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伊斯基类型岩画年代研究
【摘要】焦伊斯基类型岩画是欧亚大陆上比较典型的一种岩画类型。岩画均为人面像,无轮廓,由红色颜料涂绘而成。绝大部分岩画均使用非具象的概括性表现手法,具有非常明显的神格特征。通过与该地区考古出土文物以及地面考古遗迹的综合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焦伊斯基类型岩画属于奥库涅夫文化时期的作品,按照发展序列大致可以分为奥库涅夫文化早期、中期 ...
【摘要】焦伊斯基类型岩画是欧亚大陆上比较典型的一种岩画类型。岩画均为人面像,无轮廓,由红色颜料涂绘而成。绝大部分岩画均使用非具象的概括性表现手法,具有非常明显的神格特征。通过与该地区考古出土文物以及地面考古遗迹的综合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焦伊斯基类型岩画属于奥库涅夫文化时期的作品,按照发展序列大致可以分为奥库涅夫文化早期、中期 ...
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前期保护研究∗徐桂玲,梁涛(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 要:通古斯巴西古城是新疆重要的土遗址之一,曾是唐时龟兹驻兵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对保卫丝绸之路的畅通有重要作用,具有珍贵的历史、考古、科研价值。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遗址目前病害频发,保存现状堪忧,急需保护。通过对通古斯巴西古城遗址的病 ...
Our journal is dedicated to public education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s of Eurasia, especially in pre-modern times. While we invoke the historic "Silk Road" in our title, our view of the Silk Road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地处河洛文化的中心区域,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深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13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等单位联合对双槐树遗址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取得许多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19年8月26日,“ ...
新疆和中亚陶器的传承与文化交流*热孜婉古丽·吾其孔ReZiWanGuLi·WuQiKong 伊明江·阿布都热依木YiMingJiang·AbuDuReYiMu新疆艺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49(Xinjiang Arts Institute,830049 Urumqi)摘要:新疆和中亚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在文化艺术上进行着各种交流,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陶器作为新疆和中亚的一个文化载
内容提要:中国是岩画艺术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贯穿中国北方草原森林文化带。近年,随着大兴安岭岩画的发现,将中国北方岩画带连接起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大兴安岭岩画的内容和风格,不仅表现出了与草原岩画不同的特点,同时,与北美西海岸岩画有着千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大兴安岭岩画和北美西海岸岩画中的“龙”形图像为例,进行对比研究,以期 ...
内容提要:辽代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指的是从辽上京通往当时的高丽、新罗、日本、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等地的道路,其中,辽朝通渤海国的路线主要有六条,即日本道、新罗道、营州道、朝贡道、契丹道和黑水靺鞨道;辽朝至日本的交通有三条,分别为北线、筑紫线和南海府线;辽上京通往生女真、五国部的道路则主要为“贡鹰道”,辽朝和今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 ...
【提要】本文研究了漠北阙特勤墓地发现以及国内虞弘墓等出土葬具上的鸟身祭司形象,认为这就是唐代所谓突厥“斗战神”,本为拜火教神祇Verethraghna(Warahrān/Bahrām)的化身之一。这一文物证实了古突厥人的拜火教(Zoroastrainism)信仰。通过本项研究,古代突厥人和粟特人的关系、拜火教的传播等相关历史问题和文化现象得以重新探讨。本文认为, ...
蒙古国境内突厥遗迹的调查 刘文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本文介绍2006年夏作者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发起和组织的“中蒙联合考古考察队”,与国立蒙古历史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Mongolian History)和蒙古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Mongolia)的学者合作,在乌兰巴托以西蒙古中、西部地区考察的突厥汗国至东突 ... ...
君主的君主名称忽必烈的大汗之体貌如下:不长不短,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适宜,面上朱白分明,眼黑,鼻正。《马可波罗行纪》 甚至对于周边的国家,他们对其形状和大小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在制作地图时不考虑比例,以耗费的时间而不是行进的距离衡量旅程,而且整个地理学科完全受困于神学理论,它认为世界像盘子一样,是平坦的,而耶路撒冷就在其 ...
突厥从其形成民族到称雄北亚再到败亡流散,前后不下数百年,其间文化风俗发生过相当复杂的变化。然而在这一领域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和模糊之处。笔者仅就丧葬方面谈一谈自己在史料挖掘中的一些粗浅感受,并渴望就教于大方之家。突厥丧葬风俗的流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丧葬仪式和习俗的层次积累,使其程式日趋复杂、内涵日益丰富;二是作为丧葬风俗 ...
