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登“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旧石器考古新发现
2023年3月30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六讲《攀登“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旧石器考古新发现》继续在线上进行。讲座由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主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研究员主持此次讲座,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委会主任王社江研究员点评,来自国内众多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60余位学者和学生参 ...
2023年3月30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讲座第六讲《攀登“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旧石器考古新发现》继续在线上进行。讲座由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主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晓凌研究员主持此次讲座,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委会主任王社江研究员点评,来自国内众多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的160余位学者和学生参 ...
湖北荆州博物馆日前发布考古成果称,近年来,荆州博物馆在配合城市项目建设中,陆续发现并发掘了部分战国楚简、汉简。荆州博物馆不断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已陆续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作品30余篇。荆州博物馆发掘的楚简、汉简介绍。新华网发(图片来自荆州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发掘的楚简、汉简介绍。新华网发(图片来自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馆员蒋鲁敬 ...
在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现场的临时库房内,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贵州贵安大松山墓群考古项目领队周必素16日向记者介绍,贵安大松山墓群的挖掘与研究是多单位协作,多学科结合的项目,其包括了古DNA、体质人类学、工艺美术、历史学、民族学等研究方向。 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其发掘,是配合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而开 ...
历经10余年,中国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联手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了“扁鹊医书”。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研究整理而成的《天回医简》正式出版。4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拍摄的《天回医简》。新华社记者 童芳 摄 这批汉代竹简是从成都市地铁建设中发现的汉墓中出土的。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荆州文 ...
中国北方泥河湾盆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而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这片土地上的东方古人类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距今约125万年-70万年)气候变率增大的环境背景下,他们的活动区域环境有何变化?又有怎样的技术行为适应性?本项研究整体取样动物群相关数值散点分布图。 图片来自徐哲 针对这些尚缺乏系统研究且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的议题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中的四句诗,气势磅礴,堪称千古名句。这四句诗体现出李贺的胸怀抱负和他对凌烟阁的敬仰。岂止是李贺,从唐代以后,“凌烟阁”三个字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建功立业”的代名词。那么凌烟阁究竟有哪些故事,值得它被人如此推崇?凌烟阁是唐代长安城太极宫 ...
元代王蒙的《太白山图》卷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赫赫名迹。秋日太白山,峦壑郁密,枫丹栗黄,宏丽之致……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至二十五年(1365年)间,王蒙应天童寺住持元良禅师邀请,来到天童寺,绘制《太白山图》。或只是做客,为答谢元良禅师盛情,感于太白山美景,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蒙绘下这幅传世名画,并赠送天童寺。洪武十八年(1385年),王蒙因 ...
清供文化作为历代文人崇尚的古雅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寓意。它寄托文人墨客及民间百姓追求生活美满、仕途通达的期许,蕴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生活与文人生活中最雅致精微的部分,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这些精神内涵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代代相传的宝藏。从前读《红楼梦》,喜欢性格疏朗大方的探春。她才自精明志自高,居住的秋爽斋里也似文人书房般摆设 ...
今天是妇女节,谈到中国古代绘画里的女性形象,“湘君”“湘夫人”,是中国人物画中的重要画题。屈原《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两篇,由于其人格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绘画美,屈原及其作品成为历代画家取材的对象,其中最受画家欢迎的是《离骚》和《九歌》。最早将屈原的作品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的《九歌图》。 ...
清嘉庆初年刻《重修会稽大禹陵庙之碑》立于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窆石之东南下方,根据碑文可知作者是阮元无疑,但此碑碑文的镌刻者和书丹者又是谁呢?阮元与他们又有何种际遇来往?重修会稽大禹陵端之碑清嘉庆初年刻《重修会稽大禹陵庙之碑》立于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窆石之东南下方,太湖石质。碑高二百零四厘米,宽九十一厘米,厚二十三厘米。碑整体分碑首、 ...
