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原北周壁画墓与艺术风格
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作者:耿志强摘要:宁夏固原北周壁画墓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北周时期的考古资料,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上的空白。出土的数十幅人物、阙楼、侍女等壁画,继承了汉魏时期的画风,体现了北周时期的绘画风格,对隋唐壁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关键词:固原原州;北周墓;壁画;绘画艺术与风格作者简介:耿志强(1956—),男,河南洛阳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考古。 北周李贤墓持刀武士图 ...
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作者:耿志强摘要:宁夏固原北周壁画墓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北周时期的考古资料,填补了我国绘画史上的空白。出土的数十幅人物、阙楼、侍女等壁画,继承了汉魏时期的画风,体现了北周时期的绘画风格,对隋唐壁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关键词:固原原州;北周墓;壁画;绘画艺术与风格作者简介:耿志强(1956—),男,河南洛阳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考古。 北周李贤墓持刀武士图 ...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城铁西二旗站东南方向,还遗存着一座老火车站。历经百余年,老站房虽多有改造,但古韵犹存,这便是始建于1905年(1906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清河车站。未来,清河站将作为京张高铁的双始发站之一。现在的老站已停办客运业务,钢轨被拆除,升级建设启动。唯有老站房矗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周遭巨变。老站房矗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周遭巨变。然而,老站房本身的保护也是一波三折,为此弘博网专访了青年铁路文
在福建泉州石湖半岛,一条斑驳的石板路将石湖古港与现代货柜码头相连。不远处,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六胜塔见证着这延绵千年的传承。 “海者,闽人之田也”。自古以来,福建便与海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无数商贾携带着香料、药物和奇珍异宝来到这里,又将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 曾经“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仍然依稀可见,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引领下, ...
福州在唐时甘棠港的兴盛并非偶然,更为后世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在4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力证“唐甘棠港在福州”之后,省政府特聘省文史馆馆员、福建师大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昨日再根据研究进展,细述福州港口的兴衰史,展示福州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关于唐甘棠港的盛况,欧潭生在宋《三山志》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载。书中描述福州城壕“折而东,经金墉桥 ...
清净寺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独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国内罕见的石结构的清真古寺。 “如果生前为安拉建造一座清真寺,即使小如鸟巢,逝后安拉也会在天国为他建造宽敞的房屋。”《古兰经》中的这段铭文表达了清真寺建寺的意义和信徒们的心情。在《古兰经》的指引下,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穆斯林们也把建造清真寺的传统带到当地。 作为“海丝”起点城市,泉州在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市井十洲人”中不乏许 ...
“南海一号”考古近日有新进展。经过发掘,专家推测“南海一号”是南宋中晚期的福船,从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区开展贸易的途中沉没。泉州文博界表示,这些新发现进一步佐证泉州可能是“南海一号”的始发港。 最新发现 “南海一号”可能是南宋中晚期福船 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发布“南海一号”考古最新进展。专家认为,“南海一号”可能是南宋中晚期福船,是一 ...
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昨日起在央视国际频道(CCTV4)连续播出,首播时间为3月9日至13日上午9点,重播时间为当日23:15。德化瓷器葫芦瓶、磁灶窑绿釉碟等泉州元素在昨天播出的第一集《航线》中亮相。 该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精心打造,共五集、每集45分钟,分别是《航线》、《船舶》、《货物》、《港口》和《文明》。纪录片汇集国宝文物、遗迹遗址、古籍文献、知名专家,深入解读、全面展示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代球 黄忠廉“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主动与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达至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一带一路”的顺利落实要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而成“五通”,则必先语言相通,而欲成语通,则必经翻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设“一带一路”,翻译开路。 “一带一路”东连亚洲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为顺利落实“一带一路 ...
