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丹婕:親仁郭家 ——安史亂後秩序重建與政治博弈
专辑魏晋南北朝石刻与历史研究作者简介 李丹婕,女,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古文献、社会与历史。 作為政治資源和權力博弈的核心場域,長安城空間格局在安史之亂前後的嬗變相當鮮明。反映空間佈局變遷與政治結構改變的典型例證之一,莫過於“親仁郭家”的出現。親仁坊位於長安城東核心區,天寶年間曾是安祿 ...
专辑魏晋南北朝石刻与历史研究作者简介 李丹婕,女,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古文献、社会与历史。 作為政治資源和權力博弈的核心場域,長安城空間格局在安史之亂前後的嬗變相當鮮明。反映空間佈局變遷與政治結構改變的典型例證之一,莫過於“親仁郭家”的出現。親仁坊位於長安城東核心區,天寶年間曾是安祿 ...
专辑魏晋南北朝石刻与历史研究作者简介:裴成国,201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学。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摘要:中古时期的吐鲁番墓志提供了研究政权更迭前后当地人认同转变情况的宝贵资料。随着外 ...
在博物馆的公共归属无争议的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成为博物馆积极追求的目标。 通过拆除时间、空间层面的边界,博物馆试图赋予更多的社会成员以接触便利。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在博物馆的公共归属无争议的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成为博物馆积极追求的目标。从这个 ...
2015年,我曾经收集过一批公共考古的资料,组成了《公众考古学专题研究论文目录索引(一)》,发表在《文化遗产与公共考古(第一辑)》上。最近,我把这个资料库进行了更新,填充了2015年以后的相关资料,截止到目前,共收集报纸报道105篇,期刊论文151篇,硕博论文29篇,相关书籍14本。 根据收集到资料的题目和摘要,我认为,现在公共考古的研究,主要 ...
作为山东省现阶段唯一一条具备海河联运开发利用条件的航道,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于日前启动,这是首次围绕小清河开展的田野考古项目,也是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小清河沿线文物进行勘探挖掘。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整合全省业务力量,召集8家考古资质单位分为11支考古队参与“考古攻坚战”,自启动之日起历经一个多月共登记43处文物点 ...
本书是一个考古学家用半生的探究和思考,为我们找到一个清晰、好懂、有力的认知工具,用“五次开始”可以刷新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正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罗新教授所说:“很少有考古学家如此透彻地关注未来,更少有关注未来的学者如此满怀乐观。”《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凯利 著 徐坚 译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美国怀俄明阿布萨罗卡岭,作者 ...
————————————————————————————全文阅读中原所见三代权杖(头)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作者:李水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0年第1期)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通过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历史的面纱! 2020年5月15日,美国《科学》(Science)期刊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正式在线发表付巧妹团队独立完成多家单位参加的研究论文《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 ...
◎ISBN:9787545714470作者:张庆捷,张喜斌,王普军出版时间:201907上架时间:202004出版社:三晋出版社开本:16开装帧:软精装————————————————除特别标注外,『唐史资讯』所有文章、资讯、书讯、书评等皆为互联网搜集,著作权、版权归作者或版权机构所有。※唐史資訊 Studies in the Tang Dynasty▄ ▄ ▄内容简介世人皆知隋唐是两个统 ...
摘要:在古代铜镜铸造中,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铸镜技术的核心所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陶质镜范在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先秦陶范有了很大的改进,反映了汉代铸镜技术的进步。这些镜范在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稻壳灰,焙烧火候也高,因此范体密度低、重量轻,内含大量孔隙,适合铸造,同时又结实耐用且不失柔韧 ...
基本信息:作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著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19-11-01ISBN:9787547516492内容简介:本书为2017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 该书共收录论文三十余篇, 以“典籍诠释”为主题, 利于金文、战国秦汉简帛等出土材料, 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材料丰富, 论述深入, 可资了解 ...
宁夏固原县红圈子新石器时代墓地调查简报固原县文管所 红圈子墓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七营乡柴梁村墩顶山(海拔1717米)西坡,红圈子沟东峁,南距固原县城70公里,北纬 36°34',东经106°14'。墓地所在的山梁为丘状坡地,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墓葬分布区东西长170、南北宽45米,西距红圈子沟250米(图一)。 1988年7月13日柴梁村农民在山梁挖甘草中 ...
