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艾力江•艾沙:阿帕克和卓之麻扎—一个多重意义的文本

 喀什噶尔(今简称喀什)是中国最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根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统计数据(1992),喀什地区有98座麻扎(麻扎本意为“谒拜之地”,后指伊斯兰教圣徒之墓),约占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1/4 。在这近百座墓葬中,阿帕克和卓麻扎(即香妃墓)拥有寝宫(gümbäz)、哈尼卡(hanika)、经学院、清真寺、门阙、池塘、果园、公墓、房舍等一系列古老建筑 ,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圣地来朝觐,同时又是新疆境内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 ...

• 武威地区西夏遗址调查与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黎大祥 张振华 黎树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6月印次:1ISBN:9787509785409内容简介:  本书对武威市及其周边县的西夏文化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普查,对这一地区的西夏文物遗址进行了认真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武威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西夏遗址档案,既有对个案遗址的介绍、 ...

• 中国丝路研究的奠基之作——评黄文弼先生的《西域史地考古论集》

文章出处: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朱玉麒   《西域史地考古论集》,黄文弼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文弼(1893—1966)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考古学家、西北历史地理学家。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黄文弼作为唯一的中国考古学者加入其中,并于1927年5月9日首途,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蒙古和新疆考察之旅,也开始了他终生从事的西北研究征程。  商务印 ...

• 鄂尔多斯考古学文化与鄂尔多斯学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众多,其中旧石器时代的河套人就生活在乌审旗,新石器时代创造朱开沟文化的先民就生活在伊金霍洛旗,战国、秦汉时期匈奴民族横扫大漠,开创了闻名中外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这些都是典型的鄂尔多斯考古学文化。鄂尔多斯考古学文化是鄂尔多斯历史学的基础、是鄂尔多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鄂尔多斯考古学文化概况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 ...

•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从丝绸之路青海道看贸易途径变迁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通往目的地的路有障碍时,人们总是另辟蹊径,于是,沟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路线。路线的多样化,也丰富着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价值元素。  如果到青海旅游,常会被推荐从塔尔寺到青海湖、从日月山到金银滩、从肋巴沟到文成公主庙的旅游线路,热门景点都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唐蕃古道而行。人们对唐蕃古道太过熟悉,而曾经在青海境内的另外一条古道似乎被渐渐遗忘——丝绸之路青 ...

• 考古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军事遗存

赵丛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教授)张朝(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其《中国——个人旅行的结果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研究》(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抽象概念,其横亘于欧亚内陆腹心地带,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东西方文明。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对话、民族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在世界古代 ...

• 《张掖大佛寺建筑研究》出版发行

  近日,由甘州区博物馆编纂的《张掖大佛寺建筑研究》一书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特邀北京工业大学李江博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晓东先生和天津大学杨菁女士联合编纂,从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建造做法、装饰艺术等方面对张掖大佛寺做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涅槃宗和藏传佛教对大佛寺建筑的双重影响,揭示了多元文化在大佛寺建筑中融合的特征,并将研究范围扩展至河西地区,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甘肃、青海一带明清 ...

• 丝绸之路石窟巡礼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历史及其造像艺术。 丝绸之路与石窟寺院 古代中国和中亚、西亚的贸易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来新缰地区,而后又传播到中原地区。中国的早期石窟,比如库车石窟、凉州石窟、敦煌石窟等,都是沿丝绸之路建造的。 库车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现存石窟中最早建造的石窟,始凿于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早期的石窟形制受印度石窟的影响很大,石窟中的壁画也继承了印度佛 ...

• 孙喆丨农牧融会促进清代疆域形成:清代的“中国”空间

作者:孙喆 来源:民族史孙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农牧社会的二元并存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现象,农耕经济、游牧经济为主导的两大力量的博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征战和交融,持续长达两千余年。到了清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进入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两种文化的融会对当时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中国”空间范围 ...

• 新疆伊犁吉林台库区墓葬人骨研究

基本信息:编著:张林虎 著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494566内容简介:  《新疆伊犁吉林台库区墓葬人骨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吉林台库区内墓葬所出土的人类遗骸。作者从生物考古学的视角,运用骨骼测量学、牙齿人类学、古人口学、古病理学及统计学等多种方法,对这批迄今为 ...

• 黑水城契约:我国古代契约的重要组成

作者:杜建录来源:历史地理研究资讯我国契约传统源远流长。从进入阶级社会之初到民国时期,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的契约不计其数,绝大部分毁于社会动荡、人口迁徙和自然灾害,有专家曾估计,保留下来的只有十万件左右。但从近年对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宁波文书、福建文书以及太行山文书的发现整理情况来看,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这些契约文书的产生时间以明清和民国居多,元代以前较少。长期以来,学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居 ...

