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解密古代天珠

基本信息:作者:戴君彦 巫新华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8月印次:1ISBN:9787559838421内容简介:  本书以我国馆藏的22颗天珠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理论方法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矿物学、宝石学、显微埋藏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理论不仅为合理推导天珠的蚀花工艺奠定 ...

• 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

基本信息:编著: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德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89924内容简介:  本书是贵州省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的田野考古调查报告,包括上、下两篇,分别介绍了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的调查收获。旋厂遗址集中表现了明清时期贵州山区乡村的发展历程和村落格 ...

• 对大连营城子汉墓群M76墓主人身份的初步判定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中科院高能所实验室,利用工业CT断层无损检测,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城子汉墓群76号墓出土的锈蚀印章进行扫描,借此对龙纹金带扣主人的身份进行了初步判定。图一 印章 图二 锈蚀的印面结合印章材质和刻痕深度,中科院高能所的工作人员选用自主研发的450kV ...

• 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山神庙咀遗址动物群及其时代意义

摘要:狭义(或经典)泥河湾动物群主要产自桑干河北岸的下沙沟村周边,化石来源于不同地点;该动物群被作为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代表,但其绝对年代一直饱受争议,最新古地磁测年数据是2.2-1.7MaBP。由于受河流及断层切割影响,泥河湾盆地内部不同区域尤其是桑干河两岸的地层对比,一直是个科学难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在桑干河南岸未发现重要化石点。 ...

•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主要发现

经过四十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已经判明秦始皇帝陵区文物遗址分布区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南至骊山,北达新丰塬下,东临代王街办,西界临潼城区,其中文物遗址密集区近20平方公里。目前已发现数百万平方米的建、构筑物基址,184座各类陪葬坑以及陪葬墓区及修陵人墓地,发掘出土了包括兵马俑、铜车马、石铠甲、青铜水禽、百戏俑、文官俑、各类青铜兵 ...

• 从盂克双鼎重聚上海,再看商周考古与青铜研究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原定于7月18日结束,主办方将延长展期至7月25日。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时隔17年再度在上博聚首,尤堪瞩目。上海博物馆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日举行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澎湃新闻选取部分 ...

• 世间声色与石雕之妙——关于川南宋墓石刻

政治史、思想史之外,两宋时代的日常生活史,是最教人以为亲切的故事。饮酒、烹茶、焚香、抚琴、作画,士大夫引领的诸般韵事,流风生活史浸润于后世而成为人们艳羡的近古时代风雅之渊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长期从事古代名物研究,近日通过四川泸州、泸县、合江三地博物馆的考察闻见,经由宋墓石刻讲述了两宋蜀地普通人的生活,“可以说,宋 ...

• 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第五期)综述: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图像研究

2021年7月15日,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和佛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第五期在院小报告厅举行。本期分享会的主题是《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图像研究》,分享嘉宾是敦煌研究院孙毅华副研究馆员。图1.分享嘉宾图2.与会情况此次分享会内容主要包括:佛寺建筑群、佛塔建筑、世俗建筑、单体建筑和建筑细部技法特征五部分内 ...

• 穷穷集:古代文物与历史文化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后晓荣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6月印次:1ISBN:9787506884068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于考古方向专业论文三十余篇,通过对考古文物原始资料的充分研究,结合历史文献,开展有关讨论,得出一些见解和认识。该书从实际出发,充分依据考古实物和历史资料,对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

• 以出土实物为样本的针织提花织物研究

摘要:以古代提花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的方式,根据出土发掘报告,对织物结构进行搜集、归纳,对织物的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古代针织提花技术与现代针织提花技术有一定差异,差异来源于编织工具,因此,得出绦带制作与服装制作相互独立的结论。 针织提花织物作为针织技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但鲜有学者对其技术特征及源流进行研 ...

• 浙江宁波奉化锦屏乌鸦山西晋、南朝墓葬发掘简报

浙江宁波奉化锦屏乌鸦山西晋、南朝墓葬发掘简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为配合奉化市西环线公路一期工程乌鸦山隧道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位于奉化市锦屏街道下路头村乌鸦山西麓缓坡处的一批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图一),共清理不同时期墓葬7座,其中西晋时期墓葬3座(编号 ...

• 高星:寻找我们的直系祖先——真相与谬误

  对于现代人起源,尤其是对我们直系祖先的寻找,很多人都感兴趣,媒体也在不断拷问,但是在很大层面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少有行动去研究、思考、传播。  我今天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媒体和社会大众经常搞不清两个概念:人类的起源和现代人的起源。很多人会说,人类不是起源于非洲吗?怎么现在又谈本土演化?这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人类起源是指我们最 ...

• 刘庆柱:中国考古学理应有颗“中国心”

  读书日公布的“2020年中国好书”年榜33种书籍中,刘庆柱先生的《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就在其中。刘庆柱先生在这本著作中将“家国情怀”“家国一体”视为中华民族国家文化“不断裂”的思想和精神基础,这与他认同的中国考古学内核也相一致,他说:“我们中国在不同时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族属的国家统治者、 ...

