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图书资讯丨世界遗产四十年: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

作者简介史晨喧,女,1979年6月13日出生于北京市,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并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阶段师从吕舟教授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故宫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内容简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是最具普遍性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具。《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含有 ...

• “公众考古”圆明园

  以“万园之园”著称于世的圆明园,有哪些仍沉睡于地下的未知故事?充满神秘感的遗址考古挖掘,是如何进行的?   为了让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走近公众,2015年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圆明园遗址的“公众考古”,将考古工作全程对游客开放。继2015年西洋楼遗址区的养雀笼考古现场开放、2016年远瀛观考古现场开放之后,今年开放的重点是长春园内规模最大的如园。   据悉,今年圆明园将加大对公众考古支持力度 ...

• 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博物馆与环境”“博物馆与土著居民”“为明天而收集今天”“与文物的非法贩运、交易行为作斗争”……自1992年起,每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一公布,都会在业界引发关注和热论,这些主题如一面面镜子,见证着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映射着时代的沧桑变幻。5月初,“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一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如期出现在人们视野,引起了我国博物馆从业者和研究者的讨论与思考。  “难以言 ...

• 丝路启示录:联通南亚,重振南方丝绸之路

《参考消息》5月22日报道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2015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确定共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连同早前中国与相关国家提出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亚正式被纳入“一带一路”范畴,并被写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一条从成都出发,经云南出境,连接中国、孟加拉国、缅 ...

•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

————————————————————————————————全文阅读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作者:赵殿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7年第1期)

•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的考古学探究

  2002年2月始,历时15个春秋,广西考古工作者紧紧围绕着汉代合浦港课题,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并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资料整理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得以合浦港为中心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学探索和研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史载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设置合浦郡后,正式开通。《汉书·地理志》有如下记载:  “自日南障塞 ...

• 《丝路之魂: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出版

 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打造的《丝路之魂: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正式出版,这是目前出版的第一部展现丝绸之路与天府之国紧密关系的图书。  2016年12月到2017年4月,“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为该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本书的编撰得到了著名学者谭继和、王仁湘、孙华、段渝、罗二虎、刘弘等人的指导和修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特别以《丝路锦城历 ...

• 法门寺地宫出土“随求”与舍利瘗埋制度

————————————————————————————全文阅读法门寺地宫出土“随求”与舍利瘗埋制度(作者:霍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朱德涛:四川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刊于:《文物》2017年第2期)

• 窟顶洞天 锻铸辉煌 ——云冈石窟窟顶遗址发掘回忆

提起大同云冈石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作为山西的历史地标,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然而来此参观的人们,大多只是在仰视、赞叹巧夺天工的石窟佛像艺术,却很少有人知道窟顶别有洞天,很少有人关注窟顶沉睡千百年的文化遗存。云冈石窟处在一个大风口处,从当地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大同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春天刮到冬天”——可见一斑了。云冈石窟周围分布着许多煤矿,其 ...

• “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可以借助考古成果

来源:《美术报》作者:段晴段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  段晴:古代丝路的艺术,异彩纷呈,现代人的想象无法企及那种艺术创作的想象力。艺术表现的丰富,是因为曾经丝路的信仰丰富。我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都是服务于信仰的,比如敦煌壁画,大量反映了佛教的宗教信仰。古代于阗,虽然是大乘佛教盛行的地方,实际上仅仅是大乘佛教就有许多派别,而信仰的不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便是千差万别。除了佛教信仰以外,还有民间的 ...

• 王东林:文化遗产保护,应该保护其中的“生活”

来源:中国文物网    以民间表演艺术言之,我们的一些民族曲艺、戏剧、杂技等艺术形式总是在一种人为的主观意志“安排”中,同生活的“菜园子”分道扬镳,一部分在国办文艺院团的“苑囿”中雅化到基本上没有多少生活的气味;一部分虽然留在原来的菜地里,却没有获得“菜”的待遇,甚至为了给所谓“现代种群”腾挪空间,被当成“草”给拔除了。当我国的文艺院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遭遇普遍危机纷纷停火歇业时,有相当种类的戏剧、 ...

