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第26窟
此窟属下层小型洞窟之一。分前后室,主室,呈方形覆斗形顶,西壁敞口龛内塑像均为清代重修。窟内壁画内容简单,大多画千佛用以表现“大千世界”。南壁靠右有尚未完成的千佛,由此可见古代画工运色的程序。由于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对洞窟壁画、塑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壁画,由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与美国盖蒂基 金会合作,在此窟进行游客最大承载量测试。其方法是:在洞窟不同方位 ...
此窟属下层小型洞窟之一。分前后室,主室,呈方形覆斗形顶,西壁敞口龛内塑像均为清代重修。窟内壁画内容简单,大多画千佛用以表现“大千世界”。南壁靠右有尚未完成的千佛,由此可见古代画工运色的程序。由于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对洞窟壁画、塑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壁画,由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与美国盖蒂基 金会合作,在此窟进行游客最大承载量测试。其方法是:在洞窟不同方位 ...
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主为晚唐河西都僧统吴和尚。该窟的上层为第365窟(七佛堂),顶层为第366窟,均为吴和尚独立开凿的系列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此窟为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顶,中心设马蹄形佛坛,坛上存清代改修之宋塑一佛,二弟子,两协侍菩萨,四供养菩萨共九身塑像。佛坛西设背屏直触窟顶。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西夏所绘千佛,色彩单 ...
晚唐代表窟之一,五代重修。覆斗形顶殿堂窟。主室东壁门上方有墨书供养人题记,故又称“索法 律窟”。主室四壁共绘经变画十幅。西壁佛龛南北两侧分别画普贤变、文殊变。南壁绘法华、观无量寿佛、弥勒等经变。北壁绘华严、药师、天请问等经变。东壁南 北两侧绘报恩、维摩诘经变。南、北、东三壁经变下方各绘有关上述经变之各品故事画的条形屏风画。此窟较为精彩的画面有弥勒经变中的“婚礼图”和法华经变中 的“作战图”,作为了解 ...
又称张承奉窟。晚唐代表窟之一。建于唐景福年间(892~893),宋、元、清曾部分重修。主室前部为覆斗顶,中部是莫高窟出现最晚的中心方柱。主室北壁通壁绘维摩诘经变、南壁绘大型劳度叉斗圣变,形成对称格局,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变主要表现古印度舍卫国大臣须达以黄金铺地购得祗陀太子的园地建立精舍,请佛说法,但六师外道仗国王权势反对,提出约佛斗法,以胜负决定是否建立精舍,外道劳度叉与舍利弗斗法和 ...
南方丝绸之路,又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是秦汉时期西南的先民们开发的一条自四川成都远达印度的民间商道。“蜀身毒道”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会理至大理,这一段称为“灵关道”;从成都、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至大理一段称为“五尺道”;由大理至永平过澜沧江越博南山一段称为“博南古道”;再从保山至腾冲,分两路出境到缅甸一段称为“永昌道”。
隋唐长安城遗址是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区范围内,几乎全部叠压于现代主城区之下。除大明宫与禁苑外,外郭城范围北至今自强西路--自强东路以北,南至电子四路--明德二路--雁南二路以南,西至西二环路--唐延路以西,东至东二环路以西。隋唐长安城遗址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近 ...
六工城遗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为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大城为曹魏时期的宜禾县城●瓜州沿用时间长、形制特别、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遗址概况六工城位于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南2公里处的荒草滩上。始建于汉,沿用至清,历经汉、魏、唐。遗址分为大城和小城,由城、障两部分构成,均为夯土版筑,墙体分段夯筑,有明显 ...
巴州古城遗址●位于瓜州县广至乡岷县村芦草沟北9.5公里处的风蚀台地当中; ●2003年7月15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简介巴州古城遗址位于瓜州县广至乡岷县村芦草沟北9.5公里处的风蚀台地当中,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295米,分布面积87025平方米。四周城墙现已倒塌风蚀成大沙梁,底宽7-8米,残高0.5-1.5米,夯土版筑。 ...