摘要:解密后的科罗娜卫星图片因其覆盖全面,开放易得,为我们看到中国工业化大发展之前的景观提供了高分辨率图像。其对于理解考古景观变迁的巨大潜力尚未获得全面认识。本文探讨了将科罗娜图片用于中国考古学研究和教学的途径。选取曲阜地区的三个实例来说明歷史景观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引言作为冷战时代留下来的一项丰厚遗产,解密后的美国第一代间谍 ...
分類:歷史/中國史 著者:張安福 定價:68.00元 出版時間:202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書號:978-7-208-16254-9/K.2918 字數:375千字 頁數:370 裝幀:軟精裝 編輯推薦 中華民族的先人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向西發展,與西域居民建立密切聯系,使古代中國得以走出東亞。回顧光榮祖先所邁出的關鍵步伐而造就雄踞亞洲的世 ...
摘要:椰枣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果,椰枣在世界上分布也很广,但人们总是首先把它们与伊拉克联系在一起,因为伊拉克是枣椰树最古老的故乡。早在公元前大约5000年,两河流域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今伊拉克境内)就开始了人工栽培椰枣。枣椰树的种植同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可能是同时发生的。枣椰树耐干旱和盐碱,其果实中一半以上都是糖分,是一种非常适 ...
寻根东亚南北方人群探源华夏族群与文化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通过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历史的面纱!5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一项有关中国、东亚古人群遗传特点、基因交流与迁徙融合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首次正式发表的东亚、中国南北方人群规模性、系统性的 ...
张乃翥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龙门石窟、佛教、丝路文明等。海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龙门石窟与西域文明》《洛阳与丝绸之路》等。摘要:由于中古时代丝绸之路的畅通,北魏时期的洛阳曾经受到西域文明深度的熏染。其间文献史料的记载及地下各式文物的面世,曾给洛阳地区浸染西域文明历史信息的揭
Shang Du of Yuan Dynasty: The Ruin of a Great Civilization【作者简介】魏坚,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部的金莲川草原上,至今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古城遗址,这就是沉寂了六百余年的草 ...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and Research in Shang Du of Yuan Dynas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作者简介】魏坚,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镇
Observing the Song Dynasty Football from the Children's Cuju porcelain of Yaozhou Kiln【作者简介】卜琳,辽宁沈阳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2002年西安城内西大街拓宽改造过程中,出土了一耀州窑童子蹴鞠纹青瓷标本,这件标本为一盘或碗的青瓷残片,由于口及器壁残缺,虽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by head, fish and frog pottery in Yangshao culture【作者简介】李仰松,陕西临潼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民族考古学、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我国民族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 50年代初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几件画有人面、鱼、鹿、鱼网纹的彩陶盆。此后,宝鸡北首岭遗址、临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ash burial in Yangshao culture【作者简介】李小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博士研究生。【摘要】在圆形窖穴或土坑中埋葬死者的现象,一般称之为“灰坑葬”,有学者认为这些死者身份特殊或地位低下,故弃置于窖穴内,也有学者认为是祭祀遗存或被处死战俘的处理方式。本文通过对仰韶文化时期典型灰坑葬特征 ...
Study on the Single Secondary Disturbance and Funeral of Yangshao Culture Banpo Type【作者简介】王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钱耀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摘要】对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墓葬的基础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埋葬方式研究;且较多地关注于埋葬姿势的解读,但埋葬姿势与埋葬方式并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半坡类型
The Mask for Burial and the Idea About Soul of Saman【作者简介】郭淑云,哲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教授,萨满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研究。【内容提要】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丧葬面具亦如是。我国北方葬俗中使用丧葬面具由来已久, 并经历了由覆面到盖面的过程。这种风俗与北方民族信仰的萨满教观念密切 ...
Funeral during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Yangshao Culture【作者简介】张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基金项目】本文的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公元前3500 年至前1500 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的资助和“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的资助。【摘要】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大致是指仰韶文化中期( 庙底 ...