•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数字图书馆开通 1720年御制大藏经镇馆

中国新闻网    图为内蒙古大学数字图书馆应用界面。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7日电 (乌瑶 张瑾娴)17日,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数字图书馆开通仪式在内蒙古大学举行。作为镇馆之宝,1720年御制北京木刻版蒙古文《甘珠尔》经(大藏经,109卷)的数字化成果备受瞩目。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数字图书馆采用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该系统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率先实现了标准的蒙古文文献管理,已经在中央民族大学等7所国 ...

• 古代印加绳结语新发现!除记账外竟还能...

印加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帝国,通过名为奇普(Khipus)的方法来结绳记事。更精致的奇普可能还含有编码过的信息。摄影:DALLAS MUSEUM OF ART撰文:Daniel Stone  根据秘鲁安第斯山脉一座偏远山村的发现显示,古代印加人将彩色打结绳串用作记账设备,而其用处还不止于记账。  这种名为“奇普”(Khipus)的设备利用绳结组合来代表数量,常用于记录玉米,豆子和其他农产品的储存量。殖民时期的西班牙文献表明,印加奇普还记录过历 ...

• 不列颠的古罗马长城——哈德良长城

横跨大不列颠岛七十余英里的哈德良长城,从公元二世纪前期开始,守护了罗马帝国的北部疆界近三百年。(Robert Harding / Alamy Stock Photo)公元122年到访不列颠省的哈德良皇帝,已全盘掌控了整个罗马帝国,彼时的帝国版图扩张,自大不列颠北部起,东贯2500英里直达今天的伊拉克,南贯1500英里直入撒哈拉沙漠。尽管饱受争议,哈德良皇帝在前任皇帝和监护人图拉真去世之后被收养,提前五年成为皇帝,一直执政到他逝世的公元138,享年 ...

• 绝世古城——意大利卡

意大利卡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罗马古城,它位于如今的桑蒂蓬塞,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北面9公里处。该城市建于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公元前202)期间的公元前206年。伊利帕战役胜利后,罗马领袖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将意大利退伍兵安置在了此处,所以它的名字叫意大利卡。虽然它附近的斯帕利斯(即塞维利亚)一直都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意大利 ...

• 齐东方 | “黑石号”沉船出水器物杂考

  “黑石号”沉船中出水了大量珍贵的九世纪早中期器物,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人们对东南亚海上贸易的认识大大改变。“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部分铜镜、瓷器和金银器形制独特,通过对其制造、使用和流通情况的讨论,可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海上对外贸易模式。同时,结合扬州的考古发现,可知其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见证了九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被茫茫海洋隔绝的陆地板块,限制了人们探寻大海彼岸的世界,同时也 ...

• 抓住丝路上的文化符号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冷不丁会发现一些文化符号,像精神路标那样标记着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形成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尤其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文化符号,更让你生出一种贴近和温馨,就像你在别人家里看到了和你家一样的家居摆设。  两年前,我随“丝路万里行”车队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在列基斯坦广场经学院楼下的一个旅游品商店,见到过三件一套的陶制工艺品,一个是中国貔貅、一个是中亚骆驼、一个是印度大象,当即眼前 ...

• 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关于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公元609年,为了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打破与西域的贸易壁垒,隋炀帝西巡至张掖,召开了“万国博览会”。西域27国君主、使臣受邀前来。为款待宾客,隋炀帝令人组织文物展,并举办宴会,各国商人赶来开展大规模的贸易活动。这次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历时6天。  中国东、南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高山,北面是戈壁、森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不利于与外界的沟通。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自我封闭,经过陆路和海上丝 ...

• 唐代石狮雕刻体现丝路文化

 唐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相当繁荣。这一史实可从帝陵神道两侧和四神门外陈设的石狮雕刻得到反映。帝陵狮雕不仅象征着唐朝历代帝王的文治武功,而且是丝绸之路兴衰沉浮的晴雨表,体现了唐朝与丝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狮子从西亚和中亚传入中国  唐十八陵,自唐太宗昭陵创制,到高宗乾陵得以完备定型,以后诸帝承袭遗制。其狮雕不仅是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丝路文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帝 ...

• 李新伟:我们在玛雅做考古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考古学迎来走向世界的新机遇。  目前中国考古约有70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在世界文明的核心地区和“一带一路”关键节点进行考古发掘,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洪都拉斯开展的科潘遗址的发掘。  玛雅,作为世界上唯一诞生于热带丛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在科学、农业、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令人震惊的高度。 公元8世纪玛雅文明鼎盛时,有60多个独 ...

