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仑河源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指在古代人类各大文明的孕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交流、互动作用,并使其各自成长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现代文明进程的亚欧大陆东西方古代交通路线和相关地理文化区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主动控制了被匈奴隔断已久的丝绸之路,并亲自确定昆仑、河源于西域(今新疆)。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
丝绸之路指在古代人类各大文明的孕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交流、互动作用,并使其各自成长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现代文明进程的亚欧大陆东西方古代交通路线和相关地理文化区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随后主动控制了被匈奴隔断已久的丝绸之路,并亲自确定昆仑、河源于西域(今新疆)。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清俐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量简牍帛书陆续出土,简帛文献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其中不少具有文学性的简帛文献成为古代文学研究者的“新宠”。正如王国维先生所道,“古来大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大批佚失的文学作品的重新发现,为文学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补白作用。一批针对简帛文学研究成果的问世,更是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知。 简帛文献催生新课题 《北京大学藏 ...
地理大发现、文明论、国家疆域——南海仲裁案的历史地理学解释作者:唐晓峰 来源:民族史我想要做的是从地理的角度探索历史经验。而且我一直记着下述的观念:整个地球事实上是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并不存在空的、无人居住的空间。正像我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处于地理位置之外一样,我们当中也没有人完全摆脱地理问题的争端。那种争端是复杂的,也是有趣的。因为它不仅是关于士兵和大炮的,它也是关于思想、关于形式、关于形象和想象 ...
作者:曾向红;来源:民族史“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想象与地区合作曾向红摘要: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观之,“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领导层在新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战略叙事,这种叙事蕴含了一种中国对广阔的亚欧非大陆进行描述的新地缘政治想象。这种地缘政治想象可被称为太极式想象,它不仅在空间想象上契合中国的太极图式,其合作理念也符合太极图式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太极式的地缘政治想象有助于克服传统地缘政治想 ...
大遗址保护专项行动持续进行了十余年,已经到了需要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和问题的时候。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著的《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于近日出版,应当说是恰逢其时。 从整体上看,《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既有专题研究和理论探索,也有实践总结和问题分析,特别是对西安片区、荆州片区、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典型案例的解析和评价,从中总结出的大遗址保护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我们地方文物 ...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春海 苏培 19世纪,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将历史上连通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称为“丝绸之路”。今天,一谈到这条沟通东西方文明的贸易通道,人们往往更多联想到的是两次出使西域的西汉人张骞。而随着新的考古证据不断地涌现,关于汉代之前丝路踪迹的研究,成为考古学、历史学等许多学科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新证据不断发现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其玉料经过分析是国人 ...
拓跋种姓“匈奴说”的政治史考察陈勇摘要:南北朝正史关于拓跋种姓的表述截然不同:有匈奴、鲜卑两说。“匈奴说”认定,拓跋氏是匈奴女“托跋”与汉朝降将李陵的后代。代国被前秦攻灭后,苻坚安排独孤、铁弗、贺兰诸部分治其故地,“匈奴说”可能是匈奴系人群主导代北的产物。匈奴族裔对道武帝建国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匈奴说”也得以在拓跋内部与“鲜卑说”长期并行。崔浩监修国史,为迎合匈奴系皇后及太武帝本人而重拾“匈奴说” ...
唐朝北部疆域的变迁——兼论疆域问题的本质李鸿宾摘 要:本文以唐朝前期为段限,针对唐朝北部疆域的变迁揭示出了隐藏其后的疆域之本质属性和特点,即在以中原为核心区、周边为外缘区二元制的王朝构架内,北部边疆地区是在唐与草原帝国多方面交往互动过程中以夹处二者之间的定位而存在的。因受制于南北两个性质迥然有别的帝国外层地缘非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不是以明确的间隔线索而是以游移不定的模糊状态呈现出来的,它自然 ...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葛承雍 要进入汉唐长安城内的宏丽殿堂就要通过直贯南北的渭桥,近几年来数座古代渭桥被考古发掘出来,庞大的遗址、直木的桥桩、雕刻的石基以及散落的钱币从五铢到开元通宝,都反映出桥梁的变迁,不仅将长安内外棋盘般地连接一气,也将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互相贯通。其测绘技术、建造工艺都令人惊叹不已。但是要了解研究这座城 ...