北魏《于神恩墓志》,出土于河南洛阳。志石高54厘米,宽54厘米。文24行,满行24字。盖阙。首题“魏故宁朔将军南梁太守于府君墓志铭”。 该志图版与录文最早刊见于王河松、王国毓于2002年编印的《北魏墓志二十四品——洛阳民间收藏北魏墓志集粹》,后分别收于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1)(2004 年)、李永强、余扶危主编《洛阳出土少数民族墓志 ...
《丝绸之路》期刊致力于对欧亚大陆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公众教育,尤其是在近现代时期。虽然在标题中引用了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看法却是广阔的,涵盖了史前时期,从大约两千年前建立跨欧亚贸易和文化互动开始的时代,以及 几个世纪以来,这些互动的后续历史。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现代唤起很感兴趣,特别是在历史上一直是牧民游牧民族 ...
《丝绸之路》期刊致力于对欧亚大陆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公众教育,尤其是在近现代时期。虽然在标题中引用了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看法却是广阔的,涵盖了史前时期,从大约两千年前建立跨欧亚贸易和文化互动开始的时代,以及 几个世纪以来,这些互动的后续历史。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现代唤起很感兴趣,特别是在历史上一直是牧民游牧民族 ...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考述北魏、北周、唐时期出现的诸多追祖李陵的现象,以“拓跋鲜卑系李陵之后”为讨论中心,从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的视角出发,来重新梳理和解析此类深为学界所质疑的追祖现象。本文还结合时代背景,将李陵视为一种胡汉杂糅的文化象征符号,探讨了其在北方游牧人与汉地农耕民接触与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原文出处: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
坑中青铜大立人出土现场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蜀历史文化研究的新篇章。当时发掘者认为,三星堆遗址应是蜀王鱼凫氏举行的天、地、山诸神祭祀活动遗留的“祭祀坑”,坑中器物均为祭器。此后围绕三星堆的性质的界定问题,分歧争议很多。林向认为两坑应为古代萨满式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厌胜埋藏。徐朝龙认为是“鱼凫灭国器 ...
宁夏灵武磁窑堡出土钱币及墨书“吊”字瓷片张连喜 马文宽 1984—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进行了三次发掘①,出土了大量西夏等时期的瓷器、窑具、工具,为西夏王国制瓷手工业及有关学术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史料。遗址同时出土的珍贵的钱币等遗物,为研究中国货币史及西夏与邻国的关系提供了资料 ...
作者:崔世平,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来源:《艺术史研究》第13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 宋代晚期的壁画墓中,流行绘制行孝内容的壁画。每座墓绘制的孝子人物少则几幅,多的可达二十四幅,构成完整的二十四孝图。常见的孝子人物有舜、曾参、王武子、董永、丁兰、老莱子、杨香、王祥、 ...
五、湘西北澧阳平原彭头山文化的奇迹 虽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可以被称为是新石器时代稻作发展地带,但是考古学及古环境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生活方式最早产生且根深蒂固的发祥地并没有那么广大,而是以澧阳平原为核心地的彭头山文化地区。在彭头山文化之前,野生稻已进入华南地区初步定居人群的生活中;而彭头山文化晚期以来,稻作聚落多见于洞庭平原, ...
摘要:结合民族志资料与文献,此文认为青海郭里木棺板画中的帐篷乃属于欧亚大陆最为普遍的圆形帐篷(Yurt),亦即汉文史料中的“穹庐”,而非“拂庐”。“拂庐”一词大体在唐代兴起,乃为藏音汉译,专指吐蕃毡帐。其类型属于流行于中东以及古代波斯南部的“黑帐篷”,与“穹庐”区别较大。目前考古资料中累积的有关“穹庐”的材料十分丰富,为郭里木棺板画 ...
论春秋时期鲁东南殉人墓随葬青铜礼器的特点——兼谈莒、薛文化因素之异同印群(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摘 要:通过对鲁东南地区以沂水刘家店子1号墓、临沂凤凰岭东周墓为代表的春秋时期殉人墓随葬青铜器组合与鲁南地区的滕州薛国故城1号、2号殉人墓、中原地区太原晋国赵卿墓随葬青铜器组合所做的比较研究,可见春秋时期鲁东南地区 ...
