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贺云翱:对科学的创造表示礼敬

  科学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考古学是具有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历史知识、人性情感、文化遗产等多重功用的学科。毫无疑问,要实现这些学术目标,必须借助于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论和工具。近年来,考古学在这方面的创新成果颇多,不久前出版的陈淳先生翻译的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和保罗·巴恩所著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充分展现了世界 ...

• 讲座纪要|齐东方《“镜”中的世界》

  2020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莅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中国考古大讲堂”,带来题为“镜中的世界”的专题讲座。一面小镜子反映内外两重世界,历史时期考古常见的铜镜,究竟能讲述何种故事?齐东方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  进入正题前,齐东方老师以既往研究中的问题为引子,先让同学们思考 ...

• 以简牍学视角看武威汉简

以简牍学视角看武威汉简  杨红伟《武威汉简集释》较集中地揭示了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传播的历史,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类型;揭示了中央政府在西北地区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的经略史;也揭示了河西走廊先民的社会生活史、医疗史。这套书不仅为中国文化史、西北区域史的研究发掘了新史料,拓展了新领域,也见证了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多元的 ...

• 焦兴涛丨传统雕塑中“具象”看法

一个词汇的出现与使用往往是源于现实境遇状况的变化,比如传统雕塑中就很少有“具象”这一说法。习惯上,我们在提到“具象”这个词汇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应于“抽象”的概念来使用。如果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按照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我们习惯于把抽象艺术看作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而把具象艺术看成艺术形 ...

• 应更关注泉州的商港风物遗存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古代城市,由于政治、经济、地理、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类型。不同的城市类型有其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模式,开展城市考古或城市历史研究,研究者也须对不同类型的古代城市有所认识,基于不同类型的历史城市或城市遗址,其城市要素的先后排序也有所 ...

• 夏都二里头:最早的“中”国丨刘庆柱

刘庆柱接受《洛阳日报》专访拍全家福,辈分最高的人位于画面中间……当代中国人为何热衷于求“中”,这种对“中”的认同又从何而来?问题的答案,从二里头遗址中可窥见一斑。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接受本报专访,讲述二里头遗址对“中”的追求,以及这种求“中”理念如何一脉相承传至今日,形成国家认同的民族基因。01 ...

• 牛來穎:唐代驛路與券食之制

唐代驛路與券食之制 牛來穎涼州在河西四鎮中居於最東端的位置,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之自兩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時期不僅是軍政中心,也是經濟往來的通道。西出都城長安,一個個驛站,承接著過往的使者、官員、將士、行旅,一路向西,涼州作爲通往西域的重要節點,發揮著交通樞紐的作用。 一、京城西面關與驛路2016年,“唐蕃古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 ...

• 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距今约5000年前,满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黄河中游聚合,文化碰撞,社会变革,华夏文明在这里绽放。从4300年前开始,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两岸,河汾之东,陶寺人夯土建都;陕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筑城。双城隔河遥望,南北呼应,并峙数百年……  近日,“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亮相山西博物院,陶寺和石峁两大遗址出土文物同场展出 ...

• 带着公众走近考古、“触摸”历史

  考古是个小学科,但不是一件小事情。  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史,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智慧的民族。然而,历史已逝、物是人非,现代人要想准确地读懂历史并非易事。尤其在今天,快速的生活节奏让普通大众无暇甚至无心去深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种情况下,以通俗方式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便显得十分必要。  这样的认知让我意识到大学 ...

• 考古路上,能吃苦才可得真知

  我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段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岁月。20世纪80年代,我考入郑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后进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随导师邹衡学习夏商周考古。学术理想从此萌发:为探索中国历史与考古研究尽微薄之力。此后,我便潜心于夏商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回首治学之路,我深感做学术是对品格的锤炼,能吃苦是其中重要一关。  记得20 ...

• 揭开文化谜底,探究中华文明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书写山东考古的四十年

  了解过去,才能更清晰地认识现在。将尘封在历史尘埃中的遗迹挖掘出来,让古代文明穿越书本直观地呈现在大众眼前,这正是考古的魅力所在。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华夏大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面貌,经济生活等一幕幕生动的历史画面便有了载体。山东近代考古学研究的序幕是由1928年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所揭开的,自此以后,大汶口文化 ...

• 陈胜前教授主讲《考古学的天地》

  10月21日19:00-20:00,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陈胜前教授在公共教学三楼3409开讲,为2020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考古学的天地》。历史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吕学明,党委副书记白洁老师出席讲座。来自历史学院的2020级硕博新生、明德书院的2020级强基班学生,以及历史学院2018、2019级学生近三十人齐聚一堂,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共同领略考 ...

