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远古人类的“美好生活”
远古人类是怎样与自然相处的?他们如何获取、利用资源?他们的脑袋里有哪些奇思妙想?他们也爱美吗?也创作艺术作品吗?多年来,我国考古学家在多个重要遗址开展研究。伴随着考古科技手段与理论的不断进步,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 ...
远古人类是怎样与自然相处的?他们如何获取、利用资源?他们的脑袋里有哪些奇思妙想?他们也爱美吗?也创作艺术作品吗?多年来,我国考古学家在多个重要遗址开展研究。伴随着考古科技手段与理论的不断进步,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对远古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了解。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 ...
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刘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持秦汉栎阳城等考古工作。出版专著《秦封泥集存》(全2册)、《秦封泥集释》(全2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 随着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齐而一统七国,采“皇帝”号而行郡县,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 ...
郭沫若的巨著《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在金文研究發展史上的重要位置,學術界早有肯定性評價。著名古文字學泰斗唐蘭曾於1934年3月爲《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作序强調:“後之治斯學者,雖有異同,殆難逾越。”(見《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第382頁)唐蘭預言,後世學者在具體銅器的斷代上“雖有異同”,但郭老構築的學術體系,即“西周繫以年代,東周區 ...
张文瑞所长编著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考古发现·河北卷》一书,所长邀我为序,觉得应向业内外介绍工程中的考古成果,慨然应承了。该书在规划的88个项目(实际完成104项)中,选取了52项遗址的考古成果。在介绍每处遗址的文字中,有多幅插图,图文并茂,使读者一目了然。在正式发掘报告尚未全部出版的情况下,研究者可以参考,广大读者也可以了解其 ...
大雅新声:新时代中国历史时期 考古的新探索(代序) 霍巍 王煜 一 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必有新的气象,一代新人也自有其理想和抱负。今天的中国考古学正要求研究者发奋蹈厉,突破陈习,鼎定新局,考古学者也应该更为勇敢地回应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主编:霍巍 王煜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 ...
本文是作者1985年3月1日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曾在1985年3月10日的《光明日报》第1版发表。该报所加编者按指出:“这个讲话,对于如何提高考古学学科的水平,科学工作者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利益和生活改善问题,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和作风,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知识分子,都能从这个讲话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后来 ...
日前,以“文物保护与价值阐释科技创新成果及应用”为主题的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该论坛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旨在促进研究成果交流、加强沟通合作、激发文物科技创新活力。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带来了多项多学科、多平台的研究成果。2022年10月,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 ...
讲述人: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发掘现场负责人 李世伟 2020年8月22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正式启动。我一直负责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近3年来,我们对仰韶村遗址生活居住区和壕沟区域进行了发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我们在遗址南部生活区发现了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房屋建筑,面积在120平 ...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真正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原生文明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人类历史上有过 ...
2023年6月1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终身研究馆员孙机先生驾鹤西去。笔者闻讯,悲从中来。回想十余年来与孙先生的交往,辗转反侧,思绪万千,诉诸笔端。 一、与贤为邻 孙机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仰慕已久。2008年底,我拜访国博的一位先生,在位于北京市北三环静安庄的通成达大厦门前,偶遇孙机先生。他头戴黑皮帽,身穿黑色皮夹 ...
我的本行其实是通过骨头、遗物这些第一手资料,一点点拼凑出古人生活的侧面,这是一种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浪漫,我们称之为“识骨寻踪”。 动物考古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从业40多年的动物考古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预研究到第一、二、三阶段的研究,我都在一线,担任技术、生业与资源课题的负责人,现在是第五阶段的专家组成员,继续跟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其中,“包容性”是最能展现中华文明的世界格局和开放胸怀的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认识中华文明 ...
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古井中出土的10万余枚三国孙吴纪年简牍,一直受到海内外关注。该批简牍为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侯国)的文书档案,是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献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为研究、保护这批发现于1996年的简牍,湖南省专门建设了长沙简牍博物馆。现在这些简牍的整理、研究情况如何?为何对东亚文化圈极具吸引力?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 ...
