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初步研究

  摘要:血池遗址系秦汉畤祭考古遗存的重要发现,时代与文化属性明确,遗迹内涵丰富,是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秦汉“祭天”场所。本文全面回顾雍畤遗存探索历程,阐述血池遗址发现背景及其性质与内涵,结合整体布局并对血池遗址选址、年代、属性、祭祀对象、祭祀礼仪传承发展、祭祀马牲选 ...

• 王仁湘:三星堆青铜立人冠式的解读与复原——兼说古蜀人的眼睛崇拜

  四川广汉三星堆两个器物埋藏坑自1986年发现以后,过去了近20年的时间。对两坑中出土器物的研究,吸引了不同学科的众多学者,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收获。其中二号坑的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受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对它进行过反复探讨,提出了种种解说,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远没有获得定论。实际上我们在急于进行总体诠释的过程中,常常忽 ...

• 中国考古百年 | 曹兵武:以文物为媒的“文化探索三部曲”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贫穷落后而又热闹的黄土高原小农村,来到80年代书声琅琅的岭南大都市里的中山大学康乐园学习考古,恍如一下子穿越了无数个世纪的历史。当时接触的第一个专业性概念就是“考古学文化”。业界对考古学文化的定义是: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物质性人工遗存。老师在讲解完这个 ...

• 帝都王城——从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

《帝都王城——从良渚王城到大明帝都》图书信息编者: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月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的都城是六百五十年前的明代南京城,其无论在规模和营建技术上都达到那个时代的顶峰。良渚古城的发现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前,人们就对城市的形态布局有了整体规划。良渚古城与明代南京城,两座在历 ...

• 赵声良话“数字丝路”:让敦煌故事泽遗百代

赵声良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2003年获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美术史专业)。现为敦煌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艺术及中国美术史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要有《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等。“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守 ...

• 续写蜀道传奇

  进入21世纪,古道驿路考察引人关注,先后有蜀道、川黔盐道、茶马古道、秦直道、唐诗之路、唐蕃古道、岭南古驿道的考察。但若要我推举其中最有名的,则非“蜀道”莫属。蜀道上的石门栈道。  蜀道,即由秦入蜀之主干道。起点在今天的西安,终点在成都。它以汉中为关键节点,往北主要有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向南主要有金牛道、米仓道、阴平 ...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如何判断三星堆和域外文明的联系?

 近日,随着三星堆遗址的再度发掘和出土文物的接连“上新”,三星堆考古再次举世瞩目。6座新发现的“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精美牙雕残件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在社会上掀起了新一波“考古热”“文保热”。  三星堆和域外文明是否有联系?这次“上新”,有哪些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哪些“谜”?带着这些问题,连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

• 中国考古百年 | 贾笑冰:红山文化与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中国考古学迎来了它的100周年。中国考古学的起点,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1921年秋瑞典人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发掘仰韶村遗址并命名仰韶文化为标志。那一年,安特生受聘为当时北洋政府的矿政顾问,对仰韶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大量彩陶等史前遗存并命名了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以田野发 ...

• 探索更多未知

  3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揭晓了2020年六大考古新发现。它们是:浙江余姚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北武汉黄陂区郭元咀商周遗址、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2020年中国的考古发现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受多大的影响,这6个评选 ...

• 考古随笔三

基本信息:作者:陈星灿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68999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过去近二十年陈星灿先生写就的随笔性文章,分为“往事如烟”“书里书外”“读书闲谈”“书前书后”“考古新知”“考古杂谈”“风俗古今”七个部分。这些文章更多触及考古学人和读书感悟,主题贯通,大致不出 ...

• 考古随笔二

基本信息:作者:陈星灿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版次:2印刷时间:2020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69071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陈星灿先生于2000~2010年间写就的60余篇随笔性文章,分为“域外新知”“趣味考古”“古今之间”“读书识小”“回到考古”五个部分。作者采用对比研究的视角,并融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术志趣,始终追求 ...

• 成都考古发现(2018)

基本信息:编著: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2月印次:1ISBN:9787030670595内容简介: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分析报告17篇。目录越西县东栅子遗址调查简报 (1)盐源县皈家堡遗址2017年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发掘简报(18)盐源县皈家堡遗址青 ...

• 考古随笔一

基本信息:作者:陈星灿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版次:2印刷时间:2020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69088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陈星灿先生于1990~2000年间写就的50余篇随笔性文章,分为“考古新知”“古俗新研”“读书琐谈”“域外见闻”“民族考古”五个部分。这些小文并非纯正的学术论文,但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古人的行为、生活、 ...

• 邺城考古与文化论集

基本信息:主编:刘跃进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2月印次:1ISBN:9787520378598内容简介:  邺城(今河北临漳)曾经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在中古政治、军事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活跃于此地的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也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本论集共收入 ...

