息: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编著:冉万里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5月印次:1ISBN:9787532596812内容简介:  2010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苏巴什佛寺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对西寺遗址的14座石窟、东寺遗址的3座石窟进行了测绘、记录和照相。西寺石窟共计14座,在形制上结合了印度塔堂窟与僧房 ...

• 汝窑的考古资料释读及生产体制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汝窑的考古资料释读及生产体制探讨(作者:秦大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20年9月15日第3期)

• 山西翼城原村元墓发掘简报

  2004年4月,为配合陵侯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工程范围内考古勘探发现的12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南唐乡原村西北约800米处(图一)。这12座墓葬包括砖室墓4座、土洞墓7座、土坑墓1座。其中,M1为砖室墓,保存完整,出土器物丰富,且纪年明确。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一 原村M1位置图  一、墓葬形制M1为砖砌 ...

• 考古研究 | 洛阳盆地与晋南早期交通道路之“轵关陉道”

洛阳盆地与晋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是两处既相对独立而又密切互动交流的特殊地理单元,二者之间明显存在着史前时期即已开通的多条文化经济交流道路,笔者曾撰文讨论了其中的“中条浢津道”和“虞坂巅軨道”。洛阳盆地北渡黄河翻太行山而至晋南还有一条重要的通道,因需要首先通过太行八陉中的第一陉——轵关陉才可穿山而出进入晋南,故可称之为“轵关陉道”。 ...

• 鼠辈成名记:从埃及到中土的“老鼠克敌”传说之路

仿佛双生的故事当唐玄奘印度求法归来经过于阗国时,曾听闻一个老鼠克敌的传说,并记载在《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中,其文曰:王城西百五六十里,大沙碛正路中,有堆阜,并鼠壤坟也。闻之土俗曰:此沙碛中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酋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昔者匈奴率数十万众,寇掠边城,至鼠坟侧屯军。时瞿萨旦 ...

• 李开元:焚书坑儒——半桩伪造的历史

历史,像是一个说故事的评书场。为名人说故事。千百年来,许多人围绕着秦始皇编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真假参半,添油加醋。他的家世,被涂抹得阴暗淫乱。说他的父亲是吕不韦,一个出身于外国的大商人,说他的母亲养面首生孩子,发动政变要夺秦王的权。他的为人,被渲染得暴虐恐怖,说他的声音如同豺狗,内心如同虎狼,说他焚书坑儒,灭绝文化。近年来,我着 ...

• 读明代沈周《庐山高》,体会其如何尊师重教

陈宽与杜琼,不仅同为明代画家沈周的恩师,亦是同龄人,并且还有着同窗之谊。为老师的寿诞献礼,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沈周颇费心思的一桩要务。沈周为两位恩师写过祝寿诗,绘制祝寿图和颂词,可见沈周的尊师重教和两位名士如何言传身教影响沈周一生。“苕溪秋高水初落,菱花已老菱生角。”秋风已至,江南的菱角可堪采撷。每年夏秋之交,采菱的娘子们便划着小艇 ...

• 考古的缓与急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和丰富,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终将逐渐贴近历史真实,逐渐还原当时的社会状况  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已举办到第三届,今年更是采取了线上授课与线下考察调研相结合的模式。“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也正式启动。在我国,关于夏文化的探讨,一直是历史和考古研究中为国内外所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如果从1926年考 ...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学者访谈计划 | 孙亚冰

  编按  在教育部“强基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受“书目文献”“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公众号推出的访谈内容启发,6月末,我们旋即开始策划“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学者访谈计划”,本次推出第一辑青年学者访谈录,主要是希望借助访谈加强出土文献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在读的硕博士同学、有志者提供一个了解业内学者治学方向、道路、经验的平台,使“绝学 ...

• 敦煌谈艺录

基本信息:作者:赵声良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7月印次:1ISBN:9787501066797内容简介:  本书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 ...