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及其团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与研究由此起步。百余年来,经过中国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河南地区发现、发掘了大量反映文明化进程的遗址,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丰富且关键的实物资料。 李家沟—裴李岗时期 李家沟—裴李岗时期是河南地区的文明肇始期,绝对年代 ...
青铜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合金之一,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跟古代西亚、欧洲的不完全一样,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轨迹。中国历史上以青铜制作器物的物质文化阶段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夏、商、周为代表的早期国家。 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历史的岁月给青铜器蒙上一层厚重的神秘 ...
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进展。项目组进一步精确了三星堆遗址埋藏坑(即“祭祀坑”)器物的掩埋时间,确定为商末周初。陈星灿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 岳依桐 摄 据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 ...
引言 考古发现的墓葬美术遗存类别众多、形式多样,在各类与丧葬、祭祀活动有关的遗存中都有发现,如墓地神道石刻,装饰墓壁的彩绘壁画、模印画像砖、石刻画像,装饰棺椁的绘画和石刻,器物和陈设上的装饰,以及各种质地的俑类,等等。这些墓葬美术遗存反映了古代物质文化和美术发展的情况,可以作为物质文化史、美术史书写(尤其是早期)的重要内容 ...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鹏宇博士要出版一部有关汉镜铭文的书,早有耳闻,期待已久。当我终于收到鹏宇寄赠的大作时,厚墩墩、沉甸甸的一部书拿在手里,让人感到震撼。《汉镜铭文汇释》包括代序、凡例、正文、简称表、参考文献、后记、汉镜图等七个部分,共计70万字,610页,其中最后60页为铜镜图版,单色印刷,16开本。汉镜 资料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 ...
现代人何时涉足青藏高原并永久定居?青藏高原人群如何适应高原环境?为破解这些谜团,中国科研团队完成了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采样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古DNA研究,还原了青藏高原5100年以来人群的遗传演化与交流互动的历史,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 古DNA如何破解“人类从何而来”?中国学者在古DNA领域取得了 ...
2012年8月,经中央常委批示,“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正式立项,为期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作为项目责任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作为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考古研究 ...
司马迁曾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在滇池之畔的地方政权——古滇国。但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缺失,这个神秘的王国一直少为人知。随着滇王金印、滇国相印封泥等一系列轰动考古界的文物相继出土,古滇国的神秘面纱渐被揭开。“古滇国”考古实现哪些重大发现?揭开了哪些谜团?近日,云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河泊所遗址发掘负责人蒋志龙 ...
作为考古学的后进,拿到蔡金英先生最新出版的专著《裴李岗文化:中国文明的奠基》(下文简称《裴李岗文化》)后,我非常认真地拜读了几遍,感悟颇深。这本书是部分学者口中典型的所谓“传统考古”研究,我个人更愿意称之为“经典考古”研究。当前考古学科多元快速发展,青年学子困顿于绩效为王,追求快出多出成果的时代浪潮中,能够静下心来排卡片、做 ...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二里头遗址是探究夏文化的关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解读二里头遗址为何被称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何以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二里头遗址为何被称为“最早的中国”? 赵海涛:“最早的中国”可 ...
2022年12月,福建武夷山城村汉城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福建第二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作为福建迄今为止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田野遗址,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为何被称作“中国的庞贝城”?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近日接受专访,对此予以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国保存最 ...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几处格外璀璨,标记着人类历史上重大且独特的辉煌片段。其中,闪耀在星空深处的青铜文明,是早期文明的高光图景,人类由此踏上了金属文明之路。公元前4千纪后期,地中海东部的新月沃地率先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在之后的两千年内,人类世界大部分地区陆续完成了这一进程,并创造了各自的青铜文明。需要说明的是,美洲、大洋洲与 ...
