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王睦教授谈“裤子的发明——新疆史前服饰研究新进展”

  3月30日下午,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睦(Mayke Wagner)教授应邀为师生带来“裤子的发明——新疆史前服饰研究新进展”学术讲座。本次报告由靳桂云教授主持,柏林自由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佟派(Pavel Tarasov)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芬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内容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王睦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团队对史前时期新疆吐鲁番地区驻金店遗址墓葬中出土假肢的考古学案例研究。 ...

• “过渡地带”视野下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嘉峪关。西北有句民谚:“一出嘉峪关,两眼泪涟涟。往后看鬼门关,往前看戈壁滩。”西北的人们常把嘉峪关看作“口内”与“口外”、内地与边疆的分界线。另一张是敦煌。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但敦煌又位于人们视为“口外”之地的“边疆”。作为分界线的嘉峪关与作为丝路文明中心的敦煌,二者文化边界并不一致,这恰恰体现出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是一个“过渡地带”。因此,要理解河 ...

• 韩建华:“中国中世纪都城系统”的考古学观察——以长安城为中心

摘要:公元3-10世纪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融合和隋唐一统天下的盛世局面。这一时期,都城的规划、设计、布置有一定的相似和沿承,形成所谓的“中世纪都城系统”。中国古代都城的考古学研究,把中世纪的都城系统更具体化为:“邺(曹魏十六国)——洛阳(北魏)——邺南城(东魏北齐)——大兴(隋)——长安(唐)”。在此系统中,长安城前后经历了十六国、西魏、北周,至隋大兴和唐长 ...

• 循环往复:玛雅历法的时间观

  中美洲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渊源久已成为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热度至今持续不衰。美洲早期居民的主体是距今15000年前后由东北亚地区迁徙而来,这已是有大量考古资料支持的定论。张光直因此提出:“中国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我们把这一整个文化背景叫作‘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  中华文明因为与周边文明的广泛交流,如海纳百川般不断发展壮大;中美洲文明则孤悬海外,坚守着纯粹 ...

• 遗产视野丨自由的囚徒:俄罗斯文化遗产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小学四年级时,班里来了一位年轻的新老师,她上任后不久就买了两张地图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从此,我常常踩着椅子盯着地图,琢磨这些颜色背后的意思。在那张世界地图上,自己生活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小圆点。相比之下,正上方那一大片令人惊讶的粉色,第一次直观地让我感受到“辽阔”二字的意义——那里,就是俄罗斯。 殖民史和文化记忆每个翻阅世界地图的人,不仅会被俄罗斯的辽阔所震撼,或许也都问过,这

• 看国外怎么保护文化遗产?

  日前,笔者参加一个主题为都市文化遗产继承的学术研讨会,与会期间,听取了一位来自德国的学者讲述有关欧洲阿尔卑斯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该项目被称之为:阿尔卑斯山区发展方案,也叫阿尔卑斯地区农村的新型待客文化。该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该地区旅游发展,进而保护其独有的文化传统。 阿尔卑斯山区地理环境风貌  阿尔卑斯地区面积约450平方公里,人口达七千万,该地区分属七国。自史前起就有人类在此定居,

• 意大利利沃里城堡的重生逆袭之路

城堡改造Castle Transformation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是文物古迹活化的途径之一,这在意大利建筑学中是一门专业学科,它所考虑的不仅是如何保存建筑本体的价值与历史信息,也要寻找与建筑空间及形式相匹配的新用途。位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都灵市的利沃里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Castello di Rivoli--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是建筑修复改造的一个典范,自

• 学术文摘丨壁画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第2期壁画类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吴健 摘要:敦煌莫高窟壁画数字化是数字遗产领域影响较大的项目,数字化工作较有典型性——通过数字化技术最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承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通过与国内外的合作,完成了各项科研攻关,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敦煌石窟数字化的方法和规范流程,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后来又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发挥企业平台,将科研成果充分转化,形成

• 近年西南地区冶金考古与盐业考古的新发现与研究

  西南地区近年来一直是手工业考古发现和研究非常活跃的地区,重要考古发现频出。在这次会议上,展示了近年来手工业考古的新发现和新研究,以及遗产保护的总结和思考。这里选取部分予以简要介绍。  四川洪雅铜矿山矿冶遗址的调查    四川洪雅铜矿山遗址位于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历年来发现有大量铜矿渣和矿洞遗存,相传为汉文帝赐邓通炼铜铸钱之地。2016年5月初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洪雅县相关部门联合在铜矿山

• 图书资讯丨中国文化遗产知识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和读者感兴趣的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工作、文物的流通、考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法制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目的是帮助读者提高对文化遗产认知的水平,通过学习阅读,激励大家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全书图文并茂,既适合作为通识 ...

