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十年磨剑、梅花苦寒——评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

摘要: 麦积山石窟的调查,发轫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天水学者冯国瑞先生考察麦积山石窟,随后写出《麦积山石窟志》一书石印发行。这是近代研究麦积山石窟开篇之作,对麦积山石窟彰显于世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1952年和1953年,由常书鸿带领的西北考察团和由吴作人带领的中央考察团先后对麦积山石窟进行考察。考察团成员先后发表了一些有关麦积山石窟的介绍和研究文章,但大多集中于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1


麦积山石窟的调查,发轫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天水学者冯国瑞先生考察麦积山石窟,随后写出《麦积山石窟志》一书石印发行。这是近代研究麦积山石窟开篇之作,对麦积山石窟彰显于世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1952年和1953年,由常书鸿带领的西北考察团和由吴作人带领的中央考察团先后对麦积山石窟进行考察。考察团成员先后发表了一些有关麦积山石窟的介绍和研究文章,但大多集中于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

1953年,麦积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成立,此后直至七十年代,管理所的基本职能就是看护管理。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管理所最主要职能就是全力保障麦积山石窟山体加固工程顺利进行,没有专业力量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

1986年,麦积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更名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提升为县级建制,编制也相应增加。这个阶段仍是以文物修复、接待管理为工作重点,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仍未作为日常性工作开展。部分业务人员开始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工作,但多是独立研究,研究方向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

新世纪之初,魏文斌先生被任命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业务副所长,这是麦积山石窟建所以来首个具有考古专业背景的副所长,对之后麦积山研究工作的整体提升和推进有重要意义。

魏文斌带领考察组在对庄浪石窟进行考察

魏文斌任副所长之后,着力从整体上提升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工作,创办了《所内年报》、组建学术委员会并经常性举办学术讲座,先后在《中原文物》、《敦煌学辑刊》、《考古与文物》、《敦煌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集中发表了麦积山石窟研究的一系列文章。2003年,魏文斌主持了甘肃省文物局项目——甘肃省东部地区中小石窟调查,从各个部门抽调业务人员对天水、庆阳、平凉、陇南等区域分布的中小石窟进行了全面调查,以加强对新人的培养和专业团队的建设。同时还打开了麦积山石窟和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合作联系的窗口和渠道。通过这些举措,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的考古研究队伍得到锻炼,业务人员研究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逐步走出去参加一些全国性的专业会议,发表一系列有关麦积山或甘肃东部石窟考古研究的文章,在全国石窟考古队伍中声誉逐渐提高。

2008年魏文斌主持对麦积山石窟舍利塔的发掘工作

魏文斌先生在麦积山任职十年有余,这期间,个人倾力于麦积山石窟的调查,将大量时间安排在洞窟调查上,对各个洞窟逐一进行详尽调查,对麦积山石窟壁画塑像的年代、艺术风格、叠压关系等都了如指掌。常是在斜阳西下时离开洞窟,夜灯阑珊时独处山间书房,其中甘苦唯有自知。每每谈起洞窟中的内容,甚至是一些服饰细节,魏君都是成竹在胸,犹如身临其境。着实令我们这些在麦积山工作多年的懒愚之辈心生大惭愧,汗颜以对。

魏文斌所著《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近期出版,握卷在手,感慨魏君在麦积山石窟付出的汗水终于有所收获,有十年磨剑、梅花苦寒之感。开卷细读,感觉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此书是一部调查与研究并重的专著。目前,有关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的专著不多,一般的著作主要是阐述自己研究观点,缺少基础性的调查工作。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首先是立足于对洞窟内容的调查,客观、详尽地将洞窟遗存予以描述,使读者有个全面细致的认识,从整体洞窟形制到细部壁画纹样,都尽可能地详尽描述。全书近七十万字,对洞窟调查的笔墨将近占全书的二分之一。用墨之重可见用心之重,这种结构安排在石窟研究类的专著中尚不多见,有助于对作者研究观点客观认识。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洞窟内部的文物遗存情况,为更多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二、将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中的难点作为切入点。麦积山石窟不同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等,这几处石窟都有相对较多的供养人题记或相关历史记载,在初期洞窟的年代问题上不存在大的争议和困惑。麦积山石窟洞窟题记或者是历史记载都非常缺乏,加之泥塑造像后期的破坏和重修现象比较普遍,对考古断代造成了很大困扰。其中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的时代问题就是麦积山石窟断代研究中的最大难点,研究争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是未有定论。