• 丝绸专家笔下的丝绸之路

 在众多的丝绸之路著作中,赵丰先生这本《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有它自己的特征,它是以中国丝绸为主线来讨论丝绸之路的,而且它出自一位名副其实的丝绸专家之手。《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赵丰著,黄山书社出版  注重考古材料,重视对实物的观察  中国古代有关丝绸的记载非常丰富,作者对于传统史料和出土文献中的有关记载是做过收集整理工作的。但文献的记载往往不够细致,主要还是数量、尺寸、纹样、产地等方面 ...

• 昝涛: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织的中亚

要理解伊斯兰文明征服西域,不能仅从经济、政治和军事角度分析,还要看到文明的“内核”因素,要意识到世俗的儒家文明与普世的宗教文明去争取流动的游牧民族时,并不具有优势。对中国而言,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说,中亚主要是陆权意义上南-北对峙下的“西向战略”问题。传统时期农耕-定居帝国与草原-游牧帝国的对峙是如此,近代至当代中俄(苏)并立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从文明的角度来说,如何认识伊斯兰文明,是中国人理解中亚的 ...

• 吴建中:古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不只是商品

解放日报 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上,除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以外,中国文化在西方一直具有较高的地位。以“中国风”为例,500年前,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华,回国后他们向欧洲人传播了中国文化。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欧洲又掀起了一场“中国风”,既包含了琴棋书画等修身的艺术,又泛指一种东方神韵,渗透到建筑和瓷器等外观设计里 “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文化的维度不可或缺。事实上,当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丝绸 ...

• 吴建中:“一带一路”为何强调文化维度?看看历史上的丝路故事就知道了

丝绸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文化的维度不可或缺。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其所承载的新理念也得到了更多认同。无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开放型平台来说,经济与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 ...

• 刘迎胜:丝绸之路源于各文明中心的相互吸引

小传刘迎胜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考察。核心提示● “丝绸之路”这种跨文化交往通道的产生,就是来自人类的好奇心,探索世界新生的未知事物。● 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异质文化之间的往来,最独特的文化特征是跨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的产生 源于人类的好奇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其文明中心在黄河、 ...

• 名家话说丝绸之路

来源:光明日报  《话说丝绸之路》 刘迎胜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选自《话说丝绸之路》)  敦煌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选自《话说丝绸之路》)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唐代舞女俑 (选自《话说丝绸之路》)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最早的世界地图 (选自《话说丝绸之路》)  【读书者说】  目前,在“一带一路”的国策日益深入的情形下,很多读者都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要内涵。因 ...

• 从长安到拉萨:2014唐蕃古道考察纪行

新书介绍 | 从长安到拉萨:2014唐蕃古道考察纪行2017-05-12 09:18基本信息: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3月印次:1ISBN:9787532583614内容简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 ...

• 萨沃伊之都:中欧建筑遗产研修Station4|专题报道

“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与技术”高级研修班Heritage Building Conserv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Workshop第四站——都灵!都灵作为意大利王室萨沃伊家族的故乡,在1563年成为了萨沃伊公国的首都,随后是萨沃伊王室统治下的萨丁尼亚王国的首都,最后是意大利统一之后的第一个首都(1861 -1865)。在此,萨沃伊王室建立了众多华美的宫殿、城堡和行宫

• 从“人马”、“佛衣”等22个方面看丝路留下的美术传统

作者:李凇 来源:考古汇微信公众号 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线路,而是一张铺展开来的网格,以敦煌为观察点,能看到古希腊罗马、古波斯、古印度、中国这四个文化传统,并从其中的发现美术交流的痕迹。丝绸之路上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化交流,给丝路沿线带来不同宗教和信仰的扩散交融、文化观念的渗透和知识的叠加、艺术表现手法与技术的延展、文明发展活力的增强、宽容心态和对多元文明的接纳等五个方面的文化变化。《澎湃新闻·古代 ...

•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

《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碑-1958年-祁铎摄影千相塔(千像塔)是宣统二年(1910)道士王圆箓修建的一座集存残破佛像的泥塔,在塔北面数米的地方立有《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碑。石碑高112厘米、宽56厘米、厚12厘米,今藏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馆藏号Z1114号。碑阳刻《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由清末地方官员廷栋(1866—1918)撰,碑阴刻廷栋诗《敦煌千佛山咏怀》两首。1951年,敦煌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国家文物局派来的专家组的调查工作,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