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考古郑州

基本信息: 作者: 任伟 刘彦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030628947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郑州市考古工作及相关科研成果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书以时代为顺序,介绍郑州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及唐宋元明时期的考古发现情况,资料齐全,内容丰富,是了解和研究郑州市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著。

• 李零:曾侯乙墓漆箱文字补证

这件器物,器盖中央绘北斗,北斗周环二十八宿,用文字书写。斗口内有个十字(二十八宿名中的斗宿,斗口内也有十字),斗口外有个土字(五行,土行居中,与斗相配)。斗柄指觜巂(错后一位,本应指毕),十字的竖划指张宿,土字下面的一横,向右指心宿,向左指危宿。毕、张、心、危四分天宇。二十八宿左画青龙,表示东;二十八宿右画白虎,表示西。龙头、龙尾各两字,表示器名。漆箱左右两壁还各有一个当时的美术字。 这些文字,很

• ​读罗瑞·斯图尔特《寻路阿富汗》

  【作者按: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终于出版了,我非常高兴。为了表示庆贺,把前年写的评介再发一遍。】再高的山也有路可走读罗瑞·斯图尔特《寻路阿富汗》罗 新Rory Stewart,The Places in Between,2006这张图片见于斯图尔特的新著Marches今年的英国议会大选,我关注的罗瑞·斯图尔特(Rory Stewart)不出意料地击败对手,顺利连任议员。在很多观察家眼里,再次当选说明

• 林梅村:庆山寺地宫出土高浮雕人头胡瓶考* ——兼论印度教神像对粟特火祆教艺术的影响

专辑中古宗教信仰研究 1985年,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发现唐代庆山 寺故址。这所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本名“灵严 寺”,唐初属于雍州新丰县。垂拱二年(686 ),雍州大地震导致地面隆起而形成庆山。于是武则天改 “新丰县”为“庆山县”,改“灵严寺”为“庆山寺”,并按皇家寺院模式重建;挖地宫置释迦如来 舍利宝帐,打造珍藏佛祖舍利的金棺银椁,唐德宗 ...

• 下颌托:一个被忽视的祆教文化遗物

Chin Rest:A neglected Zoroastrianism culture relic【作者简介】冯恩学,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 年9 月在重庆奉节宝塔坪发掘唐代墓葬时, 发现了墓主头骨上戴着下颌托,这个奇特的器物引起笔者的兴趣。经过查找资料, 发现下颌托以唐墓为多, 在辽墓、南宋墓中也曾出土过, 流传时间至少700 年, 延续时间不可 ... ...

• 莫高窟第158窟图像与祆教关系辨析

一、问题的提出 莫高窟第158窟约开凿于公元9世纪初吐蕃统治晚期的前段,该窟壁画内涵丰富,体现出不同民族、宗教之间的文化交融,“主室长方形盝顶,西壁设大型涅槃佛坛,佛坛上塑大型涅槃佛一身。窟顶画十方净土变及赴会菩萨等;南壁的主题是佛祖涅槃图,壁画内容为十大弟子举哀,图中两个弟子手捧箱型物,表情哀伤,俯于佛祖面前;西壁画菩萨与天龙八部 ...

• 【民族考古】北朝唐代壁画墓与墓志的形制和宇宙图像之比较

Comparison of the Forms of Tombs and Epitaphs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in the Tang Dynasty【作者简介】李星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人与天的沟通和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作为一种前提性观念, 贯穿于生死两界, 生时的思维和行为当合于取法天地运行规律的人伦道德, 死后灵魂要出天入地, 汇入宇宙轮回之

• 古代墓葬中的壁画是画给谁看的(郑岩)

   从赞助人和创作者的主观意愿来说,墓葬壁画一方面是为死者的灵魂而设,另一方面也为当时的一部分生者而画。观者的问题,涉及对墓葬壁画的主题和 功能的理解,主人和厨师总是看客下菜,观者不同了,壁画题材和形式也会有微妙的变化。注意到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墓葬壁画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古代墓葬壁画,学者们常用的一句话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当然是用来看的,但是,当千百

• 王逊 | 敦煌壁画中表现的中古绘画

“王逊对敦煌等宗教艺术也有较深的研究,早在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他曾受聘为设计委员。1956年夏天,欧阳予倩先生主持的舞蹈史研究小组请王逊先生讲敦煌壁画中的舞蹈,他在讲座中对唐代乐舞及在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呈现讲得生动而具体,引起听讲者浓厚的兴趣,并获得欧阳老的高度称赞,告勉研究组的成员要像王逊先生那样扎扎实实地作学问。”——薄松年《王逊文集》王逊 著王涵 编2017年11月敦煌壁画中主要

•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烈女传”图解读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研究 | 张 丽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魏都平城发掘了一座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其中出土了五块较为完整的木板屏风漆画。画中以娴熟的绘画技法,描绘了十几幅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故事并辅以大量的题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生活。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颇高,在北朝绘画

• 【民族考古】浅论北朝至唐代壁画墓中的屏风图像——以“树下老翁”为中心

On the Screen Image in the Mural Tomb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Tang Dynasty——Taking the "Old Man under the Tree" as the Center【作者简介】侯纪润,西安碑林博物馆。【摘要】“树下老翁”是屏风式壁画中一个重要内容,其从南朝兴起,表现的内容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 故宫院刊︱贺西林:道德再现与政治表达——唐燕妃墓、李勣夫妇墓屏风壁画相关问题的讨论

初唐燕妃墓、李勣夫妇墓均为昭陵陪葬墓,两墓屏风壁画的题材内容与人物造型、装束不同寻常,遂引起学者关注。本文首先通过墓志、碑铭及相关传世文献记载,总结概括了燕妃、李勣的生平事迹,并立足汉唐绘画史脉络与格局,分析了两墓屏风壁画的视觉传统和时代特征,肯定了屏风为列女题材。同时,作者结合具体历史情境,考察了壁画的绘制意图,阐明了其兼具道 ...

