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考古助力搭建“一带一路”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摘要: 4月26日,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这无疑将考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4月26日,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这无疑将考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十三五”期间,我国近30家各类机构赴国外开展的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达30余项。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就达一半以上。这些项目很多已经成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和沙特在塞林港遗址的考古项目是落实国家主席与沙特国王互访时达成共识的重要举措,中国和蒙古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项目、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纳伦州古代城堡遗址等项目均被纳入中国对外援助工作部署中。2016年6月22日,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亲切接见了中乌联合考古队的中方队员。

2018年12月下旬,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同时,也关注人文互通和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广大考古工作者主动作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到世界考古学热点探讨中,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定。”2019年初,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中,专门提到了“推进‘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重点工作。落实“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合作专项规划,继续加强对中外合作考古的指导,推进中埃孟图神庙、中沙塞林港和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联合考古项目,做好在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等国文保修复项目。继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跨国申遗工作,推进缅甸妙乌古城、塞尔维亚巴契遗址申遗等项目合作。这里将近年中国考古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作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考古工作予以介绍。



中亚地区:考古重现西域丝路的容貌

 
 
 
 
 
 
 
 


中亚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考古机构和中亚各国通力合作,对该地区古代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有助于更加全面揭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面貌。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 “中亚东北部地区古代及中世纪早期时代东方文化交流考古研究”合作研究项目,对以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中亚东北部地区的古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是对安集延州的明铁佩(Mingtape)遗址进行系统发掘。丰富的考古资料表明,明铁佩古城是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古城。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将使得国际中亚考古学界重新认识明铁佩遗址,重新定位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古代中亚历史上的地位。

▲2016年度明铁佩遗址内城南墙内侧作坊发掘区

拉哈特遗址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天山北麓,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一处重要遗址点,传说是塞人王族的居住遗址。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并选定拉哈特遗址作为双方合作的首个考古发掘对象。经过两个年度的田野工作,发掘获取了该区域多个时段人群的物质遗存,并确认拉哈特遗址是一处古代文化遗存。初步认为在伊塞克区域东西长约30公里的天山北麓地带内,在面貌、内涵近似的遗址中,拉哈特遗址的面积和规模最大,可能具有中心聚落的地位。

▲拉哈特遗址

拉巴特墓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苏尔汉河州的拜松区,地处西天山南麓苏尔汉河流域。2017年,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对拉巴特一号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到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游牧文化墓地,并在塔吉克斯坦南部贝希肯特谷地调查发现了同类墓地,初步确认它们就是古代月氏文化的遗存。

▲拉巴特一号墓地发掘区

 “北巴克特里亚月氏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第一阶段)”是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合作项目。2018年,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同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塔吉克斯坦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考古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贝希肯特谷地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发掘。贝希肯特谷地位于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到贵霜时期文化的核心区域,对于研究月氏前后时期文化、建立完整的月氏前后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深入了解贵霜时期遗存、填补该地区乃至整个贝巴克特里亚地区研究空白均具有重要意义。

▲塔吉克斯坦喀什喀尔墓地1号地点M4


蒙古国:考古掀开草原丝路的面纱

 
 
 
 
 
 
 
 


蒙古国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中蒙合作在蒙古国境内进行考古发掘已经有15年,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科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巴彦洪戈尔省查干图鲁特河流域考古调查及发掘”项目。为了解该地区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查干图鲁特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数量密集、年代序列完整、考古学文化因素复杂多源,表明该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的重要聚居地,同时也是游牧民族沿杭爱山南麓往来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

▲和日门塔拉“三连城”遗址航拍

和日门塔拉城址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境内。因遗址由三座东西相邻的方形城址组成,故俗称三连城。为解决该城址的年代和性质等学术问题,2014至201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相关机构合作组织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科学发掘。通过5年的考古发掘,尤其是经过2018年的全面揭露,进一步了解了该遗址的年代和形制,并在认识遗址的功能和性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和系统的研究对于了解匈奴时期的政治地理格局、精神信仰、经济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18年中城中心台基顶面航拍


海丝古港:考古再现昔日繁华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以外古代世界又一大商贸和文化交往之路,留下了众多古代港口遗址。近年来,中国和海丝沿线国家合作对这些港口进行考古发掘,昔日海丝古港的繁华逐渐在考古人手中再现。

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组织的中沙联合考古队,对红海之滨的港口遗址——沙特塞林港遗址(Al Serrian)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查与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可推断塞林港遗址的繁盛时期大致在公元9至13世纪,此后还曾延续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出土的青铜砝码,是海洋贸易的重要见证。遗址出土了中国瓷器残片,包括宋元时期的莲瓣纹青白瓷与青瓷,以及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这是红海地区港口遗址考古中首次发现中国外销瓷,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塞林港遗址发现的建筑墙体

▲塞林港遗址出土的铜砝码

印度奎隆港口遗址(Kollam Port Site)位于印度西南沿海的喀拉拉邦南部。2014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印度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合作,对港口及周边遗址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对港口水下基础工程建设中出土的1000余件中国文物进行了整理与初步研究。成果显示,奎隆港口自9世纪之后逐渐成为印度西南沿海一处沟通印度半岛南北的港口,并逐渐成为东非、北非、地中海、中东地区与东南亚、中国之间海上交通线路的重要节点。中国手工业产品约在9至10 世纪开始登陆奎隆港口并由此西传,中国钱币及陶瓷器是此间贸易的主要货物之一。同时,不同地区的货物也曾通过奎隆港口转运至中国。

