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石窟艺术研究第四辑丨 麦积山石窟“姚秦五窟”献疑

摘要: 麦积山石窟“姚秦五窟”献疑董广强“姚秦五窟”是夏朗云先生提出的观点,认为麦积山石窟90、165、74、78、51等五个早期洞窟是后秦时期姚兴、姚泓在公元412——417年之间开凿的五个象征着后秦帝王的洞窟。并且后来的云冈石窟“昙耀五窟”也是受到了麦积山“姚秦五窟”的影响。整体看,这五个洞窟是90窟和165窟在最高一层,74窟和78窟在中间一层,而51窟则处 ...

麦积山石窟“姚秦五窟”献疑

董广强

“姚秦五窟”是夏朗云先生提出的观点,认为麦积山石窟90、165、74、78、51等五个早期洞窟是后秦时期姚兴、姚泓在公元412——417年之间开凿的五个象征着后秦帝王的洞窟。并且后来的云冈石窟“昙耀五窟”也是受到了麦积山“姚秦五窟”的影响。

整体看,这五个洞窟是90窟和165窟在最高一层,74窟和78窟在中间一层,而51窟则处于靠近山脚位置的低层位置。夏文认为上层的90窟和165窟分别代表姚襄和姚弋仲,而中层的74窟和78窟代表姚苌和姚兴,最下层的51窟代表末代帝王姚泓(图1)。

图1

读夏朗云先生专著,感觉疑点颇多,“姚秦五窟”的概念无法立足,故在此处撰文和夏先生商榷。

首先,麦积山石窟90、165、74、78、51等窟是现存最早的洞窟,这一点在学界没有疑问;其次,麦积山石窟在后秦时期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宗教活动,这也没有疑问。但是目前存在的最早洞窟究竟是开凿于什么时期、是否为后秦时期的皇家工程,这些方面是存在争论。目前多数专家都认为现存的早期洞窟开凿于北魏早期阶段。

一、姚泓时期不具备在秦州开凿洞窟的历史环境

位于最下位置的51窟夏文认为是第三代帝王姚泓时期开凿,但是我们看一下姚泓统治时期秦州的历史环境,就会发现完全没有在麦积山开凿石窟的环境。

后秦永和元年(416年)二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即位。周边的各个政权纷纷借此机会攻击后秦,四月,“西秦襄武候昙达等击(后)秦秦州刺史姚艾于上邽”。此役昙达首先是进据蒲水(天水市西),姚艾领兵至此相拒,兵败退回上邽。西秦军队乘机进屯大利,破黄石、大羌二戍(均在天水市西北),之后“徙其民五千馀户于枹罕”。同年六月,仇池公杨盛也乘此机会首先攻陷祁山,然后进逼秦州。后秦将军姚平领兵救援秦州,杨盛退兵,在姚嵩与姚平追击过程中,杨盛在竹岭(天水市西南)设伏,上邽守将姚嵩、陇西太守姚秦都、略阳太守王焕等战死。就在姚嵩等人于杨盛交战之时,大夏赫连勃勃遂乘此机会率骑兵四万袭击上邽,由于姚嵩为杨盛斩杀,大夏很快地攻取上邽,赫连勃勃“杀泓秦州剌史姚平都及将士五千人,毁城而去”。十月,西秦派王松寿镇守马头(天水市西),再次进逼上邽。在很短的时间内秦州地区受到了多次的军事冲击,后秦势力在秦州岌岌可危。

义熙十三年(417年)八月,东晋攻克长安,姚泓出降,后秦灭亡,西秦乘此时遣左丞相昙达、元基等进击上邽,后秦守将姚艾遣使称籓,投降于西秦,西秦以姚艾为“征东大将军、秦州牧”。由于秦州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次年(418年)又“以左丞相昙达为都督洮、罕以东诸军事、征东大将军、秦州牧,镇南安”,用以震慑秦州。同年(418年)十二月,西秦王乞伏炽磐东巡,“徙上邽民五千馀户于枹罕”。

我们可以看到从姚泓416年二月继位开始,秦州就一直处于战乱环境,四月西秦占领其中北部地区,而仇池占领秦州西部地区,在战役中后秦损兵折将,略后大夏占据秦州,并 “毁城而去”,后秦在秦州的统治基本已经是名存实亡。

义熙十三年(417年)八月,东晋攻克长安,姚泓出降,后秦灭亡,后秦守将姚艾投降西秦。综合看,后秦在秦州的统治期间,战乱不止,没有最基本的稳定环境,很难想象有大规模的皇家工程在麦积山石窟进行。

另外我们从长安的历史环境看,也是没有进行这类工程的环境,

姚泓,“字元子,兴之长子也。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兴将以为嗣而疑焉。久之,乃立为太子。兴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尚书王尚、黄门郎段章、尚书郎富允文以儒术侍讲,胡义周、夏侯稚以文章游集”。

姚兴对“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的姚泓很不满意,即是姚兴在麦积山开凿佛龛,也很难想象会给姚泓同时开凿一个,父亲为子开凿祈福,这种事情无论如何不符合常理。

姚泓继位之后,首先是安定内部,平定叛乱。“兴既死,秘不发丧。南阳公姚愔及大将军尹元等谋为乱,泓皆诛之。命其齐公姚恢杀安定太守吕超,恢久乃诛之”。这种情况下,姚泓也不会有心思在天水麦积山开凿石窟。

