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国家宝藏》第二季:李白草书等27件亮相国宝揭晓

12月9日起,每周日晚19:30《国家宝藏》第二季将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来自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将各从馆藏中选出3件国宝亮相,《国家宝藏》节目组通过官方微信公布了二十七件国宝又将带来哪些精彩的前世传奇和动人的今生故事呢?“澎湃新闻·古代艺术”在节目播出前,稍作普及:故宫博物院1.样式雷建筑烫样“样式雷”建筑世家经过八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留下了众多伟大的古建作品 ...

• 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正“体检”,大佛头部下周将被遮蔽

因四川乐山大佛胸口处有开裂的痕迹,当地文物保护部门2018年10月8日启动了“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下简称“体检”),目前乐山大佛脚手架搭建至头部部位,大佛的大部分身体也被脚手架遮掩得严严实实,此次“体检”计划于2019年7月底结束,在此期间,乐山大佛景区照常开放,但游客暂不能到九曲栈道观赏大佛。据此次大佛“体检”的项目负责人、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介绍,12月10 ...

• 看平山郁夫收藏的丝路文物,心系敦煌曾留下大量画作

作为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要的入境展览,由国博和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展览分为“伟大的海”——文明交汇的地中海、“四方之王”——两河流域与伊朗地区、宙斯•佛陀——文明交融的中亚与印度、东土惊鸿——丝路东端的景象四个单元,展出了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收藏的200件(套)藏品。展期持续至2019年2月14日。“澎湃新闻·古代艺术 ...

• 流失海外的敦煌写经“回乡”,首次现身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一念·敦煌写经展展厅现场 视频来源: 东方朗昆(02:12)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近日推出的“一念·敦煌写经展”,展出的四卷敦煌写经均出自于敦煌藏经洞,也是其流失海外后回归故乡首次在中国展出。此次展览的四卷经书涵盖隋唐早期至晚唐,被北京市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一卷来自于日本知名汉学家滨田德海旧藏,后回流中国并由中国收藏家收藏。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展览仅为期一周(11月20日-25日)。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四大发 ...

• 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修缮历时9个月:修复受损、恢复历史信息

图①为修缮后的外檐;图②、图③分别为修复前后的软天花;图④为工匠在进行披麻工序。 沈阳故宫博物院 供图 制图:郭 祥人民日报11月21日报道,黄琉璃瓦铺满殿顶,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的两根大柱上巨龙盘旋……沈阳故宫东路,完成彩画保护修复工程的大政殿端坐其中,气度威严。随着贴金工序的结束,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工程日前竣工,这也意味着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 ...

• 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12月4日,在法国巴黎,人们在展览开幕式现场观看展出的档案文献。张曼 摄“锦瑟万里,虹贯东西——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12月4日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百余件组档案文献反映了丝路沿线国家在外交、贸易、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往历史。展览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办,展品包括地图、书信、奏折、国书、绘画、丝绸制品等,

• 哈萨克斯坦乌斯卡曼市开设考古和阿勒泰文化遗产博物馆

哈通社/乌斯卡曼/11月27日 -- 据Altaynews.kz网站消息,阿曼卓洛夫东哈州国家大学近日开设考古和阿勒泰文化遗产博物馆以及大学历史博物馆。 开幕仪式期间,历史学教授、考古学家再诺勒拉·萨玛舍夫指出,哈萨克大地及其中阿勒套地区是古代冶金和采矿业的中心。此前,考古学家切尔尼科夫也曾将东哈州视为欧亚地区青铜铸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据其介绍,博物馆内展出的历史遗产大部分由该学府大学生们在该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的 ...

• 国际学术论坛国际社会科学会议(遗产主题)-2018香港

会议名称:国际学术论坛国际社会科学会议(遗产主题)-2018香港(The IAFOR Conference on Heritage – Hong Kong)时间:2018年12月5-7日地点:香港主办方:国际学术论坛申请截至:2018年7月24日来源:https://heritage-hongkong.iafor.org/

• 不说再见,期待来年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八届联席会圆满落幕

开场之语  新的一天来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八届联席会进入了第二天的日程。在昨天的会议中,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全国103家成员单位嘉宾们对会议的热情、对文化的信仰、对历史的热爱。经过了昨天的预热,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会议内容吧。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沙龙   现场直击  今天的会议分别由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秘书处原秘书长吴春、现任秘书处秘书 ...

