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丝绸之路暨北朝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下)

摘要: 丝绸之路上北朝时期固原区域的考古发现、宗教、音乐除从政治、军事、文化交流考察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现象外,与会学者还从考古发现、宗教、音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认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堡垒州立学院教授南恺时从《固原北魏漆棺孝子图的历史意义》出发,详细阐明了固原北魏漆棺是北朝最早的孝子图题材文物之一,进而说明了为什么固原漆棺的 ...



丝绸之路上北朝时期固原区域的

考古发现、宗教、音乐


除从政治、军事、文化交流考察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现象外,与会学者还从考古发现、宗教、音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的认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堡垒州立学院教授南恺时从《固原北魏漆棺孝子图的历史意义》出发,详细阐明了固原北魏漆棺是北朝最早的孝子图题材文物之一,进而说明了为什么固原漆棺的孝子穿胡服,固原漆棺孝子故事的中心,固原漆棺孝子图的本源等问题,并提出北魏漆棺画的来源是在固原当地,北魏漆棺画也证明孝子故事不但在首都(平城)受欢迎,也在偏僻的地方流传,当时固原人已经知道漆棺画上的孝子故事。



宁夏固原博物馆的刘勇以北周出土的玻璃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工艺和成分,提出了田弘夫妇墓中出土的玻璃器很可能与固原隋唐时期史诃耽墓出土的玻璃器的制造工艺相同,其工艺是模吹制形成,这对进一步研究宁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玻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宁夏固原博物馆研究馆员苏银梅以固原北周时期出土的墓志铭文为依据,对李贤、田弘和宇文猛的姓氏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宁夏固原博物馆的曹莹以李贤墓环首刀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刀器史、萨珊double-locket佩刀法及北朝与萨珊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此刀应为舶来品,属萨珊王朝制铁刀,为北朝兵器研究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勤华以北魏墓的描金彩绘漆棺为例,研究和讨论了弥足珍贵的固原文物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不只是文化和商品流通之路,也是信仰和音乐的传播之路,在中国古丝绸之路上,信仰各宗教的胡人是东西方贸易及艺术交流的承担者。清华大学副教授孙彬和佛教大学名誉教授黑田彰,详细介绍了“懂黯思索图”与弥勒菩萨的“半跏思索图”“暗母被殴图”与“儒童布发图”以及“鸳掘魔罗皈依图”之间的相似性与借鉴性,对研究北朝时期佛教文化有指导意义。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邵正坤所提交的《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及其所见的邑义组织研究》,通过对该碑的合理命名,邑义五百余人结邑的目的等展开论述,对进一步研究《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的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有所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志远通过再论梁武帝的素食改革,尝试将六朝佛教描述为一个自下而上,从隐至显的连续过程。繁荣的译经活动、居士的积极参与、三教调和的解释思路,始终是南朝佛教连贯的构成要件。特拉维夫大学的何超音以《旧音乐,新时代:北朝时期作为政治模式的音乐理论》为题,探讨了北周长孙邵远和裴正在新乐的演出中,在编钟架上悬挂多少钟的问题,代表着北周朝廷已放弃了汉乐模式,而更倾向于更古老的周乐模式。美国的肯恩大学教授孔旭荣以“3世纪中国的音乐创作:《筝赋》”为研究对象,用5篇赋为例,分析了当时知识精英对域外文化的反应:3世纪的知识精英各自用新传入的乐器作赋,但却不约而同地创造出共同的模式,从而将域外的事物转化为中国本土文化要素,他们关于音乐的写作促使他们形成一个社会网络,并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声气相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子烨,以《魏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口簧艺术与相关的文学书写》为题,阐述了魏晋时代口簧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对不同地域、种族、风俗、文化、信仰及语言沟通的作用,发挥了维系人心的基石效应。



   博物馆发展、字书史、

北朝姓氏等相关研究


除上述学者所讨论的问题外,与会学者还从博物馆发展、字书史、北朝时期的姓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以《也谈地方性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为题,从博物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共融发展、地方性中小规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问题、地方性中小规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问题为出发点,认为要更新理念和策略,积极探索化解藏品“硬”和“软”短缺矛盾的渠道。调整收藏政策,收藏对象由单一古代文物,调整为多元的对象。通过更多跨学科研究阐释,挖掘新的主题,让已有的古老文物讲出最新的中国故事,对地方性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三重大学副教授白石将人考证了北魏杨承庆的《字统》,通过梳理其基本情况以及与《说文解字》的比较,明确了《字统》字释的特点,对字书史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凌文超以《北魏羌人王遇姓名的华夏化》为题,举例说明了羌人王遇姓名的华夏化,藉此梳理羌人姓名改革的曲折历程,进一步考察北魏各族姓名华夏化过程中的一些复杂情况。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吴红琳通过《区隔与认同:中古时期的秃发、拓跋与源氏》,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秃发、拓跋以及源氏等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秃发是拓跋氏对于河西鲜卑一支的他称,河西鲜卑仍旧自称拓跋,随着秃发氏在河西地区的发展与壮大,秃发破羌一支赐姓源氏。宁夏盐池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生岩提交的《在丝绸之路上的宁夏昭武九姓》一文,从中国历史上的昭武九姓、固原地区的昭武九姓、盐池的昭武九姓谈起,深入探讨了粟特人的生活习俗以及丝路贸易、丝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杨英提交的《美国汉学家戚安道“六朝”研究的新斩获及其启示》,提出要突破当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瓶颈,走出依赖纯文献的研究阶段,将六朝史研究纳入全球中古史范围内,把传统六朝史研究资料扩大到宗教文献、考古资料、图像资料等方面,为突破当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瓶颈提供大量资源。


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宁夏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平夏古城、姚河源遗址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者们切身体会到宁夏固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丝绸之路暨北朝时期固原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文化精神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丝绸之路及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研究发展的一次大好机遇。会议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深化价值挖掘阐释,创新传播传承方式,拓展利用深度广度,积极推动文物活起来,切实讲好中国故事宁夏篇章,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会议所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促进各社科院校、文化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固原区域历史文化和我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促进中国历史文化和丝绸之路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刊载于《中国文物报》2023年11月14日第6版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