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清源独家现场观察】没有赢家的博弈——巴基斯坦拉合尔古堡和夏利玛尔花园保护状况的审议 | 2018世界遗产保存状况审议二

图/巴基斯坦拉合尔古堡和夏利玛尔花园地铁规划 图片来自Youtube关于该地铁项目的视频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2018年6月27日,世界遗产大会继续审议遗产地保护状况的议程,审议了我国西藏大昭寺、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和巴基斯坦的坦拉合尔古堡和夏利玛尔花园等项目。其中坦拉合尔古堡和夏利玛尔花园由于修建地铁项目严重毁坏遗产价值的问题第三年审议,已由规划变为现实。围绕着拉合尔古堡和

• 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协调办公室在杭州成立

五色线织就五色锦。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余台织机和不同肤色的织工齐聚西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拉开了“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的帷幕,也在一梭一线中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织造技艺。   其中不少藏品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去年,这些博物馆建立起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  

• 西藏寺院里那么多文物宝贝 如何做好消防和保护

强巴林寺(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摄影:陈卫国)图为2018年3月,强巴林寺的消防安全检查。(图片来源:强巴林寺寺管会提供)图为2017年10月8日,强巴林寺开展义务消防安全培训。(图片来源:强巴林寺寺管会提供)图为强巴林寺的消防器材箱和消防水缸,每个楼殿里都配备齐全。(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摄影:杨悦笙)  西藏各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西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西藏自 ...

• 近距离感受敦煌壁画之美

敦煌莫高窟第55窟面临自然损害的风险,亟须进行数字化保存。 6月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中国敦煌石窟研究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新华公益合作发起的“数字供养人”公益募捐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 “数字供养人”项目在互联网平台发起公开募捐,6月8日起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普发形式,倡导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敦煌壁画彩塑的数字化保护。项目所筹集的款项,将用于将莫高窟第55窟的壁画以300D ...

• 首次使用3D打印复制云冈石窟

也许只有在现场,你才会相信,位于山西大同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三窟,被原比例、高精度复制到千里之外的青岛。文献记载,它开凿于北魏,是可容纳3000余人的大型塔庙窟,形制罕见,我们熟悉的那尊阿弥陀佛高10米,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前后历时两年,复制窟整体长17.9米,宽13.6米,高10米,真正实现了云冈石窟第三窟1∶1还原,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大 ...

• 香港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新华社香港6月26日电(记者战艳)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合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于2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主办方在25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论坛将以“全方位合作”为主题,推介“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各地政府间的合作、不同行业商机等议题。香港贸发局主席罗康瑞表示,“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自举办以来取得较好效果,与会人数逐年增加。 ...

• 中乌联合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大月氏遗存考古文物图片为首次发布

出席中乌联合考古工作会议的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在拉巴特遗址考古现场合影留念。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应该是大月氏的遗存,考古成果丰富了对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认知。中乌联合考古队于6月5-8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大学举行工作会议,对考古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报和研讨。中乌双方考古研究人员、政府官员、学者等数十人莅临会议研讨,并赴考古现场进行实地考 ...

• 考古学家启动“用古代动物DNA还原丝路文化交流”计划

  中国考古学家近期正式启动一项丝绸之路(丝路)研究计划:准备利用古代动物DNA还原丝路文化交流,展现丝路大通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更多历史细节。蔡大伟教授在做项目情况介绍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下,中国考古研究重镇之一的吉林大学近期启动名为“古动物DNA视角下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该项研究计划系统收集丝路沿线不同时期、遗址出土的家养动物,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动物样本开展全基因组分析,根据遗传 ...