• 徐中舒 |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囊者余友余永梁先生在《甲骨文例後記》中,謂商代文化頗受外來影響。其所持之理由,多本於安得生之《甘肅考古記》。更由安氏之言,推及甲骨文字: 最初似從索米特克。索米特克爲東方文字之源,巴比倫、埃及、阿利安、希伯來、阿拉伯文字,均自此來。甲骨文與索米特克相似者頗多,如鳥、人、山、水、圍等,均似,與甘肅辛店期彩色陶甕花 ...

• 沈从文:蜀中锦

 作者 :沈从文  编者按:近日,“长乐未央——历代锦绣珍品特展”正在四川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展出。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蜀锦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和织造技艺传承,特别刊发沈从文先生撰写的相关文章,以飨读者。蜀江锦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蜀锦织造活态展示区谁都知道“蜀锦”是指四川成都织造的花锦,可是蜀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历史发展中,每个 ...

• 秦人称霸西方后发生了什么?丨郭物

秦人建国和扩张的过程中曾与西戎发生了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关系,考古工作者可以从双方城址、墓葬和出土器物中发现多种文化交融的现象。西戎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但考古学家对这些半牧半农的人群却知之甚少,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墓地的发掘逐步揭开了西戎一支的神秘面纱,自2006年开始发掘以来,马家塬墓地迄今已发现66座墓,2座祭祀坑,墓地中心是M6 ...

• 杂志精选|| 光影魔术 文物摄影中的透射光应用

光影魔术 文物摄影中的透射光应用文 图 / 王琎 摄影是保存文物资料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考古文博领域的宣传、研究和数字化上应用广泛。与普通摄影不同, 文物摄影少了些花哨和炫技,更注重文物本身的真实和特点。即便如此,通过光影的变幻,仍能使我们更 深刻地够领略到文物的神奇与魅力 , 特别是文物摄影中的透射光应用可以让人们发现被忽略的细节。使用 ...

• 我亲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传说,还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中华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是事关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2004年正式启动,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证实了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 ...

• 以更生动的方式讲好“海昏”故事——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综述

 考古是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考古的意义,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惊世文物,而是要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这是对中华文化最大程度的解读、还原和传承,也是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游客络绎不绝  欣赏编钟表演、3D一键“换汉服”、“昌邑长安VR游”、文物巧克力……刚刚过去的双节长假,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 ...

• 拓跋鲜卑的“魂人”习俗

两方墓志再现拓跋鲜卑“魂人”习俗□段锐超两方出土的北朝墓志——北周《裴智英墓志》与北魏《奚真墓志》,明晰了两个习俗词语——“魂人”与“尸”,还原了一个湮没于历史深处的鲜卑习俗。“魂人”一词,传世史料原为孤例,所指向的习俗晦暗不明,以至于一向以点校质量为学界称誉的中华书局《魏书》点校本(1974年版)也不免千虑一失,误施标点,将“魂人 ...

• 历史学者有责任纠正被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丨李学勤

      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有时候只能说命该如此。事实上,我们走哪条路常常不是由你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一些必然的和偶然的外部事件构成。可是尽管如此,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自觉,不能随波逐流,不能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要求。  如何有自觉的意识和要求呢,了解历史就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国家,拥有五千 ...

• 敦煌、云冈、龙门 | 三大石窟掌门人论道石窟保护研究

2020年是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2000年11月30日,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成果发布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于10月18—20日在洛阳龙门东山宾馆举行。20日下午,敦煌、云冈、龙门三个石窟研究院院长与嘉宾齐聚洛阳广播电视台2号演播厅,以学术沙龙的方式,论道石 ...

• 文旅观察 | 丝路遗产的文旅融合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由我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我国新疆地区,横跨中亚、西亚,连接欧洲的陆上通道,也被称为丝路,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之路、合作之路和繁荣之路,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顺利入选世界文 ...

• 刘庆柱:黄河文化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9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应邀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做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王小蒙研究员主持。  刘庆柱先生以《黄河文化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为题,讲述了对黄河文化的解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证据链条。他首先从世界范围内分析了大河及大河中游与世界“四大文明”关系;再从黄河之于“江河”的“中” ...

• 出塞归汉 | 张磊: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与日本大阪美术馆藏《明妃出塞图》的几个问题

  8月22日,“出塞与归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国丝新猷资料馆举行。相关链接:“出塞与归汉: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国丝举办本文为吉林省博物院从事书画研究和书画鉴定工作的张磊老师的会议发言,题为“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与日本大阪美术馆藏《明妃出塞图》的几个问题”。其他参会学者的研讨会发言,将 ...

