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汤惠生|哈里斯矩阵:考古地层学理论的新进展

  地层学作为中国考古学主要理论和方法论之一,在田野考古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掘过程中对地层和遗迹堆积的辨识;二是对地层与遗迹单位之间叠压打破关系的记录与表述。田野发掘者往往对前者关注较多,相对忽略后者。但就完整的考古地层学来说,两者不可偏废。  一、我国考古发掘实践中通用的记录方法  田野考古发掘中,地层和遗迹单位间 ...

• 讲座通讯|汤惠生:考古学与岩画中的一带一路

2020年9月28日下午14:30-17:00,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汤惠生教授,以“考古学与岩画中的一带一路”为题,在四川大学文科楼二区负一楼学术报告厅为到场师生带来一场岩画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李永宪教授主持,霍巍教授等学者与谈,同时也有不少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等专业的同学参与了学术交流。汤惠生教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于意 ...

• 新西游记之四:旁遮普平原的故事

旁遮普平原南亚次大陆西部的广阔平原,仅十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巴基斯坦。这里气候干燥,年降雨量仅在500毫米左右,相当于我国甘青地区的黄土高原。但其地下水充沛,灌溉发达,有印度河等五条大河纵贯平原。盛产小麦、稻谷、甘蔗、棉花等。四月一日,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春寒料峭、莺飞草长之时,而旁遮普平原已经到了夏季收麦季节了,这几天最高温度高达4 ...

• 黄河岸边的考古岁月

现在的李家峡已经是风景区了,水色天光,绿水青山。但90年代初的李家峡几乎没什么风景,只有寻常百姓的村落和日常生活,日子平淡得如同黄河水。李家峡发掘已经快30年前的事了,很多事件和场景已经淡忘,但当初那些印象依然清晰,感受如昨,此情可待成追忆。1990年,青海考古所为配合李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对化隆县雄先乡境内李家峡水电站库区和淹没区的沙柳 ...

• 发掘哈拉帕(之十六)

有人抱怨我是标题党,题目是《发掘哈拉帕》,可是发掘的遗迹遗物根本不介绍,一天到晚只在工地上绕来绕去,瞎扯些保安、警察、民工、司机等与发掘不相干的事,要不就是些吃吃喝喝,到处游玩的事,好像是出去旅游的!能不能进入正题,说说遗迹遗物,挖到什么,有什么收获?说这话的人首先祝贺你眼光毒辣思想犀利和一针见血;然后再给你普及一下考古界的规矩 ...

• 十日谈·印度岩画与宗教文物纪行(八)

  12月4日    开着窗户,枕着孟加拉湾的海涛声,晚上睡得很踏实,甚至梦到海。“我在清晨醒来,我的灵魂还是湿的。远远的,海洋鸣响并发出回声”。我猜智利诗人聂鲁达写这句诗的时候,境况应该跟我差不多。  本地治里原来是法国殖民地。实际上在历史上本地治里被法国和英国几次易手,一会儿法属,一会儿英属。无论政治上是什么归属,但传统上此地 ...

• 来巴基斯坦做考古的不是英雄,只是作为考古学家的一份责任和职守

写到之九工地便结束了,但中国人的习惯总得凑个整数,而且离十那么近,要不靠上去,天理不容。但回来后不像发掘时那样日子单纯,思想集中,而是根本没有写作的环境,只好选取几篇Jhang Bahatar的发掘日记凑成之十,也不致风格殊异。除了有些私人信息与内容隐去外,基本上就是日记原貌,甚至有些地方语句不顺错别字等,均未加修饰。  2018年11月9日星期五今天同样,大部分人留在家里,我、阿兰、永宪、水涛去

• 发掘哈拉帕(之十一)

2019年11月1日哈拉帕发掘第二季正式启动。8:30到北京后坐机场大巴去机场T3,居然花了三个小时!好在是下午3:20的飞机(CA652),时间很充裕。机场永远是人山人海,反映出人类最躁动的一面。值机在H29,H岛都是国际航班,长长的队列排成了黄河九曲,其中大部分仍是中国人,怎么这么多人出国?值机、出关一切都很顺利,然后与其他人汇合在翡翠小厨吃午饭。吃完饭便到登机口(E14),再与南大和湖北所的