Look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inese countries from the Erlitou site【作者简介】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摘要】 二里头文化作为东亚地区首次出现的强势核心文化, 多数学者相信中原地区至此已迈入了真正的国家阶段。二里头遗址这一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所显现出的作为国家权力中
【作者简介】俞伟超,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 佛教传入我国, 殆始于西汉末。东汉时, 特别是在东汉后期, 因社会危机日益加重而导致的政治腐朽, 道德沦丧, 物质贫乏, 达到了类似罗马帝国产生基督教时的那种“经济、政治、智力和道德的总解体时期”的严重程度, 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就纷纷沉迷于宗教。那时, 起于中国 ...
【作者简介】俞伟超,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一、古史传说中先楚与三苗的关系 早在四十年代, 徐炳昶先生已指出楚与三苗同属南方的“苗蛮集团”。如作进一步考察, 又知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 楚人的始祖, 因屈原在《离骚》中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 历来都只考虑是颛顼。但《国语·鲁语上》、《大戴礼记·帝 ...
Pinpointing the Liangzhu Culture Chronologieally and in Terms of Social Evolution【作者简介】张忠培,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及走向秦汉专制帝国道路课题的研究, 于纵、横诸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展现出令人欣悦的趋向,即: 认为既要摆脱传统教条, 又不应受新进口的模式所牵制, 当
The age structure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the pigs in the Xipo site of Lingbao【作者简介】马萧林,河南博物院院长。【摘要】本文根据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仰韶文化中期家猪的年龄结构, 探讨中原早期复杂社会中心聚落的家畜饲养策略。猪的年龄结构表明,西坡聚落很可能为自给自足的家猪饲养与消费模式。专业化的动物生产、分配和消费可能在西
A Review of Foreign Studies on the Portrait of a Hundred Years Han【作者简介】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1881年, 柏林东方协会展出了斯蒂芬·布舍( Stephenw·Bushell ) 从中国带回的一套汉画像拓片, 五年后, 米勒(D·Mills ) 又收集了另一套拓片并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两起事件标志着西方最早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ngQi":The conceptualization tendency in ceremonial ar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作者简介】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周易·系辞》中的一句话,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可以说是中国古人对于“器”这个概念所作的最广泛的定
【作者简介】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广汉三星堆遗址, 是个发现较早, 并有重要意义的著名遗址, 尤其是近年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中, 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收获。城墙、大型房屋建筑、埋藏有大量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的“祭祀坑”等, 都是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以三星堆遗址为基础, 并结合其他遗址的发掘资料, 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成都平原 ...
【作者简介】俞伟超,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 十年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发现, 因其高大的青铜神树和神人以及大量青铜人头(含人像)、面具、动物像、礼器和玉石瑞器等物, 引发出了大量新的研究, 使三星堆成为中国古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由于这一发现及随之而进行的大量发掘, 现已揭示出三千数百年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王国, 具 ...
【作者简介】陈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一、引言 在古代人类历史中, 彩陶曾经在很多地区占据过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 而且是表现原始艺术才能的一个重要场所。由于其数量较多, 花纹图案繁缛多变, 所以对彩陶进行分析研究, 是研究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种研究, 往往可以分出不同的文化及其类型, ...
【作者简介】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引言 这里所说的甘肃地区, 是泛指甘肃全省、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而说的。这个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最西端, 并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连接在一起。这里有黄河流贯, 支流辐集, 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地区。从很早的时候起, 以彩陶为特征的农业文化就在这里传播并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发展, 并不是偶然 ...
【作者简介】陈星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 在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众多的彩陶筒形器。这种筒形器大口、无底、多彩绘, 并常见于墓葬和祭祀遗址, 它独特的造型和出土位置, 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那么这种筒形器应该叫做什么, 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本文根据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及其出土情况, 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 推定其 ...
【作者简介】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古代纹饰的研究, 很早就有学者着手,但其成果还不很多。近些年新的考古材料层出不穷, 未能及时吸收到这方面研究中去, 更成为考古学、美术史等学科进步的障碍。饕餮纹的性质和意义问题,一直困惑着学术界, 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众所周知, “饕餮”作为器物纹饰,首先见于 ...