• 杨泓:山东北朝墓人物屏风壁画的新启示

  东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绘画颇为流行。当时被誉为“画绝”的顾恺之所绘“七贤”,流传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曾有记述,卷5并且还保存有顾恺之所作《论画》一文,其中有对东晋另一位名画家戴逵所绘“七贤”的评论:“唯嵇生一像欲佳,其余虽不妙合,以比前诸竹林之画莫能及者。”表明在戴、顾以前,“七贤”题材的绘画已经流行。南京西善桥墓的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拓本南京西善桥墓南壁画为嵇康等人画

• 辽东半岛考古学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徐昭峰教授主要是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的,自2008年入职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以后,为适应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将自己的研究视域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研究时段也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我本人长期致力于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先后出版的《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和《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对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进行过系统 ...

• 跨区域的青铜器谱系研究

  路国权博士最近出版的《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主旨是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指导下,研究东周青铜容器的区系历史,划分不同时期青铜容器各类、型、式的空间分布范围,格局与文化、国族属性。这一主旨决定本书与以往着眼于从单一区域范围内对青铜器作类型学研究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只在某一区域,而是“打破地域藩篱”,从更宽广的地域视野考察青铜容器的谱系。《东周青铜容器谱系研究》路国权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淅川下寺变 ...

• 时间之尺——考古科技测年方法概述

 年代的判定对于考古学来讲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地基。要还原时间发生的顺序,追溯我们的历史,开展研究,首先要确定时间的维度,也就是要确定考古遗存的年代。年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相对年代是指多个遗存 ...

• 未知世界,牵引着我

  从西藏考古到隋唐考古,30多年来,张建林从未停下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透过一座座遗址、一幅幅壁画,他在脑海中描摹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活动。他的考古足迹,还延续到了国门之外,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进一步知道中华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  “滴滴滴,滴——”  伴随着很多人曾经熟悉的铃声,张建林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部黑漆斑驳的老款诺基亚手机,接听来电。在野外考古,这样一部传统手机 ...

•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刘一曼:我的甲骨学研究之路

  【编者按】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兽骨上契刻的文字。自120年前被发现以来,随着历代学者对其不懈考证与研究,甲骨文早已不限于字的考释,而是形成了包括甲骨文语法、甲骨缀合、商代考 ...

• 泾水神韵:泾川出土佛教造像精粹

基本信息:编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63116内容简介:  泾川佛教遗址于2013年发掘。目前,修复工作仍在进行中。本图录为已修复完成的造像集结,分为单体圆雕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龛、头像、经幢及其他六部分。目录单体圆雕造像佛像天王 弟子像菩萨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龛头像佛头像菩萨头像天王 力士 弟子头像经幢及其 ...

• 考古开封

基本信息:作者: 刘春迎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15886内容简介:  本书以开封的城市发展史为轴线,结合考古发掘资料与历史文献,就史前时期、魏大梁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浚仪、隋唐时期汴州城、五代及宋代东京城、金代汴京城、明清开封城的城市面貌做出描绘,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开封城历史。目录序(i)绪言(1)第一章 开封的早期历史(18) 第一节 开封 ...

• 丰京遗址水系与聚落布局

——————————————————————————————————全文阅读丰京遗址水系与聚落布局(作者:付仲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9年第5期)

• 考古研究中的夏朝寻踪

  寻找夏朝  夏朝是中国上古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朝代,众多先秦古籍诸如《国语》《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世本》等对夏多有提及,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夏本纪》更有详细的记述。  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兴起的疑古思潮,虽对夏朝的存在没有彻底否定,但也提出了不少疑问,人们对夏的认识,基本仍停留在半信半疑的传说阶段。  1924年,针对当时学术界在如何研究古史上的争论,李玄伯在《现代评论》一卷三期 ...

• 奈良国立博物馆馆长谈奈良古韵与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县奈良市,为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后于公元759年建造,是日本律宗总本山,是日本奈良时代(710——784)佛教艺术的宝库。上海博物馆特展“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开幕之际,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馆长松本伸之受邀莅临,并接受澎湃新闻的专访。他表示,唐招提寺历史上也曾经历荣枯盛衰。始建之初,其在日本寺院里的规模里不算特别大,当时文献中关于奈良七大寺的记载还没有唐招提寺。镰 ...

