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充分认识冷门学科的价值

  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这是一门探索自然和生命奥秘的学科,也是一门典型的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的基础前沿学科。这门学科也一直是冷门学科的典型代表,我们经常被问,“研究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9月11日,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总书记和 ...

• 从史前遗存中寻找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今天我要讲的是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和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换一个词可以称为“早期中国文化圈”,就是史前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因为彼此交融联系,形成的一个超大规模的文化共同体或者文化圈。我把它简称为“早期中国”,含义和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接近。严文明先生则将史前的文化中国比喻为一朵重瓣的花朵, ...

• 在长时段中探寻伊洛社会的横截面——《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读后

  新石器晚期以后,伴随着中原龙山文化群的出现,在“多元一体”的史前文化格局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中原地区社会空前发展,成为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成功模式。距今4300年以降,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在聚落间和聚落群之间。在既往的考古发现中,常常可以见到中原地区不断汲取周围社会的重要社会成就,但 ...

• “考古中国”聚焦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

  9月24日,“考古中国”2020重大项目集中讨论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陕西石峁文化及寨山石城遗址等5项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新发现。  这两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新发现不断,从各个方面颠覆着我们过去的认知。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年代距今8500—5200年,四个时期的遗存堆积复杂,第一至三 ...

• 水洞沟遗址:科学与人文在这里交融

 在中国西北苍茫的毛乌素沙地和滔滔东流的黄河之间,宁夏水洞沟遗址坐落于此。  约4万年前,一群从北方迁徙至此的狩猎采集人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始书写水洞沟地区的古史。其后,陆续有先民到此生产和生活,续写史前文化篇章。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群仍在这里打石制陶,传递文明的薪火……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仿古体验活动。水洞沟遗址博物馆。  1 ...

• 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宁强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501064823内容简介:  本书融合了西方艺术史注重社会历史背景研究和中国传统艺术家擅长风格分析的优异特色,对敦煌艺术做了全面深入同时叉生动有趣的流畅讲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增长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知识,了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的历史, ...

• 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边疆地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700年的金属制品、墓葬习俗和文化认同

基本信息:编著:曹玮 林嘉琳 孙岩 刘远晴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532597185内容简介:  本书吸收了当前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中有关边疆研究最为流行的理论,以全新的视角讨论古代中国北方各地区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700 年间的青铜文化的多样性。该书的研究重点是物质遗存所反映的文化 ...

• 郧县店子河遗址

基本信息:编著: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移民局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658593内容简介:  2008~2011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店子河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主要集中在后岗一期文化、东周、秦汉等时期,另发现少量 ...

• 新郑郜楼两周墓地

基本信息:编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著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5325-9684-3内容简介: 该书为新郑郜楼两周墓地发掘报告,该墓地的重要性在于墓葬总量多、随葬品丰富、历时较长,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晚期,显示出极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折射出这一地区的历史变迁。其作为 ...

• 南有嘉鱼:荆州出土楚汉文物展

基本信息:编著: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501066452内容简介: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荆州是战国时期楚国都城纪南城所在地,考古发掘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遗物。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

• 考古遗址出土人骨的研究

  今天的考古学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有效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发掘出土的人骨 (及牙齿) 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如何在考古研究中全面提取人骨标本所蕴含的重要信息,笔者不揣简陋,妄提拙见。  一 骨骼鉴定与古人口学研究相结合  对出土骨骼的鉴定工作主要包括判别其是否属于人类、明确所属部位和侧别、判 ...

•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陶器岩相与成分的初步分析

全文阅读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陶器岩相与成分的初步分析(作者:栗媛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20年第4期)

• 加强人类骨骼变异变形学研究

  法医界常说,尸体是不会骗人的。同样的,考古发现的人类遗骸也是不会骗人的,他们是一个个无言的诉说者,等待千百年后的我们去解读他们或精彩、或落寞、或跌宕、或平淡的人生。随着考古学的进步和现代科技对考古学介入程度的加深,人们普遍意识到古代人类遗骸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手段发掘人类遗骸背后的故事,为深入了解古代 ...

• 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苏秉琦“中国”观的新思考

全文阅读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苏秉琦“中国”观的新思考(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0年第4期)

• 高翔:夏文化研究传播要在大众化、国际化上下功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提出,围绕“二里头遗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传播”这一重大任务,要在打造突破性、标识性成果上下功夫,要在多学科融合上下功夫,要在大众化、国际化上下功夫。  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政府承办的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学术座谈会,9日下午在有“最早的中国”之誉 ...

• 中国考古学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8日下午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 ...

• 庄奕杰: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的兴衰

  2020年8月23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1期)之“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的兴衰”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庄奕杰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老师主持此次讲座。    庄老师的讲座是其与北京大学和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者最新研究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利用已经发表和新调查的第一手环 ...

