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显示子项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丝绸之路:泽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 丝路预备遗产点 丝路相关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费尔干纳—锡尔河廊道
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塔吉克斯坦
世界遗产 跨国遗产
遗产专题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长城及烽燧 万里茶道
中国历史时代
考古时期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北宋《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大理国段氏所立。此碑是探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悠久历史渊源的珍贵实物见证,同时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与汉族历史文化艺术交流融合及宋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文物,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汉文字书碑刻石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章法布局艺术的实物证据。此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三年,即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大理国时代的 ...

• 可渡关驿道

可渡关驿道,位于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河南北两岸,全长五千米,宽约二米,全部用青石铺成。该驿道始由秦始皇兴建,汉朝王莽加宽,明朝朱元璋扩修,有“秦道明关”、“通京大道”之说。作为“滇黔锁钥”、“入滇第一关”的可渡,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北达三巴,东连金筑,行旅冠囊,络绎辐辏,孔道也”,描绘了驿道曾经的繁荣辉煌;驿 ...

• 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

东寺塔系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 西寺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东寺塔,在昆 ...

• 王仁求碑

王仁求碑系王善宝立于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十月十日。碑名“大周故河东州剌使之碑”,成都闾丘均撰文,王善宝书丹。碑纱石质,通高4.01米,碑身高2.03米,宽1.17米,厚0.36米,屃屭座,长2.6米,高0.89米。上镌碑名10字,并浮雕双龙及佛像一龛,碑文正书34行,行17—51字不等,计1628字,加碑名10字,合计1638字。碑文赞述王仁求任河东州刺史期间,一面建议 ...

• 水目寺塔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水目山塔,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 ...

• 山龙山于图山城址

山龙 山于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山龙 山于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山龙 山于图山上 ...

• 佛图寺塔

位于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地处大理苍山斜阳峰麓,北邻阳南溪,南距下关三公里,东距214国道约500米。佛图寺塔,现当地俗称蛇骨塔,名由白族民间流传的“白族英雄段赤城舍身斩螨”的故事而来。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 ...

• 弘圣寺塔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镇弘圣寺旧址,寺毁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下部为块石砌成。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其上逐层收分。

• 大姚白塔

大姚白塔位于云南省大姚县西城门外的宝顶山顶,始建于746年(唐代天宝年间),云南仅此1座,是云南早期舍利塔的实物例证,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入列全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塔高18.4米,顶部为圆椎形,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锤,又名磬锤塔。塔分为3层,露出地面的基座是八角形的须弥座,此塔塔身全用石灰抹白,故名白塔。白塔建于746年,为我国唐代建筑之一,相传为唐天宝年间吐蕃所建。白塔历史上 ...

• 北山摩崖造像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北两千米处,开凿于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历经五代、两宋,相继在佛湾、营盘坡、观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处造像近万躯。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共编290号龛窟。在长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题记和造像铭记55则,经幢8座,阴刻“文殊师利问疾图”一幅,石刻造像264龛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 什邡堂邛窑遗址

什邡堂邛窑遗址为隋至宋代民间瓷窑遗址。在四川省邛崃市南河乡什邡堂村。邛崃,唐至明清均属邛州,故名邛窑。创烧于隋,盛于唐而终于宋。该窑古无文献记载,20 世纪30年代始被发现,引起考古界、古陶瓷界重视...

• 蒲江石窟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该石窟包括唐代68龛、五代1龛、宋代7龛、明代1龛、清代10龛。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龛,南岸5龛。最早造像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龛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龛、释迦、三世佛、华严三圣、弥勒、观音、千手观音、如意轮观音、地藏、天龙八部、胡人天王

• 灵岩寺及千佛塔

灵岩寺及千佛塔,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镇灵岩山南麓。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创建于金代,历明、清重修,现仅存大雄宝殿和钟楼,为清代建筑。千佛塔位于灵岩寺左侧,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为石雕覆钵式实心塔。千佛塔通高3米,下设须弥座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塔身底层直径2.4米;凡十三层, ...

• 半月山摩崖造像

半月山大佛属摩崖造像,即在山崖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其为弥勒佛倚坐像,属净土宗造像。

• 通江千佛岩石窟

通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石窟雕凿于唐龙朔三年至开元七年,前后历时56年。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 ...

• 荣县大佛石窟

四川省荣县东郊宋家冲村真如岩。石窟寺大佛寺占地2.3万平方米。有摩崖造像龛窟多处,主像为释迦如来大佛,故名大佛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开化寺大佛殿,宋代称真如观,清嘉庆年间重建,寺依山势而建,高踞山腰。以弥勒殿、如来殿为中轴,左右有方丈室、藏经楼、达摩殿、法门等。石窟寺内刻有达摩像,并多历代名人题刻诗碑。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荣县城郊大佛山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 .. ...

• 翔龙山摩崖造像

翔龙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在山西面的崖壁上,现存造像61龛,计有大小造像368尊,高者达8米,小者仅数厘米,保存摩崖题刻9处。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此山由明代进士、盐运史王三锡书刻:“翔龙山”而得名,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至本世纪60年代被拆除。唐代造像中较著名的有阿弥陀佛为坐佛,高4米,其右手施说法印,赤足踏莲,刀法简练,衣纹线条流畅明快,刻技精湛。 ...

