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究竟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对这一点恐怕并不甚了了。深入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丝绸之路与其说是一段史实,不如说是一个被塑造出的概念。而人们为何要塑造它?这个问题的背后蕴含着别样深意。本报记者 王昱 德国人为何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在时下流行的历史叙事中,“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被认为对塑造中国的汉唐盛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翻遍二十四史,却找不到“丝绸之路”或与之类似的词汇。事实上, ...

• 魏晋河西有你,真的了不起|“敦煌五龙”之首索靖传奇

“敦煌五龙”之首索靖传奇文/ 远近 公元303年,西晋太安二年的秋天。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八王之乱”的战祸还正在中原大地蔓延。这一年河间王司马颙率部猛烈进攻洛阳。有一位65岁的朝廷老将,临危受命。他身先士卒,血染铠甲,率领雍、秦、凉三州义军与敌军奋勇交战,终于大破敌军。但不幸,老将身负重伤,最终不治去世,临终他目望西北,无限眷恋。朝廷追赠他为太常。后又加赠司空、安乐亭侯,谥号“庄”。那一

• 长崎的天主教历史遗迹入选世界遗产:日本的禁教之路

康昊2018-07-05 09:52来源:澎湃新闻2018年初春,阴雨连绵数天之后,披着时有时无的阳光来到拉文纳城外的一座陵墓处。陵墓孤零零地屹立在拉文纳的东北近郊,周围是一片广阔的草地。这块地方很早以前是近海的沼泽地,后来被填成陆地。只有零星的游客来访,故而显得静谧而寂寥,与城内那些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堂相比,仿佛被遗忘的角落。大理石建造的白色陵墓为十边形建筑,顶部是一块整体的圆形岩石。整幢陵墓分为两层,如今里面都 ...

• 朱岩石:中国考古学对境外丝绸之路古城考古的独特贡献 —以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为例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8年第1期从丝绸之路考古再认识中国都城考古学优势 中国考古学,特别是都城考古学,有自己的学科发展脉络。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最早的城邑遗址,到秦汉帝国统一之后,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封建帝国都城。中国都城规划有自己的特点,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它由三重空间组成:皇帝占据的宫城空间、官署府库等国家机构占据的皇城空间、一般人居住的外郭城

• 高田时雄谈敦煌遗书和汉学文献的访求

高田时雄(蒋立冬绘)日本著名东方学家、敦煌学家,原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高田时雄先生,近来出版了《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中华书局2018年5月版)一书。围绕着“书”与“文献”这两个关键词,高田先生向读者呈现了近二十年来他关于敦煌遗书和汉学文献的访书成果。目前,访书之旅还在继续,高田先生把目光投向了俄罗斯所藏汉学文献和日本寺庙所藏古写本,并有了极大收获。此次访谈,既是对他的学术收获的一次展现,

• 北周考古的新发现:《北周田弘墓》述评

北周考古的新发现:《北周田弘墓》述评《北周田弘墓》是一部考古发掘报告,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有关北周考古的为数不多的一部报告1。原州人田弘,是北周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周书》与《北史》中均有记载。他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做过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最后官至大司空、少师。1996年,为实现中日考古学界对于北朝、隋唐墓葬和丝绸之路的合作研究,由固原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共立女

• 【边疆时空】谢必震 | 郑和下西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

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作者简介谢必震1953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琉历史关系研究、闽台海上交通研究。先后赴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现为日本法政大学、日本琉球大学客座研究员。明初为了加强海防,政府大力发展造船业,扩充水师力量。强大的航海力量,造就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旷世壮举。郑和船队出访西洋

• 【推荐】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年度观察报告(2017)发布啦!

图/2018年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清源观察团队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清源刚刚结束对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的现场报道,现在又有好消息和大家分享: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年度观察报告(2017)发布啦!  观察团队已坚持进行五年“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项目,并出版4本《大会年度观察报告》。 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观察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全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 【遗产撷英】浅析世界遗产中的灌溉遗产

图/巴厘文化景观远景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刚刚结束的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沙特阿拉伯新申报项目“Al-Ahsa绿洲——不断进化的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专业评估机构ICOMOS对该项目曾给出“不予列入”建议,理由是这里现代灌溉设施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已不能反映出传统文明、传统做法和传统面貌。世界遗产名录中已有一定数量的灌溉遗产,然而目前这类遗产的价值特

• 【学术分享】对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上)

图/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及芒景村翁基寨鸟瞰(摄影:马志民)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摘要:景迈山古茶林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传统村落已有5座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ICOMOS主办的主题研究边会上,景迈山古茶林作为茶文化景观代表被中国代表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遗产保护工作者。本文是作者在景迈山遗产长期保护实践中对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分上下

