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大荐福寺小雁塔的历史轶事

摘要: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 ...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

荐福寺

荐福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

相传景龙元年(707年),唐中宗李显令宫人摊钱,在安仁坊建造一座秀丽的高塔,形似慈恩寺大雁塔,唐宋时期被称为“荐福寺塔”。后世因它比大雁塔小巧,又改名“小雁塔”。塔身原为15层,高约45米;后为地震震坍,只剩下13层,残高43.3米。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为密檐式建筑。

唐代高僧义净,在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道赴印度游学求佛法,历时25年,足迹遍及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洋东部等30多个国家。于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回国,带回梵文佛教经典400部,曾在荐福寺内从事翻译工作,并著有《大唐求法唐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书,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荐福寺经宋、元、金、明、清历代重修,香火不绝。民国初年,曾两度沦为战场,僧侣星散,殿堂颓败。解放后经全面整修,存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慈氏阁、白衣阁、钟鼓二楼及小雁塔,并有北宋政和时碑记和金代所铸大钟一口。寺内庭院肃穆雅静,殿堂屋宇宏伟壮观,夹道古槐、古楸,树龄皆在300年左右,为西安著名游览区之一。

雁塔晨钟

荐福寺的寺内保存有公元1192年(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大铁钟,钟高3.55米,重约8000公斤。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内小雁塔旁的钟楼内。

清代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成为“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钟声”非仅清康熙年间重修塔寺偶得铁钟之后,早在唐代小雁塔初建时,便有此声此景了。传说当年义净释经为早起礼佛、译经,向寺中主持建议“每日清晨击钟”。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义净法师

大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而荐福寺则与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有关。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转抵印度,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之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翻译经文,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小雁塔
关键词:

那烂陀寺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