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现 | 燕山北麓青铜文化遗存系列新发现
燕山北麓的滦河中游地区,是辽西古文化区南下通往华北平原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1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这一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新发现了十余处青铜时代遗址,其中对四全地和魏家沟两处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另有三处遗址做了试掘,发现了一系列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一、四全地:双重围壕聚落遗址四全地遗址位于承德县四全地村西 ...
燕山北麓的滦河中游地区,是辽西古文化区南下通往华北平原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1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这一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新发现了十余处青铜时代遗址,其中对四全地和魏家沟两处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另有三处遗址做了试掘,发现了一系列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一、四全地:双重围壕聚落遗址四全地遗址位于承德县四全地村西 ...
“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议 程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 承办单位: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国家民委重点项目“敦煌历史文化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课题组时间:2022年8月10-14日地点:甘肃 敦煌8月11日(周四)上午开幕式:会议地点:敦煌研究院大报告厅主持人:杨富学(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议程:1.介绍会议缘起与来宾2.敦煌研究院院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最新考古成果:今年6月,闻喜上郭遗址出土了1枚距今约5200年的仰韶时期石雕蚕蛹,为古代山西南部丝织业,乃至中国丝织业研究再添新实物。此次发掘,还出土了众多春秋早期陶范及铜炼渣等,证实了闻喜县上郭村与邱家庄一带,是一处两周时期包含城址及墓地的大型遗址群。▲ 闻喜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是全国重 ...
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家山考古工作站”揭牌成立 8月13日,纪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发现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玉溪,深入研究李家山考古文化。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考古学会、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中共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 ...
吐鲁番自古便是沟通天山南北和我国内地的交通要塞,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重镇,曾生活过车师、汉、匈奴、柔然、鲜卑、粟特、回鹘、蒙古等多个民族;流行过25种语言和18种文字;汇聚了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曾是中原丝织品、西方香料、北方马匹交易的集散地。自汉代建立西域都护府以来,不断有中原的士兵 ...
昨日立秋。夏秋之交,暑热未去。在没有空调的时节,古人如何实现“清凉一夏”?以“扇”纳凉,便是最简约、便捷又雅致的选择。从远古时期送风助燃的草叶扇,到贵族保持威仪而用的礼仪扇,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扇和羽扇、隋唐兴盛的团扇……扇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从国博馆藏的书画、扇面画,一窥古人的怀袖雅物和独特的“扇文化”。《汉宫 ...
澎湃新闻获悉,8月6日至8月7日,上海博物馆主办的“跨越与超越——艺术史与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海内外40余位艺术史、博物馆、考古学领域的学者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各抒己见,助力拓宽博物馆发展的视野,关注艺术史在博物馆的研究、展览、陈列、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博物馆在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澎湃新闻节选部分论坛摘要予以刊 ...
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建馆110周年。澎湃新闻获悉,“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昨天在国博开幕。展览系统梳理了国家博物馆一百余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展出的重点修复案例包括“宋代钜鹿故城文物修复”,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青铜重器的复制技艺,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利簋的金石传拓 ...
澎湃新闻获悉,“第74回 正仓院展”将于2022年10月29日在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对外展出。据近日博物馆方公布的资料,此次展出的59件(组)宝物中,有8件为首次展出。重点宝物包括漆背金银平脱八角镜、金银平脱皮箱、刻绘有人物狩猎、骑马的银壶等,多数为中国盛唐时期传承至日本的文物。“其实每年的正仓院宝物展是没有固定主题的。每年选择出展宝物的基准, ...
2022年8月2日下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君雷教授应邀莅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做了题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考古学观察——边疆考古的视角》的讲座。此次讲座是“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22年第4讲,讲座由黄洪流书记主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业务人员和部分社会热心人士聆听了此次 ...
在近日举行的“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流域文明”北京大学暑期学校课程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表示,古代都城的形制由“双城制”发展为“三城制”、从“一门三道”到“一门五道”,以及中轴线的出现和强化等内部布局的变化反映了国家理念的强化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便是考古学“透物见人”,通过遗存研究探索历 ...
01 会议背景 2022年2月至6月,受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及马鞍山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委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王志高教授团队对翠螺山、宝积山(荷包山)地区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区域的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现墓葬、城址、采石遗迹等25处,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位于翠螺山景区的一处六朝城址及相 ...
瓷器,诞生于绵远悠长的中华文明长河,埏埴成器,煅土作磁,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它以胎骨釉质塑形造色,承载着东方的风雅与奔放,历经数千年美的历程,对世界的审美有广泛的影响;它流转在中国人的桌榻几案,于朝夕晨昏中绽放美的趣味,蕴含着世代相传的审美准则,也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的文化特质之一。从商周时期烧成的原始瓷到东汉诞生的成熟青瓷, ...