• 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在阿克托别地区发现萨尔马提亚人遗骨

  哈通社/阿斯塔纳/6月24日-据24.kz网站消息,我国考古学家在阿克托别市周围的古墓群中发现萨尔马提亚人的遗骨。  据了解,考古学家们对"Besoba"古墓进行了一个月的挖掘工作,发现了曾生活与公元前5-6世纪时期的萨尔马提亚人的遗骨。其中还包括珠宝及生活用具。  "Besoba"古墓的第一项考古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来这块土地被私有化,开始种植农产品。由于古墓开始面临被毁威胁,考古学

• 从馆藏文物探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陈列着宋元时期外国侨民在泉州经商、传教及其后代遗留下来的数百方石刻,内容有墓碑、墓盖石、石雕像和各种教寺建筑构件等,属于古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等几大宗教的遗物。

• 大唐西市:欧亚大草原上的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展

  5月15日,在大唐西市博物馆顶层的珍宝馆内,以“欧亚大草原上的早期游牧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隆重开幕。6月1日,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专程前往大唐西市博物馆参观了这个展览——   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标志,大唐西市博物馆一直以宣传丝路文化为己任。这是大唐西市博物馆第三次引进的丝路沿线中亚地区的境外展览,也是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首次在中国举办文物展览,彰显了丝

•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2018年6月24日至2018年7月4日,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波斯湾西南部的巴林王国召开。     30项世界遗产提名地将在本次会议上接受审议,其中:5项自然遗产提名地(其中一项为《世界遗产名录》中已有的一项世界遗产的拓展)、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2项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将进一步审查世界遗产名录上的157个遗产地的保护情况。其中也包括54项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

• 甘肃西夏亥母寺遗址考古出土大量西夏文经文残片

  甘肃省武威市西夏亥母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已经出土数万枚擦擦和大量经文残片,还出土了一件清朝顺治年间的纸质公文快递袋。  西夏亥母寺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雪野介绍,目前已经从遗址中出土了10万多枚擦擦。“这是甘肃境内藏传佛教寺院发现擦擦数量最多的寺院。”赵雪野说。除擦擦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汉文、藏文、西夏文经文残片,《新唐书》残片,以及一些西夏文献残卷。  赵 ...

• “海上丝绸之路潮汕站展览”在汕头大学开幕

 由汕头大学商学院和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合办的“一带一路在汕头大学系列活动——海上丝绸之路潮汕站展览”开幕式19日在汕头大学举行。

• 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展览会在嘉峪关启幕文创产品吸睛

6月20日上午,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系列活动之一的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展览会隆重启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杜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宋亮,副省长何伟,省旅发委主任陈卫中共同启动开展并巡展。

• 西安打造“博物馆之城”,建设各类国有和民间博物馆

西安发布本文原标题:《剧透!两轴一带、四心六区、10项建设……大西安这样打造“博物馆之城”!》“随时可闻、随地可见、随机可讲”,建成“天然历史博物馆”,倾力打造博物馆之城……您关注的这项话题,这次会议为您剧透——6月12日上午,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五次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审议西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8—2021)》《文联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听取未央区、 ...

• 公益诉讼保护“古丝绸之路第一桥”

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交通要道,由于这条道路最初的作用以进行丝绸贸易为主,人们便称它为“丝绸之路”。这条陆上通道从中国的长安开始,一直延伸到西亚、欧洲各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桥2012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渭桥考古队,对渭桥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最早发现的厨城门一号桥是渭桥遗址的核心,位于西安市未 ...

• 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成立 “心灵图像”增进心灵沟通

2018年6月19日上午,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成立仪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于群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美术馆和重点美术机构的24位嘉宾出席了成立仪式,仪式由中国美术馆党组书记张士军主持。  于群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对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 ...

• 第二届“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开幕

开启天水通向国际的视角通道第二届“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启幕天水的六月,万木葱茏,一个影展,再次开启了天水通向国际的视角通道。6月18日上午,2018(戊戌)年公祭伏羲大典暨第二十九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即将举办之际,为期10天的第二届“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在天水会展中心隆重启幕。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柳军宣布第二届“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开展。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柳军宣 ...

•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成立

6月8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合作,促进文物保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5月上旬,经陕西省文物局倡议,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北五省(区)文物局共同支持,并于今天正式建立全国首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丝绸之路是目前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做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对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

•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寻找大月氏”:部分大月氏文化遗存首次发布!