• 新疆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新疆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周 丽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遗留、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财富,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中国文化遗产承载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 ...

• 西藏尼阿底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人类首登青藏高原历史推前至4万年前

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11-30 13:33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11月30日报道,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物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尼阿底遗址这处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该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这一学术成果30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 ...

•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8-11-27​ 本报记者 崔 波11月24日至25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21个国家的30多所文博机构代表汇聚一堂,探讨未来合作计划,签署展览合作框架协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丝绸之路相关遗产保护,相关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合作,建立丝绸之路遗产地保护和博物馆联盟等合 ...

• 于磊|“明代天山地区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来源:《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明代天山地区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于磊2018年4月20日至22日,由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联合主办并由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资助的“明代天山地区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 ...

• 石窟文物到底怎么保护修复 是时候更新修旧如旧了

  近年来,业界对中国石窟寺修复的理念和方法始终存在分歧。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见证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石窟寺保护与修复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水平。网络舆论对文物修复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修旧如旧”这一原则有着不同理解。“修旧如旧”是1955年由梁思成提出的观点,多年来被文保界奉为圭臬。如今,是时候重新理清梁思成的思路了。    11月4日至11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一带一路’背 ...

• 为人类妥善保护世界遗产

敦煌壁画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世界遗产首批项目被批准至今也走过了40年。1972年11月16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此后于1978年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首批列入了12个文化和自然遗产。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中国的世界遗产从无到有、从少变多,中国完成 ...

• 陕历博馆藏壁画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揭牌

  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一行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调研并出席“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简称‘基地?)”揭牌仪式,关强和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为“基地”揭牌;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西北工业大学学副校长何国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出席揭牌仪式。      关强首先调研了陕历博壁画修复室,了解基地目前开展的相关工作和形成的成果,随后参加了基地的揭牌仪式。他指出,“基地”在今 ...

• 140件文物珍品再现丝路文明交融轨迹

  铠甲武士俑、高善穆造石佛塔、1300多年前的唐代面食点心、浮雕胡旋舞石门……10月17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12家博物馆参展的原创特展——“长安丝路东西风”文物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开展,展出的140件文物珍品再现了丝路文明交融轨迹。  高善穆造石佛塔  “长安丝路东西风”文物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开展    汉唐长安 寄 ...

• 悉尼出土一艘两世纪前木船残骸

《每日邮报》11月15日报道,上个月,澳大利亚悉尼市巴兰加鲁地铁站修建工程中,工人们意外地挖掘出一艘木船残骸。    经考古专家初步鉴定,这艘澳大利亚建造的小型欧式木船建于19世纪30年代,或曾用于短途运输。    考古学家认为,这或许是澳大利亚出土的同类船只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艘木船。    考古学家科罗内奥斯说,像这样的小船会把货物运到悉尼港附近的不同地点,甚至会沿着海岸向其他定居点运送。“据我们所知, ...

• 阿姆斯特丹公开2万件考古文物

 阿姆斯特丹政府建立了一个名为“表面之下”的特别网站,公开展示从阿姆斯特尔河挖掘出土的超过2万件历史物品,时间跨度从史前时代到2005年,展现了这座城市过去数千年的生活与历史。    由于要建造新地铁,考古团队受阿姆斯特丹政府委托从2003年开始对阿姆斯特尔河进行挖掘。本次考古挖掘持续至2015年,共挖掘出土约70万件物品,得益于阿姆斯特尔河流速缓慢,河床被泥沙覆盖隔绝了氧气和光照,出土物品仍保存良好。

• 庞贝古城发现珍贵壁画“丽达与天鹅”

 近日,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考古人员在庞贝古城发现珍贵壁画“丽达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壁画描绘了一只天鹅与一个女人的场景。

• 丝路怀古:古龟兹壁画摹制特展亮相韩国首尔

“丝路怀古——古龟兹壁画摹制特展”    2018年11月2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首尔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丝路怀古——古龟兹壁画摹制特展”在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幕。  中韩双方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中,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兼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忠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见、首尔艺术大学副校长 ...