开始“牛角形器”“铜旄”二器考李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2000年,在河南安阳花园庄东地M54出土一件牛角形器,后在河南淇县庙口镇大李庄墓地再次发现此类物。此器长150~160厘米,没有利刃,出土量不多,应为礼仪活动中的仪仗用具。此物最早出现在近东地区,应与牛的驯化导致的“牛崇拜”有关,后来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传入中原。20世纪70年代,在陕 ...
摘要:郑州商城内城是早商时期城市的核心功能区,而晚期郑州城市的营建对其内部早商遗存的分布及形态布局影响深远。内城东北部属于隋唐以来郑州城市的郊区,夯土基址保存较好。内城中南部的郑州旧城作为隋唐以来的城市区域,早商遗存保存欠佳。中北部的历代城市衙署区也发现有残破的早商夯土基址,暗示了该区域在早商时期的重要性。目前发现的偃师商城 ...
作者=刘超 来源=《复旦学报》 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近代考古学,给历史学很大影响。“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个重要支柱是本世纪初开始逐步引入的西方现代考古学,而其与此前中国旧史学的一个重大区别也就是考古与历史研究的结合。考古学曾给20世纪的新史学带来许多希望。”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与五四时期疑古辨伪思潮有一定的关联。古史辨运 ...
Our journal is dedicated to public education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s of Eurasia, especially in pre-modern times. While we invoke the historic "Silk Road" in our title, our view of the Silk Ro
Our journal is dedicated to public education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s of Eurasia, especially in pre-modern times. While we invoke the historic "Silk Road" in our title, our view of the Silk Road
此书出版于1925年。勒柯克对这一地区的古代服饰、武器、铠甲、人物绘画以及壁画、雕塑等进行细致深入的比较研究,并配合大量的实物图片加以说明。资料来源:东洋文库http://dsr.nii.ac.jp/toyobunko/VIII-5-B6-1/V-1/| 广而告知 | ▼一张天卡免费听晋行记所有线上课程 还可获得线下优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 ...
石头只有在发展的后期才会成为一种物质意识的艺术。首先,工匠选择他来制作虔诚的大众物品。这种坚硬的材料经受了几个世纪的风暴,对过去的艺术有了一个概念。他们的知识似乎比无法控制的质量差异更重要。艺术作品的意图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创造能力,因为艺术的人工概念只是在人与物之间姗姗来迟。资料来源:东洋文库http://dsr.nii.ac.jp/toyobunko/La-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田野文物保护形势严峻,为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批准了《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研究》课题。本人参加了课题组,完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古墓葬安全问题与基层保护网及其保护责任制模式的研究》一文并收录在李晓东主编《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研究》中。当前田野文物的保护仍是文物保护工作重点任务之一,现将当 ...
通过上期文章我们知道,我国的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形势严峻。九十年代以后,为彻底改变地下文物保护不力的被动局面,各地重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经验。新形势下各地对保护地下文物创建的好方式湖北荆州市为对付20世纪发生的盗掘楚墓的犯罪活动,建立健全了群众保护组织并建立了保证群众保护组织正常开展工 ...
3月19日14时,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和佛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第二期在敦煌学信息中心研讨室进行。本期分享会的主题是“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与佛教艺术的中国化历程”,分享嘉宾是来自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孙晓峰研究员。分享会通过线下与线上方式同步进行,共吸引近200余名听众参与。整个分享会内容 ...
基本信息:作者:吴新智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0月印次:1ISBN:9787532597864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陕西省大荔县出土的一具中更新世人类颅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测量,并与其他人类颅骨化石做了比较研究。书中还为人类演化提出一个简略的图景,认为大荔颅骨代表直立人在早更新世发出的一支的后代,是中更新世 ...
基本信息:编著:南京博物院 盱眙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月印次:1ISBN:9787501064076内容简介: 本书总计四册,主要介绍了汉代江都王陵1号墓的发掘与研究成果,详细公布了1号墓的墓葬结构与七千余件出土遗物。江都王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王陵有两座大墓,墓主是西汉江都王刘非夫妇,1 ...
------------------------------------------------------------------------全文阅读夬韘考(作者:冯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1年第1期)
2021年3月19日下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方考古论坛”邀请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志副研究员,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安徽垓下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皖北新石器研究展望”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强副教授主持。 垓下遗址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2007-2009年考古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城址,获得2009年度 ...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在吉林省和龙市最新发现的黑曜岩原料巨型石叶石核,将为石叶技术在东亚地区的出现与发展研究带来诸多新课题。目前,专家已经确认该巨型石叶石核发现地点应为古人类活动遗址。 石叶是旧石器时代人类从石头上剥下来的叶状石片,主要用来做工具,石核就是石叶的母体。 这件黑曜岩原料的巨型石叶石核系在施工过程中被 ...