• 霍巍:西藏文物考古事业的奠基之举与历史性转折——西藏全区文物普查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从现代学术视野而论,由于西藏在自然景观与文化面貌上的独特性,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人们对不同地区人类文明进程、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的人文关怀不断提升,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除了前述有关学术史上的重大转折之外, ...

•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发现简史

秦始皇帝陵园的野外考察工作始于明代,都穆是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帝陵园的学者,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1906年,担任陕西高等学堂教官的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帝陵,实地测量了封土的高度、形状及底边尺寸;11年后,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调查,他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 ...

•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遥感技术方法与应用

基本信息:主编:于丽君 朱建峰 邓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6月印次:1ISBN:9787030692481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遥感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从文明探源对空间信息技术需求、考古目标遥感探测技术与方法以及遗址(群)空间分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书中综 ...

• 宁夏明长城资源调查中三则新发现

宁夏明长城资源调查中三则新发现  摘要:明代中期以后为防御蒙古套部扰掠,在今宁夏南北分设固原、宁夏两镇,所谓“九边重镇”独占其二。同时先后修筑了包括“河东墙”及“沿河边墙”、“深沟高垒”与“横城大边”、“旧北长城”与“北长城”“西长城”“固原内边”以及“徐斌水新边”等数条备边工事。本文拟就长城资源调查中新发现与确认的明代对固原镇 ...

• 课题追踪 | “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对策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贸通道,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互鉴的道路,它以茶叶和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原华夏文明、蒙古草原文化、欧洲俄罗斯风情连接起来,集茶叶贸易沿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万里茶道”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线路,它集中国数千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 ...

• 论莫高窟第285窟日天图像的粟特艺术源流

【作者简介】张元林,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研究员。【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研究项目《敦煌北朝石窟艺术史研究》(05JJD770011)【摘要】本文结合新收集到的图像资料和研究成果,对莫高窟285窟西壁“日天”形象的图像源流作了探究,认为这一形象的图像来源是祅教的太阳神密特拉神,并认为它的图像很可能是由粟特人带到 ...

• 庞政: 试论陕北汉画像中的“仙人六博”式东王公及相关问题

试论陕北汉画像中的“仙人六博”式东王公及相关问题庞政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陕北地区早期画像中存在一类图像,学界对其性质和意义众说纷纭,通过梳理相关材料认定图中高大人物为东王公,画面描述了东王公与羽人对弈六博的情形。结合相关纪年材料,梳理本地区早期东王公和西王母图像出现发展与结合的过程,这类模式的东王公图像是陕北地区最早出现 ...

• 唐代粟特式金银器研究——以金银带把杯为中心

一、序言 唐代金银器中,包括输入品、仿造品,也有外来影响下的创新作品,许多尚未辨识出来。以往学者在论述唐代的金银器时,曾笼统地指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缺乏具体论证。近些年已有一些输入品被鉴别出来,有关唐代金银器的外来影响的讨论也开始随之趋于具体、深入。然而,对资料较多、外来文化影响显著的金银带把杯的讨论则甚少。 60年代初,西 ...

• 郑燕燕:新疆出土圆锥形舍利盒再考察

来源:《西域研究》2018年第1期新疆出土圆锥形舍利盒再考察内容提要  圆锥形舍利盒在5~7世纪时曾作为佛教徒的葬具,广泛流行于龟兹王国境内。今天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焉耆、柯坪、巴楚等地皆有实物出土。盒分木制与陶制两种,木盒制作精美,主要出土于龟兹国都所在地;陶盒则相对粗糙简陋,应该是偏远地区或身份低微的僧人所用。舍利盒的造型与尉犁 ...

• 任平山:吐鲁番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格伦威德尔笔记小桃儿沟石窟图考

  来源:《西域研究》2018年第1期吐鲁番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格伦威德尔笔记小桃儿沟石窟图考内容提要  格伦威德尔分别于1903年和1906年两度考察吐鲁番北郊的小桃儿沟石窟遗址。他在考古报告中详细记录了遗址第4窟(现编小桃儿沟第5窟)壁画,推测其左右侧壁数量众多的壁画构建了一个圣徒皈依的主题。现对照《华严经·入法界品》及汉地相关图像遗 ...

• 《牡丹亭》与明代女性“照镜写影”图像研究

中国历代存留下来的女性题材绘画中多有女性照镜图像出现,不过无论是“对镜饰性”的东晋女范形象,还是“孤芳自赏、对影自怜”的宋代仕女,图像中的“镜”,或为指代女性心境,或为表达特定时代观念中对于女性社会化的规范要求,均与照镜写影无关。明末是女性自画像图像相对集中的产生时期,比如,陈洪绶笔下的崔莺莺在图像角度的深入人心,甚至超越了《西 ...

• 70年考古,为何它们能代表湖南——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

 今年是中国考古百年,湖南考古70年。7月11日,由湖南日报社、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省博物馆学会主办的“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推介活动结果出炉。  考古发现,将湖南地区人类文明起源追溯到距今约50万年前,让人们发现既往印象中的“南蛮之地”原来光辉灿烂。  入选“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的考古项目,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湖南省文物 ...

• 穿越到大唐,如何成为一个“时尚酷女孩”

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热出圈后,许多观众都被里面可爱俏皮的“唐宫小姐姐”圈粉了。节目也带起了一股“唐风”热,不少人对唐朝女子的服饰、妆容文化开始感兴趣。李白在《清平调》中描绘:“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幻的大唐,那里的女子身着云彩一般的华服,有着花儿 ...