• 濒危世界遗产:理论与实践的困局

濒危世界遗产:理论与实践的困局故宫博物院 杨爱英原文刊载于《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6期摘要:与《世界遗产名录》一样,《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也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在世界遗产舞台上谋求利益的工具,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紧密关联。无论是积极寻求列入濒危遗产,还是拒绝进入《濒危名录》,其背后都隐含着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与国家所寻求的国际地位、国际社会互动模式、国内政治特征等都有着密切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

• 王文光 尤伟琼丨汉代边疆民族与国家发展关系研究——以民族历史文本书写的视角

摘要:在《史记》《汉书》《后汉书》有诸多关于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传记,是系统记述多民族中国边疆民族与国家发展关系的历史文本,通过对这些历史文本书写的分析,可以看到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多民族中国民族发展历史与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和边疆建设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众多民族融入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内涵因此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多民族中国的边疆也因为相关民族的融入,边疆的内涵亦发生了变化。关

• 古保论坛 |荣新江:数字化关系到国家文化命脉

11月12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20家单位联合举办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活动,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200余部(件),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这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4次联合发布活动,也是参加单位最多的一次,不仅有省级馆,而且有很多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单位和私人藏书家。全国古籍资源发布总量已超过7.2万部(件),提

• 煌煌石窟寺,千年天梯山——天梯山石窟数字化勘察测绘项目(上)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117807702354378754视频/再上天梯山:数字化工程虚拟修复工作展示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千年天梯山石窟承载了厚重的

• 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简报

宁夏固原县西周墓清理简报固原县文物工作站1981年4月,在固原县中河公社孙家庄林场发现车轴饰1件,宁夏固原县文物工作站闻讯后,派人前往调查,在发现车轴饰处清理车马坑一座。  车马坑所在地在固原县城西北约7.5公里处,西部地形隆起,约1.5公里处为六盘山脉,南部约2公里处为战国秦长城。车马坑距地表深仅有30至40厘米。坑内有马骨架两具,方向为60° ...

• 【边疆史地】曹永年|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考古学研究的文献反证——重读宿白先生《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

☞欢迎访问“内亚草原文化论坛”!▶ 本文原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9.6);引用论文,请以原文为准。▶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考古学研究的文献反证——重读宿白先生《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 作者|曹永年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宿白先生以大体比定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魏书·序纪》,推定完工、扎赉诺尔、南杨家营子、二兰虎沟、达茂旗墓群是拓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的遗迹 ...

• 齐家文化与草原文化:东、西方青铜器的交流

中国青铜器的东、西方交流二里头文化是在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兴起的,在青铜技术方面受到了齐家文化的影响巨大。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出土铜器遗址至少有15处,器型包括刀、斧、锥、钻、匕首、指环、手镯、铜泡、铜镜等。其中,有一部分铜器可以确定为属于草原地区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  阿尔泰山的塞伊玛-图尔宾诺 倒钩铜矛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的青铜文化,发源于阿尔泰山地区,横跨

• 聚焦2020年福州世界遗产大会——近在眼前的濒危与除名

  “利物浦海上商城” 是否会被除名?  “利物浦海上商城”200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突出普遍价值是“见证了18世纪至19世纪世界主要贸易中心的发展历程。”但利物浦正在北部港口进行的“利物浦水岸”(Liverpool Waters)建设开发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来会在视觉上把各个船坞区域分割开来,海上商城的天际线及轮廓将因此遭到改变,因此在2012年将其列入了“濒危名录”。  此后,

• 新书推荐丨新疆文物的文创元素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岁月中设计、生产、使用并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稀缺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需要人类倍加珍惜。  彩绘宝相花小木罐    1972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 M230 出土。唐代。通高 7 厘米。木罐鼓腹、平底。罐身内部镟制挖空,罐身外部磨光,形制规整。罐口为子母口,扣伞形钮的盖子。罐身和盖子均涂黑地,黑地上再绘白色纹样。盖子上绘卷草纹,卷草纹以盖钮

• 浙大那些“亚洲唯一典藏”的丝路文献是怎么来的

自《从敦煌到犁靬——浙江大学新获丝绸之路研究外文文献展(一)》开幕后,展览主办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缪哲被问得最多的是——书是怎么收来的?  缪哲说,答案得追溯到4年前,那时浙江大学刚开始筹建艺术与考古图书馆,这些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从全球范围内觅得的。如今,浙大关于丝路专题的外文图书收藏已经达到5000余种,是目前大陆高校最成体系的丝路研究外文特藏,保守估计,其中70%以上是第一次被

• 许永杰:不忘初心 致力前行——《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葬研究》出版

  在我的学生中,有几位是抱着随我学习考古学的基本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目的投到门下的,杨建军是其中的一位。杨建军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在卜工的指导下完成《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初步研究》;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刘绪的指导下完成《三晋东周铜器墓初论》。这两篇论文都是运用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方法完成的对三代 ...

• 赵宾福:辽东半岛考古学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徐昭峰教授主要是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的,自2008年入职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以后,为适应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将自己的研究视域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研究时段也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我本人长期致力于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先后出版的《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和《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对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进行过系统

• 石家河遗珍:谭家岭出土玉器精粹

基本信息:编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天门市博物馆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26257内容简介:  本图录刊发了谭家岭聚落新发现的大部分玉器资料。这些玉器的埋葬状况尚难以准确判断其具体功能和组合方式,目前仅据玉器本身的形态特点大致分为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其他三类。谭家岭聚落新发现的玉器制作工艺技术精湛,至少采用了片切、线切 ...