疆域辽阔的古代帝国在名作《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布罗代尔(Fernard Braudel)曾经如此论及16世纪西班牙帝国的统治与帝国幅员之间的关系,“与距离作斗争,仍然是费神的问题,但也是侥幸和运气的问题。在海上,如果顺水,一连几天好天气,人们就可以在一两个星期内做到别人6个月都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如果运气不好,赶上无风或者逆 ...
如何理解“文人画”、“文人画的真性”是什么?“文人画的真性”丛书日前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通过研究黄公望、倪瓒、石涛等元明以来十六位画家,试图探讨支配文人画发展的根本因素——文人画的真性问题。朱良志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对话时认为,通过倪云林讨论“幽绝”、通过文徵明讨论 ...
每一种气候都有一种花信,它是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亦称“花信风”。“一侯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这是春分的花信。今天是春分。春分一到,海棠、梨花、木兰也在春雨的时节如期而至。在历代书画名家的笔下,也不乏春分花信的描绘。如宋人笔下花朵偃仰向背的海棠、传宋徽宗典雅工致的梨花、恽寿平清新淡雅的木兰等。着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 ...
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1931-2005)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博专家,对古陶瓷、碑帖等有着深入的研究,今年是其诞辰九十周年。原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近日撰文追忆汪庆正先生。对于2001年12月引发文化界巨大轰动的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单国霖透露,当时是汪庆正提出举办一个“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他有几个设想是开创性的。一是搞强强 ...
【摘要】本文运用自然环境、考古与文献资料,并从文化记忆这一视角论述神农神话的发祥地。神农英雄之形象代表稻作文明关于其源头的认识。古籍指出长江中游为神农故事的发祥地,而考古资料表明,该地确实经历了从稻作萌生到文明起源的完整过程。创造稻作技术的彭头山文化是独一无二的完全放弃狩猎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其有很多特殊点,与伏羲神农的传说相吻合 ...
南阳汉代画像砖墓的渊源及其影响卜友常(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内容提要】汉代画像砖墓,源自战国时韩国空心画像砖椁墓。至汉初,传播到洛阳,其后又传播到中原的工艺美术中心、经济发达的南阳,东汉中期传播至四川地区,每一次传播过程中都在发展演变。【关键词】画像砖墓 渊源 影响 南阳汉代画像砖是汉代墓葬的建筑装饰材料,是汉代美术的一个重要 ...
包山二号楚墓彩绘漆奁出行图人物形象研究曹雨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省、长沙市,410082) 1987 年在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发现了一个圆形的漆奁。从形制上看它与先前马王堆出土的九子漆奁相似,同样是夹苎胎双层漆器,在器身上用朱红、赭黄、熟褐、棕黄、翠绿、赭、青白色漆,用平涂、线描与勾画、点线结合等方法绘制了一幅场面宏大的画像,这幅图上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与佛祖生前生活紧密联系的四个圣地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佛祖得道的地方。寺庙最早是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现存的寺庙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到6世纪。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后期以来印度现存的最早的全部为砖石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 The Mahabodhi Temple Complex is one of th ...
彩陶是中国史前考古遗存中最令人惊艳的部分,它源起万年上下,遍及大江南北,既是远古先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颇受考古学家关注的研究对象。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史前考古学肇始于对彩陶的发现,贯穿着对彩陶的思索和争论。 关于仰韶彩陶来源的争论 1921年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遗址,提出仰韶文化的名称,标志着中国近现 ...
试论曲阜鲁国故城晚期乙组墓张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根据墓葬形制及葬俗,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及形制,重新讨论曲阜鲁国故城望父台乙组墓里晚期墓葬的年代。战国晚期起曲阜流行随葬成组陶柄壶,影响持续至西汉时期,体现独特的地域性丧葬习俗和观念。晚期乙组墓与早期乙组墓并无稳定关联,对应族属也不一定是姬姓周人。关键词:鲁国故城 乙组墓* 原 ...
两汉墓葬陶礼器的变化与原因试探—— 两汉之变之一端韦正、方笑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摘要:两汉墓葬中随葬的陶礼器有显著差别。西汉至东汉早期的鼎盒壶是庙祭礼器,东汉中后期流行的案盘杯是设奠礼器。两汉随葬陶礼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十等爵制在东汉时期的基本废弛。* 原文刊载于《古代文明》(第14卷),作者及编辑部授权 ...