• 可持续社会的历史建筑博物馆:挑战和机遇

1培训 | 会议 | 课题申报1. 会议名称:第九届国际考古、计算机图像、文化遗产与创新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rchaeology, Computer Graphic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时间:2021年4月26-28日投稿截止时间:8月15日地点:西班牙,巴伦西亚主办方:巴伦西亚理工大学来源:http://t

• 【边疆时空】葛剑雄 |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 ——据作者多次讲演整理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文集》等。摘要:“丝绸之路”虽到1877年才由李希霍芬命名,实际早已存在,但并非由古代中国向外开辟,张骞通西域只是利用

• 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丨崔跃忠

崔跃忠山西博物院馆员,“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策展人 晋陕大峡谷中,黄河浩荡奔腾,奏响了华夏文化的不朽长歌。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展览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即选取黄河文明进程中的精彩片段,以考古发现讲述“黄河故事”,表现中华文明交汇融合、多元一体的特征。序厅一展览主题紧扣时代主旋律  2019年9月18日,习 ...

• 中亚为何在唐朝之后淡出国人视野?丨罗新

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几乎就在扬州“爆炸性”地发现了隋炀帝墓志的同时,西安“静悄悄”地出土了一块唐代回鹘王子墓志 ...

• 徐良高、王巍丨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

1999年秋至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陕西扶风县云塘村西南、齐镇村西北各发掘了一组西周建筑基址。其中,位于云塘村的建筑基址结构独特,保存甚好,对研究西周社会礼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拟结合文献对它的结构、功用和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两处发掘的9座建筑台基中,F1、F2、F3、 ...

• “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在中国历史上,“中”“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密切相关。“中”“中和”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发现的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中,墓主人足下的蚌壳堆塑成“北斗”图案。山西襄汾陶寺城址(距 ...

• 考古学证实五千年文明史

  中国考古学界普遍接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经典论述。以国家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识。对于“国家”的考古学标准,维尔·戈登·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说影响深远。但是,中美地区诸文明没有金属,南美印加文明没有文字。这提示我们,各文明应有自己的形成标准。  自 ...

• 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考古呈现

  2001年到2016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理念,探讨各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以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而探讨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因、机制及特质。其中,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课题。  黄河中游地区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李家沟等遗址出土了 ...

• 青铜时代王朝文明的初霁

  21世纪以来,我们在二里头遗址中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宫城、多进院落的宫室建筑、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官营围垣手工业作坊区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这些集中出现的大宗“不动产”规划有序,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王朝文明的初现,以及绵亘近3000年的中原中心的形成。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动脉,且常常具有区划功能。在对 ...

• 【民族考古】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

【作者简介】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摘要】16世纪,扩大到全球的海上贸易,连接起一个世界市场,也连接起一个整体世界,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时空巨变,全球化出现了端倪。此后,东西方文明都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交融与迅速成长。作为中国瓷器代表的青花瓷传播到世界各地,引领了全球时尚潮流,构成了新的技术与知识融通过程,展现了新的 ...

• 【民族考古】明初青花瓷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作者简介】王健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1403—1435年)青花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典雅瑰丽的色调、优美生动的纹饰被公认为我国制瓷史上“发前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被称之为“青花瓷之冠”。在短短的三十余年里,青花瓷器远播于东南亚、中亚、西亚及非洲南部,甚至远达西非海岸,向世界各国人民展 ...

• 【民族考古】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青花陶

【作者简介】马文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摘要】唐青花瓷的生产先于伊斯兰早期青花陶。元青花的再度兴起是中国瓷器总体发展趋势的产物,当时国内国际环境亦起了促进作用。元青花通过海陆两途远销到广大的伊斯兰国家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1400年前伊斯兰陶工生产出元青花的仿制品,1396年元青花出现在伊斯兰细密画中。唐、元青花瓷中的某些伊 ...

• 李迎春:论居延汉简“主官”称谓——兼谈汉代“掾”、“史”称谓之关系

专辑中国中古的河西走廊摘要:居延汉简中“主官令史”、“主官掾”、“主官”等称谓的含义基本相同,它们是候官中负主要文书责任的令史。从佐助鄣候管理部门角度来说,其可称“掾”或“主官”,从级别来说则属于“令史”。在候官中“主官令史”可简称为“掾”,两个称谓的互用,也说明西汉时“掾”只是各种“史”中的主导者,而非高于令史或卒史的级别称谓 ...

• 考古学成果的文化生产力探析——以湖南大遗址保护实践为例

原文刊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作者:熊建华。据一个网上公布的统计,2011年的7万北京市考生中,北大的考古学专业1个录取名额有32人报名,可说是文科竞争最激烈的专业。这种现象的背景,可能与近年媒体出现的文物鉴赏节目、沉船打捞、一些考古发掘的现场直播等有关。社会对考古事业的关注,并不仅仅停留 ...

