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纪要丨朱泓老师:蒙古族源问题的生物考古学研究
2022年9月29日晚,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师史学论坛举办的交叉学科“科技考古”系列讲座的第三场《蒙古族源问题的生物考古学研究》专题讲座如期展开。本次讲座邀请了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朱泓老师担任主讲人,讲座由钱益汇老 ...
2022年9月29日晚,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师史学论坛举办的交叉学科“科技考古”系列讲座的第三场《蒙古族源问题的生物考古学研究》专题讲座如期展开。本次讲座邀请了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朱泓老师担任主讲人,讲座由钱益汇老 ...
2022年8月8日下午,“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云冈研究院与线上平台同步举行。本次讲座题目为《1957年响堂山石窟勘测回忆》,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先生,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老师主持。图1:讲座现场 杨先生的讲座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回忆了1957年12月宿 ...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日发布2022年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掘项目进展情况和主要发现。目前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有机质文物及标本,现场采取了一些应急保护措施,如对文物及标本进行保湿、避光、加固等处理。将出土的人骨、部分动物骨骼、木质标本进行加固提取,后期将开展进一步清理、保护和样本检测工作。甘肃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陵区分布 ...
近日,“和合中国”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对外展出,作为辽博史上规模最大的特展,旨在通过古意盎然、彬蔚称盛的文物之美,解读中国“和合”文化与“和合”精神。澎湃新闻获悉,为使广大文博爱好者鉴赏此次特展的文物全貌,由辽宁美术出版社联合辽博出版的典藏版精品图录《和合中国》也在特展同期推出,此次展览中402件/组(436单件)文物皆收录在图录中,其中 ...
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聊城傅大门墓地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本次发掘共清理唐代墓葬35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漆木器、蚌器、砖质墨书墓志等各类材质文物110余件套。墓地南区航拍图。 图片来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据傅大门墓地考古发掘执行副领队刘禄介绍,聊城傅大门墓地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新区街道原傅大门村址下 ...
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建最辉煌的阶段,由于土木建筑的特性,保留至今的实物非常少。近期,四川安岳县一龛唐代建筑窟檐被发现,且斗栱中有补间三朵。按此前曾在沪展出的《中兴瑞应图》可知,补间三朵到南宋才出现,安岳此龛的补间三朵斗拱将此历史提前了300多年。安岳唐代斗拱窟檐 摄影:傅盛为研究唐代建筑,1939年时梁思成曾带领营造学 ...
“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30日在西安博物院开幕。展览由“大唐县主”“生逢盛世”“多彩人生”“和鸣于飞”四个单元组成,共展出金乡县主墓出土文物181件(组)。“花月醉雕鞍——大唐金乡县主展”开幕。 阿琳娜 摄 金乡县主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的第三女,皇宗帝戚,身份显赫。该展览是金乡县主墓自1991年发现30余年以来, ...
“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29日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开展。 这是福建省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出土以来首次走出去展览,首次走进全国重点大学展览,也是厦门大学首次引进的考古遗址专题文物展和厦大文博管理中心成立以来首次请进来的考古遗址专题文物展。开幕式现场。 林文斌 摄参观者在观看展出的文物。 林文斌 摄 被誉为“南方 ...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显示,五千多年前,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史前文化,就与南亚次大陆的哈拉帕文化有着交流。”3日,正在青海省对宗日遗址进行考古研究的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汤惠生说。资料图为2018年10月30日,汤惠生(前排右二)与团队在巴哈塔尔遗址合影。 中新社发 水涛 摄 汤惠生是史前考古领域专家,围绕马家窑文化与哈 ...
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绿松石制品对东西方社会的信仰、礼制等形成曾产生重要影响,相关考古研究长期以来颇受学界关注。绿松石楔状嵌片实验及二里头、盘龙城出土楔状嵌片。 图片来自邓聪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香港志-考古与文物卷》主编邓聪领衔团队与墨西哥国家人类及历史研究院梅尔加博士等合作,并实地考察北美洲西南部查科峡谷 ...
