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陕北汉画像石探论

摘要:从陕北汉画像石流行的时间,成熟的雕刻技法和独特手法,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几方面,对陕北汉画像石的非原生性进行了剖析。论述了陕北汉画像石的特殊内容。进而说明,陕北汉画像石的文化价值在于:为界定汉画像石的学科范畴提供了一批力证,在诸多学科范围具备研究价值,在全国同类文物中占有突出地位。关键词:陕北;汉画像石;非原生;特殊题材;文 ...

• 宿白 | 佛像的实测和造像量度经

  一、 佛像实测和佛像演变规律问题  考古学研究遗物的方法,标型学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标型必须在实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进行。佛像是石窟寺考古学中的重要遗物,研究佛象的变化,也就是搞佛像的标型排队。佛像分布在各个洞窟内,不能挪到一块儿;照片又要受到许多限制,因为照片往往有误差,而且细部不易清楚,因此,研究佛象的变化,必须依靠实测图纸 ...

• 史苇湘 | 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

唐朝28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受人称道的一段历史,盛唐又是李唐王朝在文化上最有成就的时代。无论诗歌、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都出现一派超越前代的表现,杰出的诗人、作家、塑工、乐师、画家、舞蹈家,男男女女,大家巨匠灿若星群,名标史册,被后人视为典范。可见,盛唐是一个充满艺术热情的时代。群众在寺院里不完全是为了信仰,也是为了 ...

• 资讯丨2020丝绸之路周发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学术专著》

2019年度,丝绸之路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国内外出版专著、论文集、报告、图录等共计200多部,论文400余篇。参与《2019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的国际专家们分别从学术资料刊布、基础性专题研究和文化遗产管理等三个大的方面对相关重要成果进行推荐与评述,最终推荐了十大学术专著。学术专著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介绍:这些丝绸之路学术著作 ...

• 国家与文明 | 唐际根、荆志淳 :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与文明  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 ...

• 国家与文明 | 唐际根 : 历史传说能否求证——商王朝、夏王朝与上古五帝

  国家与文明  国家起源,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20世纪以来引起长久学术争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国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等同于文明起源。这个问题对于传统文献史学而言,似乎可以是不证自明的。但对于现代史学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文献记载支离破碎无法在现代史学方法论中得以自明;另一方面,因为讨论对象差异、学科背景不同 ...

• 有关“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展品选取的思考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我馆推出“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以下简称“锦绣中华”)。丝织品作为最能代表千年古国的文化母题,讲好它的故事,让观者直面工艺带来的震撼,从而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敬仰,激发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是首都博物馆工作团队策划本次展览的初衷。  《左传·定公十年》注疏曰:“中国有礼仪之 ...

• 农耕星火

基本信息:作者: 许永杰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月印次:1ISBN:9787513412896内容简介:  本书的写作对象也是史前时期精华考古遗存,同样是对其社会学的研究,看到了中华文明由星星之火到成燎原之火,以满天星斗学说为指导一事一议,展现中国文明起源的原始积累。本书把考古学文化作为写作对象,不仅写半坡人面鱼 ...

• 亚述宫殿雕塑Assyrian Palace Sculptures

  本期依然有小编特别推荐,记得看到最后哦~1培训 | 会议 | 课题申报1. 会议名称:第七届青年史学家论坛时间:2020年8月12—14日(暂定)投稿截止时间;2020年6月30日地点:青海西宁主办方: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1ZSbezb_MreBIc2siG-Gw小编提示建议选题如下:1.国家之制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在机理;2.

• 李大龙:如何诠释边疆——从僮仆都尉和西域都护说起

  有关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的传统话语体系是以历代王朝为基点建立的。尽管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历史上中国”的讨论,边疆政权和民族在其中的地位得到了关注,“民族国家”视角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历代王朝话语体系的影响并存在着一些不能圆说的做法,这一点在如何认定边疆地区纳入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轨道的标准上即有 ...

• 多维度看中国博物馆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显。新时代中国博物馆面临着六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  机 遇   从发展战略看 ,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博事业发展,多次到博物馆调研考察,先后近百次就文化文博工作作出 ...

• “龙”的演变史:从闪电到动物,从汉藏到突厥

端午将至,为缅怀屈原,并祝福诗人故乡勇猛顽强的人民,我们在此讨论龙这种动物。本文主要依词源学,并兼顾文献、图像,研究了“龙”的初义即龙的现实基础。认为“龙”与其藏语同源词'brug一样,其最初的所指应为“闪电”,之后才成了飞在空中且有蜿蜒身体的动物。佛教传入后,“龙”更成了nāga的同义词。虬与龙为同类,该词在藏语中的同源词为klu。在藏 ...

• 重建世界图景:“亚洲”概念在中国的接受史

对于中国传统的体系而言,“亚细亚”或“亚洲”一词源于遥远的欧洲知识体系对世界描述的图景。从词源上看,“亚细亚”一词源于古希腊语Ασία,原是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当这一词汇进入拉丁语世界之后,被转写为Asia。最早使用“亚细亚”作为地理区划的人,是罗马帝国时代的博物学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普林 ...

• 画家笔下的园林赏石:以石入画的传统起源何时?

