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苏博下半年将迎来画屏、潘氏收藏等展览,西馆2021年开放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昨天从苏州博物馆的媒体会上获悉,苏博将于下半年举办“大邦之梦——吴越楚玉器·青瓷特展 ”、“画屏:传统与未来”和“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等展览,其中,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茅艳重点介绍了大邦之梦、画屏和须静观止三个展览的主要内容。画屏:传统与未来苏博西馆规划图推介会上,苏州博物馆还公布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情况,党总支书记、副馆长钱兆悦表示,作为苏博的分 ...

• 圆桌|复旦大学“图与史”研讨会:以图证史,图像即史料①

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的“图与史: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与图像及视觉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于5月6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为期两天。与会学者认为,“图像作为史料进入研究视野已经成为一种趋向”,不能停留在图像的“证史”,应该把图像本身看作是史料,因此要研究“图像”与“历史”之间的复杂性。在研讨会开幕式主旨致辞上,葛兆光教授认为,在历史上有三类图像(地图、职贡图和蛮夷图)是重要的研究史 ...

• 敦煌莫高窟2019年“浴佛节”参观公告

2019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初八)是敦煌传统的“浴佛节”,为满足本地居民礼佛的传统习俗,敦煌研究院对本地居民参观莫高窟实施门票优惠政策。“浴佛节”当日,敦煌本地居民可凭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工作证、驾驶证、学生证)购买5元/人的礼佛门票,凭票参观莫高窟第96窟(大佛殿)、第148窟(卧佛殿)、第138窟(娘娘殿),并按规定开展礼佛活动。售票地点:莫高窟九层楼小件寄存处参观时间:5月12日8:00—17:00注意事项:1. 为确 ...

• 讲座纪要∣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及发展趋势

“预防性保护”概念是1931年在罗马举行的国际保护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但这个理念在中国落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6年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出了科研支撑计划,国内文博行业,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方向偏向于博物馆内的藏品,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一直停留在理论基础,尚未完全落地。目前情况发生了变化,不管是敦煌还是大运河等区域,在相关科技企业的参与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 8省区联合申遗 万里茶道中国段49处遗产点大全

  更多世界遗产资讯,请关注微博@爱世界遗产  3月11日,国家文物局发函至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江西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公室等单位,通知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要求做好如下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充分挖掘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深化比较分析

• “东西方古堡文明论坛”在阳城隆重开讲!

  中外专家相聚山西阳城共话东西方古堡文明   本报讯 “看完阳城的几个古堡民居后,感到非常震撼。中西方古堡各具特色,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东方古堡里还有许多居民,基于原始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是中国独特的地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项目主管玛丽·诺艾拉·图尔努(Marie-NoelTOURNOUX)表示,中西方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在做好古堡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创新,

• 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实现数字化保护

记者3日从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管理处获悉,于2015年启动的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处理工作日前顺利完成,将来游客可通过声光电形式感受天梯山石窟艺术。这是天梯山石窟大佛窟(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据介绍,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数字化项目包括彩塑壁画数字化测绘、彩塑壁画本体调查等。目前,18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已完成。记者看到,天梯山石窟大佛四周岩壁上的壁画若隐若现,有些壁画已残缺不全。“天梯山 ...

• 云冈石窟大佛脚下新发现侏罗纪古地震遗迹

2018年12月2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苏德辰研究员和孙爱萍等人在云冈石窟发现了侏罗纪古地震遗迹。本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1.6至1.8亿年间的侏罗纪,填补了该时期华北古地震记录的空白。在大同云冈石窟发現的因古地震导致的液化砂岩岩柱是国内最早发现的、产出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新发现。

•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预通知

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拟定于2019年11月在湖北省荆州市召开,特请拨冗莅临大会。本次会议由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主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博物馆承办。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次年会主要议题:1. 楚文化考古新发现及研究2. 楚地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3. 长江流域文明进程与楚文化研究4.江淮地区诸侯国研究5.楚地出土文献研究二、参会代表住宿费、往返差旅费自理,其他费用由会议承

• 洛阳铲下对话丝路文明——“海上陶瓷之路”中斯联合考古记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一隅,静静伫立着一座石碑。数百年岁月磨平了石碑上的许多字迹,但一行字仍清晰可辨:“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  这块“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由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随船带至锡兰,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石碑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镌刻着对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颂扬和敬献。  时光荏苒。六百年前,郑和船队沿海上丝绸之路造访这个“印度洋上的明珠 ...