孙家村遗址是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长三角地区、宁镇地区商周时期考古的重大收获。最近喜得新出版的发掘报告。以下仅就本人拜读发掘报告后的些许想法略作阐发。编著:镇江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大城市学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孙家村遗址的发掘于2019年结束。仅仅过三年,发掘报告即正式刊布,实属神速。该报告系统地发表了发掘 ...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要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 ...
绪论(节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旨趣 清湅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沓以为信,清光宜佳人。 这是一面汉代铜镜上铸刻的铭文,言辞简明平实地叙说了铜镜的铸造、日常生活中的功用和人们对此物寄予的情感。 在中国古代,铜镜与人们朝夕相伴,鉴貌增妍为其主要功能。此外,还可作为佩饰物、宗教法器、信物、礼品、贡品、收藏品和随葬 ...
8日从在河南郑州举行的2022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上获悉,该省三门峡市陕州城墓地中发现较多夫妻并穴合葬墓及少量工匠墓、春秋战国之交戎人墓等。其中,戎人墓出土墓葬及器物特点已有中原化趋势。墓地部分发掘区域。图片来自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室主任燕飞当日在论坛上介绍,春秋战国之交戎人墓的M368发现陶单耳 ...
作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重要繁衍生息区域之一,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史前聚落的先民们是如何认知并适应当地复杂自然环境?又以怎样的人地关系创造和延续璀璨辉煌的史前文明?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地势图。 图片来自刘建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领导的科技考古团队,利用江汉平原多种田野考古与空间信息方面的资料,结合无人机拍摄、 ...
宋代陈洎《自书诗》卷为宋人孤本,曾为清宫旧藏,溥仪携出宫后遭到撕毁。目前仅余诗稿残卷和颜复残跋,均藏故宫博物院,另有司马光《天圣帖》和苏轼《陈吏部诗稿》,原为此卷题跋,在入清宫前就被分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余部分不知去向。本文联系此残卷、残跋,就诸家所见版本之分歧、历代著录之变化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乌台诗案的背景,对该 ...
故宫博物院藏《沧洲趣图》是明代沈周所作的一件山水长卷。画中一派江南风光,但以往有学者认为此图所绘乃河北省沧州市的风光。然而,沈周一生足迹未至沧州,画中一派江南的景象似乎也与北地风光差距甚大。那么,此图何以名为“沧洲趣”?沈周又是为谁而作?本文结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吴趣:沈周绘画与文官鉴藏》(以下简称《吴趣》)中的一个精彩章节 ...
朱提故城遗址位于昭阳区太平街道永乐社区诸葛营村,东南侧紧邻昭通机场,又名诸葛营城址、桃源遗址,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作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的一个重要遗址,201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朱提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确定为汉晋时期朱提县(郡)治所。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朱提故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国务院公 ...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青铜容器重要性渐次失落,惟铜镜仍为日常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成为当时青铜铸制的重点,能工巧匠集心智与技艺于此,创造出足以夸耀于世的实用工艺品,其中汉代铜镜的研究又至关重要。 丰富多彩的汉镜类型中以博局镜类最为突出,国内著作中对此类镜收录较多,1935年梁上椿《岩窟藏镜》中 ...
2023年1月6日,武汉高校读简会举办年终总结会,特邀“楚地出土文献:文本、地方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丛书责编、主编及各位作者分享丛书策划与编校、各书选题及研究思路、未来研究计划等内容。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涛主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晏昌贵教授、武汉大学出版社李程副编审、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尹弘兵研究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
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批层位关系比较清楚的重要考古材料,发掘者陈全家、赵宾福在《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期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考古》1990年第3期)一文中,依据层位关系及对出土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将左家山遗址出土的遗存划分为三期四段。后又依据各期陶器形制和纹饰的变化,结合测年结果及与周边同时期考古学 ...