在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高斋隽友”供石展中,有几开馆藏以园林赏石为主题的绘画。将石入画的传统起源何时,其深层的审美机制如何,作品背后有哪些画石趣事?“高斋隽友”展览现场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对于天然石的玩赏,可以追溯到秦汉,据说秦始皇的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里都点缀有奇峰怪石。唐代的白居易写有《太湖石记》,记录了他的好友牛僧孺嗜 ...

• 历代清帝爱读什么书?台北故宫新展“院藏善本古籍”里有答案

若以量而言,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不谓丰,然孤本佳椠往往而在,既可资考镜中国传统学术源流与图书印刷装帧的发展,亦可供校勘后代各种传本,在古文献资源保存与版本目录学术研究方面,具重要意义。澎湃新闻获悉,从昨天(6月13日)起,“院藏善本古籍选粹”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展出,展览分“清宫藏书”及“访旧搜遗”两大单元。前者旨在说明前 ...

• 沈周笔下《杨梅图》——“我爱杨家果,丸丸绛雪丹”

在沈周看来,杨梅果实从青变紫的成长经历像极了读书人的理想生涯——“自幼好着青碧衫,壮亦绯,老服紫縠裘。”但现实总是如此残酷——那些最终凋零在山野之间的杨梅,化身为“负才不遇、藳死山林者”的象征与写照。而世间像这样的“杨梅”,“岂一枚也哉?“江南花果树,珍异属杨梅。沈老挥毫顷,能移数颗来。”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的开封人李濂(1488-1 ...

• 凑单的图录,读《古代瓷器:湖北省博物馆藏瓷器选》

《古代瓷器:湖北省博物馆藏瓷器选》是2007年湖北省博新馆开幕时配合展览的一册出版物。图录里定为宣德的传世品青花龙、凤纹两件梅瓶,2019年参加了上海博物馆“灼烁重现——15世纪景德镇瓷器特集”展览,年代已经调整为正统至天顺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白期”。细读之下,一本不太起眼的旧书能予人新的发现,看似凑单的图录也装着“捡漏”的欣喜。某 ...

• 江南文化的独特基因在哪里——关于考古学视野下的“江南”

结合上海博物馆正在举行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本文基于考古学视野,为江南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长时段的视角,并通过考古出土的物质遗存构建出江南文化的历史过程。不论是公众还是学者,都有各自心中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诗词中的江南,“烟雨空濛”“云山柳岸”是中国绘画中的江南。考古学视野 ...

• 《秋月帖 》底侃“书圣”

在新近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第一单元“悬古垂文”部分,陈列着一开源自《淳化阁帖》“最善本”中的王羲之《秋月帖》(图1),它试图揭示的是不但江左形胜,钟灵毓秀,并且地灵人杰,人文渊薮,文风鼎盛,尤其晋室南渡以后的王羲之时代。《秋月帖》是王羲之(321—379)晚年的一个夏秋之交,在山阴信笔回复一位已不可考姓名朋友对 ...

• 西班牙普拉多的久别“重聚”:提香、丢勒自画与《受胎告知》

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受新冠疫情影响,普拉多博物馆(Museo del Prado)于3月12日闭馆。澎湃新闻获悉,近日,随着普拉多博物馆的重新开放,“重聚”(Reencuentro)展在普拉多博物馆的中央展馆开幕。展览共展出249件作品,按照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的时间顺序将普拉多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包括许多西方美术史中经 ...

• 芸芸众生皆成像,在贵博石刻中窥见古人生活

遵义南宋杨粲夫妻合葬墓发掘问世以后不久,因其精美的墓葬装饰石刻,进入了艺术史家的视野,其中的女墓主石刻、进贡者石刻和虎柱石刻,无不细腻地反映社会芸芸众生。收藏在贵州省博物馆内的“演乐图”、“备宴图”等石刻,都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今年是贵州省博物馆建馆62周年。不久前,酝酿已久的《征途——贵州省博物馆建成六十周年纪念专集 ...

• 清宫旧藏之“洋珐琅”器物,究竟是广州制造还是西洋制造?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上,隐藏着一个西洋(法国)工匠的名字。作者由此线索入手,查找出一批过去被误认为是广东粤海关制作的乾隆款画珐琅器物,实为粤海关将图样送到法国所造。此外,作者通过梳理清宫档案判断,乾隆帝很有可能并没有打算去西洋制作这批画珐琅器,而是粤海关官员误解了皇帝的真实用意所致。画珐琅工艺于17世纪晚期至 ...

• 【民族考古】吴江龙南遗址房址初探

【作者简介】 钱公麟,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江苏省考古学会副会长。 江苏吴江龙南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经过两次发掘, 发现了多座房址及相关的辅助设施等遗迹, 使我们能够对太湖流域原始村落的布局、它的组合与内涵, 特别是房址遗迹进行分析和概括。本文拟在简报的基础上试谈一些看法。一、对房址遗迹几种现象的剖析 1. 废弃(倒坍) 堆积 从 ...

• 【民族考古】陕西白水县下河遗址大型房址的几个问题

【作者简介】王炜林、张鹏程、袁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关键词】陕西白水县;下河遗址;房址;新石器时代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白水河流域内地貌多为黄土塬,塬面平坦,非常适合旱作农业。在白水河两岸发现的大量史前遗存表明,这里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史志中也有仓颉造字、杜康酿 ...