昌马东(董)大沟关隘遗迹是玉门新发现的一处关隘遗迹,对玉门祁连山地区边塞防御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昌马东(董)大沟关隘遗迹是2013年8月28日,由玉门市博物馆、文物管理所人员在勘察玉门境内唐蕃古道时发现的。遗迹位于玉门市昌马东大沟2公里处,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布在东大沟2公里处地势险要的一处山脊之上,距离沟底15米,遗迹主要有以石垒成的墙体,以“品”字形串连分布,因山势台阶分两层,有
冥安县城遗址16 January 2019●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坝村东南6公里的南岔大坑;●2003年7月15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简介冥安县城遗址属规模较大的汉代古城,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南坝村东南6公里的南岔大坑,四周为风蚀台地,地势较底,西南距锁阳城遗址4.3公里。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夯土版筑,边长560米,城址西北角遗存方形小城一座。冥安县城遗址西侧为风蚀台地,城
“西外提”为蒙古语,意为“古城址” 这座古城遗址是今年年初新疆和静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对巴仑台至依尔根铁路沿线的古遗址进行考察时发现的 经现场勘察,“西外提古城遗址”位于和静县大西沟内的哈布其汗沟西出口处的北侧台地上,古城保存基本完好,建设为不规则的四边形,东面墙长95米、北面墙长53米、西面墙长73米,南面为悬崖,城墙最高处有4米,最低处也有2米左右,城墙厚度达3.
惊天之谜的波马古墓1997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74团在昭苏边防站附近修路,在挖掘机向一列高出两米的丘形土墩犁去时,竟然出人意外打开一座千年古墓,霎时间石破天惊,墓穴洞开,无数红彤彤的宝石和金灿灿的金器出现在人们惊愕的眼前,接着是一阵疯狂抢劫,古墓被破坏殆尽。经过伊犁州文管所四年的艰苦努力,追回来70件文物,遗憾的是这些珍贵文物 ...
在乌什县西部山区英阿瓦提乡西北沙依拉木山麓、英阿特苏河东岸,有一处被称为沙依拉木千佛洞的古代遗址,洞窟数量多达十几个。开凿在沙兰河东岸的沙依木山的崖壁上。现存洞窟14个。平面呈长方形,剖面呈券拱形,门向西临河。个别洞窟残存有局部壁画,有券顶和平顶两种,较多为禅窟,也有僧房窟。山下河谷台地上有寺院遗址。是龟兹西境小乘佛教的一处重要遗址。在窟群北面偏西的山脚下,有一处25x20米的寺院遗址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西北勒格山下,26个石窟分布在山谷两侧10余里的岩壁上,现已编号洞窟13个。 1956年公布的国保单位 一条自南向北的沟谷,管理的老人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开凿时间大约在公元7~8世纪。洞窟形制以中心柱窟为主,少量为方形穹窿顶窟。壁画题材内容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其 ...
赤亭位于七克台镇南湖村南面的东西向小山上,地处古代赤亭道和北新道的隘口,是进入西域的必经之路。赤亭在古代是西域的军事要塞,建于唐代。此遗址占地面积约30亩,长100米,宽100米,高20米,系土石结构,现轮廓俱在,细部已毁。山顶上有一口深井,在山顶可以直接取水,如果赤亭峰被包围,可以依靠这口井,等待援军。有一面残墙上有许多个孔洞, ...
sdfd编者按: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是坚强的,看那些在残破中傲然挺立的古城,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历史也是脆弱的,只有极少数被人们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遗忘在了角落。读一段过往,感受一段时光的繁华与沧桑。历史在瓜州这片广阔而又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许多珍贵的遗迹,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读瓜州古城遗址系列—破城子遗址。破城子遗址28 octob ...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米仓道"南江段常言"米仓道",乃古代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人称"米仓道"。常 言翻越米仓山入蜀之古道目录1名词解释2路线名称走向3地理位置4历史渊源5历代运作6交通地位名词解释米仓道茶:产自秦巴高山地区米仓山脉的高品质绿茶,茶叶香味清爽持久、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米仓道茶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用于制作米仓道茶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相传岭南盛产荔枝,唐朝玄宗时期的贵妃杨玉环对此十分热爱。唐玄宗为了满足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喜食荔枝的需要,下令自四川涪州(现重庆涪陵)置专驿直通长安。四川涪州至陕西长安1蜀驿道2为何不是岭南荔枝?3关于荔枝驿道与荔枝道折叠编辑本段蜀驿道杨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到京师。"荔枝传驿,经由驿道完成。该驿道线路由长安南循晋子午道,西经西乡 ...
五尺道又称滇僰古道,僰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为连接川滇汉人与古僰人修建的。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常頞开通的五尺道,多数地方是对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僰道至味县段的拓宽、修整。道虽宽五尺,但由于沿途山势太险,凿通实在不易。当时尚未发明 ...