• 大像山摩崖造像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阆中市,据现存碑记记载,大佛凿于唐代开元至元和年间(公元713—820年),通高9.88米,为弥勒佛坐像,刀法简洁流畅,衣褶为阳纹。佛身后尚有10厘米高的小佛三千余尊,镌工精湛。龛侧有力士像两尊,东侧观音像两龛,大像龛两侧有历代妆大像石刻碑记和诗文题刻十余处,其中宋代颜体楷书石刻“虎溪”字径达5米。像东侧二十米石室墓仿木结构建筑石刻一处。再东十米有宋石窟一间,内存唐元和四年碑记。

• 禹迹山摩崖造像

禹迹山摩崖造像,又名禹迹山大佛,位于县城东16公里的碑院镇大佛村,是四川省最高的石刻立佛。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1.3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面容端庄,双目微启平视,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 ...

• 碧水寺摩崖造像

碧水寺又名滴水寺,位于绵阳市区涪江北岸的碧水崖边,背依龟山,俯临涪江,风景秀丽。寺依崖而建,崖上有唐佛教摩崖造像和金刚经。2014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已是第二次到访了,2011年初来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国宝的序列,草草而过,巴蜀多石窟,这种保存不算很好的唐龛可以说多如牛毛,2014年得知入选国宝后,暗暗记下,终于于20 ...

• 中岩寺摩崖造像

青神县属于眉山市,在成都以南一百多公里,城南十多公里的山中有座中岩寺,留下来丰富的摩崖造像。中岩寺摩崖造像以唐代居多,部分小龛后代雕凿,石刻沿山岩散布,分散在多个区域经变中的建筑仿真度极高,柱头铺作双抄托令栱无耍头,补间人字栱,单层阑额,泥道栱上托柱头方,与南禅寺和普贤阁第二层相似度很高。四川有多处石刻中留下了唐代的双抄托令栱,但就目前所见都没有耍头,而南禅寺和普贤阁有耍头一组千佛龛,也是唐代风格 ...

• 能仁寺摩崖造像

仁寿能仁寺摩崖造像,位于仁寿县城东45公里处的中农乡能仁村9组村民叶超文的屋后岩壁之上。 相传,这里原有能仁寺,自唐以来,相继建庙堂、僧室及加工作坊等建筑,连绵一里有余,在寺后两侧岩壁,有摩崖造像一百多龛,约完成于唐宋时期。明代曾在这里设“江南察院”,是《仁寿县志》所载“白杨厅桂花台”旧址。 “能仁”是“释迦”的汉语意译,即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人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 ...

• 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在郑山和刘嘴之上,各有几块形态各异的大石包,就在这10几块大石包之上,雕刻着一龛龛精美的唐代佛像,密如蜂房,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大石包造像。1984年,丹棱县文物工作者在全县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两处规模较大的摩崖造像群,由于郑山、刘嘴相距不过里许,因此,将这两处造像统称为丹棱郑山——刘嘴摩崖造像。  1.郑山摩崖造像  保护范围:东以第23龛造像外延80米,西以第39龛造像外延20米,南以第37 ...

• 玉台山石塔

玉台山石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阆中市保宁镇北的玉台山山腰,为覆钵式喇嘛塔。塔高8.6米,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个部分。塔基为四方形,刻四瓣梅花形须弥座。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柱体,内刻一佛跏趺坐于莲台。上装塔刹,有石雕八力士举刹身。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塔顶为一焰纹状圆石。石塔雕刻精美,除局部风化外,基本保存完整。玉台山 ...

• 夹江千佛岩石窟

千佛岩,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城西3公里处。夹江,于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93年)建县,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胜而得名,而夹江千佛岩景区正是位于夹江县城西3公里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地方。200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所谓千佛岩的千佛,就密集分布在铁石关下栈道右边临江陡峭的崖壁上。据了解,这里的162窟石刻造像共2470多尊,所以 ...

• 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

鹤鸣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剑阁县老县城东南,自东汉以来,形成了古遗址遗物、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等道教文化走廊。道教造像始于北魏晚期而盛于隋唐,凡大小21龛窟、造像80尊, “长生保命天尊像”、 “七星纹图”、“六丁六甲图像”、“太极演示图”、“天龙八部图”等造像精美,内涵丰富,形成了中国道教本土造像艺术自 ...

• 冲相寺摩崖造像

冲相寺摩崖造像,又称定光崖石刻,在广安县肖溪镇。崖刻四层,有大小佛像百余尊,上层正中为定光佛,又称太阳菩萨。定光佛高四米,北饰日月佛光,太阳普照时,会发出一种光芒来,当地人称之为吉芒

• 穆日玛尼石经墙

穆日玛尼石经墙级别:国家 年代:唐--清 地址:甘孜州石渠县格蒙乡穆日玛尼石经墙位于甘孜州石渠县格蒙乡,海拔4300米。始建于7-8世纪,最初被称为奔琼玉喀。10-11世纪成为当时岭国的皇家供奉圣物,成为重要的朝圣场所。18世纪第一世穆日活佛仁增江措仁波切主持维修和扩建玛尼墙,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古玛尼墙改称为“穆日玛尼石经墙”。石经墙是特殊的藏族建筑类型,它的每一块石头都凝聚了深厚的宗教虔诚,墙体虽不高大,但 ...