馒头窑是一种外形呈圆拱顶的间歇式半倒焰陶瓷烧成窑,其雏形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多分布在我国北方,我国中部和南方也有零星分布。早期的馒头窑以柴为燃料,唐代以后北方的馒头窑主要以煤为燃料。《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即指景德镇烧造陶瓷是从汉代开始的。至迟在五代时期,景德镇便开始使用馒头窑。其后,馒头窑成为景德镇的主要陶瓷 ...
文物也称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遗留或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和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随着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物除了传统的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方法外,新的保护利用理念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变革而产生。疫情期间,博物馆利用AR、VR、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通过直播、线上展厅等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文 ...
近些年来,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持续发掘,发现女神庙在山台范围内,进一步证明庙与山台为一体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女神庙在牛河梁遗址群的地位。同时外墙体“护坡式”石墙结构与内蒙古河套地区及陕北与晋北黄河沿岸发现的龙山文化早期至夏商时期石城的城墙结构相同,如石峁的皇城台的护坡式城墙,也进一 ...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势必会推动我国文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吐鲁番是一个享誉中外的绿 ...
秦陵是指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立国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的560余年中,秦人营建的三十多位公、王、帝的陵墓。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百余年的精心耕耘,先后发现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陕西宝鸡陈仓区太公庙、陕西宝鸡凤翔县三畤原、陕西咸阳渭城区、陕西临潼韩屿乡、陕西长安神禾原、陕西西安韩森寨及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共八处秦陵埋葬区,确认秦公、王、帝(后) ...
觚是一种多面体书写材料,一般由圆木修治而成。其同简、牍、帛一样,也是古代一种常见的书写载体。从现有文献来看,最早谈及觚用途的是东汉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巾部》中指出:“幡,书儿拭觚布也。”南唐徐锴据此在《说文解字系传·巾部》进一步解释为:“觚,八棱木,于其上学书。已,以布拭之。”所谓“书儿”,是指学书童蒙。可以看出,觚曾经充 ...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拥 ...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拥 ...
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战国楚地竹简的出土呈增长态势。新的材料多有公布,内容非常重要,使我们得见越来越多的秦人未焚之书,价值无与伦比;而以往公布过的材料,因当时条件所限,图版欠佳,字迹模糊不清,最近也有不少重新拍照出版。 战国楚地简帛的新公布 2008年入藏于清华大学的竹简共有2500支,迄今公布十二册,是近些年最大宗的新材料,也是 ...
近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会议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历史学会承办。来自海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物考古所及博物馆等学术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150余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中国秦汉史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跨度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肇始于距今6500年,消亡在距今5000年,存续长达1500年;分布范围广,现代行政区划的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河北省东北部皆可发现红山文化遗存,其核心区位于西拉木伦河以南、大小凌河流域、努鲁尔虎山一带。向北越过西拉木伦河、向东越过医巫闾山至辽河 ...
大约八年前,周卫荣教授的《钱币学与冶铸史》出版前,我曾为之认真作序。近日,周卫荣教授借赠我一部重要新作《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之机,希望为之撰一书评。尽管铸造工艺不是我的主业,但毕竟与周卫荣馆长深层次合作20余年,对他们的重大成果即便不能如数家珍,至少也有深刻印象。更何况这部专著与我之前在《钱币学与冶铸史》序言中的建议还似 ...
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上海世界考古论坛上,前来参会的缪丹女士告诉我,上海古籍出版社准备引进2020年最新第八版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希望我能够帮助翻译新一版的修订本。鉴于我手头正在翻译另一本教材《人类的过去》,分身乏术,所以特地邀请了董宁宁、薛轶宁和郭璐莎等几位青年才俊帮忙,以便能够按时交稿。本来以为,修订本的主体已有中译 ...
很高兴迎来了第八版《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版的出版。近年来,在航拍的帮助下,发现考古遗址的步伐无疑在加快,于是可供考古学家研究的材料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用来对遗址及遗物进行研究和断代的各种方法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就像在第四章回顾的那样,放射性碳断代仍然是史前期晚段采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考古研究的进步, ...