• 中国学派考古学的基本内容

全文阅读中国学派考古学的基本内容(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6期)

• 关于史学价值与意义的几点认识

------------------------------------------------------------------------全文阅读关于史学价值与意义的几点认识(作者:徐良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6期)

• 韩建华老师: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新发现

  2021年3月31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考古文博系列讲座2021年度第1讲在北一区文科楼301进行。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洛阳唐城队副队长韩建华老师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新发现》的讲座。此次讲座对刚刚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0中国考古新发现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

• 全球视野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以榆林地区公元前3千纪动物考古研究为例

在我国陕北榆林、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牛羊肉食品、羊毛衫和毛毯等以其特色品质而远近闻名。这些分布在农牧交错带的特色饮食和生活用品都离不开食草动物牛和羊。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牛和羊什么时候出现在这一地区并成为我们的美食?最早的牛羊是中国人驯化的吗?如果不是,它们又来自哪里?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  陕北榆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农牧 ...

• 巫鸿 | 眼睛就是一切 三星堆艺术与芝加哥石人像(1997)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时隔三十五年,三星堆遗址重又“上新”,这一青铜时代神秘文明的面纱再次被掀开一角。 三星堆青铜器造型奇特,工艺精巧,其中夸张的眼部表现手法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让人怀疑它们属于“外星文明”,可从同一遗址中出土的石人却没有雕出眼睛。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在其美术史文集《陈规再造》中提出“眼睛就是一切 ...

• 包朗 杨富学 | 摩尼教对佛道降诞传说的比附与改造

摘要: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闽书》等文献中都蕴含有不少关于摩尼降诞的资料,更具体详尽的记载见于新近发现的霞浦本《摩尼光佛》之中。上述文献涉及摩尼在母体的住胎与降生部位、降生地果园以及母亲攀果树枝、寄形柰晕、降生前之灵异现象等,加上文献所反映出的摩耶和满艳(或末艳)发音的相通、阎默与善思维的关联等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摩 ...

• 庆城县南庄乡田合咀宋墓清理简报

  2017年5月28日下午6时,庆城县博物馆接到南庄乡六寸塬群众电话,称在该村田合咀居民点(图1)开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墓葬。随后,县博物馆派3名工作人员赶赴现场。经实地查看,确认为一座砖室墓,其墓室穹顶已被挖开(图2)。29日,工作人员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1 墓葬形制  该墓顶距离地表约1米,墓葬形制为方形墓室 ...

• 古代伊朗的蚕丝技术、蚕丝贸易与对外交往

   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同周边诸文明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互动。伊朗作为欧亚大陆的陆上走廊和交通枢纽,是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的典型案例,正如我国著名中东史专家彭树智所言:“伊朗通史是一部写不完的文明交往史。”伊朗是西亚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古代伊朗一直充当中国同欧洲经济文化交往的中转站。得益于 ...

• 寻找长城变迁之印记:秦简中的“故塞”与“故徼”

   长城是起源于东周时期具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重意义的边界工程,当时的主要大国秦、齐、楚、魏、赵、韩、燕都修有长城。秦在昭王及秦始皇时期两次修筑长城,以防备北方的匈奴,后者即著名的秦始皇“万里长城”。近些年,有多个省进行了长城资源调查,使得学界对秦长城的认识更加清楚。在新公布的里耶及岳麓秦简中,也有与长城有关的内容,并能 ...

• 长安在维护丝路畅通与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周秦时期,还是在汉唐及它们之间的新朝、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时期,长安都维持着都城地位。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长安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促进丝路繁荣和保障丝路畅通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1  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在广大西域地区除了直接设置军政机构进行统治外,还建立了 ...

• 中原仰韶文化丝织品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陆上中西通道,色彩艳丽、质地轻盈的中国丝绸远销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物,也是世界眼中古老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值得注意的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不断发现早期仰韶文化时期的丝织品,刷新了人们对中国丝织品的起源认知,更为重新审视中原地区在中华 ...

• 青海新发现的元代金虎符及其历史意义

  近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今年在青海南部发现的元代金虎符向世人展示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在藏族地区实行有效军政管理的事实,也反映了历史上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边疆地区的历史。 ...

• 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遗存和重要见证 ——读《春秋石铭:北京栅栏墓地历史及现存碑文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貌,又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正是这种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使中国文化在保持和延续自己的“根”和“魂”的同时,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西文 ...

•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夏王朝是文献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代所创造的文明是考古学时代划分中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夏文化探索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学术研究课题,也一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争鸣最为激烈、最为持久的专题之一。中原地区是夏文化探索与研究的中心地区,如何提高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夏文化探索相关考古工作规划水平,围 ...