• 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

  洛阳民俗博物馆讯2018年11月28日上午10:00,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举行了开馆仪式。开馆仪式由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杰同志主持,中国文物报社原社长李耀申,洛阳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世敏,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文献,中国文物报社办公室主任李连新,河南省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姚向东,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洛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胡大鹏,洛阳市瀍河区区委书记原峰,洛阳市社科联副主席杨晓光,洛阳市瀍河区 ...

• 丽水龙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 

“龙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有了龙泉窑,中国陶瓷史才更精彩,有了龙泉窑,世界才真正了解中国陶瓷,这是龙泉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日前,在“世界青瓷大会·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活动期间,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日本冲绳艺术大学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分别对龙泉窑的历史、考古历程、烧造工艺等方面作了交流和分享,进一步理清了龙泉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始地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地位,并以 ...

• 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上海举办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突破石窟寺文物、遗址保护的瓶颈,11月4日至5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上海举办。来自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石窟保护管理机构,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及文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石窟寺是丝绸之路上见证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中 ...

• 一百多年后,这些圆明园文物终于回家了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6日电题:一百多年后,这些圆明园文物终于回家了记者 宋宇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来说,这句诗恰能概括它们这一百多年来的经历。如今,流散文物中的一部分已回归故园。今年10月,首场“回归圆明园流散文物展”在圆明园天心水面正式开展。展览首次集中展示了自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回归的37件重要石质文物。百余年间,这些文物经历了什么?圆明园遗址。中新网记 ...

• KK直播《考古实习生》揭开5000年前远古树棺神秘面纱

日前,KK直播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的大型考古系列直播节目《考古实习生》来到湖北荆门城河遗址,前往王家塝墓地探秘距今5000年左右的神秘树棺墓葬。荆门城河遗址是一座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11年勘探、2012年开始挖掘,到2018年初,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考古发掘近日取得重大成果,在这里发掘出的一座最大的墓葬有20平方米左右,据悉可能是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墓 ...

• 云冈石窟第18窟3D打印成功

新华社太原11月8日电(记者王学涛)记者从云冈石窟研究院了解到,借助3D打印技术,云冈石窟第18窟在北京被成功复制,高大的立佛“走”出了千年石窟。这是继第3窟大佛、第12窟“音乐窟”成功复制后,云冈石窟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又一重大成果。据了解,云冈石窟第16至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由当时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其中,第18窟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 ...

• 档案专家聚福州共溯“故纸堆”里的丝路记忆

中新社福州11月6日电 (记者 林春茵)“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丝绸之路文献遗产,既是对人类共有记忆的保存,也能促进档案文献遗产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共享。”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6日在福州如是说。当天,由国家档案局和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主办,福建省档案局承办的丝绸之路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国际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启幕。海内外近150名专家学者参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教育和研究分委会主席罗塔尔·乔丹对福建 ...

• 丝路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国际研讨会举办

本报讯(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丝绸之路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国际研讨会开幕式暨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成立仪式日前在福建福州举行。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梁建勇,福建省副省长杨贤金等负责同志,以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国内外相关档案机构和学术机构的近150名专家学者参加 ...

• 两千年前,谁在大雁灯下品美酒

青铜壶和从壶里专门盛出来的“美酒”已经转移到了实验室墓中发现的大雁灯近日,记者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此前在洛阳市西工区闹市一处工地发现的西汉大墓,经过两个月的发掘,目前已清理出墓主人骨架一具,双棺内陪葬有大量玉器。主墓室内不仅发现有大雁灯、铜盘等珍贵文物,还有铜镜、耳杯等遗物,在北侧一耳室内还发现有大量彩绘陶壶、铜盘、铜壶、铜炉、铜钵、铜盆、铜臼等。这一切无不向世人呈现出2000多年前西汉贵族 ...