蒙元城址考古二题 *杭侃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摘要:蒙元时期在北方地区出现了一批新规制的城市,它们虽然采取了夯筑的形式,城市的平面也呈方形或者长方形,但是这些城市在城市选址、城市边界、空间利用方式等方面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其中城墙围合的部分实际上带有子城的性质。元上都的城市边界远比现 ...
楚墓棺椁辨识 高崇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战国楚墓根据墓主的等级将椁内分隔成多个室,其分室的目的是要分门别类地来放置随葬品和葬具。既然椁内单独构筑成放置棺的棺室,那么在棺室内的木构殓具均属于棺,即使是用厚木板垒砌的葬具,也应属于棺,而不能视为“内椁”或“里椁”。只有这样认定才符合文献记载的棺椁使用制度。关键词:战国楚墓;棺椁 ...
斗鸡台遗址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学术界对其工作方法的分析还存在不足。本文从发掘目的、发掘方法、记录手段、遗物采集方法和发掘者对地层堆积与遗迹现象的认识等方面对斗鸡台发掘工作进行分析,并与同一时期殷墟发掘进行对比。指出斗鸡台发掘在工作内容、发掘方法、对考古学现象的认识上已经具有一定水平,为后来考古类型学研究奠定了基 ...
教师评语:商周时期的聚落结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对周原、殷墟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学界逐渐认识到“居葬合一”是商系聚落的重要堆积特征。但“居葬合一”的具体表现形式、聚落内各遗迹单位的空间分布关系等问题则鲜有人涉及。部分原因是以往的考古报告着重进行型式分析和分期,将居址和墓葬分为不同期别,影响了后续研究。而藁城台西遗址早 ...
昙曜五窟的营造次序和理念韦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昙曜五窟的营造分第20窟、第19—16窟前后两个阶段;五窟从西向东依次排列,分别对应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太子、文成帝;具体的营造次序为第20—17—19—18—16窟。这一营造次序既遵循也反映了昙曜五窟的营造理念,其核心内容是以西为上。关键词:昙曜五窟 营造次序 营造理念* 原文刊载 ...
北宋海外贸易陶瓷之考察刘 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北宋是海外陶瓷贸易相对平缓的一段时期,但贸易活动并未中断。北宋早中期,贸易陶瓷在五代宋初基础上渐进发展,越窑青釉瓷和景德镇窑青白釉瓷构成了稳定组合。北宋中期晚段是贸易陶瓷的转变期,闽广地区以外销为主的窑场迅速兴起并占据了海外市场的主体。其中广州、潮州、 ...
室韦与靺鞨陶器的考古学文化关系倪润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关于室韦与靺鞨的文化关系,文献记载有所不同。《隋书》《北史》著于唐初,《通典》《唐会要》《新唐书》著于中唐以后。后者增加了室韦的言语与靺鞨相同的内容。有人认为这种不同始于《通典》的讹误。本文通过考古出土的陶器来对比室韦和靺鞨的遗存,阐释其间的文化关系和传播过程。认为在 ...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中国的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问世。总书记最近关于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考古学的重要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对中国考古学乃至整个历史学,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鲧和禹是生活在茂汶盆地的戎羌族人的首领,与鱼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治水范围不仅包括了古蜀的一些地方,而且对古蜀有着深远的影响。三星堆文物中的龙、蛇、鸟、鸡等,即是鱼凫族人对其祖先鲧、禹的神形表征,其寓意与洪水和太阳崇拜有关。三星堆遗址中的夏文化因素,是蜀夏同源在物质文化上的自然反映。 一、鲧、禹治水及其与古蜀的关系 文献对鲧 ...
侯马乔村墓地是晋南地区目前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墓地,在三十多年的发掘中共清理了上千座墓葬,出土遗物数量达到8500余件,对研究战国至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特别是对于研究晋文化晚期考古学文化内涵及其与秦文化的相互关系等重大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围沟墓是乔村墓地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墓葬,指的是在一座或数座 ...
秦与三晋战争对中原葬俗文化的影响滑宇翔,宋 杰(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摘要:春秋时期各国的葬俗文化特征相异,三晋主要是土坑竖穴墓,仰身直肢葬,墓主头北向,随葬鬲、盆、罐等陶器;秦国主要是洞室墓,屈肢葬,墓主头西向,随葬蒜头壶、茧形壶等。战国时期三晋的葬俗文化特征开始与秦趋同,表现为中原战国墓中洞室墓、屈肢葬、头 ...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物质遗存的学问。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以物质材料的属性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并且以时间顺序和器物类型为依据,对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给出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且历史未曾记载的知识,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 那么,考古学是在什么样的科学体系和构架下讲述人类历史的呢?毫无 ...