• 续写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走进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在展厅的一角,略微泛黄的书籍,记录着东方科学的相关论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这本《写给大众的地理学》来自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是现存最古老的谈论东方科学的作品,表明罗马尼亚人的开放精神和对探索东方文明的强烈兴趣。千年丝路,跨越古今。承载着不同国家历史记忆和文化信仰的文物,印证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丰富多样的交流,包括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等等。《

• “五一”莫高窟参观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七成

“五一”期间,伴随着旅游旺季的来临,敦煌迎来了今年首次客流高峰,莫高窟前又见游人如织。据统计,小长假期间游客总量达33485人次,这是自莫高窟2014年9月实施限流后的同期客流新高,比2018年增长68.7%。在客流量持续增多的情况下,为了保护石窟文物,敦煌研究院始终秉承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坚持有度、有节的合理开放,预约限量的同时也采取灵活票制,尽最大努力保证洞窟保护和游客参观之间的平衡。此外,莫高窟还精心安排了一系 ...

• “考古中国”进展公布:荆州楚简或可证“周公辅政”

5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了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三二四号墓出土战国楚简324枚,载有东周时期12位楚王谥号和部分楚国高级军事职官名称,以及周武王、周公旦相关事迹,部分内容不见于典籍,为佐证西周初年重大史实,研究楚国历史和政治军事思想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湖北荆州胡家草场墓地十二号墓出土简牍为历 ...

• 阿富汗“国家宝藏”里的中国印记

日前,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现场,观众们沉浸在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中。展览中230余件珍宝展现了“古文明十字路口”阿富汗文物的厚重底蕴。

• 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关城旅游“夜间不打烊”

“五一”小长假期间,敦煌莫高窟窟内灯影幢幢,穿越1600多年的“飞天”在静谧夜色中轻盈灵动。没有白天的喧嚣和嘈杂,游客有序排队参观,低声细语地穿梭在各个窟。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开启的今年首场“夜游”参观模式。

• 考古探秘 | 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葬的“劫后余留”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劫后余留”的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葬发掘纪实今年3月,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酒务头商代墓地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评委点评称,该墓地应为晚商高等级方国贵族墓地,它的发现与发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也填补了晋南地区晚商遗存的空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对它的发掘却始于几场近乎毁

•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要进展工作会

5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了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工作会现场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均发现自各地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湖北荆州龙会河北岸墓地三二四号墓出土战国楚简324枚,载有东周时期12位楚王谥号和部分楚国高级军事职官名称,以及周武王、周公旦相关事迹,部分内容不见于典籍,为佐证西周初年重大史实,研究楚国历

• 16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

 “古人类的一支——夏河丹尼索瓦人16万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并成功在那里生活。”中科院院士陈发虎团队对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中发现的一枚长约12厘米的丹尼索瓦人右下颌骨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2日凌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该成果,将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时间从4万年前推至16万年前。用数字化方法去除表面附着的碳酸盐后虚拟重建的下颌骨图片。图片来自:让-雅克·胡布林  2010年,陈发虎团队开始对这枚人类右下颌骨化石展开研 ...

• 揭开印尼布南贡安神山的面纱——纳兰达-斯利维查雅科研中心2018年田野考古培训纪实

布南贡安山纳兰达—斯利维查雅科研中心(Nalanda-Sriwijaya Center,简称“NSC”)隶属于新加坡“东南亚-尤索夫·伊萨克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是一个开展亚太地区跨学科合作、创造和传播知识的研究机构。NSC于2009年成立考古部门,主要在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进行发掘和培训,旨在通过田野学校(Field Sch

• “手工业考古·丰镐论坛—以商周制陶业为中心”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9年4月20至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联合主办的“手工业考古•丰镐论坛—以商周制陶业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复旦大学、郑州 ...

• 5·18国际博物馆日,在湘博主会场夜探“马王堆”

博物馆日宣传片(02:21)5月5日,国家文物局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中国主会场为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也是中国较早出现博物馆的地区之一。“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湖南省博物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博物馆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曾经是静态的博物馆正在重新改造自己以更具互动性、更关注观众、以社区为导向、灵活、适应性强和 ...