• 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与日常生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基本信息:主编:刘尊志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625953内容简介:  2018年7月,“考古学视角下的秦汉家庭与日常生活”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国内众多科研院所、博物馆、高校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以考古学的角度对秦汉家庭与日常生活进行了详细的专题解读,提交的论文涵盖秦汉家庭与日常生活、生产与消费、服章与器用、城市与墓葬等诸多方面。本书为会 ...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未知世界牵引着我

从西藏考古到隋唐考古,30多年来,张建林从未停下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透过一座座遗址、一幅幅壁画,他在脑海中描摹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活动。他的考古足迹,还延续到了国门之外,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进一步知道中华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滴滴滴,滴——”伴随着很多人曾经熟悉的铃声,张建林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部黑漆斑驳的老款诺基亚手机,接听来电。在野外考古,这样一部传统手机是必备的,有 ...

• 岩画:人类早期的视觉表达

全世界的岩画研究,揭示出在岩画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东西,不管在哪个大陆,都有这种东西。诸如所使用的简单的技术和色彩;某些经常出现的主题;用相同的方法去组织不同的因素;相同的逻辑性;反复出现的符号性的表意文字。特别是那些组合的方式,不管是图画型、表意型、感情型的都是如此。更有甚者,它们的创作可能有着相同的结构基础,相同的逻辑的基础,以及相同的观念上的动力。这就是这里所的对世界岩画的一个普通的概念。我们不能忘记岩 ...

• 【民族考古】中国人面像岩画文化浅谈

人面像岩画是指那些看起来类似人面或是可以联想到人面的岩画图形。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呈线形,东线即东部沿海一带,北线横贯内蒙古,西线即从内蒙古到宁夏。人面像岩画的创作者很可能是原居于江苏、山东的从事原始农耕的东夷人,人面像岩画因东夷人的迁徙而发生长时间及长距离的传播,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假象。人面像岩画是人的思维在人的形象上的体现,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巨大成就。

• 古墓壁画是怎么修复的?

李贤墓壁画《仪卫图》的模拟修复作者:蔡昌林  内容提要:章怀太子墓东壁《仪卫图》是唐墓壁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其画面构成、人物造型、线条用笔都代表了唐代绘画艺术的皇家水平,各种证据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此画出自当时的大家之手。但是由于此画在墓道墙壁上曾出现过部分坍塌移位,以至于在揭取后,有五个人物的头部被挤变形,影响了这幅画的审美价值。笔者试图通过计算机模拟修复,来恢复此画的本来面目,以期为唐墓壁画

• 何处阿房宫——苏秉琦先生的阿房宫探索(刘瑞)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描绘的阿房宫雄伟而恢弘,在很长时间里它构成了人们对阿房宫的基础认识。于是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在经过2002年10月至2004年7月近两年艰苦工作,提出阿房宫仅为现认识的阿房宫前殿遗址、阿房宫未经火烧等结论时,产生轩然大波就自在情理之中。一些学者提出,2002~2004年阿房宫考古工作

• 论观念中的阿房宫之倒塌(刘庆柱)

  考古证明:阿房宫并未建成。因而,相传千年而为史家所沿用的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阿房宫是中国古代最辉煌壮观的宫殿建筑等说法,也就无从谈起。这一考古结论使今人感到无所适从,也引发了诸多议论。  长期以来,阿房宫一直被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庞大、影响最深远的宫殿建筑的杰作。但近来的考古发现却得出了令许多人难以接受的结论。    一、一项轰动的考古发现:阿房宫是个“半拉子”工程  近年来,为了加强

• WA | 齐东方 | 阴间与阳间——墓葬与建筑 | 殡葬建筑:从今生到来世

阴间与阳间——墓葬与建筑The Underworld and This World: Tombs and Architecture齐东方/QI Dongfang摘要:墓葬本身就是建筑,也是礼仪实施的场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无论是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建筑,还是采用象征的手法表现,都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视觉材料,还能探讨社会历史的变迁。关键词:墓葬建筑,壁画,石椁墓葬体现着死者的理想追求和生者的人道情

• 徐良高:文化理论视野下的考古学文化及其阐释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提出文化是人类的主动适应方式,文化包括物质与技术、组织与制度以及思想观念三个层次,组织制度、思想观念通过物化象征来表现与宣扬。考古学文化本质上是考古学家基于考古发现的物质文化遗存而提出的用于解读考古发现,构建历史叙述的工具,是考古学家创造的一种概念,主要以陶器的特征作为划分标准。国家类政治体通过一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象征物品来表现,而民族则是一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入选中华读书报2019年度十大好书榜单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樊锦诗:口述 顾春芳:撰写 译林出版社12月25日,中华读书报发布2019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榜单,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口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撰写,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入选其中。《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按时间顺序而作,从出生、求学、实习到莫高窟的保护传承共分为十三章,是“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唯一自传。这本书真实全面地讲述了樊锦诗的人 ...