• “塔拉科万岁!”——世界遗产塔拉科考古遗址的“历史重演”模式初探| 爱遗产·爱生活

图/Viva2008中的戏剧表演活动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塔拉科考古遗址2000年,世界遗产家族又增添了一项来自西班牙的成员——塔拉科考古遗址。该遗址位于西班牙东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塔拉戈纳市,毗邻地中海,塔拉科正是其古罗马时期的名称——这是伊比利亚半岛最早的一座古罗马城市,也是古罗马时期“近西班牙省”的首府。 西班牙(Hispania)是伊 ...

• 林硕 | 一带一路的序曲:是谁叩响了天朝的大门

作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章发表在《文史知识》2017(4),原名《谁是丝绸之路的首位欧洲访客》,有改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在文章开篇,让我们来读一段《鄂多立克东游记》中令人睁目结舌的描写:两位僧人开始鸣锣,我亲眼看到数千只非常奇特的野兽,从园林假山的洞穴中闻声而出。其中我认识的有野猫、猴、狒狒、狐狸、狼、豪猪,还有长角的人面动物。我问同行者这是怎么回事?他笑着答道:这些动物

• 中国造纸史话|中国造纸术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中国造纸术是通过阿拉伯而传入欧洲的,虽然在这以前欧洲早已接触并使用了纸,但多从阿拉伯进口,每年要付出大量金钱。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看来是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最早的转运站。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统治者750年夺取政权后,下令除尽被推翻的倭马亚朝宗室成员,于是前朝太子拉赫曼(Abdal-Rahman)带一批人逃到北非避难,再前往西班牙,于756年在西班牙境内建立政权,史称后倭马亚王朝(公元756—10

• 中国造纸史话|中国造纸术在中亚、西亚和北非

    中亚、西亚各国古书通称西域诸国,早在西汉时即与中国往来,丝织品、铁器、药材、纸张等即从中国输入这些地区。至唐代时通往西域诸国的商路再次繁荣,使者、商人几至相望于道。20世纪后沿这个陆上通道所经之处既有丝绢出土,亦有古纸出土。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Hedin)在新疆楼兰遗址发现魏晋纸本文书,多为麻纸。1901年英国人斯坦因(AurelStein)在新疆发现东汉字纸,1933年黄文

• 复原公元3 ~ 7世纪中叶西域佛教发展状况的最佳案例

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何恩之、魏正中 著,王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简体横排 平装定价:188.00元作者简介魏正中,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疆佛教、地中海、罗马帝国、丝绸之路等领域的考古研究。何恩之,美国罗格斯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佛教艺术史专家。序言 欣闻我与魏正中合著的Archaeological and Visual Sources of Meditat

• 葛兆光:“聊为友谊的比赛” ——从陈垣与胡适的争论说到早期中国佛教史研究的现代典范

引言1933年,在中国宗教史研究上是相当重要的一年。此前,道教史研究领域虽然也有一些零星的道教著作和论文,但或未完成而不能呈现其思路(如许地山),或为概论而论述不够深入(如傅勤家)。可是在这一年,道教史研究方面,因为有了胡适和陈寅恪的两篇论文,中国学界的道教史研究有了一个新起点。而在佛教史研究方面,此前的沈曾植、梁启超等,虽然已经开始接受西洋或东洋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佛教传来、佛典翻译

• 杨富学 张田芳 |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为禅学原著说

  2018-01-03 杨富学 张田芳 敦煌民族宗教与文化研究摘 要: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长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刊布既久,但属性一直无法确定。言其为译作,但找不到原典来源;言其为原著,却未能提供确切证据。观其内容,主要在于论述心性问题,禅味十足。稽诸敦煌发现的禅宗写本和各种禅籍,可以看到,回鹘文《说心性经》大量引录敦煌禅宗写本《观心论》、《修心要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以及禅

• 方城骑羊佛:不是西域胡人,而是云南铁匠

  方城骑羊佛:不是西域胡人,而是云南铁匠今年5月29日,央视10套《百科探秘》栏目播出了南阳方城县《神秘的巨石佛像》。我国著名的西域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多次来到南阳,认为方城摩崖石刻骑羊佛在西域一带,比如在库木图拉、克孜尔等地的壁画中都能见到,而在中原却从未见到。因此推断,佛沟摩崖造像石刻既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又早于云冈石窟,属西汉时期的佛教文化艺术造像,也说明方城是西汉时的丝

• 犍陀罗佛教美术 ——读宫治昭《犍陀罗美术寻踪》

    前段时间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圣境印象——印度佛教艺术展》,为普通观众开启了一道欣赏印度佛教美术的窗口,但事实上,这些看上去充满异国情调的佛教造像,早在公元3世纪时,便沿着丝绸之路逐渐向东传入古代中国,尤其是西北印度犍陀罗造像样式,对中亚和西域的影响更为直接,继而在河西及中国内地留下踪迹。    2013年底,笔者随导师李静杰教授去了一趟印度,较大范围考察了印度的佛教艺术遗存,期间所见到的造