• 丹巴古碉群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素有“千碉之国”美誉,丹巴古碉楼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共计562座。碉楼主要分布在县城东部、大小金川河沿岸和大渡河沿岸。丹巴古碉楼平面有:四角、五角、八角、十三角,建筑材料采用山石、沾泥、木头等。丹巴古碉楼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丹巴古碉楼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特点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

•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立于北周闵帝元年,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2013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周文王碑实际应名周文王碑,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村八组,古东大路旁石佛寺后古称天落石的岩壁上,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编号为510112-0242。

• 玉堂窑址

玉堂窑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鸣村、岐山村以及中兴镇横山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一处唐至北宋时期的瓷窑群遗址。窑址的18座窑包有“上九堆、下九堆”之称。1977年和1983年曾两次试掘其中三座窑包,清理出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及玩具等陶瓷器皿上千件。该窑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护之好,为国内外其他古瓷窑址少见。它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 同时,对研究四川陶瓷业的兴 ...

• 江南馆街街坊遗址

江南馆街街坊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江南馆街北侧,属于唐至宋代的遗址。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发掘面积共4800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分布较均匀。出土有瓷器、佛像等汉、唐、宋时期文物 。发掘出唐、宋时期大小排水渠、铺砖面路、泥土支路、房址,明、清时期道路、房址、井。遗址的主次街道、房屋、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规划科学 ...

• 白乳溪石窟

白乳溪石窟刊凿于唐代,现存龛窟23个,造像151尊,碑刻3通,线刻经幢1个,题记4幅,分布在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石窟装饰华丽,雕刻艺术精湛,是融宗教、彩绘、建筑、雕刻、音乐、服饰为一体的盛唐时期石窟佳作,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保护范围:石窟A、B、C区以A区为中心,西临通河,东外延30米,北外延100米,南外延130米, ...

• 八角城城址

八角城城址,位于甘肃省夏河县驻地拉卜楞镇东北24公里白石崖南麓、央曲北岸。海拔2100米。汉代曾在此设白石县,古为军事交通要地。古八角城为一空心十字形城。在十字城各角上设城墩八个,形成八角,故名。古城占地2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2193米,墙高达10米。东西瓮城有s形通道。城外有护城河。北城依山、无门,从西城经南门至东城筑有外廓,南门外筑有外城 ...

•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

Ⅳ-61.《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宋.甘肃省徽县.石窟寺及石刻..第六批新修白水路记碑,位于甘肃徽县大河店乡瓦泉村白水峡,徽(县)白(水江)公路(即白水路)左侧石崖之上,距地面高7米,碑通高2.83米,宽1.83米,碑面凹进石崖0.25米,拱顶额篆新修白水路记为书法家雷简夫斗书,碑文颜体正楷,右起竖写26行,每行37字,撰书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2006年5月 ...

• 放马滩墓群

放马滩墓群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放马滩,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1986年发现。同年5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发掘。本次钻探发现墓葬120余座,发掘14座,其中战国墓13座,西汉墓1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出土各种器物近千件。其中重要文物有竹简460枚,木板地图7幅,西汉纸地图残片1件。竹简为《日书》和《志怪故事》内容。  放马滩墓群是一处战国 ...

• 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乡杨家坪,在榜沙河边依山建造,相传入寺无路可走,在山门口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们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木梯寺北魏始建,唐、宋增建。仅有北端一门入寺,传早年架一数丈木梯于绝壁处以便登梯入寺。寺西有大石佛一尊。寺内现存窟龛18个,有造像78尊、壁画234幅,绘画面积2100平方米。木梯寺内容广,碉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规模最大,保持原作风貌。造 ...

• 吉堆吐蕃墓群

吉堆吐蕃墓群位于西藏洛扎县,分布于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吉堆乡政府所在地南侧的山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吐蕃时期古墓,大约建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烈山墓地

烈山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自治区朗县金东乡列村之东的山坡上,为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墓葬。墓地范围约50万平方米。共发现封土墓184座,墓葬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个区。东区有墓162座,西区有墓22座。封土占地7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有23座;700平方米之下的中型墓有74座;90平方米之下的小型墓有56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边长达66米,封土最高达14米。墓葬封土平面形状主要有,梯形、方形、圆形、亚字 ...

• 松卡石塔

松卡石塔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寺以西15公里的雅隆藏布江边一座岩石山脚下,海拔3650米。这里共有大小不同五座石塔雕刻而成,通体白色,均为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高度均为2米左右,建筑年代不详。据说这五座石塔是藏传佛教最早的教派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设计主持雕造的。――是莲花生大师为证明自己的法力,从虚空中变换出来的,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为几座佛塔增添了神秘色彩。另外,在五座石塔附近有许多摩崖造像,其中以无 ...