• 商代祭祀遗存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谢肃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20156646内容简介:  本书从商文化祭祀造存与周围遗迹现象的关系入手,把它们区分为宫室类建筑区域的祭祀遗存(庙祭遗存)、社祀遗存、手工业作坊内的祭祀或巫术遗存等九类。并对商文化分布区内的商文化先行文化和后继文化中的相关祭祀遗存一并进行了分类考察,结合甲骨ト辞、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对商文化的祭品 ...

• 传承与创新: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基本信息:编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临淄区齐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齐文化博物院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32593606内容简介:  齐、鲁两国是周人经略东土的重要封国,其所发展衍生的齐鲁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0月中旬,在历史名城临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淄博市文物 ...

• 重读经典:从《安阳之范》说起

全文阅读重读经典:从《安阳之范》说起(作者:刘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年第3期)

• 中原文化遗产持续发展的途径探讨——洛阳偃师建立早期中国文明园的几点想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广大人民已从追求基本物质文化阶段,逐步进入到追求更为深广的精神文明阶段,对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均有进一步了解探析的社会诉求。而遗迹与文物,恰恰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悠久 ...

• 圆明园马首秘密被“揭穿”:失蜡法一次铸造成型

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近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上,不少观众聚拢在展柜前,一睹其风采。眼前的马首铜像,神态栩栩如生,毛发分毫毕现,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是一件非凡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的马首铜像,是用什么材料铸造而成的?采用了什么样的铸造工艺?其内里还藏着哪些乾坤?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材质为 ...

• 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90周年:不断丰富史前文化遗产

人民日报11月30日消息,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市房山县龙骨山上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是上世纪世界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人类的历史被推前至50多万年前(后续的测年表明北京猿人最早者为距今80万年左右),并据此确立了人类演化史上十分重要的直立人阶段,成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一座里程碑。90年间,周口店遗址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记录:代表40余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被逐一发现,数十万件石 ...

• 《世界建筑3000年》:几乎每一页都呈现出吸引人的知识

《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书封。出版社供图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工程历史教授、工程师比尔·阿迪斯的著作——中文名为《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由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社科中心主任王其钧译介、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世界建筑3000年》以时间为轴,记录各个历史时期影响建筑学的重要建筑人物及事件、建筑学在材料和技术方面的突破和新的知识理论、建筑设计工具上的进步及该 ...

• 长风破浪会有时——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2019年的成果与展望

  2019年,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在学校、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系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多家考古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鼎力相助下,大家努力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复旦大学考古学科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现有教师13人(袁靖教授、秦小丽教授、沈岳明教授、王辉教授、郑建明教授、魏峻教授、胡耀武教授、潘艳副教授、文少卿青年副研究员、董宁宁青年副研究员、张萌青年副研究员 ...

• 科技考古:挖掘黄土下的“潜信息”——读《小双桥遗址的商与夷》

  字里行间  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与近代科学的兴起关系密切。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将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比喻成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考古地层学借鉴自地质学基本原理,考古类型学借鉴自生物学基本原理。可见,考古学源于科学,属于科学,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古代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作者:李宏飞 王宁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然而,由于 ...

• 骨笛复活记:听见八千年前的声音

 八千多年前,一只仙鹤死去,把尺骨留在原始人的聚落。  聪慧的华夏先民,给它钻上了孔。从此,人类世界响起丝竹声。  “骨笛音色明亮、朴拙,带着悠远神秘的气息。每次吹起它,都感觉心灵和祖先离得特别近。”33岁的贺小帅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骨笛演奏者。他长于笛、箫、埙多种乐器,但手持骨笛时,心中总涌起别样的敬意。  贾湖骨笛,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河南博物院的展厅里,在莲鹤方壶等国之重器的映衬下,贾 ...

• 国际考古学泰斗伦福儒三访良渚:我是它的一个仰慕者

  “我不是良渚研究的专家,我是它的一个仰慕者。”这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勋爵第三次来到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考察。16日下午在杭州良渚遗址监测管理中心举行的学术讲座上,这位年逾八旬的国际考古学泰斗强调,当时的良渚已经进入国家文明的阶段,它让人们对于中国早期文明的理解提前1000多年。  伦福儒回顾说,近20年来,良渚的研究进展巨大,现在可以认为,良渚在公 ...

• 金坛薛埠土墩墓群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南京博物院 常州博物馆 镇江博物馆 金坛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9月印次:1ISBN:9787501061068内容简介:  2005年4~9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金坛博物馆等单位为配合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建设,在江苏省金坛市、句容市境内发掘了40座土墩基,是宁镇地区土墩发掘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者按照考古层位学原理还原土墩墓的营造过程 ...

• 岭海帆影:多元视角下的明清广船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谭玉华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32593804内容简介:  广船,是中国古代四大船系之一。明清时期是广船发展到巅峰时期的重要阶段。广船造型奇特,结构优良,适于远洋航行,在国内沿海贸易,中外海上交通和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借用考古类型学对广船的谱系进行梳理,同时利用历史文献、档案文档、原始图册等资料对广船进行系统研究。本书 ...

• 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 白云翔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3062内容简介:  本文集收录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及讲演稿共28篇,根据其内容大致分为秦汉考古理论与方法、秦汉考古基础性研究、秦汉时期社会生产、秦汉时期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秦汉时期中外交流及相关论述五组。此外,未收录本文集的38篇论著整理成《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论著存目》一并附录于书末,以供 ...