• 江苏何以称“鱼米之乡”?南博考古展有答案

“考古江苏”这些天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澎湃新闻获悉,展览分“实证鱼米之乡”“追溯文明之源”“探寻古国踪迹”“印证大汉雄风”“勾勒六朝风华”等7个单元,诉说考古在阐释江苏古代文明、描绘江苏灿烂历史和回馈当下民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其中第一单元“实证鱼米之乡”通过苏州草鞋山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泗洪顺山集、韩井遗址等印证江苏水网发 ...

• 滕固龙门石窟考察中的新艺术史眼光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第一位留德艺术史博士、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奠基学者之一的滕固,在学成归国后对龙门石窟进行过两次实地考察。与以往中国传统读书人在造访踏查龙门不同的是,滕固开始从雕刻这一艺术本体语言的视角,去关注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与价值,并把它视作一把进入北魏至唐代艺术史研究堂奥的钥匙。一二〇二〇年五月,法国汉学家埃玛纽埃尔- ...

• 中国考古百年|重庆考古起点何以在盐井沟遗址?

今年是中国考古事业起步发展100周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近日举办了“重庆考古百年图片展”,呈现了重庆考古的起点——1921年盐井沟遗址的发掘?盐井沟遗址的发掘与周口店遗址有联系,与中国古人类的早期探索相伴相行,其发掘者与中国考古学诞生地 ——仰韶遗址的发掘者关系密切。安特生和葛兰阶,一个是地质学家,一个是古生物家,现代考古学的两大基础 ...

• 颜真卿早年书写的唐代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墓志考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去年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龚东村发掘唐代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合葬墓一座曾引起较大反响,该墓出土墓志两合。墓志所载内容对研究北魏皇室苗裔的传袭,唐代皇室成员姻亲状况多有补益。其中罗婉顺墓志由颜真卿于 39岁时书写,提供了研究其早期书法风格的珍贵实物例证。现将相关内容考释如下,以飨读者。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墓志罗婉顺墓志(局部 ...

• 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第四期)综述:莫高窟北朝晚期石窟中的天宫栏墙隐秘图案

7月8日下午2时30分,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和佛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第四期在敦煌学信息中心研讨室开讲。本期分享会邀请了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赵燕林副研究馆员,他分享的主题是《莫高窟北朝晚期石窟中的天宫栏墙隐秘图案》。此次分享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问题概述、敦煌北朝晚期石窟中的栏墙隐秘图案、隐 ...

• 《敦煌研究》2021年第3期(总第187期)目录

【2020敦煌论坛论文选刊】光与色的旋律——敦煌隋代壁画装饰色彩管窥………………………………………………… 赵声良 ( 1 )犍陀罗地区与塔里木盆地周缘佛教寺院形制布局的比较研究 …………………………李肖 廖志堂(13)中国与南亚之间的丝绸之路——以唐代取经僧人的记录为中心………………………………孟宪实(24)从伐由到乌悉帕卡:中古祆教风神的印 ...

• 于细微处见历史:来金沙看考古绘图

  “妙笔生花——考古绘图展”日前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揭幕,让观众于细微处观赏文物,了解历史。  此次展览着眼于考古研究中较为“冷门”的工作——考古绘图,展出绘图作品约70余件(组),使观众了解考古绘图的常识、技法和意义,体会考古人的工匠精神。  考古绘图,即考古工作者通过实地勘测、细心观察,同时借助专业工具,使用绘图技法,记录遗 ...

• 从“未知”中发现“已知”,从“不言”里书写“春秋”——专访考古人许宏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百年间,考古学家筚路蓝缕,不断地探寻着华夏文明的起源。而在不断地探寻中,考古学也逐渐走出象牙塔,走向公众。考古人许宏(图片来自受访者)  有这样一位“考古人”——在二十年考古队长生涯里,他找寻“最早的中国”、发现多项“中国之最”、探究大国崛起之肇始;如今,他书写田野阡陌亲历往事,向读者解读考古奥秘、讲 ...

• 以“人”为本的考古学

  提到考古学,大家一般会想到金银铜铁玉等遗物,房址、墓葬、窖穴、灰坑等遗迹,动物、植物、环境、年代等科技,冶金、制玉、制陶、建筑等工艺,而对人类自身的考古却很少提及。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大众对人类自身的遗骸比较忌讳,不愿提及;另一方面可能是大众认为人类遗骸无古可考,除非出现像湖南马王堆汉墓的“老太太”或新疆罗布泊的“小河公主”一样 ...

• 什么是倾斜摄影测量?在考古中如何应用?——以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为例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极大推动了考古学科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尤其是测绘技术在考古发掘信息记录、可移动文物三维影像还原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层面均有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在与具体考古遗址发掘的磨合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不断根据考古发掘与研究的要求进行优化,向着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成本更低、操作更简便的方 ...

• 三星堆青铜器线绘与拓片

  基本信息:  编著:三星堆研究院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5月  印次:1  ISBN:9787553112886  内容简介:  考古线绘图和拓片是认识与记录考古资料的重要方法,与照片有互补作用。本书收录了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线 ...