• 去年底新疆文物点已达9542处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 黄小希 王笛)国务院新闻办15日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包括前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部分。白皮书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白皮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 ...

• 南京考古重大突破:历时20年石头城找到了

历时20年,南京石头城遗址考古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近日,在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带与会的国内外学者们参观了清凉山公园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他兴奋地宣布:石头城找到了,就在这里!考古现场,还发现了一块印有“石头”字样的铭文砖,填补了六朝都城考古史的空白。许宁 摄学术界对石头城的具体 ...

•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高峰论坛在天津举办

11月16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共同举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高峰论坛”在天津举办,来自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文创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设计机构的设计师等百余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运营。该论坛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分析了大运 ...

• 自媒体偷拍敦煌壁画引公愤

“数字敦煌”上有高清美图。近日,一自媒体发布甘肃瓜州县内榆林窟壁画视频,激起公愤,众网友质疑其偷拍窟内景象,其本人回应“获得了官方许可”,但敦煌研究院表示,该自媒体确实是偷拍,若是开了闪光灯强光会破坏壁画,已责令其删除视频。扬子晚报记者为此追访了敦煌研究院范泉先生,他表示,敦煌每年的游客逐年递增,今年将达到200万左右,与此同时,各种奇葩不文明游览行为时有发生,非常令人头疼,好在“这类情况正在逐渐好 ...

• 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公布:多个项目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

中新网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申冉)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在东南大学公布。此次公布的共一百个建筑,遍布中国多个城市,建造时间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加的多个现代建筑项目,还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巨变,令这份名单更添时代感。据介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始创,首批98个项目的名录于2016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公布;第二批100个项目的名录 ...

• “丝绸之路”沿线18个博物馆将联手办展

资料图: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新社发 张勤 摄中新社福州11月24日电 (记者 林春茵)作为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单位,“丝绸之路”沿线18个国家级博物馆24日在福州签署协议,将携手于2019年初在北京举办“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主题展。这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最新案例。当天,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在福州举行。来自柬埔寨、哈萨克斯坦、老挝、缅甸、韩国、蒙古国、尼日利亚、白俄罗斯、芬兰、俄罗斯、 ...

• 水下考古及海丝研究专家聚首定海 为申遗献策支招

 福州新闻网11月25日讯(记者 邱陵)“这次活动让全国水下考古专家、海丝研究学者汇聚一堂,重新回到中国水下考古的‘摇篮’,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推动各界形成共识,重视连江定海湾的历史地位,并进一步开展古沉船考古发掘工作。”25日,前来福州连江参加研讨会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党委书记、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威如是说。23日-26日,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纪念定海湾古沉船考古发掘30周年,“20 ...

• 福州定海湾沉船文物今起展出半年 珍贵文物有110件

“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于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博物馆开展。 陈建国 摄中新网福州11月26日电 (叶秋云)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纪念定海湾古沉船考古发掘30周年,“2018海丝寻迹·定海行”系列活动在福建连江举行。作为系列活动之一,“顺风相送定海湾——沉船文物展”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博物馆开展。连江是福州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海湾更是历代“顺风相送”的繁忙航道,是中国古沉船分布最 ...

• 201件丝路沿线文物国博展出

记者 李继辉 摄影希腊的红彩巨目纹陶杯,伊朗的牛形陶器、犍陀罗弥勒菩萨坐像以及我国陕西出土的黄釉骆驼俑……201件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物今天起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讲述多种文明的交融互鉴。在“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上,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带来了200件(套)藏品,国博也拿出了1件藏品。策展人介绍,将通过古代文物与当代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讲述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世纪之间,丝路沿线地区波澜壮阔的“历 ...