• 新中国考古学70年发展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建设方面,考古学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学科体系日趋完善,考古工作规模扩大,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国际交流方面,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理论方法的同时,立足中国传统和现实,走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发展道路,国际学术话语权不断增强;科研成果方面,中国考古人积极回应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考古学问题, ...

• 咸阳长安皇宫位置变化的原因考察

全文阅读咸阳长安皇宫位置变化的原因考察(作者:张建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9年第5期)

• 顾成庙与奉明园

汉长安城外存在一定范围的郊区,即城墙以外、京兆尹长安县辖境以内的区域。笔者曾对汉长安城之郊做过简单的论述,可知郊内有长安县下辖的诸多乡、亭,当时皇族、外戚的一些大型墓园多依乡、亭而建,长安城以及城郊乡、亭居民的墓地也都分布在郊内。此外,郊内还散布有宫、苑、作坊、仓、市以及大量礼制建筑。这里将目光投向长安城的东郊,重点对顾成庙和奉 ...

• 会议回顾 |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植物考古发现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会代表合影▲2019年12月17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植物考古发现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联合举办。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唐丽雅主持。豆海锋副院长和赵志军

• 荣新江:有关北周同州萨保安伽墓的几个问题

專輯魏晉南北朝石刻與歷史研究   荣新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域史、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献等。 一、引言2002年底,香港Orientations杂志约笔者就安伽墓石棺床的围屏图像写一篇文章,以配合该刊为D ...

• 一封寄自唐朝的书信

【考古中国】编者按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聚焦近期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考古发现:甘肃天祝岔山村墓葬、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青海乌兰沟一号墓和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这4个遗迹的年代集中于公元7-8世纪,也就是唐朝;与之相应的时间,在西域就是吐蕃统治时期。它们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唐代丝路的认识,为研究唐代西北局势建制、文化交流、民族关系、边塞生活提 ...

• 从迪拜探寻拉斯海马的历史

谈到东西方交通线上最重要的节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古代的霍尔木兹,以及今天的迪拜。霍尔木兹王国和霍尔木兹岛的兴盛已渐去渐远、成为历史,需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发掘探讨其原因,但是迪拜的腾飞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石油之后,距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今天的迪拜不仅是海湾地区第一大港口,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之间的航空运输和海洋运输中心,也凭借运输之利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全球重要的金融城市,同

• 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

  2000年夏秋之季,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①的发掘是继司马金龙墓②、方山永固陵③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陶俑,尤为重要的是一批胡俑的发现,人物特征鲜明,衣着新颖华丽,对于研究北魏平城时期丝绸之路和东西方贸易、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M10,出土了3件相同胡俑④。近年来,随着太原隋代虞弘墓⑤、西安北周安伽墓⑥的发现和科学发掘,展现出一幅幅人物形象生

•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

基本信息:编著:河南博物院 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1587内容简介:  2019年,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引进了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该展览以翔实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依托,以大量实物展示为基础,以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发展为线索,反映了河南省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心地域的文明进程与重要文明成果。本书为此展览配套 ...

• 陕西古代青铜器

基本信息:作者:杨曙明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1365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陕西境内出土的100件(组)青铜器,主要围绕青铜器的发现、发掘、流传、收藏和研究的过程,重点讲述青铜器背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器物的特点特征、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及重要意义,是学习了解陕西历史、研究青铜器文化的一部精品力作。目录陕西青铜器概况 陕西青铜器的时代特征 ...

• 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营建考察——以石家河聚落群、陶寺城址为例

全文阅读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营建考察——以石家河聚落群、陶寺城址为例(作者:牛世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婧雅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9年第5期)

• 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古调查——铜石并用时代至希腊化时代

任萌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阿尔罕布拉宫:历史、修复与保护

阿尔罕布拉宫 | 林国靖 摄影阿尔罕布拉宫:历史、修复与保护Alhambra: History,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卡米拉 · 米莱托 Camilla Mileto 费尔南多 · 维加斯 Fernando Vegas顾心怡 译 Translated by Gu Xinyi摘要:文章简要描述了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功能变更的历史,并对

• 周繁文:秦汉番禺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考(下)

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专辑《芳林新叶——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陈晓露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为2017年11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第二届)”的成果之一,共收录了21篇历史时期考古领域青年学者的研究论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意义。本公众号特用专辑的形式将其中的文章逐一推送,以飨学界。如需近一步了解,请核对原书。秦汉番禺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考(

• 天空知道过去的痕迹:空间考古学家的奇妙旅途

作者: Jo Marchant一本从太空回看过去的新书让本文作者既惊喜又遗憾。相关图书《空间考古学:未来如何重塑历史》( Archaeology from Space: How the Future Shapes Our Past)作者: Sarah Parcak出版社:Henry Holt(2019)在权力中心转移之前,塔尼斯(Tanis)作为古埃及都城走过了350多

• 唐代译经僧的活动和中亚地区

唐代译经僧的活动和中亚地区(中田美绘 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前言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已稳固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唐代,中国佛教除了在教义领域加以充实外,还在佛经的翻译上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如一切经的整备等,也由此迎来了佛教发展的黄金期。在佛教鼎盛的背景下,佛教僧侣们大显身手,一面以各种形式与社会 ...

