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山文化实证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
红山文化遗存早在20世纪初就已被发现,其主体分布在中国北方的西辽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地区。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代表性考古学文化,距今年代约6500—5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格局形成期的仰韶 ...
红山文化遗存早在20世纪初就已被发现,其主体分布在中国北方的西辽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地区。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代表性考古学文化,距今年代约6500—5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格局形成期的仰韶 ...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中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变化规律,为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支撑。 新时代这十年,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 ...
钱镜塘是中国书画收藏大家,一生笃爱金石书画。抗战时期,他携藏画避居上海,这其中就有国之重宝五代徐熙的《雪竹图》。他一生先后向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嘉兴博物馆、海宁市博物馆等 11 家文博单位捐赠文物3900余件,其中嘉兴博物馆获赠119件。为致敬钱镜塘先生捐赠义举,近期,嘉兴博物馆推出“大爱有痕——钱镜塘捐赠文物精品展”,在展示书画文 ...
观察潮汐起落、安排考古队工作计划,穿上潜水服、背上高氧气罐、深潜到水下约30米……这是梁国庆在国庆节期间的日常工作状态。作为圣杯屿元代海船水下考古发掘领队,梁国庆已经在海域坚守了一个多月,带领队员们有条不紊地推进水下考古作业。 本次发掘的元代海船遗址位于福建漳州圣杯屿附近海域,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的交汇处。 ...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想象为4万年前东亚现代人的一次周末露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石霞将插画师刚刚完成的下马碑遗址复原画传给我们看。 画面的中心是一处火塘,围着火塘,有的人在打制石器,有的可能在加工皮毛。离画面最近的西北角的两个人特别突出,在将赭石加工为颜料,涂抹在脸上……图中每个细节的呈现,都有科学研究 ...
风雨桥又称花桥,由桥、塔、亭组成。桥面铺木板,两旁设栏杆与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与亭则建在石桥墩上,普遍采用飞檐翘角,可供行人躲避风雨,因此得名。清朝时期,朝廷为了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融合,推动当地文化和教育,原先常见于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东北部的廊桥文化也随着汉文化传入侗族地区,成为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风雨桥在 ...
谁能栩栩如生地描绘一个物体,甚至以假乱真?古希腊画家宙克西斯(Zeuxis)的画中葡萄吸引了鸟类;他的同事兼对手帕拉西奥斯(Parrhasios)创造了一块帘幕,真实到宙克西斯试图将其拉开。文艺复兴以来,这个故事被反复提及——古代被视为艺术的典范。澎湃新闻获悉,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HM) 近日举办秋季大展“偶像和对手”,展览汇聚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 ...
今天推送的是四川大学吕红亮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于2022年4月发表在国际知名考古学期刊《Antiquity》的论文《Sding Chung: an early multi-burial cave site on the Tibetan Plateau》(顶琼洞穴:一处青藏高原上的早期洞穴丛葬遗址)。本文报道了2021年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边境附近的仲巴县调查的顶琼洞穴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哦~今天推送的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侯光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于2022年8月发表在国际考古学期刊《Archaeological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的论文《Pottery circulationand cultural exchange during the mid-late Neolithic Age in the northeas
近期,ACS Omega在线发表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题为“Polyacrylic Acid-Functionalized Graphene@Ca(OH)2Nanocomposites for Mural Protection”的研究性论文。我所陈国科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顾文婷助理馆员、魏彦飞副研究员为共同一作。 壁画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9-12月,我所在甘肃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从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到2021年10月17日,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再到2022年5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
对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考古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数代考古人的辛勤探索,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阶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持续深化、成果卓著,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但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明历史研究仍然任重道远。其中,文明的形成是长期复杂的宏大过 ...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以使用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19世纪前期由北欧学者提出,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之初,就开始使用这个重要概念,但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的时间、特征等诸多基本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从亚欧视野看中国青铜时代 在1925年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安特生将“甘肃之远古时代”分为六期,他认为辛店、寺洼、 ...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 ...
中华文明是多源的,除中原地区以外,西辽河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区在史前时期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但到夏代时,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枝独秀,成为连续发展的文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中原文明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容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发挥“边缘效应”的优 ...