对古建筑木材料的考察,始于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当时山西南部工程正在进行,为木构材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幸得山西古建筑研究所允可,我得以进入工地,进行了初步考察。2011年答辩通过时,南部工程尚未结束,根据与山西古建筑研究所的合议,论文暂时保密未向外公布。 此后读博,再到工作,我一直对技术层面的材料问题念念不忘,总在考虑能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在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武器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史前阶段,进攻性武器主要有矛、戈和镞,因镞的数量比较多,就成为考察这一时期军事实力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镞的形式演变发展和数量变化,一窥三四千年前早期中国主要文明体的战斗能力。骨镞 李韵摄/光明图 ...
考古学被视为冷门专业,如今却火爆起来,常有高考状元选择考古专业,考古话题也经常成为热搜。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考古学在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等方面有哪些重要价值?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先生进行了专访。 记者:考古学曾被视为冷门专业,近年来却非常火爆,相关话题常成为热搜,您如何看待考古从 ...
早期田野考古,完全由中国考古学者组织、主持,大规模、持续不断发掘并及时发布重大成果,在中国古文明考古研究上作出重大且杰出贡献的,首推1928年开始的安阳殷墟考古。河南安阳殷墟 殷墟考古,一开始就全由中国学者发起、中国学者组织。田野考古参加人员全是中国学者,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也全是中国学者担当。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重要。通 ...
河南安阳市的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面积达30平方千米。1899年来,殷墟因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于世。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殷墟作为代表中国古典文明的文化地标日益得到重视,民众的关注热度也明显增高。这要求进一步做好殷墟保护和研究,以构建包括商王朝在内的上古史,阐释中国辉煌的古 ...
我这一本书的初稿自从1943年问世以后,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两年中也见着两篇书评,我也曾在1947年《大公报·图书周刊》中答复过他们。他们所提出的疑点并不严重,只有两点还需要说几句话:第一为他们一看见搀杂神话的历史传说就起了极大的反感,倾向于一笔抹杀。宁可相信《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所载为“尚像人话”,对于《墨子》书中所记的搀杂神话的 ...
丝绸之路,一直属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在中西交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科中,丝绸之路研究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古代中国与西亚、欧洲和非洲的交往历史,在丝绸之路的研究框架下,往往能得以充分展现。如今,有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古今对话激活一系列研究项目,古老的丝绸之路研究再逢新春。《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荣新江 ...
【编者按】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于1921年收藏了首批铜镜,开启了国博收藏铜镜的百年历史。如今,国博经过系统整理的馆藏铜镜数量大约2000面,时代蝉联、自成体系,发掘品精、工艺上乘,题材广泛、形制多样,是馆藏文物的重要门类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铜镜卷》于202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精选馆藏铜镜29 ...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合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犹如一部刻在山崖岩石上的史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融汇了鲜卑、汉等民族以及中亚文化的精髓,是北魏文明的绚丽瑰宝,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 ...
商汤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名义,带领商众剪灭夏桀,夏灭商立。商朝建立后,在承袭先商文化基础上,也最大程度地汲取夏王朝和夏文化因素,极大推动了商王朝的发展和强盛。作为晚商都邑,殷墟在活化夏文化二里头都邑的文化因素方面有诸多表现。 一是殷墟商都和二里头夏都的开放性规划布局。从考古发现来看,二里头遗址是内城外郛的城郭形态,也 ...
3月31日至4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方文物》杂志社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心承办的“比较文明学视野下的中国文明和国家形成的标志暨文明与国家的定义”高峰论坛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 ...
考古学是以古代实物遗存来研究历史的学科,因此实物遗存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也因此研究器物及其所反映的技术一直以来是考古学研究最为重要的任务,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由此往上,通过实物遗存研究古代的社会,尤其是古代意识、信仰等精神领域,则是难上加难。这是学界的共识。《仪式与社会:商代晚期祭祀遗存的考古学研究》作者:杨谦出版社 ...