• 玄奘与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传奇之旅

序言 来自遥远地平线的呼唤当世界格局即将发生巨变时,置身于其中的人会有所感知,心中会随之产生如幼草萌芽般的疼痛,所见的景象随即变化,地平线也开始延伸拓宽。玄奘便诞生于动荡的时代,彼时的世界呈现出朦胧的巨变征兆。恰逢中国改朝换代之时,古罗马帝国也挥别了古典时代,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沙漠中悄然诞生、蔓延,整个世界共同迈向崭新的“中世 ...

• 汉墓壁画的布局、内容和风格

【作者简介】张合荣,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汉代厚葬之风兴盛,视死如视生,人们认为生前有的东西死后也要有。因而人们不仅仿住宅形式建造、装饰墓室,还要随葬大量的物品。壁画就是装饰墓室的一种方法。而壁画创作,无论在画面布局、题材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即想对汉墓壁画在布局、内容和风格等方 ...

• 李亮:墓室里的中国古代星图

星图是描绘天上恒星分布和排列组合的图像,它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记录星空的某种反映,也是研究和学习天文学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吸引着不同人类文明的目光。最初人们仰观天空,并不能理解其中的规律,随着对星空观察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不同星体位置及特征的认识不断清晰起来。于是,为了方便观测和记忆,先人把夜空中的繁星划分成群、联 ...

• 汉墓绘画中两个图像系统的讨论 ——主流社会天界图像与民间社会仙界图像的比较

   在我国宗教艺术的研究活动中,学者们都关注于信仰的普世价值而忽视了阶级、阶层的划分,这样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事实上,信仰传播中存在着因社会属性不同而产生的区别,这一点在宗教艺术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西方13世纪神学家波拿文都拉就明确指出:“图像是为了那些无知者准备的,从而那些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不能够读《圣经》的人,可以通过 ...

• 陈淳:考古研究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在中国,考古学被认为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可以用来证经补史。梁启超的两重证据法体现了早期中国学界对考古学的认识和价值期望,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的特色。在欧美,考古学被认为是一门通过间接方法从物质文化来了解古代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学科。由于考古学家的发现大部分是没有文字的物质材料,于是他们既无法像历史学家那样通过文字来重建历史,也无 ...

• 徐州卧牛山西汉楚王墓地墓主人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卧牛山墓地位于徐州市区西部卧牛山北麓,共有4座墓葬(图一),均为横穴式岩洞墓,根据徐州地区汉墓形制的特点,墓主人应属于西汉楚王(后)。本文主要根据徐州地区西汉楚王陵墓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墓中出土陪葬品,对墓主身份做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其为西汉十二代同姓楚王中的哪一代,哪一座为楚王墓,其余3座墓主人与楚王的关系。对于所谓的四号墓重新认识, ...

• 西汉楚王墓防护系统研究

西汉楚王墓防护系统研究作者简介 刘照建(1973—),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馆长,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汉代考古和汉文化。 中国古代陵墓修筑过程中,重视防护措施运用,帝王陵墓尤其明显,防护措施主要围绕防盗和防水两个方面,防盗是针对人类自身产生的破坏行为,防水则主要是针对自然对墓葬形成的破坏。对于防盗方面研究,学者们 ...

•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彩绘陶仪卫俑刍议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彩绘陶仪卫俑刍议李永乐 陈钊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徐州市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在历史上屡次遭盗,但仍出土有金带钩、玉熊镇、琉璃杯、铜印等极为重要的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在墓道两侧7个壁龛中出土的224件完整彩绘陶仪卫俑。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位于铜山县茅村镇洞山村内,开凿在村东南的一座小山的南坡,依山为陵 ...

• 李水城:罗家坝遗址史前考古学文化源流蠡测

    摘要:川渝地区史前文化体系研究初步构建于20 世纪90 年代,在空间上可大致分成五个文化圈。其中,川东北文化圈所在的嘉陵江流域在沟通南北文化交往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个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直相对薄弱,致使此区域的史前文化面貌长期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2016年对宣汉罗家坝遗址进行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该遗址出 ...

• 论罗家坝M33的墓葬形制及文化属性

  宣汉罗家坝东周墓地是近年来巴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现已清理出的65座东周墓葬为探讨东周时期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及巴蜀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其中,该墓地已知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M33)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高大伦先生将罗家坝M33的墓葬形制复原为7座船棺的合葬墓。大多学者认为罗家坝M33既包含巴蜀文化因素,也包含楚文化因素,并认 ...

• 韩建业:石峁与二里头

一、欧亚体系中的石峁与二里头  我曾经将全新世的欧亚大陆分为三个文化圈,分别是以早期中国文明为核心的早期东方文化圈,有着西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早期西方文化圈,以及早期北方文化圈。这三个文化圈形成于一万多年以前,之后不断发展,具有各自的传统。早期东方文化圈具有超大规模的定居社会和农业经济,稳定内敛,遵循礼制,有着祖先崇拜、慎终追远和 ...