本书自1991年首次出版以来,我们已对其修订了7次。新版《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是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最全面的介绍。它不仅在考古学方法与理论的导论课程上被教师和学生采用,而且也在田野方法班、考古科学班和许多其他课程中被采用。 本书为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而准确的综述。贯穿整书的框式专栏用图解说明发掘项目的特定案例,解释 ...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域,吸收了东传的佛教等外来文化后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因此,敦煌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地理条件的特殊。研究敦煌文化,不仅要聚焦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位,还要关注敦煌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河西史地、五凉文化。敦煌文书 资料图 ...
《论衡·量知》云:“切瑳琢磨,乃成宝器。”“琢磨”一词是古代先民进行玉石器加工的专业称谓。石器时代在人类发展演化的漫长过程中占有的时间达99%以上,这期间的石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根据考古发现可知,石器是人类最早使用且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使用跨度超过三百万年,贯穿了整个史前时期。 ...
鼻背凹陷、棕色眼睛、鼻头略微翘起……日前,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团队向记者展示了运用数字化三维人像复原技术,依据旧石器时代遗址特希克—塔什洞穴出土的尼安德特人男孩头骨化石,复原出的“小男孩”形象。 这是该头骨化石首次进行计算机三维复原,也是中国与俄罗斯首个考古领域的国际联合实验室——“欧亚大陆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生物考古国际联合实 ...
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互相沟通,推动了东西方的双向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对农业方面产生的影响同样十分深远,绵延至今。 数千年来,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作物交流,一直是一个重要而迷人的科学问题。各种作物是如何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迁移传播的,也一直存在争议。 近日,基于考古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证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高原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滇中湖区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的稳定聚居;至青铜时代发展出高度文明的“石寨山文化”;汉武帝时期,这里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在此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使得这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沿地带。 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 ...
公元前3000年前后,巴尔干半岛率先叩开欧洲青铜时代的大门,在此后的1500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陆续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境内的青铜文化也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大致可分为南欧、东欧、中欧与西欧内陆、西欧沿海以及北欧五个区域。 南欧青铜文化 希腊半岛及其周边海岛是欧洲迈入青铜时代最早的地区之一,在青铜时代早中期, ...
殷墟甲骨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价值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它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阳小屯为殷商王朝的都邑,将我国信史的上限提早了1000余年,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革新与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甲骨,卜辞记载了商王田猎时发生了车祸。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 在邂逅考古学之前,已经有学者为甲骨学的创立贡献了非凡智慧。1903年,刘鹗 ...
农业经济的复杂化和生业技术的多样化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和推动了中原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二里头石钺装柄时的捆绑及防滑加工痕。图片来自邓聪 交通工具的发展,拓展了王国经略的地域范围,加强了内部的政治经济联系,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外来物种、技术与知识等生产力要素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本土化之后,在中原地区社会发展 ...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什么是“文明”?现在一般所说的“文明”,多指对“Civilization”等西文词语的意译,可以理解为国家管理下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总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固然不等同于“文明”,但要称得上“文明”,则必须进入国家阶段。恩格斯曾提出国家产生的两个标志,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近年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共批准立项夏文化研究等18个重大项目,批复各地实施200余项主 ...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工作总方针是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中心,以多学科联合攻关方式开展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自2020年开展以来,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考古与多学科研究工作。各团队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山西兴县碧村、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河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山东章丘焦家,四川新津宝墩、大邑高山、广汉三星堆,湖北天门石 ...
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其学科发展的标志是炎黄学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确认、研究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提出。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的《炎黄学概论》就是上述“学科标志”的文字版,亦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落实之作。 该书由李俊和王震中共同主编,内容分为序、绪论、上中下三编十五章与后记。其中,由王震中先生 ...