作者苗威 来源:民族史苗 威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金石记载的考证,认为高句丽的“平壤城”有上平壤、下平壤、南平壤之别,“上平壤”由《好太王碑》所载之“下平壤”推导而来,313年之前的“平壤城”是上平壤,即今集安市区。此后,尤其是334年故国原王“增筑平壤城”之后的“平壤城”,皆是下平壤,位置为大同江北岸今平壤市区的长安城故址。“南平壤”之说首见于《三国史记》,位置为今长寿山城南的平地城。平壤城;国内城 ...
来源丨《我们应有的反思》说明丨文章原标题“中国人的义利观”,现标题为编者加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财富来源,主要是两个,即所谓耕读。耕是种田,农业生产,这是最主要也最正当的,因此地主在旧时代是得到尊敬的,他们靠土地、靠农业生产发家。还有靠读书,读书本身是不挣钱的,但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就是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当官享受俸禄,其实也是靠农业生产提供的物质条件。旧时代常见的门楣上大书“耕读传家”就说明 ...
水下考古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水下考古不是淘宝,更不是猎奇,它是调查、发掘水下埋藏的一切人类文化遗产的考古技术领域。”为配合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的《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近日,深博特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做题为《走进“南海Ⅰ号”:考 ...
9月27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了一场题为“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学术讲座。讲座现场古代世界存在一条“丝绸之路”吗?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首次将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德文Seidenstrassen,英文the Silk Road)。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 ...
余秋雨资料图 昨日,《中国文脉与丝绸之路》专题报告在兰举行 中国甘肃网9月2日讯据西部商报报道(首席记者 张子艺) 秦始皇和汉武帝是非常伟大的皇帝,对于中国文明的建设,他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几千年来人类共同的话题就是“守住”和“流通”,一个建筑万里长城的民族,打通了丝绸之路。这两个工程都是宏伟无比,到这个时候,中国文化之脉就落实在这两处上,守和通的问题上,中国做到了世界第一。 丝绸之路是中国向 ...
2016-09-22 中国考古网 考古汇基本信息:作者:赵丰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时间:2016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1月印次:1ISBN:9787546154336内容简介: 《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的出土纺织品进行了总体介绍,作者赵丰把中国丝绸的发展、工艺等通过丝绸之路的变化一一呈现,特别通过对汉唐时期不同种类纺织品的技术与风格特点的介绍 ...
来源:2016-09-19赵波清源文化遗产清源文化遗产图/桌子山,来源:乌海市文物工作站提供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乌海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也是举世闻名的桌子山岩画群所在地。今天请大家跟随我们《乌海桌子山岩画群保护规划》编制的脚步,一同回望悠远的历史,追溯远古祖先文明印记的沉寂与新生。缘起1973 年的一天,牧民秦福喜放牧归来。回程路途漫长,除了那一群始终攒动的阿尔巴斯白山羊外,眼前的 ...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7月印次:1ISBN:9787501045907内容简介: 《大遗址保护行动跟踪研究(上下2016)》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专题篇”,包括总报告和五个分报告,分别从大遗址保护理论、实践、管理体制机制、经济社会影响评价和效益分析及其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 ...
基本信息:主编:荣新江 罗丰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6月版 次:1印刷时间:2016年6月印 次:1ISBN:9787030486295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全书收录中外学者提交的论文48篇,内容涉及丝绸之路上发现的与粟特有关的遗址、文物、文献、碑志等相关的考古、历 ...
喀什噶尔(今简称喀什)是中国最西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根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统计数据(1992),喀什地区有98座麻扎(麻扎本意为“谒拜之地”,后指伊斯兰教圣徒之墓),约占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1/4 。在这近百座墓葬中,阿帕克和卓麻扎(即香妃墓)拥有寝宫(gümbäz)、哈尼卡(hanika)、经学院、清真寺、门阙、池塘、果园、公墓、房舍等一系列古老建筑 ,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圣地来朝觐,同时又是新疆境内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 ...