• 爱丁堡世界遗产管理及可持续旅游

摄影:谭镭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前言世界遗产城市的管理除了与遗产保护相关以外,也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城市,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其保护管理涉及并有赖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过度或不恰当的旅游发展,对世界遗产地的价值,真实性及完整性带来的威胁非常普遍。因此,考量遗产地对旅游相关利用的承载力极限是保证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

• 敦煌文物珍品(15):《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敦煌文物珍品(15):《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 原创 2016-09-03 马德 敦煌研究院 2016年5月7日至9月4日,"敦煌莫高窟: 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大展在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 (Getty Center)展出。此次展览的珍稀文物区将展出向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借展的文书、绢画、绣品、草稿等珍贵文物43件。名 称:基督教赞美诗编 号:P.3847时 代:8~9世纪尺 寸:高26cm 宽104.8 cm现 藏: ...

• 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造像石塔

刘仕敏丝绸之路沟通东方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其从中原王朝都城出发,向西途径各州,两宋之前,东端起点为长安、洛阳,北宋开始移至开封,南宋与西域之陆路交通被金和西夏阻断,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荣。对比今天的行政区划,中国境内主要线路经过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及新疆。佛教的传播也沿着丝绸之路,留下众多石窟寺等佛教遗迹,比如保留了早期佛教特征的石塔。本文试图介绍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石塔,由东向西洛阳- ...

• 灿若明星洒苍穹——新疆石窟寺巡礼

魏一骏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佛像和佛寺随后也逐渐在我国出现。石窟原为僧人打坐修禅之所,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佛寺的一种——石窟寺。其大致可分为殿堂窟、中心塔柱窟、佛坛窟等类型。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作为我国的四大石窟早已为人所熟知,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样分布着许多石窟艺术的瑰宝。这些石窟可能不算著名,但它们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丝毫不逊于 ...

• 丝绸之路著作目录

刘全波编2014年1.(瑞典)斯文·赫定著、周山译《亚洲腹地旅行记》,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2版。(瑞典)斯文·赫定著、周山译《亚洲腹地旅行记》,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版。2.马健《草原霸主——欧亚草原早期游牧民族的兴衰史》,余太山、李锦绣主编《丝瓷之路博览》,商务印书馆,2014年。3.王炳华《原始思维化石——呼图壁生殖崇拜岩刻》,余太山、李锦绣主编《丝 ...

• 流失海外的敦煌吐鲁番文献

刘全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到亚洲腹地探险的热潮,各种名号的探险队、考察队开始在我国西北地区(古丝绸之路沿线)肆意的探险和寻宝,大量文献和文物被发掘并掠夺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敦煌吐鲁番文献,从一开始就被各国探险家所瞩目,成为他们争夺的焦点。下面我们就主要介绍一下这几个国家的探险活动及由此造成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海外流散状况。英国敦煌吐鲁番文献流散英国的关键人物是斯坦因(1862—1943),匈 ...

• 敦煌绢画:散落天涯的杳杳飞花

刘全波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即敦煌莫高窟第16窟的耳洞第17窟,藏经洞打开后,出现了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内有从4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历代文书和佛像、绢画、纸画、刺绣及大批其它珍贵艺术品5万多件,这就是后来引起世界瞩目被誉为20世纪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藏经洞出图文献文物数量之多,价值极高,令人窒息。由于清末政府的软弱无能,藏经洞文物发现之后所面临的问 ...

• 楼兰出土文书

一、楼兰简介楼兰遗址分布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沿岸,地当中西交通孔道。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穿过白龙堆,即进入楼兰地区。由此西北行可达焉耆、龟兹,沟通丝路北道;西南行为丝路南道,经且末、精绝、于田、莎车等地,进入帕米尔高原。楼兰地处塔里木盆地最低洼地区。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在这一带经常改道, ...

• 写本文献:中华文明有待开发的宝藏

我国古代文献的传播大体可分为铭刻、抄写、印刷三个大的阶段。铭刻是指用刀凿或硬笔在甲骨、铜器、陶器、碑石上刻写,传世的文字资料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及石刻文字等。抄写是指用毛笔或硬笔蘸墨或朱砂在竹、木、帛、纸等材料上书写,按其载体不同,又可分为简帛和纸本两类。印刷是指采用刻版或活字排版方式印制书籍,其印刷物称为刻本。写本相对于刻本而言,主要指刻本流行之前的手写纸本文献。至于使用时间更早的竹简木牍和缣 ...