O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Prehistoric Archaeological Culture in Xinjiang 作者简介:张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史前考古学“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按照这个概念,新疆地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的界限,以划在公元前2世纪比较合适。理
作者简介:贺菊莲,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要:新疆史前考古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 是研究公元前 2 世纪之前西域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可靠的依据。新疆史前饮食文化是新疆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依据新疆史前考古发现初步探讨史前新疆古代居民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新疆; 史前考古; 饮食文化 新疆史前考古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 ...
【作者简介】李岩,广东省文物考古所研究馆员。石峡文化自发现以来,在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除石峡遗址外,在广东各地陆续有一些同类遗存的发现与发掘,其中近年来的新发现有和平县小片山遗址、广宁县龙嘴岗遗址等。本文根据新资料,对石峡文化的分布、交流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目前,学者们对石峡文化的分期主要有两种意见。 ...
【作者简介】曾骐,考古学家,中山大学教授。1973—1978 年, 考古工作者在广东北部曲江县马坝发掘的石峡遗址是目前华南地区具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在它的下文化层中, 清理了一批有特点的新石器时代墓葬, 可以分为I、II、III期。石峡遗址下层所揭示的面貌,除了使人们看到浓厚的东南沿海和江汉区原始文化的色彩外, 更多的器物群(主要是陶器) 给我们显示了岭 ...
【作者简介】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内容提要】中国封建时代普遍实行土葬,但在两宋时期火葬蔚然成风,并延续至元代。这一风俗的形成与信仰佛教并无必然联系,其具体原因较多。贫民常常由于死无葬身之所,富人往往因为远途难于归葬故乡,何况火葬既卫生又节省。但其关键原因还在于当时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深化,人多地少的 ...
【作者简介】杨甫旺,楚雄师范学院研究员。【摘要】彝族火葬历史悠久,至今川、滇部分彝族仍然保留着火葬习俗。彝族火葬是建立在《指路经》中“万物有灵”和火是圣洁的,火具有除秽净化功能的观念基础上的,向天坟是彝族火葬台。【关键词】彝族;火葬;指路;火崇拜;向天坟 我国的火葬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目前我国城乡普遍推广的葬式。在西南民族中,火葬占有 ...
【作者简介】张帆,(美)布朗大学美术史系。【摘要】笔者通过比较豫北晋南宋金墓葬中所发现的部分重要的杂剧砖雕和石刻,尝试讨论了当时杂剧演出形象在墓葬空间中表现形式和意义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相关丧葬意识的发展。金代晋南的杂剧演出不仅是流行的世俗娱乐,也是当地庙会赛社中重要的酬神娱鬼方式。当时墓葬中各种形式的杂剧砖雕线刻因而不再可以理解为 ...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Fuxi and Nüwa in the Han Dynasty【作者简介】王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关键词】汉代;伏羲;女娲;图像;升天 关于汉代伏羲、女娲图像,目前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清代冯云鹏、冯云鹓兄弟在其所著《金石索·石索》中对武氏祠画像上人首蛇身持规、矩而交尾的二神考论云:“王文考《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 ...
Himalayan Golden Mask in Eurasian Perspective【作者简介】仝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林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将中国西藏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隔,向来被认为是自然地理和区域文化的分水岭。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为中心的西藏西部地区是印度次大陆诸条大河的源头,这里的 ...
【作者简介】汪宁生,中国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中国民族考古学创建者之一,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一、民族考古学的定位问题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在十几年前发表的一篇文字中,我已介绍了一本考古学辞典中的定义:“以考古学的观点对‘活的社会’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的其他方面之间建立 ...
【作者简介】李洪甫,淮海工学院亚太文化研究所所长。 1979年11月,在连云港锦屏山马耳峰南麓将军崖发现一处岩画遗迹,画面分成三组,内容有:人面、农作物、兽面纹以及各种符号。我国发现的岩画很多,而东南沿海地区尚是初见。这处岩画无论从内容上或是凿刻上都具有显明的原始性。本文试对这些岩画作些初步探索。 解放以来,在连云港锦屏山、云台山周围发 ...