• 川胜义雄的《魏晋南北朝》:跨文明的比较史尝试

川胜义雄(1922-1984),是日本京都学派东洋史学第三代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国际学界久负盛名,国内已翻译出版了他的代表论著《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徐谷芃、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为读者所熟知,这里不烦多作介绍。而他的另一部名著《魏晋南北朝》,则将于近日由楚尘文化出版中译本。身为译者,我必须要说这次的译介工作是一次难得的,兼具精神探胜与感性激荡的经验;在合卷终稿之余,刺激感仍久久未能平息。故 ...

• 艾骛德:蒙古人如何从世界秩序的颠覆者变为保守派?

2019年11月11日至14日,国际著名蒙古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艾骛德(Christopher P. Atwood)教授应邀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学,进行了四次精彩的学术报告。艾骛德(Christopher P. Atwood)教授如何解读《马可波罗行纪》中的地名?11月11日18:00-20:00,第一场讲座在国学馆122会议室举行,题目为“《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三个元代行政单位:Kinǰin Talas (欣斤塔剌思),Silingǰiu(西宁州)及 Kun .

• 邱轶皓: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

正如拉施都丁在《史集》开篇处的宣告,“还有什么事比成吉思汗国家的建立更值得一提的呢?它被认为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蒙古帝国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19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邱轶皓受邀参加上海图书有限公司、杨浦区图书馆主办的“海上博雅论坛”,举行“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古史研究”主题讲座,一百余名观众参与此次活动。讲座现场如何认识并想象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横贯欧亚、幅员辽阔,众多族 ...

• 张国刚:从秦奈到赛里斯,古代西方对中国的想象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对西方世界有着无尽遐想,西方世界对遥远的东方同样充满了神奇的向往,从希伯波里安人到秦奈、赛里斯,都是这一认识过程具体脉络的体现。神秘的希伯波里安人与黄河流域流传的“西王母”故事相类似,在地中海边的古希腊也有一段关于远东的希伯波里安人(Hyperborean)的动人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阿里斯特(Aristeas)进行了一次传奇的东方旅行。根据传说,阿里斯特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之间马尔马 ...

• 我国县市同名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2019年7月2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同意撤销上饶县,设立上饶市广信区。在此之前,上饶县与其上级上饶市的政区专名相同,都是“上饶”。这种现象被称为“县市同名”或“市县同名”。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然而,至今县市同名现象仍然存在,江西就有南昌市南昌县。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区划调整前后的上饶市废府存县惹的祸“县市同名”现象 ...

• 霍宏伟:来自西域的车渠为何见于曹魏大墓?

车渠性质古时文献一般称“车渠”,“砗磲”(Tridacna)一词在现代常用。从历史文献来看,唐代之前,大多用“车渠”两字,“砗磲”少见,自唐开始大量使用“砗磲”一词。车渠是一种海洋生物,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洋,共计6种。我国台湾、海南岛及其他南海诸岛屿均有出产。属于双壳纲簾蛤目的1科,壳大而厚,形状略呈三角形,两壳同形。壳表面有沟垄,如车轮之渠,因以得名。壳边缘呈锯齿状。外表为白色或浅黄色,内面质 ...

• 宇文所安:唐朝的公众性与文字的艺术

韩愈写过一首短小而得到很多赞誉的诗《雉带箭》。这显然是一首文人幕僚赞美唐朝将军的诗篇,据说是韩愈在徐州的时候为节度使张建封写的。这首诗呈现了一幅布局巧妙的围猎图: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这首诗,以及将军致命的一箭,显然都是社会性的表演。骠悍的将军张建封,绝对不会在 ...

• 大足石刻研究的“史学方向”与宋代民间社会生活场景

今年是大足石刻申遗产20周年。近期出版的《大足石刻全集》出版是大足石刻研究新出发的起点。大足石刻申遗成功以来,研究成就令人瞩目,但也遭遇到一些瓶颈。宋史研究学者虞云国先生认为,以史学研究的范式与视野,联手宋史学界的研究力量,综合性研究大足石刻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宋代政治的互动关系,利用大足石窟经变造像还原宋代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今后或将成为大足石刻研究的重点与亮点。本文为作者在近日举行的大足石刻国际研讨会 ...

• 掠夺时代下的印度插画,那些生动而明亮的果蝠、松鼠

18世纪后期与19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官员委托印度的艺术家绘制了一批插图,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反映了自然世界的美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呈现出这一时期英国和印度艺术风格之间的文化融合。近期在伦敦华莱士收藏馆(Wallace Collection)的“被遗忘的大师:为东印度公司绘制的作品”首次展现了这一批生动而原始的画作。蝙蝠在用明亮的,充满智慧的黑眼睛看着你。这位艺术家将这项自然研究变成了一幅肖像画,赋予其个性和内 ...

•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五千多年前的最早丝绸是如何发现的?

中国丝绸博物馆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共同召开了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称在黄河流域的郑州市荥阳汪沟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丝织物,经研究证实,是目前中国发现现存最早的丝织品,距今五千多年。澎湃新闻近日就此专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和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主任周旸,谈丝绸起源和汪沟遗址丝绸发现始末。赵丰表示,丝绸起源于中国,本来大家都不觉得是什么问题,但是2014年在中 ...