• 【民族考古】黄土高原地区史前凸字形房址研究

【作者简介】王天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关键词】黄土高原;史前时期;凸字形房址;窑洞式建筑;文化功能 在有关史前建筑的描述与研究中,有两类形制差异明显的建筑被称作“凸字形房址”,一类由居室与门道组合,整体平面呈凸字形的房址(图一,1);另一类则不包括门道,仅居室平面呈凸字形的房址(图一,2)。这种将同一概念用于不同形制遗存的 ...

• 考古界:班诺洼与考山考—泰国两处史前遗址的考察及相关问题讨论

内容提要:班诺洼和考山考作为泰国两处重要的史前遗址,在东南亚史前考古和史前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处遗址虽然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不同,但从出土材料看,都表现出与古代中国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因此,通过对它们的实地考察,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泰国及东南亚的史前考古和史前文化,而且大大丰富并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以及汉代海上丝绸 ...

• 早期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研究新进展

  早期现代人的演化和扩散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针对早期现代人向欧亚大陆东部扩散这一问题,学术界以往多关注沿欧亚大陆南部——阿拉伯半岛、印度、东南亚等区域扩散的“南方路线”,较少关注沿北部区域扩散的“北方路线”。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锋、高星、陈福友与来自德国、美国的同行合作,分别在Science Bulletin(《科学 ...

• 殷墟锡衣仿铜陶礼器的发现与研究

一 发现情况  在殷墟文化四期晚段,随葬品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仿铜陶礼器,其形态、纹饰、组合均与铜礼器相同或极近。这类器物基本都是酒器或食器,有鼎、簋、甗、觚、爵、尊、觯、卣、盉、罍、斝共十一种。殷墟西区、大司空村、苗圃北地、四盘磨、小屯西二区、八里庄东、梅园庄南地、郭家庄、刘家庄南地等地点都有出土。  这类仿 ...

• 方广锠:为什么主张敦煌遗书“废弃说”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所著的《佛教文献研究十讲》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历年所写关于佛教文献研究的论文24篇,分別论述学术研究及其与学术资料的关系、敦煌遗书的性质及其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写本学的建设及佛教文献的鉴定等问题。在其新书《佛教文献研究十讲》出版之际,澎湃新闻就世界敦煌遗书分布、敦煌遗书“废弃说”、写本学等问 ...

• 唐际根:关于殷墟人骨DNA和殷墟人种问题我想说几句

  3000年前的商王朝像一个谜。我们都很想知道那些使用甲骨文的人是何方神圣,当然也想知道妇好是什么模样。长期从事殷墟发掘的我自然不例外。  当年撰写《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时,商族人种的部分是我执笔总结撰写的。199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于商族的的人种,是通过“体质人类学”的手段定位在“蒙古人种东亚类型”这样一个论点上。  1992年,我在殷 ...

• 201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基本信息:主编:国家文物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5月印次:1ISBN:9787501066780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文物局主编的年度快报,收录了2019年全国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36项,如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浙江义乌桥头新石器时代遗址、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西安长安区北 ...

• 丝路神秘陵墓 | 元阿力麻里城遗址再考

元阿力麻里城遗址再考  作者 / 成振国在今霍城县霍尔果斯附近(新疆建设兵团六十一团七连),有一组雄伟的伊斯兰陵墓建筑。距它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堙弃的古城遗址,前人曾对这一组建筑和这一城址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将陵墓考定为察合台后王吐黑鲁克·铁木尔汗的玛扎(1);古城考定为著名的元代阿力麻里城。在前人的研究中,并未见引用不容置疑的确凿证据 ...

• 多民族文明框架中的回鹘艺术及其影响

多民族文明框架中的回鹘艺术及其影响  回鹘艺术是9至14世纪我国多民族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多元艺术的见证。高昌回鹘美术承继唐五代高昌地区中原艺术传统,以蕴含中亚佛教艺术元素的旃檀立佛式佛本行经变开辟11至14世纪佛教艺术的新绘画叙事方式;以王室供养人与敦煌地区石窟壁画供养人图像个案构建敦煌与西域佛教艺术的直接关 ...

• 论漠北回鹘汗国的城市兴建与半定居生活

公元744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趁后突厥汗国内乱之际,攻占突厥故地,建牙乌德鞬山,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唐朝,唐玄宗册其为怀仁可汗,漠北回鹘汗国建立。745年,怀仁可汗击杀后突厥末代可汗白眉可汗,彻底消灭后突厥政权,自此,回鹘汗国取代后突厥成为漠北地区的又一新兴政权。谈及北方草原民族,我们的认识一般多停留在“逐水草迁移”这一形象,似 ...

• 吐鲁番出土官府帐簿文书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黄楼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3月  印次:1  ISBN:9787520162807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疆吐鲁番地区所出中古官府杂帐簿文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上迄十六国高昌郡,经阚氏、麹氏高昌王国,下至唐代西州时期,中国地方政权及统一王朝治理吐鲁番地区的经济、政 ...

• 良渚文化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兴衰

近些年来,随着反山遗址大型贵族墓葬、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和大型水坝的发掘,良渚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良渚遗址的时间上限为距今5300年左右。良渚文化尽管年代开始较早,率先跨入早期国家的门槛,但是到距今4300年前后突然消亡,持续了10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断。关于其消亡的原因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包括洪水等 ...