近日,随着通辽市高质量发展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记者走进距今五千年的哈民遗址,有幸一睹新石器时代哈民先民的生活日常。内蒙古科尔沁的扎鲁特山地草原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的哈民遗址,以其完整的保存程度,向世人生动再现了新石器时期这一聚落的历史。哈民遗址的发掘,实证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 ...
数月前,三星堆考古又有新发现。相关“祭祀坑”出土的诸多文物,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新证。《探寻古蜀国: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 黄剑华著 研究出版社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一次又一次令世界惊艳。三星堆文化发现和发掘历程若何?三星堆出土遗物呈现的古蜀文明有何特色?三星堆与中华 ...
【业界新视角】 ●文明诞生“三要素”并非普适绝对标准 ●古代的中华文明要素分为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环境生态等不同方面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 ●距今5300年至5000年前后,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 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诞生殷墟出土的刻有长篇记事卜辞的甲骨 李韵摄/光明图片 文明 ...
所谓的“铁袈裟”,是一块巨大的铸铁,面北立于山东灵岩寺东南角仙人崖下一眼清泉边,崖壁上铭刻今人赵朴初所题“袈裟泉”三字。袈裟泉原名独孤泉、印泉,名列金《名泉碑》“七十二名泉”中。近年沿泉边修建了游廊。艺术史学者郑岩在新著的《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一书中讨论的碎片,是那些曾被人遗忘、又再拾起重新审视的残块,从细读它们的毁灭 ...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当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发沪上观展热潮。该展作为上海博物馆策划的第一个“何以中国”考古与艺术系列展,希望能够从“文明”的角度来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以及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深层原因。《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授权刊发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为展览同名图录撰写的学术文章,分(上)(下)两篇予以刊发 ...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当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发沪上观展热潮。该展作为上海博物馆策划的第一个“何以中国”考古与艺术系列展,希望能够从“文明”的角度来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以及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深层原因。《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授权刊发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为展览同名图录撰写的学术文章,分上、下两篇予以刊发。本文 ...
农业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到一万年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的起源阶段。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在距今2.1万年到1.5万年期间。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标准化、宗教仪式出现、社会网络系统扩大,还包括农业出现以及其后定居社会的 ...
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考古与历史研究红红火火的开展,关于先秦时期中国国家起源的探索也日渐火热,“古国”“邦国”“王国”这些有关中国早期国家起源过程的术语及其争论,成为学界频繁讨论的热词。随着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的考古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对于“古国”“邦国”“王国”这些有关早期国家概念范畴的探索也越发精准,从而开始构建关于中 ...
用于本次研究的大块陶瓷碎片和有棱陶罐的复原图(图源:Mike Copper)。 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研究论文称,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发现的陶器遗迹表明,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可能在公元前3600-3300年就已食用小麦。这项发现表明,当时小麦可能与乳制品 ...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制于1437年的重要作品,对正统二年三月一日在杨荣的私家花园“杏园雅集”活动做了图像表现。雅集活动与图像涉及当时在职的九位朝廷文官,其中包括诸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王直、王英等朝廷重臣。澎湃新闻获悉,《杏园雅集图》目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中对外展出。据辽博介绍,这是这幅经 ...
对中国文明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百年中国考古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 ...
持续的考古发现,不仅明确了越文化的内涵与变迁,而且丰富了2500年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路径,为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浙江衢州发现的西周时期高等级土墩墓出土的部分原始瓷组合。 图片来自吴桐 当我们讨论越国历史时,不断发现的考古材料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从1936年吴越史地研究会的成立算起,越国考古已历经80余 ...
19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新使命——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研讨会聚焦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敦煌学研究高地的目标,探讨了敦煌学研究的问题与使命、瓶颈与发展以及敦煌与丝绸之路等重要命题。8月19日,“新时代·新使命——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行。 图片来自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说法,那么何为六畜?传统启蒙读本《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可见马、牛、羊、鸡、犬、猪为六畜在南宋已是定论。由此向前追溯,汉晋时期郑玄、杜预在给最早出现“六畜”说法的《周礼》《左传》作注时,也明确六畜当为马、牛、羊、鸡、犬、猪。近期,“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 ...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汝窑,因地处平顶山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美誉。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传世汝官瓷全世界仅存不到百件,珍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成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那是一种介于蓝绿之间的色彩,冷暖适中,内敛淡雅,不侵不溢,不 ...