• 试论二里头文化时期洛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的交流通道

——————————————————————————————全文阅读试论二里头文化时期洛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的交流通道(作者:庞小霞 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 汉唐辉煌的西域史,是在吉尔吉斯斯坦书写的丨侯杨方

虽然有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阻隔,但在历史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两国间还有丝绸之路保持沟通。不论是汉朝的使臣张骞、大将李广利,还是唐朝的高僧玄奘、诗人李白、名将高仙芝等,都曾在古丝路上留下了名垂青史的记载。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最强盛的两大王朝——汉与唐来说,它们最辉煌的西域史,是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古丝路上书写的。01千年之问:出生于吉尔 ...

• 王军锋 杨富学 | 天水石门山道观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石门山是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境内重要的古代宗教道场之一,现存诸多明清道教建筑、彩塑、壁画等文物遗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特别是呈现为阴阳太极图形分布的建筑群更是独树一帜。但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其学术价值被长期湮没。通过田野调查与勘测,可以看出,石门山作为陇东南重要的宗教道场,宫观建筑独具一格,造像题材内容丰 ...

• 博物馆旅游业的问题、机遇、路径

近期活动:  点击获取大赛报名资料摘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新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基本思路。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文化形态多样,是公共服务的重要阵地。面向未来,博物馆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伴随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必须将文化公共服务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构建旅游与博物馆文化保护、开发、传承之间的良 ...

• 贾丽英丨韩国木简《 论语》觚考论

内容提要:韩国木简“《论语》觚”,现能够确认的有三枚。时间跨度为公元4世纪至7世纪,介于古代中国出土文献白文《论语》和日本《论语》木简之间,填补了《论语》学术传播的空白。凤凰洞和桂阳山城“《论语》觚”为白文《论语·公冶长》的部分章句,但简本章句与传世文献章句不完全相同,据今本复原“《论语》觚”存在风险。凤凰洞木觚,刮削痕迹明显,是 ...

• 汉画像石中的晏子

图 1 嘉祥宋山第三石二桃杀三士画像 历史故事是汉代画像石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中尤以齐国历史人物为多,晏子的有关故事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晏子(即晏婴,字平仲),是齐国的上大夫,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的“三朝元老”,他政绩卓著,为人擅辩,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并力倡节俭,是春秋时期颇有威望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关于晏子的思想和言 ...

• 应用5G+AR文物修复助手的感悟与思考

2019年12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5G创新应用项目全面投入使用。2020年6月,该项目入选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其中,5G+AR文物修复助手系统是国内首次将5G技术运用到文物保护修复的日常工作中。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之间常态化运行7个多月的时间,它应用的实际效果如何?它会对文物保 ...

• 高光谱遥感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

隐含信息增强与提取 近年来,随着低空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高分卫星及光谱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在 ,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不仅实现了对部分文物的日常监测,还对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展示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高光谱遥感是众多遥感技术中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军事侦察、矿产资源勘察、农业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应用发展之后,逐渐被应用到 ...

• 黑水城出土擦擦整理研究

  基本信息:  编著:张震州 蔡彤华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8月  印次:1  ISBN:9787549019762  内容简介:  本书对擦擦的起源及流传,黑水城地区擦擦的出土概况、分类、演变流传以及与其他地区擦擦的比较,夏元时期黑水城地区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附录部分则 ...

• 金沙遗址祭祀区植物考古新进展:古蜀先民以何为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商周时期先民来说,祭祀被视为与关系国之存亡的战争同等重要的事情。祭祀区被认为是金沙遗址最神秘的区域,古蜀人曾在这里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祭祀活动,他们点燃薪柴,升起袅袅香烟,将大量象牙、玉器等贵重物品敬献给神灵。  金沙遗址祭祀区也是考古的重点研究区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植物考古发现,该祭祀区虽然在 ...

• 君权演替与汉长安城文化景观丨唐晓峰

  西汉长安城,自刘邦时代的始建到王莽时代的改革,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皇帝,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对长安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建,致使长安景观屡有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早期都城制度的演进,即这座王朝都城由实用性的帝王之居,逐步升级为大王朝的最高符号象征,这一符号象征体系,是由多重王朝文化景观所体现,王朝都城观念由以更加 ...