• [蒙古]阿·奥其尔 等 | 蒙古国发现的古代回鹘陵墓

摘要:蒙古国境内保存有众多四方形遗址,多见于鄂尔浑河谷,蒙古国与中国考古人员对靠近回鹘汗国首都哈拉巴拉哈逊的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的四方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其中的六座四方形遗址,即乌布尔哈布其勒3、5号遗址、胡拉哈1号遗址、浑地壕赖第3、5、6号遗址。通过墓葬的一些建筑元素如砖、瓦、装饰用黏土块、陶罐、骨箭头和铜箭镞、陶锭、木头等 ...

• 纪念常书鸿逝世26周年 《此生只为守敦煌》推出

20世纪50年代,常书鸿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办公室工作至2020年6月23日,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艺术家常书鸿先生离世已整26周年。近日,《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由浙江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书中再度追忆了这位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不凡的一生。《此生只为守敦煌》 寄予文 摄《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由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创作,是目前市面上比较 ...

• 王惠民《敦煌历史与佛教文化》出版

后 记杨富学主编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书稿,云论文集也可入选,遂遵嘱选出相关论文24篇,编为一集。本书稿对所收文章的一些内容作了修订并重新配图,尽量纠正旧文的一些错误、补充一些新的资料,这也是出版此文集的原因之一。近一二十年来,学风浮躁,多数论文集的书名不取“文集”“论集”等开门见山的书名,而另选一高大上的书名,甚至有的论 ...

• 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 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 云游莫高”……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随着这个日子日益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 ...

• 《敦煌研究》2020年第3期(总第181期)目录

【2019敦煌论坛论文选刊】也谈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 ……………………………………………………韦正 马铭悦(01)唐、吐蕃、粟特在敦煌的互动——以莫高窟第158窟为中心……………………沙武田(14)【石窟考古与艺术】榆林窟道教游人题记刍议……………………………………………………………李 国(27)莫高窟第12窟华严经变图像解读…………………………… ...

• 太保鼎:我是鼎界颜值担当

  在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看来,太保鼎之所以会成为国宝,是因为“颜值担当”。  “造型雄伟,工艺精湛,鼎口双耳上浮雕双兽,腹部四面用圆雕、浮雕技法,分别饰有垂叶纹和饕餮纹,四角扉棱突起,别具风格,最有趣的是鼎的柱足也装饰有扉棱,并在中间装饰有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陈卓说。  这尊来自3000年前的青铜重器西周太保鼎,是 ...

• 许志强 | 南京出土明代米万钟撰书墓志考释

南京出土明代米万钟撰书墓志考释许志强本文原载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  2016年3月至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东北郊栖霞区恒广路北侧“新建尧化门铁路货场”(图一)地块内清理古墓葬33座,时代自六朝至明清,大多规模较小,保存较差。其中M13出土墓志1合,表明墓主为江西丰城小港湖茫李氏李慕塘的元配刘氏。墓志内容涉及 ...

• 仰望过四门塔夜空和繁星的考古人

  在四门塔游览或参观时,经常会遇见成群结队的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他们背着双肩包,或定睛欣赏,或认真拍照,穿梭在寺院的塔林和碑刻之间。有一次,我与山大考古专业的一位男生攀谈,得知他们是带领台湾来的文化交流学生前来参观,台湾客人不住地发出“哇哇哇”的赞叹之声,引得很多游客围观。  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走出的考古学家郑岩先生,就曾 ...

• 吉大校友戴向明:做文物守望者,续华夏文明情

  他被一段伤心史刺痛,为保护更多文化遗产,将考古作为一生的事业;他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文化遗产;他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去田野探寻民族的根源,用科技还原历史的真相,以人文的笔端书写文明;他怀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无限热爱,用执着的坚守和无悔的奉献,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他就是吉林大学1989届 ...

• 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保留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敦煌与故宫是两个标志性的存在,记录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我在敦煌工作了28年,然后又来到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者,我非常幸运能够为中国最伟大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服务。在敦煌和故宫,我们都可以领悟到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在荒凉寂静的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在近千年的时 ...

• 甲骨学:传薪有斯人

 1945年,傅斯年为董作宾《殷历谱》作的序中写道:“许多杰出学者对甲骨文进行研究,但只有四个成绩卓越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作出贡献的著名专家,由他率领学者们在前进的征途上向前迈步。实际上这些专家的著作都是综合性的。这四部里程碑的著作是: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董作 ...

• 王幼平:《石器工业与适应行为—澧水流域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研究》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澧水流域旧石器考古正是起步于这一时期。回顾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历程,1980年前后首先在中国南方的南北两端,北面是秦岭南侧的陕西汉中,南边是广西百色盆地,相继在汉水和右江阶地上的露天地点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砾石石器。到80年代中期,湖南省的考古学者也先后在湘西、湘西北地区发现 ...

• 南宫后底阁

 《南宫后底阁》是对河北省南宫市后底阁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总结(以下简称“考古报告”),由文物出版社于2019年10月出版发行。两年前,机缘巧合我有幸一睹南宫后底阁遗址的重要发掘资料,不觉眼前一亮,河北同仁为报告尽早面世付出的艰苦努力,更令人感佩。今天,厚重的《南宫后底阁》摆在面前,着实是件欣喜之事。考古发掘报告是古代文物的价值得以呈现 ...