• 中国佛教石经概述

  在石窟、山崖和石碑上大规模地刊刻佛经,并且持续进行千年以上,在中华大地建成多处石刻图书馆,这是中国佛教信众在世界佛教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创造和不朽贡献。缅甸古都曼德勒石经院供奉的南传佛教石经著称于世,但只有729方,在数量上不及中国佛教(包括汉传和藏传佛教)石经的1/50,在时间上晚于中国汉传佛教石经一千多年,而且仅仅持续了6年(1871~1876年)。中国佛教石经始自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

• 董新林:中国考古视野中的鸟居龙藏

  鸟居龙藏(Torii Ryuzo)是日本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他一生擅长田野调查,著作颇丰,享誉中外。鸟居龙藏对亚洲人类学的影响可谓弥久深远,但是在中国,他更为人所熟知的学术研究是在考古学领域。  鸟居龙藏于1870年(日本明治三年)4月出生于日本阿波国(四国)德岛市。他小学二年级辍学,自修小学和中学课程 。16岁参加东京人类学会。18岁初识日本人类学界泰斗坪井正五郎,并得到坪井鼓励,同年创

• 成一农:复原西安:汉唐光环下的城市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对于大多数史学工作者而言,古都西安应当是学术生涯中去过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我也是如此,几乎每年都要前往一两次。按道理对于西安古城我应当非常熟悉,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因为每次到西安开会,会后考察的大都是城市周围散布的汉唐皇室和贵族的陵墓、寺宇以各种唐代的遗迹。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为悠久的都城,西安这方面的遗迹确实不仅数量多,且“质量”也高,同时汉唐建筑宏大的气魄,往

• 无人机航拍如何用于古镇保护

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无人机航拍器是指搭载摄像头的航拍设备,它更接近于航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军用飞机。与真正无人机飞机相比,它的功能单一,体积小,因此成本比较低,对使用者的要求更低。目前民用航拍无人机重量在2kg-10kg不等,可以搭载不同的摄影镜头,在开阔无信号干扰且天气允许的场景下的飞行距离可达5km,飞行高度500m-800m。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在民用

• 汉代的“西夷”及其与王朝国家的关系研究

段红云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汉代西南边疆的西南夷有南夷和西夷的区别,西夷主要是氐羌系统的民族,内部又分为邛都夷、莋都夷、冉駹、白马氐、白狼、槃木、唐菆等众多的部分。随着汉代王朝国家建设的深入,这些民族群体的分布区都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郡县体系,所以汉王朝的边疆进一步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因为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问题,西夷与王朝国家的关系过程体现为冲突与调适。 ...

• 预防考古:让法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更深入

预防考古是法国近30年发展出来的一种考古形式,目前,法国90%的发掘项目是在预防考古的背景下进行的。预防考古即由专业考古机构预先对基建开发所占用土地进行古代遗存埋藏情况评估,在必要时组织专业考古人员进行发掘,而不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后再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多年不断的摸索和调整,预防考古在法国日趋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量的古遗址被发现并被妥善保存下来,推动了法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深入。这些发

• 【学术分享】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 吕舟

图/梵净山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本文刊发于2018年7月25日《人民日报》,转载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文艺”,文字略有修订。  中国的遗产保护具有世界意义今年在巴林召开的第四十二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我国泉州(刺桐)史迹和梵净山这两个项目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泉州(刺桐)史迹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讨论,被认为具有世界遗产的潜在价值,但仍需做进一步工作,被要求补充材料。梵净

• 北魏平城造像情况简述

一、师贤造像太武灭佛时,任“道人统”的师贤“假为医术还俗,而守道不改”。文成帝复法后,十分器重师贤。在师贤重为沙门时,“帝乃亲为下发”,仍命其为道人统。在师贤的主持下,除修复了灭佛时被毁的大部分佛寺外,还“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这尊按照文成帝形象造出来的石像,被当作佛像加以供拜。紧接着,兴光元年(454),又在文成帝的敕令下,“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

• 学术研究|历史不一定是发展史——中国古代都城形态史的解构

成一农历史地理研究资讯摘 要: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的历史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发展史,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对城市形态进行相似性比较,但这种方法在逻辑上存在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其结论是值得质疑的。基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历史并不一定就是事物、事件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存在发展阶段以及变化规律可循的“发展史”,而可能只是由一些不存在密切联系,只是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的同类对象构成的 ...

• 学术研究|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冯兵 黄俊棚历史地理研究资讯摘要: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开凿与运河城市勃兴相伴而生。运河改变沿线城市运动轨迹和方向,影响城市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及其分布、体系,以其特有沟通功能和经济文化价值成为城市兴起、发展和变迁主要推动力。运河城市形成,亦会强化运河运输、交流功能,维护运河正常运作,通过对运河不断开挖、疏浚和保养,强化运河经济功能,使其效能得以最大发挥,进而推动运河体系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运河沿 ...