• 贵霜时期秣菟罗造像

  2017-09-25 黄蓉 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 本期为大家介绍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珍藏的贵霜时期秣菟罗造像。秣菟罗造像 贵霜时期 高55.7厘米 宽71.8厘米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藏 秣菟罗(mathurā,又译作“马土腊”、“马图拉”、“摩突罗”)以其著名的佛教艺术闻名于世。秣菟罗的雕刻传统悠久,在佛教兴起前已成为雕刻艺术匠师的重要聚集地,曾大量制作印度民间喜爱

• 【图书】印度考古书籍推荐

  2015-05-17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由方勤、石金鸣、叶杨主编。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公立博物馆,所收藏的印度和南亚地区的艺术品在西方博物馆中享有盛誉。湖北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和深圳博物馆邀请该馆以此书为主题,精选了120余件印度艺术文物,时间从印度佛陀时代直到20世纪初,构成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印度艺术史的展览。《中印佛教

• 历史 | 佛教在印度消亡的原因及其启示

  来源:《法音》2017年第08期佛教教义及其文化博大精深,覆盖地域广,在三大世界性宗教中历史最为悠久,对过去和当今的世界文明影响巨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风靡印度一千多年的宗教,却于公元十三世纪在其诞生的故国印度彻底消亡了。这不仅对于佛教徒来说难于理解和接受,在宗教发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佛教在印度过早地消亡,有其内因和外缘,教界、学界比较共识的主要内因是印度佛教的日益学术化和印度教化,主要外缘

• 国际语境下意大利文物修复学院教学体系详解

国际语境下意大利文物修复学院教学体系详解

• 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

裕固族历史研究专家高自厚教授简介: 高自厚,男,汉族,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人。1959年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维语专业毕业。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专业研究员、副教授。长期在西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裕固族历史研究。 高自厚先生学术研究的最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于裕固族历史的开拓性研究,首先,论证了裕固族东西两部分分别源自古代蒙古与回鹘,在裕固族族源研究方面有了新

• 蔡伟杰丨望向遥远的亚洲边疆:2017年内亚史新书过眼录

在2017年的内亚史及其相关领域之英文书中译本当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四本:首先要介绍的是美国北乔治亚大学历史、人类学与哲学系教授与系主任梅天穆(Timothy May)所写的《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The Mon-gol Conquests in World History)。这本书为我们重新评估蒙古征服在世界史上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认为,蒙古征服改变了欧亚的政治版图,并且为“成

• UNESCO│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Centro Storico di Firenze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是意大利和欧洲文化的重要证明,正因为如此,它于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首批世界遗产之一。Il centro storico di Firenze è una testimonianza pulsante della cultura italiana ed europea: proprio per questo è stato uno dei primissimi siti

• 宁夏固原市南塬唐墓发掘简报

宁夏固原市南塬唐墓发掘简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固原市原州区文管所  为配合银(川)——武(汉)高速公路同(心)——沿(川子)固原段施工建设,2003年11~12月及2004年3~4月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市原州区文管所的配合下,对固原市南源开发区一带的路基沿线进行了钻探,面积3万多平方米(图一)。在市农校西约400米处的路基地段,先后共发掘墓葬43座。其中东汉砖室墓2座,北朝及隋墓7座,中小

• 杨富学:论回鹘佛教与摩尼教的激荡

  (敦煌研究院 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8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西迁至西域及河西走廊一带,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改信佛教。从历史记载看,回鹘佛教与摩尼教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早期的回鹘佛教对摩尼教多有吸收,明显地表现在回鹘佛经中

• 史党社:多彩的边疆 ——考古材料所见公元前7-3世纪秦之西北边地文化

秦文化专辑 史党社教授 西北大学目录:一.序言二.多彩的“边疆”文化三.源流——农业与游牧文化“夹击”下的边疆(一)农牧交错带畜牧传统的形成与“戎狄”之域的游牧化1.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畜牧传统的形成2.西北地区“戎狄”之域的游牧化(二)秦对西北之扩张(三)小结四.结语一.序言2014-2015年,在屡屡发现戎人文化遗存的甘肃省,又有漳县墩坪遗址的发掘,墓地的主人,被认为是“西戎”中的豲戎,年代在

• 最静谧的阿富汗伊斯兰文化遗产:贾姆宣礼塔

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d0556bi15if&auto=0  (贾姆宣礼塔是阿富汗境内少数保存完好的纪念物之一,代表了阿富汗历史上的古尔王朝时期(Ghurid dynasty. 1150-1216)的卓越艺术创造力和对建筑结构工程的娴熟掌握,它展示了一个已经消失的杰出文明艺术成就©UNESCO)(贾姆尖塔颇具创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