• 吉如拉康

吐蕃王朝赤德祖赞时期始建的古寺。全名“扎玛尔吉如拉康”。拉康,系藏语“佛殿”音译。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境内。坐西朝东。宽32.4米,进深30.4米,面积982平方米。吉如拉康规模不大,但其遗留下的建筑、雕刻、泥塑、壁画等非常丰富,对研究西藏历史、宗教、建筑、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1年6月25日,吉如拉康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小昭寺

小昭寺(Ramoqê Gönba),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另有诸多珍贵文物。因此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杂涅墓群

杂涅墓群 玉树藏族自治州 国家第七批(唐) 青海省

• 虎台遗址

虎台遗址又名南凉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宁市西郊,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建都时的重要遗迹,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公元414年,南凉为西秦所灭。原台共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虎台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西宁历史的兴衰变化, ...

• 玉树古墓群

玉树古墓群唐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玉树县、称多县

• 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

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位于青海省囊谦县吉曲、尕水、吉尼赛三乡交界达那山腰。始建年代不详,原为苯教寺院,均在南宋时期改奉叶巴噶举派。现存石木结构的经堂一座,高22米,占地44平方米,二层,藏平顶式帕摩竹巴灵塔殿一座及叶巴殿、僧舍等建筑。经常内供奉一尊高约9米的格萨尔和其部将吉本和贾察塑像,还有传为格萨尔的毡帽、盾、头盔、铠甲等 ...

• 西狭颂摩崖石刻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171)六月刻,仇靖撰刻并书丹。《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 ...

• 灵岩寺摩崖

灵岩寺摩崖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  灵岩寺又名灵崖院、白鹿洞。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分前、后两洞由奈何桥连接。现存石碑、摩崖题刻约一百二十方有小碑林之称。以东汉建宁五年(172年)刻“郙阁颂”,宋绍定三年(1230年)重刻“郙阁颂”,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刻“灵崖叙别记”,唐开成二年(837年)刻“开成题记”唐权德舆撰 ...

• 剑门蜀道遗址

剑门蜀道遗址,战国至清代川陕古道遗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以剑门关为中心的剑门蜀道,是战国时开辟的秦蜀古栈道的南段蜀栈道,又称金牛道,历经秦、汉、唐至清代。 剑门蜀道从陕西汉中、宁强进入四川,经四川广元、剑阁、梓潼至绵阳,全长600余公里 ,这条古道沿嘉陵江修筑,山坡为石梯路,峡崖为栈阁(凿孔塞梁、立柱铺板)。现嘉陵江明月峡、清 ...

•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在四川广元市北4 公里嘉陵江东岸。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绵亘长达半里以上。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清咸丰四年(1854 年)石刻题记,全崖佛像为数一万七千余躯。1935 年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有石刻南北长20D 余米,最高处约40 余米。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共有龛窟四百余个,造像七千余尊。龛窟重叠密布,多者十三层。1961年4月被 ...

• 元代窝阔台汗国也迷里古城遗址

   也迷里古城遗址位于新疆额敏县额敏镇至杰勒阿尕什乡公路的南面,在也木勒牧场场部东2.5公里处,距县城7.5公里,海拔565.6米。也迷里古城遗址长2000米,宽1800米,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址高出平地3—4米,额敏河在也迷里古城遗址西北侧不远处流淌,地势舒展,水源很充足,它的东南面是乌尔喀夏尔山。据《新元史》记载“太祖东归,定四子分地”。以也迷里河滨之地封三子窝阔台,称窝阔台汗国,领

• 云南威信白岩寨墓地

  白岩寨墓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文物点,位于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田坝村白岩寨村民小组东侧后山上。为配合四川成都至贵州贵阳高速铁路(简称成贵高铁)的建设,需在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田坝村附近新建田坝火车站,而新建田坝火车站的移民安置点部分建设区域位于白岩寨墓地分布范围。因而,需要对移民安置点建设影响区域内的文物实施抢救性考古 ...

• 尼萨古城Nisa番兜城

土库曼斯坦的秋天,碧空如洗,云淡风轻。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久闻尼萨古城盛名,遂动身前去探访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遗址。  尼萨是安息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奴隶制帝国,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帝国”)第一个首都,为安息帝国开创者阿尔萨息一世所建。古城位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市西北18公里处 ...

• 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

二塘沟烽火台遗址全景古代吐鲁番盆地军事防御遗址位于吐鲁番地区境内,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有二塘沟烽火台、七泉湖萨依烽火台、阔坦吐尔古城、阿拉沟戍堡4处遗址,上述遗址分布在汉唐时期通往西域的古道附近,所处地势相对平坦。烽火台以夯筑及石块修筑为主。二塘沟烽火台遗址北立面墙1988年至2009年,当地文物工作者曾对二塘沟烽火台等遗迹进行调查、记录。二塘沟烽火台坐落在天山南麓二塘沟口以南的冲积扇上,位于唐西州时

• 昌吉州境内烽燧群

三个泉子烽火台昌吉州境内烽燧群东起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经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昌吉市、呼图壁县,西至玛纳斯县,共有保存较完整的20座烽火台、5处驿站遗址和1处唐代道路,均分布于古丝绸之路北道沿线。三十里墩烽火台昌吉州境内烽燧群大部分自1988年开始调查、记录。烽火台大部分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整体呈四棱台形,以夯土及土坯修筑而成。5处驿站遗址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烽火台附近,均为清代所建

• 营盘古城及古墓群

7-0496-1-496.营盘古城古墓群及古墓群.汉至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古遗址..第七批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兵团第二师35团甘草厂,地处孔雀河干河床北岸、库鲁克塔格山以南的山前戈壁滩上。营盘古城遗址全景营盘古城及古墓群于1893年由俄国人发现,之后又经历多次调查。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营盘古墓群进行抢救性 ...