• 丛德新:新疆如何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区域?

  丛德新,男,1963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边疆考古及汉唐考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2007至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丛德新专业领域以新疆地区史前考古、汉唐考古学研究为主,迄今已发表相关文章及报告40余篇,目前主要进行新疆天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丛德新 ...

• 常怀颖:由碎而通:中国考古的路线图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考古学学科建立100周年,这篇文章,正是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在常怀颖看来:年轻而小众的学科,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迅速博得学术界的青睐?又会以什么样的状态迎接未来?作为中国考古学从业者中年轻的一员,无论是出于对自身前景的焦虑和危机感,还是一颗纯然的好奇心,都不由自主会去思考这些问题。虽然仅过了百年,和最初的样态相 ...

• 贺云翱:“公共考古”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公共考古”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贺云翱 2014年3月31日,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先生以及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成立大会上给予此举以高度的评价。是的,“公共考古”的发展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使考古科学从“神秘”走向公开,从“官学”走向“公共话语” ...

• 吴公台考辨——结合扬州隋炀帝墓的发现为线索

吴公台考辨——结合扬州隋炀帝墓的发现为线索薛炳宏(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束家平(扬州博物馆)  摘 要:2013年,隋炀帝和萧皇后合葬墓在江苏扬州曹庄被发现,并确定为隋炀帝杨广的终葬之地。曾经作为第二次埋葬隋炀帝的吴公台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大众的极大关注。吴公台是南朝陈将吴明彻进攻广陵(扬州)时在广陵城外所筑的高台,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化 ...

• 关中地区隋代墓地分布研究

  【摘要】关中地区隋代墓葬主要分布在大兴城的东、南、西三个郊区。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代表了皇族的墓葬区,高等级的贵族墓葬集中在城东的白鹿原、铜人原;中小官吏墓葬散布在南郊凤栖原、高阳原、咸阳洪渎原;平民墓葬分散于各个原上,符合就近埋葬的特点。凤翔隋墓是比较典型的平民墓地。隋代宫女葬于西郊三民村一带,即诗词中所见的“宫人斜”。(本文作 ...

• 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

  基本信息:  作者:陈胜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4月  印次:1  ISBN:9787300292915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史前考古成果,呈现了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探索与思考。首先溯源文化的演化过程,确立文化的三重结构;然后溯源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分析中国文明形成的格局;最后 ...

• 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出土青铜构件工艺观察

  摘要: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出土了大量青铜构件,经整理研究确认为大型帷帐构件。通过对其工艺观察可知,这些构件铸造延续了传统工艺,如分范方式、连接技术等,同时推测这些构件可能为分批铸造。这些现象说明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生产的多样性与灵活性。1999年在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西侧发现5座陪葬坑,其中一号陪葬坑出土467件青铜器,绝大多数为青铜构件 ...

• 刘兴林: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确立在传统的考古学教学中,我们将中国考古学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几大段,战国秦汉考古是断代考古中的一部分。战国秦汉考古一段的分出主要是基于传统的考古学三段论(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和过去史学界关于“战国封建论”的研究成果。战国时期, ...

• 杨富学 王小红 | 甘肃榆中女真遗民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甘肃榆中有汉氏、蒲氏者,其中汉氏自称女真后裔。汉氏为金朝皇族完颜氏支系之遗留,祖先原活动于燕山以北地区,金元之际进入中原地区,明代洪武初年改姓汉氏,弘治末年迁居榆中,现有五通明及以后碑刻为证,民间遗留的传说也差可与《金史》《元史》等历史记载相印证。蒲氏为金朝高门蒲察氏支系之遗留,虽然仅见于方志记载,但是结合蒲察笃实之事迹, ...

• 潘华琼:跨撒哈拉商路上的文明交流

作者:潘华琼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7月12日 第14版)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沙漠”,它东起红海,西至大西洋,北达地中海附近,南抵萨赫勒——阿拉伯语的“海岸”,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以致居民极少。跨撒哈拉商路是指连结沙漠的南北两端、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与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贸易通道,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商 ...

• 红山文化研究(第七辑):玉器研究专号

  基本信息:  编著:红山文化研究基地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9132  内容简介:  本辑收录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录  名家访谈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的新思考——辽宁省文 ...

• 王先福:考古学视域下的邓国地望新探

摘要:邓国是周代南土诸侯国之一,文献资料少,关于其地望学界争议较多。本文从考古学视域分析,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邓国都城在襄阳邓城城址东南侧的周家岗遗址。西周早、中期的邓国中心区缺乏实证,境土大致在南阳盆地中南部。邓国是周王朝分封于南土的重要诸侯国,西周早期立国,春秋早期灭于楚,在周王朝经营南土的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地望囿于资料所 ...

• “良渚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公众分享会”在浙江良渚召开

7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办,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承办,浙江省考古学会、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良渚文化保护研究基金会协办的良渚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公众分享会在浙江良渚召开。 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蒋卫东在致辞中谈到, ...

• 赵志军|传说还是史实:有关“五谷”的考古发现

作者:赵志军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7月10日 第10版)赵志军 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考古学家工作室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植物考古学。发表论文包括《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等。植物 ...