陕西米脂卧虎湾战国秦汉墓葬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关键词: 卧虎湾,秦汉墓,玉覆面摘要: 2013~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队联合对卧虎湾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出战国、秦、汉、北周、宋、清等墓葬257座,以早期的战国秦汉墓葬数量最多,共239座,出土随葬品1258件,时代具有一定延续性,对了解 ...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丰富内涵,是中国考古学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理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 铸牢中国理论之基。考古学是一门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具有鲜明的历史学属性。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唯物史观也逐渐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193 ...
学者的学术渊源如同武侠的武功来历,重要性毋庸置疑。厚重的学术著作,当然能够显示学者的学术高深,但不涉及学术的来龙去脉,读者钦佩透顶,但常常望洋兴叹。要理解学者的学术渊源、家学根底,最重要的书籍是学术随笔。我以为,那就是武功秘籍。北京大学的荣新江教授学术影响巨大,了解他的学术门派和底细,绝对是千百万青年学子的心底愿望。心怀同样 ...
基本信息:作者:赵宾福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2月印次:1ISBN:9787030680105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于中国东北地区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集,共计收录论文21篇。研究时限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夏至战国时期),地域包括黑龙江流域、西辽河流域、下辽河流域、辽东半岛地区、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 ...
------------------------------------------------------------------------全文阅读凤翔雍山血池遗址北斗坊7号坑马骨的古DNA研究(作者:文少卿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俞雪儿 孙畅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爱东 杨苗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袁靖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 ...
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AlbertGrünwedel)是画家卡尔·格伦威德尔(CarlGrünwedel,1815~1895年)的长子。从1867年开始,他参加了慕尼黑的马克西米利安博物馆,并于1875年通过了Abitur。然后,他在慕尼黑与Ernst Kuhn和Ernst Trupp一起学习艺术史和亚洲语言,包括Avestisch。1883年,他从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阿尔伯特·格伦威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及摄影师一行人等,数月遍历我国河南、四川、山西、山东、陕西、辽宁、北京等地名胜古迹,采集了一手石窟造像图文、金石拓片资料等。归国后,于1909年在法国巴黎发布了《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Chine septentrionale》(中国北方考古调查),这比日本关野贞和常盘大定合著的《支那文化史迹》早20年左右。爱德华·埃玛纽埃尔 ...
石峁城址大台基南护墙11号石雕细部 中国文明起源始于二里头文化——兼议多源说 安志敏 《寻根》1995年第6期第7—8页 本文通过对“文明”的概念及文明因素悠久渊源的探讨,指出:关于文明的讨论,应是以狭义的概念为限;早在文明时代之前文明诸因素便已形成,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某项个别的因素,就作为文明时代的断定标志。并从考古学角度分析 ...
试论汉代的墓祀制度马新 摘要:在汉代,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由宗庙移至坟墓之前,并修祠、立碑、植树,定期进行洒扫、祭拜等活动,使墓祀成为祭祖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既有别于前代又不同于后代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它一方面强化了宗族意识,提高了宗法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又导致汉代的祭礼十分注重外在形式,使汉代社会的厚葬之俗在古代中国 ...
作者:裴孟华来源:《形象史学》2020年上半年(总第十五辑)壶口瀑布(图源:网络)景观史的研究作为有着跨学科意味的研究方向,逐渐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英国历史学家霍斯金斯所著《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一书被认为是景观史的开山之作,此书以大量史料梳理了从罗马人征服之前直到工业革命时代近四千年的英格兰景观变迁史,尤其强调人类活动对景观演进的作用 ...
也谈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韦 正 马铭悦文献记载表明,长安在中国中古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过,长安缺少佛教石窟,佛教造像的发现有限,如何评估已有的考古发现,进而通过考古发现探讨长安佛教的具体发展状况成为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在以往的研究中,部分学者提出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这个概念,但对其内涵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拟对这些意见作简 ...
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宿 白自本世纪70年代末期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恢复石窟寺考古教学以来,考古系汉唐教研室同仁即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对新疆、甘肃、宁夏和中原地区的一些重要石窟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此同时,又参考了一部份国外学者编著的葱岭以西的石窟考古报告和论著。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观察云冈石窟和阅读有关文献 ...