• 金元时期晋南“汾河木雕流派”的风格及演变

内容提要:金元时期,晋南汾河流域活跃着一个在佛教造像方面取得非凡成就的木雕流派,其影响力可以和出自同一地区的“朱好古画派”相媲美。和壁画一样,这一木雕流派的绝大部分作品也在民国年间流失海外。通过对佛像装脏相关墨书及碑刻材料的梳理,笔者考证出美国两家著名博物馆所收藏的两尊木雕菩萨像的出处为晋南汾河流域,进而又通过对三组来自同一地区 ...

• 晋南“汾河木雕”与“朱好古画派”壁画是否相互影响竞争?

晋南汾河流域不仅是风格和图像都较为统一的系列元代寺观壁画的原生地,也是海外收藏的金元木雕造像的主要流出地。和壁画相比,对木雕的研究相对较少。古代寺观中的雕塑和壁画都担负着塑造偶像、营造环境和氛围的重要职能,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和风格表现等许多方面,两者一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金元 ...

• “丝绸之路学”初论丨赵丛苍 张朝 赵戈

摘  要目前“丝绸之路学”已经能够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被提出,并应该得到强化建设。本文从“丝绸之路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历程与展望诸方面进行阐释,指出“丝绸之路学”是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内容皆是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其重在探讨丝绸之路的机制、作用、价值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成 ...

• 张学海考古文集(全二册)

基本信息:作者:张学海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7月印次:1ISBN:9787501067022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张学海先生关于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考古研究的论文集,共收集其重要的考古学术文章三十余篇。目录自序西河文化初论后李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之联系初探从大汶口文化看我国私有制的起源城子崖与中国文明城子崖遗址 ...

• 金塔寺天然卧佛圣像与佛教涅槃宗起源发展的历史关系

金塔寺天然卧佛圣像与佛教涅槃宗起源发展的历史关系——与大佛寺卧佛塑像的对比分析王 康 李妍容摘 要张掖金塔寺石窟近年来越来越受学界人士的重视,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而金塔寺石崖上天然卧佛圣像却鲜有人关注,也未曾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涅槃宗起源和发展的脉络的梳理,结合张掖佛教文化的兴衰

• 武威天梯山石窟的历史价值分析

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证实历史文献资料所记载内容的正确性;校正古籍文献资料记载内容的谬误;为无文字科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客观认识来研究历史、提高认知。武威天梯山石窟全景(蔡建宏拍摄于2018年)  一、概述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约60公里处的天梯山崖壁上,窟下有寺,也称 ...

• 马德丨吐蕃治理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影响

  内容提要:吐蕃治理敦煌期间,敦煌石窟的营造不仅继续进行,而且在内容和风格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净密同窟,显密同崖,让佛教全面进入社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为后世所传承。  作者简介:马德,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 ...

• 魏文斌、吴荭:泾川大云寺遗址新出北朝造像碑初步研究

  2012-2013年,甘肃泾川大云寺遗址发现2个佛教造像坑,共出土各类佛教造像200余件(图一)。图一 大云寺1号造像窖藏坑(笔者拍摄)  1号造像坑出土的墨书铭文砖为我们提供了判断窖藏坑埋藏年代非常重要的线索。该砖可能是该窖藏坑完工后作为纪念性质摆放于坑中,砖上现存四行墨书文字,部分文字漶漫,文曰“大宋淳化三年/壬辰六月/□百里甲申□/□□ ...

• 程金城:丝绸之路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兼及“丝绸之路艺术学”刍议〡论文

摘 要: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丝绸之路艺术以特殊的言说方式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民心相通理念,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丝绸之路艺术不仅仅是丝绸之路各门艺术的简单相加和组合,也不仅仅是沿线国家艺术现象与成果的静态呈现和归纳,更重要的是人类在丝绸之路上创造、交流、融汇、相互影响所生成的新的艺术样态和存在形态,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一无二 ...

• 尚永琪︱六镇青年的宕荡人生

《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  薛海波著  中华书局  2020年4月版  501页,78.00元━━━━文︱尚永琪  开读薛海波所著《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的那天,正好是五四青年节,这个题目就在我脑海中一晃而过。在王朝变更的刀光剑影中纷纷倒下的古代青年们,往往都不过是历史大戏的背景板上可有可无的梦幻泡影 ...

• 张先革 李朝虹 潘志平 | 西辽对中华文化在西域传播的作用

中华文化对西域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上繁忙的政治和贸易交往,将中原地区和西域紧密地联系起来。唐代,中央政府在西部的管辖范围囊括中亚部分地区,中华文化在西域的影响远超汉代。但唐末至宋末,由于吐蕃兴起和阿拉伯伊斯兰势力东侵,西域地区陷入了割据和混战状态,中原地区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随之减弱。12世纪,深受中原文化 ...