• 从两个“复兴”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成果: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在新时期走出的一条新路,一条把当代中国引向光明前途、光辉未来的道路,今天仍在继续走。党的十八大报告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得出一个结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这个评价很高,是恰如其分的。本文着重就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谈点一得之见。中国道路是否具有世界意义?谈 ...

• 东千佛洞西夏佛教绘画艺术与周边地区佛教艺术的关系

东千佛洞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为西夏时期创建的石窟。该石窟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画面精美,极富浓郁的多民族、多地域美学审美特征,是研究西夏社会历史、宗教文化、民俗生活、宫殿建筑艺术最直观的珍贵史料。对东千佛洞西夏绘画艺术的研究,无论在西夏艺术史上,抑或在佛教造像学乃至藏传佛教艺术史上,都具有独特的诠释意义和美学价值。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大量西夏史料散落亡佚,因此,散处于各地的佛教石窟艺术 ...

• 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古代文明之路,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具有内在的历史动因。其一,丝绸之路的诞生,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现实需求。从考古资料上看,远至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已经传入来自中国的丝绸等物品。欧洲、中亚和我国中原地区的经贸往来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其二,在中亚和欧洲方向先后出现的两大帝国,为打通东西方之路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 ...

• 汉唐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与国家认同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址多分布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绿洲上,主要有吐鲁番盆地的苏贝希墓地、洋海墓地、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群,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察吾乎墓地、群巴克墓地、库车友谊路砖石墓,西部天山的下坂地墓地、香宝宝墓地,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扎滚鲁克墓群、尼雅汉晋墓群、山普拉墓地、伊玛目·木沙·喀孜木麻扎墓群,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小河墓地、古墓沟墓地、罗布泊西北汉晋墓群、营盘墓地等。这些墓葬相隔较远,但墓葬文化大都 ...

• 新丝绸之路:从战略构想到现实规则

【摘要】建设“新丝路”是涵盖经济贸易、金融投资、交通运输和人文科学等广泛议题的综合性区域合作倡议,是密切我国与周边地区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战略构想。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新丝路”建设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新丝路”战略不仅需要经贸互通和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建设,而且需要观念更新与规则构建等“软件”方面建设,以实现从“对外开放”到“塑造开放”的转变,使我国对外开放从“积极推进”发展到“自然融入” ...

• 从社区角度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社区角度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6-08-10 霍晓卫 世界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黎平地坪侗寨的风雨桥, 2004年曾遭遇洪水冲毁,当地侗族群众有的舍身跃入洪水中打捞,有的沿着河岸追赶,有的提着电筒彻夜搜寻,硬是从洪水中“捞”回大部分桥的构件,并将其复建起来。当年媒体将故事阐述为“向世人展现出当地侗族群众视文物为生命的精神风貌”。对于地坪人,风雨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巨大的荣誉,反映其具有非 ...

• 书籍推荐:丝路画语(唐墓壁画中的丝路文化)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基本信息:作者:程旭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6月印次:1ISBN:9787224117370内容简介:    程旭著的这本《丝路画语(唐墓壁画中的丝路文化)》立足于唐墓壁画研究,通过梳理唐墓壁画中的人、物、场景,从图像艺术中探讨唐代各民族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轨迹,融汇唐墓壁画中的有关 ...

• 试论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

方铁民族史【摘要】中国边疆学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边疆理论与治边实践并重、边疆历史与边疆现实并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研究成果既有学术意义也有应用价值等特点。由此决定其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应灵活多样。中国边疆学应继承和发展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关键词】中国边疆学 边疆研究 研究方法【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目前中国边疆学如异军突起,已成为边疆问 ...

•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书讯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2016-08-30 浙江大学出版社 民族史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彼得·弗兰科潘 (Peter Frankopan) (作者)邵旭东 孙芳徐文堪 (译者)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内容简介1 从建立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 ...

• 游牧、农耕两大生态区整合背景中的清代多民族治理(2)

来源:邹怡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二、清代的多民族治理回溯至此,就自然地衔接起清的崛起。从小微部落到地跨游牧、农耕两大区的大帝国,清的崛起建基于上述游牧区与农耕区之间长久的互动经验之上。游牧生活包含着狩猎技能和机动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伴生出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农耕定居的优势在于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稳定的产出。前述农耕与游牧两区的关系史貌似纷繁,但从宏观入手,便能梳理出一条较为简明的关系演变脉络。游牧人群劫掠农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