这些天很多人都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欣赏了来自大英博物馆的“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我们看着人类从远古走来,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一步步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很显然,100件文物并不足以浓缩这漫长的历史,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试着也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物,串起不同的世界史。 比如大家最熟悉不过的陶器。在大英这个展览中,展出的是一件来自日本绳纹时代的陶器。这个时代相当于从公元前12000年到 ...
再过几天,柴焕波就要启程去西藏了,他要去那里追访高僧阿底峡传道的足迹,然后带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孟加拉国考古队队员到阿底峡的故乡——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继续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他们第四次赴孟加拉国考古,这次,他们将在那里待上两个月。从2014年底到2016年底,他们先后三次到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考古。其间发现了两组庞大的遗址群,还发现大量佛塔、道路、灰坑、不同时期的陶器组合等。这在孟加拉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孟加 ...
《遗产与保护研究》征稿启事《遗产与保护研究》杂志为双月刊,2016年创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0-1353/K,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0913。现全文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并已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第二批学术期刊认定。杂志现面向历史、地理、考古、文博、建筑、农业、艺术等遗产领域相关学科的科研人 ...
《建筑遗产》征稿启事《建筑遗产》杂志为季刊,2012年创刊,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0-1071/TU,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289。《建筑遗产》是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historic built artifact and environment)研究、保护与再生学科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兼具学术探索性、工程示范性和艺术鉴赏性,旨在建构跨学科、跨文化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提升我国城 ...
作者简介切萨雷·布兰迪(Cesare Brandi)意大利文物与艺术品保护专家、艺术评论家,20世纪文物修复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导了意大利中央修复研究院的建立并出任院长,在意大利多所院校教授艺术史和文物修复课程,创办多份艺术刊物,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邀请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并担任过许多文物修复项目的顾问。布兰迪的文物修复理论影响了《威尼斯宪章》和意大利《1972修复宪章》的制定,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石。 ...
作者简介王贵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于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建筑学院分委员会主席,并兼任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园林分会副会长、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先后获得北京 ...
《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重建问题讨论(下)吕舟3. 关于重建的典型案例战后或灾后重建也存在复杂的情况。一种可以归并为修复,修复后的建筑仍在物质遗存的层面与原有建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种是重建,在物质上与原有建筑并不存在直接的物质材料的关联,但却反映了一种人类反对战争、尊重传统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遗产保护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的一种活动,而应当尊重当地社区的选择和愿望。事实上,战 ...
《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重建问题讨论(上)吕舟摘要:重建行为本身反映了人们对于已毁建筑的记忆和价值的认同。在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重建活动具有了一种试图重现已消逝的重要历史建筑形态或价值的动机。作为对集体记忆或文化传统的尊重,特别是当重建本身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这种重建就具有了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义。但从基本逻辑和物质的层面,重建的建筑无法等于已毁的建筑,二者具有不同的 ...
《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破题:刍议中国文物古迹的物质性再造问题(下)崔金泽3. 中国的相关法规与理论欧洲的理念在引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固有传统和遗产特征相适应而产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在欧洲内部,其理念也如上文所叙述,渐进式地变化。这种变化后的理念,又再次引入中国,与先前输入并本土化了的版本发生碰撞……正是这种被动式的、非线性的遗产化(同时也是现代化的一部分)进程,造成了中国物质性再造特有的、逻辑混乱 ...
《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2期破题:刍议中国文物古迹的物质性再造问题(上)崔金泽摘要:对于文物古迹的物质性再造这个问题,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与讨论。虽然《文物法》从法理上禁止物质性再造,但此行为却仍然在中国大范围地存在。这类工程在实施层面存在四个共性的问题,即对原始遗址的破坏、阐释不明、复建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对内部梁架的忽视、以及公众参与度不足。目前,在各方无法就术语及理念达成共识的情 ...