• 埃及发掘出一处古王国时期墓地,墓主人石灰石雕像现身

埃及一支考古队在吉萨高地大金字塔附近发掘出一处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墓地,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一座第五王朝时期的家族墓葬。考古队在墓室中发现了壁画遗存等多件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座墓主人的石灰石雕像。此外,发掘出的古埃及后期的木质棺椁和一些丧葬用木质及石质面具,很多还保存有颜色。当地时间5月4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斯塔法·瓦齐里在一份声明中说,埃及一支考古队在吉萨高地大金字塔附近发掘出一处埃及古 ...

• 纪要 ∣ 松尾恒一讲述中国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主讲人:松尾恒一2019年3月29日,由日本学者松尾恒一教授演讲的北京大学人文讲座第201讲《唐代佛教的东渐及日本护国佛教的仪礼与国土统治——日本药师寺花会式影像与解说》、以及北京大学佛教文献、历史与哲学工作坊第38讲《中国佛教的东传及其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成功举办。松尾恒一教授现为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在千叶大学等教育机构担任兼职

• 殊途同归:历史学与考古学交错的中古都城制

2019年4月20日—21日,“古代史研究新视野”第10期“历史学与考古学交错的中古都城制”工作坊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这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范兆飞教授召集,来自中外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的2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以中古都城为核心话题,主题集中,讨论充分,现场气氛相当热烈,为两个领域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对话与交流的机会,获得与会学者的一致好评。  会议海报上午开幕式环节,上海师范

• 山西盂县发现元代纪年墓 ——确认首例元代墓地明堂

墓地俯视2018年8~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阳泉市文物局、盂县文物管理所对盂县牛村镇后元吉被破坏的两座砖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西北200米处,西南距盂县县城约8公里,东南距牛村镇约3.5公里。本次清理的两座墓葬南北错列而置,中间还有一座明堂,墓葬分别编号为M1、M2。M2位于M1东南侧,为仿木构八边形单室砖墓,坐北朝南,墓向198°,由墓道、甬

• 山东定陶何楼遗址发现新石器及汉代金元遗存

何楼遗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何楼村南500米,西距人民路约900米,南距定陶区约6公里,北距菏泽市约20公里。1987年菏泽地区文管会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何楼遗址,遗址现有面积约3600平方米。2018年4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专业对遗址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文物勘探,发现了一些夯土遗迹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片。为了全面深入了解遗址的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

• 陕西秦咸阳城府库建筑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发现府库的不同房间内曾存放纺织品和铜钟、石磬等国家礼乐器组合

陕西秦咸阳城府库建筑遗址(编号ⅡB2JZ2)位于渭河以北的宫区西部,2016年6月开始进行主动考古发掘,三年间共计揭露面积4400余平方米。该组建筑本体平面呈曲尺形,方向80°。东西长105.8米,南北宽20.3米。四面垣墙宽2.4米,复原高度约4.9米。内部夯土隔墙宽3.3米,三层夹筑,将建筑分为5个房间。北部房间由西至东依次编号为F1~F4,均为

• 考古助力搭建“一带一路”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4月26日,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这无疑将考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 考古证实:青藏高原人类最早活动时间推前12万年

  我国科学家联合多名境内外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发现的一件人类下颌骨化石经鉴定为丹尼索瓦人。这一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整整向前推进了12万年。  张东菊(探方右上)带领团队于2018年在白石崖溶洞发掘。张东菊供图  一枚长约12厘米人类下颌骨化石,一组丹尼索瓦人古蛋白信

• 第七期古建营造技艺高端人才游学班黄山站圆满结业

2019年4月21日下午,由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与古建修复师新职业技能项目培训考试管理中心、园林古建营造工艺师新职业技能项目培训考试管理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七期古建营造技艺高端人才游学班在黄山市结业。结业仪式由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曲云华主持。秘书长曲云华主持结业仪式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古建筑行业年鉴》编委会主任张柏出席结了结业仪式并结合当前的文物保护形式作 ...

• 文物里的千里大运河:扬州博物馆展示“水蕴华章”

扬州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发端,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时以扬州为中心大规模开凿京杭大运河,明清以来,扬州在运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见证了大运河2500多年的历史。5月2日,“水蕴华章——大运河文物精品展”扬州博物馆开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扬州博物馆获悉,此次展览精选了来自6省19市23家文博单位精品文物300余件。展品时代跨度大、品类多、规格高,从吴国青铜器到西汉的金银器和玉器,从唐代的三彩和长 ...