• 何驽:二里头绿松石龙牌、铜牌与夏禹、萬舞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二里头3号宫殿基址发掘过程中,在南院发现宫殿使用时期的I级墓葬2002VM3。该墓葬东南部被二里岗文化晚期灰坑打破,残余部分未经扰动。墓口长2.24米、宽1.19米、残深0.72-0.79米。墓主为30-35岁之间的男性,仰身直肢,头朝北,面朝东,双脚并列。该墓随葬了丰富的陶器、漆器。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墓主的头顶出土有三件白 ...

• 霍巍:谁,造就了神秘三星堆?

  作者:霍巍  来源:中国新闻社  三星堆文化是早期华夏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相互影响的物证。目前我们对三星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人类才刚刚走到神秘三星堆“祭祀坑”的大门口,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霍巍本人。中新社记者安源 摄随着三星堆6个“祭祀坑”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三星堆文化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目光。面对“20世纪人类最伟 ...

• 许宏 | 三星堆与二里头,到底谁影响了谁?

  新发现六座“祭祀坑”、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的消息,让“三星堆”成了全民关注的热词。与此同时,造型怪异的青铜器从何而来、三星堆与二里头谁是“最早的中国”,这些讨论与争议,也在考古之外风声渐起。3月23日的最新消息显示,专家对三星堆遗址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推断三星堆4号坑距 ...

• 唐代夫妻多人葬现象探析

唐代夫妻多人葬现象探析焦杰,李欣宇(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摘 要:多人葬是唐代夫妻合葬的主流形式,多发生于原配与继室均早于丈夫去世的情况下,体现了继室并嫡的礼法观念。在“尊父”的父权文化结构里,父子关系远重于母子关系,所以大多数多人葬墓志不会说明主丧的子女与原配和继室的关系。原配子嗣主丧的多人葬,通常是继子将 ...

• 北朝晚期单模陶俑研究

【关键词】北朝晚期;单模陶俑;关东地区;关陇地区【摘 要】陶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重要的随葬品,北朝晚期是陶俑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俑,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单模陶俑是北朝晚期极具时代特征的陶俑类型,根据出土墓葬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关东和关陇两个区域,两地的单模陶俑在成品外观、使用规模、延续时间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

• 亲历者说 | 王巍:参加三星堆直播有感

参加三星堆直播有感2021年3月20至23日,应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的邀请,参加了对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直播,收获良多。现将我的体会分享给各位关注三星堆考古,关心考古事业的朋友们。01发掘工作恰逢其时,有利条件多重叠加这次发掘真是恰逢其时。一是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 ...

• 张小钢 | 唐代“王昭君”形象的建构

唐代“王昭君”形象的建构——以白居易的诗句为中心张小钢◇基本信息 摘要:汉代的王昭君以美貌闻名于世,然而她究竟长得什么样子,无从考察。就肖像画而言,毛延寿的作品也未流传下来,而且,据说那是丑化她的一个作品。唐代阎立本的画作《王昭君》也只有文字记载。应该说,“王昭君”形象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章以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为中 ...

• 南海Ⅰ号”古沉船遗址的动物遗骸

  基本信息:  编著:徐润林 李亚芳 李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3月  印次:1  ISBN:9787030651228  内容简介:  “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发现、打捞和发掘是我国水下文物发掘与保护事业的里程碑事件。为了解“南海Ⅰ号”古沉船遗址的环境变迁及其与沉船保存状况间的关系,在海洋无脊 ...

• 张东:江淮走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变迁

  摘要:江淮走廊不仅沟通长江中、下游,也连通长江与淮河的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史前交互作用圈形成与互动的过程中,江淮走廊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发展已经可以看到历史变迁的端倪,而区域聚落变迁给我们提供了另一视角。江淮走廊内早期聚落发展经历了稳定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薛家岗文化和凌家滩文化,成为长江下游崧泽文化圈的重要组 ...

• 孙机:名称依旧,形制全非——中国服饰史中的几个例子

摘要:研究文物要将实物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了解其产生和演变过程,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历史相关联。本文选取几个服饰方面的例子——冠、金紫、霞帔,对其形制变迁进行了追踪,以正现今个别考古报告及学者对其形制使用所存在的误解。从《礼记·冠义》等文献来看,冠是礼仪性的发罩,而帽子在上古时代有身份的人及庶民均不佩戴,巾帻则与现代的帽子相近。西 ...

• 郑岩丨漫谈中国早期艺术中的花卉

  郑岩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几年前指导的一位研究生喜欢插花。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山西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的一块六瓣花朵纹泥模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泥模的每个花瓣内大多装饰四个小圆点,而其中一瓣却异乎寻常地多出一个圆点。工匠的这个“差错”在纵横排列的十八个花朵中一次次重复,只是方向不同(图1)。她由此推测,一些复杂的纹样 ...

• 葛承雍 | 如何理解唐朝的世界性?