• 萨曼王朝与中国的交往丨马雍

萨曼王朝与中国的交往作者简介:马雍,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文章来源:《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5期。关于萨曼王朝与中国皇室通使和联姻之事,多年来中外史家众说纷纭。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阿拉伯古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进行了考订,对历史的真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最后指出,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萨曼王朝是最先施加 ...

• 《读书》新刊 | 陈胜前:为什么夏是一个问题

编者按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一书出版后,使得夏问题在2018年颇受热议。其间,虽有各种声音,但对知识生产背景和考古学边界的角度,推进不足。陈胜前此文,不纠结于“夏”是否存在,而是将它充分问题化,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包含了对考古学术界的整体反思。为什么夏是一个问题文 |陈胜前 (《读书》2019年2期新刊)中国考古学研究的 ...

• 湖南商周青铜礼仪及相关问题探索

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术界感兴趣的课题,特别是在炭河里城址发现之后,更成为学界同仁非常关注的热点。迄今为止,学界关于湖南商周铜器的研究论文和专著达数百篇,参与学者数十人,涉及内容从单件标本的年代、产地、制造工艺、装饰艺术,每一类器物的演变序列、文化属性,上升到铜器群整体的宏观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湖南商周青铜文明、 ...

•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二里头古都的面积都在300万平方米左右,是目前发现的商代以前最为宏大的聚落遗址。本文结合早期中国历史文化格局的变迁,拟对这三处超大型中心聚落的结构功能、统治和影响范围、形成和衰亡背景等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藉此对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有所助益。 一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良渚聚落群。虽然其中的某些遗 ...

• 沉没海底千年的大唐宝藏重现!十六位海内外学者专业解读「黑石号沉船」

© 展玩图文消息版权已交由版权机构代理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未经授权复制、抄袭或抓取,违者必究  大唐宝船:黑石号沉船所见  9-10世纪的航海、贸易与艺术  📚上海博物馆×上海书画出版社公元826年的冬天,一艘满载大唐奇珍异宝的阿拉伯商船正驶向波斯湾,劈风斩浪。然而起航后不久,它便不幸沉没在印尼爪哇海域的黑色大礁石 ...

• 学术前沿|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网络:总督

(伊朗苏萨遗址的法国考古中心)   该系列讲座课程由复旦大学研究员吴欣博士与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研究员Wouter F. M.Henkelman 博士联合进行网络教学。旨在引导对波斯文明感兴趣的研究生学习如何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理解和探讨古代文明。   该讲座将以阿契美尼德帝国为例,以世界文 ...

• 上图观止︱陈先行说善本:如何鉴定北宋版刻?

本文整理自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创办的“观止讲堂”,由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讲解善本古籍。陈先行,1951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溧水。1973年入职上海图书馆,从顾廷龙、潘景郑先生习版本、金石之学,长期司事古籍编目与版本鉴定。曾为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访问学者,编著(包括与人合作)有《中国古籍稿抄校本 ...

• 川大考古60年|西南考古学奠基人冯汉骥小传

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由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于1960年创建,至今已有60年。在长期的考古教学、科研与实践过程中,为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的考古文博事业培养了大量中坚力量,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风格与学术特色,在中国西南考古(包括西藏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尤其是宗教考古、美术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方法论)等领域具有深厚的传统和强劲的实力,近年来也致力 ...

• 重读“黑石号”(上):沉船何来,亮点何在

上海博物馆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此沉船打捞物品的相关情况,在“黑石号”文物来上海博物馆展览之际,分别从“黑石号”的发现及相关情况、“黑石号”出水陶瓷器的亮点、“黑石号”瓷器与长沙窑产品贸易、绿釉与白釉绿彩器相关研究、“黑石号”陶瓷器与扬州港方面 ...

• 重返作品:郎世宁《平安春信图》的创作及其他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并题有乾隆诗作的《平安春信图》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一幅关键作品,与养心殿西暖阁西壁贴落及另一幅“双胞胎”挂轴具有共同的核心图像。这组画作近年引起学者们的热切关注,研究者对其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解释。本文的目的是重返作品本身,注目于画作的形式、比例、色彩等方面,并发掘与创作过程有关的档案材料。同时,作者以《平安春 ...

• 专访丨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关系”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文物保护在文化的发展、传承上具有重要意义。”10月20日,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说:“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三个方面,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必须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做旅游开放。”赵声良说:“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 ...

• 吴健:“数字敦煌”让文物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10月13日,由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主办的“启航·数智新经济”系列论坛开讲,第四期围绕“数字如何赋能文化新业态”主题进行探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在研讨时表示,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文物走出敦煌、跨出国门,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是文物传承保护的远大目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 ...

• 公众考古学(第一辑)卷首语

  卷首语Ⅰ  对考古学而言,我们赶上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考古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融入社会,走近大众。尤其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书刊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无处不见考古的身影。在学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的中国考古学大会,还有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新发现、新成果云集, ...