• 左骏 | 温故而知新 ——南京祖堂山南唐陵区出土玉册的再观察

温故而知新——南京祖堂山南唐陵区出土玉册的再观察左 骏本文原载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引言位于江苏南京西南祖堂山南麓的南唐陵区,历经了1950-1951年先主烈祖李昪钦(永)陵(M1)与中主李璟顺陵(M2)的发掘。2010年,二陵之西发现并发掘了编号为祖堂山三号墓的M3,后者墓主则被发掘者推定为南唐后主李煜昭惠国后周氏(王志高、夏仁琴、许志强)。 ...

• 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马晓亮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30520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四川盆地汉魏晋南北朝崖墓的建筑特征,选择相关命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观察崖墓空间的三维特征,探讨了四川盆地崖墓的演变模式及地域差异,分析了崖墓与其他墓葬形态的关系。通过将崖墓与汉代民居遗迹和建筑画 ...

• 金弘翔、王煜 | 墓道的“延伸”:魏晋南北朝墓葬制度演变的一个关键点

墓道的“延伸”:魏晋南北朝墓葬制度演变的一个关键点   金弘翔 王煜  本文原载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     一、绪论“墓葬制度”是考古学尤其是历史时期考古学中用来表示墓葬形制、规模、地上建筑、葬具、随葬品等遗存所反映出的等级差异。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中国古代一直处于等级社会中,尤其是统治阶级对礼制和儒家文化的推崇,如同丧葬这 ...

• 庞政 | 汉代太一手拥伏羲、女娲图像及相关问题

汉代太一手拥伏羲、女娲图像及相关问题  庞政  本文原载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    汉代考古资料中,图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一类图像十分特别,往往表现为其上一大神,两臂分别怀抱手捧日月或规矩的伏羲和女娲,数量较少,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信立祥先生以为是“高禖”神,并解释到:“由于汉代习惯上将伏羲和女娲看作人类的始祖,而怪神却 ...

• 淹没的班村与淡忘的俞伟超

全文阅读淹没的班村与淡忘的俞伟超(作者:孙庆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20年第2期)

• 粟特语布古特碑再考

粟特语布古特碑再考1(京都大学文学部 吉田豊) Sogdian version of the Bugut Inscription revisited(Yoshida Yutaka)摘要 粟特语布古特碑自1970年代有俄国学者克利亚什托尔内、李夫什茨整理公布以来,久已广为人知,许多研究早期内亚史、第一突厥汗国史的学者利用他们的释读作为史料。因为他们的释读在语言学、文献学上尚多有需要校正改

• 荣新江|再论敦煌藏经洞的宝藏──三界寺与藏经洞

【引子】今天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20周年纪念日,特推送一文,以示纪念。笔者1996年发表《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载季羡林等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3-48页),后译成英文“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the Reasons of Its Sealing” (tr. by Valerie Hanse

• 孟凡人《北庭和高昌研究》出版

书讯 | 孟凡人《北庭和高昌研究》(欧亚备要)出版  唐史资讯 昨天◎作者:孟凡人责编:李淼总主编:余太山//李锦绣ISBN:978710017702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月:2020-05页数:690————————————————『唐史资讯』所刊登书讯,皆为已正式上架图书。※唐史資訊 Studies in the Tang Dynasty▄ ▄ ▄内容简介《北庭和高昌研究》是一本有关北庭 ...

• 云冈石窟题材内容和造型风格的源流探索

云冈石窟题材内容和造型风格的源流探索──以佛传本生因缘故事为例胡文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提要关于云冈石窟的题材内容和造型风格,过去的研究认为:由于北魏统一了北中国,由印度、西域来的僧侣,直接到了平城(大同),他们带来的粉本和 ...

• 学术文摘丨晋东南地区新见的“下卷昂”实例:坪上汤帝庙西朵殿(下)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2期晋东南地区新见的“下卷昂”实例:坪上汤帝庙西朵殿(下)崔金泽 4. 庙宇内其他建筑略述 图19/坪上汤帝庙正殿南立面(摄影:崔金泽)汤帝庙正殿可见相互叠加的不同时代遗存。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悬山顶。南侧出前廊一步,斗栱三踩单昂,昂身斜杀内凹起棱,昂嘴呈扁平五边形,厢栱看面抹斜,蚂蚱头作三幅云状。各间施斗 ...

• 学术文摘丨晋东南地区新见的“下卷昂”实例:坪上汤帝庙西朵殿(上)

《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第2期晋东南地区新见的“下卷昂”实例:坪上汤帝庙西朵殿(上)崔金泽 摘要:晋城市泽州县坪上汤帝庙西朵殿的斗栱上近期辨识出的“下卷昂”这一特殊形制做法,初步可推断为金代遗构,而晋东南地区此前尚未见到同类做法遗存,这一新见案例为已有的下卷昂之流布假说树立了一个新的时空参考点。起源于晚唐西安地区的下卷昂,很有可能是 ...