• 张艳秋:汉画像“捞鼎”图的流传与嬗变

本文发表于《东南文化》2018年第4期,为推送方便,格式排版等略有调整 ,参考请注明出处,引用请核对原文。《汉画像研究》专栏继续欢迎海内外学人赐稿,凡涉及汉画像研究的专文、札记、书评等各类题材都在应邀之列,栏目组稿南开大学博士生李建雄,投稿邮箱jxli0681@126.com,敬请各位支持!汉画像“捞鼎”图的流传与嬗变 (张艳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摘要 ...

• 陈家坪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陈家坪是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处极具代表性的窑业遗存分布区。陈家坪窑区的窑炉残基十分密集,分布着Y30、Y31、Y33、Y34、Y35、Y77等从唐代到明清的不同时代窑炉及其相关窑业遗存,挖泥洞、作坊、窑炉、窑业废弃堆积、窑神庙等能反映长沙铜官窑制瓷工艺流程与陶瓷生产传统的遗迹共存于此,集中展示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产业的兴衰与历史变迁。2019年 ...

• 文物保护应在制度上强化“威慑力”丨燕海鸣

近日,一年前曾爆出的曾国藩墓保护状态堪忧一事,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据媒体报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墓近年来本体缺乏妥善保护,周边环境更是纷乱嘈杂,丧失了一个国家级墓葬类文物应有的肃穆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曾国藩墓保护的责任主体并非文物系统的管理机构,而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这家公司同时也是这一区域的开发建设主体 ...

• 郑岩 | 逝者的“面具”——论北周康业墓石棺床画像

论北周康业墓石棺床画像 郑岩本文原载于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19-265页  2004年在陕西西安北郊上林苑住宅小区基建工地发掘的北周天和六年(571)康业墓是近年来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墓志称墓主康业为康居国王后裔,曾任魏大天主等职。墓内发现一具带有围屏的石床,围屏上有阴线刻的画像,局部残 ...

• 林圣智 | 墓葬、宗教与区域作坊——试论北魏墓葬中的佛教图像

墓葬、宗教与区域作坊——试论北魏墓葬中的佛教图像 林圣智  本文原载于《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二十四期,2008年 前言墓葬中的任何装饰或图像往往具有特定的功能,其制作的目的,与如何安顿死者身体与灵魂等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墓葬图像的主题往往会牵涉到他界的表现与生死观的问题,因此就这层意义而言,墓葬图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宗教性。关于利用墓葬图 ...

• 巫鸿 | 礼仪中的美术 马王堆再思

礼仪中的美术 马王堆再思 巫鸿(陈星灿译 巫鸿校)本文原载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01-122页  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1号汉墓,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之一(对这一考古发掘最完整的报道,见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 ...

• 何为华夏?史料皆假?从《华夏边缘》再辩多元史观

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林子人编辑 |黄月人类是历史的存在物,我们的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因此,理解何为“华夏”是建立民族身份认同的关键。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在其成名作《华夏边缘》中探讨了中华民族族群认同的历史发展,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路径。出版二十年来,这本书因为其富有解释性的框架和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成 ...

•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

基本信息:编著:上海博物馆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547924587内容简介:  2020年9月15日,“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在上海博物馆展开展,展出了唐青花、江心镜、白釉绿彩器、精美金银器等“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同时,展览还荟萃了何家村窖藏、巩义窑唐青花、长沙窑外销瓷、扬 ...

• 青海共和盆地史前时期装饰品刍议

全文阅读青海共和盆地史前时期装饰品刍议(作者:艾婉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20年第4期)

• 中华文化基因大家谈 | 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先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和夏商周考古研究。1996年出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核心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后,他又把研究转向更早年代的考古,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之一。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和特征进行深入探索, ...

• 考古界:“考古中国”发布五项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9月2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会,通报河北康保兴隆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从聚落组织、信仰习俗、动植物遗存、出土遗物、宫城建筑、古城遗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兴隆遗址 F5野牛肢骨堆积河北康保兴隆遗址 ...

• 唐代護法神式鎮墓俑試析

唐代護法神式鎮墓俑試析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李星明)本文僅對唐代墓鎮墓神煞俑組合中成對的鎮墓武士俑的變化及其宗教因素進行探索。大約從北魏後期開始,具有中亞和印度宗教文化特點的守護神的形象出現在北方鮮卑、漢族貴族墓葬和入華粟特人、罽賓人墓葬之中,到唐代高宗時期,墓葬中的鎮墓武士俑已然呈現為當時佛教藝術中流行的護法神形象,在表現 ...