416年,天水发生地震:“天水冀县石鼓鸣,声闻数百里,野雉皆雊。秦州地震者三十二,殷殷有声者八,山崩舍坏,咸以为不祥。及嵩将出,群僚固谏止之。嵩曰:‘若有不祥,此乃命也,安所逃乎!’遂及于难。识者以为秦州泓之故乡,将灭之征也……”。地震在古代被认为是不详的征兆,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在416年六月之前,“地震者三十二”说明余震延续时间比较长,并且是“山崩舍坏”。此次震中位于东经105°30′,北纬30°18ˊ(现礼县盐官镇),烈度 7度。这次地震距离麦积山直线只有48公里,是在7度烈度范围之内,麦积山石窟肯定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崖面崩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大规模开凿洞窟显然违背常理。

以上推论,很明了地说明了秦州当时的背景形势,在战争、地震等内忧外患的影响下,姚弘是没有可能在秦州进行大规模的营造活动,“姚秦五”窟就无从谈起。

二、关于“五窟”的组合问题

夏文认为,麦积山初期的五个洞窟分别是指包括姚泓在内的后秦的五个帝王,分别是姚弋仲、姚襄、姚苌、姚兴、姚泓,其中姚襄和姚苌是兄弟关系,而弋仲、姚苌、姚兴、姚泓则是延续一脉的家庭关系。

弋仲有子四十二人,……苌僭位,追谥曰景元皇帝,庙号始祖。

)襄,字景国,弋仲之第五子也……苌僭号,追谥魏武王,封襄孙延定为东城侯。

姚(苌),字景茂,弋仲第二十四子也。

姚兴时期,秦州的政治、军事环境等相对安定,在麦积山倒是有开凿石窟的可能,但是否会开凿五个窟呢?

在这五人中,姚兴为姚弋仲(祖父)、姚苌(父亲)以及自己造像均有可能,但是襄是姚兴的伯父,为姚襄造像并且和姚弋仲的窟并列,这就无法理解。

姚弋仲有子四十二人,姚襄是五子,姚苌是二十四子,姚襄在后秦建国前就战死,被追封魏武王。但是在姚弋仲的儿子中,姚绪被封为晋王,姚硕德封为陇西王,另外被封为公候的也很多。这种情况下单独为姚襄造像,将其他王侯搁置,不合情理,并且很容易引起家族内部的矛盾,动摇统治基础。

在姚兴时期,姚兴最倚重的就是姚绪和姚硕德。“苌死,兴秘不发丧,以其叔父绪镇安定,硕德镇阴密,硕德将佐言于硕德曰:‘公威名宿重,部曲最强,今丧代之际,朝廷必相猜忌,非永安之道也。宜奔秦州,观望事势’。硕德曰:‘太子志度宽明,必无疑阻。今苻登未灭而自寻干戈,所谓追二袁之踪,授首与人。吾死而已,终不若斯’。及至,兴优礼而遣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姚兴开凿佛窟只重视姚襄而忽视其他人,就会打破家族内部平衡,引起兵变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姚苌去世,姚兴秘不发丧;姚兴去世,姚泓秘不发丧,说明其面临的内外矛盾很多,统治基础很不牢固,在这种情况下,在远离长安的麦积山开凿石窟不是明智之举。

即使姚秦王朝在麦积山开凿了五个洞窟,那么这个“五”则是一个偶然的、随机的、没有任何内在含义的数字,这个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字,所以断然不会麦积山石窟的“五窟”影响平城的云冈石窟的“五窟”,这种逻辑完全是数字凑数,完全没有内在关联。不能因为麦积山和云冈石窟有各五个早期洞窟窟,而就肯定内在有密切的关系,这种逻辑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三、五窟的洞窟形制不符合“姚秦五窟”的开凿规律

洞窟形制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每个石窟群的石窟形制发展都会有一个内在的发展路线,我们只要抓住洞窟形制发展演变的内在路线就可以排列出先后之间的关系。

74和78窟是麦积山石窟的第一期洞窟,洞窟基本形制是方中带圆的形态(图2);而发展到128、100、148等窟时期,洞窟形制已经完全演变为内部为平面方形的洞窟形制。我们可以确定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路线是从敞口大龛到窟的形式、从接近圆形的洞窟到方形洞窟,所以洞窟演变是有明确的路线。

图2

在以上五个洞窟中,74、78、51等三个洞窟形制完全一致,大敞口、窟内高坛基、正、左、右三壁面相交接处为圆弧形,窟顶部呈圆弧形,和各个壁面交接位置都是呈弧形交接,并且在正壁两侧角部各开凿一个小龛(图3)。这三个大龛可以确定是开凿在同一时期。

图3

90窟的形制较前面三个洞窟略小,正壁两侧角部没有小龛,其年代要略晚于前三个洞窟(图4)。

图4

165窟则与51、74、78、90等四个洞窟有很大差别,虽然是保留了大敞口的形制,但是内部各个壁面完全是直角交接(图5)。所以我们从洞窟形制来判别,这几个洞窟完全不是一个系列,165窟的年代要晚于前面的四个洞窟。时代序列是在74、78窟之后,而在128、148窟之前。所以,根本不能将165窟和其他几个洞窟划归一类,也就根本不存在“五窟”的概念。

图5

总之,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年代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讨论,需要有新的学术观点产生。虽然观点可以争鸣,但必须是建立的合理的逻辑之上,不能是凭空臆测。

作者简介:

董广强(1969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石窟考古、文物保护、遗产监测、古代建筑、文物数字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作者:董广强

更多信息...

麦积山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