• 学术文摘丨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分期及流变初探(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5期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分期及流变初探(下)俞莉娜 徐怡涛五 比较研究1.中原北方地区补间铺作里转挑斡形制的出现和普及根据上文的分期结果,晋东南地区的20例五代和北宋建筑实例,均为不出补间铺作或补间铺作里转出杪而不出挑斡的形式。下表列出9例中原北方其他地区《营造法式》颁布以前的五代、北 ...

• 学术文摘丨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分期及流变初探 (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5期 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补间铺作挑斡形制分期及流变初探(上)俞莉娜 徐怡涛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方法,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也就是公元10至14世纪木构建筑遗存进行梳理,从中选取40余处标尺案例,对其补间铺作挑斡形制进行木构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通过形制排比,将此时段内晋东南地区补间铺 ...

• 金申:法雨寺造像真赝考

法雨寺造像  我国在清末民初是一个伪造佛像的高潮,改革开放后佛像仿制更是风起云涌,花样翻新。因有这两个大的仿制背景,对流散的、出处不明的单尊佛像的研究实在应慎之又慎。近年来国内新出土的佛像如雨后春笋。至今尚有许多伪造佛像未能甄别而分藏于世界各公私博物馆中,笔者所出的《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在编辑中即发现此类佛像颇多,有些已被学者 ...

• 方广锠:中国藏汉文敦煌遗书占总数的40%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所著的《佛教文献研究十讲》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历年所写关于佛教文献研究的论文24篇,分別论述学术研究及其与学术资料的关系、敦煌遗书的性质及其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写本学的建设及佛教文献的鉴定等问题。  在其新书《佛教文献研究十讲》出版之际,澎湃新闻就世界敦煌遗书分布、敦煌遗书“废弃说”、写 ...

• 【学术分享】援乌兹别克斯坦花拉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实录

作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原文刊在《中国文化遗产杂志》2020.2期,此处略有删减)摘要:援乌兹别克斯坦花拉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是我国在中亚地区实施的第一个援外文物保护修复合作项目。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前期科学选址、合理制定修复目标、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修复策略等一系列总体步骤,并在病害勘察、专项监测、中外协调合作等关键节 ...

• 丁见祥: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序章——以《夏鼐日记》为线索

  1986年4-5月,英国人米歇尔·哈彻(Michel Harcher)在南海附近大肆打捞中国沉船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利的行为引起了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界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来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俞伟超先生于1987年11月主持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从事水下考古学研究的组织——中国历史博物馆水 ...

• 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概论

基本信息:编著:《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概论》编写组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64656内容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涵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中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及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涉及考古现场的纺织品文物提取与现场保护、纺织品文物包装运输、纺织品文物纺织纤维鉴别、刺绣工艺分析、病害分 ...

• 走出国门 | 在吴哥考古的中国人——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发掘纪实

20世纪90年代初,柬埔寨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其境内的吴哥古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已停滞二十年之久,大部分古迹遭到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1992年,柬埔寨境内的吴哥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濒危遗产的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法国和日本牵头组织国际上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起拯救吴哥保护行动。是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 ...

• 武威雷台汉墓年代商榷丨何双全

武威雷台1号墓  1969年10月发现并发掘的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以规模宏大、随葬品多而精为人所知。由于没有明确纪年,所以根据结构、形制、铜器、陶器的对比研究和五铢钱的特征等,推断为东汉晚期(灵帝中平三年的至献帝,186-219年)墓,其主人是“比二千石张某将军”,或隐附张奂其人。时隔四年后,铜奔马走俏于世,并逐渐成为文物中的国际名星。近年来, ...

• 李零:从“ 文明”二字想到的

  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个文化概念。  英语的civilization 跟归化有关:词头civil,意思是公民的、本国的、有礼貌的、有教养的;词尾zation,表示“化”,化成本国人、开化人。公民是本国人、开化人,与它相对,是刚刚归化的移民和尚未归化的外国人。比如在机场通关,拿本国护照的公民、持绿卡者和外国人要分开排队。移民局(Immigration Office) ...

•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基本信息:  作者:李零 刘斌 许宏 唐际根 高大伦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段清波 杨军 刘瑞 崔勇 樊锦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5月  印次:1  ISBN:9787108067968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 ...

• 再谈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位置范围

  内容提要: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相关名称有堡寨、堡砦、堡砦西城、堡城、宝祐城、平山堂等,近来有学者就堡寨、宝祐城的位置范围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基于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通过再次探讨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位置范围,可以认为传统观点就宝祐城位置范围的认识无误。南宋扬州蜀岗上城址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半部分,西半部分外围有土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关于“格萨(斯)尔”图像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关于“格萨(斯)尔”图像的研究杨嘉铭 杨环 杨艺作者简介:杨嘉铭,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与藏学、格萨尔文化、民族历史与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杨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 ...

• 贺云翱: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起点在哪里?

卷首语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起点在哪里?贺云翱 考古学是运用实物资料以研究和展现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既包括对客观对象真实性、本质性及规律性的认知活动,也包括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成就之一,任何科学不可能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它也随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而进步。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它 ...

• 孙慰祖:从“皇后之玺”到“天元皇太后玺” ——陕西出土帝后玺所涉印史二题

  皇后之玺:西汉帝后玺制与乘舆六玺    1968年,咸阳渭河北源上的韩家湾狼家沟发现“皇后之玺”玉印(图1),消息一经报道,即引起了玉玺归属的讨论。一种意见据其发现地近长陵而推断为吕后之物(秦波《西汉皇后玉玺和甘露二年铜方炉的发现》)。另有学者则认为玉玺系偶然捡获,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据说明它和吕后有关,但肯定其时代为西汉文景至武帝 ...