• 汉代两京地区兵器随葬制度初论

汉代两京地区兵器随葬制度初论郭妍利(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兵器随葬,等级化,明器化,性别化  摘要:兵器随葬制度作为汉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型性在两京地区汉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随葬兵器等级差异明显,不同身份者随葬兵器的组合和数量不同;随葬兵器明器现象突出,以弩机为主要器类,不同等级的墓葬随葬兵器明器化的方 ...

• 梁平赤牛城遗址 2021年度考古工作阶段性收获

转载自 重庆考古一、工作背景赤牛城遗址,又名牛头寨,位于梁平区双桂街道牛头村1组,坐落于梁平城区西部的一座山岗上,紧邻梁平都梁新区,距梁平老城区约7.5公里。据《蜀中广记》、《读史方舆纪要》、《梁山县志》等文献记载,赤牛城于宋淳祐二年(1242年)建成,控扼梁山陆道,拱卫万州与夔州,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内陆山城,在宋元(蒙)战争中发挥了重要 ...

•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的碳十四年代研究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的碳十四年代研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  摘要:2020年,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祭祀坑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为解决祭祀坑的年代问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对四号祭祀坑开展了 ...

• 【民族考古】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

【作者简介】许新国,青海考古研究所。 1982—1958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西州都兰县的热水乡、夏日哈乡发掘了一批唐代的吐蕃墓葬。除大量的丝织品、陶器、木器、铁器、铜器、珠饰、木简犊、皮革制品以外,还出土一批金银器,因墓葬多数被盗,完整器和大件器不多,多系残损的小件器物。其中一部分器物较特别,具有浓厚的中亚地区粟特银器的风格。 ...

• 【民族考古】从石刻史料看入华粟特人的汉化

【作者简介】程越,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博士。 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著名,自汉代起就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经由碎叶、高昌等地进入河西,与中国贸易、通使,又同突厥、回鹘、吐蕃等边疆民族政权建立过密切的联系。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空前发达,同时也成为粟特人入居中国并走向汉化的重要阶段。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对粟特人在隋唐五代,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的 ...

• 伏俊璉等《敦煌文學寫本研究》出版

伏俊琏等著《敦煌文学写本研究》出版  写本学研究 今天作者: 伏俊琏 等 著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05-01装帧: 平装定价: 158.00元ISBN: 9787532599509前 言写本时代 写本 刻本中国的文字载体可分为写本、刻本和电子文本等多种形式。从时间上讲,殷商到唐宋之际,主要是写本时代。这一时期,早期有简牍(也有少数的帛),后来主要是 ...

• 楊富學主編《漢唐長安與絲路文明》出版

书讯丨杨富学编《汉唐长安与丝路文明》(附 杨富学总序+编者后记)  嘤鸣丝路 前天书讯《汉唐长安与丝路文明》杨富学 编书号:9787549021390定价:235.00元 杨富学,河南省邓州人,1965年5月出生,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印度德里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兼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 安溪下草埔遗址2019~2020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安溪下草埔遗址,福建首个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冶铁遗址,以块炼铁生产为主,集生铁和块炼铁生产技术为一处。经分析检测,遗址内出土积铁样品中高碳钢样品比例较高,可能产自块炼法冶炼。块炼铁冶炼炉结构完整、炉型多样、保存状况较好,为国内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遗址中发现的板结层亦为国内冶铁遗址首次发现,具有浓厚的地方性特点。 安溪下草埔遗址遗迹 ...

• 比《马可波罗行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还要早一两百年的行纪

《本杰明行纪》早于《马可波罗行纪》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一两百年 ,记录中世纪历史、地理和民族的珍贵史料,鲜有与之匹敌者。是研究12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亚洲与非洲诸地关系与商业贸易史极为详实、宝贵的文献史料。尤其是作者首次提到与印度的贸易,第一位明确地提到中国,并详细记述到达中国的海路行程,为研究此时中国与西方 ...

• 大秦景教流行碑里的吐火罗之城

大秦景教流行碑,英译The Xi'an Stele 、 the Nestorian Stele, Nestorian Stone,、Nestorian Monument、 Nestorian Tablet。   The Xi'an Stele also known as the Nestorian Stele, Nestorian Stone, Nestorian Monument,

• 戴玥:早期铁器时代欧亚草原东部青铜镞的发展与演变——以青铜镞武器机能的强化为中心

来源:《西域研究》2019年第2期早期铁器时代欧亚草原东部青铜镞的发展与演变——以青铜镞武器机能的强化为中心内容提要  早期铁器时代欧亚草原东部的青铜镞历经了“两翼镞→三翼镞→三棱镞”的“型”的演变,及“镞身细长化”和“前锋实心化”的“式”的演变。这些形态方面的变化体现了青铜镞射杀机能的强化。此现象反映了人类集团军事需求的增加以及集 ...

• 是胡腾舞俑,还是胡人术士?甘肃山丹藏“胡腾舞俑”辨析

在中国“丝绸之路”大型展览中,多次代表甘肃文物精品展出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山丹县博物馆收藏的青铜“胡腾舞俑”了。胡腾舞号称为中国舞蹈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盛极一时的舞蹈,不仅形式多样,且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在表现形式、表演内容、艺术技巧和西域风格等方面都前所未有。20世纪80年代初,甘肃山丹县文艺工作者以胡腾舞为基点再现这一舞蹈形式,对 ...