• 罗泰:我为什么要研究青铜时代

学 术 自 述我半个多世纪前出生在当时的西德,在那里读到大学二年级。从1981年起,我主要生活在美国,2004年加入美国国籍。我们家和中国原先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而且和大家普遍猜测的相反,我根本不是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1878—1966,20世纪30年代曾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的后人,他只是我五服之外的一位远亲,我 ...

• 青铜催生了中国丨许宏

新亚文化的中国通史大师课课程、游学营都办得不错,现在又出版了《中国通史大师课》丛书,大司马已经阅读一部分,可以打破不少刻板印象,特别向大家推荐。我们特地挑选了许宏老师讲述的青铜器的传播及其与中国文明的关系,这一章冲击力颇大,许宏老师亦将有专门讲述青铜之路的新书《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出版,敬请大家期待。请输入标题 ...

• 推介中国考古学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

  9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把我国的考古工作从“一项重要文化事业”提升到了“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这样一个崭新的高度。  中国埃及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贾笑冰认为,这一提升,是2016年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 ...

• 郭大顺丨礼出红山 --牛河梁“坛庙冢”祭祀建筑遗址群再解读

1986年7月25日,一条关于辽宁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的新闻报导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这条报导说:“辽宁西部山区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说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还讲到“这为夏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进而又说到“这种‘坛庙冢’三合一的建筑遗址,有点 ...

• 罗丰 | 中国之前的中国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  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对中国考古学史来说除去王懿荣在药铺的龙骨上发现甲骨文这件震惊中外学术界的大事外,还有一件事则与真正的“龙骨”本身有关。德国驻华使馆的哈伯勒(K.A.Haberer)将在北京搜集到的一批“龙骨”也在一八九九年运回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研究这些化石后认为,这里面大约有九 ...

• 开创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丨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王巍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讲话。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和提出明确要求,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作为一项文化事业,而且把考古工作看作“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

• 武威汉代医药简牍的艺术魅力

  1972年11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出土了东汉医药简,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较完整的医学著作。武威汉代医药学简牍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以及一些其他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前有关医药学方面的实物资料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我国医药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经过四十多年整理研究后,人们 ...

• 何彦霄:可读的丝绸——罗马帕米拉的丝绸与罗马文学中的赛里斯形象

2020年9月13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2期)“可读的丝绸——罗马帕米拉的丝绸与罗马文学中的赛里斯形象”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芝加哥大学博士候选人何彦霄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客座教授李旻(UCLA)和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教授主持。讲座由物质文化与文本关系切入,进而讨论了考古学材料中的罗马帕米拉和帕米拉丝绸以及 ...

• 唐五代岭南西部粟特人踪迹考

唐五代岭南西部粟特人踪迹考刘勇    通过对唐、五代时期岭南西部粟特人活动踪迹的查找和考证,文章借以分析在岭南西部的粟特人事迹、南下目的及其五代以后不见于史籍的原因。认为这些粟特人是在唐中后期朝廷重用胡将、岭西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从北方南下岭表,没有确切的例子说明岭西有来自海路的粟特人,他们大多以军职或行伍世家的面貌进入 ...

• 一篇影响深远的好文: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编者按考古学者陈胜前从考古学理论中达尔文范式的文化基因论出发,结合考古事实与相关学科的认识,整理了部分中国文化基因的史前渊源,有助于今人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起源。其主旨一如既往,强调中国悠久的农业史对中国文化、社会与思想的形塑作用。力 匕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廴 匚文 | 陈胜前(《读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官:“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合作发展树立典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 当前,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方积极携手,共同抗疫,合作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复苏挑战。在这一特殊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世界注入信心与正能量,为国际合作抗疫、共同发展树立典范。近日,针对后疫情时期“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合作与复苏、文明交流与文化间对话方面的重要作 ...

• 景峰:丝路申遗合作促进文明对话与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认为,多国申遗合作是创新的国际合作途径,中国与相关国家加深了了解,增强了互信,为今后进一步全方位国际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涵之一。针对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在推动国际文明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经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 ...

• 葛兆光:在历史、政治与国家之间的民族史 ——读吉开将人《苗族史の近代》有感

危机当头,学术不能置身事外九一八事变(1931)与伪满洲国(1932)建立之后,整个中国都在风雨飘摇之中。1934年,顾颉刚和朋友们在北京创办了《禹贡》半月刊,虽说是讨论历史和地理,但心中想的却也是民族和疆域。在发刊词中,顾颉刚针对日本分割中国边陲与分化中国民族的论述,痛说“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怎 ...