敦煌是世界范围内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至今保存着我国中古时期的石窟850多座、壁画50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以及70000多卷公元3至10世纪的写本文书和美术品、印刷品等。敦煌文化遗产因此被视作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而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敦煌古代劳动者,特别是历代敦煌工匠的创造和奉献。 独具地域特色的一族 古代 ...
2023年2月22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五讲《从川西高原到四川盆地——四川旧石器考古的进展与思考》继续在线上进行,这也是2023年该系列讲座的第1讲。讲座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喆轩副研究员主讲,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吕红亮教授主持此次讲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进行点评。来自国内众多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 ...
近期北京大学历史系韩茂莉教授推出新著《大地中国》, 这是一本历史地理通识书,以26个专题,从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城市等多方面为读者讲述了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在《大地中国》的新书分享会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唐晓峰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的陈晓珊研究员,与韩茂莉教授一起,与读者分享了历史地理视角下的中国历史。本文 ...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曰: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人;王翦,频阳人。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襃,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 ...
当今世界,伴随全球力量格局中新兴国家的兴起,历时数百年的西方霸权越来越难以维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长盛不衰的西方中心论偏见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注意到,并加以反思与批判。此一趋势不独见于非西方世界,早在数十年前,便在西方世界内部露出端倪。美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布赖恩·M. 费根(Brian M. Fagan)的《大发现四百年:一部文化冲突的历史》, ...
题记:2023年4月8日晚,由北大国发院、蔚来seeds公益项目联合主办的“北大承泽-蔚来seeds讲堂”第二期举行。本期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带来主题分享。跨越亚非欧三洲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交通的大动脉,在人类文明史上有深远的影响。百余年来,丝绸之路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倍受关注的话题,人们一直被丝绸之路上绚烂多彩的文明所深深 ...
3月18日下午,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300号的笔墨宫坊正式开馆。3年前,当拥有350余年历史的笔墨老字号“曹素功”面临动迁的消息传出,引起了文艺界人士的关切,他们奔走呼吁,希望这一海派传统文化标记得以延续。此后,“曹素功墨厂”告别百年老厂房,安家上海杨浦。而今,华丽亮相的笔墨宫坊践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将非遗+文博、非遗+旅游、非遗+研学、 ...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刘敦愿著,郑岩编)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敦愿(1918—1997),湖北汉阳人。山东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知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学家。刘敦愿先生在投身古代美术方面研究的同时,写过很多关于古代动植物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沧海遗珠散落在刘敦愿先生学术的一生。本书编者、刘敦愿先生学生郑岩教授表示,“先生通 ...
湖南洪江高庙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为学界所瞩目,除了它对构建湘西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该遗址中新发现的高庙文化遗存为我们展现了距今7800~6600年中国史前文化前所未见的绚丽画卷。考古发掘报告《洪江高庙(全四册)》近期正式出版,本文作者从报告序言中张忠培先生(1934年—2017年)写给本书编者贺刚的一封回信谈起 ...
墨海楼主王毅现为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他是沪上知名收藏家,其收藏主体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墨锭,且以民国乃至清朝的古墨为主,手中收藏古墨多达二千余锭,堪称“墨痴”。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书画家陈佩秋先生、作家马识途先生等都曾为其题字“墨苑书斋”、“墨缘”。《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的“藏界栏目”本期走近沪上藏 ...
《文物中的鸟兽草木》(刘敦愿著,郑岩编)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刘敦愿(1918—1997),湖北汉阳人。山东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知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术史学家。刘敦愿先生在投身古代美术方面研究的同时,写过很多关于古代动植物题材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沧海遗珠散落在刘敦愿先生学术的一生。刘敦愿先生学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近日将 ...
建盏,起源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而得名。那里的矿土中蕴含着大量金属元素,在高温下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从而产生着色剂,导致建盏表面呈黑、蓝、红棕等颜色,与常见的青瓷、白瓷有截然不同的艺术之美。 早在宋元时期,不仅在同为东亚的日本,亦在山重水远的欧洲,建盏就与其他知名瓷器一起,吸引众多拥趸。迄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 ...