• 布哈拉风情之雅克城堡、萨曼皇陵和波依卡扬建筑群

   布哈拉(Bukhara),是乌兹别克斯坦城市,位于泽拉夫尚河三角洲畔,沙赫库德运河穿城而过,有2500多年历史,人口约25万,是中亚最古老城市之一。9至10世纪时为萨曼王朝首都,1220年为成吉思汗所侵占,1370年被突厥人帖木尔征服。16世纪中叶,乌兹别克人建都于此,史称布哈拉汗国。中国古书中所说的不花剌、新唐书中的戊地国、唐代昭武九姓中的毕国、安国,都是指布哈拉。 布哈拉曾是古丝绸

• 牧歌渐远:下马定居的游牧霸主

欧文·拉铁摩尔近来终于又重新被发现,其所钟爱的中国内亚边疆也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其代表作《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学术影响力经久不衰。黄达远在《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中指出,拉铁摩尔关于中国边疆问题探讨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是其对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发现,以及关于中国的统一性来自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的互补共生关系的认识。这一过渡地带即拉铁摩尔所言的“长城边疆”:“从太平洋到帕米尔髙原,又从帕

• 敦煌民族史探幽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内容  《敦煌民族史探幽》“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一辑)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杨富学主编杨富学 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2月 第一版 2018年4月 第一次印刷开本:小16开页码:426页字数:421千字“目 录 丛书总序(杨富学)   第一章 少数民族对古代敦煌文化的贡献(1)第一节 “敦煌”“莫高窟”名出突厥语考第二节 ...

• 李建宗丨走廊地带的多重边界叠合与多民族共同体生成——兼论河西走廊的区域研究范式与民族学意义

摘要:走廊地带地处多个地理板块的连接之处,再加走廊的构型特征,在走廊内外出现了一些边界。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界,还是文化边界、民族边界,边界的出现意味着多元耦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以及新的共同体生成。河西走廊地处四大“地理—文化”板块之间,既是周边四大区域文化的边界,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耦合地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西北多民族共同体。这也是河西走廊的民族学意义,同时还为区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关 ...

•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与路径— —从英国新增17处后现代建筑遗产说起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2018年,致力于保护英格兰境内历史遗迹的公共机构“历史的英格兰”发布了一批保护建筑名单,这次入选的17个项目全部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甚至不少建筑的年龄在“30岁”以下。 2016年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勒·柯布西耶跨越7个国家的17项建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同年20世纪著名建筑师赖特的10项建筑作品发还待议,建筑师“冲刺”“世遗”已是不争的事实。英国的现代建筑保护工作

• 从国家工程到国家战略— —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意义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中国大运河是一条凝聚中华民族智慧,象征中华民族精神,见证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化长河。现在国家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其时代意义既体现在精神层面,也体现在现实层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精神意义大运河流经我国8个省、直辖市,35座省辖市,辐射面积超过8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十分之一,影响人口数超过三亿人,约占总人口22%,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进一步挖

• 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在旧石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 ——以吉林省汪清县专项调查为例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以下简称奥维地图)是由北京元生华网公司开发的跨平台地图浏览器,可以在电脑和手机等不同设备进行操作使用,简单方便。汪清县地处吉林省东部,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长白山北麓,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境内主要有图们江支流嘎呀河、珲春河与绥芬河三大水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的生存状况与特点,2018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

• 同衡佳作 | 大遗产观指导下的遗址与城乡环境协同发展——良渚文化艺术走廊城市设计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完成时间:2017年1月主办所:清华同衡 历史文化名城所协作所:清华同衡 景观营造所/山水城市研究所/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主管院长:袁昕主管院总工:霍晓卫 胡洁主管所长:阎照、陈倩、彭剑波项目负责人:张玮璐、滕晓漪项目组成员:覃茜、岳博卿、王吉尧、苏唱、秦昆、梁晨、李加忠、孙国瑜、郭磊、周晓男、王婧、张倩倩、李超文、詹悦、刘梦楚联合团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团队主

• 图录出版 | 《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图录欣赏

图录出版《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图录欣赏《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封面“当人与物相遇,就是故事开始之时。”唐代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这个时期,围绕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和器用,则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构成大唐帝国最基本的元素。「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文物展,以望野博物馆藏唐代遗物,引领我们以独特的方式跨越大唐289年历史,从市井生活、人文风貌的剪影中感受大唐帝国恢弘

• 专家解读“永昌大元帅印”的身世之谜

  “永昌大元帅印”,摄于“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图/范立)        2013年,江口沉银遗址发生重大的盗挖案件,部分文物流失;2016年该案破获后追缴回一件“永昌大元帅印”。金印的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在网络上也发表了看法,有学者指出该金印主人为张献忠,另外有学者认为金印属于李自成,亦有观点认为属于张献忠帐下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笔者对该印章质地、形 ...