• 地域文明 | 三足凭几的形态及其演变研究

  地域文明  三足凭几的形态及其演变研究文/吴振韩内容提要:三足凭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家具,由圆弧形的几面和三条几腿组成。作为明器,它主要集中出土于六朝的墓葬之中。作为一种低矮型的家具,三足凭几常与席、床、榻和牛车等搭配使用,不仅可以使用在身前用于扶持,还可使用在身侧和身后作为凭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同时也 ...

• 推荐丨《敦煌——常沙娜笔下的敦煌之美》

编辑推荐月历:本书共分为十二个部分,暗合十二个月,从北魏至元,每一个部分都是敦煌石窟同时期的不同题材艺术作品汇集。周历:方便您轻松规划一周的工作、生活安排。笔记:书中有一些这样的留白,方便您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天天书写,也可以有感而发,只是需要您自己写上日期和天气。欣赏:近300幅精美画作收录其中。知识 ...

• 白云翔 : 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汉代的尺度,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增多而逐步得到深化。汉代尺度的考古发现及其分析表明,两汉时期日常用尺主要有铜尺、骨尺和木尺,其材质、装饰等既有时代性差异,又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多作为女性用品陪葬。其时一尺的实际长度,西汉和新莽时期一般为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可以视作当时 ...

• 田亚岐、姜修翔|趋时以更新:陕西古代瓦当源流与时代特征

  摘要:瓦当作为瓦的附属物,以实用兴起并广泛流行,伴随历代建筑的发展沿革,其流行与演变轨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根据历年来在陕西境内考古发现数量众多的瓦当实物资料,结合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原理和方法,梳理陕西古代瓦当各期特点与时代特征,总结陕西古代瓦当动态变化中所蕴含的社会因素与人文背景。  关键词:陕西古代瓦当 源流 时代特征 ...

• 【研究动态】雍城:东周秦都与秦汉“圣城”布局沿革 之考古材料新解读

春秋早期,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初都西犬丘。而后随着周平王东迁洛邑,关中地区岐以西之地由以往周的领地交由秦国来驻守,于是秦便开启了逐渐迁徙关中之路,其先后历经了秦邑、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等多处都、城、邑,史称“九都八迁”。按照秦国的发展轨迹,如果说雍城之前的东迁拉开了秦国发展的序幕,那么之后东出陇山而定都雍城才 ...

• 中国古代凌阴的发现与研究

摘要凌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冷藏设施,王国时期凌阴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制度限制。本文对与凌阴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及不同时代凌阴的考古资料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凌阴及其储藏物在中国古代祭祀、丧葬等活动中的作用,提出凌阴是早期社会治理体系下王权和帝权的象征,隋唐之际开始向平民化过渡,两宋明清时则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文献记载中的凌阴( ...

• 吕博:明堂建设与武周的皇帝像——从“圣母神皇”到“转轮王”

专辑中古礼制研究作者简介:吕博,男,1987年生,陕西延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201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3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访学,2014年至2016年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礼仪实践与政治变迁、文书行政、吐鲁番文书。近年发表论文《头饰 ...

• 吴寒|世俗与神圣之间:国图藏佛教名山舆图的时空构建与人文意蕴

世俗与神圣之间:国图藏佛教名山舆图的时空构建与人文意蕴吴 寒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批清代到民国的佛教山岳舆图,版本珍贵,涵盖面广,较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山岳舆图的发展情况和艺术特色。总的来说,清代以来的佛教山岳舆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世俗性舆图,它们多是绘制精美、画面整饬的官绘本,供帝王观赏或巡行指路所用;另一 ...

• 天山北路的农牧交错带及其走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天山北路是中国游牧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体与新疆北部草原的范畴相当,长期以来在国人的印象中呈现出两种形象。要么站在农耕文明的立场上,视之为需要改造的“蛮荒”之地;要么站在游牧文明的立场上,强调其独特性并视之为“自由”之乐土。哈扎诺夫指出,这两种形象比人类学中“高贵的野蛮人”形象更为久远。它们“看似相悖,实则相近” ...

• 颜海英:古埃及神庙中的《亡灵书》

在一般常识中,《亡灵书》是放在墓葬中,引领死者进入来世的手册,但在古代埃及的神庙中也发现了许多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的文本。颜海英教授细致对比了莎草纸与神庙墙壁上出现《亡灵书》的异同,用大量考古资料抽丝剥茧地揭示出神庙中出现《亡灵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按照不同用途对《亡灵书》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传承问题。本文整理自北京 ...

• 族群流动与社会平衡:马鬃山在河西走廊多民族分布中的意义

历史上的边疆与河西走廊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思考。正如袁剑所说,“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作为各部分的边疆空间以及作为整体的边疆空间在整个中国空间中的历史与结构意义”。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河西走廊呈现出部分边疆性特征,到1946年之后,这一区域成为中国边疆空间的组成部分。黄达远指出:“从学理上看‘区域中国’,避免了传统 ...