•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开凿于公元509年,距今1509年。    222号窟开凿于盛唐,是典型的“贞观样式”,塑像轩昂大气。    165号窟中的乘象普贤菩萨和阿修罗天单体造像是国内最大的单体造像。    222号窟中的阿修罗三头四臂托住日月造像,在石窟中极为罕见。    窟内分层密集的小佛龛,每个龛内造像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典型的“贞观样 ...

• 敦煌成城湾华塔

走过沙漠,跨过戈壁,穿过草地,还要淌过一条小河。远远望见成城湾华塔的一刻似乎近在咫尺了,到达却不易终于来到塔前萧默先生认为此塔为北宋风格  塔由土坯砌筑,外面包泥,只有在西北干旱环境下才会出现这样的建筑,才能流存到今天。古塔旁有一座小小的土堡,据说是一处寺院遗址。路途遥远且艰难,有失联危险,不建议去寻访2017.08.12成城湾华塔推荐阅读  莫高窟的早期窟檐一木一春秋(一

• 甘肃肃南明海古城

  在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州明花乡上井村附近,保存下来一处古城遗址--明海古城。  相关阅读: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第二稿)  古城位于湖泊边缘,方形,边长150米余,城墙残高4~5米,轮廓完整  南侧开有城门,有瓮城,四角有墩台  明海古城是河西走廊汉唐西进的一个节点,和这条路线上其他古城一样,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自此荒芜  2016.06.03,明海古城推荐阅读甘肃肃南草沟

• 甘肃张掖黑水国南城

  张掖以西十几公里的黑水国遗址有两座古城,南北相距约三公里  相关阅读: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第二稿)  南城与北城规模差不多,也是也是东西250米,南北220米,但南城保存下来的城墙更高大  城墙一角,还有一座大型夯土墩台  瓮城也保存较好  北城大部分城墙下也堆积了大量黄沙,城内有一段积沙较少,还能看出高大的夯土城墙  2016.06.04 ...

• 甘肃张掖黑水国北城

  在甘肃张掖以西十几公里的地方,黑水国遗址,现在还有两座古城,南北相距大约三公里。  相关阅读: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第二稿)  相传汉代这里曾安置匈奴移民,小月氏国可能建立在此  也有记载这里是张掖古城,隋炀帝的西域大会可能发生在这里  黑水国北城的城墙轮廓还很完整,高出地面2~5米  城池方形,东西250米,南北220米,南面开有城门 ...

• 甘南夏河八角古城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从甘南夏河县拉卜楞寺向北走约四十公里,有一座造型奇特的古城--八角城。古城每面均向前突出,呈十字形,这样的好处是没有死角,攻城的人会遭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攻击。唐代前期,这里是唐与吐蕃争斗的前线,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八角城很可能是唐代留下的军事堡垒,如今城内是一座安静的村子,还有不少老乡生活在城内。提示:高空俯拍小视频,请在WiFi下观看,流量土豪请随意

• 汉太上皇陵

(1928年的汉太上皇陵) 汉太上皇陵,又称万年陵,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汉太上皇刘煓的陵墓,位于阎良区振兴街道办昌平村蒲北组西北的塬上。前197年,太上皇崩于栎阳宫,葬于此,为西汉王朝第一座皇家陵园。1981年中国社科院栎阳考古发掘队对该陵进行了勘探。2004年,汉万年陵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的汉太上皇陵) 太上皇陵封土呈覆斗 ...

•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位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缓坡地带,呈西南-东北向分布,遗址群西达西黑沟,南已进入天山北麓峰谷之间,东至县城正南的岳公台山峰,北以兰州湾子村为界。1983年~1984年,新疆社会科学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东疆队在调查时发现并发掘了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经调查, 遗址南北长约3千米,东西延续约5千米,面积约10余平方千米。遗址区内分布有石筑高台、石围基址、石筑墓葬以及岩

• 夏塔古城遗址

夏塔古城遗址位于昭苏县夏塔乡,地处南天山北麓、特克斯河南岸的昭苏盆地的平原区,北临特克斯河,东为夏塔河支流。1957年,夏塔古城遗址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不很规整。北墙长390米、南墙长212米、西墙长480米,东面靠夏塔河。城墙夯筑而成,墙基皆存,顶宽3~5米、底宽11~12米、残高3.9米。城内建筑均无存,城外有护城壕 ...

• 雍仲林寺

寺前谷地为雅鲁藏布江摄影:王身敦       雍仲林寺又称热拉雍仲林,是西藏著名的本教寺院。1834年,由本教大师达瓦坚赞创建。因达瓦坚赞学成于曼日寺,故雍仲林寺修习经典的内容和方法均仿效曼日寺并作为支寺存在。后来,雍仲林寺不仅继承了曼日寺的传统,并建立了自己的经院哲学系统以及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其发展一度超过了曼日寺。雍仲林寺经师嘎 ...