2022年10月5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术研讨课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持续进行。本次研讨由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学员安妮娜主讲,题目为《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与成果汇报》。 主讲人首先介绍了琉璃河遗址的工作背景,对琉璃河遗址所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发现缘起、既往工作及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细介绍。在此基 ...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考古队)获悉,日前,该队在偃师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新发现,对进一步了解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状况、城址的整体布局等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对夏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水道遗存,进一步探索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状况水道遗存 图片来自中国社 ...
近日,记者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涪陵区小田溪墓群完成了阶段性考古发掘,目前该遗存的田野考古工作已经全面结束,完成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墓葬2座,灰坑22个、道路1条、房址1座,出土陶、石、铜、兽骨等文物万余件。小田溪墓群此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动物骨骼(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重庆涪陵区小田溪墓群考古 ...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部文化、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做好甘肃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阐释甘肃黄河文化蕴含的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甘肃篇章”,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
2022年9月18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术研讨课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继续进行,由来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学员王瑾主讲《成都市鼓楼街古遗址考古发掘概况与收获》。 鼓楼街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鼓楼北一街与梵音寺街交叉口,距今市中心东北一公里处,地处古时成都子城外、罗城中偏北。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为配 ...
费尔干纳盆地卡拉布拉克文化的墓葬,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端室墓、偏洞室墓、竖穴土坑墓和地表石椁墓。卡拉布拉克文化中葬式类型多样,不同的墓葬形制中葬式也存在一定差异。端室墓、偏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中,都是以单人的仰身直肢葬为主,但头向存在一定的差别。端室墓中头向以东为主,偏洞室墓中以南向和北向为主,而竖穴土坑墓中以南向或北向较为 ...
9月27日下午,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和敦煌学信息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六期“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在敦煌学信息中心研讨室举行。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馆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樊雪崧作了题为《早期敦煌石窟本缘故事图像新辨》的分享。分享会由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米小强博士主持。樊雪崧对敦煌早期本缘故事图像与 ...
2022年9月17日至18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亚洲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亚洲文明视野下的海洋与大陆”工作坊会议在中山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山大学“亚洲史工作坊”第五期,主旨是在亚洲文明交流的视野中讨论海陆的交通与互动。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 ...
明代书画家陈洪绶(1598—1652),号老莲,对中国人物画史影响深远,其个性傲兀,性情狂狷,在明清时期独树一帜,被誉为“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鲁迅先生尤其钟爱其人物版画,称“老莲的画,一代绝作”。2022年是陈洪绶逝世370周年,9月28日,“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在徐渭艺术馆(绍兴博物馆分馆)对外正式展出。《观音图》《拈花仕女图》《钟 ...
澎湃新闻获悉,10月8日,“和合中国”展览将在辽宁省博物馆对外展出,作为辽博史上规模最大的特展,旨在通过古意盎然、彬蔚称盛的文物之美,解读“和合”文化所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文明价值。据悉,展览计划展出“和合”文化有关文物、古籍402件/组(436单件),其中,《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
从“可爱”的中国青铜重器小臣艅犀尊到日本江户时代的“武士铠甲”、伊朗萨曼王朝时期的“马与猎豹纹饰瓷盘”,这个金秋十月,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挑选了数十件馆藏精品,带领公众领略古代亚洲艺术的魅力,了解不同地域艺术品的不同特点。第一站:中国艺术小臣艅犀尊,晚商(约公元前1600-1050年),青铜特约领队:可爱犀牛君领队信息:小臣艅犀尊,晚商 ...
古滇国考古获得重大突破,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这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在近日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为“滇国相印”等大量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及汉代简牍。从空中俯瞰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现场(无 ...