长江流域区域文明研究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的重要组成。早在史前时期,长江中下游就先后出现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多个区域中心文明;至商时期,长江中上游的广汉三星堆、新干大洋洲、洞庭湖周边等多个地点或地区都发现有地方青铜文明。长江流域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文明化进程、动力机制、互动交往,以及此区域文明如何参与中华文明“一 ...
从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发现“一眼史前三千年”考古奇观的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可能是区域性“古国”。资料图为地图显示河南南阳黄山遗址与独山相距很近。 中新社发 图片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南阳市黄山村,距中国产玉名山——独山约3公里,是一处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层层叠叠 ...
从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获悉,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两院二期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掘出各类丰富的遗迹、遗物,时代涵盖商代、战国秦汉、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重大考古收获是发现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这是郑州商城目前出土随葬品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考古发现的玉戈。( ...
5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通报了仰韶村遗址考古最新发现,考古研究人员通过对在仰韶村遗址收集的11例墓葬和灰坑人骨研究表明,仰韶、龙山时代先民多因缺乏肉类蛋白导致贫血。 考古研究人员从性别与年龄分布、口腔健康、身高等方面对仰韶村遗址史前人群的人种与健康初步考察表明,仰韶人群平均死亡年龄为37.5岁,仰韶男、 ...
2021年5月,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成任村东南发掘了一处东汉晚期墓内出土两件金铜佛像,发掘者认为这两件金铜佛像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可独立供养的金铜佛像。本文对金铜佛像的衣纹、手印、背光等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认定其具有犍陀罗、秣菟罗和笈多三种外来风格。从体现出最晚的风格看,年代可断为4世纪左右,属于十六国时期。2021 ...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国际科技考古领域的热点研究,近年来亦逐渐成为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有机残留物指:古代先民在加工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中,沉积或残留于相关器物、土壤或其他遗迹与遗物中,历经长期埋藏保留下来的有机物统称为有机残留物,主要由有机分子,如DNA、蛋白质、糖类、脂类以及一些有机小分子组成。一般分为可见残留 ...
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额济纳河流域,是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城址之一。自1909年始,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绘画,其中有藏传风格的唐卡五百余件。这些唐卡保存完整,制作精美,色彩光鲜,是研究西夏、元时期藏传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而且,由于这批唐卡的风格与一些敦煌晚期壁画接近,所以又可以为那些无法判断年代的敦煌壁画提供断代标 ...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人类行为》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论文指出,在欧洲不同的狩猎采集者群体之间,关于如何制作和使用陶器的知识,是在农业扩张前通过亲缘关系驱动的区域性通讯网络进行传播的。这一研究结果基于对陶器残片的分析,表明了陶器传统起源于中亚或西西伯利亚,而后被欧洲的狩猎采集者社群习得。 该论文称,此前研究分析 ...
青花瓷是中阿文明互相碰撞融合的产物,尤以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工艺最为精湛。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21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首次证实,至迟在近600年前的明宣德时期,景德镇陶工大胆创新,搭配使用进口、国产两种青花料以求更佳的艺术效果。 与绝大部分古代手工业就地取材的生产方式不同,早期青花一般被认为使用了进口“苏麻离青”料。北京大 ...
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的中国泥河湾盆地拥有众多百万年前人类活动的经典遗址,遗址在湖滨环境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扰动,制约了对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生存行为的客观解读,因而备受学界关注。岑家湾遗址位置图。 图片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裴树文研究团队和 ...
默棘连是突厥第二汗国的一位重要可汗,史称毗伽可汗。2001年八九月间,土耳其和蒙古国联合考察队在鄂尔浑河畔突厥可汗陵园发现了一处中世纪宝藏,毗伽可汗王冠是出土文物之一。该王冠上的基本纹样是锤揲出的忍冬花草纹,王冠有五个立板,正中板上有一只神鸟展翅翘尾,仿佛正与另一只鸟倾力相斗,鸟尾上方呈葵花状日轮。在毗伽可汗王冠之前发现的阙特勤 ...