魏文斌先生不畏疑难,以初期洞窟作为研究切入点,用考古学的方法对洞窟内容细致勘察,广泛地收集相关历史资料,旁征博引,在更大的范围中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麦积山石窟第一期洞窟(74窟、78窟)的开凿时间在“献文帝天安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元年之间,即466-477年之间,也就是昙曜五窟基本完工之后,受到昙曜五窟的影响而开凿的”,首次明确将74窟、78窟的开凿时间确定在相对短的时间段,这是在严谨的调查对比考证后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经得起学术界考验,相信更多的学者会接受这个观点。同时,麦积山初期洞窟年代的确定,对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一些相关研究将会立足于此深入开展。

三、对重修和叠压关系进行详实现场考证。麦积山石窟以泥质塑像和壁画为主,受本身结构和质地影响,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破坏。而后期在此基础上的重修和重绘就成为普遍现象,相对于龙门、云冈等石窟一次雕刻成型的石雕,泥塑和壁画的重修、重绘的叠压关系就显得更为复杂。而这种复杂的叠压关系在洞窟现场是难以短时间内辨别的,需要对塑像的结构、材质、叠压关系、风格以及壁画的色彩、脱落痕迹、艺术风格等进行长时间现场研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多数学者没有条件进行长时间的现场考察。而在本书中,专辟一章对麦积山石窟的重修进行调查,将后期各个时代重修痕迹和原始遗迹进行研判和区分,读者可以对各个历史阶段在洞窟中的活动一目了然,为相关的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利于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扩展。

四、将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纳入到了更大范围的视野之中。石窟寺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古代遗址,推进其发展的因素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如果研究的视点仅仅局限于麦积山石窟或者是秦州地区,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研究课题就无法获得突破。本书将麦积山石窟与国内其他大型石窟寺进行了对比研究,如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将造像风格、艺术源流等和相关历史资料结合,理清了这些石窟寺和麦积山石窟之间的文化联系,初步确定了麦积山石窟在古代佛教遗迹中的文化坐标,也极大地扩展了麦积山石窟的研究视野。尤为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理清麦积山石窟与这些大型石窟寺的文化联系,同时该书还把麦积山石窟与关中以及成都这两个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区域之间文化联系进行了研究。关中和成都这两个区域虽然没有大型石窟寺,但是却有着极为兴盛的佛教文化,对周边地区的佛教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样和麦积山石窟的文化联系也极为密切。该书通过各种历史和考古资料的梳理对相互之间的文化联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当然,本书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在此冒昧, 为此书提几点建议。

一、对丝绸之路、特别是麦积山发展初期阶段的文化元素和丝绸之路交流之间的联系用墨相对较少。初期洞窟如74窟、78窟造像的艺术风格明显是受到了健陀罗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是以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作为基础的。所以,有必要在这个方面加强研究工作。

二、对秦州史地的文字介绍相对薄弱。本书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偏重于石窟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关系密切的秦州地区历史地理等介绍略微偏少。

以上这两个不足,可能是限于本书体例未能展开论述,希望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得到加强,使读者对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的发展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瑕不掩瑜,这些小的缺憾不影响此书成为麦积山石窟研究史中有深刻影响力的专著之一,它不但解决了困扰麦积山石窟研究多年的初期洞窟年代问题,还理清了和其他大型石窟和周边佛教兴盛区域的文化联系,确定了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坐标,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同样重要的是书中对洞窟各种遗迹的详实调查给其他学者提供了大量客观信息,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希望关注于麦积山石窟研究的学者能在《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麦积山石窟考古研究的繁荣。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作者:董广强

更多信息...

麦积山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