• 巴蜀符号探索的现状与趋势

  在四川、重庆地区的战国秦汉时期器物上,常见有一些图形符号,与平常所见的纹饰有异,又与汉字不同。这类符号,学界多称之为“巴蜀符号”,或称之为“巴蜀文字”“巴蜀图语”。对古文字特别是死文字的解读,是学术界的重大课题,巴蜀符号是其中的难题之一,也是目前尚未明确其性质与含义的符号系统。巴蜀符号是川渝地区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 ...

• 張騫“鑿空”鑿出了什麼來?

“鑿空”,這是個常用的詞彙,也是個有“故事”的詞語。現在比較權威一些的漢語詞書,譬如《漢語大詞典》對它的解釋是:1.開通道路。2.憑空無據;穿鑿。顯而易見,後者應是前者的引申,也就是從開通道路引申出“憑空無據”或“穿鑿”的語義來。不管是隨山刊木,還是濬川啓航,都是實打實的事兒,怎麼會引申出來個“憑空無據”或“穿鑿”這樣的意思來?這實 ...

• 王炳文丨安史之乱、河北胡化与中古时代的中国

采写丨杨涛全文共 11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 分钟近年来中古史研究逐步成为显学,“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这两个问题成为研究热点。除去碑铭等方面的不断挖掘与使用外,内亚维度与全球视野也成为争议的热门话题。“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到底应如何看待呢?“安史之乱”与河北藩镇割据,是中古史研究的重要议题。从桑原骘藏、陈寅恪对胡人迁徙与 ...

• 单店与黑庄户:朝阳区考古发掘报告集

书名:单店与黑庄户:朝阳区考古发掘报告集作者: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编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5月定价:208.00内容简介本书为北京市朝阳区孙河、望京、单店、常营、黑庄户地区配合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报告集。在上述考古发掘中,共发掘唐代墓葬1座、明代墓葬4座、清代墓葬80座,出土了陶、瓷、铜等不同质地的文物,丰富和完善了北部地区的考 ...

• 学人学术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轮台卓尔库特古城考古收获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我们依然要从纸上开始新疆轮台卓尔库特古城考古收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执笔:陈凌、娃斯玛·塔拉提、王龙)摘要:西域都护的设立是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重要标识。本文介绍近年在新疆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开展西域都护府考古相关工作的基本收获。通过考古钻探、发掘,对卓尔库特古城的形制布局有了全新认识。已知 ...

• 考古研究|| 陈淳: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认同》概览

一、前言在我国的考古研究的范式中,考古学文化仍然是一个关键分析单位。它被用来分辨史前期和古史阶段物质遗存的时空分布,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就是这一范式的典型代表。文化也被看作某特定人群的物质装备,在欧洲诸如史前期几个主要族群如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都是以特定的考古学文化来对应。在中国,考古学文化基本上也被视为某族群的物质遗存。 ...

• 王士伦文物考古文集

  基本信息:  作者:王士伦 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4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9033  内容简介:  王士伦先生(1929~1998年),先后供职于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研究馆员等,对浙 ...

• 《西域文史》(第十五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1-6页数:366定价:19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030689276主编简介 朱玉麒,1965年生,江苏宜兴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西域文史》主编。主要从事唐代典籍和西域文献、清史与清代新疆问题、中外关系史研究。著有《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瀚海零缣》《云鹿居漫 ...

• 李伯重/董经胜主编:《海上丝绸之路:全球史视野下的考察》出版(附:荣新江总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2021-4页数:329定价:128.00元装帧:平装系列: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ISBN:9787520179553主编简介: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著有《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多视角看历史:南宋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经济》、《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等。董经 ...

• 15位全球一线考古学家联袂编写 《考古通史》出版

《考古通史》保罗·巴恩(Paul Bahn)编著印张:36.25张;页数:580页装帧:精装 ;色数:四色开本:16开 尺寸:175*250mm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15位全球一线考古学家联袂编写,陈星灿、许宏等国内一线考古工作者倾情推荐。领略400万年人类历史,见证世界考古学伟大成就。追根溯源,从400万年前的第一个人类祖先开始,走进时光的隧道,游览每一处具有里 ...

• 良渚: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

良渚——神权主导的复合型古国宋建(上海博物馆 上海 200003)  内容提要: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玉琮是神权的物化,拥有玉琮即被赋予了神权。玉琮的分割表明其授受关系,体现了神权的授受。各聚落所属层级与玉琮的拥有方式紧密相关,并据此区分为四个层级。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的使用方式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大致上前期用玉有比较明确的规 ...

• 秦雍城沿革与历史地位研究

文章来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年刊,2013年。  摘要:春秋早期,秦国初都西陲后逐渐向关中挺进,历经了秦邑,沂,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成阳,即通常所称“九都八迁”的过程。如果说陇东地区拉开了秦国发展的序幕,那么后来秦人东出陇山,移居关中,尤其在经过反复选择定都雍城后才有了逐鹿中原的强国梦想,所以雍城是秦国发展史上的里程 ...