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s Theory,简称WST)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提出。1974年,沃氏关于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系列论著的第一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资本主义农业与十六世纪欧洲世界经济的起源》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诞生。乌尔王军旗饰板 图片来自作者 沃勒斯坦创立世界体系概念的初衷是为 ...
20年前以4150万港元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一珍贵的瓷器是如何入藏上博的呢?近日,新书《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披露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澎湃新闻特选摘其中《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当作灯座的绝世孤 ...
今年11月21日,经过70余天的海上施工奋战,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根据古船年代和长宽比例推测,长江口二号古船可能为沙船,这是我国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发现此类船型。长江口二号古船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我国水下考 ...
材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获得和制备食物和工具、准备衣着和居处,学会了利用自然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和改性,又创造了许多新材料。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史前时期可按材料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时代的发展需要材料,而材料又推动时代的发展。所以,材料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支柱之一。 材料推动 ...
由敦煌研究院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河西石窟多语言壁题考古资料抢救性调查整理与研究”于近日获准立项,并启动实施。其将会在回鹘学、蒙古学、藏学、西夏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衍生出大量新的研究课题,使敦煌学研究“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该项目主持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国8日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该项目实现了敦煌、河西石窟 ...
2019年7月6日中国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是中国再次向世界正式宣告“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而且还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这对于中国文明研究在世界舞台上的闪亮屹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让世界主流的认识确认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的历史史实。 经过中国考古学家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中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五千多年 ...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和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许多成果与大河流域密切相关。更好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重视流域文化遗产与考古成就,对流域文化的传承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无裨益。 聚焦流域发展变迁 世界范围内,早期文明与聚落多发祥于大河流域。不同流域的文明演进轨迹,与人 ...
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在打制手斧等石器工具时,更多偏向客观上依原料特性“随意”制作,还是主观上遵循一定标准和规范“刻意”而为?手斧模拟打制实验的流程示意。 图片来自李浩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李浩研究员联合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古物研究中心玛特·劳特(Matt Lotter)博士等,最新合作完成对中国南方百色盆地约80 ...
2022年11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四季第六讲在立德楼403教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主讲,他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历程》为题,对“中国相互作用圈”(即“最初的中国”)的形成及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从进化论的角度观察,“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
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报刊、出版社等媒体工作者相聚一堂,线上与现场参会人员达100余人,提交论文69篇。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小凌教授、上海 ...
吐谷浑原是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徙居西北甘、青等地后,与当地羌、鲜卑、匈奴、汉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吐谷浑与甘、青一带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笔者结合吐谷浑最新研究成果,以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出土文物为重点,对吐谷浑的习俗进行讨论。 服饰。《魏书·吐谷浑传》载,“吐谷浑男子衣服同于华夏”。所谓 ...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2010年获赠了500多件文书(以下简称“人大文书”),其中汉文文书300多件、于阗文文书160多件、粟特文文书13件、古藏文文书16件以及梵文残片50多件。由此,相关研究深入展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藏唐代西域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20ZD250)于2020年12月立项,2021年4月19日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负责人孟宪实和子 ...
作为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从来都不缺乏“新闻”。最新的进展是,考古人在洹河北岸发现一条东西走向、西低东高的道路,发掘长度达80米、两端均延伸至发掘区以外、最宽处达14米。更重要的是,它和此前发现的另一条东西向大道均与一条南北向大道交叉,构成了类似“街区”的布局形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商代都城 ...
环境考古学是对考古学研究材料、对象的环境背景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重建和分析的一门科学。作为考古学和地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沉积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地理学等地学的研究方法在环境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学科体系中,因其属于一种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环境考古通常被视为科技考古的组成部分。尽管科技考 ...
2022年10月,著名人类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aabo)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和人类进化研究中的杰出贡献,成为古代DNA研究领域首位诺贝尔奖得主。什么是古DNA,古DNA在考古研究中又有哪些应用呢?本文将简要介绍古DNA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古DNA是指残存在古代生物遗骸(如化石、亚化石、 ...