圣地西藏之拉萨查叶巴石窟寺 圣地西藏之拉萨查叶巴石窟寺 圣地西藏之拉萨查叶巴石窟寺 扎耶巴寺在达孜县境内。是吐蕃时期西藏四大静修地之一,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王妃蒙萨赤姜倡建。扎耶巴寺是由奇峰、怪石、溪涧、草地、洞窟和寺庙组成的藏传佛教圣地,不仅历史悠久,灵地众多,而且风景奇绝。在悬崖峭壁之间,据传共有108座山洞,是著名高僧 ...
《百度百科》说:秀巴千年古堡相传是1000多年前松赞干布在征战中,为方便军队之间的联络以及屯兵和防御,修筑了具有统治标志的古堡群。古堡也叫戎堡,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烽火台,在工布江达县境内有多处古堡群,而秀巴古堡群是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经专家的实地考证,证实古堡始建于唐朝后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古堡经常驻扎军队,如今已被荒废。古堡群由5个高低不同的堡垒组成,间距大约为30至50米,各个 ...
布久拉康又称德尔吉拉康,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布久乡多当村的省道306旁边,属于宁玛派(红教)寺院。布久拉康始建于七世纪初,是吐蕃王松赞干布为镇压堪舆家所说罗刹女修建的十二座镇魔寺之一,是镇压罗刹女右肘而建。该寺在漫长的岁月里层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几度被毁,几度重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寺庙大殿是两层佛阁,主供十一面观音、强巴佛、站姿莲花生。殿内壁画精美别致,且有一幅非常特殊,上面绘有人类的 ...
宁玛派寺,位于白朗县强堆乡亚龙村以北,距县城8公里,始建于公元892年,至今已有1119年的悠久历史。规模宏大,曾出现诸多有名任务。寺内藏有嵌铜法螺、天然朗色石像等。寺庙在“文革”时被毁,1986年经日喀则地区行政公署和白朗县人民政府批准重建,成为全县朝佛群众聚集最多之处。
参卓林寺是日喀则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全名噶东参卓格丹塔杰林,位于白朗县嘎东镇马义村西北角,距离日喀则市区约49公里,县城16公里,204省道6公里,交通极为便利。该寺建于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公元788年),由大师八泽西热琼乃创建,是白朗县寺庙中历史最悠久,极有威望的佛教宝地,早在前宏期(公元692-755年)就享有特殊优越性的寺庙,整座建筑由门廊、佛殿、经殿僧舍组 ...
本网消息吉隆县的哈东淌遗址和却得淌遗址都形成于旧石器时代,从遗趾中发现的大量石器看,日喀则地区的古人类过着游猎采掘生活。从遗址中石器的数量和精美程度来看,日喀则地区的古人类正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向晚期过渡阶段。这些考古遗址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日喀则地区就有原始古人类居住,是藏族地区原始文明。哈东淌旧石器遗址就位于吉隆县宗嘎镇村,形成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标本采集范围约2000平方米,采集砍砸器、刮 ...
本网消息造像雕刻于充堆曲丹加桑一块巨石上,石壁高约2.2米,宽约3.2米。造像的雕刻技法是先在壁面上向内开凿出浅龛,然后以碱地手法雕凿出半圆雕。佛像通高约1.5米,一组共三尊,中央为坚热斯(观音菩萨),其左侧为恰那多杰(金刚持,又称为秘密主、金刚手),其右侧为强巴央(文殊菩萨),合称为“日松贡布”。“日松贡布”摩崖造像的风格有明显的南亚雕刻作风。如造像腰部所系的“T”字形腰带。早在公元前12世纪,印度巴尔湖特 ...
强准寺全名"强准祖拉康",有的书上叫"强真格给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邦兴乡,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身方形,共有4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门窗。塔高约16米,底层最大宽22米有的书上叫"强真格给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邦兴乡,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身方形,共有4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门窗。塔高约16米,底层最大宽22米。底层四周以木栏杆环绕成外环廊,廊周原设转经筒108个。 ...