2007年当我在西安美术学院周晓陆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时,为搜集更多的文献资料研究唐墓壁画,我开始通读唐代的笔记小说,旋即被其中的镜故事吸引。在检索了大量隋唐墓葬发掘的铜镜实物后,毅然将原本准备的唐墓壁画博士选题转为隋唐铜镜的研究,并得到了导师的赞同和支持,于2011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承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推荐,在博士学位 ...
山西省政府新闻办2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运城稷山东渠夏时期遗址和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的发现,令学界对夏商文化价值产生了新认识。运城稷山东渠夏时期遗址的植物遗存。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东渠遗址的夏文化与河南二里头文化有何种关系?冶铜遗址出现贵族墓地,又有何种意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 ...
就在新委员报到前几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还在为“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相关工作奔波操劳。陈星灿工作照 去年,因《人民政协报》“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的系列报道访谈工作,记者曾辗转联系到陈星灿。遗憾的是,由于与已有日程安排冲突,陈星灿没能接受采访,但他很客气地说,“咱们加个微信,以 ...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120余年以来,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以及考察安阳殷墟,高度评价了甲骨文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动甲骨文研究的重要指示。 “如 ...
“仰韶文化全国共发现5000多处遗址,持续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与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仰韶文化“东到大海,西至甘青,北抵阴山,南达长江”,拥有广阔的分布空间,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具有重大价值。 记者了解到,顾万发以主要成员参与或者主持夏商周 ...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学科支撑与人才培养。”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长期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深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将提交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建议,切实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蓄力。 杭侃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考古人才奇缺,面对大规模基本建设中考古工作 ...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文物系统代表委员肩负全体文博人的重托出席盛会,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纷纷表示,报告内容丰富,锐意进取,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 ...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作为连任委员,一直关注文物事业的方方面面,文物保护、文物安全、革命文物、考古工作、黄河文化、让文物活起来都曾是他提案关注的重点,因提案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提案曾分别获得好提案和优秀提案。 谈到连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感受时马萧林说道,“这既是对我上一届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
“加快推进古蜀文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更好地展现独具特色、极具创造力的中国青铜文明。”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在两会期间建议。 郑喆轩认为,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古蜀文明遗址符合《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列入世界遗产的相关标准,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 作为古蜀 ...
崔凯(章静绘)相较于知名农业专家、食品工程博士与上海交通大学MBA课程教授这些身份,崔凯先生更乐意以“农家子弟”与“(半个)文艺青年”自居。这使他的新作《谷物的故事》在具备恢弘的文明史、全球史视野的同时,有了更接地气的人间关怀和更加生动的言说方式。一方面,他“能够跳出书本”,用“产业、经济和社会的视角”切入看似微末而易遭忽视的小小 ...
作为中国最早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水洞沟遗址以其特殊文化内涵和与西方文化的密切关联,在世界、特别是东方史前人类和环境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影响,是国际史前研究的一颗“璀璨明珠”。 水洞沟遗址如何被发现、发掘?为何说水洞沟是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闪光点?百年来,水洞沟遗址为现代人类起源带来哪些新发现?日前,宁 ...
束带,即系腰带,在古代中国是一种文化习俗。带钩,则是束带的钩挂用具。虽然只是小小的物件,但带钩却拥有至少4000多年的历史。古人因为需要而创造了它,后来又创造了新物件带扣取代了它。如今,束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束带的习俗却延续了下来。《束带矜庄:古代带钩与带扣》王仁湘 著 文物出版社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出土带钩与带扣的梳理,颇有 ...
我国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指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挖掘文化遗产的潜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是多 ...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目前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文明的约70件藏品,呈现了纯粹之美的力量。此次展览是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与中国现当代艺术机构的首次大规模合作,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意大利考古学家马里奥·格里马尔迪(Mario ...