古代月氏西迁中亚是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东西方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西迁中亚的月氏文化遗存一直没有得到确认日前,在“阿姆河畔的明珠”——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市召开的中乌联合考古工作会议上,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梁云汇报了团队在西天山地区考古调查的收获和认知。他们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应该是寻觅多年的“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该项研究和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中乌两国考古学家和政

• 甘肃文物系统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精彩纷呈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各级文物部门、博物馆、纪念馆按照甘肃省文物局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这一主题,精心筹划,认真准备,开展了主题展览、专题讲座、文物鉴定、社教活动、互动游戏、“四进”宣传、手工制作、非遗展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省直文博单位      

• 各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文物国际合作

 中国文化报讯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9日至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保护 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国家文物局、各省区市文物行政部门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遗产部门、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城市联盟成员的相关负责人,国内考古和文物保护专家,以及来自英国、印度、斯里 ...

•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大型联展首站 在大同市博物馆开幕

  2018年6月9日,由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和大同市博物馆三家共同策划并主办的大型原创展览“融合之路——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展”在大同市博物馆开展。  该展览三馆经历两年多时间的酝酿策划,先后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三地集中对展览主题、策展理念、展品筛选、大纲编写等事项进行深入探讨和严谨论证,最终确定以“民族融合”为策展主题,以拓跋鲜卑民族的迁徙、发展、壮大、汉化为主线,通 ...

• 中乌联合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应该是大月氏的遗存,考古成果丰富了对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认知。  中乌联合考古队于6月5-8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大学举行工作会议,对考古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报和研讨。中乌双方考古研究人员、政府官员、学者等数十人莅临会议研讨,并赴考古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出席中乌联合考古工作会议的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在拉巴特遗址考古现 ...

• 敦煌文化遗产,连接新丝路

正在进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向社会展示着古老的文化遗产沟通多元文明,促进共同福祉的核心当代价值。“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当下中国文化全球化推介与互动所给予每一个文化遗产工作者的机遇与职责。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程中,系统性、生动化、精细化的呈现中国文化价值的魅力,与海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公众共享丝路敦煌的文明价值,也是敦煌研究院的文化遗产工作者们一 ...

• “敦煌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图片展走进以色列

6月4日,由敦煌研究院、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举办的“敦煌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图片展在特拉维夫中国文化中心展馆开幕。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Asaf Goldschmidt、中方院长吴洋和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万铤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以色列音乐家还为参加开幕式的嘉宾们弹奏了一曲中国民族乐。优美了旋律与展品画面中翩翩起舞的伎乐天相互映衬,嘉宾们仿佛置身于一幕超越时空的丝路舞乐盛典中。随后,嘉宾们在敦煌 ...

• 国家博物馆举办“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6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将展到8月19日。

•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讨会召开

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广东省文物局、江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讨会在江门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与专家学者齐聚江门,以海丝文化遗产为切口,探讨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工作。

• 西北五省区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

陕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在韩城举行。 陕西省文物局 摄  中新网西安6月9日电 (记者 田进)陕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9日在韩城举行,宣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成立。  丝绸之路是目前全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文物局经共同协议一致,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旨在通过资源的整合配置,坚持创新性发展,形成文物保护修复 ...

• 沉痛悼念敦煌吐鲁番学专家、武汉大学教授陈国灿先生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敦煌吐鲁番学专家及中国中古史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国灿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6月7日16点25分在中南医院不幸辞世,享年85岁。  陈国灿先生1933年10月24日生于湖北省鄂城县,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师从史学大师唐长孺先生攻读研究生,1958年毕业后,赴内蒙古大学历史系

• 白山脚下的遗珠—新疆库车龟兹故城考古

龟兹故城位于阿克苏库车县城新老城区之间,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北依天山山脉,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龟兹故城是汉~唐时期中原对西域行使统治权力的地方,当时为西域的政治、经济、贸易及西域佛教时期的重要宗教场所之一。2014年至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库车县龟兹故城进行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前期主要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2017年主要对龟兹故城的穷特音墩遗址进行发掘,清理出房址、高台、巷道、灰坑、灶

• 精彩纷呈: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六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主会场系列活动花絮

