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敦煌研究院赴印度石窟考察队行纪之二

11月17至19日,敦煌研究院赴印度石窟考察队继续在印度马哈拉施特进行考察,参观调查了被达色石窟(Bedsa Caves)、巴贾石窟(Bhaja Caves)、久纳尔石窟(Junnar Caves)和奥兰加巴德石窟(Aurangabad Caves)。这四个石窟与考察队先前到过的卡拉石窟、康达纳石窟、库达石窟均位于印度古代“香料之路”,是阿拉伯海向东到德干高原的重要中转站,古代东西文化通过“香料之路”交融互鉴,同时在沿线留下了丰富的与佛教相关的古迹。被达色石窟 ...

• 国家文物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在敦煌研究院召开

国家文物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在敦煌研究院召开11月2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议”在敦煌研究院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出席座谈会。甘肃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宁夏文化和旅游厅( ...

• “从波斯波利斯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2019)”结业典礼在莫高窟举行

11月16日下午,“从波斯波利斯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2019)”结业典礼在敦煌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结业仪式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校长范泉主持,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致闭幕词,三位学员代表大家分别发表了学习感言。本次研究班报名人数超过200多位,最终遴选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文博界、宗教界、艺术界以及爱好人士共120位学员,汇聚在敦煌,共同学习研讨。主办方邀请来自伊朗国家博 ...

• 敦煌研究院赴印度石窟考察队行纪之一

11月14日晚,印度时间22时,敦煌研究院赴印度石窟考察队安全抵达孟买机场。此次考察队成员包括网络中心、编辑部、考古研究所、美术所、保护所、敦煌学信息中心、接待部等七个部门共12人,将对印度孟买周边六处小石窟与阿旃陀、埃洛拉、坎哈瑞石窟进行考察,力求从历史、考古、美术、保护各角度全面了解印度石窟。我们有幸邀请到印度佛教研究专家Surinder Kumar先生作为考察队的向导。14、15日,在库玛尔先生的陪同下,我们先后考察 ...

• 世界首次!俄考古学家在300年前沉船中发现保存完好书籍

沉船中的书籍(图源:消息报)  海外网9月27日电俄罗斯地理协会水下调查中心的考古学家们,在一艘于300年前沉于芬兰湾的船中,发现了一本保存完好的巨著。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置于水下3个世纪仍然保存完整的书籍。  据俄罗斯媒体《消息报》9月26日报道,1724年,德国船舶“大天使拉法伊尔”号携带大量走私货物在芬兰湾与浮冰相撞后沉船。事故发生后,当地居民虽然对船上的大量物品进行了打捞,但仍有不少小件物品沉入了海底。  ...

• 280件乐舞文物见证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双手各持一支簧管乐器排成V字形,管上有数个小开孔,管底不封口,两支管的哨片同时置于口内。一只中国汉代褐绿釉乐俑,其手持吹奏的却是古希腊原始乐器、现代管乐始祖——阿夫洛斯管。  正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展出的“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文物展”上,两汉、隋唐、宋元等时期的280多件(套)乐舞文物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参观。  近年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两家非国有博物馆用百戏 ...

• 明万历皇家金器珍藏展亮相罗马尼亚

  由中国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与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明万历皇家金器——东波斋珍藏展”20日在罗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  中国驻罗大使姜瑜、罗文化部副国务秘书卡扎尔、多国驻罗使节以及当地各界友好人士等200多人参加开幕式。卡扎尔表示,文化交流是增进各国人民友好的最佳方式,罗马尼亚民众可以近距离欣赏中国古代的精美工艺,以此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姜瑜致辞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希望 ...

• 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开幕

 当日,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在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幕。来自考古科研机构、文博单位、高校等50余家单位的百余名嘉宾参与论坛活动。“中国公共考古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公众考古研究与交流的平台,提升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11月7日,嘉宾在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洞穴遗址参观。11月7日,论坛开幕式在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11月7日,考古专家(右一 ...

• 全国首个小学生文物考古社成立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荫环绕,金桂飘香,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近日在此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桂林市大风山一小文物考古社”举行揭牌仪式,桂林市大风山一小的校长莫玉霜透露,这是全国第一个在小学成立的文物考古社。  “从考古兴趣小组发展成考古社团,有利于我们更好践行考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传承古代文明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莫玉霜说。大风山一小党支部书记贾慧芝说:“考古能让孩子们通过蛛丝马迹发现 ...