• “绿洲桥”视野中的河西走廊、历史中国与区域性世界

2015年中央电视台与甘肃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系列片《河西走廊》的创新性和思想性体现在“跳出河西看河西”“跳出走廊看走廊”:首先,该片将游牧与农耕之间的关系置于欧亚史“国际化”的宏大背景下叙述,超越了民族国家背景下的“甘肃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眼光,凝炼出“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这一主题;其次拓展了季羡林先生提出的以四大文明汇流中心 ...

• 期待文化线路考察惠及社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探险活动,从2005年的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调查开始,到2018年甘川文化走廊考察之前,已连续进行了13年。十多年来,四川的古道路我们走得足够多了,但有一条很重要的古道,我们虽早有想法,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这就是甘川文化廊道。  甘川文化廊道主要是指甘肃与四川之间古代物质文化交流的一系列道路体系。早在20 ...

• 刘瑞:精准推进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研究工作

  圣水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西约4公里的沱江岸边,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近年来对圣水寺开展了多次实地考察和文物保护工作。就圣水寺的历史文化、文物价值、文保工作等问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馆员刘瑞近日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圣水寺鸟瞰图 通讯员/供图圣水寺十二圆觉造像 通 ...

• 中国为吴哥古迹保护提供援助——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元林

  在赴外文物保护与研究机构中,有一支队伍走在了前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代表中国政府,加入到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保护行动中,持续至今。近30年来,中国政府派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保护吴哥古迹所提供的援助,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作为这支专业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文物保护研究 ...

• 东非旧石器考古助力现代人起源研究——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占扬

  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是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国际学术界对现代人起源的问题存在争议,以“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起源说”为代表的两种主要观点争执不下。在此背景下,学者希望通过跨区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提供更多关于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遗存依据。2017—2018年,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 ...

• 中俄阿尔泰考古探秘——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良仁

  阿尔泰山脉坐落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四国交界处。由于自然环境优越,阿尔泰山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也是文化和技术传播的重要通道。因此,阿尔泰山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流经阿尔泰山脉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之间的草原,然后一直向北, ...

• 踏着张骞足迹 开展新时代考古——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

  丝绸之路曾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诸多文献记录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历史,但历史细节记载或语焉不详,或前后矛盾,不乏争议之处。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北大学启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沿着张骞的足迹,从甘肃、新疆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从东天山到西天山,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理论成果。围绕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丝绸之 ...

• 御宴,吃不完得“兜着走”

  【守望家园】  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一种现象:以“吃不完”来显示主人的盛情。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在今天已是常态;其实在古代,也并非统统倒掉,有时是要打包的。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一些人常常以肴馔的量来定义筵宴的丰盛程度。宴席 ...

• 陶器·技术·文化交流:以二里头文化为中心的探索

基本信息:作者:朱君孝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6月印次:1ISBN:9787520370585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二里头文化陶器及青铜器产地、二里头文化陶器制作工艺、二里头文化与周边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目录导言第一章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第一节 二里头文化的田野考古成果  一 ...

• 最忆是江南:湖州凡石桥南宋遗址出土文物

基本信息:编著: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501066391内容简介:  2015年、2018年,为配合基本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州市文保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瓷器、陶器、漆器、铁器、石器、木器等不同材质可复原文物标本270 ...

• “天空之带”贵族家庭的兴衰——玛雅名城科潘考古项目综述

 玛雅著名城邦科潘遗址贵族居住区的8N-11号四方院落,面积约2500平方米,属于仅次于王宫级别的贵族居址。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居址东部建筑进行发掘,在中心主室发现雕刻着呈条带状排开的日月星宿之神的石榻,遂将其命名为“天空之带”(sky-band)贵族家庭。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科潘遗址考古项目自2015年开始实施,并和洪都拉斯 ...

• 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汉魏洛阳城的自然环境  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伊洛盆地中北部。古代称之为中土、地中、中国。  洛阳盆地北面有天然屏障黄河和太行山,南面可瞻望嵩高之山,西据崤函,东扼虎牢。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可谓山川之秀极也。地处古代早期中国的中部,向周围的交通道 ...

• 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

  内容提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五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已有不同地区形成各自的早期神权、王权模式为主的不同“文明”,但是它们之中在此后代代相传的“文明”则是始于中原龙山文化及其后继者的夏商周、秦汉至元明清王朝的“王权”与“皇权”模式国家。这从中华的“国家”、“国民”与“国土”的五千年 ...

• 陈胜前:为什么有些地区农业不起源?

  农业为什么起源是个热点问题,农业为什么不起源却不是,甚至都不是一个问题。文化系统保持稳定状态需要解释吗?当代考古学研究很少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然而,我们在讲工业革命起源时,不仅关注欧洲的发展,而且关注其他地区为什么没有工业起源。尤其是对中国学者而言,思考“李约瑟难题”之类的问题是近现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基本内容。史前农业只在世界上 ...