克孜尔石窟,隆重举办了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六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主会场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以及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突出发挥文物史证作用,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地提升新时代新疆文物工作传播力、影响力,推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的良好氛围。

• 西北五省(区)联合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

由陕西省文物局倡议,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北五省(区)文物局共同支持建立的全国首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在陕西韩城宣布成立。

• 刘劲松大使推介《丝路山水地图》

  6月3日和4日,刘劲松大使在拜会阿富汗第一夫人鲁拉·加尼、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时,向对方赠送了故宫博物院特别授权制作的《丝路山水地图》涉阿富汗部分的仿制品。  刘大使表示,《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的皇家地图,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公元1524—1539)之间。图上所标注的211个地名均为方块汉字,但绝大多数地名不是汉语,而是突厥、

• 撒马尔罕:中亚最古老的城市 丝路文化重镇

  西安网讯: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有2500年的历史,为古代帖木尔帝国的首都。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乌兹别克斯坦与我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两国在经贸、文化、人文领域交往密切,撒马尔罕州与西安的各方面交往也时非常频繁,来自撒马尔罕市出产的棉花,通过长安号班列运抵西安,西安的产品也源源不断地抵达乌兹别克斯坦。本月底,西安市商贸代表团将赴乌兹别克斯坦撒 ...

• 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在成都成立

5月28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成立暨“阅读·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于群,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兴平,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韩永进,以及来自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20余名联盟成员馆馆长、文化官员、专家出席活动。于群在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成立仪式上致辞。他说,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 ...

•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定于广州 将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于6月9日在广州开幕。从22日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至少有23个省218个市县将举办462项公众体验活动。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为6月9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广州市政府主办,广东省文化厅(文物局)协办,主场城市特色口号为:“扬帆通海两千年 丝路花语最广州”。广州主场活动中,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 ...

• 馆藏丨这些民办博物馆联合抖出丝路文物最强音

  丝绸之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之路,是沟通亚洲、欧洲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桥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源脉。    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丝路古道上,佛造像、唐三彩、瓷器等物品络绎于途,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灰陶彩绘镇墓兽、三彩釉陶女居士俑、青釉蹲狮熏炉盖、三彩穿山甲杯等优秀藏品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为古城人民呈现一场精美

• 各种食材传入中国时间表

先秦 1.小麦:原产西亚,约4000年前传入。2.大麦:同上。 3.高粱:原产非洲,西周时沿埃及→印度传入。一说宋元时期才传入。4.皮燕麦:原产欧洲。裸燕麦(莜麦)原产中国。 5.藕: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锅藕汤,然而藕是从南亚传入的6.萝卜:古称“莱菔”,《尔雅》名“芦萉”,现倾向于地中海沿岸起源说7.姜:倾向于原产东南亚说。传入时间不明,孔子有“不撤姜食”,《吕氏春秋·本味》有“阳朴之姜”

• 种下的种子开出了花 ——敦煌文化守望者接受讲解考验

2018年5月28日,上班族投入工作的第一天,敦煌文化守望者也迎来了他们一周里的第一道挑战:他们是否具备担当独立讲解员的资格?接待部组织评审考官对守望者进行了考核。考核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讲洞窟,而具体讲哪个洞窟则由现场随机抽签决定。在经历了300小时洞窟实地讲解培训后,他们一方面全面而又细致地自我赋能,另一方面又充分考虑受众了解莫高窟的需求,内化成自体的语言,所谓万流汇成江,一江流去向敦煌。截止目前,守望者 ...

• 阿富汗文物:人类的遗产 共同的守望——“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幕

 “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民对展览很关注,也非常感谢中国人民的关注,希望在郑州博物馆的展览能让更多观众了解阿富汗的历史,了解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员阿卜杜拉说,“希望阿富汗国宝能在中国更多的城市展出,成为中阿两国紧密联系的桥梁。”  5月25日,“阿富汗国家宝藏”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幕了。阿伊•哈努姆遗址出土公元前3世纪神像图案饰板法罗尔丘地出土公元前2200-前1900年金几何纹杯   ...