  葛承雍本文节选自《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交流卷):绵亘万里长》(葛承雍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转自“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学术界往往爱将秦汉与隋唐类比,特别是“汉唐”作为同一循环的连称,频频使用于历史文化的学术著述中。因为汉与唐同为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统一王朝,如果说汉朝是杂糅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各种要素,继秦 ...

• 文本与形制的共生:北魏司马金龙墓表释证

文本与形制的共生:北魏司马金龙墓表释证范兆飞(中山大学 历史学系,广州 510275)【摘 要】贵为两晋皇族的河内大族司马氏家族,国破北奔,与千里之外河西地区的胡人家族进行联姻,休戚与共,产生极为密切的联系。司马金龙墓铭和墓表文字,显示其家族与河西地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墓表和墓铭的形制,均为圆首方座,具有“河西圆首碑形墓表”的若干特征 ...

• 孙华:三星堆城的复原

作者:孙华  来源:“赛博古”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五辑)  原标题为孙华:《三星堆遗址的初步研究》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祭祀坑布局位置图(图源:国家文物局)  值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之际,特选一篇孙华教授有关三星堆遗址的文章,以资庆贺 ...

• 金沙遗址出土卜甲的修复

金沙遗址出土卜甲的修复孙 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金沙遗址出土的卜甲虽不像象牙一样令世人瞩目,但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同样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的卜甲破碎变形十分严重,而且卜甲都十分酥脆,强度很差。由于卜甲出土时已经严重腐朽,质地脆弱,硬度极低,这些都导致修复保护的难度增加。对此运用现代修复理念,结 ...

• “沙发考古”是怎样炼成的?——上观新闻专访复旦大学陈淳教授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一  如果考古学家只会发掘而不会思考,没有理论的素养,这门学科就无法提高,我们培养学生的水平就只是技术工匠的档次。  曾经,考古似乎和现代社会相隔甚远,对普通人来说有些遥不可及。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深入、考古手段的进步、考古知识的普及,考古不再是生僻冷门的领域,而与每个人产生越来越多的联系。  有人说, ...

• 考古随笔 三

  基本信息:  作者:陈星灿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8999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过去近二十年陈星灿先生写就的随笔性文章,分为“往事如烟”“书里书外”“读书闲谈”“书前书后”“考古新知”“考古杂谈”“风俗古今”七个部分。这些文章更多触及考 ...

• 考古新发现展示鲜活历史场景

  中国海洋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刻,中原地区是否为“文化洼地”?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何时起步?西周如何将西北地区纳为“王土”?唐朝对西域怎样进行有效治理?青海高原上热水墓地的主人到底是谁?3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公布的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展示了考古学为 ...

• 凤翔雍山血池遗址玉器火燎祭祀实证研究

  摘要:血池遗址是秦汉重要的皇家祭祀遗址,其中出土了玉器120余件,材质以透闪石为主。本文运用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分光测色仪和模拟火烧实验等多学科手段确认遗址出土玉璋经历过毁坏和火烧过程。结合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本文认为殷商时期玉器火燎已用于祭祀活动,至秦汉时期成为国家祭祀程序的一部分。  复旦大学玉器组于2018年1月20~22日对血池 ...

• 彩陶与史前中国的文化融合

彩陶与史前中国的文化融合王炜林(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 要:5000 多年前,兴盛于渭河流域的庙底沟文化,以彩陶为标识,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 南至长江,北抵阴山的广大区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庙底沟文化统一而规范的花卉纹彩陶在这些区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的传播,标志着这些文化先民对庙底沟文化人文观念和精神信仰的认同。伴随着这 ...

• 陈胜前丨考古学的未来:中国与世界

中国考古学必须要了解世界考古学(或者说西方考古学),但不等于我们就要成为他们。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创造,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还做得很不够。如今我们倒是特别热衷于让他们了解我们,特别希望得到他们的承认。我不是说这不重要,只是这没有了解他们重要。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进行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晚更新世史前史 ...

• 敦煌莫高窟53窟窟前宋代建筑复原

  敦煌莫高窟53窟窟前宋代建筑复原(上)敦煌莫高窟53窟窟前宋代建筑复原 唐宋以来,有许多关于古代莫高窟建筑情况的文字记载。如唐《陇右李府君修功德碑》记:“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①《燉煌录》:“前设楼阁数层,有大像堂殿,……其小龛无数,悉有虚槛通连”;② 108窟窟外南侧残壁五代人张盈润所书题记:“傍通阁道,巡 ...

• 海上丝绸之路断代史研究丛书:章深《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史》出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20-7  页数:306  定价:98.00元  装帧:精装  系列:海上丝绸之路断代史研究丛书  ISBN:9787519276478  作者简介: 章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宋史、广州地方史研究。出版《广州外贸史》上册(由杨万秀主编,与邓端本合著,负责统稿。1996年获广州 ...