• 【边疆时空】霍巍 | 西藏高原腹心地带的文明曙光:拉萨曲贡遗址与墓地的发现

霍 巍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汉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  1984年11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的更堆在拉萨城区西郊约五公里外的曲贡村进行文物普查

• 宁夏隆德沙塘北塬遗址生业经济研究

  摘要:为了深入认识公元前2000 年前后旧大陆食物全球化背景下牛、羊、麦类作物等外来的驯化物种的传播对于宁夏南部地区生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以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为研究对象,对遗址出土的人骨与动物骨骼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沙塘北塬先民主要以粟和黍以及用粟和黍饲养的家畜为生,且动物资源在人群食物结构中的比重较低。大部分猪 ...

• 东南海防古堡③:崇武古城:为抗击倭寇建立的石头城

仿佛双生的故事当唐玄奘印度求法归来经过于阗国时,曾听闻一个老鼠克敌的传说,并记载在《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瞿萨旦那国》(即于阗国)中,其文曰:王城西百五六十里,大沙碛正路中,有堆阜,并鼠壤坟也。闻之土俗曰:此沙碛中鼠大如猬,其毛则金银异色,为其群之酋长。每出穴游止,则群鼠为从。昔者匈奴率数十万众,寇掠边城,至鼠坟侧屯军。时瞿萨旦 ...

• 马背上的匈人王阿提拉,动摇了罗马帝国的根基

在人类历史上,更先进的农业文明曾多次被落后的游牧文明所征服。古罗马帝国、南宋、明朝都是如此。另一方面,马背上可以得天下,但马背上不能治天下,这一情况中西习见;契丹、金人、女真人、蒙古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欧洲历史上,5世纪的匈人王阿提拉也是如此。阿提拉自称“上帝之鞭”,铁蹄所到之处望风披靡,曾经让东、西罗马帝国闻风丧胆。剑桥大 ...

• 亚洲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越南彩绘瓷

15世纪越南黎初朝时期,越南陶瓷制造工艺在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上得到了发展。这一阶段正是越南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从造型到纹样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在这一黄金时期,越南青花瓷开始拓展新的装饰方式,将釉上彩绘与釉下青花相结合,统称为彩绘瓷。本文根据越南升龙皇城、会安沉船等各大考古遗址发掘以及公私收藏的越南瓷器相关研究成果,辅以古代文献, ...

• 金元时期《文姬归汉图》中的服饰与年代问题

《文姬归汉图》以东汉末年蔡文姬归汉故事为主题创作的绘画作品,历史上有不少同类题材的相关作品传世。特别重要的有几件传为宋金时期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特别大,对于中国服饰史研究的重要性也特别大。中国丝绸博物馆在举办“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时展出了吉林省博物院的传为金人张瑀的《文姬归汉图》,同时举办了一个名为《出塞归汉》的文 ...

• 山西西周考古七十年

  导 语:  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考古汇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我们大力支 ...

•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重印后记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韩建业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出版,2020年重印。  这本书于我很重要,因为它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我的第一本专著。  本书的研究重点虽然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分期和文化谱系,但关于聚落形态和人地关系的讨论也占较大篇幅,实际是一部较为综合的著作。  回顾本书首次出版以来约二十年间我的学术 ...

• 丝路回音:第三届曲江壁画论坛论文集

基本信息:主编:周天游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月印次:1ISBN:9787501064939内容简介:  以中亚考古成果为基础,揭示出一大批有关丝路历史文化的珍贵考古资料。其中撒马尔罕大使厅和片治肯特考古工地发现的古代壁画,轰动并掀起一股研究热潮,至今仍在持续发酵。于是在2017年10月27日-29日由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 ...

• 长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生业格局下的凌家滩文化

——————————————————————————全文阅读长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史前生业格局下的凌家滩文化(作者:吕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吴卫红 安徽大学历史系;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 郑岩:漫谈考古学与中国美术史研究

  2020年8月28日上午9:30,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郑岩为清华师生带来“漫谈考古学与中国美术史研究”主题讲座。本次讲座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线下30余位师生、线上会场近400人共同聆听了本场讲座。郑岩教授  报告伊始,郑岩教授首先为我们厘定了一个概念,“美术史”是一个独立的人文学科,而非“美术”这个学科的历史。考古学和美术史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