青岩古道位于花溪区青岩镇北苦蒜坡和龙井村上关口,为贵阳粮道要津,辟于明万历年间,现存8公里。
黑泥哨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六年,白绵石建造。
黑泥哨古道位于清镇市黑泥哨村,明洪武年间建成,是贵阳从西南方向通达云南的主要通道中的一段,青石砌筑,长5公里。黑泥哨古道位于清镇市巢凤社区黑泥哨村,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驿道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东达贵阳,西至平坝,西北到鸭池河,是贵州古时由黔至滇的必经之道。现存驿道总长为1820米,宽1.2米至1.5米,路面以青石铺砌。
蜈蚣坡古道(含蜈蚣桥)位于修文县洒坪乡,距今620余年,是古代黔中地区连接水西彝族地区(今毕节地区)的唯一通道,长约五公里;蜈蚣桥是横跨猫洞河的三孔古桥,为从“龙场驿”至“六广驿”的必经之路,桥长41米,高11米,宽5米。
长坡岭古道位于白云区长坡岭森林公园内,现存路段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代,青石砌筑,长近3公里。
该遗址位于民丰县安迪尔牧场西南25公里的沙漠深处。城呈圆形,直径约200余小业主。残垣高3-4米。城虽已被流沙淹埋,但大部分建筑又复露出地而。成排成行的鱼脊形顶和平顶的房舍,错落有致的街巷,围墙砌成的院落,皆历历右辨。最引人注目的是开向东南方的唯一的一扇城门,两扇木制大门至今仍严紧厚实,完好无损。遗址中出土文物丰富。 ...
楼兰墓群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北荒漠中。包括楼兰城郊墓葬、古墓沟墓葬、铁板河墓葬、小河墓地、咸水泉墓葬、营盘墓葬等多处。楼兰墓群位于交通极为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罗布泊地区。简介楼兰墓葬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北荒漠中。主要由铁板河墓群、楼兰城郊墓群组成。分布在南北约30公里,东西约26公里的范围内, ...
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买里村北约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带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现长条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缓坡。总面积5.4万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概述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买里村北约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带上。墓 ...
阿萨古城遗址位于新疆鄯善县达浪坎乡拜什塔木村西南约8公里处戈壁荒漠中,这是一座寺院遗址。寺院用土坯修建,平面呈方形,边长100米,面积10000平方米。由七组互不相连的建筑群组成,其中三组保存较好。一组在遗址西北隅,包括佛塔、殿堂。佛塔位于北,塔基夯筑,平面呈"十"字形,塔身为正方形,边长1.3米,残高5.3米。穹窿顶殿堂虽已塌毁,但千佛像仍然清晰。另一组位于遗址南部的中段,也有一穹窿顶殿堂和塔,只见窟顶有数 ...
伯西哈石窟 吐鲁番市 国家第七批(唐至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斯塔那古墓群,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是当年高昌故城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因而又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是吐 ...
台藏塔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三堡乡,在高昌故城北1.5公里处,为新疆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唐宋佛塔遗迹。佛塔夯筑而成,基部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0米,塔身平面也为正方形,高约20米。佛塔四面有排列整齐的佛龛,佛龛内有泥塑佛像和壁画。塔体内还凿有一条长方形纵券顶式洞窟及两个耳室。台藏塔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该塔是高昌三国时期的佛教建 ...
哈密丝路烽燧位于新疆哈密市,哈密市是哈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哈密地区南部,东天山南麓,哈密盆地中部。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县则分别有19座和3座。哈密丝路烽燧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 ...
白杨沟佛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当地维吾尔族人称为"台藏"。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根据史籍记载,白杨沟佛寺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唐朝时,玄奘路过哈密,在此讲经说法,弘扬佛法。2001年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 ...
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村。遗址包括托库孜萨来古城、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等。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处于汉唐西域的南、北道间,内涵丰富,是该地区晋唐佛教文化繁荣的证明,也是古丝绸之路上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 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遗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遗迹,是中国最西部佛教遗址之一,是罕诺依古城 标志性建筑物,是丝绸之路留存至今的年代较早的一处佛教遗迹,也是佛教文化在喀什一带盛行的有力见证,对研究佛教初传新疆及唐代喀什地区佛教流行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 ...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昭通实验小学北校区壁。汉《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 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米,宽96厘米,碑文共15行,每行残存21字,(按上下文 ...
北宋《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大理国段氏所立。此碑是探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悠久历史渊源的珍贵实物见证,同时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与汉族历史文化艺术交流融合及宋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文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汉文字书碑刻石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章法布局艺术的实物证据。此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大理国时代的 ...
可渡关驿道,位于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河南北两岸,全长五千米,宽约二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该驿道始由秦始皇兴建,汉朝王莽加宽,明朝朱元璋扩修,有“秦道明关”、“通京大道”之说。作为“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的可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囊,络绎辐辏,孔道也”,描绘了驿道曾经的繁荣辉煌;驿 ...