【作者简介】张增褀,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滇国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古王国,以今滇池区域为中心,旁及周围数百里之地。战国末至西汉中期,为滇国的最繁荣时期,当时农业、冶金和畜牧业均较发达,马的数量很多,使用战马的历史也早,尤其很早就出现了马镫,比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马镫还早四百年。因此我国最早使用马镫的历史,应从西汉中期滇国的绳圈式马镫算起。一 ...
黄缎地亭台楼阁外销刺绣披肩18世纪中叶中国丝绸博物馆藏黄缎地亭台楼阁外销刺绣披肩 长136厘米;宽136厘米;流苏长14cm 外销绸,是一种销往国外(主要指欧美各国)的丝绸商品,时间范畴在18、19世纪前后。中国商人根据国外的订单,专为外销设计图案和款式,这些纹样通常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外销绸的生产,一般均用中国织绣技术。17、18世纪,海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际陆续推出一系列文章、笔谈,围绕此次疫情及历史上类似的公共危机进行探讨,尝试在古今中外相关的历史经验中寻找镜鉴,也邀请身处海外的学人观察他们在地的观察与思考。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部分文章,本文内容来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段晴教授。几个月以来,我们看到人们激烈地参与讨论各种问题,奋勇投 ...
握手已成为现代通行的礼仪,然而,疫情防控期间,出于社交距离的需要,握手是要暂时告别的。一些学者与医学专家因此呼吁可适当恢复拱手礼,拱手礼又名作揖礼、抱拳礼,起源于上古时代,早在商周时期的一些考古发现中就已经能看到拱手礼的雏形。作揖的最初含意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对于对方的“敬”意,而在拱手礼的演化过程中,又被人们赋予了各 ...
根据《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西夏共开凿洞窟66个,重修洞窟16个。但是,西夏石窟的分期,到现在还是一个十分难解的课题。尽管1964年,敦煌石窟西夏洞窟调查研究小组对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与西夏相关的洞窟展开了三个月的考察,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包括西夏在内的敦煌晚期石窟的研究,但在西夏洞窟的甄别上仍存在扩大化的倾向。本文作者根据对莫高 ...
在“吴门四家”中,仇英是个例外。他家境贫寒,初始以漆匠谋生,后凭借厚实的绘画技巧和深邃的艺术造诣,在山水、人物等诸多领域渐入佳境。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近日曾推出筹备十年之久的“真相所在——仇英艺术特展”(然而因受疫情影响,展览开幕不久即遭闭馆),仇英传世画作较多,《仙山楼阁图》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作者认为这件作品 ...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一段时间以来,利用互联网发布馆藏、介绍展览、选评项目等“云端”文化供给新方式不断涌现,一起开启着文博领域的数字时代。 往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都是进入最后候选项目的领队或者负责人暂时放下田野考古的手铲,前往北 ...
西晋“八王之乱”,搅乱了政治格局。接下来“五胡乱华”,胡人部落联盟趁机南下。各种势力逐鹿中原,为什么拓跋鲜卑能横扫北方,最终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文化为何竟能被隋唐继承?这些现象涉及了东北亚各民族的势力消长、迁徙生存,也展示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自现代学术兴起以来,许多学者持续了百余年的探索,五胡之中,鲜卑人更是倍受关注。遗憾的是 ...
滕铭予,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期刊Asian Archaeology主编。滕铭予教授1982年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吉林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 ...
基本信息:作者:倪润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532594740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 ...
基本信息:主编:韩国河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4月印次:1ISBN:9787030642998内容简介: 本书是刘庆柱先生于2016年在郑州大学同历史学院师生进行的十次访谈内容之合辑。访谈所涉主题包括中原历史文化的内涵、都城考古、陵墓考古、手工业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考古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针对考古学研 ...