• 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1-6页数:515定价:168.00元 装帧:平装ISBN:9787520384841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目次后记(感谢本号编辑提供。内容如有出入者,以实物为准。转载注明出处) 冉万里《丝路豹斑:不起眼的交流,不经意的发现》(续集)出版(附前言)李伯重/董经胜主编:《海上丝绸之路:全球史视野下的考察》出版(附:荣 ...

• 考古前沿|| 中英科学家宣布:发现一种新的古人类“龙人”

图为龙人头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一枚保存得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揭开了人类演化的哪些奥秘?最近,基于对一枚在黑龙江哈尔滨发现的、目前已知最大的人属头骨化石的研究,由中英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外公布发现了一种新的古人类,且其所属的支系,可能与现代人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因化石在黑龙江发现,科学家将这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 ...

• 贺云翱: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

考古学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方不同文明模式贺云翱 在考古学语义中,“文明”即国家,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名著中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即国家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在考古学上,一般把金属工具、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视为国家或文明出现的典型标志。人类迄今走过长达数百万年的历程,文明的出现所占 ...

• 石语梵行 |《印度喜马拉雅山佛教寺庙的艺术与信仰》2015年,梅丽莎·克林

Sixteenth-century wall paintings in a Buddhist temple in the Tibetan cultural zone of northwest India are the focus of this innovative and richly illustrated study. Initially shaped by one set of reli

• 后套木嘎一期文化陶器纹饰与制法研究

2011~2015年发掘的吉林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史前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该遗址的第一期遗存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可靠的年代区间为距今12900~11100年。它与黑龙江流域俄罗斯境内的奥西波夫卡文化(Osibovka)、格罗马图哈文化(Gromatuha)和外贝加尔的卡棱加河口文化(Ust’-Karenga)等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其陶质、器类、纹饰组合等方面具有 ...

• 中国考古百年 | 回望长办考古队——参与国家建设的考古学

1958年初春,周恩来亲率有关部委、省市负责人及中外专家一百多人,从武汉乘“江峡轮”溯江而上,对长江沿岸实地查勘并组织热烈讨论,形成长江流域规划报告。根据周恩来的报告,中央作出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的决议。为了配合规划中各项建设工程的进行,当年12月,中央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汉口联合召开长江流域 ...

• 理论探索 | 正视东南大陆架——关于东亚早期文化格局基底的一个蠡猜

现代人源自非洲,因为青藏高原的阻隔,分沿南方海岸和沿北方草原两条通道抵达东亚地区,并成现代中国人的主源,已大致上为基因、化石和其他考古遗存所证实。但是南北不同路径抵达东亚的不同批次现代人、东亚原有近两百万年以来的各种古人类及其文化相互间的作用和关系,都是影响早期中国人与文化进化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现代中国人及其文化形成过程尚存在 ...

• 考证|钟馗和他的妹妹

关于钟馗,杨慎曾言:“俗传钟馗起于唐明皇之梦,非也。盖唐人戏作钟馗传,虚构其事,如毛颖、陶泓之类耳。”北宋与南宋、宫廷与民间的傩仪中均包括钟馗、小妹、鬼神等,可傩礼的严肃性在逐渐下降,变为类于娱乐的形式。那么,钟馗的小妹从何而来?笔者有几种设想,其中包括女巫的演变,女魃的演变以及宗悫之妹等。《钟馗夜游图》轴,明,戴进绘,绢本,设 ...

• 朱泓老师给你推荐一本人类骨骼考古教科书

  2020年12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李法军教授所著《生物人类学》(第二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和发行。全书100万字,800余幅图片,660页,共设32个专题。 《生物人类学》(第二版) 作者:李法军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定价:195元  这一版与该书第一版(2007年版)已相隔13年。据我了解,在这期间,作 ...

• 重庆考古的起点与百年回首

  一、重庆考古的起点  为什么将重庆考古的起点确定在1921年呢?这是由于重庆考古与中国考古起步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1921年4月,北洋政府顾问、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安特生(Andersson)(图一)在河南渑池发现并确认仰韶遗址。在等待发掘许可的同时,安特生于同年8月安排年轻的丹麦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Zdansky)准备发掘北京周口店鸡骨山,他并邀请 ...

• 《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叩问与回响

  翻开中国历史朝代年表,秦朝接近于编年的中间位置,1800年前茫茫禹迹,1800年后清军入关。秦朝以降,“百代犹行秦政治”,其开创的政治文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秦朝以前,秦人已活跃于三代的历史舞台,助大禹治水,为商汤驾车,护平王东迁。夏、商、周、秦既是朝代的更迭,也是族群的兴衰,这些族群的交替与显隐构成了先秦历史的主脉。由此可知:其一 ...

• 邓聪考古论文选集

基本信息作者:邓聪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出版时间:2021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3月印次:1ISBN:9789887795131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从事考古四十年的论文自选集,全书彩版印刷,共一百四十余万字。书中首次发表了数百张有关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俄罗斯西伯利亚、日本等地出土的史前玉器、制玉工具等遗物的 ...