考古遗址和公园应让所有人都能参观,无论社会地位、文化背景、行动力如何,并且包容性会提升管理机构的价值。然而全球许多文化体验如今仍难以为老幼残弱等群体享受。为此,ICOMOS考古遗产管理专委会 ICAHM将于8月11-12日举行线上线下混合形式研讨会“露天考古遗址的无障碍参观”,讨论无障碍参观的定义与考古遗址和公园参观的问题,并回顾文化遗产设施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古老的线条,勾勒文明的曙光;绵延的笔画,书写华夏的记忆。正因为有了汉字,中华文明的火种才得以保留,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才能在薪火相传中呈现在世人面前。8月4日,在京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就深化汉字研究、文字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 黄河流域孕育古汉字 ...
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近日对一项目用地发现的6座东汉砖券多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研究东汉时期墓葬营建、家族丛葬及随葬用器等丧礼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M6北侧室前端中部的3块红砖背刻铭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根据墓葬形制、模型明器和陶动物组合及随葬品特征初步判断,这6座墓葬系东汉中早期家族丛葬墓地,虽遭盗扰破坏,但仍 ...
陕西石峁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日前在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大台基护墙上新发现了一件大型人面石雕。石雕本体呈圆弧形,镶砌于皇城台大台基西南角的墙体之上。 目前这件石雕已发掘出两个相邻的人面浮雕,两个人面保存状况较好,神态庄严肃穆,均戴有耳珰,呈现双目略突出、阔嘴呲牙的表情,其中西侧人面长约80厘米、高约50厘米,头戴冠饰 ...
湖北襄阳考古发现一处古墓群,其时代跨越东汉、西汉、六朝、隋唐四个朝代,目前已发掘清理墓葬50座,出土文物两百余件。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考古发掘现场 胡传林 摄 近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王家巷遗址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该遗址地处襄阳市高新区,距离邓国故址东南边1.5公里,前期勘探共发现古墓葬63座。东王家巷遗址墓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8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位于黄河岸边的碧村遗址发现史前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并揭开了黄河岸边史前聚落形态的变迁脉络。小玉梁台地西北部围墙Q1规整立面图。 图片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龙山时期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约4350年—3950年,这些遗存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 ...
据陕西省文物局消息,历时5年多建设,由陕西靖边县携手陕文投集团榆林文旅公司共同精心打造的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已基本建成,目前开园各项筹备工作正加紧推进,预计将于2022年8月中旬开园,正式迎客。 是匈奴留下的唯一可考都城 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 ...
瓷,诞生于绵远悠长的中华文明长河埏埴成器,煅土作磁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哥窑 青釉双耳簋式炉 一级文物 南宋 故宫博物院瓷,以胎骨釉质塑形造色,承载着东方的风雅与奔放,历经数千年美的历程,对世界的审美有广泛的影响钧窑 天蓝釉紫红斑碗 一级文物 北宋-金 故宫博物院瓷,流转在中国人的桌榻几案,于朝夕晨昏中绽放美的趣味,蕴含着世代相传的审美 ...
2019年3~5月,为配合中源国际汽配港建设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发现的6座东汉砖券多室墓(图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富的考古收获。为研究东汉时期墓葬营建、家族丛葬及随葬用器等丧礼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发掘区域位于新筑街道贺韶北村东北(纺渭路东)、潘罗村西侧的塬地上,墓地东眺骊山,西濒灞水,距灞河流域下游约6.8千米,西 ...
6月22日下午,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使领馆活动之走进中国驻喀山总领事馆《新时代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线上专题讲座举行。中国驻喀山总领事吴颖钦代表总领馆全体馆员致辞。他说,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陆海联通枢纽,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内发挥重要作用,敦煌是甘肃省最为亮丽的一张名片,敦煌文化研究、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令世界瞩目。喀山作为伏尔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逐梦故事】2019年8月19日,是敦煌研究院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总书记来到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敦煌研究院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领 ...
2022年6月23日,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相关专家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场耦合下土遗址劣化过程及保护技术研究”进行了中期检查,专家组组长为北京化工大学王明明教授,专家组成员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黄克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国家博物馆铁付德研究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马涛研究员、清华大学王雪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赵西 ...
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可对莫高窟人,三年前的一幕幕仍然还在眼前。三年来的每一个日子,更是内心充盈着力量,步履铿锵,足印清晰。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视察甘肃首站来到莫高窟,深刻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遵循总书记的指示 ...
近日,敦煌研究院壁画作品《锦绣丝路》荣获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锦绣丝路》由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李冰凌、郭曳艺、邹雨芹、张年、窦伟共同创作。作品着力体现了敦煌文化中的物质文明,还原了丝路沿线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世俗场面,旨在描绘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繁盛景况。壁画作品《锦绣丝路》《锦绣丝路》以丝绸之路沿途各地区具有代 ...
6月27日,敦煌研究院与四川博物院合作开展“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研究”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博物院石质文物库房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会议由四川博物院侯世新研究员主持。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致欢迎辞,并简要回顾了敦煌研究院与四川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相关情况,对敦煌研究院在学术方面的支持表示了感谢。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发来贺信。来自两院的 ...
6月28日下午,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使领馆活动之走进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馆《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线上专题讲座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也是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首次走进非洲大陆。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储茂明代表总领馆全体馆员致辞,他说,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首次走进非洲大陆,广大旅尼侨胞热烈期待,踊跃参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
7月4日,敦煌研究院与兰州理工大学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建筑规划管理、建筑历史、敦煌艺术与防灾减灾、保护材料技术与装备研发、数字化展示与研发等领域积极合作开展研究,联合申报各类项目,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并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相关议题联合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与兰州理工大 ...