• 苏州展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讲述“佛陀的一生”

犍陀罗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犍陀罗文明。4月27日,“佛陀的一生”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展在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寒山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以犍陀罗造像艺术为主题,围绕佛传故事,展出了犍陀罗文化收藏家、学者何平珍藏的30件展品及实地拍摄的近40件摄影图片,以造像讲述释迦牟尼的人生历程,并以摄影图片呈现当地风貌。同期,还举行了由生 ...

• 花开时节动京城:菏泽牡丹惊艳故宫

4月30日,由故宫博物院、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色天香——紫禁城里赏牡丹”故宫菏泽牡丹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慈宁宫花园举行。“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om)从现场获悉,此次展览精选了菏泽具有代表性的优质牡丹70种,在故宫博物院慈宁宫区域、长信门广场、慈宁宫花园再现了京城春季牡丹盛开的美景。展览现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又名木芍药、百两金、富贵花等,枝繁叶茂,富丽端妍,是中 ...

• 汉服乾隆“是一是二”,故宫特展推乾隆朝君臣书画

清人入关后取缔汉服衣冠,并强令汉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从者斩”,然而,到乾隆朝,乾隆对于汉家衣冠的热衷却有增无减。昨天起正式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的“几暇怡情——乾隆朝君臣书画特展”即可看到不少乾隆命令宫廷画家所绘身着汉家衣冠的乾隆。澎湃新闻昨天从故宫获悉,此次展览遴选院藏乾隆朝君臣书画100余件,有90%保留着清宫文物原貌,又有一半以上是首次面世。整个展览分为四个单元:乾隆宸翰、宗室书画、 ...

• 揭开“空白期”瓷器面纱,上博将呈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

澎湃新闻从上海博物馆获悉,一场聚焦于“空白期”的瓷器大展——“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将于5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过去几百年间,一度没有任何人知道15世纪中期景德镇官窑瓷业的生产状况,于是,中外陶瓷研究者将15世纪中期即正统(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顺(1457-1464)三朝冠以了“空白期”、“黑暗时代”或“Ming Gap”等称呼,而“空白期”瓷器也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热点此次展览由上海博 ...

• 五千年前的玉石器制作中心是怎样的?河南黄山遗址有新发现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南阳市独山东北约3公里的黄山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玉石器制作中心聚落和疑似屈家岭文化氏族首领的高等级墓葬。专家认为大型玉石器制作中心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29日,近20位考古学家齐聚南阳黄山遗址进行考察和研讨。左手执弓、右手持玉钺,手边堆放骨质箭镞,脚上铺着18块猪下颌骨……5000年前的他拥有怎样的权力、武力和财富?其身份引起专家学者各种猜想。黄山遗址新出土 ...

• 第二期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开营仪式正式举行

2019年5月3日,敦煌文化守望者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二期营开营仪式在敦煌研究院顺利举行。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马世林、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敦煌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程亮、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刘勤、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范泉、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党支部书记宋淑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谈毅、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党委书记张丹丹、上海交通大学宣传部文明办负责人汪佳莹等出席开营仪式 ...

• 金正耀教授讲述“铅同位素考古——创新与坚守”

  2019年4月27日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正耀教授在日照考察期间做客山东大学苏家村遗址考古队,在驻地会议室为师生们带来题为“铅同位素考古——创新与坚守”的精彩报告。苏家村遗址考古队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金正耀教授由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自己题写的“蠡测居”斋名引出“科技考古是什么”和“科技考古有什么用”两个问题,阐述了科技考古的内涵与意义,认为科技考古可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并创造 ...

• 比什凯克举办“伟大丝绸之路”展览 哈萨克斯坦展台吸引游客眼球

哈通社/比什凯克/4月17日 -- "伟大丝绸之路"互动展览16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阿依提耶夫美术博物馆开幕。 展览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中国、印度、伊朗、科威特、土耳其、蒙古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台。 互动展览框架下举行的"哈萨克斯坦国家展台日"活动介绍了哈萨克文化和历史,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眼球。 活动期间,哈萨 ...

• 我国学者发现向早期现代人连续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头骨化石

 距今30-13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重要时间段。直立人消失与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样性与不同古人类成员出现以及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以往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确定因素,古人类学界对这一时期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许多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状态良好的人类化石对于研究和论证这一时期人类演化过程尤为重要。近日,《美国 ...