• 山西新石器考古70年

 导 语:  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考古汇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 ...

• 从史前到文明

  基本信息:  作者: 陈淳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5月  印次:1  ISBN:9787534890772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我们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那段历史,也叫作史前史。全书包括人类的来历、史前人类的世界、技术与工具的发展、农业起源以及文明的曙光五个部分。  目录  一、人类的来历 ...

• 李伯谦:和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

  83岁的他,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参加和主持了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等多处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其著作《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考古进入一个新阶段,《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为深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坚实基础。李伯谦近照。刘平安摄  5月13日,“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

• 戴向明:陶寺、石峁与二里头——中原及北方早期国家的形成

一  国家起源问题是全世界考古学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重点课题。近些年中国考古学对国家起源的探讨似乎被遮蔽在文明起源探索的热潮之中,甚至很多人秉承“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之理念而将两者相等同。传统上人们认为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具体到考古遗存上,二里头文化即是夏文化,那么二里头所代表的社会组织就是最早的国家。后来又有学者认为二 ...

• 从李宪墓壁画及石刻看唐代仕女面妆与帔帛

李宪墓壁画中面妆基本保存完好的女吏唐李宪为睿宗皇帝嫡长子,2000年考古发掘结束,墓中出土大量壁画及庑殿式石椁一具,李宪墓壁画及石椁线刻中表现最多的是仕女人物,她们以其丰腴婀娜的身姿、华美飘逸的衣着、浓艳独特的面妆、富丽高雅的饰物、生动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大唐盛世的辉煌和美的至高境界。唐李宪为睿宗皇帝嫡长子,2000年考古发掘结束,墓中出 ...

• 中国玉器时代与玉文化

基本信息:作者:汪久文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1月14日ISBN:9787030502964内容介绍:本书是一本探讨中国玉器时代形成背景、过程与分期、分区特征的专题性著作。它详尽地分析了中华大地第四纪以来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与中华民族先人形成、成长途径,以及在天时、地利与人智极优越的条件下,导致出现玉器时代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作者以较大的 ...

• 刘呆运 赵海燕:西安西郊出土唐代宫女墓探析

“夜久盘中蜡滴稀,金刀剪起尽霏霏。传声总是君王唤,红烛台前著舞衣”,这首唐代翰林学士王涯的《宫词》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女的生活。若不是西郊大马路村出土了数十座唐代宫女的墓葬,或许没有人会知道铮铮的白骨,代表的不仅仅是死亡,更多的是宫女们一生变幻无常的命运。2012年4~5月,陕西考古研究院继2008年之后,在西安市西郊大马路村西侧再次发掘了 ...

• 巫鸿丨敦煌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及其宗教礼仪和美术的关系

  一中国艺术研究者对敦煌172窟都很熟悉,窟内的绘画场景经常被用来当成唐代(618-907年)出现新的山水画风格的例证。然而这些场景是从两幅不同寻常的、看起来相同的壁画中选取出来的。覆盖窟内侧壁的这两幅壁画互相映照,有如一对“镜像”。二者都绘制于8世纪中期莫高窟艺术的鼎盛时期,也都形象地表现了《观无量寿经》的内容。对这两幅绘画的分析可以 ...

• 论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墓顶为穹窿顶——兼论与帐舍、中原墓葬、窑洞的关系

2018年第03期  周卫华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理论与创作。  至目前为止,嘉峪关已发掘的18座魏晋墓墓室都用双层长34.5厘米、宽17厘米、厚5.5厘米的灰色小条砖砌成。从墓葬结构来看,已发掘的18座砖墓不论是否为壁画墓,其建筑结构有一致的范式,其中8座壁画墓均有二至三室,用双层条砖铺地,前、中、后室高度 ...

• 华阴兴乐坊: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  编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030627933  内容简介:  2009年3~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兴乐坊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为A、B两个区,共清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灰坑52个、窑址3座、墓葬2座(其中瓮棺 ...

• 冯时:大禾与后稷

  摘要:关于湖南宁乡出土大禾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的涵义,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大禾”本系官名,其义应同后稷,为农官之长。方鼎应与农事及祭祀相关。  著名的商代大禾方鼎,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黄材镇胜溪村,其外壁四面各铸一人面像,颇具特点;内壁铭“大禾”二字(图一、二)。铭文及图像所具涵义,学者多有研考,但见解莫衷一是。笔 ...

• 明代南京钦天监副贝琳家族墓发掘简报

明代南京钦天监副贝琳家族墓发掘简报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内容提要:2015年4-6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南京市江宁区南京南站南侧、宏运大道北侧清理了14座明代竖穴土坑墓,出土了一批金、银、铜和砖质文物。家族墓群呈“品”字形有序排列。位于墓群东部的墓葬M32出土了墓志,墓主为南京钦天监副贝琳。该家族墓的发现,为研究南京地区明代地方人文历史、丧葬习 ...