东寺塔系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 西寺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东寺塔,在昆 ...
王仁求碑系王善宝立于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十月十日。碑名“大周故河东州剌使之碑”,成都闾丘均撰文,王善宝书丹。碑纱石质,通高4.01米,碑身高2.03米,宽1.17米,厚0.36米,屃屭座,长2.6米,高0.89米。上镌碑名10字,并浮雕双龙及佛像一龛,碑文正书34行,行17—51字不等,计1628字,加碑名10字,合计1638字。碑文赞述王仁求任河东州刺史期间,一面建议 ...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水目山塔,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 ...
山龙 山于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山龙 山于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山龙 山于图山上 ...
位于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地处大理苍山斜阳峰麓,北邻阳南溪,南距下关三公里,东距214国道约500米。佛图寺塔,现当地俗称蛇骨塔,名由白族民间流传的“白族英雄段赤城舍身斩螨”的故事而来。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 ...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镇弘圣寺旧址,寺毁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下部为块石砌成。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其上逐层收分。
大姚白塔位于云南省大姚县西城门外的宝顶山顶,始建于746年(唐代天宝年间),云南仅此1座,是云南早期舍利塔的实物例证,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入列全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塔高18.4米,顶部为圆椎形,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锤,又名磬锤塔。塔分为3层,露出地面的基座是八角形的须弥座,此塔塔身全用石灰抹白,故名白塔。白塔建于746年,为我国唐代建筑之一,相传为唐天宝年间吐蕃所建。白塔历史上 ...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什邡堂邛窑遗址为隋至宋代民间瓷窑遗址。在四川省邛崃市南河乡什邡堂村。邛崃,唐至明清均属邛州,故名邛窑。创烧于隋,盛于唐而终于宋。该窑古无文献记载,20 世纪30年代始被发现,引起考古界、古陶瓷界重视...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该石窟包括唐代68龛、五代1龛、宋代7龛、明代1龛、清代10龛。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龛,南岸5龛。最早造像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龛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龛、释迦、三世佛、华严三圣、弥勒、观音、千手观音、如意轮观音、地藏、天龙八部、胡人天王
灵岩寺及千佛塔,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镇灵岩山南麓。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创建于金代,历明、清重修,现仅存大雄宝殿和钟楼,为清代建筑。千佛塔位于灵岩寺左侧,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为石雕覆钵式实心塔。千佛塔通高3米,下设须弥座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塔身底层直径2.4米;凡十三层, ...
半月山大佛属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为弥勒佛倚坐像,属净土宗造像。
通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石窟雕凿于唐龙朔三年至开元七年,前后历时56年。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 ...
四川省荣县东郊宋家冲村真如岩。石窟寺大佛寺占地2.3万平方米。有摩崖造像龛窟多处,主像为释迦如来大佛,故名大佛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开化寺大佛殿,宋代称真如观,清嘉庆年间重建,寺依山势而建,高踞山腰。以弥勒殿、如来殿为中轴,左右有方丈室、藏经楼、达摩殿、法门等。石窟寺内刻有达摩像,并多历代名人题刻诗碑。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荣县城郊大佛山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 .. ...
翔龙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在山西面的崖壁上,现存造像61龛,计有大小造像368尊,高者达8米,小者仅数厘米,保存摩崖题刻9处。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此山由明代进士、盐运史王三锡书刻:“翔龙山”而得名,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至本世纪60年代被拆除。唐代造像中较著名的有阿弥陀佛为坐佛,高4米,其右手施说法印,赤足踏莲,刀法简练,衣纹线条流畅明快,刻技精湛。 ...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据现存碑记记载,大佛凿于唐代开元至元和年间(公元713—820年),通高9.88米,为弥勒佛坐像,刀法简洁流畅,衣褶为阳纹。佛身后尚有10厘米高的小佛三千余尊,镌工精湛。龛侧有力士像两尊,东侧观音像两龛,大像龛两侧有历代妆大像石刻碑记和诗文题刻十余处,其中宋代颜体楷书石刻“虎溪”字径达5米。像东侧二十米石室墓仿木结构建筑石刻一处。再东十米有宋石窟一间,内存唐元和四年碑记。
禹迹山摩崖造像,又名禹迹山大佛,位于县城东16公里的碑院镇大佛村,是四川省最高的石刻立佛。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1.3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 ...