• 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各类专项研究也层出不穷。适时地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出发,总结、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以管窥中国古史发展与演进的基因,显得愈加必要。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三对特征”值得注意。  多元与一体  在今 ...

• 【敦煌与中外关系】杨富学 米小强|贵霜王朝建立者为大月氏而非大夏说

杨富学 米小强(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甘肃兰州,730030;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原刊《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第168—179页 摘要:关于贵霜帝国的建立者究竟为大夏还是大月氏,学界争论已久。因各有所秉,而又缺乏更坚实的证据,长期不能解决,近期相继公布的悬泉汉简资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悬泉汉简明确显示, ...

• 大月氏与吐火罗的关系:一个新假设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月氏之“月”为疑声母字,今音不当读作“肉”。它是Kushan(古译贵霜)一名所从出之Kush的汉语译音。月氏人操东伊朗语,游牧于汉代的北祁连,即今东部天山以北,而把天山以南的非伊朗语系绿洲诸属国居民称为吐火罗人;是东伊朗语tu-gara的汉字音写,译言大山,盖指天山。月氏西迁时,也把对其疆土格局的理解带 ...

• 吴维羲 || 图像的力量:三星堆青铜神树与汉代摇钱树研究

图像的力量:三星堆青铜神树与汉代摇钱树研究吴维羲(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研究院)辛巳桃月,因撰三星堆博物馆陈列扩展总体设计方案,为求“神树厅”内容设计活泼广大化而不违学术之严谨性,故对三星堆神树与摇钱树的内涵、二者之关系、摇钱树赋形来源等方面多所究心。憧憧往来,沉思默虑,随想随录,爰成斯篇。一 以中为尊——神树、神山与中轴神树象征 ...

• 中国北方农牧交融与畜牧业起源发展进程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选取内蒙古中部、辽西和新疆北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归纳考古发掘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碳十四测年和DNA检测数据,以更为广阔的蒙古高原和欧亚草原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北方农牧交融和畜牧业起源,认为:从早期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大型聚落,到采集和狩猎存在下的农业聚落的繁荣,再到农 ...

• 红山文化为神权古国的再次证明—从辽宁朝阳半拉山遗址考古发掘分析

红山文化为神权古国的再次证明——从辽宁朝阳半拉山遗址考古发掘分析李伯谦  “古国”是苏秉琦先生于1985年在辽宁兴城考古座谈会上作的以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为题的讲话中首先提出的,1986年刊发于 《辽海文物学刊》创刊号上。苏先生说:“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而不必专指特定含 ...

• 考古学者陈淳:考古学家的天职是怀疑和批判

  在一般大众的观念里,考古学是一项从物质遗存中重现古代历史的学科。大众对考古学最直观的印象,是胼手胝足的考古学者在黄沙漫天与灼热的阳光中发掘着考古遗存。这似乎折射了考古学在中国百年来的尴尬境遇:历史学者们习惯于把考古学的材料与成果视作历史学的补充与附庸;考古学者在辛勤的研究与探索之外,对于考古学的另一个层面——通过物质文明反思 ...

• 卜风贤 | 古代灾后政区调整基本模式探究

  古代灾后政区调整基本模式探究文 | 卜风贤引言中国最早的关于灾后政区调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水,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这样看来是因为洪水,统治者才开始最早的行政区划的。虽然很大程度上认为从传说中的夏代到商代一直到西周的大约一千多年 ...

• 为什么汉代重视天马而轻视骆驼?丨葛承雍

△ 丝绸之路骆驼风景(汉代符号)作者 | 葛承雍 来源 | 丝路人文地理公众号敦煌悬泉汉简的记载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汉代重视天马轻视骆驼的原因。汉代张骞通西域后,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其作为外来“奇畜”不为人知与熟悉,也缺少相应精湛造型的艺术品,与唐代出现的大量骆驼文物相比,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因而汉代人们梦幻的天马成为真实的外来引 ...

• 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丨徐苹芳

考古学分区是指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夏鼐先生说:考古学文化“是考古学上的持别术语,是有它一种特定的含义。这是某一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文化在物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到一群东西的总称。……考古学上的文化是表示考古学遗迹(尤其是原始社会的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复杂的共同这样一群特定类型的东西合在一起,我们叫它为一种文化 ...

• 巫 鴻 ▏ 國 外 百 年 漢 畫 像 研 究 之 回 顧

  1881年, 柏林东方协会展出了斯蒂芬·布舍( Stephenw·Bushell ) 从中国带回的一套汉画像拓片, 五年后, 米勒(D·Mills ) 又收集了另一套拓片并赠给大英博物馆。这两起事件标志着西方最早对汉画像的介绍, 也激起了若干汉学家去实地调查研究这类资料的欲望。著名法国学者沙畹于1891 年访问了武氏祠、孝堂山等遗址, 他的《中国两汉石刻》一书在1893 年发行 ...