• 沈津:有多少中国古籍存藏在美国东亚图书馆?

  一  除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外,就美国大学中的东亚图书馆而言,收藏中国古籍丰富且有特色的是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等。  各东亚图书馆所藏中国历史文献、古籍,多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期间所收集,在50年代初至60年代,又从中国台湾地区陆续买到一些。包括善本 ...

• 《洛阳民国碑刻》(常氏墓园名碑专辑)出版发行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讯(供稿/摄像:刘纯凯)由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馆长吕九卿主编的《洛阳民国碑刻》(常氏墓园名碑专辑),近期由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建馆以来编纂出版的第六部图书,也是洛阳市、河南省,乃至于全国编纂出版的第一部反映民国时期的碑刻类图书。  据吕九卿介绍,《洛阳民国碑刻》一书大体可分为六卷,包括洛阳地市所辖九县六区范围内的民国时期的各类碑刻。常氏墓园 ...

• 传统考古与科技考古结合的典范——《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研究报告》

  李倕(711 ~ 736年)是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566 ~ 635年)的第五代孙女,因病卒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年仅25 岁,葬于长安东南郊乐游原。1200 多年后的2001年11 月中旬至2002 年1 月,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的基本建设考古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这里发现了李倕墓葬,并且对其进行了发掘。  李倕墓葬中发现的砖质朱书墓志对她的身世 ...

• 良渚玉器线绘

基本信息:编著:方向明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554012581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通过线绘的方式,面向大众,对良渚文明的代表——玉器和玉器图纹进行系统的展示和解构。书中精选方向明老师多年来良渚玉器手绘图的精品,用考古学家的“千百年眼”,帮助读者在欣赏良渚文明艺术成就的同时,通过显像的方式真正拨开良渚文明的迷雾,真正地认识良渚,了解良渚王国、良 ...

• 花舞大唐春:解读何家村遗宝

基本信息:编著:齐东方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7月印次:1ISBN:9787532587995内容简介:  1970年10月发现的何家村遗宝,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淡忘,反而以独有的魅力,谜一样地吸引学界不断地探索、破解。神秘的何家村遗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碰撞孕育出的一颗明珠,尽显了大唐盛世的雍容与华贵。大唐宫廷贵族有着怎样的生活?让人惊艳的金银器又是怎样制作的?希望长生不老的古 ...

•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

—————全文阅读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原文发表在《科学通报》2015年第60卷第8期 作者:吕厚远,李玉梅,张健平,杨晓燕,叶茂林,李泉,王灿,吴乃琴)

• 小营与西红门——北京大兴考古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5月印次:1ISBN:9787532587308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市大兴区2008年轨道交通大兴线枣园路站和2010年西红门商业综合区一、二、三号地块的考古发掘报告集。在配合工程建设完成的上述考古发掘中,清理了大量北魏、唐、辽、明、清时期的墓葬、窑址,出土了陶、瓷、铜等不同质地的文物。这些发现完善了大兴区的考古学研究资料, ...

•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的探索与辨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成因的探索与辨析(原文刊于:《地理学报》2015年第11期;作者单位:周强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张玉柱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青海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粟作农业的植硅体证据

——————————————————————————————————————————————全文阅读青海喇家遗址齐家文化时期粟作农业的植硅体证据(作者:王灿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吕厚远 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健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叶茂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蔡林海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第四纪研究》2015年第1期 ...

• 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

——————————————————————————————全文阅读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作者:吴庆龙 赵志军 刘莉等 原文刊于:《中国水利》2017年第3期)

• 甘青地区史前考古与早期羌文化探索

——————————————————————————————————————————————————————————————————————全文阅读甘青地区史前考古与早期羌文化探索(作者:叶茂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6年第6期)

• 《禹贡》黄河下游河道走向及改道原因

  一.河北平原中部并非先秦遗址“空白区”  20世纪80年代初,谭其骧先生在考察各个时期城邑聚落的分布状况时指出:“从新石器时代经历商周直到春秋时代,河北平原的中部一直存在着一片极为宽广的空白地区。在这一大片土地上,没有发现过这些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没有任何见于可信的历史记载的城邑或聚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太行山东麓大致以今京广铁路线为限,在鲁中山地西北大致以今徒骇河为限,京广线以东徒骇河以西东西相去 ...