基本信息:作者:黎大祥 张振华 黎树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6月印次:1ISBN:9787509785409内容简介: 本书对武威市及其周边县的西夏文化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普查,对这一地区的西夏文物遗址进行了认真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武威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西夏遗址档案,既有对个案遗址的介绍、 ...
文章出处: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朱玉麒 《西域史地考古论集》,黄文弼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文弼(1893—1966)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考古学家、西北历史地理学家。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黄文弼作为唯一的中国考古学者加入其中,并于1927年5月9日首途,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蒙古和新疆考察之旅,也开始了他终生从事的西北研究征程。 商务印 ...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众多,其中旧石器时代的河套人就生活在乌审旗,新石器时代创造朱开沟文化的先民就生活在伊金霍洛旗,战国、秦汉时期匈奴民族横扫大漠,开创了闻名中外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这些都是典型的鄂尔多斯考古学文化。鄂尔多斯考古学文化是鄂尔多斯历史学的基础、是鄂尔多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鄂尔多斯考古学文化概况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 ...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通往目的地的路有障碍时,人们总是另辟蹊径,于是,沟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路线。路线的多样化,也丰富着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价值元素。 如果到青海旅游,常会被推荐从塔尔寺到青海湖、从日月山到金银滩、从肋巴沟到文成公主庙的旅游线路,热门景点都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唐蕃古道而行。人们对唐蕃古道太过熟悉,而曾经在青海境内的另外一条古道似乎被渐渐遗忘——丝绸之路青 ...
赵丛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教授)张朝(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其《中国——个人旅行的结果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研究》(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抽象概念,其横亘于欧亚内陆腹心地带,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东西方文明。丝绸之路作为文明对话、民族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在世界古代 ...
近日,由甘州区博物馆编纂的《张掖大佛寺建筑研究》一书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特邀北京工业大学李江博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晓东先生和天津大学杨菁女士联合编纂,从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建造做法、装饰艺术等方面对张掖大佛寺做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涅槃宗和藏传佛教对大佛寺建筑的双重影响,揭示了多元文化在大佛寺建筑中融合的特征,并将研究范围扩展至河西地区,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甘肃、青海一带明清 ...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历史及其造像艺术。 丝绸之路与石窟寺院 古代中国和中亚、西亚的贸易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来新缰地区,而后又传播到中原地区。中国的早期石窟,比如库车石窟、凉州石窟、敦煌石窟等,都是沿丝绸之路建造的。 库车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现存石窟中最早建造的石窟,始凿于三世纪末至四世纪初。早期的石窟形制受印度石窟的影响很大,石窟中的壁画也继承了印度佛 ...
作者:孙喆 来源:民族史孙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农牧社会的二元并存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现象,农耕经济、游牧经济为主导的两大力量的博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征战和交融,持续长达两千余年。到了清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进入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两种文化的融会对当时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中国”空间范围 ...
基本信息:编著:张林虎 著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6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494566内容简介: 《新疆伊犁吉林台库区墓葬人骨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吉林台库区内墓葬所出土的人类遗骸。作者从生物考古学的视角,运用骨骼测量学、牙齿人类学、古人口学、古病理学及统计学等多种方法,对这批迄今为 ...
作者:杜建录来源:历史地理研究资讯我国契约传统源远流长。从进入阶级社会之初到民国时期,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间产生的契约不计其数,绝大部分毁于社会动荡、人口迁徙和自然灾害,有专家曾估计,保留下来的只有十万件左右。但从近年对徽州文书、清水江文书、宁波文书、福建文书以及太行山文书的发现整理情况来看,远远不止这个数字。这些契约文书的产生时间以明清和民国居多,元代以前较少。长期以来,学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居 ...
摄影:谭镭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前言世界遗产城市的管理除了与遗产保护相关以外,也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遗产城市,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其保护管理涉及并有赖于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过度或不恰当的旅游发展,对世界遗产地的价值,真实性及完整性带来的威胁非常普遍。因此,考量遗产地对旅游相关利用的承载力极限是保证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