• 柳中古城遗址

全景柳中古城遗址位于鄯善县鲁克沁镇西约0.5千米,地处火焰山南麓,西连高昌故城,东通鄯善(唐蒲昌所在地),北有连木沁沟谷通往火焰山北,东南翻过库鲁克塔格,穿越哈顺沙漠可直抵敦煌。1930年,黄文弼先生曾考察该遗址,1988年正式调查并记录。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长约1000米,周长约3000米,面积约62万平方米。现城墙仅存古城西南 ...

• 什巴儿库勒鹿石

  什巴儿库勒鹿石       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青河县的什巴儿库勒墓地的什巴儿库勒鹿石事新疆典型的鹿石之一,通高3,宽0.23米。公元前10——前6世纪。鹿石呈方形,图案化,比较罕见。正面雕刻短刀,背面有盾纹,鹿纹,右侧位圆形环纹和5只鹿,左侧刻6只鹿。   鹿石和墓葬有关,鹿石伫立在墓地前。关于鹿石,人们的认识还非常模糊,有人认为它是图腾柱、始祖祭祀柱和神人拴马桩,有人则认为它是世界山

• 和田约特干遗址

约特干遗址约特干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西10公里处的巴格其乡艾拉曼村境内,北为海力其崖,东为阿拉勒巴村和亚兰干村。该遗址原是公元3~8世纪于阗国的一处辉煌的佛教建筑群。从现代遗址的分布看,遗址无任何古建筑痕迹,城池轮廓也不详。历代出土文物均来自于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层,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在遗址的东北角有一处裸露于地表的文化 ...

• 依很陶居址

地址及位置阿拉哈克乡喀拉塔勒村国道217线51千米路牌北面9千米处,距阿拉哈克河西岸1千米依很陶自然村旁。环境状况居址位于阿拉哈克乡国道217线51千米路牌北面9千米处。东面1千米处为阿拉哈克河,生长有茂密的河谷林。北面远处为高山,西面为平坦开阔的戈壁荒漠。东面百米处为阿拉哈克乡依很陶自然村,南面有阿拉哈克乡通往该地的便道,稍远处有围栏和防护林及废弃的房屋,北面有哈萨克现代墓葬。简介居址位于阿勒泰

•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全名为《平定准葛尔勒铭格登山之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城西南60公里的格登山上,北距松拜边防站哨所约100米。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碑石为青砂石质,由清官兵1000余人从南疆叶城县运进,整个立碑事宜由伊犁参赞大臣督办。通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碑额两面均刻二龙戏珠图案,正面中部刻竖书“皇清”二字,背面中部

• 南部伊塞克湖遗址Sites of the southern Issyk Kul

南部Issyk Kul许多大型遗址的地形都与楚河及塔拉斯山谷的遗址类似。中亚西部的本地人首先对中世纪楚河和塔拉斯城的发展贡献良多,首当其冲则是索格迪亚,然而Issyk-Kul定居农耕生活的出现则是地方部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印记。This part of the Silk Road, actively functioning throughout all Middle Ages, is known as "Hsuan-Tsang's road", the pilgrim, who pass

• 乌兹根与绍逻巴沙特遗址Uzgen and Shorobashat sites

Ancient settlement of Uzgen is the centre of the oasis rich of monuments of settled and nomadic people, dated in a wide chronological range. It belongs to a zone of early contacts on the Silk Road, being the most eastern city centre of Davan, as the city

• 北京鼓楼、钟楼

鼓楼、钟楼位于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是明、清京城的报时中心。鼓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为两层重檐木结构建筑,通高45.7米,建筑面积近5500平方米。现存大鼓一面,径1.5米,鼓面刀痕累累,为八国联军人侵时所砍。钟楼为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仿木结构砖石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通高47.9米。楼上有铸于永乐年间的报时铜钟,钟高5.4 ...

• 天坛

行政区划 国保批次 类别 年代 北京市 第一批 古建筑 明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代续修,现存大部为明代建筑。天坛系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祭祀建筑。明、清两代帝王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祭天、祈谷的活动。坛墙周长5公里,分作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外坛大部分为古松柏林及神乐署等建筑;内坛以祈年殿、皇穹宇、園 ...

•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潼南大佛为佛、道二家共同凿造的一尊大型摩岩饰金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位列“蜀中四大佛”之一,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被中、外文物专家誉为“金佛之冠”。(大佛殿标准照)十多年虽然到大佛寺很多次,其实印象中我只进过殿内一面对大佛一二次,但都没敢认真直视大佛神像。(大佛殿侧面全身)前几天突然想正式拍一下大佛寺,然后就有了这几张照片,照片其实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大佛寺全貌,但也可以观个大概了。

• 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

《合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倩 刘亚春佛教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传教,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有“历来禅宗不造像”之说,所以在全国佛教石刻造像中涉及禅宗题材的实属少见,尤其是集中反映它的造像更是甚少。作为全国罕见的禅宗造像聚点,二佛寺现存主要佛龛42 个,全部造像计1700余尊,成就了涞滩的千古禅韵。  禅宗石刻艺术的聚集地二佛寺摩崖造 ...