• “国际古迹遗址日”探秘之旅 ——走进涪陵区龟陵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让公众走进考古现场,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魅力,主动认识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氛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一直在努力。  2019年4月20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且漫(重庆)实业组织开展了“国际古迹遗址日”探秘之旅—走进涪陵区龟陵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公众考古活动,60余名社会各行各业关心、关注、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 ...

• 河南南阳发现5000年前玉石器制作中心聚落和疑似氏族首领墓葬

  左手执弓、右手持玉钺,手边堆放骨质箭镞,脚上铺着18块猪下颌骨……5000年前的他拥有怎样的权力、武力和财富?其身份引起专家学者各种猜想。黄山遗址新出土的玉镯坯料(4月29日摄)。袁月明 摄  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南阳市独山东北约3公里的黄山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玉石器制作中心聚落和疑似屈家岭文化氏族首领的高等级墓葬。29日,近20位考古学家前来考察和研讨。4月29日,考古学家研究讨论黄山遗址新出土的玉钺。袁月 ...

•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开幕

  作为今年牡丹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4月10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开幕。来自中东欧11个国家及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大咖”齐聚洛阳,分享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互促共荣经验。  友好和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主旋律。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是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的实质举措,是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对话平台,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 ...

• 最美四月天,共聚洛阳城!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4月10日在洛阳召开

  最美四月天,  洛阳花又开好了!  中国及中东欧国家的  近百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  共聚洛阳城!  分享经验  凝聚共识  深化合作  收获友谊  促进文明互学互鉴  共享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成果!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4月10日上午在洛阳召开。  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来自中东欧16国的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领导 ...

• “自然的力量”:洛杉矶收藏的古代玛雅文物来到了湖北

玛雅文明是美洲一支重要的古代文明,它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业、神话等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在玛雅文明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那神秘而古老文明的“玛雅预言”。4月26日,由湖北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自然的力量: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古代玛雅艺术品”在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展。通过此展览,相信可以让大家去深入了解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明。展厅里的玉米女神像此次展览展示 ...

• 讲座回顾 | Maksudov Farhod:《粟特考古的最新发现》

2019年3月29日下午,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马克苏多夫·法尔霍德(Maksudov Farhod)研究员做客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第一百七十期暨“博望论坛”第七十五期,在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进行了题为《粟特考古的最新发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王建新教授主持,热娜博士翻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科研院所 ...

• 乡村景观辩论赛精彩辩词欣赏

精彩辩词欣赏·中学组B:对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更应该以文化与遗产价值阐释为主导,还是休闲娱乐体验为主导 正方一辩: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对于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应以文化与遗产的价值阐释为主导。开宗明义,定义先行。乡村景观,即我们在乡村中看到或感受到的景观,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对文化与遗产的价值阐释,即是对通过有地域特色性的文化遗产的介绍与阐释,使人们明白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比如修建

• 乡村景观与可持续发展:2019国际古迹遗址日

今天我们庆祝以“乡村景观”为主题的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日。通过这一主题,我们强调对这种来自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和谐互动而形成的遗产的保护价值。对这些景观的保护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景观是生态与文化的混合体——通过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以及人类栖息地,可持续地利用土地进行生产。这些是最常见的活态文化景观类型,自1992年以来一直是世界遗产类别。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名录》中的105处项目被归类 ...

•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 聚焦乡村景观遗产 学子小雁塔下“辩经”

198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提出设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于次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由此,每一年的4月18日, ICOMOS国际科学委员都会提议不同的主题,并组织多样的庆祝活动,推广宣传文化遗产,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多样性以及文化遗产与生活相关性的了解。2019年,ICOMOS提出“乡村景观”这一遗产日活动主题,与2019年10月,ICOMOS即将在摩洛哥举办的 ...

• 宁夏发现记录境内丝路古道的珍贵资料

《石空寺堡至庫車程途》内文。周兴华供图近日,宁夏中卫市发现了古代记载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全程驿站、道里的绝世孤本。该书的发现弥补了居延汉简等资料对丝绸之路记载的不足,为破解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诸多难解之谜提供了支持。该书无书名,作者、出版人均不详。现书名《石空寺堡至庫車程途》系本书持有人周兴华取该书内文首行文字“石空寺堡至庫車程途”名之。该书尺寸为16.2×6.2厘米,系四眼线装古旧书籍,封面、封底均为贴背纸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