“青州模式”造像的源流 费 泳本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今,山东博兴、无棣、诸城、青州、昌邑及惠民等地陆续出土了近千件石佛造像和百余件金铜佛造像。自北魏历经东魏、北齐、隋、唐至北宋,时间跨度达500余年,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风格之鲜明,确立了山东作为中国东部佛教艺术中心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作品出土较多,并富有地方特色 ...
联珠纹是中国古代一种较为流行的纹饰,其特点是用一圈连续的圆珠作为一个图案的边缘或者装饰,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目前中国所见的联珠纹,主要集中在青铜器、壁画、纺织物、金银器以及陶瓷器之上,以前的观点认为联珠纹为波斯传来之装饰,流行于5世纪之后的隋唐时期,而隋唐时代之锦缎丝绸纹样可见其多有胡风,但是却忽视其本土因素,其本身非中国没有 ...
提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大陆各文明区域之间的交通路线,中国文明具有丝绸之路的原生性。在这个古代世界性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路网中,新疆具有唯一性通道区域的地位,而天山则是这一地域中最便捷最重要的通道。另外,天山的得名深受中国天命观文化影响。关键词:天山、丝路、唯一性地位、天命观就像我们现在正在经受人类文明有史以来的经济文化全球化大发展 ...
在遗迹和文物中,寻找历史的记忆;在文明的解读、还原和传承中,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黑龙江地处祖国边疆,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丰富,文物资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省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东北远古文明的起源、疆域形成、民族融合与迁徙和近代化进程。 ...
西汉景帝阳陵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考古钻探和发掘以来,清理了陵园建筑基址、外藏坑、陪葬墓等诸多遗存,出土了极其丰富的各种遗物,其中陶猪、陶羊、陶狗、陶鸡、陶牛等为一大宗。相对而言,在这些陶塑动物中,陶牛数量不是很多,但仔细分析,它却有着多重的葬仪内涵。陶牛分别出自帝陵封土东侧外藏坑、帝陵南区外藏坑和陪葬墓园,它们随葬于不同的区域 ...
三峡库区唐宋时期土坑洞室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朱世学(恩施自治州博物馆, 湖北 恩施 445000)摘 要: 土坑洞室墓是三峡库区唐宋时期考古发现的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制,与三峡地区传统的土坑竖穴墓截然不同,明显是受到西北地区土坑洞室墓结构的影响,带有西北少数民族的风格,是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结果。关键词: 三峡;唐宋时期;土坑洞室墓;西北少数民族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1-2页数:292定价:10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20378468作者简介: 李贺文(1974一),汉族,甘肃甘谷人。文学博士,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与文化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社科项目、省社科联项目及其他各级各类项目十余项,在《敦煌学辑刊》《 ...
来源:《西域研究》2019年第1期再论印度绘画的“凹凸法” 内容提要 “凹凸法”又名“天竺遗法”,指的是古代印度绘画中的染色方法。汉译佛经和梵语文献《画经》都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现在保存着较多的用“凹凸法”绘制的壁画实物。本文逐一分析文字记载和壁画实物,综合三种资料总结出印度古代绘画中凹凸效果的三种表现方式,比较 ...
小南山文化环玦引领风骚 2015年迄今,因为小南山遗址的发现,东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研究,进入崭新的阶段。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博士提出小南山文化的命名。小南山遗址发掘超过2000平方米。第二期文化中碳14年代距今9200~8600年。土坑墓共揭露50多处,为积石封墓,所堆石块达13000 件之多。墓地布局紧凑,极具规模。 ...
主持人:近两年来,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再度出土大量青铜兵器,实证巴人善战以外,还首次在距今两千多年的东周墓葬中出土了龟甲。这些残留有占卜痕迹的龟甲,以实物资料证明了“巴人尚巫”的传统,对今人进一步了解古代巴文化及其社会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那么,罗家坝遗址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具体都有哪些成果?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总台驻四川记者贾宜 ...
【关键词】史前陶瓦;窑洞式建筑;龙山时代;黄土高原【摘 要】陶瓦是史前先民的重大发明,是推动古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性材料。迄今发现的史前陶瓦主要集中于龙山时代的黄土高原及周缘地带。该地区的主流建筑特征以及陶瓦本身的形制、制作工艺表明,史前陶瓦的组合方式及其搭载的建筑形式具有多样性。对出土情景、空间分布、现代民居案例 ...