• 【考古札记】刘胜兰:两千年前 “小王子”的 童真世界——海昏侯嗣子墓揭秘

自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屡次震惊世人。除刘贺及夫人两座主墓外,墓园中还有七座祔葬墓,其中的五号墓经考古发掘确定墓主身份为刘贺之子刘充国。如今,刘充国棺木中的出土文物仍然存放在考古实验室中,进行清理保护,大众只能通过影像先睹为快。与刘贺墓相比,刘充国墓中的金玉珠宝少得可怜,青铜重器更是没有 ...

• 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绘制过程丨郑岩

唐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发掘。韩休曾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部尚书等职,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其夫人柳氏,出身河东世家,天宝七年(748年)卒,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该墓甬道和墓室内大部分壁画保存较为完好,我曾讨论过墓室北壁的山水屏风和东壁乐舞图的题材与形式,本文再对乐舞图的绘制过程略作分析。乐舞图占据墓室整 ...

• 吕博:中古的服饰与政治

中古史领域青年学者的崭露头角,从前些年的80后的学者,到近两年涌现出的85后学者,不仅在学界内颇受关注,一些作品在学术圈外也有不俗的表现。今年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头饰背后的政治史》即是一例,此书一度登上当当网专业史新书排行榜,作者吕博,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这本书由其发表于《历史研究》的一篇学术论文 ...

• 汪世清先生与艺术史研究领域的乾嘉学风

黄苗子先生曾称汪世清(1916-2003)先生为“京城第一读书人”。然而,这位读书人一生低调,圈外人对他鲜有了解。汪世清先生青年时代受乡贤汪采白先生的熏陶与黄宾虹先生的影响,对徽州书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发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拓展到整个明末清初书画家的研究。黄苗子与薛永年先生都曾不约而同谈到汪先生考证工作的两个学术传统,一是乾嘉以来的朴学统 ...

• 费根《考古学与史前文明》评介

布莱恩·费根(Brain Fagan)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兼畅销书作家,有着全球第一的中文读者数量。他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考古学教授,他一生都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努力:非洲考古学的专业研究与考古学的普及。其新书《考古学与史前文明》从人类起源,迁徙,定居,农业起源,亚洲与中美洲文明等,一一道来,其间穿插考古学的种种思想、方法与技术的进步,兼 ...

• 敦煌艺术:美美与共,携手守护

敦煌,不仅是个地方,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一提起敦煌,你会觉得神秘又遥远,璀璨又夺目。对于敦煌,我们如何走进它,了解它?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来到关山月美术馆,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讲座,讲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传承、研究等等话题。赵声良是深圳的老朋友了,他多次来到深圳,架起敦煌与鹏城之间文 ...

• 活跃在“东方人类故乡”泥河湾的农民考古队

  “哪块是石头,哪块是石器,可能普通人看起来都一样,但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梁遗址,几位农民考古技工正在紧张忙碌着,有的专心致志地清扫土层,有的一丝不苟地测量记录。   泥河湾遗址群,拥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 ...

• 充分认识冷门学科的价值

  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这是一门探索自然和生命奥秘的学科,也是一门典型的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的基础前沿学科。这门学科也一直是冷门学科的典型代表,我们经常被问,“研究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9月11日,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总书记和 ...

• 在长时段中探寻伊洛社会的横截面——《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读后

  新石器晚期以后,伴随着中原龙山文化群的出现,在“多元一体”的史前文化格局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中原地区社会空前发展,成为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成功模式。距今4300年以降,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在聚落间和聚落群之间。在既往的考古发现中,常常可以见到中原地区不断汲取周围社会的重要社会成就,但 ...

• 高翔:夏文化研究传播要在大众化、国际化上下功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提出,围绕“二里头遗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传播”这一重大任务,要在打造突破性、标识性成果上下功夫,要在多学科融合上下功夫,要在大众化、国际化上下功夫。  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阳市政府承办的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学术座谈会,9日下午在有“最早的中国”之誉 ...

• 庄奕杰: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的兴衰

  2020年8月23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1期)之“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的兴衰”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庄奕杰老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老师主持此次讲座。    庄老师的讲座是其与北京大学和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者最新研究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利用已经发表和新调查的第一手环 ...

• 【边疆时空】葛剑雄 |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 ——据作者多次讲演整理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文集》等。摘要:“丝绸之路”虽到1877年才由李希霍芬命名,实际早已存在,但并非由古代中国向外开辟,张骞通西域只是利用

• 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丨崔跃忠

崔跃忠山西博物院馆员,“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策展人 晋陕大峡谷中,黄河浩荡奔腾,奏响了华夏文化的不朽长歌。在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展览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即选取黄河文明进程中的精彩片段,以考古发现讲述“黄河故事”,表现中华文明交汇融合、多元一体的特征。序厅一展览主题紧扣时代主旋律  2019年9月18日,习 ...