• 安徽淮北相山渠沟墓群M50发掘简报

安徽淮北相山渠沟墓群M50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委员会淮北市博物馆内容提要:2016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淮北市渠沟墓群展开抢救性发掘,实际清理墓葬85座。其中M50为带墓道的单室砖墓,可能是一男二女妻妾合葬墓。M50规模较大,出土大量的模型明器和祭祀类器物。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50的年代当在东汉前期。墓 ...

• 考古随笔 二

  基本信息:  作者:陈星灿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2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9071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陈星灿先生于2000~2010年间写就的60余篇随笔性文章,分为“域外新知”“趣味考古”“古今之间”“读书识小”“回到考古”五个部分。作者采用对比研究的视角,并融 ...

• 从象牙雕看古蜀文明

  三星堆新发掘的“祭祀坑”中出土了较多的象牙和一些象牙雕刻残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3号坑层层叠叠的象牙和透过象牙露出的青铜器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觉得非常震撼。5号坑伴随着大量金饰片、玉管珠还发现了不少象牙残片,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其实,在1986年发掘的2号坑中,就有少量牙雕残件出土,但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太 ...

• 田立敏:“写经体”书法漫谈——以六朝写经和唐人写经为例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类型里,有一种独特的书法形式——写经体。这种特殊的小楷书法在佛家和书家的共同参修中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从汉魏开始,佛教逐渐传人中国,佛经的翻译与复制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佛经是传播佛法最好的信息载体。自北魏开始,写经体开始渐渐在佛教内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书法领域。由于写经不完全是书法行 ...

• 王仁湘:三星堆二号坑296号青铜神坛复原研究

  每一项考古发现都会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经过研究者一段时间的讨论,多数都会达到共识,不会有太多的疑难。只有很少的一些发现,会留给我们许多争论的空间,让我们许久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三星堆两个器物坑的发现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连器物坑本身的性质都是众说纷纭,更不用说那些具体的器物了,学者们费了许多的功夫,有 ...

•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第1卷,1958年

黄文弼(1893.4~1966.12),男,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教,并于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内蒙古、新疆考察活动。1934~193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专任研究员,1935年又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份派驻西安任办事处主任,进行整 ...

• 《吐鲁番考古记》第1卷,1954年

黄文弼(1893.4~1966.12),男,字仲良,湖北汉川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教,并于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内蒙古、新疆考察活动。1934~193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专任研究员,1935年又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身份派驻西安任办事处主任,进行整 ...

• 周艳涛《汉代居延及肩水两都尉辖境出土简牍疑难文字考与相关专题研究》出版(附凡例)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1-1页数:278定价:8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69705713作者简介: 周艳涛,男,河南安阳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秦汉简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在《敦煌研究》《出土文献》等刊物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多项。内容简介: 本书对出土在两汉时期张掖居延都尉和 ...

• 张保卿、张剑葳、尚劲宇:长城保护维修工程中考古工作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长城保护维修工程中考古工作的方法与对策研究张保卿 张剑葳(通讯作者) 尚劲宇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近年来,随着长城保护理念的日益深入,考古工作与长城保护维修工程的结合更加紧密。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长城保护维修工程和项目存在考古参与程度较低、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本文对既往长城保护维修工程中的考古工作进行 ...

• 考古随笔 一

  基本信息:  作者:陈星灿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2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01069088  作者简介: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史前考古 ...

• 脚步丈量茫茫戈壁,实地印证文献记录,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

  作为首位进入中亚开展考古研究的中国学者,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对“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有着独到见解和坚持。他认为,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下看待,才能更清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他和团队的努力,为丝绸之路考古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亚考古增添了中国视角。王建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前。资料图片    从 ...

• 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出土燃料鉴定与研究

    摘要:鲁山县望城岗冶铁遗址出土的12块木炭都是栎属,其中槲栎组占比较高,麻栎组次之。表明当时的人们有意选择燃烧热值高、火力强大、燃烧持久的优质栎木作为冶铁燃料。通过对木炭样品的观察,发现58%有明显的材表,木炭样品的年轮数大于或等于10轮,直径在5.2厘米或以上,认为古人对采集冶铁燃料可能有规定。  2018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 ...

• 云南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墓地出土金银器研究

景东明代傣族陶氏土司是明代云南六大傣族土知府之一,品级为正四品,为文职土司的最高一级,是傣族地区较早设立的土司政权之一。从1382年明朝任命俄陶为景东知府,并赐国姓陶,至清咸丰七年(1857年)最后一任土司陶珍。陶氏土司明清二朝世袭土知府职25代,共475年。作为我国第一次被完整确定和进行发掘傣族土司墓地。虽然该墓地多次被盗,但是发掘出土的 ...