• 片云出岫

基本信息:作者:刘照建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1日ISBN:9787030624437内容介绍: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厚,考古发现汉墓和文物众多。本书是一部关于徐州汉文化遗存研究的文集,收录刘照建30篇研究性文章,对汉代楚王陵墓的墓葬形制、墓主序列、墓葬选址、防护系统、开凿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徐州地区汉画像 ...

• 额敏和卓与瓜州“回民五堡”考略

额敏和卓与瓜州“回民五堡”考略李旭东(草圣张芝纪念馆,甘肃 瓜州 736100)摘 要:额敏和卓于雍正十一年(1733)率维吾尔族部落九千余人迁居安西(今甘肃瓜州)垦荒种田并管理迁居事宜,被清政府特封为“扎萨克辅国公”。有关史料谓这批维吾尔族移民为“回民”,其在瓜州按原籍风俗在修建了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当地汉民谓之“回民五堡”。又修建回 ...

• 农田杂草考古研究的意义丨刘兴林

  作者简介刘兴林,1963年生,山东莒县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农业历史与考古。内容提要杂草虽不同于粮食作物,但在古代一直被开发和利用着,尤其是灾荒年月,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农业考古的研究中,除了利用直接的作物遗存,还可以发掘与作物遗存有关的信息。每种作物都有常见的、基本稳定 ...

•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规模的分布特征丨陈瑞等

陈 瑞,李凤全,王天阳,朱丽东,叶 玮,周国成(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金华 321004)摘要:运用ArcGIS软件建立了长江中游地区9.0~4.0 ka BP 文化遗址的空间数据库,采用叠加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文化遗址的规模、海拔分布、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遗址的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等均呈现增长 ...

• 小麦最先入华的两地点考论丨宋亦箫

  作者简介  宋亦箫,男,湖北蕲春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早期东西文化交流考古、先秦考古等,著有《鬼方种族考》、《大夏(吐火罗)新探》、《论史前新疆的生殖崇拜文化》等。 一、引 言关于中国普通小麦的来源,出现过本土起源说、西亚传入说和“目前尚不能下结论”等三种观点。经过近十多年的深化研究,特别是考古发现和生 ...

• 乌斯季·伊万诺夫卡靺鞨墓葬2016年考古发掘报告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06    定价:216.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207118066  作者简介2016年,由俄罗斯联邦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联合主持,并邀请俄罗斯联邦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同参加了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近郊的乌斯 ...

• 十六国时期的金铜佛造像丨马兆中

特别策划 十六国时期自公元 304 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前赵及成汉政权起,至公元 439 年拓跋焘灭北凉为止,一百多年间入主中原的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相继建立过很多国家,相互混战,掠夺与屠杀不断,严重影响了当时中国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发展了300 年后,正是在这一动荡时代,开始在黄河流域真正流行并兴盛起来,金铜 ...

• “皇帝即如来”与北魏平城造像的政教解读丨石松日奈子

本文主要内容摘编自石松日奈子著,筱原典生译《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一书第四、五章(文物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经由石松日奈子女士重新整理。“皇帝即如来”与北魏平城造像的政教解读文 | 石松日奈子译 | 筱原典生徙民佛教与「皇帝即如来」思想我们知道,北魏早期屡次进行大规模的徙民活动。组建北魏政权与建设国都平城就是这种徙民政策的成果。同样,北 ...

• 【石窟】杨波:龟兹石窟“因缘佛传”图像的叙事艺术 ——人物、空间及隐藏的细节

论文选摘|龟兹石窟“因缘佛传”图像的叙事艺术 ——人物、空间及隐藏的细节  艺术设计研究 1周前摘要龟兹石窟的因缘佛传图是一类以坐佛为中心,通过佛周围人物表现情节内涵的故事画。这些壁画反映出古龟兹人拥有高超的图像叙事技巧,画面看似千篇一律,实则表现了不同的佛经故事。按照角色与情节关系的深浅,本文将因缘佛传图中的人物分为四类。这些人 ...

• 石器工业与适应行为—澧水流域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李意愿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5月  印次:1  ISBN:99787532595907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长江中游澧水流域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文中探讨和构建了这一区域更新世时期的地层发育模式和末次间冰期以来较高分辨率的旧石器文化 ...

• 张家成《宋元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以浙江佛教为中心的考察》出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0-1页数:190定价:78.00装帧:平装ISBN:9787520359269  作者简介    张家成,浙江浦江人,1965年出生于安徽宁国。1989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8月起任教于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兼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佛教 ...

• 秦汉铭刻丛考

  中古史研究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20-5  页数:277  定价:88.00  装帧: 平装  丛书名:秦文明新探丛书  ISBN:9787532595839  作者简介董珊,吉林大学古籍所硕士,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商周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兼及青铜器和先秦两汉历史与考古。迄今为 ...

• 小小骨片的发现:父亲是丹尼索瓦人、母亲是尼安德特人

 每个人都拥有父亲和母亲,所以每个孩子都集成了父亲和母亲的遗传信息。现在科学家可以通过DNA进行亲子鉴定,以明确孩子的生物学父亲和母亲。但如何确定一个史前人类遗骸的父亲和母亲呢?  “混血儿”是由来自不同族群、有一定基因差异的父母结合产生的后代。在当今社会混血儿已十分常见。但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几万年前,那时的不同人群之间也会发生基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