• 人类最早何时登上青藏高原?历史探访者揭开未解之谜

  当北国的银杏树早已裹上金缕衣时,位于桂林的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是绿荫环绕,丹桂飘香。山水盛景掩映下,第七届中国公共考古·桂林论坛于7日-8日在桂林举办。  本次论坛设立了“中国考古新发现及其保护利用”“城市考古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考古遗址博物馆(公园)与公众考古”等主题,论坛汇聚了考古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当地大学生及普通市民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小军和团队多年求索, ...

• 长江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近日,“长江文明物语——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览”在江苏省张家港博物馆开展。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孕育了华夏5000年文明史,一头挑起远古神话中的“昆仑墟”,一头连接融通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青藏彩陶、巴蜀青铜、楚国漆器、景德镇瓷器……这些长江岸边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向我们展现了生生不息的开放创新精神。  长江最显性的特点是开放。它是陆海联动的大通道,它张开双臂,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险 ...

• “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幕

 11月15日,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0周年之际,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丽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在浙博武林馆区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共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蔡晓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柳河 ...

• 镜月澄华——大同市博物馆藏铜镜

 “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孕育于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之中的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独立成体系的一朵奇葩。铜镜虽小,但它所映照的不仅是人们的容貌,还有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岁月的记录,记载着文化、美术、科学、人文、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内容。  关于我国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古人将铜镜的起源归于轩辕氏。神话传说已不可考,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位于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时期的铜 ...

• “黑石号”沉船始发哪里?

  无论是东晋高僧法显,还是南下西洋的郑和,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都是他们旅途的重要节点,而近年此地的考古发掘中,中国各个年代的瓷器也屡屡出土。12月20日,斯里兰卡曼泰遗址,来自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的考古队伍与当地考古队员正在开展发掘前期工作,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对曼泰遗址开展考古工作。  “黑石号”沉船始发哪里?11、12世纪是否为中国陶瓷外销的低谷期?带着这些历史谜团,中方考古队员将针对港口遗址出土 ...

• 农牧交错带:民族文化融合历史大舞台

  万里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认为是中原政权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分界线。现在,专家学者为我们揭示了长城历史的另一面——长城地带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舞台。嘉峪关日落。  在岷江上游考古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叶茂林提出,综合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长城地带在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历史意 ...

• 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顺利完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审查并同意(备案号:民社登﹝2019﹞9016号、民社登﹝2019﹞9506号),中国考古学会负责人变动及理事换届工作均符合相关规定。现将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名单,以及领导成员名单公布如下:理事长:  王 巍副理事长: 赵 辉      陈星灿      顾玉才秘书长:  朱岩石副秘书长: 闫亚林   ...

•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附获奖名单】

  2019年11月20日上午,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为部委级学术成果奖项,是目前中国历史学界的权威荣誉奖项。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的设立,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代史学宗师,更重要的是旨在鼓励广大史学工作者继承和发展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创的中国史学研究事业,鼓励产生更多的史学精品和史学大家,为研究、弘扬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服务。  郭沫若中 ...

• 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纪要(一)

 2019年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学术研讨会。11月9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十九所院校共34位参会代表及13位论坛评委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 ...

• 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丝绸之路沿线四项重要考古成果

  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聚焦近期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主持会议。  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是目前国内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出土大量金银器、漆木器、革制和丝麻织品等遗物,充分展现吐谷浑王族丧葬制度和习俗。发现“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一方,志文内容显示墓主为“大周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慕容智,对 ...

• 四项考古新成果实证古丝绸之路上的融合交流

 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第四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等4项考古工作新成果。  甘肃、青海、新疆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省份,四项考古新成果为深入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族群源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环境变迁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实现了丝绸之路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步推进,意义 ...

• 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纪要(二)

  2019年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学术研讨会。  10日,即论坛次日,张学锋、冉万里、吴桂兵、宋玉彬、周晓陆、陈淳老师分别主持并点评了17位硕博士生的发言。  上午第一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7级博士生付龙腾报告了“略论北朝陵寝制度的发展阶段”论文。他提出,北朝陵寝制度在最初阶段为金陵制度,其特征是以拓跋鲜卑丧葬礼俗为主, ...