一、玉器科技考古研究简介 中国百年考古实证了中华万年玉器技术和文化发展史。经过几代考古学人的努力,中国古代玉器技术研究在世界科技考古领域具有了领先优势。 从全新世早期以来,小南山、兴隆洼、牛河梁和哈民等中国东北玉器体系的发现,成就了中国以至东亚早期玉器文化品牌。由此,中国史前玉器文化起源这一重大问题的突破,得到了欧美及俄 ...
2022年10月12日晚上18点,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在线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课堂,带来了《蒙古国后杭爱城和日门塔拉“三连城”的考古发掘与匈奴城址》的专题讲座(图1)。讲座由《北方民族考古》课程教师王晓琨副教授主持,课堂全体学生以及线上的近200名观众参与了讲座。图1 讲座海报 陈老师的讲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蒙古及 ...
2022年11月16日下午15:00,“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四季第五讲“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化进程”在立德楼403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戴向明老师主讲。他结合大量考古发现与研究实证,介绍了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衍生发展进程。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戴向明老师开宗明义地概述学界有关文明起源的 ...
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诸多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中,殷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总书记不久前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感慨地说。 拨 ...
“累计发掘5000平方米,出土龙山时代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器物二十余件,战国时期铜器、石器、骨器等遗物二十余件。”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17日在谈及后城咀石城址考古的发掘情况如是表示。后城咀石城址实景图。(资料图) 图片来自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 后城咀石城址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1990年配合建设丰准铁路 ...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复杂沉积物测年的单颗粒释光测年方法。这个新的测年方法有望解决干旱区复杂沉积物的测年瓶颈。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国强介绍,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型干旱区,是北半球最重要的粉尘源区,其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及驱动机制是准确预测 ...
古人类的演化、扩散与石器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南方地区在更新世(距今约260万-1万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流行的是以简单、粗放的大型砾石石器为主的技术体系。不过,中外学者对湖南澧水流域的伞顶盖遗址进行多年系统发掘和持续研究最新发现,华南古人类在该遗址生活延续近10万年,其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湖 ...
有学者将史前时期分为查海时代、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以其代表我国史前时期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从考古发现来看,查海时代的聚落基本处于环壕时代,及至仰韶时代前期萌生了墙垣聚落——城市,龙山时代是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峰期,包括北方的石城在内,迄今已发现各类遗址达到100余处,可以用“城市化运动”称之。龙山时代的城市化运动推动并见证了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1日发布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晋南地区在夏及早商时期完整的青铜产业格局支撑中原文明稳步提升。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南部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遗存。该区域东南部存在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 此前,中国国家博物 ...
水下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是陆地考古面向海洋的延伸。水下考古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意味着这门学科在诞生之初便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涉及潜水物理、潜水医学、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遥感物探、水下工程等相关领域技术。关于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虽是以原址保护作为首选,但是受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现阶段原址保护技术研究还处 ...
冶金是古代手工业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矿石开采,金属的冶炼与流通,金属器的生产、流通、使用及其相关的社会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内容。冶金考古可建立冶金技术的发展谱系,揭示冶金活动的生产组织方式,多角度阐释资源、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认识文明演进和国家发展等重大历史问题,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矿冶遗址 ...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首次公开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 ...
湖北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被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石家河遗址持续近70年的科学考古,一步步深化了对于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认知。 石家河遗址在文明的脉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集将对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让我们跟随考古学家走进这座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史前遗址。 综合这些年的考古及 ...
内蒙古文物学会11月3日对外消息指,过去十年,内蒙古考古领域在古代人骨DNA、铜器金相研究、动物种属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科技”赋能对考古的重要性。 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泓介绍,随着古代人骨DNA科学研究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博物馆 ...