• 由考古发现看商周政体之异同

全文阅读由考古发现看商周政体之异同(作者: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

• 四川石棺葬发现简史

  收集遗物时期  (1910—1937年)早在1910年代,英国传教士陶然士就在理县、汶川县岷江上游两岸的羌族村寨中搜集到数十件双耳罐等古代陶器,后藏于华西大学博物馆。该地区石棺葬遗物可能在同一时期已流传海外,英国人库珀1924年出版的《中国早期铜器》一书中便收集有可能出于该地区的铜双耳罐。美国学者葛维汉1929年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后,又大量收集石棺墓出土遗物,仅陶器就不下百余种。  调查试掘时期  (1938—1960年 ...

• 龙泉窑黑胎青瓷的考古发现与认识

全文阅读龙泉窑黑胎青瓷的考古发现与认识(作者:沈岳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刊于《哥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窑瓷器荟萃》,故宫出版社,2017年。)

• 从新疆阿依托汗一号墓地的发现谈阿凡纳谢沃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从新疆阿依托汗一号墓地的发现谈阿凡纳谢沃文化(作者:李水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原文刊于《新疆文物》2018年1—2期合刊)

• 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渊源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奉命于公元前139年、前119年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中、西亚的古商道,即闻名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但中阿民间的经贸交往更早,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过民间交往多属间接性的,主要借助大流士执政时的古波斯和古罗马统治下的埃及来实现。  除陆路交通外,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交往,还有一条稍晚开通的海上“香料之道”。《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公元 ...

•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一辑书讯

为了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在甘肃文化出版社的策划与通力合作下,由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杨富学研究员主持的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于近期正式出版发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为一套综合性学术研究丛书,从不同方面探讨丝绸之路的兴衰演进及沿线地区历史、宗教、语言、艺术等文化遗存。和以往的有关丝绸之路文化方面的论著相比,本套丛书有自身个性,即特 ...

• 《从蒙古豳王到裕固族大头目》出版(附后记)

作者:杨富学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年:2017-5字数: 326千字定价: 69.00装帧:精装ISBN:978-7-5490-1262-6《从蒙古豳王到裕固族大头目》一书,主要阐述了13世纪后半叶西域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八剌发动反对元中央王朝的叛乱,察合台曾孙出伯、合班兄弟率骑兵万人于1276年率众东归,投奔忽必烈,受到重用,出镇河西与新疆东部地区,被封为豳王,后又派生出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蒙古豳王家族优渥境内诸族,与回鹘关系极为密切,奉行 ...

• 北魏政治地理研究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毋有江著,科学出版社2018年06月作者简介毋有江,1972年生,河南博爱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毕业,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与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国学研究》、《人文杂志》、《中国中古史集刊》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天兴元年徙民与北魏初年的行政区划》一文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会第四届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一等奖。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2期目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 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本刊是中国边疆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份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为促进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中国边疆研究学科的发展服务。2012 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 当“克莱因蓝”遇上世界遗产丘吉尔庄园,会发生些什么

“克莱因蓝”(IKB)的创造者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与安迪·沃霍尔等一起被称为20世纪后半叶对波普艺术贡献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当“克莱因蓝”与世界遗产相遇是会发生些什么?日前,50多件伊夫·克莱因作品在英国的世界遗产——丘吉尔庄园(布莱尼姆宫)的宏伟建筑群中展出,克莱因蓝与庄严的建筑环境融合在一起会呈现什么效果呢?在丘吉尔庄园(别称布莱尼姆宫)的宏伟建筑群中,最新的展品确实引人入胜,但这并非是一个全面的展 ...

• 唐代吐蕃的杰琛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本书作者简介  林冠群先生,福建林森人,1954年生于台北。政治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土耳其文组学士、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硕士、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专攻唐代吐蕃史、藏族史、中国民族史、隋唐史。重要专著有《吐蕃赞普墀松德赞研究》(1989 ...

• 【边疆时空】厉声 | 历史上匈奴统一与经营西域研究的思考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厉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原所长(原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原主任),现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中俄关系史等研究。摘要: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古代中国内向型政治发展趋势。中国的历史版图是在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板块”统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板块”与“北方游

• 三维技术助力文物修复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座由玻璃幕墙包围的透明展室,文物修复科的修复师在这里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式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拍摄测量。作为集中展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空间,博物馆展厅文物修复室举行文物修复季系列展览,从书画、金属、陶瓷、木器家具等多个方面展示文物修复工作,为广大观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7月19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们在展厅文物修复室内工作。7月19日,在陕西 ...

• 要积极倡导以文化为取向的城市考古

  中国考古学事业及力量的发展路径有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不断递进、扩大、下沉的特点。从1928 年前后开始的地质调查所、中研院史语所独大,到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华东工作队、北大等国家队、省队、大学队多家并立,再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各省及大学先后成立考古所或拥有团体领队资质,再到 21 世纪初前后多个城市考古研究所(院)的纷纷建立。今天可以说,城市考古研究机构的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进入了百 ...