• 四川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展开冶铁实验考古 看两千年前古人如何炼铁

 2000年前成都先民如何冶铁?11月16日,成都考古人员在邛崃市邛窑遗址公园进行了原汁原味的“昨日重现”。这是同日揭幕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暨临邛冶铁实验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深入研究临邛汉代冶铁技术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古蜀文明传承保护工程”的研究水平。本次活动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爱媛大学亚洲古代产业考古学研究中心、邛崃 ...

• 山西朔州发现215座古代墓葬

  11月17日,朔州市朔城区文物局披露:朔州市文物工作站在该区窑子头乡后寨村西(恢河西岸)的朔州市殡仪馆馆址进行地下文物勘探时,发现该地域地下埋藏着215座古代墓葬,年代初步确定为战国至辽金时期,时间跨度1500多年。目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在对该墓葬群进行考古发掘。  该墓群占地125亩,北距朔州老城7公里,南距新城遗址(梵王寺)10公里。四周已经被铁丝网围起,有安保人员在四周巡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正 ...

• 内蒙古在黄河边发现大型史前时期城址

  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在临近黄河的一处台地上发现距今约4300年-4000年的城址。据了解,这是目前内蒙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城址。  这个被命名为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的史前时期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浑河北岸,站在遗址南侧清晰可见浑河水自东向西流入黄河。这一考古发现是国家文物局重大考古项目“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课题的重要成果。  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占地138万 ...

• 浙江宋代道源塔基遗址发掘工作基本完成 多件文物出土

 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博物馆获悉,目前该县宋代道源塔基遗址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近三个月来,多件宋朝文物从发掘现场出土。发掘现场。图片来自平阳县博物馆  道源塔遗址位于平阳县萧江镇桃源村,2019年7月18日,桃源村当地村民在资福寺前平整土地时发现塔砖,平阳县博物馆在接到群众反映后,随即组织人员前往调查,现场出土较多青砖,皆印有“道源塔磚”或“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字样,确认为一处古代塔基遗址。  由于遗址 ...

• 甘肃马家塬遗址已出土文物万余件:随葬车辆装饰繁复

 20日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历时14年的考古发掘中,位于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县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塬遗址,目前已发掘的70余座墓葬出土大量珍贵的文物和上千具殉牲,设计考究、工艺复杂的大量随葬车辆装饰繁复引人。图为马家塬墓地地貌。图片来自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发掘显示,这是一处与西戎部落首领有关的高等级贵族墓地。经持续考古发现充分体现出战国晚期西戎文化的独特性和 ...

• 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史研究新视野高层论坛

潮汕地处粤东,依山面海,河海相通。唐代以来,文教兴起,人文荟萃,有海滨邹鲁之称。汕头自开埠之前,已是东南沿海地区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重镇,由此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潮汕”文化。为了深入研究潮汕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与贡献以及丝绸之路与文史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汕头大学文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考古学会丝 ...

• 甘肃采取措施助千年北石窟寺抗“衰老”

11月5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拍摄的石窟造像。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11月5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267窟,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检测岩体含水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新华社兰州11月15日电(记者 梁军)在一尊爬满青苔的石雕造像前,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定期对岩体表面的含水量、风化程度及地下水位进行 ...

• 甘肃武威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

新华社兰州11月23日电(记者白丽萍)记者22日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甘肃省考古人员在甘肃天祝岔山村,发掘出目前国内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早中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墓葬位处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北的山顶之上,其东、西、南三山环绕,处于三山环绕的小山岗上,东距武威市35公里。墓葬所在地属祁连山北麓,为局部较为平缓的山间盆地和纵谷结合地貌。墓葬出土墓志一方,上篆书“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志文内容显示,

• 2019数字化文化遗产:未来视界·景观视角国际会议将于11月23-24日在同济大学举行

会议主题THEME 1992年,文化景观作为一个特殊类别进入世界遗产,拓展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使之不仅包含精英的、壮丽的、静止的遗产,那些平民化的、日常的、动态的场所也进入了遗产保护的视野。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和2011年先后发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带来了一系列与遗产空间、时间和非物质维度相关的保存、展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议题。2003年,

• 国博馆刊 | “琉璃之路”:朝鲜半岛的古代玻璃器

【内容提要】玻璃器在古代是一种全球化产品,也是当时东西方之间丝绸之路贸易最清晰的证据之一,丝绸之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琉璃之路。铅钡玻璃是早期铁器时代日本、中国和韩国之间交往互动和贸易关系的一个标志,但中国之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出土了大量西方风格的玻璃容器,这些玻璃容器均出现在寺院珍藏、皇室大墓和神社的祭祀遗址,说明在当时是罕见的 ...