从243万年前人类的第一粒火种,到4000多年前最初中国的礼器……文物大省山西拿出纵跨百万年的珍贵文物,探寻文明起源、追溯国政之始。邱家庄墓地出土的石雕蚕蛹。 胡健 摄碧村遗址运来的石块堆砌成的城址一角。 胡健 摄 11月1日,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承办的《大政之源》展览在山西博物院开展,240余件文物以时间为序 ...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陶寺乡,地处汾河岸边、临汾盆地。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陶寺遗址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手工业作坊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和普通居民区。考古实证表明,4000多年前,这里是一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 陶寺遗址被称为最初的“中国”,有哪些重大发现和重要文物实证了这一 ...
司马光在《通鉴》记刘备称帝后,有如下一段议论:臣光曰:……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受?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以有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 ...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的中国考古学已经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充分结合自然科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性学科。而针对发掘出土的人类遗骸所开展的人类骨骼考古研究,不仅能够为诠释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与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更能够为进一步探讨古代先民的人群结构、行为模式、健康状况等问题提供科学论据。笔者就人类骨骼考古所包含的几项主要研 ...
狮子是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大的外来物种,在战国秦汉时期尤其是汉通西域之后,开始传入中国。狮子本身的输入,皆是作为西方异兽进贡于皇家。相对而言,其艺术形象的传播影响更为深远。已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及与之相关的西方艺术中的狮子形象作过较为全面的讨论。目前所见材料中,中国确切的狮子形象最早出现于汉代,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些影响久远的传统,如 ...
经巾是经卷收藏和转经仪式中的重要供养具。学界对于其功能却一直未能达成明晰的认识。白化文称经巾为“佛教藏经堂用物”,“其形制与用途不明”。王乐提出经巾是一块方形或长方形的用以包裹经卷的包袱布。王惠民则认为,经巾是在法会上念经时,为保护、尊重佛经而铺在经案上的布或绢。上述关于经巾的基础性研究颇多发明,然皆有未谛之处。笔者曾提出“藉经 ...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穿过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跨越帕米尔高原,沿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伊朗、叙利亚、黎巴嫩和土耳其,最远可达埃及和希腊。这条贯通欧亚大陆的文明交往之路,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民族和文明交流的大量遗迹。在日前举行的以“考古所见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科技交流”为主题的北大人文论坛上,与会学者探讨了近年来的 ...
201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因为年代久远,加之屡遭盗掘,壁画剥落较严重,但从仅存的壁画上,考古人员还是判断出“仪卫人马”“狩猎”“宴饮”“舞乐”等场景,以及各类飞禽走兽、帐居宴饮、山水花卉、日月星辰等内容,尤其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唐制蕃韵为壁画墓最显著特征,这 ...
历史研究不是只关注过去,也为解读现实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路径。面对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世界发展正在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土耳其在欧亚、中东地缘政治中呈现新态势。我们该如何从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角度进行思考?“帝国”和“民族国家”到底是什么?从奥斯曼帝国到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和转型?是哪些因素催生并构成了现代土 ...
以碳十四测年技术的运用为标志的考古学第一次科学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该技术可以确定物体的绝对年代,改变了只能以层位关系判定相对年代的局面。古DNA技术尤其是近十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重建古人基因组序列成为现实,古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带来考古学的第二次科学革命。此前的考古学多基于类型学对器物等实物资料进行分期比较,但对 ...
“多元一体”是中国考古学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不仅不会淡化我们对中华文明一体性的认同,而且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广大地理空间内的多元互动中“大一统”式宏大政治理想的孕育和“文明型”国家的形成。 概念的提出 1989年,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首先提出“多元一体”概念。“多元”指中国各民族 ...
长期致力于尼安德特人等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前不久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尼安德特人相关研究更受关注。被认为是法国和西班牙北部最后一批尼安德特人制造的各式石刀(图片来自Igor Djakovic)。 图片来自施普林格·自然 尼安德特人灭绝之前与现代人有何时空交集?两者在何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