关于楚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较为系统,然而由于文献本身所限,楚国尤其早期的历史和文化仍存在记载缺失或语焉不详的情况。从1932年安徽楚幽王墓开始,楚墓、楚城和其它楚遗址发掘的数量以万计,出土的楚国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等蔚为大观,数量庞大的出土楚简和出版的考古学报告,对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这100年的丰富考古成果,从考 ...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推动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精品频出的成功秘诀。 拓宽学术界与公众对话渠道,推动考古成果与历史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为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西周青铜器何尊。 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 ...
今年7月的北京保利春拍“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举槌,其中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所书“长生长乐之居”隶书大字横幅以2500万元落槌,然而,此次所拍卖的“长生长乐之居”斋号,竟然可以找出五件相同内容的作品。本文作者由此引出对古今书家书法和篆刻作品中“孪生”和“多胞胎”现象的探讨。事实上,按照惯例,拍卖公司对真假并不承担责任,所有风险在买方。 ...
澎湃新闻获悉,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宋元书画文物特展——“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将于8月19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展览首次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6家岭南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珍品50余件。展出的重要展品包括南宋陈容《墨龙图》轴、元代赵孟钚惺椤堵?颐?肪怼⒃??钚b《纡竹图》轴等。回望历史的长河,清代中晚期,以吴 ...
夏文化探索是我国历史和考古学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中国早期王朝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关键环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启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21年,夏文化研究课题被纳入“考古中国”项目,学界对夏文化的考古研究接续努力,众多关键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对夏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续努力 厘清文明起源脉 ...
安岳石窟系分布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境内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从初唐到清代一直延续开凿,造像内容包含儒、释、道;造像风格不拘一格,充分展现了唐宋时期石窟造像在四川地区的繁荣发展以及该时期川渝地区高超的造像技艺。本文从保护研究历程、保护现状、保护探索与思考切入,讲述安岳石窟的保护实践与思考。安岳石窟造像散布于县域内各个乡镇,呈现数量大 ...
郑(州)、洛(阳)地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自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先祖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不息。考古学家在这里相继发现了百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上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层层叠压、连续不断的文化遗存书写着郑洛古地悠久的历史,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地处“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有着重要地位。《史记》云:“昔三代 ...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润物 遗产”关注我们֍ 祈愿疫情平息,时和岁稔 ֍∣前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增多,不仅潜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对文化遗产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2022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遗产与气候” ,以此呼吁人类关注、探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理念、技术与方法 ...
活动背景2022年4月22日,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润物乡村知行社和上海市文来中学(高中部)联合开展了“云端话遗产”系列讲座,希望在疫情期间,藉由分享文化遗产的厚重历史与审美意蕴,发挥其对社会群体的精神治愈力量,缓解大家内心的压力与低沉,维系社会的团结与坚守。这是本次“云端话遗产”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由复旦大学润物乡村 ...
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在其漫长生命周期中无法避免遭受自然灾害、环境抑或人为的影响和破坏。在当下的时间节点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真实、全面、多元化地采集、记录文物所承载的信息,留下它在时间长河中的惊鸿一瞥,以资当前的研究、利用甚至未来的追溯、复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三维扫描正是目前可以高精度记录可移动文物空间外形、结 ...
2021年8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2021版)》,明确指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落实数字中国、平安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部署,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为以测绘技术为支撑的数字考古,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不同模式下的考古实景三维模型 ...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自明代至今,已发展成以藏书文化为核心的专题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兼具收藏、保护、研究、展览等功能。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正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转变。2018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 ...
“云享城墙”南京城墙云景区数字化展示与互动体验平台建设项目是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数字信息部联合成都古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是《“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中“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等为重点,推进相关文物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的积极响应,也 ...
西曹墩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于2020年6月初次发现,经文物部门调查后确认为一处良渚文化遗址。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西曹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嘉兴市全域地势低平,西曹墩遗址附近并没有连绵的山脉,不具备近距离开采石料的条件,部分石料应该来自天目山地区,其他石料可能来自更远的地区。遗址内 ...