• 龙拖湾西凉纪年石刻

蒲江龙拖湾摩崖造像(局部)今天的河西走廊,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存在过一个西凉国。该政权的建立者李暠,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十六世孙,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史称凉武昭王。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北凉敦煌太守李暠,称凉公,改元庚子,建立西凉国。《晋书》记载:西凉王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至咽喉”。据《资治通鉴》记载,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一月,凉公暠寝疾,遗命长史宋繇曰:“吾死之后,世子犹卿子

• 孔望山摩崖造像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人,面朝碧波浩瀚的大海,手臂搭在彼此的肩上,迎着风闭上眼,聆听着千帆过尽莲花盛开的声音。      巨大的帆船渐行渐近,波涛翻滚,白帆齐展,海鸥在阳光倾泻的海面上盘旋滑翔,甲板上的人们聚集在船头朝着岸边欢呼,挥手……  出行多日的中国船商们用丝绸、茶叶、瓷器、五金、书籍换回了西方人的琉璃、象牙、香料、宝石 ...

• 灵隐寺飞来峰造像

  作为禅宗五山之首,飞来峰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这些雕琢于石灰岩上的佛像时代跨度从五代十国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庄严,弥足珍贵。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951年(北汉乾祐四年)所造。而卢舍那佛会浮雕造像则是北宋造像艺术精品。最为人所 ...

• 邛崃石窟

  邛崃汉时称临邛,卓文君的家就在这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此。那首动人的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无限动容。当然,更令我一日不见,思之如狂的却是邛崃石窟。邛崃石窟共分三个部分:花置寺、盘陀寺和石笋山。皆是蜀中石窟造像的佼佼者。  花置寺位于邛崃南河竹溪沟中。后来,人们 ...

• 皇泽寺摩崖造像

皇泽寺摩崖造像:崖壁上的佛教艺术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乌龙山的东麓,原名“乌奴寺”,一名“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二郎的。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鹱任利州都督时,武后就出生于此,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现存的皇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依山取势,参差错落,古朴典雅, ...

• 台台尔石窟

台台尔石窟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约6公里处的额特尔山南麓余脉的戈壁丘陵上,与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克孜尔石窟恰好处于南北一条线上。现已编号洞窟18个,其中有壁画遗存的洞窟4个。洞窟形制有中心柱窟、僧房窟和方形窟。 台台尔石窟的时代相当于龟兹石窟的中晚期,即公元6~8世纪。壁画题材内容与龟兹其他石窟相同,但在布局上有所变化。第16窟中心 ...

• 牛角寨石窟

·新朋友,请点击关注爱上仁寿.厉害了仁寿的牛角寨大佛,这次竟然把乐山大佛给碾压了,一说到乐山大佛,内心当中肯定会想到那高大、巍峨的形象。但是你知道它最初的原型是谁吗?走,小编今天带你去揭开这沉浮于千年的谜底。四川眉山 仁寿牛角寨大佛确证为乐山大佛原型近看牛角寨大佛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家镇,有一座大佛,它不但是全国最大且是唯一一尊半身胸佛,过去传言是乐山大佛的蓝本,如今被专家确认。因为该大佛地处鹰

•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

在绵阳,有一座石窟,隐藏在梓潼的大山之中。《蜀中名胜记》曾记载:“梓潼西南三十里葛山,又名卧龙,相传武侯伐魏,驻兵于此。”这里说的就是梓潼卧龙山千佛岩。从梓潼县城向西15公里,就来到了卧龙镇卧龙山。一处朱红色庙宇在松柏掩映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这里,就是神秘的千佛岩。1939年底,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和刘敦桢等人曾到访过梓潼卧龙山千佛 ...

• 万安禅院石窟

  离开铜川,继续北上。从黄陵下高速,沿着黄五路继续西行到双龙镇。过镇子不太远,万安禅院石窟就在路边。因为所处的位置,万安禅院石窟以前也更多地被叫作双龙石窟。同时也有千佛洞、万佛寺、石空寺等诸多叫法。在国保名单中的正式名称叫作万安禅院石窟。  这地方确实挺远的。从黄陵口下了高速,还有六七十公里。好在道路平整,不难走。另外,这里是 ...

•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由于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因之得名。  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景区,四星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 ...

•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群位于酒泉市西南约15公里的祁连山北麓,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明、清两代喇嘛教盛行,同时还有道教也以文殊山为圣地,以致多数的洞窟都加建窟廊或殿堂。据调查,文殊山共有大小寺观三十多所:属于道教 ...

• 陈家洞石窟

简介 陈家洞又名龙眼山石窟,深居关山峡谷,南依云台,北接佛崖,峡外与宁夏固原县胭脂峡景区相连。开创于北魏晚期,是利用天然崖坎,以石条、土坯砌墙建洞而成。窟群分布在长100米、高60米的崖壁上,现有洞窟9座,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石碑6通,金代“天德四年”和“泰和年”题记两处。在河床北岸有北魏摩崖造像三尊,唐代残塔一座。三尊造像雕于高5.5米、 ...