• 浅谈三星堆遗址青关山 F1 的结构与功能 ——兼与杜金鹏先生商榷

全文阅读浅谈三星堆遗址青关山 F1 的结构与功能 ——兼与杜金鹏先生商榷(作者:赵殿增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21年第3期)

•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已出版6卷 明年底出齐10卷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简称“蒙古族源”)重要子课题之一,《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课题组3日在北京举行编撰工作会议称,该10卷本考古大系已经出版6卷,计划2021年内新出版两卷,2022年底完成全部10卷的编撰出版工作。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已出版的6卷分别是“海拉尔区卷”“鄂伦春自治旗 ...

• 吉金元鸣: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

书名:吉金元鸣: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作者:胡嘉麟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定价:268.00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有关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的论文15篇,分为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文字考释与器物研究、考古发现与古国研究、出土文献与制度研究、古代晚期青铜器研究五部分。目 录序 张懋镕第一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湖南出土青铜器的 ...

• 米努辛斯克博物馆青铜器集萃(汉俄英)

米努辛斯克盆地,位于叶尼塞河中游,由南西伯利亚众山地围绕,地面上保留了近千处的大型墓冢(库尔干),通过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对很多从事西伯利亚草原考古的人来说,米努辛斯克盆地是一块考古的“圣地”。在这里很早就建立起整个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考古的标尺。米努辛斯克盆地文化序列完整,保存了多维度的青铜器文化,研究成果也非 ...

• 杨富学 杨琛 | 霞浦本《奏申牒疏科册》所见摩尼教冥界考释

摘要:冥界,是人们在想象中构建出的死后世界,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有关于冥界的论述,自2008年以来在福建霞浦发现的摩尼教科仪书中,也有许多关于“济度亡灵”的内容,昭示着霞浦摩尼教中也着有极为成熟的幽冥世界。然而,纵观早期摩尼教的文献记载,该教在波斯诞生之初,并无冥界的相关设置,其后出现在霞浦摩尼教中的冥界也是在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 ...

• 吐谷浑政权交通地理研究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1-5页数:215定价:7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20374781作者简介: 朱悦梅,1969年生,上海市人,2002-2004年,师从西北民族大学李并成先生攻读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硕士学位,2004-2007年师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辛德勇教授攻读中国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历史学 ...

• 石语梵行 |《印度佛教考古史 》2015年,牛津大学

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i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6th century BCE, through its ascendance in the 1st millennium CE, and its eventual dec

• 河西魏晋壁画墓“采桑图”考辨

河西魏晋壁画墓“采桑图”考辨刘兴林  摘要:河西地区至迟在汉代就有了蚕桑丝织生产,目前所发现的采桑图主要出土于嘉峪关地区魏晋砖室壁画墓中,是河西地区蚕桑生产的见证。嘉峪关六号墓所见的3幅采桑图与其他同时期墓葬中所见采桑图的表现方法完全不同,根据图画中采摘对象的表现形式和驱鸟元素等分析,六号墓的所谓采桑图应该是柞蚕放养中的移蚕图。 ...

• 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玉石钺探析

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玉石钺探析高青山(山西省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山西 侯马 043000)  摘 要:陶寺文化早期的王级大墓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石钺,这些玉石钺类型多样,形制特征颇具特色,是史前时期十分难得的一种玉器种类。早期大墓玉石钺并不是体现墓主身份的主要标志物。陶寺早期大墓出土的玉石钺,凸显了军权与王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礼制的初 ...

• 贺云翱:从“考古学文化”到“考古文化学”

“文化”是人的创造,又反映了人的本质,考古学则是研究“文化”的主要学科之一,而且考古学还是所有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中唯一的通过“实物资料”研究人类文化的科学,如果考古学离开了对人类文化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和主要学术价值。前科学时代的“考古”活动还没有注意到“文化”的问题,它们是关于“古物”“金石”“古董”“收藏”的学问, ...

• “丝绸之路”一词确为李希霍芬首创吗?

“丝绸之路”一词确为李希霍芬首创吗?马提亚斯·默滕斯 撰 蒋小莉 译图1、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1833—1905)肖像。由米尔斯特·恩斯特(Milster Ernst)于1880年制作毫无疑问,著名德国地理学家费尔南德·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图1)对存在一条“丝绸之路”这一观点的概念化与普及化功不可没。历史学家丹尼尔·C·沃(Daniel C ...

• 宿白: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

《河北古代墓葬壁画精粹展》展出的四处古墓壁画,不仅是河北古墓壁画的精粹,就全国发现的古墓壁画来讲,它们的重要性也是很突出的。现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印发的四处古墓资料,写点个人的看法。安平熹平五年(176)墓 以巨幅多层次的车马出行和庞大的宅院鸟瞰图最称壮观【1】。出行图绘于中室;门卒、属吏与坐于帷帐中手持便面的墓主人形象绘于右侧室 ...

• 江苏泰州出土买地券浅释

江苏泰州出土买地券浅释曹冬梅,王为刚(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文章对近年来泰州地区出土的宋代到清代买地券进行释读,依据买地券中关于墓主人死亡和下葬时间的记载,可以确定墓葬的年代;依据买地券中关于墓向的介绍、刻画的道教符号、不同的行文格式,可以了解墓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古代阴宅风水和地方葬俗;依据买地券中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