• 让月氏研究发出中国声音

  文汇报:关于月氏文化研究,目前国内外的现状如何?王建新:丝绸之路考古主要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在国外,不在国内。很多国家为此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中国学者主要做了国内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走出国门的丝路研究还很少。中国最早开始丝绸之路考古的是西北大学的黄文弼教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在甘肃、新疆做研究。要最终确认和解决国际公认的问题,就要把在中国境内的古代月氏的遗存,与西迁中亚的大月氏的遗存,进行系统 ...

• 长沙窑绘画

基本信息:主编:李建毛编著: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4月印次:1ISBN:9787535681782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本研究长沙窑绘画方面的著作,从陶瓷史,从绘画史方面重新定位长沙窑的地位,有很多最新研究的考古数据,和最新发掘的实物图片将论点进行充分的论证。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部分,第二部分为赏析部分。从理论到实例,非常清晰有力地证明了长 ...

•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575586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提交的文物保护、文物研究论文67篇,内容涵盖金属文物、石质文物、纸张、纺织品、竹木漆器、彩绘壁画、古建筑遗址等不同质地的文物保护研究与分析研究等。目录序 陆寿麟(i)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鎏金青铜文物 ...

• 色彩的记忆--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

基本信息:主编:凌皆兵副主编:王清建 李真玉 徐颖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3月印次:1ISBN:9787534796074内容简介:  由于自然风化及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现存的彩色画像石较为罕见。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是迄今为止南阳市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彩绘画像石墓。为让更多的研究者和参观者能更加直观和形象地感受汉代彩绘画像石,了解汉代彩绘画像的色彩运用及所传达的文 ...

• 龙门石窟考古报告——东山擂鼓台区(全六册)

基本信息:编著:龙门石窟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龙门书局出版时间:2018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月印次:1ISBN:9787508853123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客观、科学、系统地记录了龙门东山擂鼓台石窟寺的各类遗迹,揭示了自汉魏以来该区域的历史演变状况,尤其是唐武周时期在寺院建筑、洞窟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为学术界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擂鼓台区石 ...

• 古代文明(第12卷)

基本信息:编著: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532587834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了16位学者的最新考古学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涵盖的时代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秦汉,再至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研究成果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既有对考古 ...

• 芮傳明《古突厥碑銘研究》(增訂本)出版

  作者: 芮傳明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 2017-6  定價: 82  裝幀: 平裝  ISBN: 9787100130011內容簡介:本書對古突厥文碑銘涉及的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內容進行深入探討,結合同時代的漢文史料以及後世國內外學者的各種觀點,儘量確切地揭示後突厥汗國與中原王朝及其它周邊民族的政治往來、戰和關係與文化交流史實。本書並把百年前出土的五塊突厥文碑的銘文譯成漢文,

• 枞阳商周青铜器

基本信息:编著:安徽大学历史系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月印次:1ISBN: 9787566409065内容简介:  对安徽省枞阳县历年出土商周青铜器进行了系统整理,内容由图版和专题研究两部分构成。图版收录枞阳县境内出土、且收藏于枞阳县文物管理所的西周一战国青铜器39件,每件器物均将照片、线图、拓片同时发表。专题研究分为五章,综合运用考古学、科技考古、历史文献 ...

•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二辑)

基本信息: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8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2月印次:1ISBN:9787100157094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大型学术年刊,主要刊发围绕丝绸之路历史、考古、民族、宗教、语言、文字、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文章,收入论文均为作者首次 ...

• 发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转换过程

  在距今三千五六百年以前的新疆,应该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而之后随着气候的逐渐变冷,畜牧业开始发展起来,而距今三千六百年左右则是重要的农牧业转换期。呼斯塔遗址的发现,就是很好的例证。它的发现,说明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转换过程。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应该将视野放大到内蒙古、俄罗斯及中亚地区,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研究这个发展过程。  从目前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专家学科门类齐全,除了包括田野考古本身, ...

• 考古学家说,我们正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巨变——《第五次开始: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我们的未来》出版

  1991年9月19日,两名登山者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山顶上意外发现一具保存甚好的男性裸尸,他们都误以为是近期遇难的登山者,后经考古学家证实,这个被称作“奥茨冰人”的男子去世于5100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距今9000~4000年前)晚期。  考古学家还告诉我们以下事实:奥茨身高1.5米,体重50千克,O型血,蓄须,头发浓密卷曲,长可及肩,身上有文身50余处,患有慢性病和关节炎,在吃过小麦面包、鹿肉、野羊肉和蔬菜这餐饭之 ...