晋南地区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西面、南面隔黄河与山西、河南相望。吕梁山在西北,中条山在东南,北依霍太山与晋中相邻,境内又以峨眉岭为界分为临汾和运城两个盆地,运城盆地以南的中条山和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是垣曲盆地和平陆-芮城谷地。 晋南地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人类栖息繁衍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并且在新石器晚期的庙底 ...
郑州地区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考古学文化发展演变的核心区域,仰韶中晚期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起源进程的重要时间节点;多处大型环壕聚落和城址以及高等级遗物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石器为切入点,选择十余处遗址的2000余件石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形态类型分析、差级动态分析、微痕分析、残留物分析等多种 ...
历史时期考古中,王朝的变更对考古学遗存的影响研究,一直是考古类型学与分期研究中的难点。这一难点可以说首先表现在考古学地层如何反映王朝的变更;其次表现在王朝变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考古学遗存中没有明确纪年的情况下,重大历史事件如何反映在考古学遗存中。这一两难问题,在商周考古玉器改形器的研究中,得到了思考的机会和个案研究的突破。这 ...
铜牌饰和木牌饰是二里头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目前已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10件左右,浑身镶满绿松石片是这种器物的显著特征,尤其镶嵌绿松石片的铜牌饰,还是我国年代最早的“金镶玉”制品,充分反映了二里头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代特点。奇特的造型、华丽的装饰,都是前所未见的,关于这种绿松石牌饰是如何起源的,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 ...
石制品是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对石制品制作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出土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及手工业体制等。康家遗址是关中平原东部一处重要的客省庄文化遗址,历经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其中包含较多的成型品、原料和半成品。本文主要以康家遗址T26发掘出土的418 ...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遗址,经过40多年的发掘和研究,学者们不断从陶寺文化中破解“最早的中国”文明密码,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7月20—22日,“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学术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与会学者从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天文学、建筑学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 “经天纬地 ...
根据“正统”史观,秦朝的灭亡源于赵高为了自己的前途矫诏,赐死秦皇长子扶苏,扶持昏庸的二子胡亥继位。胡亥上位后倒行逆施。权臣赵高又指鹿为马,擅权乱主,引起天下骚动,最终牛逼闪闪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在不到3年就被推翻了。秦始皇和他做梦的二世三世直至无穷世的嬴赵家族就被楚人的怒剑屠戮殆尽,子孙连根毛都没剩下。但只要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坐镇 ...
想要飞回蜂巢的逗趣的胡蜂、“站”在空中聊天的一对蜻蜓、秋葵花瓣落在奇石上的白蛾、在地面与蚱蜢对峙的黑色小瓢虫、分解搬运蜜蜂尸体的蚁群……在最近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草虫捉迷藏”特展中,明代商祚的《秋葵图》让观众在探寻与发现中,得到一种捉迷藏般的乐趣。《秋葵图》描绘的是美丽园苑中的一隅,与十五世纪其他宫廷画家绘制花鸟立轴的布局风格 ...
在史前中国各文化区域中,大多数呈现为以祖先神为主神的原始宗教及其社会政治结构。然而,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却呈现出罕见而独特的自然主神崇拜及其政治体组织,它使史前中国文化表现出缤纷多彩的特征。 太阳主神崇拜持续近千年 在世界各大洲、各区域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自然神崇拜尤其是太阳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广泛存在,世界上大多数民族 ...
考古,主要通过出土的资料来研究历史,研究人们的过去,研究人们的生活。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现在我觉得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和介绍,民众对考古的热情逐渐高涨,逐渐了解到考古,哪怕他是从《盗墓笔记》开始注意考古,最终我们要引导他来了解认识真正的考古,认识考古的价值。 考古怎么突然“热”了 这个“考古热”的出现,我 ...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追寻东方远古人类文化的历史事实,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使命课题,需要我们在全球的、历史的视野下明确探索的方向。 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事实吗? 1948年,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家莫维斯(H. L. Movius)在《东亚和南亚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一 ...