• 智斗!斯坦国发掘充满辛酸!中国考古队长竟遭受塔利班式对待

2018年11月1日,离双11节差10天,我们动身前往巴基斯坦开始哈拉帕遗址的发掘之旅。飞机当天经停乌鲁木齐,第二天一早飞往伊斯兰堡。乌鲁木齐至伊斯兰堡需2小时50分钟,8:20起飞,8:10抵达伊斯兰堡,两地时差为三个小时。  乌鲁木齐出境检查格外的繁琐,水涛教授背了一包人民币,被反复检查填表,以致飞机晚点,一飞机的乘客都在等他。开始时的小波折预示着我们此行会遇到很多problems,不过飞机还

• 发掘哈拉帕(之四)

经过艰苦的谈判,现场联合办公终于有了一个一致的结果:安保原则不能变,条例更不能减少,但可以分担,各负其责,每个单位承担相应的责任。什么围墙、铁丝网、探照灯等都由阿托克安全局、警察局等单位负责,而我们只需在发掘的探方周围用彩条布建一道围栏就行。护卫军警及车由阿托克警察局负责,我们只需雇佣五名保安人员用以增强我们驻地的安保即可。最后阿托克安全局局长对我说你们明天就可以开工了,听到这话,我喉头发紧,膝盖

• 发掘哈拉帕(之二)

4月23日,考察Khaniwal区56-20r村的Vaniwal土墩。这种土墩英语称mound, 也就是前面我们说过的"Depe"、 "Tepe" 或 "Tibba", 指的是一种人工堆积的大土堆。  土堆高出地表约12米,基本呈圆形,直径在180米左右。土墩表面破坏严重,上面坑凹遍布,沟壑纵横,陶片石器等分布密集。  在我们今天采集的陶片中,有一片非常有趣,值得介绍,就是靠近哈桑馆长左手的那一片

• 发掘哈拉帕(之三)

2018年11月1日,离双11节差10天,我们动身前往巴基斯坦开始哈拉帕遗址的发掘之旅。飞机当天经停乌鲁木齐,第二天一早飞往伊斯兰堡。乌鲁木齐至伊斯兰堡需2小时50分钟,8:20起飞,8:10抵达伊斯兰堡,两地时差为三个小时。乌鲁木齐出境检查格外的繁琐,水涛教授背了一包人民币,被反复检查填表,以致飞机晚点,一飞机的乘客都在等他。开始时的小波折预示着我们此行会遇到很多problems,不过飞机还是准

• 发掘哈拉帕(之五)

本来今天(11月23号)要陪唐自华去附近的黄土剖面采样了解一下环境的变化,但阿兰的政治觉悟很高,警惕性很强,特别是鉴于反恐形势的压力,他反复询问唐自华有没有遇到什么人,问过什么话没有,唐自华都一一回答。最后阿兰问,有黄土剖面那个村庄有没有人请你去他家喝茶?他唐自华说有,但没去,准备今天去。阿兰神色顿时凝重,说,你今天不能再去采样,黄土剖面旁的那个村里住着偷渡到巴基斯坦的阿富汗人,这些人没有身份,大

• 发掘哈拉帕(之一)

80年代初大学毕业分到青海考古所后,当年的秋天便参加了湟源大华中庄卡约墓葬的发掘。那次发掘出一件名震天下的青铜器,叫"犬戏牛鸠杖首"。这个杖首上的牛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牦牛,但多少年之后,有动物学家告诉我说这不是牦牛,而是瘤牛,特征是肩部隆起。这种瘤牛青藏高原没有,原产地是印巴次大陆。这条孤独的瘤牛是如何穿越千山万水来到青藏高原?又是谁把它带来的?检索中国的考古材料,瘤牛被加以表现的尚有云南春秋时期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