• 中亚为何在唐朝之后淡出国人视野?丨罗新

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几乎就在扬州“爆炸性”地发现了隋炀帝墓志的同时,西安“静悄悄”地出土了一块唐代回鹘王子墓志 ...

• 徐良高、王巍丨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

1999年秋至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在陕西扶风县云塘村西南、齐镇村西北各发掘了一组西周建筑基址。其中,位于云塘村的建筑基址结构独特,保存甚好,对研究西周社会礼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拟结合文献对它的结构、功用和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两处发掘的9座建筑台基中,F1、F2、F3、 ...

• “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在中国历史上,“中”“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密切相关。“中”“中和”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发现的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中,墓主人足下的蚌壳堆塑成“北斗”图案。山西襄汾陶寺城址(距 ...

• 考古学证实五千年文明史

  中国考古学界普遍接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经典论述。以国家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识。对于“国家”的考古学标准,维尔·戈登·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说影响深远。但是,中美地区诸文明没有金属,南美印加文明没有文字。这提示我们,各文明应有自己的形成标准。  自 ...

• 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考古呈现

  2001年到2016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理念,探讨各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以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而探讨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因、机制及特质。其中,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课题。  黄河中游地区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李家沟等遗址出土了 ...

• 青铜时代王朝文明的初霁

  21世纪以来,我们在二里头遗址中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宫城、多进院落的宫室建筑、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官营围垣手工业作坊区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这些集中出现的大宗“不动产”规划有序,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王朝文明的初现,以及绵亘近3000年的中原中心的形成。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动脉,且常常具有区划功能。在对 ...

• 考古学成果的文化生产力探析——以湖南大遗址保护实践为例

原文刊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作者:熊建华。据一个网上公布的统计,2011年的7万北京市考生中,北大的考古学专业1个录取名额有32人报名,可说是文科竞争最激烈的专业。这种现象的背景,可能与近年媒体出现的文物鉴赏节目、沉船打捞、一些考古发掘的现场直播等有关。社会对考古事业的关注,并不仅仅停留 ...

• 晋南“汾河木雕”与“朱好古画派”壁画是否相互影响竞争?

晋南汾河流域不仅是风格和图像都较为统一的系列元代寺观壁画的原生地,也是海外收藏的金元木雕造像的主要流出地。和壁画相比,对木雕的研究相对较少。古代寺观中的雕塑和壁画都担负着塑造偶像、营造环境和氛围的重要职能,虽然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和风格表现等许多方面,两者一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金元 ...

• “丝绸之路学”初论丨赵丛苍 张朝 赵戈

摘  要目前“丝绸之路学”已经能够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被提出,并应该得到强化建设。本文从“丝绸之路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历程与展望诸方面进行阐释,指出“丝绸之路学”是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内容皆是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其重在探讨丝绸之路的机制、作用、价值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成 ...

• 张先革 李朝虹 潘志平 | 西辽对中华文化在西域传播的作用

中华文化对西域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上繁忙的政治和贸易交往,将中原地区和西域紧密地联系起来。唐代,中央政府在西部的管辖范围囊括中亚部分地区,中华文化在西域的影响远超汉代。但唐末至宋末,由于吐蕃兴起和阿拉伯伊斯兰势力东侵,西域地区陷入了割据和混战状态,中原地区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随之减弱。12世纪,深受中原文化 ...

• 文物保护应在制度上强化“威慑力”丨燕海鸣

近日,一年前曾爆出的曾国藩墓保护状态堪忧一事,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据媒体报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墓近年来本体缺乏妥善保护,周边环境更是纷乱嘈杂,丧失了一个国家级墓葬类文物应有的肃穆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曾国藩墓保护的责任主体并非文物系统的管理机构,而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这家公司同时也是这一区域的开发建设主体 ...

• 何为华夏?史料皆假?从《华夏边缘》再辩多元史观

来源:视觉中国记者 |林子人编辑 |黄月人类是历史的存在物,我们的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因此,理解何为“华夏”是建立民族身份认同的关键。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在其成名作《华夏边缘》中探讨了中华民族族群认同的历史发展,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路径。出版二十年来,这本书因为其富有解释性的框架和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成 ...

• 中华文化基因大家谈 | 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先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和夏商周考古研究。1996年出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核心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后,他又把研究转向更早年代的考古,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之一。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和特征进行深入探索, ...