•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三星堆和中原夏商王朝有非常密切关系

再次实证中华文明由多元一体形成   王巍指出,三星堆新出土由玉琮、玉璧、玉戈和牙璋演变成的仪仗用具和青铜尊、青铜罍、铜铃等,都是中原地区的风格。这些风格的遗物,基本上是在夏王朝后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形成,有相当一部分被商王朝所继承。   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这一批中原风格的遗物,清楚地表明,古蜀文明和中原夏商王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古蜀 ...

• 《中瑞探险队亚洲腹地探险史 (1927-1935)》Vol.3,斯文·赫定,1943年

斯文·安德斯·赫定(瑞典语:Sven Anders Hedin,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旅行作家,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制插图。在中亚的四次探险考察中,他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楼兰城市遗迹,墓穴和长城。他死后出版的 ...

• 《中瑞探险队亚洲腹地探险史 (1927-1935)》Vol.2,斯文·赫定,1943年

  斯文·安德斯·赫定(瑞典语:Sven Anders Hedin,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旅行作家,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制插图。在中亚的四次探险考察中,他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楼兰城市遗迹,墓穴和长城。他死后出 ...

• 《中瑞探险队亚洲腹地探险史 (1927-1935)》Vol.1,斯文·赫定,1943年

斯文·安德斯·赫定(瑞典语:Sven Anders Hedin,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旅行作家,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制插图。在中亚的四次探险考察中,他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楼兰城市遗迹,墓穴和长城。他死后出版的 ...

• 谢稚柳 |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论析

 唐代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中说:“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  早年,张大千人物、 仕女画的风格在明、清之间。他的人物画,主要是仕女画,其变化、成熟、成功是在他两次去敦煌,在极艰苦的环境和敦穆凝重的境界下,潜心临摹、研究了敦煌的伟大辉煌的绘画,主要是人物画之后。张大千两次去敦煌,是在一九四一年至一 ...

• 唐朝粟特人来华的负面意义丨孙机

唐朝粟特人来华的负面意义  我们现在一说唐代,就是开放社会,比如当时以粟特人为主的很多外国人都到中国来,并且带来一些器物,这些都不假。但是唐代的政治制度,比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和行政系统,都跟西方没有什么联系。    当然我们说唐诗要讲音韵,一讲音韵就和古印度的梵文有关,因为我们原来对音韵分得不清,梵文对音韵分得更清,但 ...

• 奚牧凉:隋唐大运河上的国家粮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游江都(今扬州)的故事,千余年后仍被传为笑谈。不过,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其二)》中所写的这四句,倒是为隋唐大运河作出了公允的评价。这条总长约2700公里的运河,自隋炀帝之父隋文帝在位时,即开始疏通、修建。它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大兴城(今 ...

• 唐义兴县令陆士伦墓记考辨

·唐义兴县令陆士伦墓记考辨·文 图 / 梁彩蕊陆士伦墓记详细记述了唐代县令陆士伦的世系、仕宦、卒葬、姻亲等情况。志主陆士伦,史书无传,《全唐诗》中录有李嘉祐所作《送陆士伦宰义兴》一诗。该墓志的发现,既与洛阳出土的陆据墓志可相互印证,又可作为唐书中所载其父陆据传记的旁证,以补史之阙。 陆士伦墓记出土于洛阳龙门北原,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 ...

• 唐陵蕃酋像发现与研究

蕃酋像是唐代帝陵陵园石刻中极为特殊的一类雕像,宋至明清,历代学人探访唐昭陵、乾陵时对蕃酋像多有关注,也曾有一些方志、金石录记述和考证,以《长安志图》记载最详1。上个世纪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桑原胧i在踏查唐陵时均已经注意到乾陵石刻中的 “蕃酋像”。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曾提到昭陵玄武门(北司马门)原立有诸蕃酋十四人,调查时均已不存 ...

• 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民居“蘑菇房”保护举要

摘要: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笔者对主鲁大寨的传统建筑形制保存较好的68户民居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可以认识到,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民居因处于同一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似,因此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工艺基本统一,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出现的残损基本相同或相似。本文在统计 ...

• 西部考古(第20辑)

  基本信息:  编著: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030671370  内容简介:  本辑是在 ...

• 刘建国:“数字考古”尽显中国“科技范儿”

  近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再次惊艳世界,出土了奇异瑰丽的青铜面具、人像、神树等琳琅满目的文物,对于揭秘古蜀文明之谜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考古综合应用了一大批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数字技术,发掘现场可以说是大型国家级科技实验室,是中国现代科技的“秀场”。    故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围绕现 ...

• 陕西古建筑地图

《陕西古建筑地图》以陕西省现存的古建筑(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j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适当补入了部分古墓葬、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建筑,重点介绍了陕西省10个省辖市的350处古建筑。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地图、搜集整理相关测绘图纸、调研拍摄、走访等方式,忠实记录每一处古建筑信息:古建筑所在地概况;历史沿革、建筑形制、平 ...