• 九如园吉金:朱昌言藏古代青铜器

基本信息:编著:彭适凡 (编), 林海燕(译)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5月印次:1ISBN: 9787532650132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香港著名收藏家朱昌言所藏的西周青铜器共75件。全书采用实物原拍图片,若干青铜器的器型、纹饰、铭文,如有特色都予以放大,体现青铜器本身的无穷魅力。青铜器文物按照年代或朝代先后次序排列。器物释文采用中英文两种文字,介绍了青铜器的名称、年代、尺寸、重 ...

• 《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出版

《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作为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主任(现为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才让教授主编《西北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8年4月刊行。本书作为杨富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宋回鹘史研究”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民族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其出版得到了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的资助。《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由上编《回鹘 ...

• 《敦煌研究》立足敦煌研究 面向世界传播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已出版正刊169期、特刊8期,内容涉及敦煌学的所有专业,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佛教考古、美术史研究、历史研究、古代汉语、古代民俗学、古代科技、音乐舞蹈研究、文物保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党燕妮博士介绍,长期以来,《敦煌研究》发表的研究成果保持了较高的学术水准,成为敦煌学界的重要参考。引 ...

• 开启文物保护新时代

7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文物工作已被纳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战略部署,文物保护迎来了新时代。会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把确保文物安全放 ...

• 守望敦煌:从旁观者到传播者

5月1日,“我在敦煌讲壁画”——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首期营在甘肃省敦煌市敦煌研究院开营。首期招募的10位志愿者,要在敦煌接受培训后担任讲解员。  日前,这批经历和职业各不相同的守望者结束了他们在敦煌的守望生活,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但是守望者的角色将依然继续。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将结合各自专长播撒敦煌文化的种子,传播敦煌文化。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于2017年10月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 ...

• 规模恢宏 气势壮阔——《敦煌壁画五台山图》

序李美贤每次到敦煌莫高窟参观,总不忘记到第61窟(五代)观看主壁著名的“五台山图”,但由於该壁画所处的通道十分狭窄,光线又幽暗,其面积又十分巨大(宽13.45米、高3.42米),人们只能观赏壁画的中、下部份,较上部份的情节内容很难看得清楚。其后,从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艺术第61窟》中,拜读了赵声良老师的大作《敦煌晚期艺术的硕果——莫高窟第61窟内容与艺术》。文中对“五台山图”也作了详细的介绍,但礙於 ...

• 跨学科研究敦煌古代工匠——《敦煌古代工匠研究》出版

近日,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的著作《敦煌古代工匠研究》出版。该书获得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敦煌地区在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期间开凿兴建了以莫高窟为首的敦煌佛教石窟群(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水侠口、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等)。这些石窟保存了我国古代洞窟八百五十多座,壁画五万多平米,彩塑三千多身。它们是世界范围内现存规模最大、内容 ...

• 《海上丝绸之路与亚洲海域交流》——松浦章

虽然早已有人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到 20 世纪中叶至后半叶才起步,完全无法与传统的中国史研究相提并论。“海上丝绸之路”及海洋文化研究存在种种困难,首先是因为各种相关资料及文物不仅存在于中国,还散布在海外多国。 哪怕仅限定于东亚海域,从语言而言,原先就有汉语、朝鲜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文献;当西方诸国来航东亚海域之后,各种西语文献激增,史料便更

• 袁靖: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及思考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本文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8年第1期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进行研究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历史文献研究,二是考古学研究。历史文献中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记载有限,加之史前时期还没有文字,因此,通过遗迹和遗物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考古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发掘出土的人工遗迹、遗物进行形状研究,认识其特征,再对这类各具特

• 王辉:早期丝绸之路开拓和发展的考古学证据

作者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18年第1期早期丝绸之路是指张骞通西域之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东西方文化间就存在着比较广泛的交流,为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早期丝绸之路和欧亚草原有密切关系。欧亚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到多瑙河下游,是古代游牧民族东西迁徙的主要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大通道。史前时期,

• 科技考古(第五辑)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4月印次:1ISBN:9787030570840内容简介: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封计划”的优势学科之一。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契机,所收论文为中心研究人员近三年以来的代表作,涉及科技考古 ...

• 稽古文存——卢兆荫汉唐考古文集

基本信息:编著:卢兆荫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520318402内容简介:  本书是卢兆荫为从事汉唐考古工作60年所辑,均为作者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并给合文献记载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考古与历史、玉器与玉文化、唐代金银器三大方面。卢先生已有91岁高龄,此书也是他一生从事考古工作的总结。目录秦汉玉器与玉器加工工艺秦、西汉玉器概述略论两汉魏晋的帷帐 ...