•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大足学”研究涵盖整个巴蜀石窟

2019年是重庆大足石刻申遗成功20周年,作为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的黎方银,从1982年参加工作起,至今在大足石刻已住守37年。“最开始来到大足石刻的时候,那真是堆堆荒土、片片杂草,一片荒凉。” 黎方银在大足举行“2019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纪念会”会议期间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37年了,我今天想起来好多好多事情就像昨天一样,仿佛时间一晃就过来了。”黎方银也就 ...

• “多应自写真”——明清女画家笔下的女性之美

明清二代涌现出多位擅绘女性形象的女画家,她们身份不一,其中既有大家闺秀如方维仪、邢慈静、黄媛介、金礼嬴等人,亦有青楼名妓如薛素素、李香君等人。不同身份的明清女画家在画题选择上并没有表现出泾渭分明的倾向,反而相互之间颇有相惜之意。不少闺阁画家就曾跨越身份的鸿沟图绘前代名妓肖像,如金礼嬴曾绘《顾横波夫人小影》,管筠曾绘《柳如是小像》。女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自画像还是他人肖像,无论是宗教题材或是仕 ...

• 传承宋代织锦的清代宋锦:织工精细,纹饰高雅

宋锦亦称宋式锦,因图案装饰仿照宋代织锦的风格而得名。明清时期以苏州最为有名。近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中也展出了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藏一级织绣文物“清乾隆红地夔龙凤八答晕纹锦织成料”。本文以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三件清代宋锦为例,对清代宋锦艺术特色进行阐释,可知清代宋锦传承宋代织锦的装饰风格,织工复杂精细,纹饰格调高雅,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宋锦亦称宋式锦,因图案装饰仿照 ...

• 意大利的考古遗址公园,是怎么建设和活化利用的?

作者: 杜骞,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助理研究员;曹永康(通讯作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本文摘自“意大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活化利用指南》导读”,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19年6月刊,总第199期P83-87 引言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我国当前的热点议题,其中,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由于跨学科特点,需要建筑学、规划学、考古学、文物保护科学的共同参与。目前,将

• 冯时:失落的规矩

  编者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测画方圆的工具,原本只有“矩”,而没有“规”;作为人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又只有“规”而没有“矩”。古人基于对阴阳的思辨,终于以“规矩”来表现方圆,圆天方地的宇宙观自然也就具有了规矩的意义,体现着先民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朴素价值观。失落了圆方、失落了规矩,就失落了传统,失落了对己身文化的认同。  我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博大,乃在其于事 ...

• 福建最早的新石器遗址——壳丘头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岛西北部的平原镇山显美村南垅自然村。遗址北依低矮的马后埔山,南面为古海湾滩涂,处于山麓与海湾间的台地之上,海拔5 米,遗址所在地原为山麓向海湾延伸的低缓坡地,之后开垦成为耕种的台地。遗址东南面是平原镇往白青乡的公路(X163),北面距海约5 千米,东南距平潭县城15 千米(图1)。  图1 壳丘头遗址远景  遗址于1964 年调查时发现,当时东面台地已被X163 切断,而早在1958 年,当地村民 ...

• 玉门关汉简

基本信息:主编:張德芳 石明秀编著:敦煌市博物館 甘肅簡牘博物館 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47515280内容简介:  此次整理出版的《玉门关汉简》,共收録敦煌市博物馆藏玉门关(亦称“小方盘城”)遗址及周边烽隧发掘出土的汉晋简牍729枚,其中517枚属首次整理公布(包括1998年小方盘城遗址出土汉简381枚,悬泉置遗址1987—19 ...

• 悬泉汉简(一)

基本信息:编著:甘肃简牍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547513064内容简介:  悬泉汉简中最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最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 ...

•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第四辑)

基本信息: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100175630内容简介:  本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任务是借同道之力,深入挖掘丝路历史、地理 ...

• 又见红山

基本信息:编著: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3024内容简介:  2019年10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又见红山”大型文物展览,本次展览以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红山文化精品文物为主体,并向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相关文博单位借展。展览中的玉玦形龙、玉C形龙 ...

•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徐昭峰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101141610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的细化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文化演进脉络,对几支存在争议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如小珠山一期文化的来源、小珠山四期文化的性质、双砣子二期文化的性质和上马石瓮棺葬类型的提出等。在文 ...

• 故道:陈仓古道调查报告之二

基本信息:编著: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624482内容简介:  本次故道沿线调查涉及内容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注重清姜河、嘉陵江流域古遗址的调查,充分了解其时代特征、遗迹内涵及分布特点,并结合文献史料,对研究故道及相关问题都有积极意义。目录概述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理环境 008  一 清姜河 008  二 嘉陵江及其支流 009  ...

• 学术课题引导下的田野工作——河北坝上地区史前考古项目的策划、进展与初步成果

全文阅读学术课题引导下的田野工作——河北坝上地区史前考古项目的策划、进展与初步成果(作者:郭明建 兴隆遗址联合考古队/暨南大学历史学系)

• 渭河平原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变化——华县东阳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全文阅读渭河平原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变化——华县东阳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作者: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9年第5期)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