碧水寺又名滴水寺,位于绵阳市区涪江北岸的碧水崖边,背依龟山,俯临涪江,风景秀丽。寺依崖而建,崖上有唐佛教摩崖造像和金刚经。2014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是第二次到访了,2011年初来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国宝的序列,草草而过,巴蜀多石窟,这种保存不算很好的唐龛可以说多如牛毛,2014年得知入选国宝后,暗暗记下,终于于20 ...
青神县属于眉山市,在成都以南一百多公里,城南十多公里的山中有座中岩寺,留下来丰富的摩崖造像。中岩寺摩崖造像以唐代居多,部分小龛后代雕凿,石刻沿山岩散布,分散在多个区域经变中的建筑仿真度极高,柱头铺作双抄托令栱无耍头,补间人字栱,单层阑额,泥道栱上托柱头方,与南禅寺和普贤阁第二层相似度很高。四川有多处石刻中留下了唐代的双抄托令栱,但就目前所见都没有耍头,而南禅寺和普贤阁有耍头一组千佛龛,也是唐代风格 ...
仁寿能仁寺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东45公里处的中农乡能仁村9组村民叶超文的屋后岩壁之上。 相传,这里原有能仁寺,自唐以来,相继建庙堂、僧室及加工作坊等建筑,连绵一里有余,在寺后两侧岩壁,有摩崖造像一百多龛,约完成于唐宋时期。明代曾在这里设“江南察院”,是《仁寿县志》所载“白杨厅桂花台”旧址。 “能仁”是“释迦”的汉语意译,即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 ...
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在郑山和刘嘴之上,各有几块形态各异的大石包,就在这10几块大石包之上,雕刻着一龛龛精美的唐代佛像,密如蜂房,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石包造像。1984年,丹棱县文物工作者在全县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两处规模较大的摩崖造像群,由于郑山、刘嘴相距不过里许,因此,将这两处造像统称为丹棱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1.郑山摩崖造像 保护范围:东以第23龛造像外延80米,西以第39龛造像外延20米,南以第37 ...
玉台山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阆中市保宁镇北的玉台山山腰,为覆钵式喇嘛塔。塔高8.6米,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个部分。塔基为四方形,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柱体,内刻一佛跏趺坐于莲台。上装塔刹,有石雕八力士举刹身。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塔顶为一焰纹状圆石。石塔雕刻精美,除局部风化外,基本保存完整。玉台山 ...
千佛岩,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城西3公里处。夹江,于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而夹江千佛岩景区正是位于夹江县城西3公里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地方。200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所谓千佛岩的千佛,就密集分布在铁石关下栈道右边临江陡峭的崖壁上。据了解,这里的162窟石刻造像共2470多尊,所以 ...
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剑阁县老县城东南,自东汉以来,形成了古遗址遗物、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等道教文化走廊。道教造像始于北魏晚期而盛于隋唐,凡大小21龛窟、造像80尊, “长生保命天尊像”、 “七星纹图”、“六丁六甲图像”、“太极演示图”、“天龙八部图”等造像精美,内涵丰富,形成了中国道教本土造像艺术自 ...
冲相寺摩崖造像,又称定光崖石刻,在广安县肖溪镇。崖刻四层,有大小佛像百余尊,上层正中为定光佛,又称太阳菩萨。定光佛高四米,北饰日月佛光,太阳普照时,会发出一种光芒来,当地人称之为吉芒
穆日玛尼石经墙级别:国家 年代:唐--清 地址:甘孜州石渠县格蒙乡穆日玛尼石经墙位于甘孜州石渠县格蒙乡,海拔4300米。始建于7-8世纪,最初被称为奔琼玉喀。10-11世纪成为当时岭国的皇家供奉圣物,成为重要的朝圣场所。18世纪第一世穆日活佛仁增江措仁波切主持维修和扩建玛尼墙,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古玛尼墙改称为“穆日玛尼石经墙”。石经墙是特殊的藏族建筑类型,它的每一块石头都凝聚了深厚的宗教虔诚,墙体虽不高大,但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素有“千碉之国”美誉,丹巴古碉楼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共计562座。碉楼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大小金川河沿岸和大渡河沿岸。丹巴古碉楼平面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建筑材料采用山石、沾泥、木头等。丹巴古碉楼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丹巴古碉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点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立于北周闵帝元年,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实际应名周文王碑,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八组,古东大路旁石佛寺后古称天落石的岩壁上,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编号为510112-0242。
玉堂窑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鸣村、岐山村以及中兴镇横山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一处唐至北宋时期的瓷窑群遗址。窑址的18座窑包有“上九堆、下九堆”之称。1977年和1983年曾两次试掘其中三座窑包,清理出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及玩具等陶瓷器皿上千件。该窑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护之好,为国内外其他古瓷窑址少见。它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 同时,对研究四川陶瓷业的兴 ...