2023年1月10日,成都平原首次发现的迄今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眉山坛罐山遗址在四川旧石器遗址新发现研讨会上受到全体专家的高度评价,社会各界开始纷纷关注、报道这一重要发现。早在2020至2021年,坛罐山旧石器遗址就已经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不过,当时四川考古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的是两项“明星级”的考古发现——广汉三星堆遗址6个商代祭祀坑和 ...
从福建武夷山市区向南出发,在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路上驱车约4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兴田镇城村的汉城遗址。 春节前夕,在城村汉城遗址西城墙外侧,考古人员正对这里的杉树下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在四五米深的壕沟底部,考古项目负责人、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馆长楼建龙正小心翼翼地对沟内的一片炭化竹编遗迹进行取样。“这是不久前刚刚挖 ...
考古发掘简报是田野发掘成果的简要报道,其内容包括遗址位置、自然环境、发掘概况、地层堆积、遗迹、遗物、文化属性、分期与年代等。因考古发掘报告的出版需要一定时日,故发掘简报就成为向社会及时公布考古成果的重要方式。作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发掘简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对于推动考古学研究、促进文物考古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 ...
我是见过石先生的。那是我小的时候,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记得有一天,石先生来我家做客,父亲将我拉到先生面前说,这是我家老大,晓悟。快叫石伯伯。石伯伯好!这是我和石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也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会面。中: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左:石兴邦先生;右:张忠培先生(地点:陕西考古研究院资料室) 父亲与石先生的情谊还 ...
1986年良渚文化反山大墓和1987年瑶山祭坛,是“七五”期间(1986~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89年)。1986年的反山发掘就是为了迎接纪念良渚五十周年浙江考古前辈们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因为有了前期浙北地区良渚墓葬发掘的经验积累,以及瓶窑吴家埠遗址发掘和系统考古调查等相关田野考古工作,尤其是江苏、上海同行们的发掘经验和“土 ...
2020年2月是夏鼐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同年6月又是他逝世三十五周年。夏鼐于1985年6月19日去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致送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胡乔木在《人民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胡乔木强调指出:“完全应该公正地承认,夏鼐同志和他的合作者们,开创了我国考古学发展的新时代。……毫无疑问,这一切成就是跟夏鼐同志1950 ...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推动下,包括联合考古、文物修复在内的中非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17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等单位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组成中国—肯尼亚现代人起源联合考古队。中国考古人首次在东非大裂谷这样的神奇之地,走近20万年前古人类的家园。遗址出土的手斧 ...
一、一本了解陶寺考古的重要指南 自1978年陶寺遗址开始发掘起,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上世纪第一阶段陶寺遗址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发掘者命名了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陶寺文化”,大型墓地反映出强烈的阶层分化。陶寺遗址自此进入学界视野,围绕陶寺文化面貌、陶寺遗址性质展开热烈讨论,研究热度至今依然不减。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 ...
位于湖北十堰郧阳学堂梁子遗址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于2022年12月提取出土,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该发现是2022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之一,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2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如何被发现?有何特点?为何它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提供重要依据 ...
深海考古突破2000米、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实施整体打捞……2022年,中国水下考古备受关注。水下古沉船蕴藏哪些历史“密码”?它们如何反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脉络?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贾宾,近日接受专访,以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的“华光礁Ⅰ号”沉船为例,作出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 ...
5300年前中国良渚古城先民在选址筑城时如何考量水利因素?他们怎样因地制宜建设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年多来,良渚古城遗址治水相关研究颇受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左:东苕溪水系与良渚古城;右:水文分析提取的河网与流域。 图片来自刘建国 作为首个提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并研究的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领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游客在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参观。张明伟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 ...
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在英国博物馆的景观中是不寻常的,从青铜时代的陶器到提香的杰作,博物馆藏有50多万件文物。当然,作为一个大学博物馆,它扮演着多重角色——虽然与国家博物馆不在同等量级,但拥有比一般学术机构更大的公共平台。在大学博物馆中,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和质量也是罕见的。现任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馆长卢 ...