全文阅读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作者:李默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20年第1期)
全文阅读河南汤阴新发现吴王诸樊剑考(作者:曹锦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6期)
全文阅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筹设考析(作者:庞小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傅熹年 著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上册:第一章 城市平面布局一、隋大兴城——唐西京长安城二、隋东京城——唐东都洛阳城三、隋江都城——唐扬州城四、唐渤海国上京城五、元大都城六、明北京城附:唐云州城——明大同城第二章 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第一节 宫殿一、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早周甲组建筑基址二、汉 ...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南北朝迎来佛教在中国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当时的统治阶层普遍信仰佛教,受信佛之风洗染,佛教在临朐所属的古青州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正光元年(520)临朐纪年最早的佛教造像——背光式石雕佛菩萨三尊像诞生于此时。之后社会局势动荡,更加速了百姓对佛教的皈依。 北魏正光元年(520)背光式石雕佛菩萨三尊像 高51厘米、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0-4 页数:342 定价:93.00 装帧:平装 ISBN:9787010214450作者简介杨瑾,1966年生,陕西渭南人,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在秦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史,出版专著《汉唐文物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内容简介本书稿在系统收集唐代 ...
云冈石窟,那些开凿在砂岩石壁上的巨大洞窟是拓跋鲜卑人的杰作,一千五百多年来,几十万尊佛像一直俯瞰着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剧。 公元5世纪中叶,来自凉州的高僧昙曜法师奉文成帝之命,在首都平城以西的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刻佛像各一”。这是云冈石窟开凿之始。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云冈共有通示、灵岩、护国、兜 ...
作者簡介:王啟濤,男,1965年6月生,博士、博士生導師,西南民族大學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所所長,二級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語言學最高獎—“王力語言學獎”獲得者、國家民委首屆領軍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天府文化領軍人才項目”入 ...
书名: 披沙拣金:新出青铜器铭文论集 作者: 曹锦炎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11月定价: 280.00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新出青铜器铭文研究相关学术论文43篇。目 录 異好簋銘文小考 001 退鼎銘文小考 005 胡唐姬鼎銘文小考 009 㝩簋銘文考釋 015 簋銘文考釋 021 新見簋銘文考釋 ...
从20世纪40年代初“巴蜀文化”命题的正式提出,迄今已经 半个多世纪了。如果从1933年四川广汉月亮湾的首次考古发掘算起,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已达整整70年。70年来,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在若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50多年,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考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大量新材料不断问世,使学术界得以比较充分 ...
《从考古走向遗产——吉林大学考古学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探索》吴敬 王春雪 魏东 高梦玲 孙慧鑫 刘海琳 著ISBN:978-7-5325-9433-7定价:65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2月1版1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领域的一部专题论文集。文集囊括了文物保护规划、考古遗址保护利用、博物馆展陈三大主题,是吉林大学 ...
★内容上:集珍稀考古文献《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三者为一体,兼基础性与唯一性,是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全记录。★技术上:根据原著各章内容的关联性进行分册,删除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内容,将插图进行适当调整并重新编序,让考古报告变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读物。 ★形式上:整合修订版, 8开变身32开,开本缩小,将大部头变 ...
《宫殿建筑史话》是2012年5月1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鸿勋。 内容简介宫殿是集中社会财富、智慧与技能而建造的最高级的建筑,是王权或皇权的象征,是当时社会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生产水平和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等级秩序。本书概括、通俗地讲解了中国宫殿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列举了历代典型宫殿实例 ...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是2008-1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内容简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为1987年4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的增订版。原书包括作者利用古遗址材料所从事的建筑考古学研究的论文19篇,《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增加为66篇。《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内容包括:原始社会聚落,诸如西 ...
作者: 杨鸿勋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出版年: 1987定价: 7.00统一书号: 7068-3571931年12月生,河北蟸县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后组织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担任学部委员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为主任的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秘书;该室改属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后,任园林研究组组长。曾任上海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现任联合国教 ...
羯族是一个以西域胡人为首的民族共同体,它在中原建立政权以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视西域文化的政策,提倡并弘扬西域文化,这使得西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能较快地在中原流播。这篇文章节选自王青教授的同名论文,此文主要从宗教习俗、服饰工艺、农作物移植诸方面对石赵政权在弘扬西域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加以探讨,也可以从中看到五胡乱华在中华民族的融合 ...