江南馆街街坊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江南馆街北侧,属于唐至宋代的遗址。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发掘面积共480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分布较均匀。出土有瓷器、佛像等汉、唐、宋时期文物 。发掘出唐、宋时期大小排水渠、铺砖面路、泥土支路、房址,明、清时期道路、房址、井。遗址的主次街道、房屋、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规划科学 ...
白乳溪石窟刊凿于唐代,现存龛窟23个,造像151尊,碑刻3通,线刻经幢1个,题记4幅,分布在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石窟装饰华丽,雕刻艺术精湛,是融宗教、彩绘、建筑、雕刻、音乐、服饰为一体的盛唐时期石窟佳作,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范围:石窟A、B、C区以A区为中心,西临通河,东外延30米,北外延100米,南外延130米, ...
八角城城址,位于甘肃省夏河县驻地拉卜楞镇东北24公里白石崖南麓、央曲北岸。海拔2100米。汉代曾在此设白石县,古为军事交通要地。古八角城为一空心十字形城。在十字城各角上设城墩八个,形成八角,故名。古城占地2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2193米,墙高达10米。东西瓮城有s形通道。城外有护城河。北城依山、无门,从西城经南门至东城筑有外廓,南门外筑有外城 ...
Ⅳ-61.《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宋.甘肃省徽县.石窟寺及石刻..第六批新修白水路记碑,位于甘肃徽县大河店乡瓦泉村白水峡,徽(县)白(水江)公路(即白水路)左侧石崖之上,距地面高7米,碑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拱顶额篆新修白水路记为书法家雷简夫斗书,碑文颜体正楷,右起竖写26行,每行37字,撰书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2006年5月 ...
放马滩墓群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放马滩,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1986年发现。同年5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发掘。本次钻探发现墓葬120余座,发掘14座,其中战国墓13座,西汉墓1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各种器物近千件。其中重要文物有竹简460枚,木板地图7幅,西汉纸地图残片1件。竹简为《日书》和《志怪故事》内容。 放马滩墓群是一处战国 ...
木梯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乡杨家坪,在榜沙河边依山建造,相传入寺无路可走,在山门口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们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木梯寺北魏始建,唐、宋增建。仅有北端一门入寺,传早年架一数丈木梯于绝壁处以便登梯入寺。寺西有大石佛一尊。寺内现存窟龛18个,有造像78尊、壁画234幅,绘画面积2100平方米。木梯寺内容广,碉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规模最大,保持原作风貌。造 ...
吉堆吐蕃墓群位于西藏洛扎县,分布于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吉堆乡政府所在地南侧的山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吐蕃时期古墓,大约建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山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自治区朗县金东乡列村之东的山坡上,为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墓葬。墓地范围约50万平方米。共发现封土墓184座,墓葬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个区。东区有墓162座,西区有墓22座。封土占地7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有23座;700平方米之下的中型墓有74座;90平方米之下的小型墓有56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边长达66米,封土最高达14米。墓葬封土平面形状主要有,梯形、方形、圆形、亚字 ...
松卡石塔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寺以西15公里的雅隆藏布江边一座岩石山脚下,海拔3650米。这里共有大小不同五座石塔雕刻而成,通体白色,均为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高度均为2米左右,建筑年代不详。据说这五座石塔是藏传佛教最早的教派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设计主持雕造的。――是莲花生大师为证明自己的法力,从虚空中变换出来的,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为几座佛塔增添了神秘色彩。另外,在五座石塔附近有许多摩崖造像,其中以无 ...
吐蕃王朝赤德祖赞时期始建的古寺。全名“扎玛尔吉如拉康”。拉康,系藏语“佛殿”音译。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境内。坐西朝东。宽32.4米,进深30.4米,面积982平方米。吉如拉康规模不大,但其遗留下的建筑、雕刻、泥塑、壁画等非常丰富,对研究西藏历史、宗教、建筑、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1年6月25日,吉如拉康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Ramoqê Gönba),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另有诸多珍贵文物。因此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杂涅墓群 玉树藏族自治州 国家第七批(唐) 青海省
虎台遗址又名南凉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宁市西郊,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建都时的重要遗迹,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公元414年,南凉为西秦所灭。原台共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虎台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西宁历史的兴衰变化, ...