《夏鼐传稿》,王世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6月版2020年是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指导者、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者之一夏鼐先生(1910-1985)诞辰110周年、逝世35周年,首部以书的形式呈现的传记《夏鼐传稿》于岁末出版,这真是件令人欣慰之事。当我读到《夏鼐传稿》的作者王世民先生用了近20年的时间准备书稿的写作,而他本人今年亦是85高龄的时候,敬 ...
近日探访了地处广州南沙大角山坡脚下,出土最早的“广州人”的鹿颈村。据悉,早在2001年3月初,考古人员在该村发现了一座商代墓葬,出土一具完整的商代人骨架和4件随葬陶器。 这一发现,为复原三千年至四千年前“广州人”的形象提供了至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人类学家根据出土的骨架进行研究复原,命名为广州“南沙人”。 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南沙人 ...
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推动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刘玉珠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阐述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明确新时期文物考古事业的重点任务和 ...
田野发掘报告编写体例,是编写理念与方法的具体体现。一本报告具体怎样分章节,需要根据发掘遗存的特征而具体设定,每一本报告的章节划分都不尽相同。调查报告、钻探报告和发掘报告在体例上各不相同,墓葬和居址的报告也不相同,这些是因具体对象不同而编写体例有异。但这些体例在编写理念上有着相同之处。本文试图从考古学的学科发展角度,谈谈发掘报 ...
基本信息:主编:郭旭东 张源心 张坚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12月印次:1ISBN:9787520350419内容简介: 本书是甲骨文的深厚内涵以及120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书中编著词条以殷墟出土甲骨文以及相关内容为主,著录、叙述相关内容的截止时间为2020年。目录序 王宇信编著说明第一编 词目、术语编 ...
基本信息:作者:许宏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4月印次:1ISBN:9787203117285内容简介: 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 ...
------------------------------------------------------------------------全文阅读苏州五峰北遗址磨制石器的“操作链”及“生命史”研究(作者:陈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孙明利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唐锦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2020年第11期)
The art of the region of Central-Asia is known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ethnography and archaeology of the ancient Central-Asia. Its ancient history was very much investigated in the last c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年~约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旃陀罗笈多一世据华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罗笈多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干高原东部。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时期北印度尽 ...
隋虞弘墓石椁艺术特征与源流考刘慧芳(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 摘 要:虞弘墓石椁出土引起了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自发掘至今,学者研究的成果内容涵盖比较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图像学、语言学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而对于虞弘墓石椁的源流及艺术特征的研究非常稀见。因此,本文将对虞弘墓汉白 ...
【作者简介】陈雍,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壹 考古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例如用以命名考古学文化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存(墓地或居址),这个“典型遗存”,就是模糊概念。往往由于资料和认识的局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常把某一考古学文化(类型)或遗存的内涵不断外延,使原有的概念膨胀,造成原本界定不清的某一考古学文化(类型)或遗存里混入其 ...
【作者简介】陈雍,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摘要】本文首先分析蒙德柳斯《方法论》三个中译本,简述《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概况;其次揭示《方法论》以年代学为研究目的的方法论体系;然后探讨tybology中文用语和含义在中国考古学上的演变过程;最后阐述考古类型学的逻辑思维形式及实务操作指要。【关键词】蒙德柳斯;方法论;类型学断代法;考古类型学 ...
【作者简介】陈雍,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1年秋季,一群年轻人聚在山东兖州,本来打算就他们共同关心的有关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些问题,坦诚地交换意见,并展开讨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时学术界和与会者的情绪大概是主要的原因。一晃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里,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那次会议内容和中国考古学的思索,时时驱 ...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古今重叠型城市”,是历史城市的延续。这类城市的共性是沿用时间过长,历史古迹破坏严重,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就是这类城市的代表之一。而建都时间早在公元前770年、建都时间长达500余年的东周王城,作为古都洛阳城市考古的一部分,从文献和考古整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可谓是城市考古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 碎片化资料 ...
国内聚落考古发展之探讨贠泽荣摘要:本文对聚落考古在国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探讨从研究视角、学术背景、方法实践等三个方面展开,结论认为,国内的聚落考古是学科阶段性成果之上的扩容性发展,聚落考古本身的学术背景和优势为学科瓶颈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未来的聚落考古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实践方向。关键词:聚落考古 研究视角 方法特点 考古实践 聚落 ...
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考古学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阐释,对我国考古工作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