一件件国宝级文物重见天日,展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华章,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 1978年,我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我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踏过雪域高原的荒原雪山,穿越西南山地的峡谷密林,这些年来,我和四川大学考古团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多个领 ...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云南独特的地质地貌构造、季风气候环境和水文水系条件,不仅使云南成为了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还成为了蕴育新物种的摇篮,造就了当地从史前到现在极其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云南不仅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奇迹,同时目睹了人科物种从1, ...
日益丰富的考古学成果表明,石器与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是人类文明进程尤其是东亚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7月9—10日,手工业考古·山东大学青岛国际论坛在青岛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的考古学者,从不同区域文明视野探讨东亚地区早期的玉石文化,揭示人类社会复杂化进程。 探索史前石玉器加工技艺 透物见人,是考古学的关键,即旨在从物质遗存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就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指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 ...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 ...
人类骨骼考古学(Human Osteoarchaeology)是指以考古遗址出土的人类生物遗存—骨骼(包括牙齿)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学科,包括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古代人类的体质特征、生长发育、生活方式、健康状况、饮食结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迁徙行为、社会冲突以及人群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等,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
司马迁对阵秦始皇,虽不似秦琼战吕布一样无稽,但多少也会让读者诧异。美国学者侯格睿的《青铜与竹简的世界:司马迁对历史的征服》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司马迁与秦始皇争夺世界的画面:“两个人参加了同一个比赛。他们都试图通过重新排序历史、命名和分类以及控制话语的基础来定义世界。”在这场比赛中,秦始皇凭借强制和暴力,而司马迁以道德重建作为管理国家 ...
川渝地区的宋元(蒙)战争持续时间长达52年,这与秦灭巴蜀、后唐平蜀、北宋灭蜀等前代王朝取蜀不超过一年时间的历史形成了强烈反差。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南宋晚期的四川地区与之前的蜀地割据政权不同,它是南宋政权的组成部分,南宋政权的长期存在及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四川军民的应援,对四川军民长期坚持作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宋元(蒙)战争爆 ...
从古至今,活跃在野地里花草间的昆虫和小生物,精巧可爱的形体及活泼生动的姿态,让人着迷。古代画家以它们为主角,约在九百年前发展成“草虫”这个专门的画科。宋元名作里的那些昆虫,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现在还能辨认吗?声音如何?澎湃新闻获悉,7月6日,“草虫捉迷藏”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外展出,展览以历代草虫画为主体,希望观众能找出画家捕捉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 ...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的文明史,又可细分为文明起源史、文明形成史。 长江下游地区是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国史前六大考古学文化区之一 ...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项目考古工作计划(2021—2025)的批复》(文物保函〔2021〕277号),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好项目实施,配合推进“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工作理念,联合国内39家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以及科 ...
说到夏天让人印象深刻的花卉,除了荷花、茉莉,还有悠然淡香的栀子花。栀子的白,栀子的香,虽不曾名动天下,古往今来,却自有一番赞誉。栀子花的花苞鲜嫩修长,先是青绿带点儿微黄,慢慢膨大,转成了淡绿色,及至盛开又变成了雪白,其六瓣的花托与大雪花相似,故古人常把六瓣花的栀子与六出雪花相媲美。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吟有“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孤 ...
画史记载佛教造像“四家样”之一的“曹家样”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和丰厚的学术史。本文利用《历代名画记》等唐宋书画与佛教文献,考证曹仲达为移居汉地的数代粟特移民之后,其人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南朝、北齐邺城以及北周、隋代长安阶段。其次,通过对粟特故地、西域等地和北齐相关考古图像材料的细致比对,推证“曹家样”与粟特故地美术之间有着密切但 ...
《英国的世界遗产——面向未来的资产》报告首次对英国的世界遗产进行了全面总结。报告考察了英国截至2019年的27处世界遗产,总结了遗产地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发挥世界遗产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潜力的行动计划。其目的是为英国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在遗产地未来的可持续管理和规划上提供支撑。报告编写单位英国世界遗产联合会(World Heritage UK)是由英国世界 ...
继在秦始皇帝陵“百戏俑坑”出土的“仰卧俑”上发现多枚指纹后,指纹学专家近期又对这些指纹进行了比对,发现这件陶俑的制作工匠应为青少年。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介绍,修复人员在对“仰卧俑”进行保护修复时,在其腹部表面彩绘之上发现三枚连续的指纹痕迹。专业鉴定机构的指纹学专家对三枚指纹进行了数据采集和专业分析,经比对这三枚指纹与青少 ...