临近中国农历兔年春节,萌态可掬的兔子造型层出不穷。中国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三兔共耳”图存世千余年,绘制了共用三耳、循环追逐的三只兔子,这或许是世界上最与众不同的兔子造型。这一图案,也出现于巴基斯坦赤陶浮雕、叙利亚的多色陶瓷、欧洲教堂彩绘玻璃,乃至一些西方现代建筑中。 “三兔共耳”的创作源起是什么,有何寓意?为何能在中西广受 ...
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开始,就发现兔子的骨骼,但那些兔子都属于旷兔,我们现在看到的家兔属于穴兔,是明代中期由欧洲传入中国的。文物中展示的兔子形象往往神态安详,我们很难把它们和“动如脱兔”联想到一起。2000多年前的古代先哲就开始思考月亮和兔子。今天,我们的科学家在现代空间科学技术上贴上中国古代美丽的传统故事的标记,让人情不自禁地 ...
《淮北烈山窑址》是安徽省出版的第一部古代瓷窑址田野考古报告。本书出版不仅让业界及时了解安徽瓷窑址考古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将对安徽瓷窑址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淮北烈山窑址》(全二册)编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文物局、淮北市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安徽省内分布着隋唐宋元时期的瓷窑址众多,其中 ...
中国西藏地区的文字出现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以后,此前漫长的时段无文献可据。由于传统藏学研究主要依赖汉、藏文献和极少量的吐蕃金石、简牍材料,无法解决考古学上关于西藏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的关键性问题。经过数代中国考古工作者接力,这些问题实现突破,西藏考古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中国学者手中。 科学考古证据显示,西藏的文化 ...
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的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珍贵的文物通高260.8厘米、人像高180厘米(冠顶至足底),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也是全世界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青铜立人像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双手所握何物?青铜立人像何以体现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 ...
1995年,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了一件汉代织锦护臂,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体汉字,这是目前新疆出土最早的“中国”字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又称“五星锦”)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系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这块织锦织造于何时又有何用途?“五星出 ...
2022年11月28日晚,“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的第十二讲在线上平台举行。本次讲座的题目为《宿白先生与敦煌石窟考古》,主讲人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主持。图1:讲座现场 北京大学宿白教授是中国石窟考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 ...
2022年11月25日晚,“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线上平台顺利进行。来自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冉万里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从犍陀罗到云冈——盝顶形龛的形制与内涵》的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老师主持。图1:讲座现场 龛形对于造像内涵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辅助功能。然而,此前研究 ...
2023年1月16日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主办的“东方考古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副研究员,为师生带来题为“夏商周考古前沿述评”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路国权教授主持。 在讲座开始前,路国权教授首先对会议背景和主讲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向主讲人致欢迎辞。 常怀颖老师首先对夏商周考古 ...
AUTHOR裴树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人类学学报》副主编 2022年度,我国学者在与人类演化直接相关的地质、年代和科技考古领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科研成果产出丰厚,多次引起行业内关注。这个研究方向覆盖广泛,既包括古人类遗址的地质、地层、年代和环境研究,也包括出土遗物的埋藏特点、各种科技手段揭示的人 ...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交流交往有没有一条通道?会是什么样的通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认为,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就存在一条广泛交流的青铜之路,是青铜之路诱发了丝绸之路。青铜之路如何诱发丝绸之路并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易华研究员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 ...
殷墟,埋藏着商王朝最后一处都邑,《竹书纪年》称“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曾经,繁华如梦。 殷墟可提供文明互鉴的出土文物很多,车是其中重要一种。车是人类技术史上的重大发明,也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完善的重要工具。殷墟出土的实物战车是中国古代最早以马作为使役的两轮战车实物,受到海 ...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传入中国,100年后的今天,考古学在中国这般欣欣向荣,已经逐步全面介入中国历史的研究,甚至有学者发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拓展史料,而不断拓展史料的希望,在于考古学”的论断。可以说,上古史的重建已经基本上依赖于考古发现与研究,甚至于战国秦汉时期以降,对国家基层治理、家族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向考古学倾斜。 学 ...