• 莫高窟派出所举行挂牌仪式

2018年5月24日上午,敦煌市公安局莫高窟派出所挂牌仪式在莫高窟举行。院党委副书记马世林,酒泉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立朝,酒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敦煌市政府党组成员、敦煌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志军参加挂牌仪式并讲话。敦煌市政府副市长李进银主持挂牌仪式。敦煌市公安局民警和我院部分干部职工近百人参加了挂牌仪式。马世林副书记和王立朝局长共同为莫高窟派出所揭牌。 马世林副书记出席活动并讲话 ...

• “天籁敦煌·净土梵音”敦煌音乐展在香港举行

敦煌乐舞海报25日,“天籁敦煌·净土梵音”敦煌音乐展在香港饶宗颐文化馆开幕。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在开幕礼上致辞表示,饶宗颐文化馆这次和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展现出对敦煌音乐研究的新成果。饶宗颐教授在敦煌学上有重大的成就,而敦煌研究院几十年来的研究、弘扬和保护敦煌的文化遗产,在国际上备受尊崇。刘江华说,这次合作带来了一个跨媒体、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交流的展览。以音乐为起点,展示了敦煌石窟的音乐场 ...

• 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出新成果 发现大量石质类文物及船板,确认金银岛一号为沉船遗址

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海底环境及遗物分布情况华光礁已发现水下文化遗存复查——水下测绘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出水青花瓷碗西沙群岛是南海四大群岛之一,位于南海中西部、海南本岛的东南方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海广袤海域中的重要节点。西沙群岛为离岸远洋航行的船舶在南海漫漫航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参照,也是远洋航行船舶避风、休整的临时栖息之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与南洋群岛、中南半岛以及印度洋沿岸开展经济、贸易活动 ...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组到合浦考察调研

2018年5月15至16日,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阳为组长的专家组到合浦县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现场考察调研。

• 杨富学 | “黑龙江”名出阿尔泰语考

【作者简介】杨富学(1965- ),河南邓州人,博士,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回鹘学、敦煌学研究。碧波荡漾的黑龙江今天是中俄两国的界河,但在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签订以前,它却一直是我国北方境内的一条大河。富饶而广阔的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着汉、满、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诸多民族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即将精彩呈现

5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和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副局长徐恒秋分别介绍了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整体安排、非遗主场活动相关情况;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分别介绍了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博活动整体安排、广州主场城市活动相关情况。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副主任喻剑南主持发布会。“多彩非遗,美好生 ...

• 中国丝绸博物馆用复原的汉代织机成功复制“五星锦”

  5月20日的杭州,依然是个阴天。位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织造馆内,一台高大的织机前亮着一只明黄色的灯泡。光头、一身短打装扮的国丝馆技术部研究馆员罗群,就像武林高手一般踩在这台复杂的织机脚踏上。随着吱呀吱呀的声音,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尼雅考古队队员齐东方老爷子一眼认出了织锦上的纹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太让人兴奋了!”是的,这一小段五色织锦,意味着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多综 ...

• 哈萨克斯坦古代游牧民族展亮相中国西安

为了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欧亚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日前在中国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开幕。

• 中沙合作在红海之滨开展港口考古

  为落实中沙两国政府间协议,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联合组织的中沙联合考古队,对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沙特塞林港遗址(Al Serrian)进行了为期20天考古调查与发掘,取得超乎预期的重要考古成果。发掘确认此处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处贸易港遗址,特别是在遗址多个地点发现了分属不同时期的中国瓷器残片,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 ...

• 西域异宝的考古探索——评《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

  2017年12月,《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洲、非洲和地中海研究系合作的研究成果,付梓过程历时八年。在此过程中,书名从最初的《从西方到东方:丝绸之路上的考古艺术品研究》到《自西徂东:丝绸之路考古艺术品研究》,最后确定为《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几经思考,多番商榷。仅从书名的确定来看,不难得知研 ...