• 【考古前沿】“中国最冷小镇”呼中发现距今约7000年岩画

11月21日,“中国最冷小镇”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发布消息,该区碧水镇场辖区24号线一处沿河峭壁上发现3幅距今约7000年岩画。▲ 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场辖区24号线一处沿河峭壁上发现3幅距今约7000年岩画岩画是绘制在石头上的图画,是人类没有文字之前文化的最大载体,它承载的神秘信息甚至成为了一个个不可破译的密码碎片,它展示的古老文明内容为艺术史、史前史、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无比形象化的资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之四)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为防止吐蕃入侵而修筑的军事设施。·烽燧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综合性军事设施遗址。·记载‘计会交牌’制度的木质实物标本,尚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对实证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地区对于中央政府文化认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克亚克库都克烽燧 ...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甘肃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唐墓(之二)

·出土墓志表明该墓为武周时期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墓,对完善吐谷浑后期王族谱系及相关历史问题起重要补充作用。·墓志信息中“大可汗陵”为首次出现,其是否意味着附近还存在“大可汗陵”值得重视。·该墓为武威地区发现和发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是吐谷浑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为研究后期吐谷浑葬制葬俗及唐与吐谷浑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2019年

• 国家文物局发布四项“考古中国”丝绸之路考古重大成果|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之一)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关倡议精神,在“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框架下,积极组织开展丝绸之路考古、“一带一路”中外合作考古,系统推进新疆、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考古工作。2019年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此次会议聚焦近期我国西部地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甘肃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唐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

• 国家文物局召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莫高精神”和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经验,共同讨论石窟寺保护管理工作,11月19日至21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召开学习“莫高精神”——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现场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石窟寺分布较为密集的8省(区、市)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等11家石窟寺管理机构的负责同志,以及北京大学等7家高校、科研单位代表参会。会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赵

• 【考古札记】Jonathan Jones:图坦卡蒙陵墓——三千年前金色法老的宝藏工艺

1922年,英国探险家霍华德·卡特和金融家卡那封勋爵发现了图坦卡蒙的陵墓,图坦卡蒙的传说激发了全世界的想象力。图坦卡蒙,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341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9岁登基,19岁暴亡,毕生都受祭司和权臣摆布。图坦卡蒙广为现代人熟知并非因功绩卓著,而是由于他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直到1922年被发现,挖掘出大量珍宝,震惊了世界。▲ 发现图坦卡蒙的陵墓图坦卡蒙墓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 亚太地区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11月14日至15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ICOMOS CIVVIH)、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亚太分委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举办,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村镇科学委员会亚太地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村镇专委会论坛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历史城市保护与更新—— ...

• 通知:中国博协藏品保护专委会2019年学术研讨会

会议通知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研讨会拟于2019年11月19-21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继往开来——文物保护研究历程、现状及展望”,现邀请全国文物保护领域的同行报名参加会议,交流探讨文物保护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成果。一、会议时间及议程2019年11月19 ...

• 墓葬·刻铭·制度——从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说开去

2019年5月11日,由郑州大学、洛阳市文物局主办,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承办的“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文字专家座谈会”在古都洛阳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文博系统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刻铭石牌作了不同角度的论述,就该墓的墓主身份、铭文释读、名物考证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本文择要概述部分报告内容,以飨读者。   图一 专家座谈会现场(洛

• 西朱村曹魏墓:填补中国古代陵寝制度重要缺环

  西朱村曹魏墓墓道  曹魏历时短暂,至今被完整发掘的曹魏时期大型墓葬还很鲜见。继曹休墓被发现之后,2015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伊滨区寇店镇西朱村,又抢救性发掘一处曹魏时期大型墓葬,其规格超过曹休墓,为首次发现确认的曹魏帝陵。  这处墓葬自发现之日起,就以极高的墓葬等级和扑朔迷离的墓主人身份轰动全国。与此前发现的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 ...