2022年12月9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课程《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的北大实践”系列讲座第八讲《史前文明的考古学研究——以良渚文化为例》,在线上举行,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副教授主讲。 一、“史前文明”的相关定义 讲座伊始,秦岭老师指出东亚地区、西方的文明进程是不同的,中国有史前文明这一说法,是特指新石器晚 ...
2022年11月21日晚,“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第九讲在线上平台顺利进行。来自四川大学的霍巍教授带来了题为《波罗艺术还是本土风格?——西藏中古佛教艺术中的创造与吸纳》的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老师主持。图1:主讲人霍巍教授 霍巍教授的讲座援引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为我们展示出西藏 ...
12月11日下午2-5点,由澎湃新闻网作为特别媒体支持的159-2期文汇讲堂,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天文考古体系建立者冯时的69分钟缜密而严谨的天文知识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讲述下渐入佳境,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分别以9000年贾湖、一万年上山为主体做了论证,呼应了本期主题《 ...
九千年贾湖、一万年上山。12月11日下午,由澎湃新闻网作为特别媒体支持的159-2期文汇讲堂“逆行”1万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院蒋乐平研究员,作为跨湖桥、上山遗址主要发现者、发掘者蒋乐平,展示上山是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诸多证据,与张居中、冯时共同阐释了主题《8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近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友线上“遥望”古人,感知其智慧 ...
12月11日下午,由澎湃新闻网作为特别媒体支持的159-2期文汇讲堂穿越万年,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贾湖遗址发掘和研究主持者张居中,为近500位听友剖析了9000年至7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的礼乐文明如何萌芽,与冯时、蒋乐平共同阐释了主题《8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中的“鼎”即从8500年前的贾湖起源张居中从知识层面、 ...
12月24日下午,由澎湃新闻网做媒体特别支持的文汇讲堂第159-3期聚焦距今5000年的中华大地早期文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良渚古城发现者、发掘主持刘斌,中国人大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长江学者、南佐遗址发掘主持韩建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河梁遗址发掘主持贾笑冰,分别从良渚、南佐、牛河梁讲述了5000年前后的文明。刘斌 ...
【导读】12月24日下午,由澎湃新闻网做媒体特别支持的文汇讲堂第159-3期如约在腾讯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良渚古城发现者、发掘主持刘斌,中国人大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长江学者、南佐遗址发掘主持韩建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河梁遗址发掘主持贾笑冰,分别以良渚、南佐、牛河梁三地遗址讲述了5000年前后的文明,并 ...
距今5000年前中华文明已形成,它是怎样的面貌?12月24日下午,由澎湃新闻网做媒体特别支持的文汇讲堂第159-3期“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早期文明”如约举行。此篇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河梁遗址发掘主持贾笑冰的主讲。“阳”中的贾笑冰在牛河梁遗址带病演讲 红山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从距今6500年至5000年,时间跨度1500年,空间分布超过20万 ...
2022年12月13日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主办的“东方考古论坛”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的陈胜前教授,为师生带来题为“石器视角下的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王强副教授主持,共有校内外师生260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陈胜前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提纲,主要分为相关理论方法介绍 ...
本文系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讲谈会“知识·观念·思想:精神传统的多元展演”的文字实录,限于篇幅分上、下篇刊布,本文为上篇。主持:陈特(复旦大学)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次讲谈会的旨趣。这次讲谈会的主题叫“知识、观念、思想:精神传统的多元展演”,为什么叫这个题目,我想从一个小事情入手。我自己在读大学之前,基本上没去 ...
过去,文物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够系统、科学。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文物病害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卧佛病害调查。图片来自陈卉丽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文物医生”,我从业已经27年,“医治”过不少文物“患者”。其中有一名“重症患者”,就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 800多年的风雨沧桑,让这尊造像伤痕累累,凭借肉眼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