基本信息: 作者:陈伟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4月 印次:1 ISBN:9787520145299 内容简介: 本书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分区、分期和年代研究,据此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整合动植物和工具遗存等证据对框架内各个文化的生计方式进行系 ...
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早在1979年就指出中国考古学“必须正确回答下列诸问题,中国文化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经过数十年的材料积累和深入研究,考古学界的共识是:我们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早雏形可以称作“最初的中国”,在史前时代已经形成。但对“最初的中国”的定义,学界却存在两种看法。 狭义上的“最初的中 ...
敦煌佛教艺术在接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在盛唐第217窟反映的最为明显,不仅南壁《法华经变》中画面中段出现了汉式和西域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民居宅院,而且与南壁《法华经变》画面西侧的西域式城堡相对应,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画面西侧“未生怨”中出现了来自中原的汉式宫城。 第217窟北壁西侧《观无量寿经变》“未生怨 ...
一、楚辞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误读误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 ...
出版社:秀威信息科技 副标题:以关中四面关为中心 出版年:2020-4 定价:NTD 450 装帧:平装 系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研究丛书 ISBN:9789863267881 作者简介蔡坤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为国立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着有〈唐诗中三都内、外关道〉、〈山、河、关的地域控制——以唐代关中南面 ...
提要: 19世纪末,法裔英国人拉克伯里自称运用“语言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方法发现了中国上古史的秘密:黄帝裔出巴比伦,汉人的祖先是巴比伦人。拉克伯里的“西来说”不为欧洲主流汉学界所接受,但当其被介绍到日本后,备受学界瞩目,出现了以桑原骘藏和三宅米吉、白鸟库吉为代表的反对派和支持派。1900年,白河次郎和国府种德将“西来说”写入面向大 ...
我越来越能肯定,一定有一个与西方建筑学体系迥异其趣的中国建筑学体系,只是没有明确的传承下来……我们可以用宋代的《营造法式》做基础,一条一条地找出来,将其复原……——陈明达1918年12月29日朱启钤作为“南北议合”北方总代表的身份,由北平乘火车出发前往上海,经由南京,受邀于江苏省省长齐耀琳参观江南图书馆,期间发现江南图书馆购藏丁丙八千楼 ...
冀鲁豫火神节之渊源考赵洪娟摘要:宋代以降冀鲁豫地区诸多村县每年正月或六月均要举行祈拜火神的节庆仪式,其所祭祀的火神既非上古时期的吴回、回禄,又非东厨司命灶王神,此火神被称为火德星君。火德星君红脸、三眼、手持法器的形象和其呼风降雨、护佑百姓平安的功能作用,与中古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祆教神祇风神和圣火之神极为相似。冀鲁豫地区的火神和 ...
一、概说通过对中亚地区的考古探险,A.斯坦因爵士挖掘出土了一大批宝贵的考古学资料。在尼雅、安迪尔和楼兰地区的遗址中,他找到了一些写在木简、皮革、丝绸碎片和少量纸稿上的佉卢文文书。这批反映古代新疆地区日常生活的文书是一个信息宝库。其内容涉及了这一地区在公元2世纪到4世纪的社会、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 斯坦因所获佉卢文木牍以及各类封印( ...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出土的镇墓文、墓室壁画、画像砖及其榜题等,以“文字+图像”的方式,既反映出墓主生前的经济情况及社会地位,又透露出河西不同阶层民众不同的信仰内容。镇墓文一般出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平民墓,壁画、画像砖及其榜题则多出自经济条件较好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吏墓葬。以“镇”为宗旨的镇墓文主要强调隔绝死生,视死者为“鬼”故而“ ...
文/郑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汉一唐 普通墓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嘉峪关市新城镇观蒲村西南的戈壁上“果园——新城墓群”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出土文物有画像砖、丝绸、陶器、钱币、铜器等。其砖画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画技巧妙,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有农耕、采桑、宴居、出行、操练等内容,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 ...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1期,第121-133页。1one 导读 [摘 要]乘蹻飞行是汉代旧道教描绘神仙之能的宗教话语,除了传世文本的描述,龙虎鹿三蹻图像亦出现于许多汉墓画像之中。东汉末期,新旧道教信仰矛盾在墓葬仪式领域妥协折衷的极致约减之例,出现于烟台毓磺顶东坡发现的一座所谓“殉鹿”汉墓。其葬仪的主要特点是将死者与一 ...