• 不知死,焉知生 —— 《死亡考古学:关于墓葬考古研究的一点思考》讲座纪要

  2020年9月21日下午4:00-6:00,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梅田老师在随园校区600号楼117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死亡考古学——关于墓葬考古研究的一点思考》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27讲(考古名家讲坛第十五讲)。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刘可维副教授等校内外师生共计一百余人到场 ...

• 刘庆柱: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

  2020年9月11日下午14:30-16.30,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学术讲座(第121期)——《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研究员,主持人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教授。  一、“五千年文明”的解读  刘庆柱研究员从《史记》谈起,解读“五千年文 ...

• 揭开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古城面纱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东北部,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作朋加剌、榜葛剌等。中国古代僧人法显、玄奘都曾访问过孟加拉。  勾勒古城轮廓  毗诃罗普尔(Vikrampura)古城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东南方的蒙希甘杰县,距达卡市区约34公里。据学者考证,这是孟加拉旃陀罗(900—1050年)、跋摩(1080—1150年)和犀那(1100—1230年)三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同 ...

• 伊朗宝吉遗址的丝路文明亮色

  伊朗处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西接两河流域,东临中亚,北通欧亚草原,南面为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的必经之处。内沙布尔盆地是丝绸之路中段要冲、呼罗珊大道中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毗邻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东南正对印度半岛,由此向东通往阿富汗赫拉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向西通往伊拉克巴格达。大量 ...

• 李志生 | 唐代婦女的出行禮儀

唐代婦女的出行禮儀  ——兼談嚴男女之防與等級秩序内容提要:唐代婦女的陸路出行,交織着交通工具與身份差異、空間與男女之防、身體與文化、時間與時尚遞嬗的多重互動,而儒家傳統的嚴男女之防和等級觀念,是唐代女子出行理論的中心支配元素。本文首先從皇后、皇太妃及命婦的禮儀用車和婦女的日常陸路出行工具(車、輦、輿、簷子、兜弧ⅠR、驢)兩方面 ...

• 荣新江:小月氏考

小月氏考荣新江 本文所讨论的小月氏,是指大月氏西迁后留在今中国境内的余众,与贵霜王朝末年的小月氏寄多罗王朝无涉。月氏,先秦文献又称作禺氏、禺知,是秦汉以前中国西北部的主体民族之一。《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称:“大月氏……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 ...

• 陈尚君:穿越千年 静听石语 ——碑志背后的故事

齐运通先生继《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以后,继续寻访搜觅,历时五年,所得近四百方,与前书等,续编为本书,仍嘱我为序。我因得机缘先期见到此批珍贵墓石而感到欣喜,更感佩齐先生持续努力、不计得失之可贵精神,乃允写下先期阅读的感受,与学友分享。洛阳最新出土墓志拓片的结集呈现——洛阳新获墓志 二〇一五齐运通 杨建锋编书号:978-7-101-11804-9出版时 ...

• 郑旭东 杨富学 | 西安新出《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疏证

摘要:西安市西郊出土的《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记载墓主白氏为阴山贵族之后,突厥可汗之裔,其夫为回鹘可汗,只是名讳信息等均未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白氏之父很可能为白道生,祖为白崇礼,曾祖为后东突厥汗国第三代君主毗伽可汗。734年,突厥帝国出现宫廷政变,白氏家族成员脱离突厥而投奔唐朝,改原姓阿史那为白姓。白夫人所嫁可汗很可能为漠北 ...

• 20928赵旭东:文化互惠与遗产观念——回到一种人群互动与自主的文化遗产观

人类学乾坤【作者简介】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摘要】文化乃是一种转化的能力,它基于一种彼此往来的互惠关系而存在。文化遗产的观念是跟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而同步发展的,“国家博物馆”的观念体现了文化作为民族遗产 ...

• 【边疆时空】周永卫|从西北籍僧人的弘法足迹看东晋南朝敦煌与岭南的交通

周永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中外关系史、岭南区域文化史。摘 要:海、陆两条丝路共同构成中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敦煌与岭南虽然相隔万水千山,但由于弘法护法僧人的不懈努力,使得两地之间的交通更加畅通,交流更加频繁。敦煌、西北丝路 ...

• 【考古札记】陈星灿:对话张光直——中国考古向何处去?

张光直先生是我素所尊敬的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他的许多著作,构思巧妙,见解独特,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3—1994年度,笔者在哈佛大学进修期间,有幸聆听张先生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的《中国考古学》课程,参加由他主持的每周五举行的“东亚考古讲座”,更有机会经常到他在碧波地博物馆五楼的办公室请教问题,在博物馆对面的自助 ...