• 中国考古队首次进入伊朗开展发掘

南京大学赴伊朗考古队员与伊方考古队员联合开展土丘钻探工作。资料图  5月13日,在西安举行的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家论坛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水涛教授对本报记者说:“几年前,我们顺应‘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伊朗,成为第一个进入伊朗工作的中国考古队,这是一个突破!”“今年9月,我们将再次进驻伊朗的这个遗址,进行第二个年度的发掘,下半年还要去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发掘哈拉帕文化遗址,那里是最古老文明之 ...

• 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成功召开——达成《西安共识》、成立“丝路考古联盟”

  5月12至13日,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文物局承办的“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在西安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英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致辞并作主旨演讲学术报告现场参加论坛的部分国外学者学者们就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交流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合作 ...

• 一带一路”有哪些历史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封闭的孤立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合作体系。“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一植根历史、面向未来,立足中国、朝向世界的提法,鲜明体现了“一带一路”总体设计中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情怀。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活跃。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日益显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撼动旧有的“丛林法则”,成为新时代的 ...

• 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达成“西安共识”

5月12至13日,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文物局承办的“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在西安举办,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英国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分享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就如何更好地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合作进行深入交流,达成和发表《国际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共识》。“西安共识”倡导开展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国际合作,全面了解丝绸之 ...

• 中哈联合考古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509653  新华网西安5月12日电(汪艳 王智超)“2017年5月中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一行五人,赴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地区,与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合作,对该博物馆保护区域内的拉哈特遗址及附近相关遗址,开展为期近两个月的考古调查工作,其中便包含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丁岩表示,这样的机缘现在回想起来,和研究

• 《国际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共识》发表

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承办的“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5月13日在西安闭幕。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英国的学者分享了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对如何在未来更好的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并发表了《国际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共识》。

• 香港历史博物馆重现古代中东文明奢华风尚

  香港历史博物馆9日开始举办本年度重点展览“奢华世代:从亚述到亚历山大”,展出多组来自大英博物馆的珍宝,包括金属器物、石浮雕、象牙、宝石和珠宝,呈现古代中东文明的奢华风尚。  在8日举行的展览开幕典礼上,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致辞表示,他很高兴大英博物馆以香港作为本次全球巡展的首站。这次展览的展品由大英博物馆的珍藏中精选而来,市民可借此机会感受古代的奢华风尚。他也特别感谢英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和 ...

• 甘肃“西夏国寺”将数字化展示古建及其修缮过程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博物馆副馆长张多金近日向中新社记者透露,近年来,以保存国内最大室内木胎泥塑卧佛而闻名的甘肃张掖“西夏国寺”通过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不仅记录了维修保护过程中的“点滴细节”,还将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现古建筑。  张多金表示,该馆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持续合作数年的大佛殿建筑壁画塑像三维扫描技术,目前已取得中期成果。这个项目通过三维扫描对大佛殿的建筑壁画塑像进行了三维建模,将使观众能够直观了 ...

• 敦煌加速文化遗产保护破解“护用”难题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被数字化“搬”出洞窟,完成玉门关、汉长城、悬泉置遗址监测预警体系工程,境内长城及烽燧完成抢险加固,修复西云观壁画病害,为每个文物保护点“树碑立界”……近年来,敦煌加速文化遗产保护,全力破解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难题。  敦煌境内有各类文物点265个,包括古遗址209处,古墓葬25处,古建筑16处,石窟5处。其中,世界文 ...

• 关于榆林窟暂停对外开放的公告

亲爱的游客朋友:瓜州榆林窟是我院管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完善榆林窟基础设施,优化游客参观路线,改善旅游开放条件,有效提升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我院决定从2018年4月25日至6月20日期间在榆林窟集中封闭实施相关工程项目。为确保文物和游客安全,在此施工期间榆林窟暂停对外开放,请各位游客合理规划旅游行程安排,因此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特此公告敦煌研究院 2018年4月20日

• “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在上海中心大厦开幕

4月28日下午,由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上海中心大厦商务运营有限公司、上海漾泱展示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丝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览在中国最高建筑、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展览馆开幕。甘肃省副省长何伟,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曙杰,上海漾泱展示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张延,总策展人米丘等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作了“敦煌精神”专题演讲;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副局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