▲奎隆港口遗址现状

奎隆港口遗址2014年出土的中国青瓷及褐色釉瓷残片

2018年,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联合考古队,对斯里兰卡北方重要港口城市贾夫纳进行了全面调查与重点发掘。阿莱皮蒂遗址出土了较多的产自中国的瓷器,中国陶瓷的年代在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期,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后期。这些瓷器主要产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及福建地区,目前可辨识的器物以广州西村窑、潮州窑为大宗,另有少量精美的刻划花青白瓷。 

▲阿莱皮蒂遗址出土的耀州窑青釉碗


中埃合作考古: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

 
 
 
 
 
 
 
 


古埃及文明研究长期以来是世界考古的重心。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在东西方交相辉映。研究古埃及文明,对于理解古代中国文明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近年来,古埃及文明遗址开始出现了中国考古人的身影。

孟图神庙位于埃及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区北部,占地约10公顷。该神庙始建于新王国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约公元前1391至前1355年,后由第三十王朝的法老在原有基础上修复扩建。神庙拥有独立的泥砖围墙、塔门、方尖碑等建筑,在神庙主体建筑西侧还有一个小型圣湖。

▲孟图神庙遗址

孟图神庙的考古发掘原来由法国东方考古研究所负责,止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40余年未开展工作。目前,除神庙主体部分和围墙外部的东南区域已完成发掘之外,神庙内部及其周边的大部分区域尚未进行系统发掘,有待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的发掘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埃及文物部两单位共同承担,首个合作期为5年。该遗址首个季度的清理及发掘工作已于2018年11月正式动工。

孟图神是古埃及的战神,以鹰头形象示人,与太阳神“拉”的形象一致。他是中王国时期王室主要信仰的神明之一,许多法老的名字里都带有孟图神的名字,如孟图霍特普二世。该神庙区大体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建筑包括哈尔普拉神庙、孟图神庙和“高处神庙”,它们由东至西依次排列。孟图神庙和哈尔普拉神庙正门朝北,与神庙区围墙北边的塔门和斯芬克斯道对应,是宗教庆典时的主要通道;南部建筑包括玛特神庙以及沿着神庙区南围墙修建的6座奥西里斯神殿,它们的入口一致朝南。另外,围墙东侧开有东门,推测可能为日常活动的入口。孟图神庙西围墙外侧和阿蒙神庙北围墙之间的区域有一片时代较晚的居址。

▲孟图神庙的南墙


呵护遗产,探索文明:

东南亚、南亚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东南亚、南亚的许多国家如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国等在古代有过辉煌的文明,也受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强烈影响。近年来,中国的考古学者在这些国家进行的考古和文保工作,让这些国家的官方、学界和民众感受到中国考古人的风采,也感受到中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上的强烈责任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16年至2018年,在柬埔寨吴哥王宫遗址、柏威夏寺开展了考古调查,在崩密列寺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发掘。王宫遗址位于大吴哥城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大、文物遗存构成多元复杂。王宫遗址是中柬双方协商提出的继茶胶寺后援柬三期的项目地点。2017年10月,中方人员赴柬开展王宫遗址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现场考察,对王宫遗址开展了更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勘查测绘、考古调查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包含考古专项在内的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立项建议书。为了推动崩密列寺的研究与保护,中柬双方成立了联合考古工作组,进行资料收集、考古调查及考古发掘。对崩密列寺的整体平面和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对崩密列寺东神道及东平台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四处局部解剖,对东平台进行建筑复原研究,初步厘清了东神道的建筑结构和建造工艺。柏威夏寺位于柬泰边境,建筑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功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多次赴柏威夏寺开展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对柏威夏寺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建筑分布情况、特点、面积、石刻及残损现状等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柏威夏寺国际保护中国主席国前期工作项目》履职报告,为柏威夏寺I、II、III 号塔门修复项目立项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与预研究。

▲王宫遗址空中宫殿

▲柏威夏寺鸟瞰

毗诃罗普尔(Vikrampura)古城是2010年由孟加拉国考古学家发现的。 2014年12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阿格拉厦·毗诃罗普基金会聘请的欧提亚·欧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三次对纳提什瓦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经过发掘,确定纳提什瓦遗址的早期遗迹,是一组塔院(stupa court)和僧院(vihara)的综合体,遗址规模、整体布局及单体建筑的特点,在孟加拉国都是前所未见的。晚期遗迹主要为十字形中心神殿建筑及多边形塔等附属建筑,这是孟加拉国10~13世纪金刚乘建筑的典型范例。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后一个佛教中心的珍贵遗产,该遗址将载入世界考古学史册。目前,双方正在协商毗诃罗普尔古城下一步考古计划,希望成为中孟两国长期合作的基地。

▲纳提什瓦遗址十字形神殿鸟瞰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工作会议资料)


   编辑:蔡   苧

   审核:贾昌明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文博中国

更多信息...

拉哈特遗址

卢克索神庙

塞林港

奎隆港口遗址Kollam

和日门塔拉城址Khermental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