澎湃新闻获悉,“跨越两国的审美:日本与中国汉唐时期文化交流”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是对日本历史、中日交流史的一次整体回顾,共呈现奈良县立橿原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100余件(套)与中国相关的文物,以及国内文博机构所藏的数十件与日本相关的文物,其中不少日本文物为首次出境展出。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从接受中国皇帝册封 ...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道路,对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澎湃新闻获悉,9月29日,“行以致远——丝路出行故事主题展”在上海汽车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取材丝路文化,选取“出行”这一切入点,以点带面,聚焦丝路上的交通工具,共甄选中国丝绸博物馆、洛阳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等6家博物馆近50件文物藏 ...
海南岛黎锦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传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9月28日,“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纺织文化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用百余件文物展品呈现了这一独具特色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纺染织绣技艺。展厅内,该项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土生土长的黎族织娘符林早现场展示黎锦技艺。通过她 ...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洛阳北邙山及周边地区,历代古墓葬星罗棋布。其面积之大、风格之别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壁画之精美、类型及数量之多均属世界首位。经过整体提升改造,洛阳古墓博物馆(原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于9月29日正式开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也成为了世界首座古墓博物馆、中国最大古墓博物馆。​​​​ ...
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并不多见。9月28日,“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从西周时期的克鼎,到20世纪90年代制作的紫禁城全景模型;从反映汉代丧葬文化的《伏羲女娲图》轴,到体现18世纪社会风貌的 《乾隆南巡图》;从张骞墓出土的封泥,到元代龙泉窑青釉刻划缠枝牡丹纹凤尾尊,前者见证丝绸之路 ...
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发掘现场 国家文物局 供图古滇国考古获得重大突破:去年以来,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这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在9月28日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河泊所遗址位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 ...
澎湃新闻获悉,今天(9月28日),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公布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重大考古发现。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遗迹群,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实为国内外罕见,成功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是温州作为“千年商港”的坚强实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遗址景观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 ...
今天(9月28日),国家文物局通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公布4项考古新成果,时间范围涵盖旧石器时代、周代至秦汉时期,以及宋代。其中,位于湖北十堰市的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成为研究人类在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重大发现,也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这就是考古人员最新发现的“郧县人” ...
9月28日,开封市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成果在京发布,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材料。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汴河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后世历代沿用,到明代末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在清代,为了排除城内积水,又在旧有的河道进行了清 ...
州桥遗址西侧探方(州桥遗址考古队供图)唐宋至明清大运河变迁过程清晰可见、北宋堤岸承压着明代桥体、明代道路之上有清代车辙……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4年持续发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不同时期遗迹遗存,实证开封“城摞城”奇观,见证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州桥遗址考古发现 ...
壁画长啥样?北宋人怎么“玩拼图”?戳视频一起看!视频来源:@新华社(00:33)“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北宋《东京梦华录》所载州桥胜景日前再现古城开封。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4年持续发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取得重要进展,出土巨幅石雕祥瑞壁画,为目前我国发现的北宋时期最大的石刻。庞 ...
今天(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了来自湖北、云南、温州、开封四处考古新发现,同时,国家文物局还通报了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考古工作进展情况。最新通报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中,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画面中部为半出土的头骨化石据介绍,2022年5月18日化石初露,头 ...
“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澳门珍贵的文化名片,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的结晶。澎湃新闻获悉,由故宫博物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合办的“阅世遗情——澳门艺术博物馆藏濠江风物建筑绘画展”近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开幕。展览遴选82件反映澳门世遗建筑不同面貌的澳门艺术博物馆藏品,分“千帆迎远客”“万象 ...
近期,山西省高平市发现一处北魏形制石窟群,该石窟群包括6处石窟,其中4处首次被外界所发现。经初步判断,该石窟群形成时间为北魏至唐中期,已有1500年历史,石窟造像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据了解,新发现的石窟群位于高平市丹朱岭西麓山脚下鹿宿村的沟谷中,石窟分别开凿在断崖或者巨石上。雕像题材主要有坐佛、立佛、胁侍菩萨、护法力 ...