•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三辑)

基本信息:编著: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大学考古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555557内容简介: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简报2篇,公布了四川茂县、重庆云阳两地的考古新资料;收录论文7篇,分别对东南亚的刻/印纹陶器、石寨山型铜鼓、西林铜鼓墓、汉代双兽搏斗铜刷柄、播州杨氏 ...

• 考古、艺术与历史——杨泓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

基本信息:编著:杨泓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编委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月印次:1ISBN:9787501045358内容简介:  此本论文集内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韩国圆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山西考古所、宁夏考古所等处的32位学者关于考古、艺术与历史的精彩论述,插 ...

• 唐李倕墓——考古发掘、保护修复研究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德国美因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566782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考古发掘报告、文物修复保护报告和研究论文14篇,详尽记录了唐李倕墓遗迹和遗物的发掘、现场石膏打包提取、检测、清理、修复和复原过程。不同于传统现场器物单 ...

• 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

基本信息:编著:杨泓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代遗物为标本,复原中国古人社会生活的日常起居习俗、日用家具及与之相关的日常礼仪。作为一名辛勤耕耘53年的考古人,作者结合历史文献,抽丝剥茧,细致解读,以生动严谨的笔触,帮助我们走进博物馆,尽情聆听考古标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内在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魅力。目录开头的话史前席地起居用陶器 ...

•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

————————————————————————————————————全文阅读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作者: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8年第2期)

• 圆明园宫门区古环境研究

——————————————————————————————全文阅读圆明园宫门区古环境研究(作者:马悦婷 首都博物馆;岳升阳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齐乌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魏晋茹 北京出版集团;张鹏飞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

•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捻制工艺研究

—————————————————————————————————全文阅读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捻制工艺研究(作者:路智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 渤海“灵光塔”装饰纹样小识

全文阅读渤海“灵光塔”装饰纹样小识(作者:张胜超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冯恩学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8年第2期)

• 唐武德二年 宾国贡品考——兼论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原为大明宫琼林库皇家宝藏

——————————————————————————————————————全文阅读唐武德二年 宾国贡品考——兼论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原为大明宫琼林库皇家宝藏(作者: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6期)

• 丝绸之路上的中亚玻璃器——兼论中亚玻璃器向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之传播

————————————————————————————————————————全文阅读丝绸之路上的中亚玻璃器——兼论中亚玻璃器向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之传播(作者:马丽亚·艾海提 金诚实 郝春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6期)

• 史前玉器大型钻孔技术实验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史前玉器大型钻孔技术实验研究(作者:徐飞 邓聪 香港中文大学;叶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8年第2期)

• 2004年殷墟大司空遗址出土人骨线粒体DNA研究报告

————————————————————————————————————全文阅读2004年殷墟大司空遗址出土人骨线粒体DNA研究报告(作者:曾雯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佳伟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岳洪彬 王明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慧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 基于GIS的镇赉县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分布初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基于GIS的镇赉县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分布初探(作者:李鹏辉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Pauline Sebillaud (史宝琳)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讲师,同时供职于法国国立科学院东亚文明研究所(CNRS CRCAO);王立新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8年第2期)

• 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初探

——————————————————————————————————全文阅读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初探(作者:张小帆 南京博物院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12期)

• 由汉式饼食技术传统的建立看小麦的传播

 作为重要谷物的小麦,原产地并不是中国,它是在史前由前丝绸之路传入,在历史时期才广泛栽培,这似乎已经是一种定论。但是让人疑惑的是,最初小麦传入的路线我们现在还并不十分清楚,传入的中介也更是不能确切判明,而且小麦物种传入时不仅改变了种植技术,也没有传入相应的加工技术与食用方法。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后一个问题,根据初步研究,可以确认在没有获得相应的食用技术之前,小麦传入后在中国粒食传统背景下创立了新的面食 ...

• 玉中三玦:耳饰之玦

————————————————————————————全文阅读玉中三玦:耳饰之玦(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17年第10期)

• 宝马城金代遗址所见垒脊瓦及其相关问题

————————————————————————————————————全文阅读宝马城金代遗址所见垒脊瓦及其相关问题(作者:王子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俊杰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12期)

• 从北宋东京外城的考古发现谈北宋时期的营造尺

————————————————————————————————————全文阅读从北宋东京外城的考古发现谈北宋时期的营造尺(作者:刘春迎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文物》2018年第2期)

• 文化历史考古的理论反思:中国考古学的视角

全文阅读文化历史考古的理论反思:中国考古学的视角(作者: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 原文刊于《考古》2018年第2期)

• · 关于手工业作坊遗址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

——————————————————————————————————全文阅读关于手工业作坊遗址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作者:白云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8年第2期)

• 关于田野考古科学发掘问题的再思考

——————————————————————————————————全文阅读关于田野考古科学发掘问题的再思考(作者:袁俊杰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