• 葛承雍|“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

内容摘要: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被誉为中国唐代舞蹈文化中最著名的绝技艺术形象,长期享誉海内外,但反弹琵琶最早出现时间和艺术源流一直没有明确答案。本文依据近年出土的长安唐贞顺皇后墓石椁线刻画,指出“反弹琵琶”最早来源为开元二十五年(737)男性胡人的艺术造型,其从男性舞者转变为女性舞伎的过程,正是从长安皇家艺术吸纳异域外来文化中开 ...

• 张晓虹:《匠人营国: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作者:张晓虹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09月ISBN:9787214167750编辑推荐本书作者以丰富的考古史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将中国古都的兴起、发展、变迁与演化故事娓娓道来。在中华共同体形成初期,城就相伴而生了。在人类社会早期,城与国往往合为一体,一城大多就是一国,一国更多的只有一城。这些国或城分散在神州各地,规模、形式并不见得都 ...

• 赵世瑜:多元的标识, 层累的结构——以太原晋祠及周边地区的寺庙为例

多元的标识, 层累的结构——以太原晋祠及周边地区的寺庙为例摘 要:相对于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研究为代表的华南研究来说, 对华北以及其它地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相对后起, 但人们在相似的方法论平台上进行对话时, 也发现珠三角研究是个“理想型”。本文试图以太原晋祠及周边村庙这些礼仪标识为线索, 展示华北地区长程历史复杂性和多元性的一个面相, 通过勾勒 ...

• 衣雪峰 | 后千甓亭藏邺城陶文略述

摘要 后千甓亭藏有邺城陶文200余种,出自河南安阳。东魏北齐陶文是其中的大宗,是研究北朝后期印学的重要资料,大大丰富了隶楷书印的传统。这些陶文,见证了邺城的营建史,与邺城的六朝古都的身份是分不开的。关键词 后千甓亭 邺城 陶文 东魏 北齐 “邺”,史书或称“邺下”“邺城”“邺都”“邺京”等,而以“邺城”和“邺下”为常见。邺的兴 ...

• 郑海洋《胡骑啸长安:盛唐诗人的安史离乱》出版(附自序)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品方:汉唐阳光出版年:2020-8页数:304定价:4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203111948作者简介  郑海洋,河南息县人。河南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河南工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研究方向为盛唐诗、早期现代中国经济史、中荷交往史等。译有《尼德兰财政金融史》。内容简介大唐承平一百四十年,至开元间达到鼎盛。然而,突如 ...

• 吴丽娱《终极之典:中古丧葬制度研究》上下(附后记)重印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2012-12(2020-9重印)页数:937定价:148.00元装帧:精装系列:中华学术文库ISBN:9787101090512作者简介:吴丽娱,1949年6月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师从王永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方向为隋唐五代史、中古礼制史、敦煌吐鲁番学。主要着作有《唐礼摭遣》、《中国盐业史.隋唐五代章》、《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 ...

• 北齐天统四年井栏考丨鲍强

  《论语·雍也篇》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广义的金石门类中,井栏似乎是最接近这段话的实物,作为井的地面部分,俨然山型,而又近水,是最具诗性的金石品种。其材质常见的是陶与石,陶石上有铭文自然合乎常理。但若以唐宋为界限,这个时期或这个时期之前的铭文井栏却十分罕见。井栏局部  比较著名的有句容 ...

• 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与莲华化生像的关联

艺术探索编辑部 2019-11-15 2019年第05期  高金玉博士,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佛教美术、美术考古。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是“西域天竺之瑞像”,又称阿弥陀佛三尊五十菩萨图或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图,是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大势至和观世音)为中心,主尊结跏趺坐于七宝莲池中升起的莲花之上。莲花梗茎分出许多细枝,犹如莲树枝 ...

• 张国刚 | 成吉思汗的铁骑究竟打到了哪里?

张国刚夕阳残照,凉风习习,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静静地矗立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草原上。这是蒙古帝国的杰出创建者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从青海省的塔尔寺迁回故地。导游这样告诉我。成吉思汗在全世界声名显赫的程度,一点不亚于他在中国的声望。这是成吉思汗完成蒙古部族的统一之后,与其子孙连续发动三次 ...

• 旧锦新样 | 罗新:陈留公主

编者按陈留公主是北魏孝文帝的妹妹,她的婚姻之路异常坎坷。第一任丈夫是宋文帝的孙子,可惜是个驼背,政治婚姻的苦涩她默默咽下了。盛年守寡,又遭皇嫂逼婚,她冒险设计才把婚事搅黄。好容易嫁得北奔避祸的琅琊高门子弟,可原配带着儿女找上门来,她得费尽心思摆平。前两任都短命,人到中年,想挑个斯文人嫁了吧,半路又遇到豪横外戚求亲,等她把粗俗的权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