• 《印度摄影贴:大谷光瑞伯爵印度与中亚相册》1904年

大谷光瑞伯爵(大谷光瑞 おおたに こうずい,1876年12月27日-1948年10月5日),京都府人。日本西本愿寺的第22代法主,探险家。幼名峻麿。法号镜如。为二十一世本愿寺明如的长男。十岁剃度,学习院毕业后,留学欧洲。1898年与贞明皇后(大正天皇之妻)之姐九条筹子结婚。1899和1906年两次来中国游历考察,自1899年起赴伦敦游学三年。明治三十五年(1902),以探寻 ...

•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印度雕塑》1960年

  THE INDIAN SCULPTURES in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date approximately from the first century B.C.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D. The early schools are repre-sented by a few examples only. Most

• 新疆古建筑地图

新疆古建筑地图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新疆段保存了以石窟寺、古建筑、古城址、古墓葬为主的大量古代遗存。它们记述了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重大历史事件。本册主要按地州(区)划分,择要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和名镇,以及自治区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24 ...

•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源于中亚

  古墓沟墓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新疆若羌县北部,在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1979年发掘,1983年发表发掘简报,2014年出版发掘报告。该墓地共发掘出42座墓葬,均为竖穴沙坑墓,有木棺,少数墓地地表见7圈列木,主要随葬木、皮、毛、草、骨、角类有机质器物,也有少量石(玉)、铜器,但不见陶器。与其南的小河墓地面貌近似。古墓沟墓地的发掘者王炳 ...

• 刘启振 王思明 | 湖北恩施南宋“西瓜碑”碑文新考

湖北恩施南宋“西瓜碑”碑文新考——兼论“庚子嘉熙北游”引种“回回瓜”刘启振 王思明◇基本信息 摘要:湖北恩施“西瓜碑”是目前境内仅存的记载西瓜在中国引种推广历史的碑刻实物。首次揭橥“西瓜碑”为劝农榜文的属性。对碑文中的秦郡守、秦将军与秦□伯玉之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辨,论证三者实为同一人。指出“莲花池”的具体位置。否定现有研究成果中“ ...

• 李焕青、张宇、李月新 | 匈奴名号考

匈奴名号考基本信息摘 要:匈奴作为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族群, 与中原王朝之间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文文献对于“匈奴”这一名号, 也有较多记载, 今人也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匈奴”一词究竟是何涵义却众说纷纭, 迄今为止尚无定论。本文欲结合史籍、民族学与民俗学等材料, 通过研究“匈奴”的字形、字音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史籍记载中的“巫 ...

• 《伊朗岩壁雕塑:古代和中世纪波斯时期的记录与调查》1910 年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波斯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Iran,Iran),简称伊朗,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

• 《通往亚洲的门户:伊朗英雄时期的岩壁雕塑44幅插图和65张铜版画、照片和彩色版画》1920 年

伊朗古称波斯,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的萨珊王朝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开始伊斯兰化,而曾占统治地位的琐罗亚斯德教则日渐势微。近代,波斯逐渐沦为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半殖民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又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版图扩张到 ...

• 左江岩画中所见壮族先民之生死观

摘 要:左江岩画作为壮族先民重要的宗教艺术遗存,包含着众多的生死观 念。这些生死观既含有对人类自身来源的思考、引导亡者灵魂升天的 愿望,也包括祈求动植物的丰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延续。这些观念体 现在岩画地点的选择、岩画内容的设计以及与岩画共存的遗址和墓葬 等各个方面。总体而言,左江岩画是壮族先民生死观的一次 ...

• 亚洲北部地区带胡须或牙齿纹 人面像岩画研究

摘 要:带胡须或牙齿纹的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内蒙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北境扩散。向东到达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向西通过外贝加尔到达安加拉河下游地区。亚洲北部地区的人面像岩画是萨满教观念下的作品,就该类型人面像岩画而言,大致反映了祖先崇拜、颅骨崇拜以及树木崇拜 ...

• 浙江仙居岩画的微腐蚀断代

内容提要:微腐蚀测年通过观测矿物晶体上的“石亏”来获知岩画的制作年代,是一种无损的“直接断代法”。仙居岩画的测年工作主要在送龙山和小方岩两处地点开展,经过观测,研究人员从岩画刻槽中取得了十一组石亏微腐蚀数据,以及两组来自吴芾墓附属石刻的校准数据。由校准后的年代计算结果可知,小方岩岩画的制作开始于东吴末年,贯穿了两晋及南北朝时期, ...

• 亚洲北部地区“水珠形”眼睛 人面像岩画年代研究

人面像岩画作为岩画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面像岩画主要是环太平洋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学者出版的著作中,通常有“人面像”、“类人面像”、“神格人面”、“面具”、“神像”等称谓;而在国外,一般被称为“面具”、“人面”、“类人面”等。近年来,为了方便叙述,我国学术界逐渐统一将其称为“人面像”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