玉树古墓群唐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玉树县、称多县
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位于青海省囊谦县吉曲、尕水、吉尼赛三乡交界达那山腰。始建年代不详,原为苯教寺院,均在南宋时期改奉叶巴噶举派。现存石木结构的经堂一座,高22米,占地44平方米,二层,藏平顶式帕摩竹巴灵塔殿一座及叶巴殿、僧舍等建筑。经常内供奉一尊高约9米的格萨尔和其部将吉本和贾察塑像,还有传为格萨尔的毡帽、盾、头盔、铠甲等 ...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171)六月刻,仇靖撰刻并书丹。《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 ...
灵岩寺摩崖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 灵岩寺又名灵崖院、白鹿洞。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分前、后两洞由奈何桥连接。现存石碑、摩崖题刻约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称。以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刻“郙阁颂”,宋绍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阁颂”,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灵崖叙别记”,唐开成二年(837年)刻“开成题记”唐权德舆撰 ...
剑门蜀道遗址,战国至清代川陕古道遗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以剑门关为中心的剑门蜀道,是战国时开辟的秦蜀古栈道的南段蜀栈道,又称金牛道,历经秦、汉、唐至清代。 剑门蜀道从陕西汉中、宁强进入四川,经四川广元、剑阁、梓潼至绵阳,全长600余公里 ,这条古道沿嘉陵江修筑,山坡为石梯路,峡崖为栈阁(凿孔塞梁、立柱铺板)。现嘉陵江明月峡、清 ...
在四川广元市北4 公里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绵亘长达半里以上。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清咸丰四年(1854 年)石刻题记,全崖佛像为数一万七千余躯。1935 年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有石刻南北长20D 余米,最高处约40 余米。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共有龛窟四百余个,造像七千余尊。龛窟重叠密布,多者十三层。1961年4月被 ...
也迷里古城遗址位于新疆额敏县额敏镇至杰勒阿尕什乡公路的南面,在也木勒牧场场部东2.5公里处,距县城7.5公里,海拔565.6米。也迷里古城遗址长2000米,宽1800米,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址高出平地3—4米,额敏河在也迷里古城遗址西北侧不远处流淌,地势舒展,水源很充足,它的东南面是乌尔喀夏尔山。据《新元史》记载“太祖东归,定四子分地”。以也迷里河滨之地封三子窝阔台,称窝阔台汗国,领
白岩寨墓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文物点,位于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田坝村白岩寨村民小组东侧后山上。为配合四川成都至贵州贵阳高速铁路(简称成贵高铁)的建设,需在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田坝村附近新建田坝火车站,而新建田坝火车站的移民安置点部分建设区域位于白岩寨墓地分布范围。因而,需要对移民安置点建设影响区域内的文物实施抢救性考古 ...
土库曼斯坦的秋天,碧空如洗,云淡风轻。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久闻尼萨古城盛名,遂动身前去探访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遗址。 尼萨是安息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奴隶制帝国,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帝国”)第一个首都,为安息帝国开创者阿尔萨息一世所建。古城位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市西北18公里处 ...
二塘沟烽火台遗址全景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位于吐鲁番地区境内,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二塘沟烽火台、七泉湖萨依烽火台、阔坦吐尔古城、阿拉沟戍堡4处遗址,上述遗址分布在汉唐时期通往西域的古道附近,所处地势相对平坦。烽火台以夯筑及石块修筑为主。二塘沟烽火台遗址北立面墙1988年至2009年,当地文物工作者曾对二塘沟烽火台等遗迹进行调查、记录。二塘沟烽火台坐落在天山南麓二塘沟口以南的冲积扇上,位于唐西州时
三个泉子烽火台昌吉州境内烽燧群东起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经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昌吉市、呼图壁县,西至玛纳斯县,共有保存较完整的20座烽火台、5处驿站遗址和1处唐代道路,均分布于古丝绸之路北道沿线。三十里墩烽火台昌吉州境内烽燧群大部分自1988年开始调查、记录。烽火台大部分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整体呈四棱台形,以夯土及土坯修筑而成。5处驿站遗址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烽火台附近,均为清代所建
7-0496-1-496.营盘古城古墓群及古墓群.汉至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古遗址..第七批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兵团第二师35团甘草厂,地处孔雀河干河床北岸、库鲁克塔格山以南的山前戈壁滩上。营盘古城遗址全景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于1893年由俄国人发现,之后又经历多次调查。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营盘古墓群进行抢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