• “陆疆与海疆:多元文明的交流与共生”博士生学术会议纪要(二)

2019年10月21日-22日,“陆疆与海疆:多元文明的交流与共生”博士生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A座101报告厅举行。第三组发言点评专家:徐怡涛(北大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关于渤海釉陶建筑的几个问题李含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渤海国是唐至五代初期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其强盛时期统治疆域以中国东北边疆的东部区域为主,并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渤海国手工业较为

• “日本木作工具及工匠技艺”系列讲座之二丨 纪要:中日木作工具的比较

2019年11月7日晚七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座无虚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教研室特别邀请到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馆长赤尾建藏先生及日本大工栋梁阿保昭则先生在内的三位大工到场,就“中日木作工具比较”展开讲座。本讲由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副院长主持,本院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教授、助理教授彭明浩到场。其间,助理教授俞莉娜担当此次系列讲座翻译。本讲到场的学界及业界听者众多,他们分别来自故

• “陆疆与海疆:多元文明的交流与共生”博士生学术会议纪要(一)

2019年10月21日-22日,“陆疆与海疆:多元文明的交流与共生”博士生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A座101报告厅举行。第一组发言点评专家:何志国(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贞元六年造窟功德记》与唐西州宁戎窟寺夏立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博物馆藏《贞元六年造窟功德记》是1984年4月维修加固柏孜克里克石窟时发现于崖下遗址的一方残碑。根据碑记题刻内容、空间布局与字体差异,

• “日本木作工具及工匠技艺”系列讲座之一丨 纪要:日本大工道具的历史和工匠的智慧

2019年11月6日晚“日本木作工具及工匠技艺”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举行。徐怡涛教授主持讲座,并对系列讲座主题、赤尾建藏先生本人及竹中大工道具馆的概况做以简明介绍,其中特别提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会基于自身研究优势与竹中大工道具馆展开的后续合作。赤尾先生的第一讲,除本院文物建筑教研室的彭明浩(助理教授),俞莉娜(助理教授,讲座翻译)外,亦有来自故宫博物院、以及

• 斯里兰卡主办“以人为本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方法”国际培训班

2019年11月18-30日,ICCROM/IUCN在斯里兰卡主办的“以人为本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方法”国际培训班,亚太遗产中心可以根据申请人资质推荐。具体培训信息:https://www.iccrom.org/courses/asian-regional-course-people-nature-culture-2019Asian Regional Course on People-Nature-Culture 2019Start date:18 November, 2019End date:30 No

• 说说丝绸之路上的古代中国和意大利

来自古罗马的玻璃器皿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这200多年间,亚欧大陆的权力版图发生了剧变,在东端和西端先后出现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它们分别统一了此前分土而治、政权林立的华夏大地和地中海世界。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广土众民的帝国一旦建立,资源空前富集,关于域外的知识得以整合,从前那种零散的民间交往开始被纳入官方层面的政策考量,由于有稳定而强大的帝国作为后盾,有广阔的腹地和需求,对外交流的规模逐渐扩大, ...

• 云冈石窟第12窟被完整3D复制,将开启移动展览

云冈石窟蕴含着丰富的乐舞雕刻内容。尤以12窟最为集中突出。第12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窟群,为“五华洞”之一。属于云冈中期工程(471—499)。该洞窟雕刻了表现北魏时期宗教、宫廷、世俗音乐、舞蹈艺术的活动场景,为研究北魏音乐、舞蹈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澎湃新闻获悉,云冈石窟第12窟3D打印项目近日在深圳完成上色总装,这标志着世界第一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打印成功。据悉,第12窟复制窟将于12月底亮相浙江大学艺术与考 ...

• “马蝗绊”全程展出,海内外龙泉青瓷回乡演绎“天下龙泉”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在宋代达到鼎盛。11月15日,为纪念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0周年,“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下一层开幕展出,此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丽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共展出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全球42家文博机构的513件(组)文物。澎湃新闻获悉,此次展览将全程展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重要文化财——马蝗绊,马蝗绊是南宋佛照禅师赠送给日本平重盛的 ...

• 看于右任藏石中的北朝墓志与拓片,西安碑林展“光化六合”

“光化六合——西安碑林藏北朝墓志特展”11月8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荟萃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单位珍藏的53方北朝墓志,冀以追溯广袤天地中百川归海、兴衰分合的王朝故事。展期持续至2020年3月30日。展览现场本次展览以“光化六合”为主题,意为“帝王的道德教化遍及天下”,以十六国末期至隋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演进为线索,通过宗室、勋贵、女性等不同人群墓志所见北朝重大事件和志主个人经历,借助古籍、辅展和说明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