• 【研究动态】雍城:东周秦都与秦汉“圣城”布局沿革 之考古材料新解读

春秋早期,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初都西犬丘。而后随着周平王东迁洛邑,关中地区岐以西之地由以往周的领地交由秦国来驻守,于是秦便开启了逐渐迁徙关中之路,其先后历经了秦邑、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等多处都、城、邑,史称“九都八迁”。按照秦国的发展轨迹,如果说雍城之前的东迁拉开了秦国发展的序幕,那么之后东出陇山而定都雍城才 ...

• 颜海英:古埃及神庙中的《亡灵书》

在一般常识中,《亡灵书》是放在墓葬中,引领死者进入来世的手册,但在古代埃及的神庙中也发现了许多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的文本。颜海英教授细致对比了莎草纸与神庙墙壁上出现《亡灵书》的异同,用大量考古资料抽丝剥茧地揭示出神庙中出现《亡灵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按照不同用途对《亡灵书》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传承问题。本文整理自北京 ...

• 期待文化线路考察惠及社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探险活动,从2005年的康巴地区民族考古综合调查开始,到2018年甘川文化走廊考察之前,已连续进行了13年。十多年来,四川的古道路我们走得足够多了,但有一条很重要的古道,我们虽早有想法,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这就是甘川文化廊道。  甘川文化廊道主要是指甘肃与四川之间古代物质文化交流的一系列道路体系。早在20 ...

• 刘瑞:精准推进内江圣水寺文物保护研究工作

  圣水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西约4公里的沱江岸边,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近年来对圣水寺开展了多次实地考察和文物保护工作。就圣水寺的历史文化、文物价值、文保工作等问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馆员刘瑞近日接受了本网记者的采访。圣水寺鸟瞰图 通讯员/供图圣水寺十二圆觉造像 通 ...

• 中国为吴哥古迹保护提供援助——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元林

  在赴外文物保护与研究机构中,有一支队伍走在了前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代表中国政府,加入到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保护行动中,持续至今。近30年来,中国政府派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保护吴哥古迹所提供的援助,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作为这支专业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际文物保护研究 ...

• 东非旧石器考古助力现代人起源研究——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占扬

  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是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国际学术界对现代人起源的问题存在争议,以“非洲起源说”与“多地区起源说”为代表的两种主要观点争执不下。在此背景下,学者希望通过跨区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提供更多关于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的遗存依据。2017—2018年,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许昌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者、 ...

• 中俄阿尔泰考古探秘——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良仁

  阿尔泰山脉坐落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四国交界处。由于自然环境优越,阿尔泰山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也是文化和技术传播的重要通道。因此,阿尔泰山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流经阿尔泰山脉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之间的草原,然后一直向北, ...

• 踏着张骞足迹 开展新时代考古——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

  丝绸之路曾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诸多文献记录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历史,但历史细节记载或语焉不详,或前后矛盾,不乏争议之处。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北大学启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沿着张骞的足迹,从甘肃、新疆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从东天山到西天山,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理论成果。围绕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丝绸之 ...

• 御宴,吃不完得“兜着走”

  【守望家园】  中国饮食文化中有一种现象:以“吃不完”来显示主人的盛情。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在今天已是常态;其实在古代,也并非统统倒掉,有时是要打包的。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一些人常常以肴馔的量来定义筵宴的丰盛程度。宴席 ...

• 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北魏都城格局考察研究

  汉魏洛阳城的自然环境  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重要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伊洛盆地中北部。古代称之为中土、地中、中国。  洛阳盆地北面有天然屏障黄河和太行山,南面可瞻望嵩高之山,西据崤函,东扼虎牢。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可谓山川之秀极也。地处古代早期中国的中部,向周围的交通道 ...

• 陈胜前:为什么有些地区农业不起源?

  农业为什么起源是个热点问题,农业为什么不起源却不是,甚至都不是一个问题。文化系统保持稳定状态需要解释吗?当代考古学研究很少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然而,我们在讲工业革命起源时,不仅关注欧洲的发展,而且关注其他地区为什么没有工业起源。尤其是对中国学者而言,思考“李约瑟难题”之类的问题是近现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基本内容。史前农业只在世界上 ...

• 不知死,焉知生 —— 《死亡考古学:关于墓葬考古研究的一点思考》讲座纪要

  2020年9月21日下午4:00-6:00,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梅田老师在随园校区600号楼117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死亡考古学——关于墓葬考古研究的一点思考》的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27讲(考古名家讲坛第十五讲)。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刘可维副教授等校内外师生共计一百余人到场 ...

• 刘庆柱: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

  2020年9月11日下午14:30-16.30,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学术讲座(第121期)——《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研究员,主持人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教授。  一、“五千年文明”的解读  刘庆柱研究员从《史记》谈起,解读“五千年文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