7月6日上午,敦煌研究院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对世界性难题——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进行研究攻克。根据协议,双方将坚持“以保护为基础、以研究为核心、以弘扬为目的”的理念,依托敦煌研究院70多年的在土遗址、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及文化弘扬方面的经验和实力,围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土遗址遗产监测 ...
时间:2022年7月12日(星期二)15:00—17:00地点:文物数字化研究所二楼会议室腾讯会议号:771-566-991主讲人:顾继东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于宗仁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讲座内容提要】通过近二十年在柬埔寨连续进行的对吴哥石质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发现吴哥石质古寺庙上 ...
7月12日,由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保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莫高讲堂”2022年度第6期专题讲座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特邀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以色列理工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顾继东教授进行了题为《文化遗产微生物学保护研究近期的发现和研究范式的改变》的专题分享,讲座由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人力资源处处长赵林 ...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在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的筹划与主持下,第83期“敦煌读书班”于2022年7月11日顺利举行。讲座得到杨富学研究员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编号19ZDA198)的学术支持,分别由三位学者主讲。第一讲《敦煌新见镇墓文与魏晋十六国河西社会》由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院 ...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图为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2015年9月29日摄)。樊锦诗,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中共党员,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九、十、十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 ...
领导、嘉宾为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二期)培土奠基7月18日上午,敦煌研究院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敦煌举行。此次开工的重点项目包括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项目(二期)、莫高窟电网改造项目、莫高窟供水工程项目三个部分。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唐培宏,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石琳,敦煌市委副书记 ...
7月18日,全国文博社会教育高端论坛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法制理论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开幕,来自中国文物报社、湖南省人大、湖南省文物局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全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的专家、学者、业界代表等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聚长沙,围绕“文博社会教育”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法制”等相关问题做了深入探 ...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工程近日在甘肃省敦煌市动工建设。项目建成后,近年来愈发突出的古老石窟保护与旅游之间的矛盾,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效果图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现存的735个洞窟中,窟内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上、病害较轻且适宜开放的只有100多个。近年来,莫高窟旅游愈发火热,2019年游客已达220余万人次。加之洞窟 ...
7月20日下午,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敦煌研究院主办,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敦煌市政府承办的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日本大阪活动成功举行。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还特别邀请了平山郁夫美术馆馆长平山助成、京都大学教授檜山智美、大手前大学教授山口正晃、白鹤美术馆田林啓、大和文华馆瀧朝子、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小林仁、大阪市立美术馆齐藤龙 ...
7月21日,由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主办的“莫高讲堂”2022年度第7期专题讲座顺利进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朱玉麒做了题为《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再发现》的专题分享,讲座由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员主持,来自院内外的60余位学者现场聆听了讲座。1927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成立,揭开了中 ...
7月22日,由敦煌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的“云衣霓裳:敦煌唐代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第五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同时在敦煌拉开帷幕。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北京大学教授朱玉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征、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元风共同为展览揭幕。嘉宾们为展 ...
守护文明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我国文物工作新进展综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广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我国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获得新成就 ...
7月2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22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 ...
根据当前属地疫情防控形势,结合榆林窟文物保护实际和旅游开放特点,经报请敦煌研究院和瓜州县相关部门同意,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榆林窟自2022年8月1日起有序恢复开放。为有效防控疫情传播风险和切实做好旅游开放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提前预约榆林窟继续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实施线上实名预约购票、分时段参观的旅 ...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于2022年7月29日主办了第84期“敦煌读书班”。讲座得到读书班负责人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编号19ZDA198)的学术支持。讲座由杨富学研究员主持。第一讲《丝路要道、陇山要塞——弹筝峡地理考察研究》由北方民族大学特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张 ...
6日晚,我国现存最长木拱式廊桥,位于福建屏南的万安桥今晚突发大火,目击者称已被“完全烧毁”。2011年5月28日,我国城区最长的木拱式廊桥,武夷山市的余庆桥烧毁。而随着万安桥的起火,网友纷纷惋惜,大型木拱廊桥的背影已渐行渐远。万安桥被焚毁万安桥位于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万安桥是现名。据《玉田志略》记载 ...
澎湃新闻获悉,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火情于晚上10时45分被扑灭。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桥体已烧毁坍塌,暂无人员伤亡。万安桥距今已有超过900年的历史,始建于北宋,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后历代都有修葺。目前,古桥已经烧得只剩骨架,基本坍塌。据全景屏南8月 ...
从釉面抚如凝脂的汝瓷、造型简雅古拙的官窑,到纹路自然成趣的哥窑,绚丽夺目的钧瓷,再到恬静如象牙般暖白的定瓷……澎湃新闻获悉,8月6日,“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窑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对外展出。此次展览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西南地区的首次集结。展览汇集350余件极具代表性的宋代瓷器精品,40余件一级文物和大量新近出土的重要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