2022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术研讨课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持续进行。本次研讨由来自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学员王慧主讲,题目是《广州部分考古遗存的发现与困境》。 主讲人先以广州市的地理环境为切入口,介绍了广州考古遗存分布的特征以及广州古城的沿革,随后重点介绍了广州北部先秦遗存和广州城市考古中的 ...
2022年9月17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因疫情原因,会议主要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部分学者在洛阳线下参会。线上参会的专家、领导与课题组成员洛阳线下会议现场 会议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董新林研究 ...
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通报了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考古工作重要进展情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会议。 关强介绍,2022年第一至第三季度,全国考古工作有序开展,取得重要进展。“考古中国”18个在研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第五阶段深入推进,实证中华文明发展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今天会议主要向大家介绍2022年一至三季度考古工作重要进展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出席会议的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陈星灿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先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 ...
2022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继续课程学习。辽上京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汪盈副研究员主讲《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初步》。训练班全体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入职培训人员和辽上京考古队队员共同参加了此次课程。 建筑又谓“营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 ...
2022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培训班”学术研讨课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继续进行。本次研讨由来自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学员于超主讲,研讨内容分为《青岛市黄岛区山陈墓地工作汇报》及《胶州祓国都城遗址考古调查勘探》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山陈墓地2021年度的考古收获。该墓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山陈家村以南约200米 ...
前言 木材考古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专门研究考古出土木材遗存的科学,包括出土的木炭、湿木材(饱水木材)、干木材和冰冻木材。对这些遗存目前主要开展树轮年代学研究,木炭分析和木材分析。 树轮年代学是目前考古学研究中最为精确的考古测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季节,并对c14测年结果进行校正,即常提及的树木年轮校正法。此外,木材 ...
9月22日晚,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首师史学论坛举办的交叉学科“科技考古”系列讲座的第一场《科技考古——新方法、新材料、新认识》专题讲座如期展开。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现任复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教授担任主讲人,钱益汇老师主持和评议。 袁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考古学理论、方法与 ...
距今两千多年的国家铸币工厂——汉长安城兆伦锺官铸钱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大量西汉至新莽时期的铜钱、铸钱陶范及冶铸、水井等遗迹。汉长安城兆伦锺官铸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图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兆伦锺官铸钱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王街道办事处兆伦村一带,西汉时期属上林苑内。从2015年12月开 ...
浙江省温州市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最新考古成果证明,早在宋元时期,温州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商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28日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这一成果。温州古城营建于东晋初年,位于瓯江南岸。朔门古港遗址位于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的鹿城区望江东路,濒临行将入海 ...
唐宋至明清大运河变迁过程清晰可见、北宋堤岸承压着明代桥体、明代道路之上有清代车辙……记者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4年持续发掘,“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不同时期遗迹遗存,实证开封“城摞城”奇观,见证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州桥遗址考古发现遗存丰富,有桥梁、河道、堤岸、 ...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系统布局7个方面重要任务、统筹设置18个专栏重点任务,聚焦解决重大历史问题、聚焦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文物活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规划指引和政策保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9月28日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 ...
2022年9月27日上午,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结业仪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举行。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秦艳,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赤峰市政府副市长孟晓冰,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局长黄河,巴林左旗委 ...
买地券(M13:1)为铅质,平面呈长方形,长39厘米,宽4厘米,厚0.2厘米。铅券体局部破裂,但券文完整。铅券两面从右至左阳刻隶书体文字刻有174字,文字表面涂有朱砂。券文清晰,个别字迹稍模糊(图二1、2、3)。券文如下: 正面:建寧四年三月三日,中鄉男子周世雅買順陽郭元輔所有宛襄門亭部兒氏丘陵田丗五取,囗町瓦宅一區。根生地著,中有伏財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