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文物鉴定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创新思维,在前辈思想结晶的基础上,对文物从其构造工艺、形态特征、材质层相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本文使用X-CT技术对隋唐时期释迦佛鎏金铜坐像的铸造结构进行无损分析检测,结果观测到隋唐时期的释迦佛鎏金铜坐像存在:头顶开孔式、全身插针式和头部实心铸造这三种不同的铸造结构。引言本文利用X-CT无 ...
2022年6月21日是契丹文字出土一百周年。1922年6月21日,四件灰色砂岩质正方形哀册从辽兴宗的永兴陵中被挖出。这四件哀册分别是契丹小字和汉字版的《辽兴宗皇帝哀册》《仁懿皇后哀册》。两块契丹字哀册上分别刻有583和856个字。这是契丹文字失传数百年之后首次重见天日。 一百年来,学界共解读出603个契丹大字单词和词组,构拟出242个契丹大字的音值 ...
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综观我国上下五千多年延绵不断的文明发展历史,一脉相袭的礼文化传统,构成了 ...
自秦汉帝国以来,中国著名的人口密度线——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繁荣发展,人口出现快速增长,这对当地植物多样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显微镜下放大显示的多种多样的花粉类型。 图片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中国学者最新对相关孢粉组合开展深入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秦汉以来人类活动显著降低中国东部的植物多样性。 中国东部植被 ...
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学等哲学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渗透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大量新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景观考古学(Landscape Archaeology)从理论方法到实践应用都得到了 ...
牟托一号石棺墓位于岷江上游河谷茂县南新镇牟托村后山脊上一处稍微平坦的地方,小地名叫“豹圈梁子”。1992年由村民开荒发现器物坑后,茂县羌族博物馆和阿坝州文管所联合对其进行了调查和清理。牟托一号石棺墓是目前岷江上游地区出土器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的一座石棺墓。带钟罍组合的印章 图片来自作者 形制奇特的墓地 牟托一号石棺墓是以M1为核心 ...
济南郭氏家族墓地、济南裴家营东南墓地、济南莱芜区口镇汉末魏晋墓地……2021年以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项目数量和墓葬数量远超“十三五”期间的平均年工作量,这都得益于济南率先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并在考古前置中创新使用“调查+勘探”的新模式。 2021年3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 ...
作为史前中国北方龙山时代著名的遗址之一,陕西北部地区石峁遗址的先民从何而来?他们与同时期另一著名遗址——山西南部地区陶寺遗址的先民们之间有何互动交流?人群遗传上有何关联?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颇受学界关注和研究。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最新消息说,该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和国内多家考古文博及高校研究 ...
2022年5月27日,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中外教育史研究的诸多面相”工作坊,围绕“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以及“国家政策与外国教育史研究”等话题,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林、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金国、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臧佩红,以及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程伟、王红雨和谭皓分别作主题报告。本次工作坊选题兼顾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从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领会到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至少有三个突破口。 第一,“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也就是“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我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亲历者,深感荣耀,备受 ...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特质,提升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我 ...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以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 ...
总书记在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同时,总书记还强调要“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受启迪、倍感振奋,我想结合长江中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 ...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自1921年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学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 ...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显著成绩和研究成果。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系统总结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同时对考古文博工作者以及相关学科学者提出了新时代的问题和要求。我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启迪、备受鼓舞。 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华文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 ...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作出重要指示。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和中华文明研究者,我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倍感激动,深受鼓舞。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1.扎实的科学研究是开展文明探源的前提 ...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
驻足山东博物馆展窗前,4000余年前的“龙山蛋壳黑陶杯”壁薄如蛋壳,色泽素朴黑亮,造型镂空精致,“0.2毫米的精致”令人震撼! 龙山时代黑陶杯是“四千年前人类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以至于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都要通过“微纪录”方式关注这件镇馆之宝。考古学家梁思永评价龙山文化的黑陶更是不吝笔墨。《考古学报》1954年第1期刊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