• 《法宝重光—千年国宝佛经大展》开幕 公开展示20多件国宝佛经

唐代敦煌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三》。主办方提供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于立霄)《法宝重光—千年国宝佛经大展》27日在嵩山少林寺大禅堂开幕,展览汇集荣宝斋征集的藏品及少林寺藏经阁的秘藏,有隋唐敦煌写经、宋元善本古籍、千年国宝佛经等,年代从南北朝至元代,时间跨越1500余年。此次展览历时3天,由中华老字号荣宝斋与少林寺藏经阁首次联袂举办,将珍藏的国宝级敦煌写经、国宝佛经进行展示。南北朝敦煌写经 《大 ...

• 浙博“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展示佛教中国化进程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从浙江省博物馆获悉,“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特展将于11月29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展览以中国境内十四个省市区出土的十六国至宋初吴越国时期的金铜造像为重点,意在展示两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展期持续至2月28日。    南朝谢灵运《佛影铭》中写道:“法显道人,至自祇洹,具说佛影,偏为灵奇 ...

• 中国美术馆呈现古代岩画与居延汉简

          展览现场    11月21日,数百件被誉为“世界美术活化石”的古代岩画和边塞文化重要见证的居延汉简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共展出岩画实物29件,雕塑6件、拓片39件、汉简106枚。岩画内容有人物、动物、符号及狩猎、祭祀、舞蹈等,简牍则是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与“圆”二字构筑了简洁、概括的几何图式,大漠的壮美 ...

• 刘玉珠:把青年发展摆在博物馆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八届“博博会”期间,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和福州市人民政府于23日下午联合主办了主题为“变革中的博物馆青年”的“首届全球博物馆青年论坛”,这是中国和世界性博物馆组织首度为青年博物馆人量身定制的交流平台。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发表了题为“青年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的主旨演讲,寄语中国青年,与博物馆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刘玉珠谈到,博 ...

• 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于成功举办

  11月24日—25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在“博博会”期间,于福州国际海峡会展中心举办,来自21个国家的30多所文博机构派代表汇聚一堂,探讨未来合作计划,签署展览合作框架协议。“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简介  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69个成员单位)联合“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28个成员单位)和“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54个成员单位)3个组织 ...

• 第八届“博博会”圆满落幕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于11月23日至26日在福州市举办。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日程,于26日在福州落下帷幕。    本届“博博会”以“博物馆:新时代·新征程”为主题,深入贯彻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围绕国家文化战略,发挥平台功能,促进博物馆与科技、教育、旅游、设计、知识版权 ...

• 埃及考古学家新发现木乃伊 可追溯至2300多年前

 埃及古物部当地时间11月28日发布的照片显示,埃及考古学家在开罗南部的金字塔建筑群中发现了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木乃伊。埃及古物部在一份声明中称,在代赫舒尔阿蒙尼米哈特二世的金字塔东南部地区工作的埃及考古小组发现了许多许多古代墓葬,内有8具棺材。

• 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员大会举办

   11月22日 ,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员大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举办(以下简称专委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以及来自各省区市文物局领导,24个省区市的博物馆馆长、代表和文化学者近300人出席会议。专委会副主任、北京观复博物馆副馆长李瑄主持此次会员大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勇向 ...

• 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公布 多个项目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

  11月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在东南大学公布。此次公布的共一百个建筑,遍布中国多个城市,建造时间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增加的多个现代建筑项目,还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巨变,令这份名单更添时代感。    据介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始创,首批98个项目的名录于2016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公布;第二批100个项目的名录于2017年在安徽池 ...

• 技术创新与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在福州召开

  11月25日,由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和中国博物馆协会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技术创新与博物馆发展高峰论坛”在福州召开。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室,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及部分省级文物局负责人、代表,以及国内多家博物馆、互联网企业的专家学者、技术代表100多人汇聚一堂,围绕“协同创新,跨界融合”的主题,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科技在文博行业中的创新应用,分享智慧博物 ...

• 中国博协展览交流专委会2018年年会在福州召开

  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11月22日在福州召开。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相关领导以及128名会员单位及文博相关行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专委会主任赵古山总结了2017年全国文物出入境展览情况,介绍了博物馆馆线体系建设暨博物馆文创产品营销平台构建内容以及下一步重点工作。    来自湖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吉林博物院、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海南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