图01/与摩梭妇女共同劳作(左一为作者) 摄影:扎西次第1.缘起:多样而鲜活的乡土 我与滇西北地区的接触,始于2010年。当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无止桥”公益团队要在丽江开展一个慈善项目,邀我参加调研,于是才有了机会踏上这片土地。在项目的数次调研过程中,我与村民们同吃同住,逐渐培养了感情、增进了了解。这方土地的乡土建筑与聚落,深深地吸引了我。首先,乡土建筑最为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多样性,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多样 ...
《美术向导》2014年第5期照片里的北魏皇帝:一张照片里的三种历史焦琳太和十八年(494)的冬日里,洛阳城南外的伊阙山萧瑟宁静,山旁的伊水缓缓地流淌,这一平静的景象很快就被远处传来的战马嘶鸣声打破。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戎服执鞭,御马而出,身旁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北海王元详,身后是整装待发的六旌将士,战旗飘扬远远地望不到边际。此次出征是以南伐萧逆为由,北海高太妃在伊阙外与其子元详挥泪送别,闻者动容,这1500 ...
作者简介史晨喧,女,1979年6月13日出生于北京市,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并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阶段师从吕舟教授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故宫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内容简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是最具普遍性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具。《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含有 ...
以“万园之园”著称于世的圆明园,有哪些仍沉睡于地下的未知故事?充满神秘感的遗址考古挖掘,是如何进行的? 为了让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走近公众,2015年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圆明园遗址的“公众考古”,将考古工作全程对游客开放。继2015年西洋楼遗址区的养雀笼考古现场开放、2016年远瀛观考古现场开放之后,今年开放的重点是长春园内规模最大的如园。 据悉,今年圆明园将加大对公众考古支持力度 ...
“博物馆与环境”“博物馆与土著居民”“为明天而收集今天”“与文物的非法贩运、交易行为作斗争”……自1992年起,每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一公布,都会在业界引发关注和热论,这些主题如一面面镜子,见证着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映射着时代的沧桑变幻。5月初,“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一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如期出现在人们视野,引起了我国博物馆从业者和研究者的讨论与思考。 “难以言 ...
《参考消息》5月22日报道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2015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确定共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连同早前中国与相关国家提出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亚正式被纳入“一带一路”范畴,并被写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一条从成都出发,经云南出境,连接中国、孟加拉国、缅 ...
————————————————————————————————全文阅读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作者:赵殿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17年第1期)
2002年2月始,历时15个春秋,广西考古工作者紧紧围绕着汉代合浦港课题,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并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资料整理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得以合浦港为中心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学探索和研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史载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设置合浦郡后,正式开通。《汉书·地理志》有如下记载: “自日南障塞 ...
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打造的《丝路之魂: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正式出版,这是目前出版的第一部展现丝绸之路与天府之国紧密关系的图书。 2016年12月到2017年4月,“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为该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本书的编撰得到了著名学者谭继和、王仁湘、孙华、段渝、罗二虎、刘弘等人的指导和修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特别以《丝路锦城历 ...
————————————————————————————全文阅读法门寺地宫出土“随求”与舍利瘗埋制度(作者:霍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朱德涛:四川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刊于:《文物》2017年第2期)
提起大同云冈石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作为山西的历史地标,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然而来此参观的人们,大多只是在仰视、赞叹巧夺天工的石窟佛像艺术,却很少有人知道窟顶别有洞天,很少有人关注窟顶沉睡千百年的文化遗存。云冈石窟处在一个大风口处,从当地流传甚广的一句话——“大同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春天刮到冬天”——可见一斑了。云冈石窟周围分布着许多煤矿,其 ...
来源:《美术报》作者:段晴段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 段晴:古代丝路的艺术,异彩纷呈,现代人的想象无法企及那种艺术创作的想象力。艺术表现的丰富,是因为曾经丝路的信仰丰富。我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都是服务于信仰的,比如敦煌壁画,大量反映了佛教的宗教信仰。古代于阗,虽然是大乘佛教盛行的地方,实际上仅仅是大乘佛教就有许多派别,而信仰的不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便是千差万别。除了佛教信仰以外,还有民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