• 王母宫石窟

  泾川古称泾州,位于西安西北二百多公里的泾河岸边,在泾川城西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开凿于北魏的王母宫石窟。  石窟所在地称为回山,传说这里是西王母的居所,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的马车来到这里与西王母相会,传说归传说,这里留下一座石窟却是真的。  王母宫石窟仅存一窟,是中心塔柱窟,内部高约11米,塔心柱四面及周边三面墙壁上雕刻两层造像,由 ...

•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鼓浪屿的海岛风光  鼓浪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一词并非简单地指代一个岛屿名称,而是一处形成发展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由华人华侨、多国侨民共同参与管理和营造,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与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处九龙江出海口,鼓浪屿自古以来就和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和 ...

• 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位于甘肃庆阳市镇原县金龙村旁,距县城三公里,据记载开凿于宋代,明清等历代修缮,现存主要有1号和2号两个大龛。石空寺造像开凿在距地面约十米的山崖上,主尊造像的高度在六米以上,原为石像,明清时期外面包了泥,以至表情看起来怪异。1号龛雕刻的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2号龛为五世佛,佛间有四尊胁侍菩萨。石空寺还有多座小型窟,内装为明清时期样 ...

• 元氏县封龙山石窟

  封龙山西石窟俗称西石堂、千佛洞,是封龙山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自西向东排为一号窟、二号窟、三号窟。  一号窟为三世佛,表示佛祖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佛变形态。窟内后壁主佛为释迦牟尼,是佛祖的现在式,右壁主佛为弥勒佛,是佛祖的过去式,左壁主佛为阿弥佗佛,是佛祖的未来式。  二号窟是千佛洞,为中心柱式窟,中央如来坐佛高2.10米,身披袈裟,结跏跌坐于六角形须弥座上,手作说法印。四壁小佛龛,计有千余

• 水浴寺石窟

水浴寺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大社镇西南三公里处,隔凤凰台和天宫峰与北响堂寺东西相峙,过寺后坡村西行300米就可见掩隐在苍松翠柏下的水浴寺石窟。 又名“寺后坡石窟”,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小,且洞窟形制类似而又得名“小响堂”。 1982年7月水浴寺石窟被评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名单。 石窟及摩崖造像均开凿于寺

• 开河寺石窟

国保档案│070  行走 · 解读 · 志铸传奇  山西国保 ┃ 做历史的全记录开河寺石窟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岩会乡乱流村西,背依魁头山面临桃河水。现存开凿于东魏至北齐的三个小型石窟以及一处隋代摩崖造像,开窟造像的题记保存都相对完整,为石窟开凿的纪年以及缘起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平定县位于从并州晋阳出井陉关然后南下邺城的交通要道上。尤其是开河寺 ...

• 昔阳石马寺石窟

国务院日前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西以新增国保单位181处的数量位居第一,其中有一位名声并不是特别大的文物——石马寺石窟。石马寺  石马寺石窟位于山西省昔阳县西南15公里处的石马村。这里,原是一处规模不大,以石刻为主体的摩崖造像群,后人依像造屋,筑以殿阁,遂成为佛寺布局。宋代时,名为寿圣寺,因寺前有石马一双,人们俗称之为石马寺。石马寺中,现存石刻造像千尊左右。这些石雕中,大者5米,小者 ...

• 七里脚千佛洞石窟

7-1509-4-012.七里脚千佛洞石窟.南北朝至唐.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石窟寺及石刻..第七批千 佛 洞(第二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隰县城北7公里七里脚村的城川河东岸  洞窟开凿于南北走向的山坡崖壁下部,石窟共有两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存雕像约70余尊。第一窟位于崖下南侧,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面宽2.72米,进深2.35米,高8米。内雕一 ...

• 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晋东南一条河边村子的村名,河水的名字就是涅水。  南涅水村属于沁县牛寺乡,南涅水往北不过一二里地,涅水河北岸的村子叫北涅水,就属于武乡县故城镇了。  这一带地方古迹众多,石窟、城垣、碑石、木构……可以说是星罗棋布。故城,可以推想,这里曾经是有一座城池存在的,而且这座城池的佛事活动是极其繁盛的,不然不会有大云院、洪教院 ...

• 偃师水泉石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朱一点头(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3960735/偃师水泉石窟位于寇店村南万安山断崖上,面对沙河,具地北距北魏洛阳城约20公里。 石窟系就天然溶洞修凿,是一座深11米,宽6.30米,高7米的大型敞口纵长方形平顶殿堂窟。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 ...

• 洛阳万佛山石窟

万佛山石窟:“藏”在半山坡 风格似“云冈”(记者带您看新“国保”)洛阳网作者:韩铁栓寺院全貌,从左至右依次为大佛龛、莲花洞和双窟。(图片来源:洛阳网 摄影:李渊博)洛阳万佛山石窟(图片来源:人民网)洛阳万佛山石窟造像(图片来源:人民网)提起洛阳的石窟,大家总会想到龙门石窟。其实,洛阳市的周边县(市)、区里,还存在着诸多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石窟。在这些“卫星窟”中,和龙门石窟差不多同时开凿的吉利区万佛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