本文对莫高窟第409窟、65窟和榆林窟第39窟的开凿年代提出了新的认识。作者根据对莫高窟第409窟回鹘文题记的解读,对该窟重修于西夏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该窟是西州回鹘阿厮兰汗在敦煌重修的洞窟;根据对榆林窟第39窟回鹘文题记的解读,指出该窟亦是西州回鹘皇室成员或达官显贵在敦煌开凿的洞窟。以上两个洞窟的重修和开凿年代都为北宋末年。此外,作者根据 ...
图书基本信息作者: 沙武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副标题: 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出版年: 2016-7页数: 276定价: 68.00装帧: 平装ISBN: 9787100123594作者简介沙武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吐鲁番学会理事。1996-2014年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佛教石窟考古、敦煌学、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各类 ...
贮贝器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可以理解为存钱罐。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自被发现以来便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是滇青铜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古滇文化是从战国初期到西汉末年,以昆明、玉溪两地为中心、方圆几百公里内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古滇文化的横空出世、神秘消失,都给人留下遐想空间 ...
近期,《刘庆柱访谈录——考古学与中原文明》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包含了刘庆柱先生对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内涵的解读、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理念的思考、科技考古发展历程和研究思路的认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解等,亦有结合先生自己的工作和研究经历,讲述都城考古、陵墓考古、田野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思路和理念。 刘庆柱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 ...
弓鱼氏墓地出土铜笄的考古学观察崔焱摘 要:本文通过对弓鱼氏墓地出土铜笄的类型学分析,初步探讨了弓鱼氏墓地铜笄与墓葬等级、使用者性别、伴出器物组合之间的关系。弓鱼氏墓地主要流行使用Aa型铜笄,该型铜笄出土数量最多,于武王时期出现,成、康时期流行,直至昭王时期方才逐渐消失。成康时期是弓鱼氏墓地随葬铜笄的黄金时期,共有5种类型的铜笄共存 ...
基本信息:编著:阿尔寨石窟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64120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和总结了阿尔寨石窟遗址此前的保护研究工作,对工程资料进行汇总,以为今后的学术研究、科研考古、保护发掘提供参考。全书主要包括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阿尔寨石窟遗址危岩体加固与壁画保护工 ...
基本信息:编著: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64953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论文既涉及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知名石窟的研究与保护,同时也包括佛教及美术考古论文,对石窟寺研究及佛教考古有的参考意义。目录麦积山专题 瑞像、佛传,还是本生?——麦积山第142窟悬塑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长江中游地区先秦时期的生业经济(作者:罗运兵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姚 凌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袁 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丽雅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4期 )
在古代中西文化交往过程中,除了显而易见的丝绸、香料等物质文明的双向交流之外,精神文明的交流也持续不断。精神文明的交流往往较物质文明的交流缓慢,但一旦被另一方接受,其影响则更加深远。 在这方面,人们过去强调的主要是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的东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文明的西渐则较少受到重视。张广达先生在《论隋唐时期中原 ...
基本信息: 编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古代中国研究会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47516478 内容简介: 本辑收录了2016年5月在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举办的“清华简与人性、道德与命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二十余篇论文,是对清华简的又一次国 ...
雄安考古中的新科技亚洲考古2020年05月08日 00:01把创造“雄安质量”要求贯彻落实到建设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雄安考古人作出不懈努力。作为传承雄安历史文脉,先行于新区建设的考古工作,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的规划和指导下,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从宏观构建、从中观推进、从微观入手,努力探索和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打造雄安考 ...
在此次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入围项目中,关于东周封国的考古发现有三项,更有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入选。带来许多突破性的新认识,各具重要的学术价值。枣树林墓地:填补关键期的空白曾国考古已三次获评“十大考古”,枣树林墓地能够获评,缘于材料够硬且新颖,填补了东周考古和曾国考古的许多空白,突破了对曾国的“审美疲劳”。按照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